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歇人不歇舌尖上的中国养蜂人人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潍坊]养蜂人每天要挖近万个王台 移虫约万次
对于养蜂人而言,蜜蜂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根本,想要从勤劳的蜜蜂身上获得财富,就得跟蜜蜂一样勤劳。4月26日、27日,记者在青州市弥河镇养蜂人住处体验养蜂生活接近尾声。
记者魏慧敏左手拿王浆条右手持取浆笔,体验挖浆。  潍坊新闻网4月28日讯 对于养蜂人而言,蜜蜂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根本,想要从勤劳的蜜蜂身上获得财富,就得跟蜜蜂一样勤劳。4月26日、27日,记者在青州市弥河镇养蜂人住处体验养蜂生活接近尾声。除了蜂蜜,蜂王浆也是养蜂人的主要收入之一。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平均产出1斤蜂王浆,养蜂人就需要挖600—900个王台,养蜂人高维财一家每天都要挖近一万个王台,移虫约一万次。一年中有6个多月的时间,他们每天都会重复这样的工作。  现场观察  养蜂人下雨天急着挖浆  俗话说,蜜好吃,蜂难养,挖浆更是工夫活。这里所说的挖浆就是指挖蜂王浆。4月26日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不远处的山中雾气弥漫,记者赶到高维财蜂场的时候,他的妻子正在简易的棚子里挖蜂王浆。她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取浆笔,旁边的塑料水桶里放着一堆木条,木条上整齐地列着两排塑料小碗。  “这是王浆条,上面的塑料小碗是王台,就是蜂王的窝,工蜂会往里吐王浆。今天下雨,蜜蜂不怎么活动,得赶紧把王浆挖出来。”高维财的妻子一边挖浆一边向记者介绍。只见黄白色的蜂王浆被她一点一点从王台中挖出来,装进了手下专门盛放王浆的器具里。  蜂王是吃蜂王浆长大的,按理说,每个蜂箱中只有一个孵化蜂王的王台,生产的蜂王浆极其有限。但养蜂人做了很多王台放在蜂箱里,再往王台中移进去一个幼虫,这样就会误导工蜂以为在这些王台中住着的是它们未来的蜂王,就辛勤地往里面吐蜂王浆。  本以为摇蜜就够累人了,没想到挖浆更费工夫。高维财家有120个蜂箱,每个蜂箱里面放着3—5根王浆条,一般情况下三天就能吐满,所以他分成三批,每天挖40个蜂箱里的蜂王浆。“一旦幼虫死了,工蜂就不会向里面吐蜂王浆了,取出来的时候可能有些蜂蜡,这就得用工具将蜂蜡清理干净,再在里面涂一些新鲜的蜂王浆,诱导蜜蜂下次往里吐蜂王浆。”高维财的妻子告诉记者。  记者体验  不是挖少了就是挖多了  看到高维财的妻子手法熟练地将蜂王浆从王台上挖出来,记者也忍不住想试一试。  记者坐到板凳上,将盛放蜂王浆的瓶子放在腿上,左手拿起一根王浆条,右手持取浆笔,等实际操作起来却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你的手拿得太远了,这样王浆条拿不稳,挖浆不干净。”在高维财妻子的指导下,记者一步步改进自己的挖浆动作。  经过几分钟的探索,记者发现,用取浆笔在王台内旋转一下再一挑,整个王台内的蜂王浆就差不多取干净了。“挖得太干净也不行。”记者好不容易探索出如何将王台中的蜂王浆挖干净时,高维财的妻子却告诉记者,挖浆时要在王台中留下少量的王浆,以保证移虫后蜜蜂能够继续往王台中吐浆。  折腾了将近半个小时,记者才能相对熟练地挖浆,不过,还是难与高维财妻子的速度相比。“干的年岁多了,手熟了就快了。”高维财的妻子不到1分钟就能挖完一根王浆条。  记者细细地数了数,一根王浆条上人工固定了66个王台,每根王浆条大约会空缺四五个王台。高维财的妻子告诉记者,挖一斤蜂王浆需要挖10—15根王浆条,按照每根实际有60个王台来计算的话,需要挖600—900个王台。