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
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人类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加入WTO、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社会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既获得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又直接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挑战,对我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族凝聚力也是个重大的考验。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广大公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强烈的民族复兴责任感,成了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加入WTO是我们通过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而作出的主动选择,是对全球化浪潮的主动回应。但对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全球化之路绝不是铺满鲜花的平坦大道,我国的经济安全、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文化安全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深深影响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的凝聚力。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生产跨国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商品世界化、资本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过程,它使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间流动的信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也可以使我国凭借自身的网络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但是,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网络、经济网络、金融网络,主要是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控制的,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也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不仅难以改变,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不可避免地成为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对象。随着我国加入WTO,发达国家凭借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优势地位,必然大举进入和占领我国的市场,我国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大产业都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在一段时间会出现洋货充斥市场,某些民族产业衰微的情况。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日益开放、对外交流的频繁、国民的视野也更为开阔,这就会使“有的人只看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就以为一切是外国的好,对外国盲目崇拜,对祖国妄自菲薄。”[1]这一切,都会影响到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政治上说,全球化具有极强的地理扩张倾向。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不仅抢占市场和经济主导机,同时也向发展中国家大肆兜售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体制,甚至用带有苛刻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胁迫发展中国家就范。东南亚金融危机时,IMF对韩国、印尼的援助就是一个明证。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宣扬“人权高于主权”。“主权让渡”,将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以此向中国施加压力,企图在中国推行西方的人权标准和政治制度,使中国朝西方国家所希望的方向转变。可以确信,随着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化”、“分化”攻势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这必然对我国的国家自主性和国家主权构成损害,甚至可能引发民族离心力而威胁国家安全。
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进一步利用因特网、影视、书刊等传播媒介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随之涌入。目前,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既不是高新技术产品,也不是军火,而是流行文化。不仅如此,它们在文化输出的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如亨廷顿抛出的“文明冲突论”就是企图以文化冲突掩盖实质上的意识形态渗透的体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转移我们的视线,使我们在“疏离政治”的陶醉中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可以预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将面临来自西方国家日趋严重的文化冲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会越来越复杂。这一方面为我们吸收发达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但也会使消极文化糟粕侵害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影响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根基。
总之,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导和推动的,它既有反映现代大生产社会性需要的一面,也有反映资本扩张本性的一面,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扩张,从根本上反映着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在加人WTO、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各种挑战,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身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涵。但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对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的挖掘,而对爱国主义的现实内容关注较少,这就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当前,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教育实效,我们既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内容,更要把握全球化时代的特点,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为爱国主义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主要包括:
1、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得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2]同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群众基础;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有力的政治保证。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当今时代,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西方敌对势力推行的“西化”、“分化”,其要害就是动摇人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因此,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是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2、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中华民族从来不愿俯仰随人,寄人篱下,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增强竞争力、兴盛发达之本,而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就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仍然面临威胁和挑战的形势下,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捍卫国家的尊严,树立自尊自信的民族气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看到,全球化并非世界一体化,全世界不能也不可能只有一种社会体制、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念,也不可能把某一种社会体制、某一种文化、某一种价值观念强加给所有其他民族和国家。连亨廷顿也承认:“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3]我们必须懂得“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4]道理,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3、祖国利益为首位的价值取向。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是一种精神情感境界,祖国利益是具体而实际的,它包括领土的完整、主权的独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等等。由于祖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每个人总是在这个环境中女现其个人利益的,因此,在国家、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处理上,要“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5],追求两者和谐共生,共同提高和发展。这种责任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浪潮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确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6]目的价值取向。
4、强烈的忧患意识。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对我们的困扰并没有完全解除。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面临的既有历史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在总体上我们还处于劣势,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卧薪尝胆,继续发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防患于未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博采众长的理性态度。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的发展进步,必须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任何形式的排外意识和行为都会损害当代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我们要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大胆吸收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把坚持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家、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提高广大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公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爱国主义内涵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相适应,我们必须根据社会时代的现实需要,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教育实效。
