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么有已以留下为题的作文范文

以《没有下一次》为题的作文_百度知道
以《没有下一次》为题的作文
没有下一次一流人才,第一次出手就要有赢的准备与打算。每次出手不是给自己练习机会,而是完成使命必俯盯碘故鄢嘎碉霜冬睛达的任务。二流人才永远相信学校有义务教他,企业或主管有责任栽培他,因此误以为每一次都是在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以下的对话: 学生时:“我这一次没考好,下次一定会考好!” 找工作时:“我这次面试没通过,下次一定要通过!” 与恋人分手时:“这次没找到好的对象,下次一定要找到比他(她)更好的对象!” 业绩没达成时:“我这个月没有达到业绩目标,下个月我会认真达成!” 敌人不会给你下一次机会 不知有多少人,总是在期盼找寻下一个机会。我很怀疑,真的下一次会比这一次好吗?我甚至怀疑,人生真的有那么多的下一次吗? 在学校,也许老师会给你补考的机会。出了社会,客户不会轻易给你第二次机会,老板也不一定给你没有把握的冒险机会。更要小心的是,敌人绝对不会给你任何存活的机会。 每次看到上巿上柜公司的法人说明会报导,A公司抢到国外一张大订单,其股票就扶摇而上,而抢不到大订单的B公司就注定无法达到财测,股价就节节下滑。如今进入微利时代,每个行业都很竞争。一张海外大订单,可以救一家企业,也可以毁了一家公司。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关键就在于谁能掌握赢的契机,而且就在分秒之间决胜负,而赢者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业界之首。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就拿年轻人最崇拜的明星观之,从没没无闻到成为大牌巨星,是因为他们出道的第一次演出,就展现出某种程度的架势与潜力。也许台上10分钟或1小时的演出,就让星探发现一个未来闪亮的巨星。如果他们没有在第一次崭露头角时,秀出他们的潜力与爆发力,根本没有机会成为后来的明星。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位成功的艺人,背后可能经过许许多多的苦练与准备,才能一出场就得到观众的喝采与注目。 同样的道理,进入社会之后,举凡工作面试、客户比稿演示文稿、主管交付任务,每一次表现的机会,别人都是看在眼里,评在心里的。一流人才,第一次出手就要有赢的准备与打算。每次出手不是给自己练习机会,而是完成使命必达的任务。二流人才永远相信学校有义务教他,企业或主管有责任栽培他,因此误以为每一次都是在练习,认为成功就在下一次的机会里,反而不懂得体悟第一次出手就致胜道理。把握当下唯一的机会 不要以为机会很多,反正这次没了,还有下一次。即使是世界知名音乐家或是艺术表演者,每一次上台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事前不断地排练,务求在观众面前呈现最完美的一面。因为对他们而言,每一场演出,都是全新的第一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次。 人生在世七、八十年,我们不知道还有没有下辈子。所以,务必把握当下的每一刻,任何大小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完美演出,做到令人感动。不管你从事任何行业,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从饭店的门房、厨师、美容师、歌手、演员乃至专业经理人,唯有抱持下列的精进态度,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大师。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青春,没有下一次  一年不会有第二个春天。同样,人生不会有第二段青春。  每当犯下错误,我们都会安慰自己:还有下一次,下一次还可以弥补。然而,时光却不会驻足。过去的已无法弥补,这一切,我们都不曾知道。  每当踏入家门,总觉得有的是时间来陪父母,可以先玩一会儿。而到临走前才发现时间如流水般从手缝中滑走。于是便安慰自己:还有下一次。周而复始,父母的白发也在这一次次的下一次里逐渐增多。而在长大后的某一天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无数次。  多少次考试失败后对自己说还有下一次,下一次一定扳回来。转瞬间,高考已在眼前。这才发现自己浪费了太多太多的时间,追悔莫及。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只能在风中面壁叹息。  人生中有多少个错过?又有多少错过能弥补呢?叹息又有什么用呢?能挽回逝去的青春?能挽回那无忧无虑的日子?能挽回那些碧水蓝天、丽日白云?过俯盯碘故鄢嘎碉霜冬睛去的已经过去,时间在流逝,青春在远去。  人生总是充满遗憾,但正是这些遗憾,使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  青春的花朵转瞬飘零,莫叹息,早耕耘。  十二年寒窗,有多少次相遇就有多少次分离。经常想回母校去看看,但那儿留给我的只是回忆的空壳罢了。过去的那些时光,朋友间的言笑,那些天天习以为常的三点一线,都回不去了,都只能在记忆中重温一遍又一遍,又在时间的冲洗中慢慢稀释,直至淡忘。剩下的只是一丝丝若隐若现的温暖馨香,如微风般拂过心田。  青春的脚步稍纵即逝,要珍惜、要感悟。不要再让那么多的“还有下一次”成为我们错过的借口!  因为,青春,再没有下一次!