每天差不多有160根王浆条需要挖浆,细算下来,每天要挖近一万个王台。  记者实验  亲置巢础看酿蜜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蜂蜜是怎么酿成的,在跟高维财协商以后,他同意让记者放置三张新巢础在蜂箱内,通过每天比较,更直观地了解蜂蜜酿成的全过程。  4月24日  为了方便观察和记录,记者首先对三张新制作巢础进行标号。随后,记者小心翼翼地打开其中一个蜂箱,在高维财的帮助、指导下,记者还算顺利地将三个新制作好的巢础放进了蜂箱。  4月25日  上午8时左右,记者打开放置编号巢础的蜂箱,新放置的巢础上都是蜜蜂,仔细查看后发现蜜蜂已经建成了蜂巢的雏形。高维财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从新巢础放进蜂箱到蜂蜜成熟,得一周左右,遇到花期好的时候,5天也可以。  4月26日  由于当天下雨,蜜蜂都在蜂箱中,因为蜜蜂怕水,记者忍了忍没有打开蜂箱。  4月27日  冒着雨,高维财和记者打开蜂箱,标号的蜜脾上密密麻麻全是蜜蜂,一个个蜂巢清晰可见,里面已有浅色液体,那就是蜂蜜。由于天气不好,蜂巢并没有上满、封口,所以还不能摇蜜。  移虫  轻取轻放,每天干四五个小时  蜂农每次挖浆过后,还要将蜜蜂幼虫移到王台中,以保证以后的蜂王浆生产。虽然这同样是一件繁琐费事的活,但为了多打些蜂王浆,很多蜂农愿意花这些时间。  临近中午,高维财看着妻子快挖完蜂王浆,就从外面的小蜂箱里拿来一个蜜脾,戴上专用头灯,坐在妻子旁边移虫。他小心翼翼地用一个笔状物将蜂巢中的幼虫挑出来,放进王台里。高维财告诉记者,移虫是采集蜂王浆的前提,也跟挖浆一样是每天都要重复的工作,他每天要移虫约一万次,得移四五个小时。  “移虫也是个精细活,首先得看得见线头般大小的幼虫,其次在移虫的时候要轻,不能把幼虫弄死了,不少王台里缺少蜂王浆,就是因为在移虫的时候出了小问题。”高维财说,随着上了年纪,自己有时候也很难发现幼虫。  挖浆、移虫是养蜂过程中相对繁琐的工作,几乎都是依赖人工完成,虽然已经有专门的挖浆移虫机器产生,但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普及使用。“现在已经有养蜂专用车生产,不仅实现了车上养蜂,而且挖浆和移虫实现了半人工半机械化。但是因为挖浆之前需要清蜡,移虫之前需要给空王台抹蜂王浆,机器很难完成详细的步骤。”青州养蜂协会会长尹居录告诉记者。  追花  逢雨怕减产,一家人今天迁移  4月27日,记者赶到高维财的蜂场时,他正给蜂箱盖塑料布。“雨小的话不用遮,今天雨大,我家的蜂箱也旧了,还是盖上好。”高维财一边忙着一边招呼记者去他们的临时居所取暖。临时简易房中,高维财的妻子、女儿正在埋头挖蜂王浆。风雨飘摇下,遮盖临时简易房的帆布不时被风吹起,冷风直往屋里钻。  “明天我们就走了,再来就见不着我们了。”高维财的妻子告诉记者,由于下大雨,自己蜂场附近的槐花差不多已经谢了,为了追逐更好的槐花,他们决定迁移到仰天山附近。  现在的高维财不仅仅是“风雨追花人”,还是“风雨搬家人”。急着动身的高维财担心这期槐花蜜是不是又会减产,去年由于天气原因,槐花蜜几乎绝产,本以为今年情况会不错,结果又遇到了阴雨天。“前几天看天气一直不错,还以为这一季能产4000斤蜜。如果天气再这个样子,就说不好了。”高维财无奈地说。  ◎记者手记  雨天蜂歇人不歇 追花生活不容易  27日,已经是记者来到青州市探访酿蜜过程的第四天,也是记者体验养蜂人生活的最后一天,养蜂人的步调和节奏渐渐在心中明朗,他们的辛苦更一一收入眼底。  每天早上5时许,远处的鸡鸣声就会把人从睡梦中叫醒,养蜂人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条件所限,这几天,记者一直借宿在尹居录家中。他的家在依山傍水的山脚下,适合蜜蜂采蜜,也省了当下露宿野外放蜂的麻烦。