l、加强祖国的历史和现状教育。中国的爱国主义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中传承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祖国意识,首先应该全面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她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和遭受的屈辱苦难。对祖国的历史缺乏了解,爱国之情就无从谈起。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有不少的年轻人,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过去饱经忧患的历史,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不了解,不熟悉,甚至有些年纪大的人也渐渐淡忘了,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任务,必须向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加强国情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7]。这方面的教育一旦放松,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甚至会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政治上的偏差。近年来出现的美化殖民、美化侵略的状况就是一个证明。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祖国的现实国情教育,使人们正确了解和理性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从落后到强盛的轨迹,认识到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础上全面快速发展。更要全面了解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意识到当今中国既是一个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和崇高国际地位的大国,又是一个经济、科技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既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国家,又是一个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国家。强化祖国历史和现状的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自尊油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2.营造爱国主义的社会氛围。爱国主义不仅需要理论教育,而且需要情感的培育和习惯的养成。所以,要重视营造浓郁的爱国主义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使青年学生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熏陶。首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具体教育工作之中去。要根据各种层次、各类对象的身心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注重挖掘其爱国主义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把隐性的教育资源变为显性的教育内容,突出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其次,要积极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和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和影视作品,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新闻、文艺活动中去。影视作品的播放要做到使人们在娱乐和审美的同时,获得思想上的收益和道德上的感化。做到‘值因文扬”。最后,要充分发挥重要节日。纪念日的特殊教育功能。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五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运用升国旗、唱国歌等形式,创造庄严神圣的教育氛围,强化人们的爱国意识,培养民族认同感。
3、引导公民把爱国作为公民基本的法律和道德义务,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一个人生活在国家中,享受着国家赋予的安全、自由、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权利,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能有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8]还必须履行保守国家秘密、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等等义务。因此,要引导广大公民确立爱国不是个人对国家的施舍,而是每一个公民对国家应尽的法律义务的观念。还要引导人们把爱国从法律义务上升为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相比,道德义务对公民具有更高更自觉的要求,它要求每个公民不仅不能损害国家利益,不应把个人对国家履行的义务与个人利益和报偿对应起来,而且要求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把广大民众培养成为对祖国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愿意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奉献的爱国者。不仅如此,还要使他们把爱国的情感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并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4、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进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社会思潮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都在变化之中,这客观上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必须创新。除了前面所述利用广播、报刊等传媒和影视作品为载体外,当前特别是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既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但也为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这对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顺应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现状,加快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和手段的更新,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力度,提高教育实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原作者:张松青 唐志为)[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弱化,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已十分迫切。文章描述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时代特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重点阐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作者简介]唐志为(1969- ),男,侗族,湖南新晃人,怀化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学方面的研究;张松青(1964- ),男,侗族,湖南芷江人,怀化学院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湖南 怀化 418008)[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多挑战:意识形态上的多样化、人才教育的国际化、网络的普及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出现弱化趋势。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十分迫切。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简言之,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祖国无限热爱,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为此,我们要努力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信念。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爱国主义不仅是情感使然,也是规范使然,是对祖国的义务和责任。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经济全球化时代,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去思考,赋予其时代特征。1.爱国主义具有民族性。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弘扬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必须立足于民族性,突出民族特色。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式需要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教育资源,以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还要教育大学生克服民族自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用实际行动促进祖国繁荣。在全球化浪潮面前,每一个大学生都应确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耻”的价值取向,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感的人,一个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人。2.爱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吸取世界文明成果,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是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另一鲜明的特色。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国家意识、民族文化造成了冲击,进而影响到人们原有的爱国主义情感,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把西方的现代文明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全部拒之门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及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与积极主动地面向世界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开放精神,培养他们与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依存与合作的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的态度。3.爱国主义体现为情感和理性的统一。爱国主义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深厚感情。但在这种强烈情感的激励下,爱国主义往往是朴素的、感性的、狭隘的。有些大学生的爱国表现仅停留在民族主义情绪的发泄上,遇事图一时之快而无视国家的根本利益。如2005年年初,不少高校举行反对日本“入常”的活动,有些大学生倡议抵制日货,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这样的爱国心,一方面不能持久,另一方面不能正确地指导行动,甚至产生与主观愿望相异、相反的效果。爱国主义如只是停留在情感上是不够的,因为如果爱国主义缺乏理性就容易流于空泛,并可能导致盲目和狭隘。基于此,当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帮助学生认清全球化进程中涌现的种种思潮的实质,使他们认识到全球化并不会消除主权国家的存在,全球化并不能带来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普遍平等,全球化也不该消灭民族文化。二、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及思维方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将使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情感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弱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个人利益得到充分尊重,这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但部分大学生认为倡导爱国主义会妨碍个人价值的实现,没有必要进行爱国主义的学习和教育。加上受西方国家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功利化趋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突出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其实并不矛盾。只有国家利益得到了维护和发展,个人的生存才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个人的发展才有更大的空间。他们不明白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建设祖国,是表达爱国情感的最佳方式。