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纪录片优酷引发全民热议的原因有哪些

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热议
来源:搜狐新闻 &&编辑:李晓
  Duang!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柴静复出了,带着她的穹,在全国两会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今天,离开央视休整一年的著名调查记者柴静,带着自己的公益作品《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登陆优酷头条,重回公众视线。
  这部由柴静、优酷、人民网联合首发的节目有100多分钟,上线1天的点击量已破599万,被点赞6万多次。
  柴静,雾霾,都是大众话题,两者结合在一块碰撞出的火花不能不吸引公众视线,何况还有&穹顶之下&这样一个略带压抑的标题。微妙的是,3天后,全国两会开幕,环保也是&穹顶之下&的我们关注的最热门议题之一。
  据称整部纪录片耗资百万,柴静自费。按照网友@nehcuh的说法:熟悉的柴静式叙述和她不熟悉的科学数据研究,在集会式的拟态环境中通过演讲职业调查新闻,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在新闻报道史上都少见。中国人文化基因里母性增强了柴静叙述的说服力,团队在攒稿中也尽力去克服从前她报道的主观性。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因空气污染所造成的死亡人数累计已达1200万。175,这是2014年全年北京的污染天数。
  在节目中,柴静为所有观众讲解了在过去的一年中,她所&看见&的一切: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来15种致癌物质;随环保部门在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地区以无人机巡航,深入非法排污工厂,揭开鲜为人知的&褐煤&对污染的巨大影响;在北京每天凌晨都会出现污染的峰值,为揭开夜间污染不降反升之谜,深夜来到北京的延庆,调查柴油车排放不达标并大面积造假现状;回故乡寻找十年前山西污染节目当事人,探寻能源结构背后工业化城镇化之路,拜访中国能源领域权威人士,探索未来能源体制改革方向&&
  拍摄了转基因纪录片的崔永元对柴静的公益片给予高度评价,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与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
  当然,和柴静总能引起争议、雾霾总能引起争议一样,柴静拍的雾霾调查,如果没有争议,那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这不,问题来了。
  节目中,柴静谈及女儿出生时患肿瘤之事。柴静也坦言,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感受也越来越强烈。
  南方周末环境记者记者汪韬今日发文《我所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将柴静认真的去寻找雾霾元凶比喻为&一个母亲与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文章披露了一些细节,柴静的女儿,是在2013年1月那场侵袭25个省市的大雾霾中被怀上的,柴静因此怀疑和雾霾有关。但是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柴静觉得,从一个受害者角度出发,可能有违客观性。
  就是这个事情,引发了部分网友的质疑,首先,柴静已经37岁,属于高龄产妇,另有网友披露,柴静是老烟民。这两者可能是导致柴静女儿一出生就患肿瘤的重要原因。
  柴静推出这个调查片的时机也很微妙,还有3天全国两会就将在北京召开,在央媒盘点的热点前瞻中,总少不了&保护生态环境,破解十面霾伏&,柴静此片一出,无疑又将添一把火。注意到这点的网友也不少,这起码能让两会和民众更有贴近感。
  值得注意到的是,华创证券昨天发文《环保是两会行情及&十三五规划&下确定性最高的主题》,文章提到,两会即将召开,综合目前市场消息来看,环保成为了两会主题下面最确定、范围和资金容纳程度最大的主题。同时做多环保主题的首要核心原因是2015 年对&十三五&环保规划的讨论,将掀开环保产业新一轮投资周期。
  说到政治周期性行业,大多数投资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军工,但其实环保和军工一样,也是典型的政治周期性行业。环保的政治周期性源于我们发现:政策和订单是驱动A股环保股价波动的核心因素。
  每五年的环保规划是中央政府的庄严承诺,随后层层分解为各省市的目标,与官员考核息息相关;这导致了中央政府的环保政策直接指挥地方政府后续的环保项目投资,这决定了在每个五年周期内的环保治理市场蛋糕有多大。而所有的环保政策和规划最终都会落实到一个个项目订单,这些订单决定了具体企业的业绩。
  2010年,环保产业被国务院列为七大战略性产业之首,市场对于环保的关注度也空前提高今年是环保&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央政府和环保部开始讨论、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年份。
  而柴静也关注到环保和能源反腐,他列举了刘铁男的案例,也采访了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等人。按知乎网友Hengcuo的总结:非常清晰的指出了一条理论上可行的环境经济学解决方案: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去淘汰落后产能,去推动技术创新,去选择更清洁能源;而政府以及其他公权力机关要做的,就是建立有效的环境司法体系,保证市场公平。
15种毛多就是任性的呆萌动物盘点
真实存在被诅咒之椅:任何人...
