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纺织品印染数控加工技术论文的认识论文

国有印染行业出路的探讨
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顾问委员,上海市印染工业行业协会名誉会员&& 吴嘉生
全国国有印染行业从年出现了连续五年全行业亏损,96年仍未见好转,部分印染企业已经停业或转并,引起了全国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原因究属何在,问题的症结在那里,出路如何?我认为首先要把八十年代至今的十五年中世界纺织印染行业的形势分析清楚,然后结合我国在这十五年中印染行业的形势转变,和国有印染行业的处境加以分析清楚,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最后根据主次矛盾提出重振印染行业的战略,使印染行业通过调整、改组、改造,才能求得出路。
1.世界纺织印染行业十五年来的变迁。
1.1.西方发达国家纺织印染行业的衰退
在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兴工业逐渐兴起,微电子、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新能源等工业每年以30~50%的幅度增长,犹如朝阳东升,蒸蒸日上;而传统工业的外贸赤字逐步上升,钢铁、汽车、纺织、造船等工业陷入结构性危机,生产下降,企业倒闭,赤字累累,如同夕阳西下,逐渐衰退〔1〕。因此,纺织印染行业就被西方国家称为“夕阳经济”。在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公开主张把那些劳动密集,污染严重的工业让给不发达国家去搞,而他们则集中发展知识密集的新技术,把资源转移到能创造更多效益的工业部门去〔2〕。由于发达国家内纺织印染、服装工业的衰退,人民需要的纺织品,特别是服装就向第三世界进口。例如美国就是一个最大的服装进口国。
请参见表1。从以上的形势和数字清楚地说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纺织印染、服装工业的衰退是由于劳动密集,工资成本高,一般的中低档纺织品,服装在八十年代初已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了。在他们国内仅是保留一些高档、高附加值的纺织品生产企业,以提高国内消费水平的增长和有竞争能力的高档纺织产品的出口,以减少一些进出口逆差。
表1. &美国12年纺织,服装进出口情况表〔3〕(单位:亿美元)
213.3
337.1
411.7
182.1
262.9
313.2
1.2.东方第三世界纺织印染、服装工业的兴起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纺织印染、服装工业的衰退,大部分中低档的纺织品,服装向第三世界进口,促进了东方第三世界中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印染服装工业迅速发展。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在八十年代开始乘风而上,其成长情况见表2 。
表2. &亚洲部分地区纺织服装贸易成长表.〔4〕〔5〕
101.0
241.1
361.4
178.8
243.3
147.1
157.6
102.9
118.4
中国大陆出口
149.4
253.4
中国大陆进口
101.4
注;单元:亿美元.香港进口多为转口。
其中香港系在进出品经营中采取大量转口贸易的经营策略,主要是向中国进口,再转口销往美国、欧共体、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因此香港的进口值也上升很快。韩国和台湾虽然也在八十年代后期在其他国家生产后再转口,但上升倍数比香港小。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值在这十二年中也有很大的增长,十二年中增长近4倍〔6〕,但中国在八十年代后期纺织品进口值也迅速上升,七年中进口值上升2.7倍,特别是1991~1992年二年中猛升1.2倍,说明中国在九十年代初出口值的迅速上升主要是依靠进口面料,出口服装所得,并且一部分进口面料在中国市场上倾销。例如日本在中国投资服装工业和经营服装的企业在1981~86六年中仅22家,至1990年发展到136家,90年后又每年平均增加近100家的速度上升,至1994年6月止已发展到476家〔7〕,比90年上升2.5倍。其中上海124家(占26.1%),江
苏99家(占20.8%),辽宁79家(占16.6%),北京32家(占6.7%),广东31家(占6.5%),浙江21家(占4.4%),山东18家(占3.8%),天津12家(占2.5%),其他各省共60家(占12.6%)。九十年代上半期日本对中国的服装工业投资迅猛增长的原因,除了投资额小,效益高,中国工资水平低,密集劳动可以较大的降低服装成本外,还着眼于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面大量广的服装市场。同时韩国、台湾以及新兴的印尼等的仿真丝绸面料、仿麻、仿毛面料在中国市场上倾销,进口涤乔(柔姿纱)、涤双绉、花瑶绸、朱丽纹等在中国市场风行一时。
1.3.由东向南扩大发展纺织印染服装工业