给你两篇自己选吧,希望那对你有帮助
采纳下没有下一次一流人才,第一次出手就要有赢的准备与打算。每次出手不是给自己练习机会,而是完成使命必达的任务。二流人才永远相信学校有义务教他,企业或主管有责任栽培他,因此误以为每一次都是在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以下的对话: 学生时:“我这一次没考好,下次一定会考好!” 找工作时:“我这次面试没通过,下次一定要通过!” 与恋人分手时:“这次没找到好的对象,下次一定要找到比他(她)更好的对象!” 业绩没达成时:“我这个月没有达到业绩目标,下个月我会认真达成!” 敌人不会给你下一次机会 不知有多少人,总是在期盼找寻下一个机会。我很怀疑,真的下一次会比这一次好吗?我甚至怀疑,人生真的有那么多的下一次吗? 在学校,也许老师会给你补考的机会。出了社会,客户不会轻易给你第二次机会,老板也不一定给你没有把握的冒险机会。更要小心的是,敌人绝对不会给你任何存活的机会。 每次看到上巿上柜公司的法人说明会报导,A公司抢到国外一张大订单,其股票就扶摇而上,而抢不到大订单的B公司就注定无法达到财测,股价就节节下滑。如今进入微利时代,每个行业都很竞争。一张海外大订单,可以救一家企业,也可以毁了一家公司。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关键就在于谁能掌握赢的契机,而且就在分秒之间决胜负,而赢者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业界之首。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就拿年轻人最崇拜的明星观之,从没没无闻到成为大牌巨星,是因为他们出道的第一次演出,就展现出某种程度的架势与潜力。也许台上10分钟或1小时的演出,就让星探发现一个未来闪亮的巨星。如果他们没有在第一次崭露头角时,秀出他们的潜力与爆发力,根本没有机会成为后来的明星。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位成功的艺人,背后可能经过许许多多的苦练与准备,才能一出场就得到观众的喝采与注目。 同样的道理,进入社会之后,举凡工作面试、客户比稿演示文稿、主管交付任务,每一次表现的机会,别人都是看在眼里,评在心里的。一流人才,第一次出手就要有赢的准备与打算。每次出手不是给自己练习机会,而是完成使命必达的任务。二流人才永远相信学校有义务教他,企业或主管有责任栽培他,因此误以为每一次都是在练习,认为成功就在下一次的机会里,反而不懂得体悟第一次出手就致胜道理。把握当下唯一的机会 不要以为机会很多,反正这次没了,还有下一次。即使是世界知名音乐家或是艺术表演者,每一次上台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事前不断地排练,务求在观众面前呈现最完美的一面。因为对他们而言,每一场演出,都是全新的第一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次。 人生在世七、八十年,我们不知道还有没有下辈子。所以,务必把握当下的每一刻,任何大小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完美演出,做到令人感动。不管你从事任何行业,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从饭店的门房、厨师、美容师、歌手、演员乃至专业经理人,唯有抱持下列的精进态度,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大师。青春,没有下一次  一年不会有第二个春天。同样,人生不会有第二段青春。  每当犯下错误,我们都会安慰自己:还有下一次,下一次还可以弥补。然而,时光却不会驻足。过去的已无法弥补,这一切,我们都不曾知道。  每当踏入家门,总觉得有的是时间来陪父母,可以先玩一会儿。而到临走前才发现时间如流水般从手缝中滑走。于是便安慰自己:还有下一次。周而复始,父母的白发也在这一次次的下一次里逐渐增多。而在长大后的某一天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无数次。  多少次考试失败后对自己说还有下一次,下一次一定扳回来。转瞬间,高考已在眼前。这才发现自己浪费了太多太多的时间,追悔莫及。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只能在风中面壁叹息。  人生中有多少个错过?又有多少错过能弥补呢?叹息又有什么用呢?能挽回逝去的青春?能挽回那无忧无虑的日子?能挽回那些碧水蓝天、丽日白云?过去的已经过去,时间在流逝,青春在远去。  人生总是充满遗憾,但正是这些遗憾,使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  青春的花朵转瞬飘零,莫叹息,早耕耘。  十二年寒窗,有多少次相遇就有多少次分离。经常想回母校去看看,但那儿留给我的只是回忆的空壳罢了。过去的那些时光,朋友间的言笑,那些天天习以为常的三点一线,都回不去了,都只能在记忆中重温一遍又一遍,又在时间的冲洗中慢慢稀释,直至淡忘。剩下的只是一丝丝若隐若现的温暖馨香,如微风般拂过心田。  青春的脚步稍纵即逝,要珍惜、要感悟。不要再让那么多的“还有下一次”成为我们错过的借口!  因为,青春,再没有下一次!
