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毕业论文封面不在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规定执行了几年

再次精准了问题。刚刚已经有朋友在下面的回答中说了,工科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4000包写包发。但是某些社科类的核心光是版面费到上万,而且还需要第一作者必须至少是教授或副教授级别。而大部分这样的导师,一年自己可能也就只能发1—2篇。跪求各位回答者写文对题,不必来秀你们的专业有多容易发核心论文,自己国内的学术环境有多糟糕,在这个问题下说这些都没什么意义。谢谢!—————————————————————给各位不由分说就来骂矫情的跪了,大家能好好看完问题描述再发言吗?研究生努力提升学术能力争取论文发表自然是必要的,但问题是现在这项规定之前都没实行过,到这一届临毕业了才说要启用这个规定。请问正当性与合理性何在?而且,各个学科之间论文发表的要求并不相同,问题描述中也说明了,很多客观原因限制连可行性都存在问题(再一次强调要回答请好好看完问题描述),&b&因为有的学科因为资源和门槛等原因就是只有极少人才能发,把这样的要求作为毕业的普适规定未必是恰当的?&/b&那么这个规则的制定是不是本身就存在问题?&br&另外,只是就事论事仅讨论这项规定的操作合理性与否,请不要牵涉到学校评价。动不动就说学校水的,即使你发了论文是一等一的学霸,其眼界与心胸之狭隘也不会让人太看得起你。还有那些说这个问题是在抱怨的,看回答您自己倒更像是在抱怨。还有那些一来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评学生是因为不努力发不了论文的,我也只能再一次说:劳烦您走走心好好看看题目。&br&&b&最后申明利益相关:非湖大学生。&/b&只是最近在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恰巧今天又听朋友说了这件事,所以发到知乎上来讨论一下。&br&&br&———————————————————————以下是最初的提问———————————&br&1,从执行力上看。虽然入学时看到研究生手册上已有发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但该规定制定以来从来没有执行过。往届的学生都是没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就顺利毕业了,在12届临毕业前突然强行要求是否合理?&br&2,从执行可能性上看。C刊和核心期刊的资源非常有限且紧张,很多学院的导师一年也许也只能发一两篇,而研究生发核心又必须要以导师(且必须是教授副教授级别)为第一作者。而且其后研究生院又在5月初临时更改说不发C刊发北大核心,是否是规则制定者自己也发现标准定太高而朝令夕改?最关键的是,即使更改了标准,就算学生已有写好的符合质量的论文,也不可能赶在毕业前发出。这是否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湖大研究生院管理和通知的疏漏?执行不能和执行不善是否都应归责于学校的管理问题?&br&3,从硬性执行可能引发的效果上看。时至5月,大多数毕业生都已经签好了就业协议,若因为此时无法如期毕业,所造成的违约责任及学生的其他损失是否应由学校承担?另外,是否还会因此促使某些人采取不法手段或其他不正当途径购买版面发表论文,而以此造成论文质量普遍低劣甚至大规模的学术造假?&br&4,从执行动机上看。众所周知,湖南大学今年因17名研究生转学的新闻获得不少负面影响。今年突然如此强调发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是否是针对之前的负面新闻而特意洗白?这样做对这一届毕业的研究生是否公平?&br&5,从发论文的必要性来看。其他各高校都已经陆续取消了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a href=&/n//?v=3&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n//?&/span&&span class=&invisible&&v=3&/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湖南大学必须发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是否真的是有存在必要的?
