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区一级生态红线内非保留山东省压煤村庄搬迁计划何时搬迁

南昌县城镇体系规划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南昌县城镇体系规划
南​昌​县​城​镇​体​系​规​划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中国城乡规划行业网
高平市城市总体规划(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 目 名 称 :
高平市城市总体规划
委托方 ( 甲方 ):
高平市城市建设委员会
承担方 ( 乙方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 家 事 业 法 人 代 码 :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
[ 建 ] 城规编第( 021001 )
院 长 : 王静霞
总规划师 : 杨保军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 2003 年 4 月 1 日
院  长:
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所长:
贾建中(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任工程师:
刘 泉(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王东宇(城市规划师)
项目参加人:
曾 浩(工程师)
王忠杰(助理工程师)
高 飞(助理工程师)
屈 波(助理工程师)
以煤炭矿业城市为主体的山西省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省内城市在发展中也受到矿业城市 资源耗竭规律、矿山效益递减规律、环境问题递增规律和矿城转型规律 的制约。从世界煤炭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煤炭矿业城市逐步向非矿业城市的过渡和转型当数必然。欧洲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法国都是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才使得生产成本很高的煤炭工业得以生存,而预计法国煤炭采掘业到 2005 年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成功由煤炭生产基地转型为花园都市者当数德国鲁尔区。作为传统的煤冶矿业城市,高平市如何参照国内外矿业城市发展经验, 廓清城市发展脉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入手 , 充分尊重和利用城市重要生态走廊D丹河及周边七佛山、西山的“两山一水”生态格局,通过构筑丹河脊骨式滨河绿带同周边山体相结合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体系,改变目前城市公共绿地几近为零的现状,大力提升城市形象与品质,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成为本次规划的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如何引导城市审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矿产业,实现城市的逐步转型也成为规划面对的重要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高平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委托,承担高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001 年 12 月 26 日- 29 日:规划组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开始现状调研和现场踏勘,走访了市域内主要乡镇以及晋城、长治两市并听取高平市部分领导对高平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初步意见。
2002 年 1 月 30 日- 2 月 4 日:规划组补充现状调研,走访高平市各相关部门,期间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汇报了规划初步方案并听取了意见。
2002 年 12 月:规划组在规划初步方案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技术研究和深入论证,编制完成纲要成果并提交评审讨论通过。
2003 年 4 月:由规划纲要深化编制完成规划成果。
第一章 城市概况和规划背景
第二章 规划范围、期限与依据
第三章 城市发展目标及战略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六章 城市用地结构与布局
第七章 居住用地规划
第八章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九章 工业用地规划
第十章 仓储用地规划
第十一章 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第十二章  对外交通规划
第十三章  道路交通规划
第十四章 给水工程规划
第十五章 排水工程规划
第十六章 供电工程规划
第十七章 通信工程规划
第十八章 燃气工程规划
第十九章 供热工程规划
第二十章 综合防灾规划
第二十一章 环境卫生规划
第二十二章 环境保护规划
第二十三章 郊区规划
第二十四章 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十五章 远景规划
