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毕业设计智能管理师生幼儿园家园联系表表怎么提交

您的当前位置: &
&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校徽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高校,是教育部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由北京迁至河北,先后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学校校本部迁至北京,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学校主页:
http://www./
目录• 办学特色• 办学规模• 学科建设• 重点实验室[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录取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年份最低最高平均投档录取人数录取批次
专业大类专业小类专业名称最低最高平均
办学特色  该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能源电力领域的最高学府,有“电力黄埔”之称。作为教育部直属高&&学校本部校中唯一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学校始终关注国际电力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和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电力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博士、硕士与本科教育层次兼有,并与高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学校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电力节能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北京市能源发展研究基地(文科);设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博士点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2个一级学科120个硕士点专业、62个本科专业、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筑总面积100万平方米,总资产27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3亿元,图书馆藏书150万册。
  全校共有教职工2835人,在编专任教师1679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109人,正教授326人,副教授505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10人。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基地列入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类在校生38376人,其中研究生6276人,本专科生20004人,成人在校生11996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以学校为主创办的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有在校生7000余人。建校50年来,学校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学校始终关注国际电力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电力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以国家级重点学&&北门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为主的能源、电力相关学科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累计创产值近20亿元。学校大力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专业基础和基础实验室,具备了承接大型、高水平研究项目的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近年来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优先发展电力学科、动力学科、管理工程学科的同时,积极扶植人文学科,全力推进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拓展水电、核电、风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学科领域,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成立了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整合各新能源学科力量,逐步形成并深化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特色办学体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该校形成了两地办学的格局。学校根据两地相距较近、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的实际情况,坚持并不断探索、完善独具特色的异地办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该校实际 、独具特色的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的发展道路,实施了学科专业和院系布局调整,成立了10个跨地域的学院,合理配置资源,明确学科建设基地,减少了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重复,实现了学校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为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整合集成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加强统筹管理,经教育部同意,学校校部于2005年9月变更为设在北京。校部变更后,学校将继续保持两地办学格局,深化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北京在人才吸引、国际合作、信息交流、校际往来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多方面合作,扩大社会影响,推进学校快速发展。日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这是在日成立中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后,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又一重大举措。办学规模  学校共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0个学院。  截止2009年,学校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100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28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3亿元,图书馆藏书170万册。  学校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全面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张保衡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体系,组建核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研究院,成立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电与非电交融,理、工、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现设有10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1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MBA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电力科学与工程”被正式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标志着学校学科建设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造就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领军,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校共有教职工2869人,其中专任教师167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拥有“长江学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 博士生导师109人,教授326人,副教授505人。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项目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2006年,以刘吉臻教授为第一主研人的“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标志。为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与规划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211工程”办公室的挂靠机构。近年来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先发展电气工程学科、热能工程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管理学科,积极扶植人文学科、数理学科和环境学科,拓展水电与核电学科。经过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制定并编制了《华北电力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华北电力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子项目论证报告》。