韩国、台湾、香港在八十年代后期纺织印染、服装工业的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工资上升,工费成本增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下降。因此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韩国和台湾着眼于向南亚发展,去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香港着眼于向国内广东省、福建省等地投资、合资办印染、服装工业;接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巴基斯坦、印度、越南等国也发展了印染、服装工业。我国进入九十年代后扩大改革、开放,也吸引了日本、台湾、韩国、甚至新兴起的印尼等先后来我国投资、合资办印染企业,但重点是服装企业。面料由他们在自己国内或国外加工后转来我国,以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在八十年代后期,韩国、台湾,九十年代初的巴基斯坦,印尼等已能生产出符合中高档服装面料的印染产品,加工成服装,并且交货快,打入了美国、欧共体、日本等国家。但我国直至最近,纺织,印染企业的坯布、印染布质量不求提高,品种规格不求发展,交货期长等原因仍不能适应中高档服装面料和服装流行期缩短而要求快交货等市场的需求。最近几年巴基斯坦的发展经验可供我们参考反省。巴基斯坦过去是棉纱、布出口国,在日本市场被认为是质量低劣的(比中国坯布质量差),始终打不开局面。八十年代中期,纺织印染,服装行业向东南亚的发展风,吹醒了巴基斯坦,促使巴基斯坦政府和企业家清醒地分析了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形势和具体的纱布质量要求的市场适应性,以及从纱布发展到印染后整理、服装的深加工需要。政府和企业家两方面都采取了对策。企业家针对提高纱、布质量、发展印染后整理及服装工业的一揽子目标、措施、计划,进行了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政府对进口服装机械,零件和配件以及新型织机、印染机等采取减税或免税优惠政策。此外,政府和企业家共同举办贸易展览会或赞助贸易代表团到待开辟市场的国家中访问、洽谈,来支持巴基斯坦纺织品、服装打入这些市场。他们仅仅化了几年的努力,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巴基斯坦已在日本纱、布市场获得了重要地位;而且不仅在日本,在远东其他国家、地区都对巴基斯坦纺织品有了深刻印象并取得市场实际需要量的增长。目前,巴基斯坦的无梭织机和自动化机械已能生产出无疵点织物;连续染色机和高精度印花设备保证供应符合国际标准的印染产品,图案设计,产品分等系统安装了电脑控制,它导致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改变了纺织品的花样、款式面貌,缩短了交货期〔8〕,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
1.4.日本、香港以及中国的国有印染行业趋向衰退
东南亚国家、地区的大量发展纺织印染、服装工业,对日本来说,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他们不得不在新纤维、新产品、新技术和深附加价值加工等新型整理上加强开发,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由于日本印染行业的加工成本中工费成本不断上升,已占加工成本的28%左右,加上日元的一再升值,外销的中高档印染产品也缺乏竞争能力了。目前日本的部分印染企业已陆续停业,部分还在亏本经营,部分靠高档品、深加工取得一些利润。日本已转向国外工资水平低的国家、地区,国内的印染行业趋向衰退。香港的印染行业也由于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工费成本增加,并且由于日本在中国兴办服装工业,大大减少了向香港进口服装。这样,香港的服装经营商销售量下降,对印染行业的面料需求也就减少,因此香港的印染行业也出现了任务不足,仅是微利或亏本。其中大中型印染企业如著名的香岛印染厂已在94年底宣告停业,95年上半年太平印染厂、华南印染厂也相继先后停业,大型厂中仅存中国染厂仍在刻苦经营。因此香港的印染行业也是趋向衰退了。香港的中低档服装面料一向大多数是从中国进口的,在受到服装经销商销售量下降的影响下,当然就也减少了向中国进口中低档服装面料的数量。
中国的国有印染企业一向以出口印染布为主的,受到香港要货量的减少,生产量进一步下降,设备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开开停停,能源浪费,损耗,成本上升,因此进入九十年代后,中国的国有印染行业也出现了部分停业、兼并,部分亏本经营,部分仅是微利。资金短缺,造成恶性循环,目前已是加速趋向衰退。
总之,十五年来世界纺织印染行业的变迁是西方先行衰退,由西向东发展,继而又向东南亚发展,目前是东南亚的纺织印染企业在世界纺织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你争我夺的形势。日本的观点是,他们只有向高、新、精的纺织印染产品发展,才能有些出路。他们对中国的看法,认为我国技术改造的设备向西欧,日本进口不少,投资大而负担重,并且管理落后,质量
差,特别是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工资虽低,但用人多,效率差,浪费大,交货期长而没有把握。因此中国可能是继日本后第二个失去世界纺织品市场竞争能力者。〔4〕
2.我国印染行业十五年来的变迁
从八十年代开始,十五年中,我国恰是处于改革、开放,并逐步加快步伐,试行逐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就印染行业来说,重大的变迁是两个方面。一是新生事物——乡镇印染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二是国有印染企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2.1.乡镇印染企业的诞生和发展。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其中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这一个庞大的动力,推动了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其中乡镇印染企业、印染机械企业、化工助剂企业,首先在长江三角洲,江、浙一带的农村兴盛起来,随后接着在珠江三角洲,广东一带农村中兴盛起来。
