怎样联系学术批评网? 我的博士论文被重生之剽窃生涯,怎样联系学术批评网予以公开?

北大一副教授剽窃论文被解聘_搜狐教育频道
北大一副教授剽窃论文被解聘
[ 马妮娜 ]
&来源:[ 新京报 ]&
页面功能&&【】【】【】【字体:&&】【】&【】
  涉及其20篇学术文章,英语系核查小组认为科研机制难辞其咎
  本报讯(记者马妮娜)
  记者昨日从北大外语学院证实,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因学术剽窃行为,日前被院方解聘。黄的剽窃细节以及北大外语学院的处理意见已在学术批评网上公开发表。
  解聘决议全票通过
  《北京大学英语系有关黄宗英学术违规问题的定性意见和处理意向》显示,今年1月起,北大英语系学术小组对黄宗英1999年至2003年期间的学术成果:《艾略特―――不灭的诗魂》(长春出版社1999年)、《抒情诗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诗《古舟子咏》详注、8篇学术论文,以及1篇英文国际会议论文的审查发现,“所有发表著作均有明显剽窃问题,且程度严重,面积大……有严重剽窃情节的文章达20篇。”
  5月21日,英语系召开联席会议,9位出席者中的8位均认为黄的剽窃程度“特别严重”,应予以解聘。5月28日,上述决议经英语系12名教授全票通过。
  当事者原为系工会主席
  黄宗英,男,1993年攻读北大美国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7月留校任教,1997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事发前是系工会主席。
  对黄展开调查起因于今年1月2日,一网民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一部不折不扣的抄袭之作―――评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先生著》。
  这位署名为“钟南虎”的网友以7000余字篇幅详细罗列《艾》书的剽窃细节,认为黄的《艾》书乃基本直接剽窃自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所著《艾略特传》。
  此后,北大外语学院成立学术小组进行调查。2月18日,黄宗英提交《自查报告》,认为“直接从《艾略特传》中译本抄袭而来的”文字只占总字数的25.6%“,其他是用”采用“、”参照“、”改写“、”改译“等方法,不算直接抄袭。对于其他书稿以及论文存在的问题,黄则予以否认。
  但《北京大学英语系核查组关于黄宗英学术剽窃行为的评价报告》称,根据《美国语文学会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对剽窃行为的定义,黄宗英的《艾》书剽窃部分占到全书的74%.
  同时,黄对英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威廉斯的〈帕特森〉》,基本上是对三位美国学者论述长诗《帕特森》的原文进行缝补连缀而成的抄袭作品。
  最后,核查小组认为黄的抄袭行为严重,予以解聘。
  目前,黄宗英的名字已经从北大外语学院的教师名单中删除,记者未能与黄本人取得联系。
  教授称译作评级时吃亏
  核查小组同时认为,黄的个案不仅有个人学术道德上的原因,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亦难辞其咎。《评价报告》的结尾说:“最近一些年,国内各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争先恐后地推行一系列带有浓重工具性色彩的改革,不尊重科学和人文学术的内在要求,采取简单的量化标准作为评价和奖罚的尺度,加上一些学人不自律,不检点,蝇营狗苟,唯利是图,致使学术抄袭行为呈愈演愈烈之势。”
  北大英语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称,译作往往被当成个人独立著作之后第二等级作品,在评级、加分方面吃亏。这样造成一些学者愿意去编译,而不是翻译。
  这位教授还认为,对于此问题,学界应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学术评价体系。
页面功能&&【】【】【】【字体:&&】【】&【】
■相关新闻
(08/05 08:11)(08/04 08:00)(08/03 14:37)(08/03 14:30)(07/23 07:43)(07/14 10:14)(07/14 10:02)(07/14 10:01)
请发表您的看法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网站建设 -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无法找到该页
无法找到该页
您正在搜索的页面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请尝试以下操作:
确保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显示的网站地址的拼写和格式正确无误。
如果通过单击链接而到达了该网页,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通知他们该链接的格式不正确。
单击按钮尝试另一个链接。
HTTP 错误 404 - 文件或目录未找到。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
技术信息(为技术支持人员提供)
转到 并搜索包括&HTTP&和&404&的标题。
打开&IIS 帮助&(可在 IIS 管理器 (inetmgr) 中访问),然后搜索标题为&网站设置&、&常规管理任务&和&关于自定义错误消息&的主题。江门新闻网---教授夫妇联手状告“学术批评网”
  早报记者 李克诚
  因不满匿名人士发表文章指责自己的大量论文“自我克隆、重复发表”,南京一高校知名法学教授以自己名誉受到严重侵害为由,将刊发该文章的著名学术批评网站―――“学术批评网”告到了南京市鼓楼区法院。
  令人关注的是,本案双方当事人均为国内法学界的知名人士,而且,该案引发了一系列当前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如何界定并规范一些文章,使其成为“学术批评”、而非人身攻击?依靠发表学术批评为主的网站及杂志又该如何生存并规避风险?
