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生态优势转化经济优势的现实路径

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中共万载县委书记& 陈晓平
&&&&&&&&&&
江西万载县委书记 陈晓平
&& 万载县位于赣西北边陲,锦江上游、武功山脉之北、九岭山脉之南,境内西、南、北三面重峦叠嶂,茂林修竹,东部平原沃野,阡陌连绵,“三江两河十八水”网络全县,山川毓秀,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63%,是江西省毛竹产区和江南重点林区。长期以来,绿色生态、是万载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如何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走出一条以生态促发展的新路,一直是万载历届班子深入探索的一大课题。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认识到,万载县是山区县,工业污染少,生态保存完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经济自然条件,发展生态经济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更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和源泉,绝不能亦步亦趋走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只要能做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篇大文章,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新路,万载的生态优势就不会藏在深闺无人识,万载的老百姓就不会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
&&& 一、借助自然环境优势,力促生态经济化
&&& 1.生态经济发展思路
&&& 定位于该县市场经济欠发达、基础较差,但生态优势明显,生态经济潜力突出的实际,万载县把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培育区域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将起点放在“个性优势”上,构筑生态产业平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培育生态工业,拓展生态旅游业,形成有区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看准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万载的发展思路日益明晰:第一产业,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全方位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高又无污染的机械电子业等行业,以及以生态产品为原料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天然食品加工业,逐步淘汰规模小、污染重的化工、水泥、造纸、矿产品采冼等产业;第三产业,以高标准创建省级卫生城为契机,建生态山水园林休闲城市,让生态休闲旅游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县城沿河风景
县城沿河风景
&&& 2.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茭湖有机草莓
&&&①有机农业快速推进。根据县域实际,将东南低丘平原区规划为有机稻、油主产区,将西部低丘岗地作为牧、渔主产区,北部山地作为林、油主产区。建立了仙源、赤兴、三兴、白水四个有机农业基地,2007年,万载县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定为“全国四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县通过认证的有机农业面积达2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8万亩。有水稻、姜、毛豆、小葱等34个农产品和1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认证,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共实现产值2.7个亿,出口创汇1544万美元。
&&&②生态旅游趁势而起。通过合理规划园区布局、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推动有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把科技示范园建成具有有机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生态休闲度假等多项功能的有机生态旅游园,着力将有机生态旅游园打造成“六地”:即生态休闲观光胜地、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有机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科技人员和农业科技企业的创业基地、有机食品加工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五区一园一村”的格局,即生态观光区、有机农业示范区、水面养殖与水上娱乐区、生态畜牧区、休闲度假区,有机果蔬采摘体验园。
&&& 3.生态经济的附加值
&&& 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首先是提升了区域经济实力。通过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其次,在发展生态经济等生态项目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的商品角色不再是第一位,对生态资源的重点保护排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发展有机产业、开发生态旅游,通过构造山、水、田、林、路等多种生态系统,强调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从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发展生态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了生态和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并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而又良好的基础。
&&& 二、立足生态经济优势,确保经济生态化
&&&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不能硬来,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经济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今天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明天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保护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正包涵了保护环境这一重要内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万载县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长远规划,注重生态式、循环式发展,将“经济发展生态化”真正落到实处,确保优势真优、优势常优、优势更优。
&&& 1、立足长远,做好规划,保持经济发展良好硬件环境
热闹的花炮节
&&&按照全省提出的“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的总要求,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际工作中,始终注意处理好“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保护为先”的三个原则,全面实施包括平原植树造林绿化和水资源保护在内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出台各类政策,细化保护矿产、森林、旅游等资源的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严格的山林保护政策,保护好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尤其是在产业强县、产业富县进程中,我们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无污染的新型工业、特色工业,并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我们结合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的实施,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一是加大整治不法排污企业的力度,推动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工作,依法淘汰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同时坚决防止和拒绝重污染企业入境。近三年,全县拒绝重污染企业50多家,依法强行关闭国家明令禁止的小冶炼、小化工、小造纸、橡胶炼油、林产加工、塑料加工、废油加工等污染重、能耗高的“十五小”企业30多家,县内的两家小水泥厂也
均列入关闭计划。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的污水处理站已建成投入使用。通过以上措施,大大减少了主要污染物COD和SO2的排放。
&&& 2、立足当前,以专项整治为抓手,加速推进重点污染源综合治理
