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手撑到底手欠筋手指筋断了怎么办办

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前言目 录第一式 正身图说 第二式 侧身图说 第三式 半身图说 第四式 屈身图说 第五式 折身图说 第六式 扭身图说 第七式 倒身图说 第八式 翻身图说 第九式 行身图说 第十式 坐身图说前 言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余接触到《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这部典籍。 细阅之下,深为赞
叹,信为佛门性命双修之正典,且尤合道家性命兼炼之旨。 这不仅是就理法而言,还就其见识、襟怀而言。在中国的宗教文化历史上,自 佛教传人中国后,儒释道三教文化从来都是互相交流融贯的;不拘门户之见的 三教圣哲,从来都是持“以广采博收的真理通融为胸怀”(孔德《仙学纲领》) 的。作为佛门正典,《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在这一点上显示的相当明确。 在整部经典中,以佛门义理为主线,非常通达自然地吸收了儒道医武的文化精1 华,而形成成熟而完备的“易筋洗髓”特色。 余本学道之人。但吾道门之“道”,在“道”而非“门”。广目视之,儒 内有道,而佛中岂离道哉!故吾道门前圣,老子之后,钟离权、吕纯阳、陈抟、 王重阳、张三丰、黄元吉诸辈,莫不持三教圆融学说,以增其智,扩其理,细 其法,综其门。正因为这层道理,余觉得有必要对这部难得的性命双修理法典 籍进行注释并加以推介。其实,余肯定这部典籍还有另一方面原因,那就是它 传承有序,经得起历史的推敲考证。 1995 年夏,经注解后的《增益易筋洗髓图说》改名为《易筋洗髓大全注解》 (以下简称《注解》),在理论部分于《武当》连载后,由武当杂志社作为增 刊印刷壹万册出版发行。至今七年过去,向武当杂志社读者服务部求购此书的 读者仍络绎不绝,足可见此书的价值所在。 自《注解》出版发行之初,我就在“序”里讲明:“愚作此注解,无非将 真实体悟心得明示于后来者,仅求无愧于心,并非好为人师者事。有高明另呈 高见,愚当虔诚再学。有不明另欲求解,愚则限于注解已经表示于卞,况身有 未尽之俗务,尚兼艰巨之修证,精力有限,此外概难一一单独作答。或有机会, 另将修证体悟再专述于文奉献读者可也。”但是,《注解》发行之后,仍有很 多读者提出很多问题请求解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出于同情之心,还是就一 些关键性的问题答复了不少读者。当然,还有许多读者提出的问题至今未能回 复,深感遗憾、无奈和歉意。 现在,“易筋经”内功运身图又已作为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及武当杂志 社的重点挖整项目,再次奉献给广大读者,这不仅终于了却了愚之心愿,也必 然会给广大健身养生的气功爱好者带来福音。 这里需要再说明一点:自《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近年被披露以来,社 会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该典籍系伪托之作,并非当年少林寺达摩祖师2 的真传,故亦非少林佛门真传。对此笔者有两点看法:其一,其书中有唐贞观 二年李药师(即李卫公靖)所作之序,有宋绍兴十二年岳飞麾下大将军牛皋所 作之序,及清光绪二十一年周述官所作之序,中华民国十九年张瑶飘所作之序, 前后叙述“易筋洗髓”二经源流传承,情节清晰,经过可信,无法发现作伪的 痕迹,亦难推断作伪的动机。故使我们找不出怀疑它真实性的根据。即使我们 完全可以按照《图说》之“增益易筋洗髓合编序”所言,典籍在传承过程中“经 少林门下诸老祖师照诸佛菩萨、诸天神王、历代罗汉宗师庄严法相摩摩求之”, 已非达摩创“易筋洗髓”二经之最原始面貌,但“合以《易筋》《洗髓》所论 功夫,始知道出一辙”,属于佛门性命双修正宗法诀,则是不应怀疑的。这一 点,即使历史上有没有达摩这个人物存在,都不影响其价值和意义。其二,我 极赞同胡孚琛先生在《丹道法诀十二讲》中“辟谷胎息第八讲”一文中的观点。 他说:“世传《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有唐初道学名臣李靖的序,讲《洗 髓》、《易筋》为达摩大师真传,其是否托名且勿论,然其功法必为丹家真传 却是事实。我推敲这套功夫,甚合丹道之旨,读者能取其精义而修之,便入丹 道正途,不必管它是佛是道是儒等诸多分别相,大道本殊途而同归。”所以, 真正修道人不应为此(图说)是否为诸佛菩萨真传不真传而争论,所可辨者当 识真道与非真道。既是真道,争之无关,何益之有?岂非误了性命大事。 以上所言,诚望与读者诸君共同鉴勉之。说明事项原《图说》是“易筋”与“洗髓”合编,今为普及之故,专将“易筋”内 功运身功法十式摘出,加以整理。虽纯为动功,修之得法,不仪能较快取得祛 病健身养生之效,也为进入或兼修丹道静功打下经络气血舒畅的基础。3 根据原“凡例”,今将有关要领说明如下: “易筋内功运身图”,无论男女,俱可修持。若女子怀孕期间则不可行此 动功,必待产后四十日方可行此动功。 每个健身气功爱好者,能照此十大式全部练习,那是最全面最好的了。但 人有身体状况、病情、事因和时间与其它种种的情况差异,一次全部练完十大 式可能是不行的;但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择其中一式或几式进行练习,这对于 治愈某些突出的病症,改善身体局部不良状况,必有显著效益。 此功法虽然明白显露,一见便知,简便易学,但其中形体运动、呼吸方法、 气运的导引道路、怎样存想以达到中和,这些实际技术操作,毕竟是文字语言 难以详尽表述的。所以,无论读此功法文章,或是观看 VCD 光碟(正在出版), 有不明之处,一是要与功友多加交流,二是拜求明师指教。上二者皆无机缘, 就必须靠自悟,一切皆需“顺乎自然”,方有益无害,免出偏差。例如功法中 讲“一呼一吸”、“呼吸一口”,是按世俗约定的口语习惯讲的。并不是先呼 后吸,而是先吸后呼,这就是顺乎自然。 学功最所忌讳者,就是自以为是,想当然。一方面仅从表面形体上模仿做 功,内在没有一点真东西;另一方面是鲁莽行事,乱用呼吸,乱用意念,乱伸 肢体,还自以为是,不听建议,毫无悟性。最后,达不到使五谷营养炼化成精, 也达不到气通关窍的效果,加上意念永远静不下来,反而练出了各种各样的毛 病。 运身图说的功效主要在于伸筋拔骨,舒经活络,调理脏腑,促进气血通畅, 并能治疗各类脏腑疾病及外部劳伤诸疾。欲修炼上乘丹道,运身功只算是帮助 打牢身体的基础,基础打好,就要多从事静功的修炼。 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运功总说4 运功总说运身图共有十大式,其中形体姿势和内气运行的要领很多。按其归类,分 述如下: 托按:托是双手或单手向上端举;按是双手或单手向下推压。 推挽:推是双手或单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推;挽是双手或单手从四面由外 向内挽回。 排跌:排是用双手向两边分开;跌为倒地、伏地,或虽不倒地伏地,但具 有倒意。 起顿:起为起身,由屈蹲往上升起;顿有团曲收缩下降之义。 操握:操有握物之状,握则紧握。前指状况,后指力度。 提抱:提为单手或双手由下往上提起腹;抱为双手于胸腹前回环收拢。 周折:身体做正向或反向的圆环运动。 旋转:身体向左向右快速转动。不超过肚 摆扭:双腿不动,身体向左右摆扭。