2004年正式启动该校“十五”“211工程”第一批学科建设&&杨奇逊任务项目,包括三个重点学科项目、两个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及学术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建设经费总额数千万元;2005年学校投资1千万元用于两校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图书馆数字化平台建设及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 经过国家审批,于2005年正式进入“211工程”院校行列。教育部正式批复了“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211工程’项目建设方案”,重点投入两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一个校园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科学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和学位点的重点建设,该校学位点数量迅速增长,学科布局日趋合理,学科的影响日益扩大。学校现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MBA、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领域13个,57个本科专业。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学校治学严谨,管理严格,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导师队伍,学位与研究生质量不断提高,在连续几次全国性评估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名次。 1993年全国热能动力硕士点评估名列第三,1995年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硕士点评估名列第九,1997年在全国前四批授权的学位点合格评估中,博士、硕士点一次评估全部合格。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为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建设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区域能源系统优化实验室
  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实验室
  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实验室
  电力节能工程研究中心
  电力系统智能保护与控制实验室
  工业过程仿真与控制实验室
  热力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室
  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场兼容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实验室
  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实验室
  工业过程检测与系统实验室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河北省重点实验室
  输电设备安全防御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华北电力大学现有电气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动力工程项目博士后工作站,其中电气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以杨奇逊院士为带头人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建设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是高等学校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科学研究、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将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全国重点大学”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将博士后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成立了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将博士后工作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科研规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规划、对外交流合作规划等紧密结合起来,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学校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将通过继续努力,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规模不断扩大、博士后研究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博士后研究水平和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学校将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上不断创新,为博士后研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全面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科研实力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十五”以来,承担国家“863项&&柳桃春景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79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3项;授权专利171项,2009年科研经费合同总额达到3.35亿元。学校先进的科研技术在常规能源、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学校先进的仿真技术在用于“神舟”系列飞船航天员培训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中得到了应用。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大学与社会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截止2010年,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431人,各级各类研究生1万余人,留学生431人,科技学院(独立学院)在校生7080人。。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中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学生培养过程管理,完善弹性学分制,坚持严进严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仿真教学和校外工程实践教学的“四模块”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隙链接,成为我校实践教学&&华电夜景的鲜明特色。同时,学校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构建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办学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广东核电集团等单位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英国巴斯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斯莱斯克莱德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2+2“人才培养协议,交流和互派学生,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等4个学院设立了创新人才实验班,探索培养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和良好工程素养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国家各类奖项190项,省部级各类奖项212项。毕业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受到电力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近年来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左右。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培养了十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他们活跃在电力行业的各个领域,学校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科学和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校风,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群体,学校被誉为中国能源电力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
  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需求,积极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各专业中增加了新技术、新成果课程,在主干专业方面构建了以“四模块”(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仿真教学模块、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为框架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博得电力企业及其它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共获80余项奖励。  该校本科生教育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突出“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构建了“平台+模块”即“1+2+N”的课程体系,保证了人才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模块”体现了专业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实现了分层次教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均设置了“433”核心课程,“433”表示公共基础课平台中的4门核心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中的3门左右核心课程和专业课平台中的3门左右核心课程。“433”核心课程的建设,使我校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障和提升。在“433”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25项共94个。