美一工程师临终前曝光外星人...
震惊!脱下和服的日本女人竟...
罗马古墓葬多位&土豪& 每...
小明系列之小明滚出去三
  Duang!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柴静复出了,带着她的穹,在全国两会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今天,离...
频道本月排行
【第二十八期】201...
《邯郸人物》第1期...
【第二十九期】201...
《邯郸人物》第2期...
本周点击排行榜从穹顶看新媒体重构传统媒体基因--百度百家
从穹顶看新媒体重构传统媒体基因
摘要 : 我基于新媒体角度——不是泛媒体角度,更不是传统媒体角度,从这些方面尝试对此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见,不求结论,但求讨论。
3月1日,今天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AQI)96,空气质量状况为“良”,这比前一天重度污染的雾霾天算是略有了好转。但关于此话题的关注度和讨论热烈指数并没因此而下降。
2月28日,柴静将其采访、录制了一年的雾霾污染调查类专题纪录片《穹顶之下》正式推向公众,并迅速引发全民热议,成为2015年第一场公众事件。
公开数据显示,从上午10点正式发布到晚20点左右,该视频播放量腾讯2620万、3267条评论;优酷为401万、9088条评论;搜狐76万、172条评论;乐视305万、3条评论;土豆31万、1956条评论。截止晚上12点,腾讯视频总播放量达5688万,评论39888条。这种快速而巨大的传播效应,不仅传统媒体如电视新闻无法想象,甚至也刷新了网络视频平台的播放量纪录。可以作为对比的是,同样刷新此前纪录的第三季中国好声音第一期在其独播平台腾讯视频上,15小时创造的播放量战绩为5000万。而这些数据还不包括微信朋友圈、微博及其他社交平台的分享、转发和评论。
该纪录片将对中国的雾霾防治、环保事业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值得期待,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传播领域,其必将扮演里程碑式的角色——尤其在新旧媒体交替,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正为前路而迷茫的当下,对其从传播行业的解读显得意义非凡。
一、从新闻学角度,《穹顶之下》作为调查报道的文本堪称典范,这是其后续传播效应的基础。
1、选题:有普遍的社会共鸣性,且与即将召开的两会大背景完美契合
2、文本逻辑:文本表达上逻辑清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
3、文本工具:大量专业数据及对这些数据图表化、形象化的处理方式;大量专业人士引证及对这些引证在逻辑上非常严密的结合;将专业术语和知识,处理成平实语言的表达技巧。
二、更值得讨论的则是在传播层面。简单而言,无论传播时机、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及传播渠道的整合上,《穹顶之下》都可以说是“传统媒体人通过新媒体形式对传统新闻文本的集中利用的典范”。也因此,这两天有评论将此作为自媒体/新媒体时代的一个节点,从这个意义上,值得行业好好研究和讨论。
下面,我基于新媒体角度——不是泛媒体角度,更不是传统媒体角度,从这些方面尝试对此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见,不求结论,但求讨论。
1、传播时机选择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倾向性各有不同。
从南方周末环境口记者的《我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恩怨》一文中可知,柴静用了一年时间来做这部纪录片,而在1月27日前,早已成片。在其发布时间上,应该是费了思量且此前处于半保密状态。这个时间节点对后期传播有什么意义呢?