也指一只腿不动,另一只腿向另一侧 摆扭或带动身手摆扭。 翻倒:即仰面倒下。 屈伸:屈为身体收缩,伸为身体开张。 俯仰:俯为头身向前低弯下垂;仰为以头领身向后仰倾。 抑扬:抑即压按,扬即展放,主指手臂动作。 曲直:曲为身体弯曲,直为身体正直。 分合:一指动作,手眼身法步分职分向而行,为分;收束一处为合。二指 行气,气达四肢为行功而运,为分;气归丹田为合。 弯环:身形如弓,为弯;5 身形运动处处圆旋,为环(环环相套)。 顺逆:内气运行之喻。前降为顺,后升为逆。 上下:形体结构分上下,形体运动分上下,内气运行分上下。 错综:指形体动作及内气运行,非说阴即阴,阴中有阳;也非说阳即阳, 阳中有阴。以此类推,凡有所相对者绝非截然相对。 互易:一切动势、气运, 皆是动静、阴阳、顺逆、上下,互相推易变换, 符合自然运化规律。 升降:指引导内气运行的方法。 呼吸:此指功中呼吸的方法。 气势:指内气于身中显示的强弱急缓消长等等之势态。 度数:指行功所下的功夫以及所获得的功夫效验。如内气运行的轨迹、时 候、阴阳消长情况,功夫上进或退废的阶段效果。 以上的行功要领及内涵,在运身图十式里,都体现在规定的次第动作里, 并且做了合理的安排。除过特殊情况,都必须依次而行,连贯去做。即在一个 大式里,动作要领也是连贯的,必须顺势而行。因为各大式之间、一大式之中 各分势之间,都是遵循“顺其自然”的原理编排的。顺势而行,越练越自然如 意,这才叫合度。千万不能自作聪明胡乱发明动作。 本运身图十大式的图势,与其它世传“易筋经”的图势要多许多,大约是 经历代祖师增益所成,旨在全面系统地调节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及四肢百 骸。取法于清升浊降、阳动阴静的道理,次序的前后、用功的动静、火候的轻 重,都是毫厘不乱,有条不紊。法势虽然多,但归处却在一个理上,学者在行 功实践中可以细心体会。 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正身图说6 第一式 正身图说说明:正身图为初式,共有 27 势。其第一势名“环拱正立势”。此势是为 吐浊纳清而特设的,预防人在前一昼夜可能因起居饮食不当而引起脏腑不洁, 产生浊气。所以用此势以吐纳法化解(并将此势贯穿在十大式每一式里)。吐 纳法是人为的方法。吐是用口吐出,须同鼻孔往外呼气同步进行。纳是闭住口, 由鼻孔吸气。呼吸法则是纯用鼻孔呼吸,基本原则是顺其自然,并且形体动作 的升降、收展、屈伸,都应与自然呼吸配合。动功的呼吸多是鼻孔呼吸,称为 外呼吸、凡息。在某些势子里,呼吸有与意念配合发生导引行为的。在这些势 子里,如果呼吸与意念配合不好,千万不可勉强去配合,可顺其自然,以防偏 差。1、环拱正立 松静站立(要领:含胸、收腹、拔背、竖脊,周身骨节节节放松,有不松 处以口轻舒气即松之),下颌内收;舌抵上腭,牙齿轻扣,表情自然,二目平 视(见图 1)。然后,两脚尖呈八字分开,两脚跟靠紧;将左手阳掌(掌心朝天) 平端于膻中穴部位,右手握拳(大拇指掐于无名指与小指根部,四指收拢紧握 拇指),拳心朝天,将右拳放于左掌上(注意所端之拳与掌不要紧贴胸口以造 成不适,要稍留空间位置)(见图 2 及附图 2A、2B)。 以上姿势做完,将脚尖踮起站立,闭目收神(目光于眼皮内平视不超过身 前一尺范围),排除杂念,顺其自然调息定气。当一切安定松静后,由口缓缓 吐气,由鼻缓缓吸气,行吐纳法 3-5 口(见图 3、3A)。行功毕,双脚猛震, 身体下沉,气震周身(见图 4)。然后双手上扬,向胸前拢按,直至收归下丹田 后,自然站立(见图 5、6)。7 2、献杵起功 接前式,两手再由两侧上扬,回抱合掌收于胸前,指尖与舅尖对齐,如拜 佛状。再如上式行吐纳三五口(见图 7、8)。 注意:凡行吐纳之后,仍然保持舌抵上腭。另外,本功中脚尖踮起一法, 在做功时若能坚持并适应,可以一踮到底。3、出爪亮翅 接前式,将两手向前尽力推出,腕直掌立,手臂平直(势子做准时守底腕 部与肩呈水平状)。推时呼气,且将意念关注于腕部之推,收臂腕时吸气,计 三五次(见图 9 正、9 侧)。 注意:推呼收吸,既有人为作用,也要符合呼吸的自然规律。配合动作呼 吸的次数可根据练功者的时间而定。若既想每次做完全功而时间又不充裕,就 可适当减少重复动作与呼吸的次数,反之则可适当延长次数。总之可灵活掌握。4、双凤朝阳 前式做毕,在收掌时仅做屈肘动作,使腕臂与肩保持端平,双立掌收回放 于肩井前,上应脸两侧,如双凤朝阳之势。式成即自然呼吸三口(见图 10)。8 5、飞鹰展翅 接前式,将两掌立掌向左右尽力。一字推开,肩臂平直,如飞鹰展翅之势。 推掌臂时呼气,收掌臂时吸气,计三五次(见图 11、12、13)。 注意:此式“展翅”时要尽力推出,意念在腕部,而“合翅”收臂掌则要 轻柔,方合刚柔相济之道。6、双手托塔 接前式,两掌推出之后,将两手向头顶上方托起,掌心朝天,托起时要尽 量用力,如双手托举着万钧铁塔。式成后自然深长呼吸三口(见图 14)。 注意:托掌时以腰为界,上托下镇来。7、三峰峙立使相关肢体骨节伸拔开 接前式,将朝天仰起的托掌变为向着身前的顺掌,以肩为主平直下落至头9 两侧。下落时臂膀下垂,屈肘,掌、腕、肘、臂成垂直,两腋夹紧。式成,两 小臂立掌与头似三峰峙立,计自然呼吸三五口(见图 15、16)。 注意:掌腕肘臂下落时以肩相领,且肩节要松,手臂全不用力。8、龙探左爪 接前式,两脚变成顺步,将左脚向左移一步(成两脚间距与肩等宽),同 时将左手从右腕下向后操抱右肩胛骨,右手顺胸前向左侧肩部尽力前撑,如向 前探物状,头也向左扭。计自然呼吸 1-3 口(见图 17、18)。9、龙探右爪 接前式,将左脚收回并在右脚旁,右脚向右侧移一步(成两脚间距与肩同 宽),同时右手上扬向右侧翻下,左手从右腋下放下向左侧抡起(实为两手在 胸前绞划一大圆圈,见图 19),右手翻下后向左腋上插,紧抱左肩胛骨,左手 抡起至左肩侧时顺胸前向右肩方向尽力向前插探(好像再差一点就抓住了东西 似的),头也向右扭。计自然呼吸 1-3 口(见图 20、21)。 说明:“龙探左爪”与“龙探右爪”二式可交替连做三次。做此左右二式, 先右后左、先左后右均可,不必拘泥何先何后。10 10、横肱正立 接前式,将左手放松退回左胸部位,右手从左腋下放下向右抡起与左手一 样平端于胸前(右手在右胸部),两手指尖相对,间距约一拳许(见图 22、23、 24),然后两臂以肘为领向左右用力一撑,如以肘向两旁顶撞人之势。撑肘时 呼气,松肘时吸气,连做三五次(见图 25)。11、十指叠叉 接前式,在最后一次松肘时,将两手十指叠叉相交,两臂平端放于颈项前。 自然呼吸三口(见图 26)。12、下按丹田 接前式,将叠交之两手依身顺势下按于下丹田部位。自然呼吸三口(见图 27)。11 13、阳掌平撑 接前式,松开叠掌,贴腹轻摩向上,两掌至胸口处阳掌平端向前平撑,撑 时配合呼气。撑至极点时,稍再加力一撑。松时吸气。做―遍(见图 28、29、 30)。 注意:阳掌子撑时不要凸腹挺胸,身体仍是正直站立,仅是两臂端掌平撑。14、两掌分排 接前式,两掌翻掌向内有似相合,然后随两臂大幅外展向左右分开,掌心 斜朝前,分至两边时稍用力一排。分排掌时呼气,式成后吸气。做一遍(见图 31、32)。15、叠掌背撑 接前式,两掌向左右后方划弧背于身后,阳掌向上,十指交叉,以掌带臂 尽力向下撑按。撑按时呼气,松平时吸气,连续三五次(见图 33 正、34 背)。 说明:做此式时亦可左手阳掌在下,右手阴掌在上,两掌叠合向下撑按。16、叠掌前推 接前式,两手松开放下,从左右体侧贴身(两掌相照)向前平举。举至与 肩臂相平,十指叠交,尽力前撑。撑时憋气,松时自然舒气(见图 35、36)。17、翻掌前撑 接前式,将外叠掌翻向内,使两掌心向外,再尽力前撑。撑时憋气,松时 自然舒气(见图 37)。12 18、两掌分排 接前式,松开叠掌,两掌随展臂向左右尽力分排。排时呼气一口,松时吸 气(见图 38)。