作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答案:解析:
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世界大战是20世纪的特有现象。然而,50多年来世界无大战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这无疑引起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伴随着人类用世界大战的手段对自己生活家园的一遍又一遍洗劫,人类本身制约世界大战的能力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纵观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
  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人类在付出两次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今天,两次世界大战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冷战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宣告结束,世界正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过程中进入新的千年。但是,如何有效地避免战争,持久地维护和平,仍然是人类最为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正由于此,各国政府和人民应该更加理性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抛弃种种极端的观念,特别是抛弃几十年来形成的冷战思维,携手攻破一个个难题。只有如此,才能创造一个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的新世纪。
  通过学习本单元,我们对战争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会本能地去反对战争。但是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思考更多的东西:战争,留下的难道仅仅是伤痛吗?人们应该从战争中学会什么呢?人类应该怎样避免战争呢?
  写作时可以广泛查阅资料,包括网上的资料,结合课上所学,形成自己的认识,然后将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 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 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 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说》,有删节)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 B.文中引用唐人诗句“秋尽江南未凋”,说明秋老时分的扬州,风光依然怡人。
&&& C.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 D.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 E.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描术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写作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请结合第④段加以赏析。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发芽的心情
林清玄(台湾)
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收获水蜜桃与水梨。
昨天采摘时还青涩的果子,经过夜的洗礼,竟已成熟了。面对它们,可深切地感觉到生命的跃动,知道每一株果树全有使果子成长的力量。我小心将水蜜桃采下,放在已铺满软纸的箩筐里,手里能感觉到水蜜桃的重量,以及那充满甜水的质地。捧在手中的水蜜桃,虽已离开了它的树枝,却像一棵果树的心。
才一月的时间,我们差不多把果园中的果实完全采尽了。采摘过的果园并不因此就放了假,果园主人还是每天到园子里去,做一些整理剪枝除草的工作,尤其是剪枝,需要长期的经验与技术,听说光是这一项,就会影响了明年的收成。我四处游历告一段落,有一天到园子帮忙整理,目见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因为就在一个月前曾结满累累果实的园子,这时全像枯去了一般,不但没有了果实,连过去挂在枝尾端的叶子也都凋落净尽,只有一两株果树上,还留着几片焦黄的在风中抖颤的随时要落在地上的黄叶。
我静静地立在园中,环顾四周,看那些我曾为他们的生命、为他们的果实而感动过的果树,如今充满了肃杀之气,不禁在心中轻轻叹息起来。
“真没想到才几天的工夫,叶子全落尽了。”我说。
“当然了,今年不落尽叶子,明年就长不出新叶了,没有新叶,果子不知道要长在哪里呢!”园主人说。
然后他带领我在园中穿梭,手里拿一把利剪,告诉我如何剪除那些已经没有生命力的树枝。他说那是一种割舍,因为一棵果树的力量是一定的,长得太密的枝桠,明年固然能长出许多果子,但会使所有的果都长得不好,经过剪除,就能大致把握明年的果实。虽然这种做法对一棵树的完整有伤害,但一棵果树不就是为了结果吗?为了结出更好的果,母株总要有所牺牲。
我们在果园里忙碌地剪枝除草,全是为明年的春天做准备。春天,在冬日的冷风中感觉起来是十分遥远的日子,但是当拔草的时候,看到那些在冬天也顽强抽芽的小草,又似乎感到春天就在深深的土地里,随时等候着涌冒出来。
果然,让我们等到了春天。
其实说是春天还嫌早,因为天气依然冰冷如前。我到园子去的时候,发现果树像约定好的一样,几乎都抽出绒毛一般的绿芽,那些绒绒的绿昨夜刚从母亲的枝干挣脱出来,初面人世,每一片都像透明的绿水晶,抖颤地睁开了眼睛。我看到尤其是初剪枝的地方,芽抽得特别早,也特别鲜明,仿佛是在补偿着母亲的阵痛。我在果树前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好像我也感觉到了那发芽的心情。那是一种春天的心情,只有在最深的土地中才能探知。