  学校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构建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办学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广东核电集团等单位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2007年我校的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首批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理工大学等国外9所高校签订“2+2”和“3+1”人才培养协议,交流和互派学生,推进国际合作办学。
  本科教学管理全面实行学分制,学习期限弹性化(3至6年),实行主、辅修制,允许学生跨学科选课,允许优秀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校具有免试推荐就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华北电力大学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研究生培养采取产学研联合的“双导师”模式;工程硕士培养被授予国家首批工程硕士培养创新单位。学校现有各级各类研究生1003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431人,留学生525人。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100万余平方米,总资产近28亿元,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
  学校自2009年起,在全日制研究生中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革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获得奖助的比例达到85%,最高金额5000元/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获得奖助的比例达到100%,最高金额14400元/年。
  学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对研究生国际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和拔尖博士培育进行资助,实施“112”核心课程建设计划,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和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积极与能源电力的科研机构及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建立研究生基地,增强了研究生的实践机会和创新能力。学校培养的研究生品德好、基础宽、能力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研究生就业质量近几年一直位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群体,学校被誉为我国能源电力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国际交流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先后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 立了合作关系,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进程,不断深化与国外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举办了EMBA、“1+1”、“2+2”等双硕士、本硕连读和本科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主楼大礼堂学项目,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的相互认证,在教育、科研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共同合作。以杨奇逊院士为项目负责人的“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新增普渡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大学、阿贡国家能源实验室等合作伙伴;学校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领域中方牵头高校的身份,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等国外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学校在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的孔子学院运行良好。硕士、本硕连读和本科教学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的相互认证,就教育、科研和人才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学校聘请语言专家和外国专家的层次和数量年年上升,各方之间开始实现互派留学生、互派高级访问学者的日常化,学校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国家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成为国家第二批17所高校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之一,向国际化办学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学校大事  日,水利电力部令:以北京电力学校为基础,创办北京电力学院。同年10月4日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日,水利电力部下达文件,确定北京电力学院发展规模。
  日,北京市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系统社会主义建设群英大会召开,学院四个先进集体和十二个先进个人光荣出席大会。
  日,院行政干部会议讨论决定:从1962年起,将11月1日定为校庆日。
  日,学院举行首届毕业典礼,应届毕业生109人。
  1961年至1962年,哈工大先后有发电、高压、电自三个专业的10名研究生转入学院,开启了该校研究生培养的先河。
  日,院庆五周年,学院举行隆重纪念活动。
  日,据水利电力部指示,学院电厂化学系和高压专业全体师生385人,调整到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日,学院召开第三次党员大会。
  日,学院作出《历届毕业生情况调查报告》。
  日,学院接纳4名越南留学生来校学习,开始了留学生培养工作。
  日,因“文革”全校停课。
  1969年10月,根据林彪“第一号通令”,遵上级指示,学院搬迁到河北省邯郸地区岳城水库和邯郸、马头、峰峰电厂。1970年7月,69和70两届学生在邯郸毕业分配。  1970年10月,经河北省同意,学院由邯郸迁往保定,改名为“河北电力学院”。部、省双重领导,以省为主。同年12月5日,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入学。
  1972年9月,学院改由电力部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
  1973年8月,学院召开第四次党员大会。
  1973年12月学报创刊。以后学校又相继出版了《华北电力大学》(社科版)、《现代电力》、《电力科学与工程》等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
  日,全院108名同志先后到天安门广场参加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活动。
  1977年8月,全国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院开始招生。
  1978年2月,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日,水利电力部决定将河北电力学院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经国务院批准在清河原校址建立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日,国务院批准华北电力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日,《光明日报》报道:学院电力系统自动化教研室副主任杨奇逊在澳大利亚学习和工作期间,成功研制出一台以M6809微处理机为核心的数字式距离保护装置,解决了继电保护中的难题。
  日,学院首届函授生开学。
  日,中美双方有关人员就联合国开发总署援助学院为发电厂运行人员培训设备的具体事宜进行合作谈判,并于8月8日签订了《合同书》和《合作意向书》。
  1984年11月,《全国微机应用成果展交会》在西安举行。学院9个项目参展,其中3个项目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日,以王加璇院长为团长的学院代表团应邀赴美考察。在美期间,对将由美国燃烧工程公司SIMCUN子公司为学院提供的仿真培训设备进行了技术审查。同时就双方进一步开展合作进行了洽谈。
  1985年4月,学院派出以电力系主任杨以涵为团长,杨奇逊、杨维娜、苏沛甫组成的技术代表团赴英进行技术咨询活动。在英期间,与英国C.S.D公司达成高压输电线路测距软件的技术转让协议,开创了中国首次向英国出口软件技术的纪录。
  日,以美国燃烧工程SIMCUN子公司副总裁为首的代表团应邀来学院访问。双方就计算机仿真方面的技术合作问题进行了洽谈。
  日,学院召开第五次党代会。
  1985年9月,水利电力部批准学院建设第二校区,1986年7月,学院完成第二校区233亩征地任务。1991年9月,二校区启用。
  1985年10月,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在北京研究生部成立。
  1986年5月,由联合国开发总署对我院援建的“火电厂远程仿真培训设备”圆满安装调试。
  日,学院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日,学院被评为“省绿化先进单位”。
  日,学院被命名为“1987年省级文明单位”。
  日至17日,学院召开第六次党代会。
  日,学院获“全国高等学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日,学院被国家教委评为“一九九零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先进单位”。