19、掌插九霄 接前式,两手向下向内划弧,至两腋顺势贴胸,插耳旁伸臂立掌向上(掌 背朝前,掌心朝后),十指尽力向上伸插,如掌插九霄之势。随上插憋一口气, 片刻松手,舒气(见图 39、40、41)。20、叠掌顶天 接前式,两手相对合拢,十指叠交(掌心朝下,掌背朝上),尽力向上一 托。托时憋气,松时舒气(见图 42、43)。21、叠掌前推 接前式,将顶天的叠掌顺势下放,平端与肩平(做此动作有点像打躬), 以叠掌为领尽力向前推。推时憋气,松时舒气(见图 44)。22、翻掌前撑 接前式,叠掌内翻,掌心向外,以掌为领尽力向前推。推时憋气,松时舒 气(见图 37)。 注意:无论前推后按、上举下托,身形中正不变。23、两掌分排 接前式,松开双手,平端臂膀,两手如推两扇大门向左右分开,并尽力向13 左右分排。分排时呼气,呼之极,稍憋气片刻,松时舒气(见图 45)。24、叠掌背撑 接前式,两掌划弧向身后合掌叠指(掌心向上,十指交叉),以掌带臂尽 力向下撑按。撑时憋气片刻,松时舒气(见图 46)。 说明:由第十一势“十指叠叉”,至此势“叠掌背撑”,原名为“三才通 气”,共十四势。“三才”即天地人,此十四势功法是为达到天地人三才相合, 以气通贯人身之天庭、地库、身中之窍,使三焦通达,带动四体百脉、各个关 节窍穴,无不玲珑通透,有病可祛病,无病则健身强身。此为正身图中绝妙法 门,行持其功不辍,妙用自现。故学功者切不可忽视。25、献杵还原 接前式,松开叠掌,双手由体后向头前上扬,至头前合掌下落,指尖与鼻 头相照,成献杵式。随行功自然呼吸一口,式成后再呼吸―二口(见图 47、48、 49)。26、仰面朝天 接前式,身形中正立定不变,合掌与头保持原距离缓缓向后仰,闭目向体 内反视。后仰时吸气,有气从尾阊沿督脉升人脑中泥丸宫的一点意念作用(意 念不可过重);仰毕再做合掌归位,归位时呼气,有气从泥丸沿任脉下降丹田 的一点意念作用(意念同样不可过重)。如此三仰三归位,深长呼吸三口(见 图 50、51)。27、拱立归位14 接前式毕,平气一口(即意念不着重于呼吸,仅淡淡关照呼吸),再如起 式做环拱正立。双目微闭,脚尖踮起并适当延长时间,调息定气,使呼吸自然 顺畅,并由快转慢,由粗转细,达似有似无为绝妙(见图 52)。收功:双踮脚震脚落地(全身为之一震,参见图 4),静静呼吸数口调息定 气。然后双手张开上扬,由头前向胸部拢气回收,向下合抱收拢于丹田之中(见 图 53、54,并参见图 5、6)。搓摩双手使热,推摩脸面若干遍,再揉按眼睛若 干遍,垂臂,开眼,静定片刻即收功(图略)。亦可接行下式。注意:收功时,若头面有气串动,使之昏沉不爽,双手拢气的动作可反复 做若干遍,待气导下,人感清畅为宜。若气感未尽,不得仓促收功,以防出偏。 凡此当切切牢记。15 16 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侧身图说第二式 侧身图说1、左独手擎天 束身站立,右脚摆正,左脚向左侧后方轻迈一步,与右脚形成 90 度角(即 面向左侧的大外八字步);左手卡腰或背于身后;右手成并掌向右划弧高举至 头顶(掌向左平端,力点在腕部),掌心朝天;举目仰观掌背,注目凝神。随 呼吸导气后升前降三次(见图 1、2、3)。 注意:右掌背要与右脚背相照,周身正直挺拔,不可松垮。2、右翻手拔刀 接前式,左手背于身后如握刀鞘状,右手屈肘下落至头顶时,顺头面向左 绕转至左耳脑后,再向右肩侧绕转(以可承受为度,见图 4),然后右掌变拳如 握刀柄状,与左手同时形成上抽下拔的拔刀势。“拔刀”时两手上下反向挣力, 挣力时呼气,松力时吸气,计三呼三吸,使气一提一平。其他姿势不变(见图 5 正、6 背)。17 3、左开弓打蛋(弹) 所谓“开弓打蛋”,即模仿用小石蛋、小铁蛋打弹弓的一种姿势动作。 接前式,两脚位置不变,两腿变为左蹬右弓的弓蹬步,两手先试做开弓状, 然后, 左手向左扬起, 向右划弧至脸面前时立即向左侧方立掌推出 (见图 7、 ; 8) 与此同时,右手随后向上方抬起,向左划弧至脸面鼻中线时,作挽弓握蛋状向 右侧回拉,与左手形成反向挣力。头随左立掌推出而左转,目视左掌背,一志 凝神(见图 9)。导气后升前降呼吸三口。呼吸毕,将右拳向左侧打出,恢复束 身站立势(见图 10)。 接下来,再做右独手擎天、左翻手拔刀、右开弓打蛋,动作相反,其余要 领不变(见图 11、12、13、14、15、16)。做完收式,束身站立(见图 17)。 说明:在《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原图谱里,有许多图势都是两脚跟并 拢的八字脚形。这种脚形对束身站立的某些动作是可行的,但在“独手擎天”、 “翻手拔刀”、“开弓打蛋”等势里,便显得根基不稳。故整理者认为,因古 图谱是手画简单图形,只是可供大体参考的东西,不能机械照搬,故此三势皆 改为跨步站立。4、一字平肩 接前式平行站立,两掌相照抬起,至肩平时向左右分开,左右臂以掌为领 向左右尽力平伸,随双臂平伸脚尖踮地,随之深吸气一口,然后随呼气作震脚 动作(见图 18、19)。18 5、白鹤闪翅 接前式,两掌翻转向下按,随按掌臀部带上身正直下落,至臀部离地尺余 为宜。下按时深长呼气一口(见图 20),然后两掌翻转向上,平端两臂随起身 同步上抬,随上抬深长吸气一口(见图 21、22)。如此三按三抬。 注意:做此势时以臂部带上肢直起直落,不要偏斜;全势一直保持脚跟离 地;下按时两掌如按浮在水面的瓢,上抬时两掌如轻托棉絮。6、献杵团结 接前式,脚跟离地,两掌向前合掌回抱,收于胸前,指尖与鼻准相照(见 图 23、24)。自然呼吸三口,使气团结于中宫。19 7、仰面朝天 同“正身图”仰面朝天势,文略(见图 25)。8、拱立归位 同“正身图”拱立归位势,文略(见图 26、27)。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半身图说第三式 半身图说1、马上献杵 马步站立(初站马步,腿上无功夫,马步宜小,身架宜高;站之日久,腿 上有了功夫,马步可渐次开大,身架放低。总之,以站着能承受和舒适为度), 脚跟离地,双手合掌回抱胸前(但勿紧贴胸),如献杵状(见图 1)。自然呼吸 三口。2、马上抛缰20 接前式,两掌向前尽力推出如抛缰之状,目视前方,推掌时呼气,收掌时 吸气,三推三收(见图 2、3)。3、马上收缰 接前式的第三次推出后,屈臂微用力收回两掌如马上收缰之状,也即“正 身图”中的“双凤朝阳”势(同图 3)。收掌时吸气,定势后呼气,然后再自然 呼吸一至三口。4、马上振衣 接前式,两立掌随展臂向左右打开,开展时以掌根着力向两侧尽力开展(见 图 4)。展臂时呼气,成势后吸气。接行自然呼吸一至三口。此势犹如在马上振 衣之状。也即“正身图”中的“飞鹰展翅”势。5、马上整盔 接前式,两掌向头顶上扬,举托于头顶之上,掌心朝天,两臂尽量伸直。 此势如同骑在马上整扶头盔,也即“正身图”中“双手托塔”势(见图 5)。举 托双掌时憋气一口,成势后松臂吸气。此举臂可三用力三松臂。21 6、马上乘风 接前式,将两肘(以肘为轴)由左右朝向移为正对前方,两臂成顺臂,然 后屈肘带臂顺直下落,至两立掌(掌心朝前)落到脸两侧时,变成两掌心相照, 好似乘马遇风以手试风状(见图 6、7)。此势也如“正身图”中“三峰峙立”。 势成自然呼吸一至三口。7、向左勒马 接前式,左手从右腋下回抱右肩,右手由胸前向左前伸,头随右手前伸向 左侧扭,目视左前方,一志凝神。自然呼吸三口(见图 8、9)。 此势如同向左紧勒马缰之状,也即“正身图”中“龙探右爪”势。8、向右勒马 此式与“向左勒马”的手势和目视方向相反,其余姿势不变(见图 10、11、 12)。9、马上横肱 肱,即由肘到腕之间的一段前臂。本式接前式骑马蹲立势不变,向右伸出 的左手臂平端收于左胸侧,右手由抱左肩松手下落,翻手向右侧上扬后再下落 于右胸侧,右肱与左肱平端于胸,两掌中间距离约一拳,两掌心朝下。成势后 两臂以两肘向左右尽力外撑。撑后松气(见图 13、14、15)。