尹居录的家很大,但是前院后院大部分空间都被整齐划一的蜂箱占满了。天气好的时候,忙忙碌碌的小蜜蜂会在院中飞舞,记者从院中经过,总是忍不住抱头缩脑,生怕被蜇。  在这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养蜂人都养狗,辣酱随身带。在追逐花期的旅途中,狗成了他们最忠实的朋友,而辣酱就是他们避寒祛湿的法宝。这群常年漂泊在外的人,总是用最经济最简单的方式来照顾自己。  从25日晚上开始下起零星小雨,一直到27日一大早,天空中依旧细雨纷飞。雨天是蜜蜂的休息日。“也该歇歇了,该歇歇了。”院子中的尹居录一边锄草一边自言自语。在记者看来,这更像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养蜂经验的老养蜂人在跟他的蜜蜂朋友亲密交谈。记者已经分不清,是蜜蜂该歇歇了,还是忙碌的养蜂人该歇歇了。 文/图 记者 李廷辉 魏慧敏
责任编辑:殷会丽
新闻关键词:潍坊
头条推荐/热点新闻当前位置:&|&&|&
宝坻区:甜蜜的养蜂人
作者:孙彩艳 李永超等&&
责任编辑:崔研
&&&&讯 从1990年以来,他的蜜蜂每年都保持在80箱左右,一年产2000多斤蜂蜜、30多斤蜂王浆。他和他的蜜蜂一块儿“飞”进了农户的大棚、果园,当起了农民的好帮手。如今,74岁的牛道口镇下五庄村的王泽存老人还在每天像蜜蜂一样地忙碌着。
&&&&探寻蜜蜂王国里的奥妙
&&&&50年前,小蜜蜂采蜜的情景吸引了少年王泽存的注意力。一位曾在蓟县盘山养过忠蜂的老人看他有兴趣,就给他讲述养蜂的故事。后来听得入神了,就想养蜜蜂试试。结果刚把两箱蜜蜂接回家,就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说养蜂过不了日子,村里人也把他当成了异类。他不管这些,决心要试一试。
&&&&本以为养蜂很简单,早上把蜂箱门打开,让小蜜蜂自己出去采蜜,然后酿蜜、繁殖、壮大。可是,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不是采的蜜不多,只够它们自己过冬吃的,就是根本采集不到蜜。还有蜜蜂繁殖问题,开始是繁殖不起来,繁殖多了,蜜源期又过了。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既然不简单,就得认真投入。
&&&&王泽存准备了一个小本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随时查阅资料或是请教行家,并不断总结属于自己的经验,逐渐掌握蜜蜂的生活规律。当他的蜜蜂繁殖到5箱的时候,在一年越冬时几乎全军覆没了,经过请教才知道,原来蜜蜂是半冬眠,越冬时蜂箱不能包裹得太严实,受热了蜜蜂就都死了。倔强的他不想半途而废,他买来新的蜜蜂,还到各地的养蜂研究所进修培训。
&&&&本以为熬过了严冬的蜜蜂到了春天就可坦然地放飞了,谁知那一年成千上万只的蜜蜂都飞他而去了。那是一个气候温和、风平浪静的春日,上午10点左右,他突然看见院子上空遮天盖地飞舞着几千只蜜蜂,在他的惊恐中蜂群嗡嗡地盘旋了一会儿,就大摇大摆地飞走了,急得他想“飞”起来去追。看着空空的蜂箱,他没心思吃饭,他不明白蜜蜂为什么平白无故地离他而去,而且是那么的绝情。
&&&&后来,经向行家求教,他才知道这叫“闹热”:蜂箱里的蜜蜂一多就得及时分窝,把小蜂王转到别的箱里去,不然,老蜂王就会领着蜜蜂逃跑,老蜂王不跑会被小蜂王杀死。蜜蜂是群居部落,是个有组织的王国,有内勤、外勤、侦察、守卫等各个岗位,分工明确,它们各司其职。“其实在跑蜂前两天,老蜂王就开始呜呜地叫,像吹集合号,那是在向蜜蜂们传递逃跑信息,之前就有探险蜂出去侦查新的安家之处了,等探险蜂回来,老蜂王就带着出来的蜜蜂逃跑了。”
&&&&“蜜蜂真是个小精灵,你懂它,它就高兴,就勤劳采蜜;你要不懂它,它就罢工不干活,甚至‘伤心’死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过6年的摸爬滚打,他终于掌握了蜜蜂王国里的“秘密”。出现问题他都会对症下药,几十年来蜜蜂从没再大量逃跑或者伤亡过。