七十年代中期,我国开发涤/粘混纺中长织物的染色和色织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受到欢迎,在七十年代末市场需要量逐步扩大,至1979年上海中长染色产品年产量达到6400万米。由于中长仿毛产品的染整后整理工艺适合于松弛处理,最简单的工艺可以采用溢流、喷射染色机,从精练前处理至染色的工序可以在一台机上完成,然后开幅脱水通过高温拉幅整
理机就可以出产品。这样设备少、投资小、占地面积省,江、浙一带原有印染技术人才多,农村容易上马,就成为江、浙一带的乡镇印染企业选择产品和建厂的最好适应条件,在政府政策的扶持和优惠减免税下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积累了资金,进而用于技术改造,推动产品开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壮大了乡镇印染企业的队伍。
从中国纺织总会统计口径中,1994年印染布全国总产量为137亿米,其中纺织系统内58.7亿米,仅占42.8%〔11〕。再从浙江省印染行业协会的统计口径中1994年省内印染布总产量达44.26亿米,占全国137亿米的32.3%〔12〕,但浙江省国有印染企业1994年仅生产不足2亿米,占全省总产量的4.5%左右,其余95%左右的产量是乡镇印染企业所生产。其中绍兴县乡镇印染企业生产28亿米左右,约占65%,已超过全国任何一个省、市的产量。可见在十多年中乡镇印染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了。
浙江省绍兴县乡镇印染企业1995年103家印染企业生产了 28.45亿米,实现税利2.33亿元,其中利润1.46亿元,年利润在500万元以上的有9家,在3-400万元的有8家,亏本企业仅1家〔13〕。95年底绍兴县乡镇印染企业除了原有的大量液流,喷射染色机外,已具备了各类无梭织机4332台(国产52%,进口48%),倍捻机1137台,平、园网印花机110台,并较普遍的推广了碱减量技术和电脑描稿技术。〔14〕绍兴县又注意到了环境整治和保护问题,已编制了一项投资数亿元的治污外排工程,并已全面动工。95年内已有近10家乡镇印染企业因环保问题而停、迁、并,进行了调整治理。〔15〕
我对绍兴县乡镇印染企业的发展分析了一下原因,归纳为五个字和五个方面的适应性。五个字是:“唯适者生存”。是指绍兴县乡镇印染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总体适应性。五个方面的适应性是:第一是时期适应性。是指在八十年代初期,适应了我国在农村进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时期,应运而生,取得了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第二是机制的适应性。是指在市场经济中能自主经营生产、自主营销、自主发展、自主联合生产经营,自主建立绍兴县轻纺城市场联合营销的灵活机制。第三是市场的适应性。是指在这个时期,适择了国内面大量广的农村、山区市场的需求。第四是产品品种的适应性。是指在这个时期中选择了先由低档纯化纤染色产品开始,来适应广大农村、山区人民消费的档次,抡占了内销市场。第五是技术改造的适应性。是指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技术改造项目和内容,去适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品种的需要,从低档化纤仿毛染色产品向中高档纯合纤、化纤混纺、混并、交织的仿麻、仿毛染色产品、色织产品、以至纯合纤长丝仿绸、仿真丝绸等染色、印花产品,适应了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从而在占据内销市场的基础上打入了外销市场。
从浙江亚太轻纺集团公司的材料看,他们是集科、工、贸为一体,纺织、印染为龙头,经营贸易并举的大型企业。一开始仅是一个只有十三台破旧铁木织机的织造厂起家的,在85年至94年的十年中,发展到拥有年产1200万米的织造能力和正在扩装200台喷气织机,以及已具有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年加工能力5000万米涤纶仿真丝、人棉仿绸为主要产品的印染整理生产线。同时形成了内外贸易并举、多元化结构的经营实体。94年实现产值21276万元,创汇15800万元,利税1288万元;95年1-10月实现产值39181万元,创汇25522万元,利税2592万元〔16〕。就是以上五个方面的适应性所取得成果的具体例子。乡镇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清醒地看到五个方面中,时期的适应性是很重要的。因为时期是在不断推进的。因此要跟着时期的不断推进,提高不同时期的适应性。并且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质量、品种、花色、款式千万不能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要随着时期的推进,不断提高质量、发展花色品种,提高管理水平,减少浪费,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对市场需求发展的适应性。