第二十六章 规划实施管理建议
第一章 城市概况和规划背景
一、城市概况
1 、市域概况
 ( 1 )地理位置与区位条件
 高平市地处黄河腹地,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地理坐标为北纬 35 ° 40 ′- 36 ° 0 ′,东经 112 ° 40 ′- 113 ° 10 ′,海拔高度在 800 - 1391.1 米之间。东自铁佛岭与陵川县接壤,西至老马岭与沁水县毗连,西北自丹珠岭与长子县为邻,东北自金泉山与长治县相接,南至界牌岭与晋城郊区交界。东西广 40 公里,南北纵 45 公里,总面积 946KM 2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
从区位和交通条件来看,高平地处山西省发展相对较快的晋东南,位于山西能源基地和豫北中原城市群的接壤地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具有山西省东南部沟通中原及沿海地区的门户区位。
( 2 )行政区划
高平市为省辖县级市,由晋城市代管,辖 3 个街道办, 9 镇, 13 乡, 454 个村民委员会, 22 个居委会, 691 个自然村,总人口 475198 人( 2000 年)。三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为:东城、南城和北城街道办事处。 9 个镇分别是:河西镇、马村镇、米山镇、寺庄镇、陈区镇、野川镇、三甲镇、北诗镇、神农镇。 13 个乡分别是:唐庄乡、云泉乡、建宁乡、拥万乡、石末乡、牛庄乡、悬南乡、东周乡、原村乡、杜寨乡、釜山乡、永禄乡、赵庄乡。
( 3 )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高平市地势北高南低,周围环山,境内丘陵起伏,丹河从北至南纵贯中南部,俯视全景,基本成“簸箕状”。全市山河相间,地貌较破碎,大至可分为平川、丘陵、山区三个类型。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季风强盛。春燥多风,十年九旱;夏季多雨,雨热不均;秋凉气爽,阴雨稍多;冬季寒冷,雨雪稀少。
高平市区地形分析
高平市资源丰富,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煤、铁、铝钒土、硫铁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其中尤以煤铁矿分布广,储量多,埋藏浅,宜开采,素有“煤铁之乡”美称。全市煤田面积 560KM2 ,已探明储量达 30 亿吨,铁矿储量约 1.8 亿吨, 25 个乡 ( 镇、办事处 ) 都有煤矿,年生产能力达 800 万吨,是全国 100 个重点产煤县 ( 市 ) 之一。
 ( 4 )历史沿革
  高平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夏商时,高平属冀州,春秋属晋,始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秦赵长平之战后为秦所据,置高都县,属上党郡。西汉、东汉、三国、魏、西晋俱为泫氏县,属上党郡。北魏永安二年( 529 年)始称高平。后县名几经变迁,至北齐末以后只称高平,不再称泫氏。隋代高平郡称泽州、长平郡,高平隶属同时变更。唐高平又分属盖州、泽州、高平郡。宋隶属河东路泽州高平郡。元分属中书省平阳路(今临汾)、晋宁路、泽州。明初,高平分别隶属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和山西布政司冀南道泽州管辖。清初改冀南道。
2 、市区概况
  高平市区位于市域中心,现状建成区面积 7.15km 2 (市区周边部分村镇建设用地未计入),市区人口 6.88 万人 ( 2000 年统计数据,包括三个街道办事处非农业人口、 25 个自然村农业人口及市区暂住人口)。
  市区西靠西山,东临七佛山,丹河南北纵贯市区,交通便利。市区有太焦铁路、太洛公路、曲辉公路穿过。城市向南同晋城以及豫北中原城市群中的焦作、郑州和洛阳,向北同长治、太原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关系。
  市区现状建成区是在丹河河谷平川区上发展起来的,呈现出典型的山区谷地特征。市区东部山体地势较高,西部、北部为丘陵浅丘地,南部有牛山环抱,中部地势平坦。
二、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 、 1986 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及执行情况
1981 年 5 月,高平县成立城镇规划办公室,编制县城总体规划,于 1983 年完成县城总体规划送审稿。 1986 年 3 月 25 日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实施。规划近期年限 1990 年、远期 2000 年,规划要点如下:
 ( 1 )城市规模及规划区范围
  县城规划人口及用地规模分别为 1990 年人口 3.1 万人,用地 3.1KM 2 ; 2000 年人口 4.8 万人,用地 4.8KM 2 。总体规划确定东至南李,西至谷口,南至下韩庄、北至王何村的区域为规划控制区范围,面积 35KM 2 。
规划以集中紧凑、节约用地,远近结合为原则。
 ( 2 )规划主要建设项目
  ① 道路交通
  建设内环路和外环路。规划区内 35 个行政村建成三级以上道路。
  ② 公共服务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完善市场、学校、医院、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及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
 ③ 绿地系统
  规划 20 公顷的城市中心公园。
完成皮革厂,糠醛厂等污染严重企业的搬迁。