  一篇网文引发的争议
  事情源于2005年11月,自称南京财经大学“金许成”(查无此人)的网民在著名的“学术批评网”上发表了题为《值得警惕的自我克隆、重复发表现象》的文章,将“矛头”直指同校的法学院院长沈木珠女士及其丈夫张仲春教授。
  该文章称,“全国首届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沈木珠教授自2001年后,进入“学术上的繁荣昌盛阶段”,而且就连“从未受过法学教育、从未写过法学文章”的沈的丈夫张仲春教授也“同样以每年几十篇的速度发表法学论文”。
  该文章称,在为沈、张的“学术能力”、“学术成就”惊诧不已之余,人们通过比对部分论文后发现,两人在写作方式上存在“自我克隆、重复发表”现象。文章列举了10多组内容相似的文章。
  文章最后提出疑问:上述论文内容大同小异,有的标题甚至完全一样,但“居然都一帆风顺地发表”在18家专业学术刊物上,“这些刊物的责任编辑和主编先生是否也有失察之责呢?或者说,这些刊物是否也有一份‘共谋’的关系呢?”
  而本文批评的对象―――沈木珠夫妇却认为,该文章“捏造了大量事实”,破坏了他们的学术名誉,致使他们在学校、老师和同事中,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和生活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害。文章作者及网站“公开、恶意贬损”其名誉,侮辱其人格,给其名誉权造成了严重侵害。据悉,“学术批评网”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于2001年创办的,在学术批评界具有较大影响。
  争议引发连环诉讼案
  一事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沈木珠夫妇要求网站撤下《值得警惕的自我克隆、重复发表现象》的同时,学术批评网还将沈木珠夫妇委托律师发来的律师函等予以公布。此举更加引人关注。名为“史豪鼓”的网友也发文《多检讨自己的责任,少追究“别人”的目的》,对沈木珠院长委托其他教师与网站及杨玉圣“沟通”予以批评。
  此后不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世洞撰写的《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岂能以“动机不纯”为剽窃辩护》也在该网站发表。此文后来也刊发在中国社科院《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杂志上。而据调查,南京财经大学并无“金许成”其人,“史豪鼓”也为笔名。
  沈木珠教授认为,匿名人“金许成”、“史豪鼓”等人怀有其他目的故意对他们夫妇进行人身攻击。但因查不到其真实身份,他们遂将刊发该文章的网站及杂志告到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要求被告赔礼道歉、恢复名誉,赔偿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失费等共计32万余元,并要求公开“金许成”、“史豪鼓”的真实身份。
  “雷同论文”责在杂志社?
  “一稿多发的现象非常普遍”,本案原告张仲春教授对早报记者称,且责任往往不在投稿人,而是杂志社操作不当造成的。他举例说,他将某论文向杂志社投稿1个月后,该杂志并无“用稿通知”或者明确告知是否刊发,他们只好将该论文投向其他杂志,“结果后来两家杂志都发出来了”。沈木珠教授称,有时她的某论文发表后,其他法学杂志认为比较好,也会主动要求再刊发。
  早报记者在权威的“中国期刊网”上查询得知:自1999年至今,沈木珠发表学术论文83篇;张仲春自2001年至今发表学术论文33篇。
  学术批评还是人身攻击?