2.2.国有印染行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国有印染行业在八十年代上期尚属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1981年全国印染布总产量为82.8亿米,比1978年65亿米增长了27.4%,其中棉印染布从50.6亿米降至50.5亿米,下降0.2%;而合纤混纺印染布从14.4亿米上升至32.3亿米,上升了1.2倍以上。说明在这三年中合纤混纺印染布发展的速度很快。虽然市场的销售量也有较大的上升,但销售量的增长速度低于生产量增长的速度,因此商业部门仓库的合纤混纺印染布储存量逐年增加,至1982年底,库存合纤混纺印染布积压量增至6.6亿米〔17〕,商业部门反应激烈,商业流动资金已枯。当时主要是纯棉印染布价格低,但采取凭布票限购,而合纤中长混纺布虽然不需要凭布票购买,但价格比棉布高得多,使消费量受到抑制。因此国务院采取了二方面措施,一方面是从83年起取消凭布票购买棉纺织品。同时调高纯棉纺织品售价20%左右,调低合纤混纺印染布售价20%左右;另一方面强制纺织工业限量生产合纤混纺布。以利减少商业部门过多的库存积压。通过这个措施,至1983年底,农村全国销售量棉布比82年下降23%,涤/棉混纺布销售量比82年上升45%,涤/粘中长布销售量比82年上升1.2倍。〔18〕1984年商业部门继续减少收购,以利库存进一步减少,因此全国印染布的总产量83年下降至73.3亿米,84年继续下降至68.1亿米。84年后商业部门的库存逐步平衡,才对印染行业提高收购量,使85年全国印染布总产量回升至75.3亿米。八十年代下半期,人民的购买力上升,消费量增加,至1987年上升至最高峰83.1亿米。所以从全国来说,至八十年代中期,印染行业还是发展期。但从地区来说,上海的印染行业在八十年代中期已出现衰退趋势。上海印染行业的总产量在1979年是14.1亿米,至1985年已下降至12.35亿米,86年11.9亿米,87年10.67亿米,88年9.67亿米,跌进10亿米大关,至1990年下降至8.58亿米,比1979年下降39.1%;90年总利润为0.67亿元,比1979年的3.85亿元利润下降了82.6%。
为什么上海印染行业在八十年代中期已发生产量连年滑坡,利润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因为印染行业本身是一个加工工业,在八十年代下半期一旦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后,棉纺织厂的坯布可以先行自营出口,争取本厂的外汇留成,然后再考虑售给印染厂。上海印染行业在八十年代中期已发生坯布原
料逐年减少来源,至1987年底坯布原料已达到严重短缺的地步〔19〕。内贸商业部门纺织品采购站已无形消失,组织了不少坯布和印染布的小经营公司。除了一些外地缺少的品种才向上海印染工厂要货外,一般产品都向价格较低的外地印染厂或乡镇印染企业要货;外贸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已不再向印染工厂提出要货计划,可以自行组织货源,建立系统直属染整厂来安排外销定单。印染工厂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对内销营销方面是等客户上门,偶而有一些厂去参加各地商业小营销公司组织的展销会,成交一些内销产品,对外销经营方面是:去进出口公司讨任务、讨定单,偶而有转手关系来的国外客户洽谈定货经营。在这样的从原料、纺织、印染、服装、市场经销的一系列环节中、段段分割、各自为政、各顾各的状态下,一个单独的印染工厂,原料无着落,销售渠道不通畅,本身又不主动出击谋取原料来源和发展销售渠道,当然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市场竞争而生存下去,更谈不上有发展希望。这和绍兴县的乡镇印染企业(基本上是内销为主)纳入省、县统筹,从纤维原料开始,纺织、印染、服装、轻纺城市场联合组织经营,实行整体联合快反应机制,适应了市场经济,取得了不断发展是一个明显的对照。
那末,上海的纺织印染行业在八十年代中期已出现了这种滑坡情况,有没有探讨改进之路呢?上海也在探索,从上海印染公司成立门市部后,83年委托松江百货公司在松江召开印染布看样订货会,邀请江苏、浙江等地百货公司、供销社50多个单位参加选样定货,成交额达150万元〔20〕。84年3月上海市纺织局调整纺织印染行业结构,成立“一纺印”公司,“二纺印”公司,探索纺织印染联合经营管理机制的作用,但成立三年后作用不大,于1987年1月撤销,成立上海纺织局棉纺织印染联合管理处,负责管理全部棉纺织、印染企业。但仍未能统一协调经营好,87年底出现的印染行业严重缺乏坯布供应,说明纺织、印染的生产经营仍未衔接。1988年1月,上海纱布经营公司、上海纺织经营开发公司、香港上海实业公司联合投资成立上海申益纺织印染公司,将原有的高南印染厂改名为上海申益公司所属的印染厂〔21〕,探索试行印染企业改为合资经营的机制作用。1989年4月,上海印染行业全面实行外贸代理制,又由于换汇成本远远高于外贸结算价格,各印染厂发生普遍亏损〔22〕。进入九十年代,上海进一步发展集团公司,90年9月成立上海申达集团公司,由新光、二印等厂参加;同年10月成立华申纺织印染(集团)公司,由五印、廿九棉纺织印染厂、新业印染厂参加;90年又相继成立康达纺织印染、服装(集团)公司,由九印、光华、永新、元通等印染厂参加;另外三印厂参加八达纺织印染服装公司,其余各印染厂仍归属棉纺织印染联合公司,至此所有印染厂均分属以上五家集团公司领导,探索纺织印染、服装等行业实行集团公司机制的作用。但仍是不见转机,1992年印染行业总产量继续下降至8.31亿米,93年7.93亿米,94年6.16亿米,至1995年已下降至5.73亿米,仍是年年滑坡、步步衰退。
那末,为什么浙江绍兴县的纺织印染集团公司兴旺发达起来,而上海也成立了五个纺织印染集团公司却不见效果呢?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集科、工、贸为一体,经营贸易并举、内外贸易并举,直接进入市场的多元化结构的经营实体;而后者的集团公司,仅是挂了个“集团”的名,把某几个纺织、印染厂划入某一个集团公司,仍是由原有纺织工业系统内部抽调,安排人员担任集团公司的管理,并且公司是以经销为主,也就是说做接定单的工作。所接定单往往是二转手,甚至是三转手的中间经手者,又要考虑集团公司上层的利益,所接定单也不一定安排给集团所属印染厂加工生产,要挑加工费低的安排,甚至去外地的印染厂加工,这样对集团所属的印染厂起不了扶助作用。集团公司和生产厂实际并未融合为一个整体,又不直接进入市场,这是最大的区别。再者,在九十年代开始,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际纺织品市场的形势转变。上海国有印染企业一向的外销定单主要来源之一是香港成衣服装经营商的中低档服装面料定单,香港成衣经销商的营业下降,外来定单的主要来源减少,使上海印染行业雪上加霜,缺乏妙手回春之术。