1986 年高平县城市总体规划是高平总体规划的开端。总体来看,本次规划为后来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规划控制区的划定合理,也体现了对城市环境的重视。
2 、 1994 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
1993 年高平县撤县建市,由高平市城乡建设局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 1986 年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修编年限为 1994 - 2010 年。
修编成果由省建设厅于 1995 年 5 月在高平主持召开的高平市城市总体规划评审会评审通过。
I 、 规划编制要点
( 1 )城市规划区范围
仍以 1986 年高平县总体规划确定的 35KM 2 的区域为城市规划控制区。
( 2 )城市性质
  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为煤炭冶炼工业服务为主,相应发展轻纺、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工业的新型城市。
( 3 )城市规模
规划城市建成区人口规模:近期( 2000 年) 12 - 13 万人, 2010 年 15 - 16 万人。规划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近期 10.5KM 2 ,远期 13.5KM 2 。
 ( 4 )城镇体系规划布局
规划一个一级市域中心(城区)、四个二级市域次中心、四个三级小区域中心、四个周边区域中心、十个五级一般乡镇。
( 5 )城市总体布局
  ① 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为东南。城市发展到远期后,城区可适当向西发展。
 ② 规划结构
  规划以康乐街为界,设置旧城区与新城区双中心,以西环路、太华路、友谊街、晋长公路(现 207 国道)辅道和沁辉公路组成外环,并以朝阳路、建设路等交通性干道形成内环,形成双中心多环结构。
  城区划分为 3 区 6 片。
3 区:旧城区、新城区和东南工业区
A 、旧城区分为 3 片,即:
  北城片:行政机关、居住、交通运输、铁路、仓库区;
  南城片:文教卫生、服务及居民区;
  东城片:商业中心、体育中心及居民区。
B 、新城区,分为三区,即:
行政办公、科技文化教育区,商业贸易、市级公园及公共设施区和生活居住区。
 ( 6 )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形成长平、康乐、友谊、朝阳、新荣、旭照等 6 个居住区。居住区以多层住宅为主,规划居住用地 434.7 公顷,人均 32.2m 2 。
( 7 )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根据双中心结构,形成市级、区级和街坊三级公建网络。新区中心位于规划朝阳路和新华街交汇处,布置新区行政办公中心、购物中心,建筑以高层为主。旧城区中心为商业服务中心,古城路设为步行商业街。
 ( 8 )道路系统规划
延续原规划的方格网道路骨架,形成环网,城市中轴线逐渐转移至朝阳路。
 ( 9 )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结合烈士陵园及金峰寺等文物古迹进行布置。规划确定市级公园为人民公园、金峰公园;区级公园为长平街儿童公园、泫氏街小游园。在西山、丹河及大干渠两侧和工业区设置防护绿带。以西山防护林带和丹河滨河绿带为纽带,连接城区内小游园及绿地。规划人民公园在城区南部,占地 6.125 公顷,金峰公园远期占地 24 公顷。远景建设上韩庄山顶公园(牛山)形成朝阳路的对景。
 ( 10 )对外交通规划
  铁路规划主要改造火车站候车大厅及站前广场,增加站场及仓储用地。公路规划将太洛公路改线,建设西环路将过境交通引出市区。晋长公路(现 207 国道)在市区段路加宽为 20m ,形成辅路。沁辉路近期由龙渠村北通过,远期改至龙渠村南,市区路面加宽至 20m ,形成辅路。
规划期内提高太洛公路、沁辉公路等级至二级公路,要求实现乡乡通油路。
( 11 )工业用地布局
  规划将工业用地分为东北工业区、东南工业区及西北部工业区。东北工业区发展二类工业,扩大东南工业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当发展冶炼、建材工业。限制西北工业区。对居民区内的工业配置防护林带,减少污染。
由于西北工业区处在城市水源附近,规划要求其小型化,磷肥厂、糠醛厂等污染严重企业应搬迁或转产。严禁在城市水源地和丹河沿岸布置三废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规划工业用地 2431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18% ,人均 18m 2 。
 ( 12 )仓储用地规划
规划确定在城区东南部靠近晋长二级公路(现 207 国道)和工业区附近以及西南部的沁辉公路附近,布置两处仓储用地,在城区内部靠近规划购物中心布置小型城市内部仓储用地,在城市西北建立南王庄国家级粮库,形成西北、西南及东南三大仓库区和城市内部小仓库相结合的格局。
( 13 )城市给排水规划
  规划开发南水源地,城北、城南两水源地供水量 1.73 万吨 / 日,远景规划可调原村地下水和沁水县东道水库地表水供城市使用。城北、城南水源地保护范围分别为 40 公顷和 80 公顷。
排水规划中污水处理厂设于城市南部、丹河下游的两侧,占地 2 公顷,处理能力 1 万吨 / 日。
II 、对 1994 年城市总体规划的认识
综合来看, 1994 年城市总体规划有以下特点:
( 1 )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即向东南发展为主)正确,城市路网控制较好,城市工业区规划布局也较合理。随着规划的实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配套,规划控制的基本骨架已初显雏形,为高平市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 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三个规划层次划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非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和安排有待加强。
 ( 3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偏大。
( 4 )环境问题是高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丹河及城市周边山体作为城市重要生态背景的重大意义在规划中未得到充分彰显。例如,规划对河道采用截弯取直的手法,以及规划市区南部人民公园规模过小,不能有效满足市区居民近期对市区内部大型公共绿地的迫切需求。
  ( 5 )道路系统规划对城市主干道的控制较好,城市次干路和支路网络尚需进一步完善。
  总之, 1994 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诸如城市环境、道路交通系统和用地布局等问题日益凸现,成为本次规划应当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三、城市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1 、城市建设现状
  城市目前仍依托旧城发展,主要建设活动集中在丹河以西,沿建设路两侧,围绕旧城展开。长平东街建成后,城市有跨丹河发展的态势。
2 、主要问题分析
( 1 ) 城市绿地特别是公共绿地严重匮乏,绿地仅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0.2% ,而相关国家标准为 8 ~ 15 % 。市区现状尚无一处集中的城市公园,城市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 2 ) 居住用地比例过高,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49.2% ,相关国家标准为 20 ~ 32% 。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区在扩张过程中,内部存留有大量的村镇居住用地,城市化质量不高。
( 3 ) 城市道路系统不够完善,城市环路尚未形成。城市交通尤其是东西向过境交通不畅,存在大量东西向过境交通穿越市区的问题。城市道路在骨干路网的基础上尚未能有效组织建设城市次干路和支路网。
( 4 ) 缺乏系统的城市设计。没有将山、水、城作为整体纳入城市布局中。没有把市区周边山体及丹河作为重要的景观生态元素加以考虑。城市河流水体污染严重,山体植被条件较差。
( 5 )城市旧城未得到有效疏解。旧城居住环境差,并且缺乏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古城路作为市区最主要的商业街区不堪重负。
( 6 )工业区布局不合理。污染企业大都分布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四、本次规划的重点
1 、在区域范围内研究高平市同周边城市的区域关系,准确把握高平市的区域定位、科学分析城市发展目标。
2 、确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人口规模、用地规模,选择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晋长高速公路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3 、解决旧城有机更新的问题。
4 、分析规划区内重大生态要素,设立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运用城市设计手段,确定城市的景观生态和绿地系统格局,创造城市的特色景观风貌。您所在的位置:
&&& 南京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大约是8000亿元左右,其中的1900多亿元,以及它带来的90多亿元的财政税收,说不要就不要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陈绍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十年之内,南京将以“铁的决心”,强力推进金陵石化及周边、大厂、梅山、长江大桥地区四大片的工业布局调整,逐步将石化、钢铁等重工业的“经济支柱”地位削减乃至取缔。中石化[微博]金陵石化炼油厂和梅山钢铁厂等数十家规模以上企业,都将搬离南京。
  “南京市一年的城建投资最多几百个亿,而金陵石化这么大的体量,很多装置一搬就相当于废了,没有几千个亿搬不下来。”金陵石化一位技术干部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他并不相信金陵石化的主体部分能够“搬得动”。
  多位南京市的官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搬迁工作难度会很大,尤其是跟大型央企的协商谈判也将会是一个艰难推进的过程,现在沟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障碍,但是这并不影响南京市“壮士断腕”的决心。
  对于南京市的决定,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并未作正面表态,他只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相信(南京)市里头有决心,市里就有办法。”傅成玉连续反问了本刊记者几个问题:“职工安置、搬迁的费用,哪儿来呢?成本呢?你摊给消费者,行吗?”