&&&&蜜蜂比人还辛苦
&&&&“养蜂很辛苦,过的是游牧生活,当地的花一少,就得四处奔走寻找蜜源,然后带上帐篷、做饭的锅碗瓢盆,转移到新的采蜜地点。外出追赶花期的时候往往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且远离人群,伴随你的是孤独寂寞。”他是这样讲述他的养蜂经历的。每年的6月,他都会骑上一辆笨重的自行车去蓟县、玉田、平谷、兴隆、遵化等地进山侦察花源。卸下蜂箱和简单的家私,在山坡上把帐篷一支,就算临时安了家。每年6月20到8月20最闷热的两个月他都要在深山里和他的小蜜蜂一起度过,一只小花狗是他忠实的伴侣。远离家人,在山里不见一个人影,闲下来的时候,他就在山上看风景,看蜜蜂采蜜,听蜜蜂“说话”。山上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他就自带蜡烛、手电筒,喝完从家里带去的水,就下山到附近的地方去找。山上蜜多,10多天割一次蜜。割蜜时也是他最忙最累的时候,他一个人割蜜、装蜜、卖蜜,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做饭吃饭,只在临睡前吃点蜂蜜充饥。天一黑就睡觉,天亮就随蜜蜂起床。“养蜂这行当很有趣味,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清新、亲切与美好,令你陶醉,虽然风餐露宿,辛苦奔波,但也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王泽存说,“其实蜜蜂比人还辛苦。”一只蜜蜂一次吸上30至40朵花,才能把肚子里的蜜囊装满,回来的时候蜜蜂的肚子下垂着,特别大,累得呼哧呼哧喘,但它往返特快,像是争分夺秒,不经意都看不见。有时候飞到巢门时得停下来歇一歇再进去,有时候累得抓不到巢门,就落在地上歇歇,喘口气。一只蜜蜂一天往返几十趟,采集上千朵花。有人做过研究,说一只蜜蜂每采集一斤蜜,要绕地球飞三圈半。可见,蜜蜂有多么辛苦。但蜜蜂很勤劳,即使小雨天气,也依然出去,因为越下小雨蜜越多。看着蜜蜂每天忙忙碌碌的,人也就不觉得辛苦了。
&&&&菜农果农的好帮手
&&&&“王师傅,我想租用您的蜜蜂,我家大棚里的草莓开花了。”每到春夏时节,王泽存老人的电话就特别多,有的是蔬菜大棚户,有的是果树种植户。现在王泽存不用外出逐花了,他的小蜜蜂已成为菜农果农的好帮手。
&&&&过去菜农、果农们一直是花自授粉,花自授粉的结果率低、化果率高、果实小、产量低。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目前多采用昆虫授粉技术,而在为农作物授粉的昆虫中,蜜蜂占80%。实践证明,经过蜜蜂授粉的农作物不仅增产作用显著,果实的品质、黏度、着色、甜度等都非常好。从2009年开始,当大棚果树开花,草莓、西红柿等开花时期都需要授粉,王大爷的蜂箱就被菜农和果农们租走了,一箱一箱的蜜蜂送进了果园和大棚。等露天的西瓜开花授粉时,再被送到瓜地里。每到一处,他都亲自送去。高家庄镇岳家庵村一个农户种植了13棚菜花,为天津农科院繁育菜花种子,他给送去13箱。蜜蜂们一去就是个把月,甚至两个月,等花期过了才被送回来。他就定期过去看看,并帮着农户管理蜂群,让蜜蜂们好好为这些农户服务。“蜜蜂租借给农户们是一份收入,采集的蜂蜜又是一份收入,而且我年龄大了,不适宜在外奔波了,所以我愿意租借给农户,也愿意自己养殖的蜜蜂能对咱们区的设施农业帮点忙,为百姓们帮一点忙。”说完,王泽存老人开心地笑了。
&&&&群蜂飞舞,蜜甜飘香。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子,80多个蜂箱摆得严严的,几乎没有插脚之地。其间一个中等身材,头戴蜂帽的人,正手拿刮刀,熟练地挨个起箱收粉、取蜜、粘浆、刮胶,忙个不停。他就是黄庄镇黄庄村的养蜂人高永。