22 10、马上交关 接前式,两掌外侧翻转向下,成掌心照胸的侧掌,两掌相接,十指交叉(也 可左掌贴于右掌背上),置于胸口之上(见图 16 过渡势)。势成后呼吸一至三 口。11、向前正鞍 接前式,两掌由照胸变掌向内翻转,沿胸前尽力下按至下丹田处。下按时 将下行之气收拢于丹田之中,轻轻呼气,深长乃佳(见图 17)。势成后再自然 呼吸一至三口。12、向前抛缰 接前式,两掌松开,沿两肋抚摩向上,至乳下肋间时,两掌变阳掌平端两 臂向前推去。势成后再用力一撑,随之呼吸一口(见图 18、19、20)。 注意:平推时,掌、臂、肩成水平线。23 13、左右分缰 接前式,翻转双掌使掌心朝下,两掌趁势压腕立掌向左右排开,如同在马 上将缰绳分开两边(见图 21、22)。此势即“正身图”中“飞鹰展翅”,可将 两臂三收三展,随之呼吸三口。14、向后正鞍 接前式,两臂如背人状回抱身后,左手阳掌,右手阴掌合于左手阳掌上(或 双手阳掌,十指交叉),尽力伸臂向下撑(见图 23 正、24 背)。撑时憋气用力, 片刻后松臂,自然呼吸三口。15、向前提缰 接前式,双手松开挨身向身前平臂抬起。抬起时十指交叉,掌心在内,抬 至与肩相平时,尽力以腕带臂向前推撑(见图 25)。推撑时憋气,片刻后松臂, 自然呼吸三口。16、向前抛缰 接前式,马步站势不变,两掌翻转向外,尽力前撑,呼吸方式同前式(见 图 26)。24 17、左右分缰 此式与第 13 式同。18、马上攀杨 接前式,两掌向下划弧再内收(沿体两侧向上),至腋下时趁势贴胸插举 向上,至面部时转掌心朝前,两掌带两臂上举,似有向上攀抓杨柳树枝之势(见 图 27、28、29、30)。举时随用力吸气上提,片刻后松气。自然呼吸一至三口。19、马上托鼎 接前式,身姿不变,两掌于头顶十指相交,掌心朝下,以掌带臂用力往上 举托。前式如同尽力要攀住树枝,此式如同刚刚攀住了树枝(见图 31)。呼吸 方式同上式。 20、向前提缰 接前式,两掌相叠不变,直臂向体前下落与肩相平,尽力伸臂往前推撑(见25 图 32)。呼吸法如前式。 21、向前抛缰 此式与第 12 式同。 22、左右分缰 此式与第 13 式同。 23、向后正鞍 此式与第 14 式同。 24、马上献杵 此式与第 1 式同。 25、仰面朝天 接前式,脚跟离地直身站立,合掌势不变。然后,以深长之吸气导气由脚 尖上行入任脉,上行鹊桥,至泥丸时再用深长之呼气由督脉下至尾闾,此为一 正转。然后,再深长吸气由尾闾导气入丹田,沿督脉逆升至泥丸后改用自然之 呼,不再作前降,此为半个逆转(见图 33)。毕,合掌仰面三次,每一仰一放, 深长呼吸一口(见图 34)。吸时稍有意关注气沿督脉后升至泥丸,呼时淡淡关 照气沿任脉下降丹田。自然为度。 说明:此式中的呼吸法用的是内丹学中的补亏法,即先沿任脉吸提,后随 督脉下降。然后再行炼精化气,用逆升法沿督脉吸提至泥丸。此法主要针对身 体虚弱、肾元亏损之人而设。若身体素质较好之人,可以直接逆用小周天导引 之呼吸法。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初入门的练功者不会运用呼吸法,往往弄巧成 拙,导致出偏。对于这类不会运用呼吸法的人,建议改用自然呼吸为宜。待自 然呼吸运用纯熟时,可适当谨慎试用上述呼吸法,慢慢过渡到熟练掌握。千万 不可自以为是乱来。 26、献杵还原26 此式与“正身图”中“献杵还原”同,此略。 27、拱立归位 此式与“正身图”中“拱立归位”同(见图 35,36)。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屈身图说第四式 屈身图说1、马上献杵 此势与半身图中马上献杵同(见图 1)。 注意:马步的跨度大小要与功力成正比,初扎马步桩,腿胯无功,跨度宜 小,身架宜高;随着功力的加深,跨度可适当加大,身架逐渐调低。总之,与 功力相适应的马步桩,站着稳沉松空,内气浑圆,十分舒服。2、马上打恭(上势) 接前式,将合抱之掌由起势位置(胸口或鼻尖)上移至神庭(见图 2),呼 吸一口;再推上头顶(经曰“泥丸”,实则百会处),呼吸一口;然后由头顶27 向上尽力一撑(见图 3),如对天上神佛打恭之状,呼吸一至数口。 说明:成势中的呼吸次数多少,适度掌握。3、马上打恭(下势) 接前式,合掌伸臂由上打恭向前向下贴身垂直下落(马步蹲身不变,上体 正直不变),向下一撑,呼吸一口(见图 4)。 以上上打恭下打恭连续相接做三遍。4、左右排闼 接前马上打恭下势,将合掌抬至胸前(见图 5),然后两掌随挥臂向左右分 开,止于肩平,随之呼吸一口(见图 6)。两掌随挥臂展开时,如推重门,有沉 力在内。 按:闼,即古时宫中小门,不常开,故开时吃力,名曰排闼。5、三盘落地 接上式,两臂上扬并向胸前回落(见图 7、8),平端于胸前(掌背在上, 掌心在下),意有地下之气通周身并以掌心向上吸提之感,随之呼吸一口(上 体姿势可参见正身图说第四“龙探右爪”,图 24)。然后,两掌由胸前俯身下 按,矮身压膝,双掌按地,呼吸一口(见图 9)。接下来仍起身展臂做排闼,呼 吸一口,再双掌按地。如此三排闼三按地。 注意:按地时是紧矮身子、压膝,而不能伏身前倾。有适应功力时,尽可 能做到脚跟离地、脚尖挂地做此式。6、献杵还原28 接前按地式,两掌变垂直平顺掌向左右展臂挥起(掌背在前),在腰际处 翻掌上扬(见图 10),至头顶上合掌,下落收抱于胸前(见图 11),呼吸数口, 以心平气和为度。7、仰面朝天 此式要领与前“仰面朝天”同(见图 12、13)。8、拱立归位 此式与正身图说“拱立归位”同(见图 14)。并参见正身图说中的图 53、 54。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折身图说29 第五式 折身图说1、马上献杵 此式与前“马上献杵”同(见图 1)。2、伏身抱柱 接前式,将两掌置脑后,两掌掌根由耳后根部向前伏按,使耳轮蒙住耳孔 (见图 2)。两手中间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按两侧天柱(即风府两侧 颈筋,见图 3);蹲身马步,正身平视,排除杂念,一志凝神。随之呼吸一至数 口。 说明:马步蹲式应比说明图再矮些为宜,神情参阅第一式。3、稽首崩角 接前式,马步收小;按头俯身,头俯至膝间,腿膝绷直不能弯曲,脚前掌 挂地,脚后跟抬起(见图 4),缓匀深长呼吸三口。4、倒运河车 接前式,平放双脚;松开双手,顺脖颈依肩井下落至两脚外侧;两手从两30 脚内侧翻扳脚掌,使两脚掌相照立起(脚掌内沿立起,外沿着地,见图 5);然 后低头凝神,深长缓匀呼吸三口。吸沿督脉提升,呼顺任脉下降,运行呼吸小 周天。 说明:任督周转,谓之小周天。但行小周天的功夫形式很多,有丹运周天 (神气合一之物),有气(真元之气)运周天,有意(意念)运周天,有呼吸 周天。初习者,真气未产,可行呼吸周天。5、昂头吊尾 接前式,两脚恢复平放,两手以指尖轻轻扳住两脚趾尖,腿膝绷直,屁股 撅起,头往上昂。注目凝神,呼吸三口(见图 6)。6、合掌定气 接前式,移开两脚,头身抬起,马步立定(若适应,可以脚尖挂地站立); 随抬身两臂展扬,由头顶上方合掌,收抱下落对于鼻准(见图 7、8)。先平定 气息,然后深缓匀长呼吸三口。7、伸手舒脉 接前式,两掌打开,随展臂向左右立掌推出(即展翅动作),腕臂与肩成 “一”字平端(见图 9)。成势后呼吸三口。31 8、提空起立 接前式,起身直立,脚步内移,与肩等宽;随立身将立掌垂落向下变成双 垂掌(掌背向外,掌心向内),平肩不变;然后以意端臂尽力向上提(犹如两 垂掌吊挂着两物)。提时吸气,脚跟离地;松时呼气,脚跟落地(见图 10)。 三提放,三呼吸。 注意:提时吸气与松时呼气要自然,不能过于着意。若着意,会造成胸腹 不适的出偏之弊。9、踏云拨雾 接前式,脚步拉开,将两掌向下交叉拢于腹前(见图 11,系动作过程,不 停留),再双向划弧向上高举,至头顶两腕交叉,呈阳平掌(掌心朝天,见图 12)。