从全国一看,也有个别省、市的少数国有印染企业经营得好的,发展成良性循环的印染企业。他们成功的主要经验是在于省、市的重视,和企业领导经营策略的得体,组织内部协作能力强,以及重视科技人才和重点抓住内外贸易的协调经营发挥了作用。但在内外市场激烈竞争形势的变化中,国有企业的体制不改革,科、工、贸不一体,特别是外贸掌握配额在手,外销渠道不通畅,纺织印染个别企业的勉力经营成绩尚佳,恐亦难以持久的。从大面积的全国国有印染企业来看,主要矛盾在宏观方面是国家的政策、企业的结构与机制以及工贸分家问题;在微观方面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种规格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问题。要解决矛盾,首先需要从上到下充分把国内外的纺织印染、服装市场形势认识清楚,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片面
问题,然后才能推进企业结构与机制的改革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逐步有针对性的解决产品质量和品种规格问题进行技术改造与企业管理的革新。
3.国有印染行业的出路
综上所述可以明白纺织印染产业何以在七十年代后在西方成为“夕阳经济”,而东南亚国家、地区却在同一个时期中把纺织印染服装产业捧为“朝阳经济”。经过十多年以后,到九十年代上期,东亚一些以纺织印染、服装出口为主的国家、地区“朝阳”上升至顶空又转向“夕阳”,开始衰退下去。今后如何,就得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问题了。纺织印染、服装的进口国家少、数量小、出口国家多、数量大,那末是供过于求的市场竞销,价格下降,那些出口国中竞争能力弱者,效益下降,生产衰退;如果纺织印染,服装的进口国增加、需求量上升,而出口国减少、出口量下降,那末就是转为求大于供的市场竞购,价格上涨,形成出口为主国家的生产企业效益上升,生产发展。
全世界四十多亿人口,每个人都要穿衣、盖被,每个家庭,各种产业都要消费家具用布、装饰用布和产业用布,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消费量也有一定比例的增长。我国目前人口在12亿左右,如果我国的纺织品也像美国那样靠进口来解决,那么出口国再发展那一些国家呢?并且我国棉花生产量1995年达45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23〕,化纤生产量达29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24〕,而我国人口多,劳动就业问题大,绝对不可能把纤维原料出口,再进口纺织品、服装。因此,不能以“朝阳经济”还是“夕阳经济”来衡量发展还是舍弃,而是必须为了保障供给国内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出发,发展一定
规模的纺织印染、服装工业和适应部分出口争取外汇收入的需要。全国印染布1994年总产量137亿米,比1980年的80.7亿米,十四年中上升了70%,平均每年上升5.76%,是发展的,不是衰退。其中发展的是我国乡镇印染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至1994年生产总量达78.3亿米。而国有印染行业却从1980年的80.7亿米,至1994年仅生产58.7亿米,十四年中下降了27.3%,平均每年下降2%,因此衰退的是国有印染行业。那末国有印染行业有没有前途,有没有重振发展的希望呢?我认为是有的,并是必要的。这主要是对根据1996年3月17日我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学习后的认识。
《纲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中明确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肯定了国有印染企业必须存在,并且是主体。国有印染企业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把国有印染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构造产业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对长期来未解决的体制问题,《纲要》中明确地指出:要全面准确把握“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的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法人财产制度,明确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以及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善于经营管理的领导班子,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建立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上狠下功夫,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活力〔26〕。