  日,青年教授崔翔博士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日至12日,学院召开第七次党代会。
  日,教务处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先进教务处”称号。
  日至20日,国家教委专家组来校就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联合办学问题进行实地考察。
  北京动力经济学院时期 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学院由水利电力部与北京市双重领导,以水利电力部为主。
  日至4日,学院召开第一次党代会。
  日,学校决定在昌平县朱辛庄征地250亩。
  1988年,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成立朱辛庄新校址建设指挥部。1990年1月,新校舍基建工程举行奠基典礼,开始建设。
  日,在朱辛庄举行“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暨朱辛庄新校区一期工程落成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能源部副部长史大桢等有关领导出席。10月30日,国家教委致电能源部,同意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时期 1995年9月,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成立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保定,并分设北京部分。
  日,学校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强单位”。
  日,北京市教工委授予北京校区“文明校园”称号。
  1996年12月,学校开始启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确定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佳苑溪流、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学科、工业自动化学科、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为重点学科。
  日,王兵树教授被评为“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称号,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授予学校“全国电力系统成人高等教育优秀学校”称号。
  日,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校部电力系崔翔教授赴京出席人大会议。崔翔教授已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公布该校为1996年和1997年度省级文明单位。
  1999年5月,王兵树教授荣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
  日至12月20日,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开展“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日,校部环境工程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
  日,崔翔教授荣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上代表获奖青年教师发言。
  日,学校聘任中国工程院黄其励、陈蕴博院士为该校教授。
  日该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3月26日,学校隆重举行了庆祝大会。
  日,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刘吉臻校长兼任院长。
  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被确定为国家电力公司(部级)重点学科。
  日,教育部国家电力公司在学校隆重举行“华北电力大学体制划转交接仪式”。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陈进行及教育部,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大会。
  2003年9月,根据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经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评议,该校被批准增设工商管理硕士(MBA,Master of Busimess and Administration)学位点。
  2003年11月,学校的技术经济专业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公布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同意学校新增6个本科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信息安全、材料化学、土木工程、艺术设计。至此,学校本科专业达到47个,涉及6个学科门类。
  日,学校启动责任教授岗位聘任工作。这是学校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具体举措,其目标是造就学术大师、教学名师和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2004年6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成立了电力安全专家委员会。学校黄其励院士、沈国荣院士被聘为电力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其励、沈国荣、杨奇逊、刘吉臻、齐纪渝被聘为电力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小组成员。
  日,学校举行逸夫楼(教九楼)、教十楼奠基仪式。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丁雨秋,保定市副市长石小琢等出席了仪式。
  2004年11月,2004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揭晓,学校共有4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22万元。
   3日,学校在二校区隆重举行逸夫楼(教九楼)、教十楼竣工及新校门启用典礼。
  日,学校在学术报告厅举行“2005年伊拉克电力技术培训项目”结业典礼,伊拉克驻华大使穆罕默德?伊沙梅尔、中国商务部援外司亚非欧处张凤玲处长及该校刘吉臻校长为1 9名伊拉克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日、8日,学校分别在北京校区和保定校部召开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日,学校收到211工程部际协调办发文――《关于向有关高等学校下发“211工程”建设中央专项资金安排的通知》、《关于做好2005年“211工程”项目建设方案编制和论证审批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该校正式列入“十五”“2 1 1工程”高等学校行列,并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共同研究确定,学校2005年度“211工程”建设中央专项资金为1000万元。
  月8日,学校收到教育部教发[号文件,教育部同意学校校部变更为设在北京。
  2005年12月,2005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奖项揭晓,学校2个代表队获得全国一等奖,12个代表队获得全国二等奖,29个代表队获得全国三等奖。
  2006年2月,在国家第十次博士、硕士学位点增列中,学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一个二级学科专业通过了博士学位授权的专家评审,使学校二级学科博士点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14个;“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全部通过河北省学位委员会评审,使该校硕士一级学科增至8个;“应用化学”、&&主楼启用庆典大会“诉讼法学”、“行政管理”等硕士学位二级学科增加17个,由原来的29个增至46个。同时,此次还新增一个学科门类――法学,新增法学、政治学、物理、土木、材料、农业工程、化学工程、公共管理等八个一级学科。[2]
  日,学校举行工程训练中心“先进设计与制造系统实验室及工程训练中心项目”建设落成典礼。
  日,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成立大会隆重召开。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司长高文兵、各理事单位成员、学校全体校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3]
  日,学校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核安全局、核能行业协会、中国核学会、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及数十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揭牌仪式。 面对国家能源发展趋势和战略需求,学校集中力量打造可再生能源学科与核电学科,形成新的增长点。校长刘吉臻说:“华北电力大学今天的辉煌,是传统优势学科所铸就的;但是美好的未来,却孕育在这些新兴学科之中。”
  日,华北电力大学隆重召开建校51周年暨主楼启用庆典大会。来自教育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政府以及国电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华能集团、南网国际公司等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二十余位领导人出席了庆典大会,全体校领导、两万余名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此次盛会。
  日下午,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曹健林莅临我校视察指导工作。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叶玉江,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副主任郭哲,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武贵龙,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地建设处处长周文能,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能源与交通处处长武平,科技部基础司基地处副处长王静,科技部办公厅秘书孟徽陪同视察。