&&& 按照国家六部委关于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的要求,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三大专项整治行动。首先,针对我县造纸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素质低等实际问题,积极开展造纸行业综合整治。这些年来,随着花炮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作为配套产业的造纸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其同时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影响我县生态环境的重点污染源,加快我县造纸行业的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为此,县政府在依法取缔全县所有13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化学制浆小造纸企业并全部改建为再生造纸企业的基础上,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针对再生造纸行业出现的新问题,以县政府文件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县造纸行业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按照“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的思路,对全县再生纸企业进行了新一轮的资产整合和污染治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我县花炮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为避免整治对其形成重大冲击,我们确立了“立足现状,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先整合,后改造;先示范,后铺开”的工作步骤。主要措施是“两整一取缔”:一是整合。对年产1万吨以下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使用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的企业进行全面整合,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并购、租赁和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加紧重组改造,做大做强,扶优限劣,提升企业发展素质;二是整改。要求对所有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进行高标准的改造,坚决做到达标排放。三是取缔。对于改组、改造后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由县人民政府予以关停取缔。
&&& 目前,全县造纸企业已由33家整合为16家,绝大多数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改造建设都进入扫尾阶段,7家企业已投入试运行,总投资近3000万元,造纸企业的数量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下降了,但企业的产能提升了,效益增加了,造纸业专项整治攻坚战取得了预期效果。其次,切实加大工业园区的污染集中控制力度。开发区是工业企业密集区,也是最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的区域。为加强工业园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我们一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全面清理工业园区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切实解决行政不作为的现象。2006年,我县委托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并通过了环评审批。同时园区投产的34家企业,环评审批率92%,环保验收合格率65%。二是把住“进水口”,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仅去年以来,县工业园就拒绝重污染的皮革、电镀、冶炼、化工等项目40多个,同时逐步清理园区内规模小、污染重的企业,提高园区发展质量。三是加紧建设城市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现已正式开工建设。四近期开展了工业园区木竹加工、橡塑、食品等行业的烟尘专项治理行动,园区企业的大气污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再次,全面开展了矿产资源秩序专项治理行动。切实抓好矿山环境治理,矿区的植被恢复和防止水土流失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35%以上。
&&& 三、着力项目支撑,以项目促经济发展
&&& 1.把生态项目、生态型项目作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抓项目建设是强县富民的关键。一方面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努力寻求在传统产业、工业园区、城镇建设和有机农业的结合点----产业生态化。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围绕生态二字作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四大项目,变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拓宽农民增收之路。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流通“三大工程”,实现资源多级利用,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有20多个品牌的农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合肥等大中城市的超市和市场,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扩大。生态经济也包括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该县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高循环率的产业,积极引进生态电子等项目。近年来,全县工业产值年均递增25%以上,税收年均递增35.5%,入区企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坚决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步伐,鼓
励、引导企业围绕提升技术水平、保护环境、保障安全、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促使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2.围绕生态引项目,形成生态型经济产业链
&&&在招商引资中,特别注重选商选资。积极引进高投入、低耗能、低污染的项目。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做到宁可不要,坚决不上,防止大小一起上,好坏全收。在工业园区建设了生态电子、食品加工、橡胶化工、新型建材、高新技术五个产业功能小区,形成了“一园多区”的发展格局。同时,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有选择性地发展税收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着力提高投资密度和投资强度,出台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注重发展品牌经济,做优传统品牌,争创特色品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使全县经济由过去简单的追求经济增长向实现经济协调持续发展转变,不断提升财政收入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提升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去年,该们实现了在国民生产总值以16%的速度增长的同时,财政收入增长率达到36.8%,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大提高,达到90%,提高了6个百分点。
&&& 3.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经济,具有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与此相比,循环经济实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该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从而在输入端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再利用”原则要求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或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也就是废品回收利用。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绿色食品成为消费主流,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占总消费量的60%以上,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25%―30%。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初级阶段,也是必经阶段,逐步发展到最终阶段,即循环式经济,从而实现变生态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变。如为减少工业园区污染,我们以循环经济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园区集中供热项目,目前正在兴建的万载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厂,将利用发电厂的余热集中向各企业提供热能,届时将淘汰大部分企业的锅炉供热系统,大大减少园区的大气污染。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提交搜索表单本报制图/卢浩
雅安:聚力抓重建 下水破难题
本报讯 (记者游飞)日,国道108线雅安至荥经段、国道318线雅安至二郎山隧道段重建工程同时动工,芦天宝飞地园区多项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贯彻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雅安市将着力“提振精气神、聚力抓重建、下水破难题”,按照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把产业发展与群众长远生计、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抓紧产业重建专项规划实施。
工业将以加快产业灾后重建为抓手,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和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按照“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重点加快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家装建材市场、再生资源市场、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等项目推进。