再次精准了问题。刚刚已经有朋友在下面的回答中说了,工科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4000包写包发。但是某些社科类的核心光是版面费到上万,而且还需要第一作者必须至少是教授或副教授级别。而大部分这样的导师,一年自己可能也就只能发1—2篇。跪求各位回答者写文对题,不必来秀你们的专业有多容易发核心论文,自己国内的学术环境有多糟糕,在这个问题下说这些都没什么意义。谢谢!—————————————————————给各位不由分说就来骂矫情的跪了,大家能好好看完问题描述再发言吗?研究生努力提升学术能力争取论文发表自然是必要的,但问题是现在这项规定之前都没实行过,到这一届临毕业了才说要启用这个规定。请问正当性与合理性何在?而且,各个学科之间论文发表的要求并不相同,问题描述中也说明了,很多客观原因限制连可行性都存在问题(再一次强调要回答请好好看完问题描述),因为有的学科因为资源和门槛等原因就是只有极少人才能发,把这样的要求作为毕业的普适规定未必是恰当的?那么这个规则的制定是不是本身就存在问题?另外,只是就事论事仅讨论这项规定的操作合理性与否,请不要牵涉到学校评价。动不动就说学校水的,即使你发了论文是一等一的学霸,其眼界与心胸之狭隘也不会让人太看得起你。还有那些说这个问题是在抱怨的,看回答您自己倒更像是在抱怨。还有那些一来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评学生是因为不努力发不了论文的,我也只能再一次说:劳烦您走走心好好看看题目。最后申明利益相关:非湖大学生。只是最近在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恰巧今天又听朋友说了这件事,所以发到知乎上来讨论一下。———————————————————————以下是最初的提问———————————1,从执行力上看。虽然入学时看到研究生手册上已有发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但该规定制定以来从来没有执行过。往届的学生都是没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就顺利毕业了,在12届临毕业前突然强行…
我能说什么呢??我能说这叫矫情么?发核心期刊就能毕业?这条件已经相当宽松了吧。不说核心期刊上充斥着垃圾跟抄袭,只要研究生期间稍微做过一点东西都可以写出一篇来,有人拿实验报告改一改都可以发上去。难道你两年做过的工作连实验报告都写不了?就算实在发不了,花点钱找个人帮你写一篇,很多核心期刊给点钱还是很容易上的,EI检索肯定没问题,遍地的水期刊都可以。当年保研的时候政策规定发表核心期刊可以加分,啧啧,那吃相不要太难看,好多人一到大四突然间蹦出来两篇核心期刊论文,有的人还搞了三四篇。他们怎么弄的,你也可以怎么弄啊!对于H大官方这种行为,我只能说:论文,本来只是对于研究工作的提炼和总结,写出来经过同行评议,然后发表,从而能促进学科的良性进步。但是不幸的是,在各种脑残政策的催化和中国人不懈努力之下,论文这个东西在国内已经彻底变质了,国内各种会议和核心期刊一个个乌烟瘴气。
之前忙着论文、考博,许久没有写文章,没想到动笔开始写的第一篇就是牢骚文。事件的起因是学院今天下发的通知:从12级开始,学术型硕士毕业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才能申请答辩。有网友马上把这个话题发表在知乎上,少数网友包括题主对此要求持抵触态度,大多数网友斥责没有发文不能按时毕业的同学矫情,甚至有直接辱骂H大太水的。我觉得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分为两个层面来看待:第一个层面,应然层面。作为在国内享有较高声望的H大的学术型研究生,以一篇核心作为毕业要求过分么?完全不过分。笔者对研究生不专心研究生学术,多以研究生三年为跳板找工作的现象也是早已深恶痛绝。作为学术型的研究生,既然挂着“学术”的名号,完全应当以科研为第一要务,不能吃着国家的饭(奖学金),砸了国家的锅(搞自己的小九九),三年时间以一片核心论文作为毕业要求并不过分。笔者仍记得邱兴隆老师写过的一篇关于回忆自己硕士时期论文答辩情形的回忆文。文中邱师说道过他们几届的师兄师姐答辩的情形,几位现在在法学界大有名气的学长前辈,在当时的硕士论文答辩中也是碰了一鼻子灰。4人准备硕士毕业,2人还没有参加答辩就因为论文不过关而被答辩委员会直接拒绝,1人答辩后被否决,唯一一名通过答辩的学长在答辩过程中也是以微弱的赞同票通过,答辩组的评阅导师意见分歧严重,可以说最后通过也甚是艰难。邱师回忆道,当时他们的论文写作,不像我们此时,任何一个人完成硕士论文,都必须在校图书馆进行公示展览,供全校师生考评。当时的学术条件也很艰苦,没有我们现在这么良好的搜索工具可供使用,于是搜集资料便是头号的难题,只得从图书馆的一个角落翻阅到另一个角落,许多重要的论述和片段都必须手写摘抄。