——&周末可更好的在新媒体领域空间,拉长话题的生命周期。一方面,包括视频网站、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在内的新媒体空间,周末的编辑频度低于平时,可让话题占据尽量多的入口资源(去看看这两天各大平台的头条和推荐吧!)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尤其社交媒体平台上,话题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从半小时到半天,更迭的很快。而在周末时间,因上面说的第一方面原因,这种更迭发生的可能性会最小。
这与传统媒体是不一样的,后者因持续解读,及版面周期的需要,重要新闻选择非周末发布,更容易最大化传播效能。
——&节后第一周属于话题空档期,传统媒体上选题和版面资源丰富;新媒体场上,舆论饥渴、热门话题缺位,这样一个公众性选题很容易被最大化吸纳和扩散。
—— 两会前:这个不多说。
2、传统内容和新媒体表达方式的融合实验。
传统媒体新媒体探索目前走向的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传统媒体运作模式下生产的传统媒体文本,平移到一个新媒体壳子——比如传统媒体乐此不疲进行着的开发个网站或app或公众号,然后将版面内容,发布到这些平台上——这种完全罔顾用户体验的强硬转型方式已经在不断的时间内,就反复被证明走不通——正如互联网往移动互联网进化时的各种试错。所谓新媒体产品化思路,指的也并不是形式上产品化,但内核上传统化,而应该是从内到外的嬗变。怎么做?柴静的《穹顶之下》无疑提供了一中可能。
——&网络视频为主体的表达形式:更加生动、直观,且加上了“网络”两个字,即基于网络平台,更容易互动和被扩散,既有“播”,又便于“传”——而不是电视的单向广播模式。
——多元和创新化的表达语言: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科幻电影特效技巧……运用了更多的新媒体语言。如此的效果,并不仅仅在于能更好的将信息阐释清楚,更在于其在将话题阐释清楚时所赋予的传播性——里面很多的部分,都可以作为基于该一话题的切口素材,独立被传播和扩散。
——内容与新媒体平台的完美融合:如果不容易理解的话,可以问问题,《穹顶之下》如果在央视作为纪录片播放效果会怎么样?——即使其后期被挖出来通过网络进行再传播。如果该纪录片只在某个单一平台播出,没有系统和全盘的渠道支持会怎么样?如果微信、微博、视频等web端、客户端没有配合支持、推荐,如此爆发性、倾倒性的播放量会实现么?
反过来,如果倾这些新媒体资源,推广的是某个传统形式的新闻调查节目,结果又会如何?
可以说,这部纪录片从内容和形式上非常好匹配了新媒体平台调性,而后者强大的渠道延展能力对其传播性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是渠道为王,也难说内容为王,二者的从内到外的融合而不是割裂才是媒体嬗变的可行途径。
3、渠道端,全媒体形式的完美配合。
新媒体时代,传播已经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过程,而是多环节、多形式的交替和配合,“传”与“播”不断反复。UGC形式的信息发掘、编辑力量的介入和整理、平台入口资源的推荐和支持、衍生话题的发起和组织、编辑力量的后期多形式整理,及多重媒体形态的跟进……这里面,全媒体形态的配合就是关键。
这一点,各大新媒体平台都做的不错,即时介入,并全力响应。比如优酷最早发布了这个纪录片,并在PC和移动端都给了头条的位置,在官方微博、微信上也进行了推送;搜狐、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也有相继跟进,全资源支持。正是这样的全媒体形态配合,才将播放量共同推向最高。
另一个可注意的细节是,最后数据来看,截至当晚20点,腾讯视频播放量是其他视频网站播放量的三倍还多。为什么不是优酷而是腾讯视频且差距如此之大呢?后者的全媒体优势正是关键。
不仅在腾讯视频web端、移动端进行了首页推荐,腾讯网也提供了首页推荐资源,及推出了专题。更要命的是,腾讯视频还运用了微信这档移动端的核武器,基于社交媒体途径对纪录片进行覆盖性推广。截止到3月1日12:00,该纪录片全网总播放量11706万次,其中腾讯视频总播放量已达8793万次。
【腾讯新闻微信插件头条推荐】
三、思考题
这种分析或许有过渡解读之嫌疑,柴静团队未必思考那么多且做了相应规划,但作为一个标本,其解读的意义仍在。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每一种探索、臆测和思考都将有其独特的价值。
全新的传播形式、产品和平台,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措手不及,但从结绳记事、篆刻记事,到造纸、印刷,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从文字、图片、语音、到视频,及至它们的糅合和融合叙事——每一次解构之后的重构其意义都不仅限于行业之内,而是绵及社会与文明。
其间,如果要将《穹顶之下》符号化的话,我们有必要在诸多臆测和“六经注我”之后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那么,请听思考题:
1、对自媒体而言,《穹顶之下》可复制么?