雅安市还将以科学重建、跨越发展为指引,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将新村建设与农村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着力推进以生态村落为特色的现代新村建设;坚持产村相融,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培育壮大富民增收产业支撑;努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阿坝: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
&本报讯(记者松涛)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阿坝州立足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优良、生态资源富集的特点,突出发展绿色循环工业、有机农业、文化生态旅游业、清洁能源和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
&按照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规定,阿坝州属于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个定位,阿坝州把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全州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四川生态经济增长极。
&阿坝明确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路径——
&突出绿色循环导向,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凸显“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特征,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工业体系”。
&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现代草原畜牧业,着力培育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突出旅游支柱地位,加快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推动旅游业由单一型观光旅游向复合型文化旅游发展。
&突出新能源取向,建设清洁能源生产体系。立足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推动新能源开发,保护生态环境。
&突出地域特色,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甘孜:打造别具一格的生态经济
&本报讯 (记者陈建兵)日,甘孜州组织学习贯彻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奋力推进“底部突围”,按照“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强力打造别具一格的生态经济,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
&甘孜州提出,以举全州之力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为总揽,以全域旅游统筹开放合作和优势资源开发,强基础、壮产业、重民生、保稳定,促进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方面,加快推进川西藏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抓好森林、草地、耕地和湿地建设保护,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环境质量持续优良,保持生态高地本色,守住生态红线。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别具一格的生态经济。强力改善基础设施,推进交通三年集中攻坚大决战,推进实施“电力天路”和川藏联网工程。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强力统筹旅游全域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优先发展旅游,有序发展能源和矿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特色文化产业、特色中藏医药产业。
&甘孜州将强力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切实推进教育、医疗、就业、扶贫等社会事业建设。巩固和深化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使活动实现“全方位、全天候”运转,并结合2014年开始的法治甘孜年建设,奋力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
编辑:林霜&责任编辑:张超
登录四川在线通行证
新闻24小时排行
吃喝玩乐 |
二手房搜索您所在的位置:
尽快启动内蒙古碳汇交易试点 实现生态向经济效益的转变
人民政协报&&作者:
包松娅&&日期:
民盟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协联合组织的此次“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调研”,历经一系列长途跋涉和翻山越岭,得到这份厚厚的调研报告,似乎还言犹未尽。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占大兴安岭林区总面积的47%,是我国最大的森林碳汇基地……
5月4日消息:民盟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协联合组织的此次“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调研”,历经一系列长途跋涉和翻山越岭,得到这份厚厚的调研报告,似乎还言犹未尽。记者在调研报告的后面,发现了这份题为“关于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生态保护的建议”的附件,对报告中仅有一段话的国有林场生态保护问题拿出来独立成篇,单独建言。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占大兴安岭林区总面积的47%,是我国最大的森林碳汇基地。区域内保护良好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资源,对维护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林区还是我国最大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树原始林基因库,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且不可复制。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调研组建议,要重点关注林区生态保护的积极性,重视国有林区资金缺口问题。其中棚户区改造配套资金压力巨大,上级相关部门应对林区生态类和社会公益类项目实施全额投资或给予政策补贴。“林区‘知青工’集中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为解决林业职工子女就业,由全民企业出资兴办集体企业和直属的厂队,负责安置林区初高中毕业生就业,统称‘知青工’或‘待业青年’,后称‘混岗集体工’。”调研组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国有林区知青工受年龄老化、就业不足,谋生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显现,建议上级将林区“知青工”纳入厂办大集体改革政策,享受社会保障补贴政策。启动森林碳汇交易试点,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变。这是民盟中央专题调研组谈得最多的一个建议。内蒙森工是最大的东北四大国有林区之一,开展碳汇贸易潜力巨大,但未被列入国家第一批碳排放权试点范围内。调研组建议尽快启动内蒙古自治区碳汇交易试点,推动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发挥优势在碳汇林基地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同时可以解决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投入机制的问题,为国家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政协报)
碳汇 林业 生态 绿色&&&&&&&&& 理论探讨库
王春城:对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建议
来源: 作者: 时间: 【】
&&&&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要求,从整个国家尤其是东北、华北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着眼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生活条件,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程。我省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升到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进行部署,一直坚持和全面落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大政方针,把保护培育好森林资源作为紧迫任务,抓住国家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有利契机,发挥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优势、基础优势和后发优势,资源保护培育力度不断加大,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体制机制创新有新进展,林区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强区之路。
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我省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就是要对这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区域,进行多元化、系统化、全方位保护,建设可靠的生态屏障,从根本上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质是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道路,保护长远发展、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我们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建设推动发展,在发展中加快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遵循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基本原则,着力推进生态保护和林区经济发展,处理好人口、经济和资源三者关系,变“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为“大资源、大生态、高效益”,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深化对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思想认识