向上举掌时脚跟抬起,并吸气一口;然后两掌向左右分开(见图 13,以 平肩为度),呼气一口。形同踏云拨雾之势。 注意:呼吸要领同前式。10、托天镇地 接前式,脚趾抓地,上下身直,两掌由腹前交叉,翻转上扬,向左右展开。 然后两掌尽力一撑 (势同图 15 上部动作) 呼气; , 再往下一镇, (见图 14) 吸气 。 三撑三镇,三呼三吸。32 11、四肢通关 接前式,两掌下落由腹前交叉,然后分向两边上扬;随分掌上扬,脚再略 开,使跨度再适当加大(见图 15)。然后以腰间命门为中心,四肢向四方撑伸。 撑伸时呼气,松放时吸气。三撑三松,三呼三吸。12、悬吊如钟 接前式,步型不变,将两手十指交叠拢举于头顶上方,手臂尽力伸直,随 伸臂拉拔脊椎,成势后如同庙观悬吊之古钟。然后舒长呼吸三口(见图 16)。13、直立如松 接前式,两脚收回,脚跟相挨,脚尖分开如八字,头上拢举之合掌变为并 掌直立;然后抬脚跟向上,以双掌为领尽力向上撑拉(见图 17),撑拉时呼气; 撑拉至极点后再落脚,周身随之向下一沉。身形保持直立,呼吸三口。 注意:撑拉时呼气要随动作形成憋劲状的呼气,即鼻呼气无风,乃深隐之 呼。14、献杵还原 接前式,立起脚跟,将举之合掌缓缓下降收于胸前(见图 18);或在此势33 上又将双肘抬起, 形成两肱平端,腕与掌形成 90 度直角。势成后舒缓呼吸三口。15、仰面朝天 与正身图中“仰面朝天”同(见图 19)。16、拱立归位 与正身图中“拱立归位”同(见图 20)。 说明:凡做“拱立归位”式毕,若不欲接行下式,可增做收功式。即于“拱 立归位”毕,双脚震地,周身随之一沉,同时两臂上扬,再下落体两侧。心平 气静后收功。参见正身图收功说明。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扭身图说第六式 扭身图说1、马上献杵 此势与折身图中“马上献杵”势同(见图 1)。34 2、左旋回抱 接前式,或左脚或右脚收回半步,起身站立(成势后两脚与肩同宽),合 掌对鼻。随之,右脚不动,左脚提起向右脚做合并动作后向左后方跨一大步, 使两脚呈 90 度马步矩形,然后左腿屈膝而立;上躯随左脚跨出,姿势不变,随 腰同时跟左脚向左侧扭转,鼻、指、肘、膝、脚呈一条垂直线,腰直头正,右 腿蹬直,成左弓右蹬步。势成后凝目注视指尖前端,若有若无,深匀绵细(长) 呼吸三口(见图 2)。3、左旋提空 接前式,身姿不变,将合掌向前倒出向下,成空提之势(见图 3),自然呼 吸一口。4、左旋伏地 接前式,左弓腿撑起,身体重心向右腿作过渡转移,右腿暂成弓蹬步,同 时打开合掌(见图 4),然后形成马步;合掌打开后,掌心向脸面,收回似抓两 肩,由两肩贴身于心口处相遇(见图 5)后,翻转向下按至地,头稍朝前昂,头 身保持一致,以四肢撑起身体,向前注目凝神,若有若无,深匀绵细(长)呼 吸三口(见图 6)。 说明:注目凝神时的若有若无,指既不要用意关注前方事物,也不要走神。5、回抱还左 接前式,将身体缓缓抬起,直身,同时合掌回抱对鼻,还原成左弓右蹬步, 照前呼吸一至三口(见图 7)。35 6、右旋回抱 接前式,身体向右扭转,直身;左脚收回与右脚平行而立(见图 8,向右扭 身时,自然的姿势应该打开合掌,展开双臂,随直身落定双臂向上扬起后,合 掌落于胸前,鼻对指尖),自然呼吸一口(此系短暂过渡动作,呼吸不宜过长)。 然后右脚提起向左脚作短暂并拢动作,再向右侧后方跨一大步,形成右弓左蹬 步,上体姿势不变,鼻、指、肘、膝、脚呈一垂直线。成势后注目凝神(若有 若无),深匀绵细(长)呼吸一至三口(见图 9)。7、右旋提空 与“左旋提空”势同,唯方向相反(见图 10)。8、右旋伏地 与“左旋伏地”势同,唯方向相反(见图 11、12、13)。9、回抱还右 此与“回抱还左“势同,唯方向相反(见图 14)。 此势做完,再接做“献杵还原”势,同图 8。36 10、左拽牛尾 注:此势如同牧童从左拔拽卧泥之牛尾戏玩,故名。“右拽牛尾”同义。 接前式,放下双掌,垂于体之两侧;然后,左脚提起向右脚作短暂并拢后 随之向左侧后方跨一大步,成马步;随之变左弓右蹬步(步轻,不可太用力), 身向左倾,两手伸向左弓步前,如同抓握卧泥之牛尾(见图 15);然后右手握 “牛尾”轻扬身转至脑后,步型左弓渐向右腿转移过渡并用力拽拔(见图 16); 上体正摆,右腿弓,左腿蹬,目顺左拳下望,右拳左拳、左膝左脚呈一直线, 并与上体处于同一平面上(见图 17),势成先松一口气,然后深匀绵细(长) 呼吸一至三口。11、右拽牛尾 接前式,松拳成掌,收回左脚,恢复如“左拽牛尾”的起势(即束身自然 站立);并做如“左拽牛尾”势同却相反的动作(见图 18、19、20)。12、献杵还左 接前式,收回手脚,平行马步蹲站;左手端掌平放于心口处,右手侧立掌37 放于左掌心,深匀绵细(长)呼吸一至三口(见图 21)。13、献杵还右 接前式,身形姿势不变,仅作两掌换势(右掌平端,左掌侧立掌放于右掌 心上),呼吸同“还左”(见图 22)。14、献杵还中 即接前式恢复到“马上献杵”动作(见图 23),呼吸同上式。15、插脚腾空 接前式,马步不变,松开合掌,抬臂起身;起身时以脚跟抬起使身体随之 抬起,势如身体腾空而立(见图 24);随身起吸气,扬臂向上,待身体立定吸 气毕,上扬之双臂已成合掌置于面前;然后缓缓呼气,随呼气落下脚跟(见图 25)。16、仰面朝天 双脚合并成外八字型,做“仰面朝天”势。此势与前式中“仰面朝天”势 同(见图 26)。17、献杵还原 接前式,恢复至合掌正立,然后双臂上扬,向头前合掌(见图 27),复将 合掌置于胸前,深匀绵细(长)呼吸一至三口(见图 28)。18、拱立归位38 与第一大式“拱立归位”同(见图 29),此式做完呼吸后可做震脚、摩面 之收功动作(图略)。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倒身图说第七式 倒身图说1、马上献杵 此式与第六式“马上献杵”同(见图 1)。2、合掌平胸 接前式,将合掌内靠,两拇指贴胸,深长绵细呼吸一至三口(见图 2)。3、四肢投地 接前式,合掌分开落下,两手贴身向前伸出,身体随之前伸伏地(见图 3), 并以双手五指和双脚趾挂地支撑身体(臂要直,腿要撑,背要平),然后昂头39 上视,注目凝神(若有若无),深长绵细呼吸一至三口(先呼后吸,见图 4), 导气逆升顺降,倒运河车。4、左鼎脚舒身 接前式,将右脚前伸于肚腹之下地面,屈膝,脚尖着力挂地,如此两手与 右脚形如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将左脚绷直抬起,伸直左腿,脚跟与头基本相平 (伸脚的同时,颈、背、股、膝一齐伸撑,见图 5),头稍昂抬,向前平视(若 有若无)。成势后,深长绵细呼吸三口,吸气时,导气由左脚跟顺腿入尾闾逆 升督脉,上行泥丸;呼气时,由泥丸顺任脉降下会阴,顺右腿落下右脚跟。一 呼一吸为一口,循环三次。 注意:利用呼吸导气作逆升顺降时,只可淡淡用意默观体认,不可用意过 重而致出偏。5、右鼎脚舒身 此式与“左鼎脚舒身”势同,要领同,惟左脚换成右脚伸撑(见图 6)。6、投地还原 接前左右鼎脚舒身完毕,恢复如第 3 势四肢投地式,要领亦同(见图 7)。7、收式 四肢投地做完,正身站立,平心静气后,双掌摩擦发热用以摩面(见图 8), 摩面毕束身站立,心平气和后收势或接做下式(见图 9)。40 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翻身图说第八式 翻身图说束身站立,然后蹲下身体,两手贴体侧撑地(见图 1),在肩臂的撑力下, 两脚向前挪移,大致距离为肩到膝的距离,宁欠勿过(见图 2),然后以膝前拱、 以臀后拉做前后甩动若干次,以增强脚腕、膝、腰的灵活性(见图 3)。甩动毕, 平心静气,目光平视,一志凝神(若有若无),深匀绵细(长)呼吸三口。 说明:做此式,若长期打坐练成天盘功夫(即双腿交叉趺坐),即可两臂 撑地,而盘腿悬空,做钟摆式前后摆动若干次。此可强化臂力与肩节的灵活性。