对国有印染企业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纲要》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解决的举措。对历史包袱重的问题,指出采取措施,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有步骤地减少企业债务。一是对被兼并企业的部分债务实行免息、停息和推迟偿还本金”二是把“拨改贷”形成的企业债务转为国家资本金。三是冲销破产企业的债务。此外,也要发挥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使企业增资减债〔27〕。对富余职工和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利用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多渠道分流富余职工。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在企业内部形成择优竞争上岗机制。允许生产经营严重困难的企业实行经济性裁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28〕。对工贸分家问题,指出培育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商贸集团。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要转换经营机制,在竞争中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29〕。
我国有丰富的纤维原料资源和国内广大人民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以及历年来对外出口的国际市场基础。棉、合纤及各类麻纤维为纺织印染的生产发展提供了纤维原料的保障供应。我国人口至2000年控制在13亿,以过去最低限制消费每人每年发18市尺布票计算,即最低消费量为78亿米,加上以1994年出口计算漂白、染色、印花、色织布36.6
亿米〔31〕,出口服装40亿件(套),其中应用梭织印染布面料至少20亿米,1993-94每年进口服装面料39亿米〔32〕,1995年我国进口各种服装9.7亿美元〔33〕,说明我国印染行业潜在的生产需要量每年在180亿米以上。目前我国印染布的生产能力在200亿米,从数字上看并不算多。主要问题是狭幅陈旧机台多,1994年112cm及以上的印染布生产量仅36.8亿米,占总产量的26.9%〔34〕,说明还有73.3%计100亿米是不符合服装工业面料及装饰用布等需求的狭幅印染布。国有印染行业是以出口为主的,机台狭改阔任务相当重要,即使是内销服装面料也是需求放阔的。再者,国有棉印染行业绝大多数是以棉为主的印染设备,考虑到今后棉纤维原料的增长有限,而合纤原料将仍有较大的增长,应该在技术改造中增加一些必要的适合合纤长丝及合纤与化纤混纺、混并、交织等仿真丝绸、仿绸、仿麻、仿毛、仿花等织物的前处理、染色,后整理设备,扩大发展服装面料、品种的适应性。当然,也涉及到棉纺织行业对布机的狭改阔和进行无梭织机改造的品种、质量适应性。
再根据《纲要》中第二部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中述及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
综上所述结合解决纺织印染行业目前宏观和微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到一点,结论是:国有印染行业的出路是必须迅速联合纤维原料流通市场的国有商业单位,国有纺织企业单位、国有印染企业单位、国有服装企业单位,到产品直接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国有商业和外贸出口等营销单位等进行联合投资、联合生产、联合营销,以及组织纺织印染研究院、校在内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战略性改组,建成科、工、贸为一体,经营贸易并举的国有大型纺织印染集团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
4.建立国有大型纺织印染集团公司现代企业的设想
根据《纲要》谨提出我对建立国有大型纺织印染集团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设想如下:
4.1.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建议先在沿海省、市纺织工业基地进行国有大型纺织印染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如先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天津、辽宁及广东等省、直属市中选择几个作为试点,由该省、市在所辖范围内选择若干个具有优势的国有纺织行业、印染企业、服装企业配套生产规模和需要兼并淘汰、破产的企业,由该省、市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负责进行资产评
估和按有关规定及程序进行债务处理,以及需要淘汰的旧机台作报废处理后作为投资额。然后吸收当地国有纺织品商业经销公司和外贸所属分渠道各个纺织布疋、服装、工艺品、畜产等进出口营销公司参加投资,再吸收组织当地国有纺织印染研究院所、学校参加分工协作,组成大型纺织印染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济实体和科、工、贸一体化机制的市场竞争主体。
由各参加投资单位按投入资本额分配公司董事、监事名额,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参加监事名额,组成公司董监事联席会。再由董事会决定推选出董事长。董事会享有选择管理者、资产收益、和重大决策等三项主要权利的决定权,同时对企业包括破产在内的风险担有限责任。根据董监事联席会议决议聘任总经理。总经理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总负责人,也是企业最高