  昨天,“学术批评网”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对早报记者表示:引起争议的该文章只是一篇“典型的学术批评文章”,并非故意对原告人身攻击。因此,他对自己被起诉感到“目瞪口呆”,并表示“拭目以待”、“看谁笑到最后”。杨玉圣称,“沈院长教授夫妇若(对批评)不服,可以开展实事求是的反批评”。至于上述争议文章是否侵犯了他们夫妇的名誉,那要看批评文章的事实是否经得起检验。
版权声明:任何本站发表之文章,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任何商业、非商业站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3-.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中国江门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3502625
粤ICP备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杨玉圣和学术批评网
已有 3926 次阅读
|个人分类:
杨玉圣和学术批评网
黄安年文 2007年3月15日
(按:到2007年3月15日学术批评网已经创办整整六周年了。值此六周年之际,这里再次2006年2月15日《杨玉圣和学术批评网[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征文]》首发在
学术批评网学问人生栏目中。本文收录在学术批评网编:《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第26-32页,北京奥德文化传播中心,2006年版。)
***************************************8
我和杨玉圣结识,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论年龄,我比玉圣大27岁,但对他的为人、胆识和学识以及他对学术事业的忠诚和对不良学术倾向毫不妥协的精神,我一直是非常赞赏的。我在北师大做过四十多年的老师,但玉圣是在山东师大读的本科、在北大念的研究生,因此我并没有直接教过他,也从未向他摆过老师的资格。从1988年到2003年,玉圣和我在一个系,共事十五载,我们一老一少之间建立了的深厚情谊。除了美国史这一共同的专业追求外,我们也为了学术批评事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甘共苦。
自2001年3月15日学术批评网创办以来,玉圣和他的网经历了五年的风风雨雨,为推进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加强学术批评与学科评论,不遗余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杨玉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批评事业的领军人物。或许美国史研究队伍中会因少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攻美国史的研究者而感到稍有遗憾,但学术批评事业不能没有杨玉圣。玉圣和他的学术批评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批评事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尽管依然充满艰难险阻,但学术批评的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指明,航线已经开通。当然,学术批评事业的发展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还会遇到重重阻力,学术批评事业依旧任重而道远。
五年,是十分短暂的。我们正在走着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需要在开拓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使我们的队伍越来越扩大,也越来越和谐。我们需要更多像杨玉圣这样的专家兼批评家,需要更多的像学术批评网这样的学术性网站,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术批评事业、对杨玉圣和对学术批评网更多一份理解、支持和包容。
近二十年来,我和玉圣一直保持各种学术联系与友谊。还在80年代中期,我即应他的导师齐文颖教授之邀,主持了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代役租初探》的答辩会。1991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到纽约州立奥伯尼大学,从事为期一年的学术研究,其间拙著《美国的崛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清样校对等事宜,都是委托玉圣代劳的。从1992年9月起,我和德高望重的南开杨生茂教授、武大刘绪贻教授受聘为美国的《美国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的中国特约编辑,负责每年向该杂志推荐经精选的中国学者论著目录,其推荐原则是三位中国特约编辑一致同意推荐,并由最后由美方正式公布。在最初几年,玉圣协助我做了不少初选工作。根据我们三人的共同推荐(玉圣并不知情),在1993年9月号-1994年12月号的《美国历史杂志》近期学术论著目录栏目(Recent Scholarship)中发表了杨玉圣的论著目录有5种,这在美国史青年学者中是相当突出的。[1]
在杨玉圣申请晋升副教授职称时,我和好友刘宗绪教授是推荐人。我记得当时的推荐书是这样写的:&杨玉圣同志自1990年9月任讲师以来,深入钻研,刻苦攻读,辛勤耕耘,勇于开拓,并在美国史、美国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喜人成果。他先后在《世界历史》、《美国研究》、《中国图书评论》等多种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有重大价值、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论。据我所知,杨玉圣是1990-1995年《世界历史》、《美国研究》这两种我国美国史核心刊物发表文章最多的青年学者(前者5篇、后者9篇)。他的文章有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美国最权威的美国史刊物《美国历史杂志》1993年9月号-1994年12月号的最近学术论著目录专栏陆续发表了杨玉圣的论著目录5种(占中国学者总数的11%),这在中国美国史学界是相当突出的。杨玉圣的《代役租初探》、《大洋彼岸改革潮的东方效应》等论文及《美国史研究的中国特色刍议》、《沉重的思考》、《中国美国学史: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等评论,都堪称近年来我国美国史和美国研究界不可多得的学术精品,&&在我国目前的青年世界史研究者中是出类拔萃的。