我无法抑制心中的兴奋与感动,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园子里去,看那喧哗的芽一片片长成绿色的叶子,并且有的还长出嫩绿的枝桠,逐渐在野风中转成褐色。春天原来是无形的,可是借着树上的叶、草上的花,我们竟能真切地触摸到春天——冬天与春天不是天上的两颗星那样遥远,而是同一株树上的两片叶子,那样密结地跨着步。
我离开农场的时候,春日和煦。园子里的果树差不多都长出整树的叶子,但是有两株果树却没有发芽,枝桠枯干,一碰就断落,他们已经在冬天里枯死了。
果园的主人告诉我,每年冬季,总有一些果树就这样死去了,有些当年还结过好果子的树也不例外,他也想不出什么原因,只说:“果树和人一样也是有寿命的,奇怪的是果树的死亡没有一点征兆……”
“真是奇怪,这些果树是同时播种,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受到相同的照顾,种类也一样,为什么有的到了冬天以后就活不过来呢?”我问道。
我们都不能解开这个谜题。夜里,我为这个问题而想得失眠了。“是不是有的果树不是不能复活,而是不肯活下去呢?或者说在春天发芽也要心情,那些强悍的树被剪枝,他们用发芽来补偿;而比较柔弱的树被剪枝,则伤心得失去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心情。树,是不是也有心情呢?”我这样反复地问自己,知道难以找到答案,因为我只看到树的外观,不能了解树的心情。就像我从树身上知道了春的讯息,我却并不完全了解整个春天一样。
多年以来,我心中时常浮现出那两株枯去的水蜜桃树,尤其是受到什么无情的打击时,那两株原本无关紧要的树的枯枝,就像两座生铁的雕塑,从我的心中撑举出来,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冬寒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泪来,但那些泪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的时候,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本文以小见大,借自然现象悟生活道理,体现了林清玄一贯的写作风格。
B.文章开头细致描写采摘下来的水蜜桃,目的是为了与后文写水蜜桃树枯死形成对比,让读者领悟:美好的结果其实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出现在我们面前。
C.本文语言典雅优美,生动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娓娓述说中流露出“我”对生命的淡淡忧伤和些许无奈。
D.文章结尾写道:“就像我从树身上知道了春的讯息,我却并不完全了解整个春天一样。”表明这一次亲近自然的经历给了作者重要的思想启迪,让他开始重新认识自然和人生。
2.在“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园子里去,看那喧哗的芽一片片长成绿色的叶子”一句中,作者在句中用了“喧哗”一词,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根据文意,解释“那些泪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的时候,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这句话的含义。
4.作者说“我在果树前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好像我也感觉到了那发芽的Jb情”,请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为何事“受到了深深的感动”?
(2)你是如何理解“发芽的心情”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Ⅰ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小题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痛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0》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小题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地老子一事。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冬天的情调
①柳叶欲枯,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残了,犹剩几枝抗傲着严霜,秋天老去,如果有着晴和的天气,即算日历上告诉我们已经到了立冬,我们决不相信今年的冬天到了。直到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我坐在客厅中翻阅当日的报纸,忽觉刘一片片的冷风攒到我的颈项中来,我疑心是北窗没有关好,举目环顾一下,室中所有的门窗都紧闭着。这才怪啦,风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在夏天的时候,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还邀不到一丝风进来,现在四围都关好,倒有风了。我只得寻着风所来的方向去看,原来是从窗户的隙缝中进来的。那隙缝窄小得透不过光,但冷风却仍可以长驱直入,直吹到坐在离窗口七八尺远的我的颈项申来。这时我才相信确是冬天到了。
②人们总是不肯爱惜自己现在的处境,做学生的,羡慕人家在社会上办事;等到自己出了学校入社会任职时,又羡慕无牵无挂的学生。到了夏天,说他宁喜欢冬天:到了冬天,他又觉得还是夏天好。其实,无论什么事,绝不能尽善尽美,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人们如果能隐恶扬善,只看它的好处而不看它的坏处.那么凡事都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了。
③现在又是冬天了,所以我要对你说,我爱冬天。无论它的寒风怎样刺骨,无论它的阴霾怎样闷人,无论它的白日怎样短促,无论它的暗夜怎样凄凉,我仍旧爱它,我爱它就是因为现在我在它的怀抱里。