&&&&为生活送来甜蜜
&&&&30多年来,年过花甲的他用自己的智慧与辛勤,为人们送来甜蜜。
&&&&1980年秋,正值葵花绽放、苜蓿放香的季节,高永在村北大洼中偶遇蓟县养蜂的郭师傅在此放蜂采蜜。两人坐在帐篷中,谈起蜜蜂王国的奥秘及蜂产品的价值,谈起大洼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是养蜂最佳之地……高永从此与蜂结缘,并与郭师傅交了朋友。日子不多,郭师傅为高永送来两箱蜂和养蜂书籍,并耐心传授“秘诀”,他的蜂群也不断发展壮大。有时几岁的儿子被蜂蜇了,哭着向妈妈告状,高永只有倔强地忍受着家人的指责。
&&&&一年后,高永由两箱蜂已发展到了20多箱蜂。越冬买糖、增加巢脾等投资,又花了800多元。有人嘲讽高永说:“养蜂花钱八百八,没见分文返回家。”高永没有因此而灰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甜蜜事业。为了养好蜂,揭开蜂王国的奥秘,打造好大洼纯天然绿色一级蜂产品,高永一面实践,一面进行理论学习。他从开始养蜂就订阅了《中国蜂业》刊物,有时他钻进书堆,每到吃饭,妻子不知要喊多少遍,气得妻子几天不搭理他。
&&&&每年伏天高永都定期都要去蓟县放蜂,采集最好的荆条花蜜。去年7月21日,罕见的一场大雨霎时冲进高永放蜂居住的帐篷1米多深,锅碗瓢盆漂荡水中,米面锅灶没入水底,幸亏蜂箱存放在较高山坡,才免于80多箱蜜蜂的灭顶之灾,高永也被朋友及时救助。提起此事高永显得十分后怕,他说他当时很后悔,60多岁还来山野孤蓬里受罪,如若那次出了意外,将给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在3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他先后发明了按季节取蜜取浆上下两层巢脾数量分配法,人为模拟王台增浆法,人工控制群蜂育“王”法,还研制了快速取浆勺。高永还将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发表在《中国蜂业》,上,让更多的养蜂者参考借鉴,从中受益。1993年,高永登上了《中国蜂业工作者名录》,成为全国的养蜂名家,一时各地养蜂者纷纷来信或来人求助、取经,高永在百忙中也是一一耐心解答。
&&&&打造品牌甜蜜生活
&&&&有人夸奖高永的蜂产品是“永”字牌,是说它永远是大洼第一纯天然绿色保健佳品。这话的确名不虚传,为打造“纯”字产品,有的养蜂户往往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快砸了牌子。就拿蜂蜜来说,它是人类传统而古老的天然最佳滋补品和医疗药品,而加工的蜂蜜与其是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极易掺假,随意在蜜中投下糖水即可,使人难以辨认纯与不纯的蜂蜜。但经不住常品者的考验,而“永”字牌的蜜全是回头客。再有蜂王浆,更是价值高产量低的最佳滋补保健的蜂产品。大约10000只蜜蜂每天只能分泌出7—8克蜂王浆,可以说是大自然中不可多得的珍贵的保健品。特别是新品种浆王的出现,出浆率高达原蜜王的4—5倍。但浆王蜂浆的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远低于蜜王蜂浆。这两种蜂王浆从色香味上难以使人辨认。正因如此,浆王蜂浆大大地冲击了国内外蜂产品的市场,使蜜王蜂王浆价钱一度下跌。有人建议高永快引进浆王,暴取“浆”的高利润。而高永却说:“浆王蜂产浆率高,但营养保健价值低,我怎能用低价值的浆换取高利润?即使我高永引进浆王,也要与蜜王两种蜂王浆黑白分明,决不混为一谈。”不掺假,不卖假,塑造了“永”字牌蜂产品的形象,也展现了高永心诚则灵的素质。