  2011年7月,我校“电力科学与工程”被正式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标志着我校学科建设再次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1年9月,教育部批准华北电力大学等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9月22日,我校研究生院正式成立。上午10点,成立大会在主楼多功能厅举行。学校文化  学校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做到理想不改、信念不变、追求不止,始终致力于学校的发展壮大,逐步凝练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
  一、自强不息
  学校适应国家能源电力实业的发展需求而诞生,在改革发展和新世纪的发展中壮大,在曲折中前进,在逆境中崛起,不断做大做强,努力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
  二、团结奋进
  学校在发展历程中,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不断实现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实行北京、保定实质性一体化办学,师生员工团结一心,高举一个大学的旗帜,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三、爱校敬业
  既是华电人职业道德的根基,也是学校繁荣昌盛的维系;既是华电人所秉持的价值标准,也是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追求卓越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践行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的办学理念。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及家长负责,是新时期学校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诠释,是学校教育工作矢志追求的一种境界。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学校坚定不移地走规模适度、质量固本、内涵发展的道路,确保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实现科学发展。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是学校师生员工价值观的高度概括。责任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位学生、教师、管理与服务人员心中,成为服务社会、振兴学校、发展自我的行为准则。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是学校育人观的重要内涵。育人以学生为本,全员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才能完美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智能,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使责任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更是当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义之一。  作词:刘吉臻;作曲:张又弛
  迎着初升的太阳
  肩负民族的希望
  巍巍学府
  电力之光
  乘风破浪万里长
  怀着科学的理想徜徉知识的海洋
  自强不息团结奋进
  春华秋实吐馨香
  啊 华电 啊 华电
  乘风破浪万里长
  啊 华电 啊华电
  求实创新铸辉煌
  迈着坚定的步伐
  建设美好的家园
  爱校敬业追求卓越
  求实创新铸辉煌
  怀着科学的理想徜徉知识的海洋
  自强不息团结奋进
  春华秋实吐馨香
  啊 华电 啊华电
  乘风破浪万里长
  啊 华电 啊华电
  求实创新铸辉煌
  铸辉煌  北京电力学院清河新校舍第一期工程于1960年3月开工,教学大楼在最初的规划方案中作为机关行政楼建的。因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校园建设投资受限,只好将行政楼改作教学楼,后又建起了两幢学生宿舍楼,这也就有了后来的“三块豆腐”之说。  位于华北&&跳伞塔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一校内。该塔建于五十年代,是解放初期大搞国防体育的产物。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圆柱形,高70多米,塔上部有四个悬臂跳台,是新中国早期的,也是当时保定的最高建筑。&&三柳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又一批的有为青年在它的怀抱里成长为训练有素的空降兵。在发展国防体育运动方面,保定跳伞塔更是功勋卓著,当时不少学生成了跳伞俱乐部的成员,常来这里在教练的辅导下练习跳伞。保定跳伞塔应载入《保定体育大事记》。
  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还陆续有跳伞活动,但此后就几乎看不到了。内有螺旋式的楼梯。现在跳伞塔以作为华北电力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为华北电力大学的成长中见证者之一。  位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部内图书馆前,三棵柳树郁郁葱葱,枝丫相交,一株略匍匐,如思者,中者耸立,仿若迎宾者,东株侧立,屹立于图书馆前绿地上,遒劲而挺拔,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见证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的入学与毕业,为华电重要一景。杰出校友  建校五十年来,这所有着“电力黄埔”之美誉的中国电力最高学府,在曲折中前进,在困境中崛起,为推动祖国的能源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培养的10万余名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优良、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突出”,博得能源电力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广泛赞誉,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一大批毕业生成为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栋梁,一大批优秀管理干部成为电力企业的支柱,一&&史玉波大批科技精英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之魂。他们其中有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史玉波,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小鹏,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杨庆、舒印彪、曹志安,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良友,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成杰,中国华电集团副总经理李庆奎、辛保安,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袁德,大唐国际电力公司总经理张毅,南瑞继保电气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日文,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文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
  国家电网公司总工程师张丽英,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卢健,浙江省电力公司总经理赵义亮,内&&李小鹏蒙古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赵凤山,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监管局局长杨昆,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庆君,武警水电二总队总队长岳曦,中国电力技术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陈栋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魏兆龙,中国计量出版社社长马纯良,国家电网公司环保集团党委书记冯树臣,南方电网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石生光,华能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院长谢进,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新闻信息中心主任温绪廷,国家电网公司中能电力工业燃料公司总经理魏建国,中国电力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陈栋才,中国博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兼CEO白云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仇必鳌,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主持人姚雪松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为国家的发展而辛勤奋斗,同时也为自己的母校取得了崇高的荣誉,也是华北电力大学五十年来在人才培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踏上新的办学历程,华北电力大学将继续秉承“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高举探索创新、科学发展的旗帜,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积极应对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求,高效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当中,支撑电力工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好、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校理事会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由原国家电力公司举办并管理的华北电力大学于2003年3月正式划归教育部管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5家发电公司组建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我校。