41 2、翻身蹲踞 接前式,四肢撑地,胸腹抬起成肚皮朝天状,膝、腹、脸面基本相平;然 后四肢与身体尽力作一次反撑。撑毕,深匀绵细呼吸三口,导气沿督任二脉后 升前降(见图 4)。要领同前式“鼎脚舒身”同。3、左抵脚鼎立 接前式,将右腿屈膝移后脚抵地,左脚抬起,左腿直伸,并以左脚用力向 前直顶,眼含欲望左脚之感。深匀绵细(长)呼吸三口(见图 5)。4、右抵脚鼎立 此势与上势同,惟左右脚互换,其他要领同(见图 6)。 说明:上二式呼吸法,也可参考“鼎脚舒身”而行之。5、翻身还原 此式即接前式还原为“翻身蹲踞”式,要领亦同(见图 7)。6、合掌平胸 前式做毕,坐地起身(宜缓不宜急),马步站立,合掌于胸。目光平视(若 有若无),深匀绵细(长)呼吸三口(见图 8)。42 7、马上打恭(上) 接前式,马步不变,将合掌向前推伸,如同骑在马上向人打恭作礼之状。 随合掌推伸,脚尖踮起支撑全身。成势后呼吸三口(见图 9、10)。8、马上打恭(下) 接前式,脚尖仍踮起,将向前推伸之合掌往下直撑至地,身随下蹲。随之 呼吸三口(见图 11)。9、三起三跌 接前蹲式不变,屈肘合掌于胸。随合掌以脚尖和膝部着力往上抬身,至头 正身直为度,并随抬身深长自然吸气一口(见图 12、13、14);然后继续合掌 抱胸,屈膝蹲身(见图 15),呼气一口。如此三起三跌,呼吸三口。毕,立身, 双脚收拢,前分八字,后并脚跟,作献杵还原(见图 16)。自然深长呼吸三口。 注意:屈膝蹲身时,以双肘下至膝间为宜,仍以脚尖挂地。初学者或力不 支者,可不受此限。43 10、立起三推 接前式,正身直立,将合掌由胸前推出,随推掌深匀绵长呼气一口(慢推 慢呼,推毕呼尽,见图 17);再将推掌收回胸前,随收掌深匀绵长吸气一口(见 图 18)。如此三推三收,呼吸三口。11、仰面朝天 此式与前“仰面朝天”要领同(见图 19)。12、献杵还原 此式与前“献杵还原”要领同(见图 20)。13、拱立归位 此式与前“拱立归位”要领同(见图 21)。 接行收式,亦与前同(见图 22)。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行身图说44 第九式 行身图说1、左独步 正身站立,两脚略宽于肩,与肩等宽或并脚均可(以自然舒适为度);将 下垂之两手于腹前十指交叉(手心朝上);眼光平视(见图 1)。然后,身体重 心移至右腿,右脚站稳,左脚向右脚前方抬膝提起(提起时脚背绷直,与小腿 成一直面),尽力向左一踢(见图 2、3)。配合动作呼吸一口,抬膝时吸气, 踢出时呼气。 注意:做此势(包括以下右势)动作时,只动所动的腿部,周身沉稳不动。2、右独步 与前势要领相同,惟改踢右脚(见图 4、5)。 注意:左右脚朝前踢时均要轻灵。 说明:以上左右二式交替连踢 45 次,呼吸 45 次。动作频率不可太快,以 呼吸畅顺为度。3、右御风著步 接前式,身体重心移至左侧腿部;右脚轻抬(脚面绷直),由前环绕提至 左脚背上方,遂改脚面绷直为脚尖上跷,然后顺势向前一蹬(见图 6、7)。随 此动作过程呼吸一口。 提脚时吸气, 蹬脚时呼气。 蹬后, 右脚原地落实 (见图 8) 。 注意:无论或踢或蹬,只使腿脚轻灵而动,其余周身皆沉稳不动。45 4、左御风著步 与前势要领相同,惟改蹬左脚(见图 9、10)。 说明:以上右左二式交替连蹬 36 次,呼吸 36 次。按传统要求,此 36 次与 前左右独步 45 次共得 81 次,成九九之数。实际练功时不必过于执著于次数, 时间有限可以少些,时间充裕可以多些。5、俯掌顿脚 接前式,两脚收拢,正身站立,然后两脚跟上抬做踮脚动作(见图 11), 踮至极限时,将交叉之掌翻转向下,随翻掌下撑,周身重量落于脚心,脚跟猛 顿落地(见图 12)。踮脚时吸气,顿脚时呼气。如此一踮一顿做 21 次,呼吸 21 口。 注意:做此式时身形稳正,不能随脚的踮顿而歪斜摇晃;踮脚时是以叉掌 上捧、周身吸提而带,顿脚时周身劲整,动作轻灵。做完一个踮脚顿脚动作后 要稍停留一时,再做下一个踮顿。功中凡遇此类脆猛动作均应如此。原因是要 等此动作中的劲气落定,不然会造成气机紊乱。另,高血压、贫血、心脑血管 病患者不可做此功。6、宛转舒眉46 说明:此式原名“宛转舒眉一势”。 接前式顿脚毕,叉掌放开,双手贴于腹前交叉(手心翻转朝上再向内)上 扬至与眉齐(左手在右眉侧,右手在左眉侧),两手做空握眉势(如同抓握住 眉毛),呼吸三口(见图 13A、B)。7、握拳排闼 说明:此式原名“宛转舒眉第二势”。 接前式,将所握之两拳向各自左右方翻扬分开,尽力舒展(见图 14)。势 成呼吸三口。 注意:两拳分开舒展成“一”字为宜,不要超过身后。8、马上横肱 说明:此式原名“宛转舒眉第三势”。 接前式,双脚拉开一大步,蹲身成马步桩势;随蹲身双拳向头前翻扬,再 向内回环收至胸前,与两乳相照。平气一口(见图 15)。然后平端手臂以肘领 臂向两边用力一排(排时呼气)而收(见图 16)。势成呼吸三口。9、马上撑拳 接前式,将两拳分向左右尽力一撑(见图 17)。撑时稍憋气,毕,自然呼 吸三口。 说明:此式原名“宛转舒眉第四势”。上四势只第一势与“舒眉”有关, 下三势无关,故作更名,便于理解掌握。又按传统要求,上四势做完,再面向 左做此四势一遍,面向右做此四势一遍。此三遍为一轮,共做三轮。毕,恢复 正身站立。47 10、左转辘轳① 接前式,重心移至右脚,左脚抬起,左脚尖外摆(成横脚)向左前跨出一 步,带身左转,定步时左脚跟落地(与右脚成丁步);在移左脚的同时,垂于 体侧之双手翻转手心朝外;左脚跟落地后,双手屈肘平端与胸平,向左脚方向 尽力推撑,身向左移,两腿成左弓右直步,右脚跟抬起。此式如同手握辘轳打 水的起势(见图 18、19)。推撑时呼气。11、左转辘轳② 紧接上式,将推撑之阳掌变拳翻转向内(拳心向下),将两拳往下用力拉 至两胯旁;身体随回拉拳向后坐,右腿受力,右脚跟放下,成右弓左直步,左 脚尖上跷(见图 20、21)。回拉时吸气。12、左转辘轳③ 接前式,两拳翻转(拳心朝上)屈肘平端,两臂紧压两腋(见图 22)。势 成呼吸三口。 注意:夹腋时两肘不能超过背部。13、左转辘轳④ 接前式,右脚不动,左脚收回退于右脚后右侧,脚尖点地;两掌翻顺(拳 心朝下),随身下桩往下一垂(见图 23、24),势成呼吸一口。14、垂拳伸身 接前式,缓缓起身(起身以头肩相领),左脚抽回放于与右脚相平之位,48 自然站立。立定后,身往上伸,拳往下垂,反向用力(见图 25)。做毕,自然 站立,绵长细匀呼吸三口。15、右转辘轳① 此式与第 10 式同,惟方向相反(见图 26、27)。16、右转辘轳② 此式与第 11 式同,惟方向相反(见图 28)。17、右转辘轳③ 此式与第 12 式同,惟方向相反(见图 29)。49 18、右转辘轳④ 此式与第 13 式同,惟方向相反(见图 30、31)。19、垂拳伸身 此式与第 14 式同(见图 32)。 说明:左右转辘轳称单转法。若做完左边一势即转做右边一势,将五势的 五个左右势同时做,即为双转法。按传统要求,左右五势须轮流做三遍。实际 上应视情而定,灵活掌握。20、左插脚 接前式,正身站立做好本式预备。呼吸三口毕,抬左膝提左脚向左侧方跨 一步(跨步的腿姿是以膝盖下按和左脚跟直撑形成),轻如猫行(见图 33、34、 35)。跨此一步,呼吸一口。21、右插脚 接前左插步落实后,右脚抬起向左脚前再跨一步,要领同左插脚(见图 36、 37、38)。 说明: ①以上左右插脚实为一个动作的组合。在做此左右插脚时,可视场地大小 选用直线行进或圆周行进(如上式即选用圆周行进的左侧起步)。直线行进式, 到达目标后可转身再往回走;圆周行进式,可先从左侧走圈,再从右侧走圈, 往返循环。 ②左右插脚交互进行,先缓行一百步(左右各五十步),一步一呼吸;次50 急行一百步,两步一呼吸;再缓行一百步,一步一呼吸。做够三百步,呼吸二 百五十次,方合法度。 ③左右插脚行步法又称“日月图”步法、“太极图”步法,行功时收神于 内,虽开眼若无物可视。