&&& 反其道而行之
  无独有偶,青岛市在经历了日的中石化输油管线爆燃事故和问责风波之后,也计划要将“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黄岛石化工业园整体搬迁。
  在“11·22”事故之前,青岛市还在强势推进石化工业园区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的审批工作,一场事故彻底改变了决策的方向,不仅乙烯不要了,连已经投产的中石化千万吨级炼油厂和其他一些化工企业也要一并搬走。
  与青岛不同的是,南京的决定酝酿已久,并非偶然。
  南京市数位官员向《瞭望东方周刊》证实,大约在3年前,南京市的领导班子成员就已经找一些沿海城市商量,想要把金陵石化等巨型企业整体搬迁过去。核心的原因,是南京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已经不堪重负,而过重的产业结构已经阻碍了城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在切身体会了事故、污染、社会矛盾等一系列副作用之后,南京市决定放弃“傻大笨粗”但来钱快的重工业“支柱”,破釜沉舟地往高新技术产业方向转型。
  而在同一时间段,对于大型的石油炼化项目,全国各地多是趋之若鹜地争抢。比如昆明、成都等内陆城市,既不沿大江,也不靠大海,自身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已经达到瓶颈,但还是为千万吨级的石化产业保驾护航。在两地石化项目环评报告的附件中,地方政府均下了多道红头文件,承诺在一定的时间之内,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腾出环境容量,以解决当地水资源、大气等客观条件实际并不能满足大型石化基地落地的矛盾。国家环保部、水利部等审批单位,也都在认可这些“承诺”的前提下,“原则性”同意,或者“有条件”地同意了这些项目的开建。
  多年来,这些项目一直在争议声中艰难推进,但未见地方政府有回头的迹象。
  面对本刊记者的质疑,云南省和四川省的相关官员均以经济发展的首要性来作解释。
  南京的金陵石化,不论是2100万吨的炼油产能、千亿元的投资总量,还是随随便便几十个亿的地税贡献,比昆明和成都两地的石化项目加起来还要多。为何南京反其道而行之,说不要就不要了?
  “我们这是壮士断腕,义无反顾。南京城市的承载力,确实有限,南京的雾霾现在已很厉害,老百姓对空气质量很有意见。我们自己本身也是老百姓的一员,也感受到了。”陈绍泽说。
  他介绍,“不仅如此,南京市人大又作出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决定,以后政府还要出台一些条例,人大还要出台一些法规,来实现生态红线受到最严格的保护。这些生态区,我们要把它永久性地保护下来,这是要为南京的子孙后代做的事。”
  博弈非一朝一夕
  2013年下半年,《瞭望东方周刊》曾分别以《南京:最后的通风口》和《石化围城之双城样本》为题,对南京市重工业围城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报道。
  在采访过程中,本刊记者获知,早在20世纪80年代,南京市规划局局长苏则民等人就已经开始跟金陵石化交涉---考虑到南京市的扩张和发展,金陵石化的规模不可以再扩大,不能再上大的装置。这并不涉及工厂的清洁生产能力和环保措施的问题,而是从城市规划布局的角度考虑,就应该避免重工业与人口密集的居民区交叉发展。
  在当时,金陵石化的炼油产能还只是现在的1/10左右,但苏则民等极少数人的远见,因为“过于超前”,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响应。
  90年代以后到2010年之前,不仅是金陵石化在扩张,南京的小化工企业也满城开花,钢铁产能翻了几倍,经济总量直线上升。
  从产业布局和工业项目选址的角度讲,这十几年时间的经济发展没有太科学的设计和长远的规划,尤其是环保意识滞后。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南京城被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团团包围,污染的后果逐步显现,每每事故发生,就危及周边居民,社会矛盾不断积聚。
  2005年,因为吉林石化事故污染了松花江,化工行业的环境风险性和环评的重要性,被提上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发起了一次石化行业的风险大排查,在当时就已经提出,尚未开建的金陵石化60万吨/年的连续重整-芳烃抽提装置,在选址上存在环境安全隐患。但是,这并未阻碍该项目通过江苏省环保厅的“越权审批”,并于2008年投产。
  由于项目距离仙林大学城太近,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多位校领导和院士都曾出面与中石化交涉,希望停止该项目,却均未果。