  校董会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组成。首届董事会主席由原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赵希正担任。
  根据章程,董事成员单位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签署共建协议,筹建共建资金;对学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招生就业等方面提出意见;优先获得学校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
  董事会是电力企业加强与高校联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电力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技术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推进了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从而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目标。
  理事会是继董事会届满后,由校企双方共同搭建的新的合作平台,既是对原董事会工作的继承,更是对该工作的进一步拓展。
  理事会成员单位仍为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为理事长单位。现任领导  吴志功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吴志功书记委员、北京大学生体协副主席,曾任北京高校保卫研究会会长。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外教所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年3月至2006年2月, 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2006年2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  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刘吉臻校长学部委员、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力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自控专委会副主任、热工自动化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资深会员(IEEE)等职。1973年9月至1976年12月在河北电力学院(今华北电力大学)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学习。1998年6月至2001年1月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今并入武汉大学)校长;2001年1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
  男,汉族,1957年11月生,河北定州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
  男,汉族,1955年10月生,河北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
  男,汉族,1957年9月生,河北易县人,工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
  男,汉族,1965年1月生,河北省平乡县人,中共党员,双学士,教授。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
  男,蒙古族,1966年8月生,内蒙古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
  男,汉族,1967年4月生,山西柳林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
  男,汉族,1955年9月生,山西沁源人,中共党员,管理学硕士。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
  男,汉族,1964年1月生,湖北省荆门市人,中共党员,双学士,高级工程师。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
  男,汉族,1964年11月生,河北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4]首批试点高校  近日,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由华北电力大学校组织申报的《改革行业背景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获准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使该校校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同时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的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34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校理事会  华北电力大学原由国家电力公司举办并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现于2003年3月正式划归教育部管理,并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5家发电公司组建校董会共同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5家发电公司组建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该校。校董会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组成。首届董事会主席由原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赵希正担任。 根据章程,董事成员单位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签署共建协议,筹建共建资金;对学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招生就业等方面提出意见;优先获得学校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董事会是电力企业加强与高校联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电力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技术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推进了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从而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目标。理事会是继董事会届满后,由校企双方共同搭建的新的合作平台,既是对原董事会工作的继承,更是对该工作的进一步拓展。
  理事会成员单位仍为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为理事长单位。[5]历史沿革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多个学科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
  日,北京电力学院成立于北京市西直门北下关。北京电力学校改为北京电力学院之中专部,次年中专部变为相对独立和北京电力学院共同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直管,并由电力学院代为管理。
  日,北京电力学院隶属水电部管理。
  日,北京电力学院在北京海淀清河小营四拨子新建新校区并于1960年2月迁入清河校区,隶属水电部管理。中专部彻底分离留在原处并再次启用北京电力学校校名。
  1961年9月始,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动力经济与企业组织3个专业的教职工41人、学生230人以及教学设备等整体转入北京电力学院,后又有发电、电自合高压的10名研究生转入成为北京电力学院首批研究生。1964年,北京电力学院高电压技术和电厂化学专业整体并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日,院行政干部会议讨论决定:从1962年起,将11月1日定为校庆日。日,学院举行首届毕业典礼,应届毕业生109人。
  日,据水利电力部指示,学院电厂化学系和高压专业全体师生385人,调整到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1965年,北京电力学院培养了由教育部安排的4名动力工业经济与组织的越南学生,成为学校首批招收的留学生。
  1969年,学校迁至邯郸,1970年迁到保定,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面向全国招生。
  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学院由水利电力部与北京市双重领导,以水利电力部为主。
  日,在北京市朱辛庄举行“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暨朱辛庄新校区一期工程落成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能源部副部长史大桢等有关领导出席。10月30日,国家教委致电能源部,同意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
  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保定,并分设北京部分。
  2003年3月,华北电力大学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管理,正式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并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家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
  2005年9月,学校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同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校部由保定迁至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管理。
产品检索:
际通宝(),专业电子商务推广平台,提供一体化的企业采购解决方案
际通宝官方微博: &&&&际通宝微信公众号:gtobal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户联系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