若练功环境无障碍险情,闭目行功亦可。22、顶上圆光 前式毕,正身站立,脚略呈外八字,两手握拳下垂(见图 39)。俟气定, 两手挨身由腹脐部互交而上扬至头顶之上,自腹脐上扬时拳心朝内,当上扬至 胸时,拳心翻转向外至头顶(见图 40、41)。成势后呼吸三口。 说明: 做此式两臂向上翻转, 划弧成圆, 如同佛光上照, 故名“顶上圆光”。 下式义同。23、膻中圆光 接前式,将交叉之双拳展臂划弧分向左右(见图 42),再互交落于胸前膻 中穴下(见图 43)。定式后以呼吸倒运河车一周,收气归丹田。 说明:以呼吸倒运河车,初练功者只是呼吸配合意行而已,没有真正的气 行。但这种意导却会起一种趋向导引作用,为日后元气产生真正的倒运河车打 好一个基础。再者,易筋运身功实际做的就是疏通经络,为元气开通道路,和 为培养元气打基础,故这种以呼吸为辅的意念导引与单单以意念导引的“空转 辘轳”还是大有不同,是有良好作用的。51 24、游鱼排翅 接前式,将两拳作一回环动作(系自然动作),挨身向体侧平行分排(见 图 44),吸气一口。紧接下势。25、游鱼分翅 将两拳回旋收于腹前,拳心向上,遂于腹前交叉后向各自两边分排(见图 45、46),随势呼吸一口。26、向后甩捶 紧接前式, 两拳向上扬至约与肩高时, 挨身向下向体后甩拳 (见图 47、 , 48)52 随甩拳鼻中猛出气一口。27、向前推捶 紧接前式,向后所甩两拳翻转内旋,拳心朝前,挨身一齐向前猛推(见图 49、50),随推拳鼻中猛出气一口。 说明:以上后甩捶、前推捶连做三次毕,安神定气接行下式。28、阳掌伸身 正身站立,两拳垂于体侧,然后将拳打开,变阳掌朝前,两掌带臂尽力下 撑,而头身则同时尽力往上伸拉(见图 51)。做此势时自然吸气,势毕自然深 长呼气。29、阴掌伸身 接前式,将阳掌改为阴掌,其他均同上式(见图 52)。30、顺掌伸身 接前式,将阴掌改为贴身顺掌,其他均同上式(见图 53)。31、握拳伸身53 接前式,将顺掌改为握拳,其他均同上式(见图 54)。32、摩腹理气 接前式,将左手或右手先按于中黄庭上(心口位置),另一只手平按于脐 轮下,然后上按掌沿体中往下摩按,下按掌抬起落于中黄庭接行向下摩按(见 图 55、56)。如此两掌交替往下摩按,一掌为呼,一掌为吸,一呼一吸为一次。 一共摩按二十一次。 说明:此势推运摩按有升清降浊、调理脏腑,归气丹田之大用,是行静功 前必不可少的功夫。即在平时,如饭后或散步时常行此法。也有大大的效益。33、叉手还原 接前式,将两手以拇指朝前叉放于两胯骨上(腰带位置处),绵长深匀呼 吸三口(见图 57)。34、拱立归位 前式毕,接行环拱正立势,凝神调息于下丹田,勿记呼吸遍数(见图 58)。 若时间充裕,可多站一时;若不欲久站,待气息匀畅可行收功之法,或接行下 一大式。54 易筋内功运身图说? 坐身图说第十式 坐身图说前言 坐功图式,在佛道两家是一种最多最惯用的练功方式。一般坐势有三种, 曰天盘、人盘、地盘。天盘式是以两脚交叠于两大腿根部之上,脚心朝天,又 名双打膝。天盘式被认为是标准坐势,佛门称此坐势为上兜率天(即欲界六天 中第四天),能知足而生欢喜之心,入弥勒菩萨所。人盘式是以一脚抬于相反 的大腿根部,脚心朝天,另一脚平放于下,也有垫起朝天脚的作用,因双脚形 成一上朝一下垫,类如“人”字,故名。又称单打膝。此坐势是坐天盘尚有困 难,可以两脚轮换天盘的过渡坐势。地盘式即两脚平地交叠盘坐,是初习练功 人的坐式。上三种坐式是先由地盘始,待腿脚适宜再升人盘,最后阶段升天盘。 但依仙学的传统以及本质内涵而言,我们首先应该知道,盘坐是人类从原 始社会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至今在北方烧炕的地方,人们仍以盘坐炕上为生 活习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盘坐而且是天盘坐的习惯,那他一生保持这个习 惯就不成问题。佛道练功者不过是沿袭了这种习惯,而且强化了这种坐式的练 功内涵。知此,当知盘坐并不神秘。其次,盘坐的姿势并不在于盘坐的形式, 而在于经络通畅、气脉流通、天人合一的效果。能达此效果,无论天盘、地盘、 人盘,皆可行之;不能达此效果,无论天盘、地盘、人盘,行之有害无益。所 以说,打坐练功是在特定环境条件和阶段下选择的一种练功形式,而不是唯一 形式。因为静站之桩功和静卧之睡功亦可达异曲同工之妙。相反,历来佛道二 门中亦多有不谙此理之士,枯坐空禅,坐相倒是满正经,但由于越坐经络越不55 畅,越坐气脉越不活,坐之久久,两腿坐变了形,坐成了残疾。可知坐法,力 在坐心,功在活气。非此不称坐功也。 注:本式演示为散盘(地盘)坐式。1、握固思神 散盘坐定后,双手做环拱式;竖起脊梁,端正上体,下颏内收,脖颈后靠, 虚领顶劲;舌舐上腭,牙关扣闭,目光平视,心平气和,任呼吸自然悠扬运行 (见图 1)。2、合掌跌跏 待身中觉有内气涌动,一而再,再而三,成呼之欲出之势时,两手分展上 扬,合掌并于胸前(或指尖对照鼻尖)成献杵势(见图 2)。势成后自然呼吸三 口。 此式功在使神凝气聚于五脏六腑。 注意:对呼吸可行“听息”法。有意在而不着意。3、双手推门 坐式不变,双掌行“出爪亮翅”势,一如双手推门(见图 3)。三推三收, 呼吸三口。此式使气会通百脉。 注意:“使气会通百脉”是其目的和效果,并非强行使气。4、双凤朝阳 在上式三推三收完毕后,双掌落位于脸旁肩胛两侧(见图 4),自然呼吸三 口。56 此式功在使气以胸为中心,活泼流通,一团氤氲。 说明:此式两掌排立,头在中间,两个大拇指好像两个凤头,余四指如凤 尾,头于中间似太阳,故名“双凤朝阳”。5、伸肱理脉 坐姿不变,双掌做“飞鹰展翅”状,三展三收,呼吸三口(见图 5、6)。 此式作用在伸肱理气,贯注百脉。6、托天开胃 坐姿不变,双掌平撑后向上举托,如“双手托塔”之状(见图 7),呼吸三 口。 此式功在使心胸舒展,胃气开畅。7、负重固腋 将托举之双掌以双肘尖前旋使双臂顺直,然后缓缓下落,下落至头顶上方 时两掌翻转向内,与两颊成顺势掌,落至与脸相照为定位(见图 8、9),犹如 三峰峙立。两肘紧夹两腋,竖立之掌臂如负重物。势成后自然呼吸三口。8、右爪理肺 接前式做“龙探右爪”势(见图 10、11),势成呼吸三口。 此式有调理肺气之效。9、左爪理肝 前式毕,两臂翻转接行“龙探左爪”势(见图 12),势成呼吸三口。57 此式有调理肝气之效。10、盘坐横肱 前式毕,双掌向上翻扬,向中下落,平端于颈下,与肩成“一”字状;两 掌间距约一拳大小的位置(见图 13、14),势成呼吸一口后,以肘带臂向两侧 尽力三撑(见图 15),撑扩胸吸气,收时呼气。 此式功在使气回旋于四肢百骸。11、叉掌平胸 在上式第三撑毕后,随呼气将两掌叉指相合,平端于胸前,深匀绵长呼吸 三口(见图 16)。 此式功在使气凝聚于上焦而疏通调节上焦。12、合掌下按 上式毕,将叠掌从胸前缓缓下按,随下按缓缓呼气(见图 17),势成后深 匀绵长呼吸三口。58 此式功在使气贯注下焦而疏通调节下焦。13、平掌前推 接前式,将双手叉掌打开,于腹前向两侧平旋内收,收至两胁处阴掌翻为 阳掌,两掌平端尽力向前推出(见图 18、19),势成后呼吸三口。14、两掌分排 接前式,两掌翻转向下再向外向两边挥臂分排(如图 20),势成后呼吸三 口。 此式功在调理中焦之气。 注意:分排时以两掌根与腕部着力,势成有力撑两边之势。15、扣掌背按 接前式,两掌背于身后,十指交叉,手心朝上,尽力下顶,身体上挺(见 图 21),做势时稍憋气一口,势成后松气,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由中焦又降至下焦。16、叉掌前推 接前式,松开背后扣掌,挨身向身前平举,举与肩平时十指交叉成空心扣 掌,然后以掌背用力向前推撑(如图 22),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由下焦翻上中焦。