的经营管理领导人。总经理对企业的全部资产拥有法人财产权,即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独立支配的权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向董事会负责。政府作为出资者,不能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能作为股东间接管理企业。总经理对企业需要进行重大变革、重大技术改造增加固定资产等重大问题,需要向董事会提出方案报告,经董监事会议讨论,作出决策,批准后才可以实施。董监事会议每年度进行一次,必要时由董事长提出召开临时会议。总经理列席每年度的董监事会议,向董监事作出年度经营结果及财务决算报告,并对董监事的提问作出解答。
其中重点和难点是国有内外商贸企业的参加投资为股东,参加联合经营和负责营销问题,需要取得突破,才能实现科、工、贸一体直接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如果这点不能突破,则至少需要建立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商贸集团,以组织商品购销为主要职能,兼具生产、营运、服务、科研等多功能的企业经济联合体,实现生产、购销、服务一体化。生
产企业的外销产品,外贸必须保证外销配额的分配。
总经理要贯彻执行董监事会议的决议。要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善于经营的领导班子,建立规范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确立经营者和职工规范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企业集团公司下的购销公司、纺织生产工厂若干个、印染生产工厂若干个、服装生产工厂若干个是集团公司下的子公司、子系统,统一属于集团公司总经理领导。总经理办公室是属于总经理的职能机构,要由精干人员组成。总经理组织各子公司经理、各子系统工厂厂长,建成一个善于联合经营管理的领导班子,为集团公司的领导管理层,各子公司、各子系统内的部门主管、生产车间主管为中层管理层,班组长为基层管理层。每一层次都应有各自的功能,规定明确的任务、职责和权力范围,实行“总经理领导,分层负责”的层次管理制度。
层次管理的实质是领导只做领导的事,各层次做各层次的事,才是有效管理。上一层次只管下一层次,下一层次只对上一层次负责。同一层次的各子系统间的横向联系,一般应由各子系统本身全权进行协调,上一层次发现下一层次系统中有互相不够协调合作时,要及时进行帮助协调解决;下一层次中有不同意见而不能统一时,上一层次的领导要作出裁决而不令其
拖延、扩大或扯皮。在重大事务上,各级领导人可否决其下级的意见,并作出指导性或策略性的决定。它有利于建立一个有秩序的、分层次的、稳定的管理组织系统;有利于调动下级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克服企业工作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各个层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减少互相推诿的现象。
在层次管理中,上一层次要经常考核一下层次的工作能力、业绩,考虑人才是否适用。以业绩来评判每个人的工作能力,以工作绩效为考核依据(在本企业已经试用期满,正式任职后应不再把学历、资历等因素混入考核内容)。通过考核,上一层次对下一层次的员工可以提出表扬、奖励、提升待遇等级、调整工作岗位或惩处、辞退等意见,报送上一层次领导批准后实施。各级领导人都必须注意到群体力量的有效凝聚和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在每个层次中设立合理化建议信箱,在总公司、各子公司、子系统中设立群众意见箱,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重视群众的合理化建议,提高生产运作事务处理的效率和消除浪费,降低消耗、增加效益。
4.2.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改造,谋求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技术改造的内容首先是机台的狭改阔问题。必须淘汰1100~1200mm系列的狭幅陈旧染整机台,保留1400—1600mm系列,配套完整及增加1800mm系列,适当的少量增加2800—3200系列机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行业改造中,要充分利用兼并厂、停业厂、破产厂的1400—1800mm原有机台,尽量避免新添购机台。同时必须与纺织厂联合改造,配套进行。应该选用无梭织机,减少布面接头和横档织疵。
针对棉花的生产量今后无多大的发展,而合纤的生产量仍有较大的增长,作为行业大户的棉印染行业的技术改造需考虑结合纯合纤仿麻、仿毛、仿绸、以及仿真丝绸等品种的发展,增加一些松式前处理、染色及配套设备,而原有的平网、园网印花机台和后整理设备仍可通用,适应市场多品种的需要。在棉印染厂中进行技术改造可以避免铺新摊子,节省总投资。同
时,棉纺织厂也应考虑在技术改造中着重于发展喷水、喷气、剑杆、片梭等无梭织机,既适应于棉织物,又适应于合纤织物,进行高质量、多品种生产。
针对发展深附加价值加工整理、提高附加值,在印染行业来说,过去已引进了大量的机台,也开发了一些新型后整理,但开发的力度不足,有些进口机台仍搁置不用或偶而使用,没有很好发挥作用。这是经营机制没有形成科、工、贸一体化问题。关于后整理附加加工方面,多数可以利用原有的拉幅整理机(包括轧槽、预烘、整纬、超喂拉幅、多箱体温控、冷却区出
布)和焙烘机进行加工,性能条件不够的要加以改造,不一定要全新机。各种涂层整理机行业内也有些厂具备,性能条件不够的可加以改造。起毛、磨毛、多功能轧光等机械整理机台行业内比较多。值得考虑的是液氨整理机,它既可以明显地改善手感,且对纯棉,纯麻织物的“洗可穿”整理带来质量指标的提高和穿着舒适感。又如多功能洗缩联合机,可以湿整理、干整理,也可以从湿整理到烘干在同一台机上进行,并且是松弛处理,加工后尺寸稳定性好,手感柔软丰满,又可以作酶处理,起皱整理,可以达到综合效果的舒适整理,有发展前途。