他的《美国历史散论》1994年出版后即受到学术界前辈学者、专家的高度评价,这决不是偶然的。他所体现的追求真理、尊重学术、维护史学尊严的读书人风范和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得到了美国史及美国研究界的广泛认同的。杨玉圣等编的综合反映年我国美国问题研究论文、译文成果的《中国美国学论文综目》、全面反映年中国作家、记者、学者等旅美游记的高品位文集《我说美利坚》,都对我国的美国研究、中外学术交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其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杨玉圣现已被公认为是我国美国史和美国研究领域中个性突出、品学兼备、发展全面、既有学术成就又有学术影响力的一位青年学者。任现职以来,杨玉圣同志还积极承担校、系及教研室安排的各种教学任务,这包括本科生必修课(世界近代史)和选修课(美国近代史)、函授面授课(世界近代史专题)、跨系公共选修课(美国历史与文化、现代化研究)及研究生必修课(世界近代史理论与专题研究与刘宗绪教授等共同开设)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他的备课、教课,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他的教学基本功扎实,内容丰富,教书育人,受到同事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此外,杨玉圣自1993年以来被选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副秘书长,1994年以来受聘为《美国研究》的编委,在推动中国美国史学术研究和交往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总之,我认为,杨玉圣同志自任现职以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成绩是十分突出的。按他的实际工作成绩、学术功力与水平已经完全具备了副教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
玉圣的专著《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1998年4月被推荐申报学校评奖,当时他不在学校。我受系里委托作了专家评议。我在书面评议中写道:&杨玉圣副教授多年来一直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勇于开拓,并在美国史、中国美国学史、世界近代史、书刊评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喜人成果。&该书&是一部富有特色、有较高学术水平、推动立足国情了解球情、促进中美友好交往、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学术著作。它的明显特点是实事求是地清理和总结晚清迄今中国人的美国观的演变轨迹,从历史上中国人的美国观中,获得当前中国人正确认识美国的宝贵启示。它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本书旁征博引、史料翔实、立论有据,概述全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人在这个领域中研究之不足,他的研究课题和成果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该书不仅为中国人过去怎样看美国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从而有利于从历史和现状的结合上树立正确的美国观,而且推动了中国的美国学研究。&
在这里,我之所以详细介绍他在八九十年代美国问题研究和学术批评上所做作出的成绩,是想以事实说明,绝不应不顾这些事实而低估或贬低杨玉圣在美国问题研究中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他在美国问题领域继续开拓,开设了&美国早期史&、&美国宪政史&等新选修课,创办了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编《美国政治与法律》集刊,并正在围绕私刑、《权利法案》等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还受人民出版社之邀,着手撰写《美利坚合众国史》一书。
还在学术批评网创办以前,杨玉圣就十分关注学术批评事业,并且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有位不知深浅的海外年轻人污称杨玉圣,&从来没有见过他自己亲手打过什么假&。[2]其实,1991年发表的《沉重的思考&&评&移民与近代美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国史学界最早揭露大规模抄袭、剽窃行为的长文。有意思的是,该书作者抄袭了南开大学某教授的论著10多处,居然还请这位教授作序,可见何等地肆无忌惮。杨玉圣不顾压力,公开批评说:&《移民与近代美国》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它大规模的抄袭、剽窃行为,骇人听闻。如果视作40多年来中国美国史学界的最大丑闻,恐非过甚其辞。这本书及其所反映的学术界泛起的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不能不引起严重关注的。对史学著作的评论,亟待加强,并应认真提高到严肃的学术水准。好书要评,坏书更应评。像《移民与近代美国》这种不道德的非法侵权行为,应通过正常的评论加以监督,并及时、有针对性地予以澄清。只有这样,才能扬是抑非;只有这样,弄虚作假者才能曝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本来已够艰难的史学研究健康开展。&难道凡是这位海外专事大陆&打假&的理科生当初&没有见过&、而且迄今也&没有见过&的事,就等于不存在了吗?[3]据我所知,杨玉圣在《中华读书报》1996年11月20日发表的《&博士论文&与&文抄公&&&一种值得注意的非学术现象》,也曾第一次揭露、明确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的博士论文《论美国国际地位的历史趋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山东大学毕业的博士论文《现代化的战略与模式选择》(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所存在的抄袭剽窃问题。