&&&&高永对“永”字牌蜂产品不注重精包装、命名时尚的“软件”打造,而下大力量让产品保持纯正与原汁原味,让人们品尝到难得的纯天然绿色保健蜂产品。如今,高永已年过花甲,坚持养蜂有些吃力,想到自己也有了富裕的生活,有时他也真不愿再干了。但一看到那些顾客们上门购蜜,特别是一些年迈多病的老人们,喝了他的蜜,显得硬朗多了,高永的那种养蜂到底的激情又迸发了。
&&&&近年来,黄庄镇的千年古渡小辛码头引来了众多的京津等地的游客观光,高永那飘香的蜜,香甜的花粉,也引来众多游客争相购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天然的甜蜜……
更多关于&天津;宝坻区;养蜂人;牛道口镇&的新闻:
5月26日,在长春一闹市区,几位身着恶魔、天使等
甘肃庆阳千人挥毫65米长卷,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蜜蜂受惊 四川达州八旬养蜂人被蜇死(图)
--山西黄河新闻网
||||||||||
||||||||||
&&您所在的位置:&&
因蜜蜂受惊 四川达州八旬养蜂人被蜇死(图)
陈开行家的蜂桶。
3月26日,达州市83岁的养蜂人陈开行老人的遗体将入土安葬。16日,老人独自在家准备给喂养的蜜蜂分桶时,蜜蜂受惊,召来了数以万计的蜜蜂袭击。老人头部、脸部等全身多处部位被蜇成重伤,因未能及时送医治疗,被蜇两小时后当场毙命。
  分桶养殖蜜蜂逃蹿飞走
今年83岁的陈开行,家住达州市达川区黄庭乡。30多年前,陈开行唯一的女儿出嫁后,顿觉膝下荒凉的老人开始在家中养蜜蜂。“既排解孤独,也能卖点钱,维持老人的生活开销。”陈开行的邻居吴名说,因其年事已高,一人住在深山里,很少有人问津,而养蜂则成了陈开行最大的乐趣。
春去秋来,蜜蜂陪伴着陈开行度过了很多个春秋。目前,陈开行家破土坯房墙角处已成功养殖了4桶蜜蜂。今年春天花期到来后,几个蜂桶需进行分桶养殖。
15日,陈开行用木桶为蜜蜂搭建好新房后,准备将4只木桶中多余的蜜蜂分出一桶来。当他揭开木桶盖子将多余蜂房分割完后,一群蜜蜂忽然逃蹿飞走了,在陈开行家院落前的一棵梨树上停歇,密密麻麻的蜜蜂将树干围成一个帽子大小的包。老人想将这批已逃亡的蜜蜂召回来,但又无法爬上粗大梨树。
找回蜜蜂老人被蜇伤致死
16日下午6点左右,陈开行用一只竹制和筐子准备召回逃跑的蜜蜂。他用绳子将竹筐系在5米长的竹竿顶部,还在竹筐内壁抹上一层厚厚的蜂蜜,以吸引飞走的蜜蜂。陈开行的女儿陈开碧猜想:当蜜蜂闻到清香的蜂蜜后,就会飞到竹筐内。
当陈开行举起竹竿,准备召回蜜蜂时,不料因竹筐太重,他的手微微一抖,蜂窝被捅掉。而后,球状的蜜蜂群砸中了陈开行的头,受到惊吓的蜜蜂开始袭击他。陈开行侥幸逃脱了蜜蜂的攻击,但却被追赶过来的另一群蜜蜂团团围住。陈开行扑到在地上,疯狂的蜜蜂继续蜇咬他。
事发后,据陈开行邻居介绍,陈开行的头部和脸部多处被蜜蜂蜇伤,伤口不低于100处,而脸部因中了蜂毒后严重变形。刚刚逃过一劫的陈开行,强忍伤痛,跑回屋内躲避蜜蜂继续攻击。不幸的是,两小时后,疼痛难忍的陈开行在家中悄然离世。
温馨提示:蜜蜂春季处于躁动期
 当邻居发现了陈开行去世后,立即通知了他女儿回家料理老人后事。
据该村多名专业的养蜂人介绍,春节鲜花盛开,蜜蜂活动较为频繁,处于躁动期,若受到人为驱赶,将会立即攻击人类,所以没有其他人在场帮忙,不可轻易为蜜蜂分桶。
编辑:实习 郭亚珍&&&&&&责任编辑:刘芳
&&相关链接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监督电话:&&&&传真:7&&&&广告服务:&&&&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7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养蜂人一家四口跨五省 追赶花期至莲乡
17:38:49 来源:中国湘潭县网 []
字体大小:【】
河南养蜂夫妇临时搭建的棚房和他的蜂箱。
&&& 中国湘潭县网11月10日讯(见习记者& 黄银平)在云龙路的电力局旁,一个临时搭建的小棚子引起了记者注意,走近一看,原来是卖蜂蜜,本没有觉得有什么奇特的,上前询问才知道,养蜂的两夫妇是来自河南郑州的养蜂人,追赶花期至此。十月份,丹桂飘香,迎来了金秋,也引来了追赶花期的养蜂人。