新闻及传播学角度,规律可循,有可复制的基础。但个人特质、独特的选题,甚至个人特质明显的表达方式和能力似乎不可批量。那么,能克服么?或者多大程度上可复制?
2、对组织化媒体而言,这个案例多大程度上可参考?
比如电视台的调查性节目是否可形式上如此创新,并与新媒体全媒体平台建立更好的、系统化的合作模式?平面媒体呢?
3、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对严肃信息的处理和传播,从这个案例上,是否可有突破?—— 网络视频此前似乎更多的被赋予了娱乐功能,而传统媒体则在进行严肃新闻实验,二者是否就此找到了融合的基础和可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3388)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最新文章NEW
热门文章HOT NEWS
从独立执导《激情燃烧的岁月》起,到国民级话题剧《士兵突击》,再...
财经内参资讯
万能的大熊行业新闻当前位置: &
从《穹顶之下》看2015年两会政府“要铁腕治理环境污染”工作报告
[本文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9:31:01] [浏览次数:]
从《穹顶之下》看2015年两会政府&要铁腕治理环境污染&工作报告
& 柴静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成功刷屏朋友圈,在腾讯平台的播放量达到惊人的1.07亿次。片中提到的关于雾霾、PM2.5的大量调查结果,引发全民热议。很多网友表示,这是对&雾霾问题&的全民科普。进入3月份之后,&环保&这个关键词也继续成为&两会&热门话题。人大发言人傅莹表示,新环保法对污染零容忍,惩治措施非常严格。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指出,2015年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报告中还制定了一系列减排、推广新能源、淘汰黄标车等具体环保措施。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①今年CO2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②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④推广新能源汽车。⑤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⑥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柴油。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5日在北京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2014年工作并对今年的政府工作进行系统部署。这份平实、稳重的报告亮点频现。
 1"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李克强指出,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直面问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勇于担当,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2&双目标&、&双结合&、&双引擎&: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李克强强调,我们要把握好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3&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在言及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时,李克强指出,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4&有权不可任性&:&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李克强指出,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5&行稳致远&:在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方面,李克强指出,稳增长和调结构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全力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又要积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行稳致远。
 6政府不唱&独角戏&:李克强说,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人民币),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
 7&铁腕治理&:&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李克强说,我们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8&立国之道,惟在富民&:民之疾苦,国之要事。李克强说,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他并指出,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9&不得法外设权&: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李克强指出,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