我曾在2001年第1期《史学月刊》发表过长篇评论,即《学术批评丛稿》和实话实说&&兼谈学术书评的开展[4]。在我看来,无论是1994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历史散论》,还是该社四年后出版了的《学术批评丛稿》,都贯穿了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美国历史散论》中,玉圣通过《从&美国史纲&谈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对一位享有盛誉的美国史权威的著作,心平气和地提出了商榷意见,言之有据,合情合理。未料该权威及其家人却指责杨玉圣是&&以粗俗的语言&&进行全面的非难、嘲讽、指责、歪曲&,&向倡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作者&进行挑衅&,&是在直接抵制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适合研究美国早期历史的自白,也是近几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美国史研究领域的一种巧妙的具体反映。&并说杨&有&媚外思想&,&有在中国美国史学界内部制造人为的莫须有的矛盾之嫌&[5],等等,把学术问题政治化了,扣上了一些莫须有的&政治帽子&。事实上,学术问题只能通过平等、民主的学术讨论来解决,把学术问题政治化是于事无补的,学术问题更不能通过&告状&等高压方式,来以势压人,否则只能把学术问题复杂化。[6]&我们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这种求索真理、实话实说的无畏精神。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投身于健康书评的洪流之中,在洗刷学术书评的污泥浊水过程中纯净我们的学术和学术书评事业。杨玉圣《丛稿》的可贵之处正在这里。&我在书评中指出:&在学术界像杨玉圣这样的评论者的坚韧不拔、不畏艰险、实事求是、求索真理、实话实说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尽管他的书评中的某些学术观点,笔者并不都认同,某些措辞也值得商榷,某些例证可能还会引起相悖的议论,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他不是学术裁判员而是学术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在我们学术界要多一些像杨玉圣那样的求索真理、实话实说、纯洁学术空气的排头兵,也希望多一些这样的后来人。&
我一直是学术批评网的忠实读者,也是学术批评网的铁杆作者。我的不少文章首先是通过学术批评网发布的,学术批评网也经常转发学术交流网上的评论文章。围绕中学历史教材改革的争论文章,相当一部分发布在学术批评网上,在中学历史界引起了非同小可的反响。在学术交流网无端受北师大学校当局封杀之时,我借助学术批评网连续撰文,说明事实真相,揭露学校当局某些人假公济私,胡作非为。
在学术批评网恢复开通50天之际,我曾著文《弘扬学术为公、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精神&&写在学术批评网恢复开通50天之际》[7],对其继续高举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的旗帜,秉持学术为公、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加以肯定,希望学者、网友把学术批评网当作自己的学术家园,耕耘它,呵护它,推动学术批评的健康发展。在学术交流网开通一周年之际,我撰写了《学术批评应当成为学界中人的共同事业》[8],&一年来,学术批评网在受到了广大学者、网友热情关注、积极支持的同时,也受到过个别人的无端批评甚至人身攻击。这个网还很年轻,刚刚一岁,需要网友们共同老护呵好这一来之不易的学术家园。网主杨玉圣不争名,不图利,自己贴钱办网站,&赔本招挨骂&,用自己的言行实践了学术为公、实事求是的承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我看来,&有人突出强调了杨玉圣的&学术打假&。其实,把学术批评简单地等同于&学术打假&,并不合适。他本人多年从事美国史、世界近代史、史学评论的教学和研究,成绩斐然,他的许多书评以及关于学术规范、学风建设的文章,恐怕都不能归纳为&学术打假&。学术批评网的不少栏目和许多学术争鸣文章,也同样不属于&学术打假&。据我观察,学术批评网不是&学术打假&网。不过,杨玉圣可以说是学术批评的先锋。从学术的本来意义上开展学术批评与反批评,返朴归真,回归常识和理性,这可以说是杨玉圣和他的学术批评网一直努力不懈的目标。&
2001年夏,在杨玉圣开设的北师大创新课程&史学评论&的读书报告会上,我有一个评论发言和总结发言。[9]我当时谈到:善待学术批评是学术民主问题,是端正党风、学风、文风的重要方面,是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体现。这个问题可以说自五四以来还没有真正解决。在谈到&史学评论&课时,我说:对于大学历史系的本科生来说,初步培养会读书、会评书、会写文章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史学评论&课在师大历史系甚至在师大文科各系开了先河,也为师大文科教学基地的创造性活动作出了贡献。这门课的显著特点是:第一,集中进行重视史学评论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评论能力列入了本科生基本功的高度。第二,将读书、评论和写作三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学术评论能力的快速提高。第三,以当前学术界状况为依托,紧密联系学术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评论,成为推动学术批评的新生力量。第四,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和外请教师专题报告相结合的生动灵活的做法,值得肯定。第五,在考核成绩方面也有新的举措。当然,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讲这门课程将好的。首先讲课教师对于史学评论要有很多的投入,有高度的热情和自觉,也就是情有独钟。其次,讲课教师本人在学术上要为人师表。再次,教师本人要有实践经验和掌握大量的学术信息。主讲教师杨玉圣老师,对史学评论情有独钟,特别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可贵求索精神。在当今史学批评领域,是最早对于学术界不正之风进行揭露和批评的学者之一。拥有像他这样的条件来主讲&史学评论&课,目前在历史系以至师大文科还找不到第二位。开出一门新课不容易,开好一门新课更不容易。可惜,随着杨玉圣被挤出北师大,这门新课也就夭折了。
现在,学术批评网眼看就要五周岁了。五年来,学术批评网不仅办得虎虎有生气,越来越有个性,而且影响也越来越大。尽管在一些个案上引发过一些争议,有人欢庆,有人咒骂,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有人想通过不光彩的手段来达到打击甚至搞垮学术批评网的目的,显然是徒劳的。学术批评网这面大旗,我相信是不会轻易倒下的。
有些无聊的人,居然在杨玉圣被排挤出北师大问题上,不顾事实,造谣中伤。这是十分可悲的现象。我看不过去,为杨玉圣讲了公道话,有关人士居然一度封杀了本人的学术交流网。[10]在这个问题上,杨玉圣完全是学校当局某些人以权谋私、排斥异己的牺牲品,某些人不去谴责学校当局的恶劣手段却反过来对杨玉圣说三道四,这难道不同样可悲吗?