④冬天早眠的滋味,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试想你从一个漫漫的长夜里睡了醒来。便有啁啾的小雀在屋檐前窃窃私语。太阳光从窗帘缝中窥进来,使你不敢把眼睛睁开来回看它,偶然眯着眼望一望,你至多只能看见窗玻璃上凝聚着一层水蒸气,隔断了窗外的世界,使你只好重新闭上眼睛,而想起夏天早晨所见的花草上那一层薄薄的露水,或甚至疑心自己乘着陆放翁的烟艇在雾锁的湖上荡漾。直到太阳驱散了晨雾,把眼前的湖光山色毕现出来的时候,你朝南的卧室中,已被阳光占满了。这时便再不能做那些白日之梦了,只好细细地来咀嚼透尝早眠的滋味,温暖的被褥好像青春一般地令人留恋。你如果是文人的话,这时便要为你的文章做腹稿,怎样开头,怎样起伏。怎样结束,从头到尾都想好,只等起身动笔。
⑤冬天的太阳是人人都感着极可爱的。礼拜天的上午吃过早饭大家坐在太阳中闲话,或是找点极不重要的事情做做,或是弄点小小的点心吃吃,忙里偷闲,格外有趣。你要是住在乡下的话,这时便可走出到町畦上去,看长天中飘忽的白云,田地上傲霜的野草,而透明的空气正招待着一个透明的心怀,枯叶无声地落到你的脚边,你才感到果然有一片微风掠过你的面颊。银杏经霜而变得金黄的叶子,远远望去就像一树黄金在太阳光中闪耀,谁说冬天的原野是空虚的呢?
⑥每逢大雪,就是从小就住在降雪地带的人,也要感到很大的趣味。有时早晨起来朝窗外一望,一切全埋在白雪之下,仿佛把人间所有的污秽都给掩盖了。我常爱在大雪天出去踏雪,满以为留下了一些足迹在地上,等到你回头看去早已莫辨来时路了。茫茫天地间,小小的人迹,是随时可以埋没的。若能大步踏去,倒也能得到一种飘然之感。四围的树木和房屋都立着不动,凝视着雪花的飞舞,而自己竟能置身其中,和着那种无声的旋律,一块儿来舞,你想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回事啊。
⑦春天像一个穿红着绿的乡下姑娘,实有点俗不堪耐;夏天像一个臭汗涣发的粗野武夫,令人不敢向迩:秋天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虽然也有几分爱娇可喜,但仍不及冬儿姑娘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她没有一点轻浮的颜色而富有坚强的意志。
⑧除了前述的这些体验而外,决不可忘了冬夜的围炉。那是冬天最后的乐园,无论贤愚贫富,都莫不以此为归。我们为衣食在外奔波了一天,饱尝风霜的凌虐和工作的逐迫,黄昏时抱着一颗冻馁的心回到家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妻儿的慰藉,试想这时与家人围坐在一盆熊熊的火炉旁,乐叙天伦,温情可掬,不仅烤热我们的身子,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白天的疲劳,好像成了别人的事,屋外的寒风也就失了它的威胁了。
⑨一炉火,一壶茶,便可以使我们精诚团结,深夜不散。即算那最有传染性的呵欠,一再地来催我们,谁也不肯首先离去。深刻的冬天所给我们的指示,也许要算这个为最有意义的了。现在正是冬天,外面风刀霜剑,我们大家乐呵地团结起来吧。
(原载日《新中华》第3卷第2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头以叙述为主,写自己对冬天冷风的体验,突出了冬天的酷寒,引出后文对冬天各种情调的描写,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喜爱。
B.作者寓哲思于文中,着力表现自己对冬天喜爱的同时,茌第②段中对人们不珍惜自己现在的处境、羡慕他人、见异思迁的思想大加批判。
C.第⑥段中,作者在冬天踏雪时认识到人世功名不能长久,正如足迹会被大雪埋没,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能体会到飘然之乐。
D.第⑦段将冬天与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突出了,冬天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意志坚强的特点,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E.在表现冬天情调时,作者多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情景,抓住自身的心理感受加以描摹,细腻而真实,极富感染力。
2.“冬天的情调”其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3.作者在行文中先后使用了多种不同的人称代词,选择其中两种,分别举例阐释其表达效果。(4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福建省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
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
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
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说》,有删节)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5分)&&&&&&&&&&&&&&&&&& (&&& )
&&&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 B.文中引用唐人诗句“秋尽江南未凋”,说明秋老时分的扬州,风光依然怡人。
&&& C.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 D.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 E.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2.描术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写作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请结合第④段加以赏析。(6分)
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4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再也没有为题的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