自开发建设以来,大小兴安岭地区共生产木材约3.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104.4亿元,在为我国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历史贡献的同时,出现了林业资源危机、林区经济危困的难题,已经对发展大局产生不利影响。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省再造发展新优势,就必须做大做强生态品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能耗、高排放的资源型工业比重过大,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过紧的现实问题。应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现实,统筹考虑,全面谋划,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深刻认识保护和恢复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形成强烈共识。应准确把握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和条件,借鉴外地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制定高标准高水平的建设规划体系,细化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子规划和具体项目。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我省实施“八大经济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组织好实施。至关重要的是,要选择并确定全新的发展模式,着力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着力发展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林区。
强化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
历经长期开发,大小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突出,生态环保任务越来越重。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要树立“生态立区”的思想,明确“保护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观念,不断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新的优势和竞争力。恢复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应把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放在首位。进一步减少森林采伐,尽快停止商业性采伐,让大小兴安岭休养生息。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强化水土流失治理,保护江岸和河岸。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保护区进行严格的功能界定,严格控制生产生活活动,保护好湿地和水源。要大力倡导造林绿化,把林业发展作为检验生态环境修复和功能提升的重要标准,发动全民参与植树护绿,强力推进宜林地造林、火烧迹地森林植被恢复、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加强重点公益林培育。要创新投入机制,发展林业生产经营共同体,组建林业合作社,加快林业合作化步伐,推广集中造林、林企结合、订单林业等经验,推进规模化、公司化、“工程式”造林,建设“绿色银行”。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占我省国土面积的39%,GDP占全省的6%,人均占有资源量较大,但经济总量较小,尤其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层次低,“独木”经济为主的局面一直没有大的改变。今后应紧密结合客观实际,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生态环保和节能增效为重点,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突出转型升级重点,切实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尽快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特产加工、矿山开发、旅游开发等产业,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形成集聚发展的强势,提升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层次,促进支柱产业迅速崛起。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伴随物质生产衰退和经济增长放慢或下滑,资源消耗低和就业密度大的旅游业一般都是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好形势。国家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一系列政策,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就应抓住机遇,利用条件,以战略思维和生态理念谋划旅游业特别是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建设神州北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汤旺河国家公园、亚布力国家滑雪旅游度假区等景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绿色景点,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圈,使大小兴安岭林区成为避暑、休闲和滑雪旅游胜地。应考虑并筹划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依托资源富集并且产业、产品关联度较高的优势,适度开发资源后续加工和精深加工项目,搞好综合利用,形成工业链和循环经济圈。推动林下种养业向现代化方向转变,建设特色品牌基地,因地制宜发展龙头企业,打造物流系统,提高产业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加强林区替代能源建设,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和城镇
应始终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基础设施和城镇体系作为大事来抓,坚持规划先行、梯次开发、错位发展,选准突破口,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搞好整个林区特别是城镇建设,走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道路。实施建设和整治并举,建设优美宜居的林区城乡,发展一批园林城镇、生态村屯和社区,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活文明示范区。把林区公路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旅游开发区建设、棚户区改造和防火隔离带建设结合起来。要切实加大投资力度和建设速度,加快建设五大连池机场和加格达奇机场,在机场、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迅速解决林区交通设施落后问题。推进生态移民,统筹规划改造林区棚户区。深入开展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节能减排攻坚战,加大重点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发挥城镇载体功能,充分释放复合效应。
转换林区和林业的体制机制
推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理顺体制机制,难点是利益分配,根本在于实现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森林权属不清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一直是制约林区和林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应准确把握区情林情,大胆改革,继续探索,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专业化、差别化的制度体系,努力形成产权明晰、资源增长、生态改善、产业发展、收入增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要按照中央要求,深入总结伊春国有林权改革试点经验,稳步推进国有林权改革。要借鉴黑河市等地的做法,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统分结合明确所有权,通过自主管理放活经营权,通过依法分配保障受益权,真正建立起权、责、利“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新制度。发育和培植林业要素市场,创新林木流转机制,逐步实施林木保险政策。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配套政策、林区退耕还林政策,建立林区造林和资源培育补贴机制及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体系,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和林区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系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版权所有:辽宁省信息中心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任何媒体上擅自转载和引用本网站内容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辽宁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辽宁省信息中心
[本站统计]
辽ICP证0100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