2004年1月,我在《一河之隔,缘何如此巨大反差&&从杨玉圣离开北师大到政法大学谈起》中说过:像杨玉圣这样富有求实创新精神和个性特点的人才,在北师大和历史系,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但这样的人才居然在北师大和历史系却很难呆住,最后不得已离开,这实在是北师大和历史系的悲哀。&同样一个杨玉圣,在中国政法大学被尊为优秀人材,并且很快被评为教授。杨玉圣的学术创新和才能在政法大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样是高等院校,同样在北京市海淀区,只有一河之隔的北师大和中国政法大学之间反差为何这么大,教育部和市委研究过这样的问题吗?北师大的领导反省了吗??&[11]
值此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学术批评网及其创办人和主持人杨玉圣教授。
写于2006年2月14日10时
美国康州丹伯里
[1]杨玉圣等编:《中国美国学论文综目()》,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643页;杨玉圣:《代役租初探&&美国殖民地时期封建残余研究之一》,《美国研究》1990(3);杨玉圣,?《从洋务热到抵约潮&&晚清中国人美国观的一个侧面》,《美国研究》1993(3;杨玉圣,?《八十年代的中国美国学&&回顾与思考》,《美国研究》1990(4);杨玉圣:?《大洋彼岸改革的东方效应&&三四十年代中国政论界与罗斯福新政》,《美国研究》1991(2)。
[2]方舟子:《&中国学术打假第一人&的&学术规范&》(2002年1月15日)。
[3]黄安年:《学术批评重在言而有据》,学术批评网2002年1月16日。
[4]黄安年:《学术批评丛稿》和实话实说&&兼谈学术书评的开展,《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5]黄绍湘:《歪曲和指责,无益于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评杨玉圣同志〈读美国史纲〉(三)》,《兰州学刊》1990年增刊。
[6]黄安年:《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载中华读书网编:《学术权力与民主&&&长江〈读书〉奖&论争备忘》,鹭江出版社,2000年。
[7]黄安年:《弘扬学术为公、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精神&&写在学术批评网恢复开通50天之际》,学术批评网2002年1月9日。
[8]黄安年:《学术批评应当成为学界中人的共同事业&&写在学术批评网开通一周年之际》,学术批评网2002年3月15日。
[9]黄安年:《在北师大史学评论读书报告会上的发言》,学术批评网2001年12月3日。
[10]黄安年:《评北师大学术职称评定中的&唯文凭化倾向&&&1955年以来出生的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吗?》,学术交流网2002年7月5日;黄安年:《申报教授必须要在《历史研究》发表文章吗?&&兼谈北京师范大学职称评审规定的非科学性》,学术批评网2002年7月13日;黄安年:《是科学设岗还是&因人设岗&?&&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术职务聘任中的不正常现象》,学术交流网2002年7月15日。并见黄安年:《&7&22&事件与学术交流网(学术交流网运行简报第16期)》,学术交流网2002年9月22日;黄安年:《立此存照:&7&22&事件与学术交流网(学术交流网运行简报第26期)》,学术交流网2002年11月22日。
[11]黄安年:《一河之隔,缘何如此巨大反差&&从杨玉圣离开北师大到政法大学谈起》,学术交流网2004年1月10日。
(感谢黄安年教授惠寄)
学术批评网()首发2006年2月15日
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2006年2月15日转发
附图1.是学术批评网编《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一书封面。
2.是2001年学术批评网创办期间杨玉圣和黄安年在杨玉圣所住西三旗育新小区家合影。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外学术剽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