  2009年,南京市政府“市长信箱”针对市民对该项目的质疑公开作出回应,表示该项目早在2004年12月就已经通过了“由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但未提及项目并未通过原环保总局的行政审批。后来,环保部依法取消了省环保厅的“越权审批”,对既成事实的该项目,重新做了环评,提了整改要求。然而,仍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选址不尽合理的矛盾。
  金陵石化的数位员工告诉本刊记者,虽然金陵石化离扩张中的主城区越来越近,但种种压力之下,企业自己也一直在作出调整,近年来投入了巨资进行升级改造,一些附属的化工厂已经按照南京市的要求搬迁到江北化工区。
  炼油厂的主体部分,通过装置的更新和工艺技术的提升,实现了污染物的大幅度削减。比如说,通过几套渣油加氢装置,取代了污染较重的焦化装置,实现了原油(99.30, -0.16, -0.16%)的“吃干榨尽”,还基本消灭了“火炬”,将废气的排放量减少到最低。
  每一次升级改造,每一次新上装置,最终都通过了环评审批,均获得了“环境影响可接受”的专业认定。
  即便如此,因为其体量的巨大和当地环境容量的有限,金陵石化总的排放量依然给城市造成压力,一点小的事故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南京市环资委主任韦昌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一次意外的“跳停”,金陵石化脱硫装置停止工作几个小时,就直接导致半个南京城的二氧化硫瞬间“爆表”,大量市民投诉“气味刺鼻”。
  生态红线是一道高压线
  博弈非一朝一夕,但南京市作出的彻底改变这种局面的决定,却是一块里程碑。
  问题由此从污染治理的末端,回到了城市规划的首端。
  陈绍泽向本刊记者介绍,并不是把大企业一搬就了事,从2012年开始,南京市已经开始系统地开展结构调整和生态修复工作。
  第一个大动作是关停并转市区内的小企业。一共搬迁了大概100多家,有的小企业直接关掉了,大一些的企业,技术改造之后符合环保标准的,搬到江北化工园区。
  第二个动作是控制煤炭以降低能耗。南京市采取了煤改气、关掉小的电厂等一系列措施,并在2013年,第一次实现了煤耗的负增长。
  第三个动作就是一边治理环境,一边修复生态。不仅重新梳理城市的产业布局,也利用城乡统筹,搞美丽乡村建设,把农村变成生态涵养区。
  “我们规划了有将近2000平方公里的美丽乡村规划区,先期启动600多平方公里。我们的城乡统筹,有的村庄撤并,就地城镇化,保留下来的,按照美丽乡村要求,整治农田、修复山体、清淤河塘……”
  尤其是生态红线的划定,成为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举措。
  陈绍泽说:“南京市划定的生态红线面积,占到南京国土面积的24.7%,共有1600多平方公里,由13类和104块组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任何形式的人工开发。已有的开发项目逐步搬出。二级保护区内,在不影响生态功能、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搞适度开发。”
  他告诉本刊记者,日,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决定,将坚决制止违反生态红线的开发建设行为,要把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一把手负责的工作责任制,执行“不得越线一步”的铁律,强化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力,使之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在保护生态红线的前提下,化工企业集中到江北的化工园区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再也不能出现前几年那种小企业无序上马,遍地开花的局面。”他说。
  “一个地方搞个小工厂,周围环境搞得臭烘烘的,老百姓叫苦不迭,又赚不到几个钱。破坏了环境以后,再来整治,需要多花许多倍的钱……这个我们下了决心,村里面不搞企业。这个实际上也是吸取教训。南京现在很多保留村很漂亮,前石塘、后石塘村,被评为全国十大美丽乡村,非常漂亮。”
  陈绍泽说,尤其是现在不再用GDP作为唯一的考评指标,也给南京的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带来福音,为地方松了绑,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很好条件。
  转型的成本与经验教训
  大企业搬走,小企业不要,南京市又该如何保障经济和民生?