 10&权力瘦身&:李克强说,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
&& &&:要铁腕治理环境污染!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TAG标签:&,,,雾霾 的相关文章推荐_亲贝网
旗下网站:
& 雾霾 的相关文章推荐热门推荐:
  3月1日,今天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AQI)96,空气质量状况为“良”,这比前一天重度污染的雾霾天算是略有了好转。但关于此话题的关注度和讨论热烈指数并没因此而下降。
  2月28日,柴静将其采访、录制了一年的雾霾污染调查类专题纪录片《穹顶之下》正式推向公众,并迅速引发全民热议,成为2015年第一场公众事件。
  公开数据显示,从上午10点正式发布到晚20点左右,该视频播放量腾讯2620万、3267条评论;优酷为401万、9088条评论;搜狐76万、172条评论;乐视305万、3条评论;土豆31万、1956条评论。截止晚上12点,腾讯视频总播放量达5688万,评论39888条。这种快速而巨大的传播效应,不仅传统媒体如电视新闻无法想象,甚至也刷新了网络视频平台的播放量纪录。可以作为对比的是,同样刷新此前纪录的第三季中国好声音第一期在其独播平台腾讯视频上,15小时创造的播放量战绩为5000万。而这些数据还不包括微信朋友圈、微博及其他社交平台的分享、转发和评论。
  该纪录片将对中国的雾霾防治、环保事业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值得期待,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传播领域,其必将扮演里程碑式的角色――尤其在新旧媒体交替,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正为前路而迷茫的当下,对其从传播行业的解读显得意义非凡。
  一、从新闻学角度,《穹顶之下》作为调查报道的文本堪称典范,这是其后续传播效应的基础。
  1、选题:有普遍的社会共鸣性,且与即将召开的两会大背景完美契合
  2、文本逻辑:文本表达上逻辑清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
  3、文本工具:大量专业数据及对这些数据图表化、形象化的处理方式;大量专业人士引证及对这些引证在逻辑上非常严密的结合;将专业术语和知识,处理成平实语言的表达技巧。
  二、更值得讨论的则是在传播层面。简单而言,无论传播时机、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及传播渠道的整合上,《穹顶之下》都可以说是“传统媒体人通过新媒体形式对传统新闻文本的集中利用的典范”。也因此,这两天有评论将此作为自媒体/新媒体时代的一个节点,从这个意义上,值得行业好好研究和讨论。
  下面,我基于新媒体角度――不是泛媒体角度,更不是传统媒体角度,从这些方面尝试对此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见,不求结论,但求讨论。
  1、传播时机选择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倾向性各有不同。
  从南方周末环境口记者的《我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恩怨》一文中可知,柴静用了一年时间来做这部纪录片,而在1月27日前,早已成片。在其发布时间上,应该是费了思量且此前处于半保密状态。这个时间节点对后期传播有什么意义呢?
  ――周末可更好的在新媒体领域空间,拉长话题的生命周期。一方面,包括视频网站、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在内的新媒体空间,周末的编辑频度低于平时,可让话题占据尽量多的入口资源(去看看这两天各大平台的头条和推荐吧!)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尤其社交媒体平台上,话题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从半小时到半天,更迭的很快。而在周末时间,因上面说的第一方面原因,这种更迭发生的可能性会最小。
  这与传统媒体是不一样的,后者因持续解读,及版面周期的需要,重要新闻选择非周末发布,更容易最大化传播效能。
  ――节后第一周属于话题空档期,传统媒体上选题和版面资源丰富;新媒体场上,舆论饥渴、热门话题缺位,这样一个公众性选题很容易被最大化吸纳和扩散。
  ―― 两会前:这个不多说。
  2、传统内容和新媒体表达方式的融合实验。
  传统媒体新媒体探索目前走向的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传统媒体运作模式下生产的传统媒体文本,平移到一个新媒体壳子――比如传统媒体乐此不疲进行着的开发个网站或app或公众号,然后将版面内容,发布到这些平台上――这种完全罔顾用户体验的强硬转型方式已经在不断的时间内,就反复被证明走不通――正如互联网往移动互联网进化时的各种试错。所谓新媒体产品化思路,指的也并不是形式上产品化,但内核上传统化,而应该是从内到外的嬗变。怎么做?柴静的《穹顶之下》无疑提供了一中可能。
  ――网络视频为主体的表达形式:更加生动、直观,且加上了“网络”两个字,即基于网络平台,更容易互动和被扩散,既有“播”,又便于“传”――而不是电视的单向广播模式。
  ――多元和创新化的表达语言: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科幻电影特效技巧……运用了更多的新媒体语言。如此的效果,并不仅仅在于能更好的将信息阐释清楚,更在于其在将话题阐释清楚时所赋予的传播性――里面很多的部分,都可以作为基于该一话题的切口素材,独立被传播和扩散。
  ――内容与新媒体平台的完美融合:如果不容易理解的话,可以问问题,《穹顶之下》如果在央视作为纪录片播放效果会怎么样?――即使其后期被挖出来通过网络进行再传播。如果该纪录片只在某个单一平台播出,没有系统和全盘的渠道支持会怎么样?如果微信、微博、视频等web端、客户端没有配合支持、推荐,如此爆发性、倾倒性的播放量会实现么?