&&& 从北到南,到过五个省份,一路追着花期至莲乡&&& 来到临时搭建的简陋帐篷外,记者见到了养蜂的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帐篷内的摆设相当简陋,一张床,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再就是酿出来的一桶桶蜂蜜。看着如此简陋的环境,记者好奇的问道,你们一家人就生活在这里吗?“我们是逐花而居的人,在全国各个省区辗转,这次来湖南的湘潭,就是因为桂花的花期到了。”养蜂人王盛强告诉记者,他今年25岁,但是已经有7年的养蜂经验了,因为他们家祖孙三代都是养蜂人,整个村也是以饲养蜂蜜为生。
王盛强一家四口在临时搭建的棚房内。
&&& 王盛强说,今年一月份的时候,他们一家在四川成都,因为那时正值油菜花开;三月份的时候去了山东,采槐花;四月底到了山西,等待六七月盛开的荆条;八月份则回了河南老家,酿大酸枣蜜;九月底来到了湖南湘潭,采桂花蜜。
&&& 30几只蜂箱400多万只蜜蜂&&& 王盛强带记者来到他的蜂蜜旁,打开盖着的塑料带,成千上万只蜜蜂就呈现在眼前了,王盛强说,“一只箱子里一般有十几万只蜂蜜,他有30几箱,也就是有将近400多万只蜜蜂。”由于天气比较冷,蜜蜂在太冷的环境下,是不愿意出来的,所以,只有稀稀落落的几只蜜蜂在外面飞来飞去。
王盛强打开蜂箱,成千上万蜜蜂便呈现在眼前了。
&&& 蜜蜂采蜜,那养蜂人如何把蜂蜜弄出来呢?王盛强拿着从箱子里取出来的一个长条形的板子,告诉记者,蜂巢就在蜂箱里。里面由一块一块的板组成,也就是所谓的蜂胚。蜜蜂趴在上面分泌蜂蜡,然后筑成六边形的小巢,也就形成了“蜂巢”。要把蜂蜜弄下来,当然还要借助一个工具,说着,王盛强拿出了一个机器―“摇蜜机”, 用蜂刀把蜂胚上的蜂蜡割开后,将“蜂巢”放进“摇蜜机”内,一圈一圈的摇晃,蜂蜜便被甩出来了。
取蜜用的“摇蜜机”。
&&& 桂花败了,我们也得走了,去四川,过年就不回家了&&& “因为蜜蜂受不了严寒,所以,我们过年只能待在南方,这段时间,四川的油菜花也该开了,过两天我们就动身走了”,王盛强告诉记者,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孩子也跟着一起游走。等到明年,他们也还是这样,跟着花期走,不能停歇。&&& 看着身旁的两个孩子,王盛强的妻子袁宝莲说,“两个孩子,一个3岁,一个才1岁多,趁着她们还没到读书年龄,尽量把她们带在身边,等要读书了,就只能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带了。”&&& 听到他们就要走了,记者笑着问道,明年是否还会再来湘潭县,王盛强笑着说:“会的,这是我第三次来湘潭了,在这都有熟客和朋友了,大家对我们都很热情,我们还会再来。”(完)
[稿源:中国湘潭县网][作者:黄银平][编辑:莫丹霞]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时没有相关新闻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政风行风热线
湖湘源社区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大力支持。
| 法律顾问 |
湖南湘潭县委、县政府主办 县委宣传部归口管理 县互联网宣传管理中心承办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南湘潭县易俗河信访大楼四楼 邮编:411228 联系电话:8 电子邮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舌尖上的中国养蜂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