17、翻掌前推 前式毕,将扣掌翻转,掌心朝外,仍以掌背用力向前推撑(见图 23),势59 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贯满中焦。18、排掌理中 前式毕,将翻掌打开,两掌随挥臂向两边分排,如推两扇重门(见图 24), 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散注于中焦。19、阴掌刺空 前式毕,两掌向腹前回旋而下,遂贴腹胸如同两支利剑直插而上,以腕着 力尽力向上伸撑(见图 25),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由中焦冲运上焦。20、叉掌顶天 接前式,将两阴掌内旋相照,十指交叉,以扣掌尽力伸撑(见图 26),势 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轻清之气升浮于上焦。60 21、叉掌前推 接前式,将托举之叉掌向前下放,落于肩平,以掌背尽力前推(见图 27), 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纯阳之气归结中焦。22、翻掌前推 前式毕,将叉掌收退胸前,遂翻掌向外,向前尽力推顶(见图 28),势成 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团聚充盈于中焦。 注意:勿论站坐之功,推掌时不能挺胸凹背,保持中正坐势。23、两掌分排 接前式,松开推掌,两掌随挥臂向左右尽力分排(见图 29),势成后呼吸 三口。 此式功在使纯阳之气散注于中焦。24、叉掌背撑 此式与第十五势“扣掌背按”同(见图 30)。25、左摘星斗 前式毕,右手握拳背于身后(叉腰亦可),左手向左上方挥扬,与左腿成 直线,举目仰望左手背(见图 31),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势功在引气左升。61 26、左背拔力 接前式,将左举之手臂下落,手于额前向头右边绕至左耳后变掌为拳,如 同握住身后背着的刀柄;而右手则如握着刀鞘的下部,两手握定后,左手作用 力拔刀势,右手则作捋鞘势,两手反向用力一撑(见图 32),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势功在引气左升后复导气右旋。27、左弓打蛋 接前式,左拳松开变掌,以虎口为领成侧掌向右一挥,复转掌向左侧推撑; 右拳同时松开成爪向胸前回旋,与左掌形成握弓和捏弹状,随左拳向左推出, 右爪变握拳向右回拉。两手成反向用力(见图 33),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挽气和肝。28、右摘星斗 与 25 式“左摘星斗”要领同,惟姿势相反(见图 34)。 此式功在引气右升。29、右背拔刀 与 26 式“左背拔刀”要领同,惟姿势相反(见图 35)。 此式功在导气左旋。 说明:易筋内功运身十大式,功在全面疏通人体经脉。如后升前降者,功 在运行子午周天;如此左升右旋,右升左旋者,功在轮转运行天盘清轻之气, 和中益上。25~30 式原均名“摘星换斗”,意为从上焦改造人体乾坤。62 30、右弓打蛋 此式与 27 式“左弓打蛋”要领相同,惟姿势相反(见图 36)。 此式功在挽气润肺。31、阴掌伸臂 接前式,放下开弓打蛋手势,两手以阴掌(掌心朝下)往两边挥臂如“一” 字状,尽力一伸(见图 32),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通利中焦关窍。32、双手托天 接前式,两掌上扬,尽力上伸,成“托塔顶天”之状(见图 38),势成后 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通达上焦关窍。33、按掌下气 接前式,挨身放下托举之掌,复将两掌叠放于腹下丹田处(见图 39),平 心静气,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由通达上焦转而通达下焦。34、双手再托 前式毕,两臂复举,两掌相交向上虚托,以掌尽力上撑(见图 40),势成 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复由下焦通达上焦。63 35、阳掌伸臂 接前式,虚托双臂分向两边下放,变阳掌“一”字展臂,以肘窝、肩根尽 力向两边一撑(见图 41),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复由上焦通达中焦。36、合掌护丹 接前式,两掌收于腹下丹田处,手掐太极诀(见图 42),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由中焦通达下焦关窍。37、阴掌伸臂 此式与 31 式“阴掌伸臂”同(见图 43),功在使气由下焦通达中焦。38、收抱腹前 接前式,两手掐太极诀收抱腹前(见图 44),然后将身上抬,复将身落坐,64 缓缓而行。抬身吸气,坐身呼气,三抬三坐,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三焦之气各归其位。39、下手通关 接前式,松开掐诀手成阴掌(掌背朝外)于腹前十字交叉,然后向左右肩 两侧尽力分开(见图 45)。 说明:此式为过渡动作,功在使气斜开周身关窍,仅随动作自然呼吸。40、阴掌伸臂 接前式过渡动作,阴掌伸臂一字展开,两阴掌尽力向两边一排(见图 46), 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横开周身关窍。41、屈肱抱肩 接前式,两臂向前收回,两手屈肱抱肩,并有沉坐之意(见图 47),势成 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使气通透周身关窍。42、阳掌伸臂 接前式,将抱肩之两掌保持原交叉势下放胸前变为阳掌,然后阳掌变轻握 拳(或仍以阳掌)向各自两边尽力一排(见图 48),呼吸一口,复将两臂向两 边尽力一撑,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横向通达舒展周身关窍。65 43、屈肱抱肩 此式与 41 式同(见图 49),左右臂放上放下均可。44、阴掌伸臂 此式与 37 式同(见图 50)。45、握拳伸臂 接前式,将阴掌变紧紧握拳尽力向两边一撑(见图 51),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关闭周身关窍。46、拳腰舒气 接前式,将两拳向胸前旋落而下,抵放于两肋下胯骨处(见图 52),势成 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关闭周身关窍。47、叉腰舒气 接前式, 将两拳打开, 改为拇指朝前, 其余四指在后的叉腰姿势 (见图 53) , 势成后呼吸三口。 此式功在关闭周身关窍。48、收抱腹前 接前式,两手掐太极诀拢放于腹下丹田处(见图 54),呼吸三口,以定神 气。66 49、环拱正立 接前式,两手端臂做环拱势(见图 55),配合呼吸,导气沿督任二脉后升 前降,吸升呼降,行三遍。然后行自然呼吸不拘时间。待觉需要收功下座,即 两手搓摩使微热,抚摩面部若干遍,待周身气静,脑目清醒,即可收功下座(见 图 56)。 注意:若下座时腿脚麻木,可慢慢开展,先摩擦足心,再按摩脚面、腿部, 待正常方可下座起身行动。67
易筋内功运身图说―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筋拉伤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