  反过来,如果倾这些新媒体资源,推广的是某个传统形式的新闻调查节目,结果又会如何?
  可以说,这部纪录片从内容和形式上非常好匹配了新媒体平台调性,而后者强大的渠道延展能力对其传播性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是渠道为王,也难说内容为王,二者的从内到外的融合而不是割裂才是媒体嬗变的可行途径。
  3、渠道端,全媒体形式的完美配合。
  新媒体时代,传播已经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过程,而是多环节、多形式的交替和配合,“传”与“播”不断反复。UGC形式的信息发掘、编辑力量的介入和整理、平台入口资源的推荐和支持、衍生话题的发起和组织、编辑力量的后期多形式整理,及多重媒体形态的跟进……这里面,全媒体形态的配合就是关键。
  这一点,各大新媒体平台都做的不错,即时介入,并全力响应。比如优酷最早发布了这个纪录片,并在PC和移动端都给了头条的位置,在官方微博、微信上也进行了推送;搜狐、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也有相继跟进,全资源支持。正是这样的全媒体形态配合,才将播放量共同推向最高。
  另一个可注意的细节是,最后数据来看,截至当晚20点,腾讯视频播放量是其他视频网站播放量的三倍还多。为什么不是优酷而是腾讯视频且差距如此之大呢?后者的全媒体优势正是关键。
  不仅在腾讯视频web端、移动端进行了首页推荐,腾讯网也提供了首页推荐资源,及推出了专题。更要命的是,腾讯视频还运用了微信这档移动端的核武器,基于社交媒体途径对纪录片进行覆盖性推广。截止到3月1日12:00,该纪录片全网总播放量11706万次,其中腾讯视频总播放量已达8793万次。
  【腾讯新闻微信插件头条推荐】
  三、思考题
  这种分析或许有过渡解读之嫌疑,柴静团队未必思考那么多且做了相应规划,但作为一个标本,其解读的意义仍在。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每一种探索、臆测和思考都将有其独特的价值。
  全新的传播形式、产品和平台,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措手不及,但从结绳记事、篆刻记事,到造纸、印刷,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从文字、图片、语音、到视频,及至它们的糅合和融合叙事――每一次解构之后的重构其意义都不仅限于行业之内,而是绵及社会与文明。
  其间,如果要将《穹顶之下》符号化的话,我们有必要在诸多臆测和“六经注我”之后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那么,请听思考题:
  1、对自媒体而言,《穹顶之下》可复制么?
  新闻及传播学角度,规律可循,有可复制的基础。但个人特质、独特的选题,甚至个人特质明显的表达方式和能力似乎不可批量。那么,能克服么?或者多大程度上可复制?
  2、对组织化媒体而言,这个案例多大程度上可参考?
  比如电视台的调查性节目是否可形式上如此创新,并与新媒体全媒体平台建立更好的、系统化的合作模式?平面媒体呢?
  3、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对严肃信息的处理和传播,从这个案例上,是否可有突破?―― 网络视频此前似乎更多的被赋予了娱乐功能,而传统媒体则在进行严肃新闻实验,二者是否就此找到了融合的基础和可能?
朱翊的搜狐自媒体园地,专注互联网、电子商务、TMT、公关传...
我是猫哥,专注探索全球最新科技与硬件。
连续创业者,TMT自媒体人,搜狐IT《超声波沙龙》发起人兼主持人。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