这样一来,当代大学生讲奉献的少了,追求实惠的多了,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放到一边。这些思想虽不是主流,但多少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身上民族责任感的缺失。2.大学生的民族和国家意识淡化。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观念构成了重大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活动往往越出国界,原来彼此分离的各国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先进的科技优势主导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世界性扩张。他们把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利润少的产业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国家利益受到严重侵害。而且,资本的全球化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老板、员工效忠跨国公司的程度往往甚于效忠自己的国家。而互联网和生态环境的国际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公民淡化原来对所在国家的认同,有人甚至以“全球公民”自居。对此,有学者提出“非民族国家化”理论,认为民族与国家“已经过时”或“正在终结”①。“地球大同”“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蜂拥而至。不少大学生受此影响,认为世界各国的一切纷争已在共同的背景之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无须再提民族和国家的主权与利益,他们的民族与国家意识正在逐渐淡化。3.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变得淡薄。在全球化时代,领土安全已不是国家安全的全部,经济、信息、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安全也变得十分重要。这需要我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信息、资源、人才、生态等方面增强国家抵御全球风险的能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仍在较量,西方国家称霸全球的野心依旧。他们凭借经济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西化、分化和弱化,其对全球的控制方式已从过去单一的军事方式变为主要通过信息、科技、政治、文化、传媒和人才的方式,这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各种潜在威胁。如在政治安全方面,我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各种名义对中国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指责和攻击;在经济安全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资本的跨国流动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目前,在我国产业和市场的部分领域,外商投资占优势,某些行业被外资控制,某些产品市场被外资企业产品主导,某些关键技术严重依赖外资,出口的总体竞争力低,这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很大风险。部分大学生对此缺乏警惕,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盲目乐观,国家安全意识变得淡薄。(原作者:张松青 唐志为)4.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不同程度地被“西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独立性渐渐削弱,经济强权衍生为文化强权。西方国家倚仗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优势,肆意推行西方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如美国中央情报局针对中国提出,美国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中国)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接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了一半”②。西方国家不断通过商品、影视文化等载体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尤其是近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西方国家把它们的法律、人权、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强加给别的国家,他们强大的国家权力和学术、文化、信息传播的优势形成的文化霸权,严重威胁到我国社会、政治、法律等文化价值观,致使一些大学生被不同程度地“西化”,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观念变得模糊。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商品、资本、信息和文化的互动伴随中国的对外开放,日益渗透进中国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生活和思维中。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背景,深刻领会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积极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必须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对策:1.了解历史,认清现实。读史可以明志。历史证明,一个忘却历史、没有自尊的民族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民族。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它的许多精髓不仅不会阻碍全球化的发展,相反却有利于世界范围内各类关系的整合。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下太平”以及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有利于调节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再如,近年来学者们所关注的“和合”文化,也表明中国文化具有融合性,能吸纳外来文化,有利于形成和谐、和平的国际环境。假如以全球化为借口,贬低甚至放弃中国传统文化,那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抱着扬弃的态度去认真学习、研究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积淀自身文化底蕴、建立健全人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从而成为爱国者,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有积极意义。当代大学生尤其要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我们要想给青年学生讲清楚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要回到旧社会积贫积弱的国情中去,回到众多力量试图改造中国的努力中去,回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拯救民族的存亡而奋不顾身的英勇斗争中去。既要给大学生讲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又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美好前景,讲出我们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事实。要讲出信心,讲出自豪。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首先,高校要精心设计人文景观,使校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宣传历史和现实中的爱国英雄人物与先进事迹,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奋斗历史,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营造出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增强爱国主义信念。要组织大学生参观、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开展党、团组织活动,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此外,当今世界,信息化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功能,国家“实现信息化可以说是一张进入全球化赛场的入场券,没有独立的信息化开发能力将意味着在全球化进程中彻底丧失发言权”③。高校必须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教育。3.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建设。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必须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要有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知识、理论修养,增加爱国主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要努力探索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学术水平;要用真理的力量、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培养他们自尊、自主、自强、自律的意识,使他们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能够确定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深刻体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并以主人翁的精神,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接受爱国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自觉地指导自己的爱国行为,成为真正自觉的爱国主义者。4.放眼全球,开拓创新。爱国主义要求当代大学生立足本国,放眼全球,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社会现象,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在维护祖国利益的同时,自觉容纳和借鉴各种文明,客观审慎地去思考、去行动。爱国主义有狭隘与开放、进步与保守之分,今天我们提倡爱国主义的总体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全球背景是经济全球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融入这一世界潮流。所以,我们要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与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要坚持本民族特色,又要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创立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共同繁荣体系。知识之所以能在社会进步中起到巨大作用,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正在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实践相比,我们的理论还相对滞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对年轻学子才有持久的吸引力。国际竞争要求中国不断地自我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于人才。大学生是创新型人才最主要的来源,大学生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形成宽广的知识面,这是创新的基础;必须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洞察其发展方向,并积极参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原动力,创新的知识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参加学术科研活动、搞社会调查乃至创业,都是大学生投身实践的好方式。学好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才能打下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创新也才有可能。当代大学生既要放眼天下,又要开拓创新。必须树立全球观念,以全球为背景,以崭新的视角与思维来思考问题、采取行动,不忘人类发展的大目标,增强共赢感和共存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正当地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注释]①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②周长明.论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 2004(6):70-71.③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扬爱国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