针对服装面料质量要求,在技术改造中涉及到的是:纬斜问题,色差问题和缩水率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可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38〕。
针对市场高质量、快交货的需求。在技术改造中需要增添必要的测试检验仪器、如 测配色设备,自动打样设备,电脑分色描稿制网系统,自动配液设备等都对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挠性生产,加快交货速度有极大帮助。
作为大型集团公司为管理及与外部和集团内进行信息交换,内部计算机网络以及上互联网络是必不可少的。利用当代科技的新成果,实现CAM化,和实时生产,成本管理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有裨益。
4.3.集中组织、分工协作,加强开发新型产品的力度
对于大型纺织印染集团公司来说,在市场经济、市场竞争中除了质量、价格、快交货和优质服务的竞争外,很重要的是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型附加整理来吸引客户、吸引市场。这不仅是为竞争取胜,也是为了在领先上市中取得高效益。
建议在大型纺织印染集团公司内应予设立产品开发部门,直属总经理领导,并与有关的纺织印染等研究院、所、学校,订立协作合同,共商协作条款,以利集中组织、分工协作,统一部署,环环衔接,实现快速开发。
加大对科技信息和产品开发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做到科研成果有经费和设备保证,使之快速地投入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并迅速由营销公司试销以迅速打销路,占领市场。
4.4.完善和加强生产技术规范化管理及经济核算管理
在生产现场管理中要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每台生产机台要订立技术标准和作业标准以及分品种的应用技术标准。各个机台的操作工建立工作手册,内容包括本机台的技术标准、作业标准和分品种的应用技术标准以及操作岗位应负职守和责任。建立各生产车间、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手册。内容包括各自的任务、功能,责任和权力范围以及生产现场作
业和管理的规范化条例。这样有利于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和考核。即使在员工流动性的冲击下,也可对新员工进行快速培训,快速上岗。重视工程质量和产品质量的规范化管理。对标准化、规范化的运作条例和管理制度必须按期进行逐级检查执行情况,重在促使认真执行。制订分品种、分规格、分花色的标准成本(单耗)和标准销售单价,每年度修订一次。每个月进行经济核算分析,即对每个月中实际生产完成的定单进行分客户定单、分品种规格、分花色加工计算标准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单耗和变动成本项目的生产实际单耗成本,合成该品种的总成本单耗与实际销售单价作比较,核算盈亏。再把一个月中所有加工完成的定单分漂、色、花归类相加,成为漂布、色布、花布的分类盈亏核算。最后总加起来,成为全厂月度总盈亏核算结果。根据核算结果,分析盈亏原因、多盈多亏原因,作出月度经济核算分析报告。这样可使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掌握营销策略和促进生产部门针对问题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
5.参考资料
〔1〕、〔2〕《新产业革命问题学习资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1984.5.158页。
〔3〕、〔4〕、〔5〕、〔6〕《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纺织品贸易表》全国印染科技信息中心。
〔7〕《日本服装业在中国的投资概况》纺织科普95.9.25总277期。
〔8〕《巴基斯坦纺织工业动态》纺织科普90.5.5总160期译自《JTN》。
〔9〕《赴日考察印染后整理汇报》浙江振亚集团徐美灿1955。
〔10〕《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人民出版社1987.10版单34~35页。
〔11〕、〔31〕、〔34〕《我国印染行业浅析》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卢润秋协会信息第9期1955.11.
〔12〕《浙江省印染行业协会统计资料》1955,8月。
〔13〕、〔14〕、〔15〕《1995年绍兴县乡镇企业生产概况》浙江印染信息与技术28期96.3.
〔16〕《技术改造迈大步,推进事业大发展》浙江亚太轻纺集团公司1995。
〔17〕、〔18〕《统计资料》第18期国家统计局编。
〔19〕、〔20〕、〔21〕、〔22〕《上海印染行业史料汇编》上海印染行业修志办公室编1996.2月。
〔23〕、〔24〕、〔25〕、〔26〕、〔27〕、〔28〕、〔29〕、〔30〕、〔35〕、〔36〕、〔37〕学习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出版社,1996.3月11页,13-14页,32页,42—44页、67—68页。
〔32〕《在全国印染后整理技术与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纺织总会.许坤元95.6.8.
〔33〕《挑战世界名牌任重道远——1995年我国服装产销分析》周绍宁摘自纺织报。
〔38〕《染整技术》1995.1期32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控加工毕业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