  陈绍泽的回答是,南京抓生态环保过程,也是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的。通过发展新型产业,逐步替代传统产业。
  南京的软件产业发展最为迅速,2012年产值达到了1200亿元。还有智能电网、电子等几个新型产业,都在快速增长。每年都有百分之二十几增长率,有些新型产业,有百分之三十几的增长率。
  “南京的大学多啊,转型比较快,是因为有人才基础,有技术基础---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结合起来。”陈绍泽说,“南京的现任领导、党政班子,对生态问题认识还是比较自觉和统一的。在早些时候,多少有一些杂音。有人会说,我们南京就是靠石化吃饭的,石化一没了,我们的数字就要下来了,这怎么行。最近几年,这样的声音就逐渐没有了。”
  至于在调整过程中,如何处理和协调跟企业之间的关系,据陈绍泽介绍,市委市政府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按照“先易后难”的思路,逐步推进。至于能不能搬成,实际上就是个政策问题。
  比如说,所有要搬迁的企业,搬完以后,都有腾出来的土地,政府要从土地收益中给企业一定的补偿,只要补偿到位的话,企业就能响应。对于搬迁成本更高的大型企业,则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这需要更积极的进一步讨论。
  国家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石化轻纺评估部主任周学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南京的方向性转变可能并不是一个特殊个案。就拿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地的城市来说,很多地方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开始的选址规划不合理埋下的环境隐患。如果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这些地方的已有企业甚至整个工业园区都可能被“壮士断腕”。而他看到,这些地方有的还在投资扩建、改造,进一步增加着可能被“断”的成本。
  “可是,谁又来为一开始的选址不合理、规划不科学埋单呢?谁又来为建了又搬、搬了又建造成的巨额损失埋单呢?比如说金陵石化,刚刚投资完60个亿,进行了一轮改造,如果十年内要搬迁,那这样造成的浪费为什么不早考虑清楚?这样的损失今后能不能避免?”周学双说。
  让周学双担忧的是,至少从现在看来,如何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尚缺乏制度上的约束。比如说,规划环评并没有立法强制,也没有纳入城市规划的程序中。项目环评又难以从选址的前端介入,反而常常是针对选址的“先天缺陷”来论证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弥补。而既有的规划层面的法律、制度、条款,又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的限制,甚至没有明确规定三类工业用地与一类、二类住宅用地之间,到底应该保留多少间隔。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重工业项目,或者一个化工园区究竟该放在哪儿,可能就系于一任政府决策者的一念之间。
  而目前,对于不合理的规划、埋下隐患的布局,并没有任何追责机制,这就更加使得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决策者的认识水平和个人修养。
  周学双告诉本刊记者,应该反思和调整的不止是政府,还有大型企业。在决定项目落地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吸取经验教训,要考虑到任何政策上的优先保障,都未必能永远地遮蔽环境的风险和矛盾。为避免变化带来的损失,企业自己首先就应该科学地选址布点,审慎地为投资负责。
位网友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金银岛保持中立。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鞋业已经抢走中国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首都新机场红线区村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