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邱师还是养成了阅读英文原典的好习惯,从“系统论”中吸取了思想精华,后来形成了有关刑罚功能的论文思路,顺利通过了答辩。当年的学术环境真是让人心驰神往啊,笔者觉得,邱师那一代人,包括我现在的导师,才是真正踏实在做学术,才是学人的楷模。相比之下,三十年后,同为法学硕士的我们,以一篇C刊作为硕士论文的毕业要求,实在不为过。包括知乎上痛骂我们本校和学生水的,我们也应该大方承认,相比我们的前辈,我们确实太水了。但是,我还是要说但是,第二个层面,实然层面。邱师所处的时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三十年前,大学生是“天之娇子”,硕士生更是凤毛麟角,硕士生毕业一般都是可以申请在本校留任的。三十年后,国家为了缓解应届生的就业压力,大学和研究生大肆扩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说硕士研究生毕业在高校留职,就连名牌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想在一本的重点大学留职任教也是难上加难,往往是往三代查历史,本科、硕士、博士都必须是985,至少是211高校毕业,有的还附加海外留学的经历。就笔者所知,现如今,H大本院聘请的教师必须有海外留学背景,笔者毕业的本科学校(二本),也早已是往上三代查历史,且博士阶段必须毕业于北大、大人、武大等国内顶尖院校才有可能任职。如此竞争的压力,更多没有足够资本的硕博士毕业生只能将目光转向二三本学校,这就又进一步加剧了学历学位的贬值。扩招的状况是,三十年前每一名导师可以只带一名硕博士生,甚至不招,而现在,专业型硕士不计,往往是学硕就需要每届带2~3个,三届就是9个,如果是博导,还需要加上所带的博士生。导师平时的科研、学术会议、教学工作也相当繁忙。笔者曾经有幸成为导师的助研,亲身经历过没到年底各项指标对导师工作的考评。我想问,在如此严苛的考评体制之下,即使是非常严格、认真负责的导师,又能有多少精力对其所带的学生科研进行一一指导?甚至,笔者听闻的一个故事,在笔者所在的高校附近不远处也是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在答辩的过程中甚至出现过这样一个笑话。答辩的导师因为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太差,予以大声呵斥:“这样的论文也敢来答辩,你的指导老师是谁?”学生战战兢兢地回答:“就是您”。三年的时间,如此众多的学生,导师忘记自己所带的学生,在当下的研究生教育环境下并不是天方夜谭。一方面是大肆扩招,教学科研缩水,另一方面是是市场上文凭贬值,科研无门。身处这样的环境中,难免让广大学子 心浮气躁,难以安心科研,为自己找一条后路,增加未来就业的砝码,也是形势所逼,不得不为。如果硬要说H大水,H大的学生水,那么相比三十年前的学术状况,从质量与比例的角度,是所有高校都”水“了,并非H大一家。再说核心期刊这个东西。因为不同的专业,核心期刊的数量不一致,发表的难度也有高有底,笔者仅以笔者学科(法学)为例说明。国内承认的法学类C核期刊,也就二十来种,如果加上北核类、大学学报,综合类,可能比较可观,但如果与全国高校在读的法学研究生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前十类C刊,如果没有教授职称或者国家课题,博士生基本上无缘,更逞论硕士生;其他北核、学报、综合类核心期刊,也基本上要求第一作者必须拥有博士学历,少数刊物或者文章极端优秀,也可以破例。也就是说,硕士生想要发表上述核心刊物,如果没有导师的帮忙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也许是笔者见识浅薄,在笔者周边所知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硕士生能够单独署名发表核心刊物。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导师平均一年带3个学硕型研究生,那么光这一届,导师必须在三年内发表三篇核心期刊。如果带三届,就是9篇。我的导师在学界也是有小名气的科研大牛,最近刚刚揽下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就是笔者导师的资质,二十多年的科研生涯,发表的核心期刊数量,如果以上述标准,都很难达到。更不论其他默默无闻,没有雄厚人脉关系和科研实力的硕导博导了。再说审稿期,一般核心的审稿期如果没有特殊关系,重大国家课题,最快也在3个月以上;见刊时间就更晚。如果在5月投稿,前十类的C刊至少等到来年才能见刊。以上还只是学生的视角。要知道,发核心的不光是硕士生群体,博士生毕业,导师评职称,年底考核,评优,一切的一切,都首先与发文挂钩。应然上应该发,实际上又很难发、发不了。那想要毕业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动用导师甚至家庭的所有关系,以金钱开路,这又极大地加重了学术腐败和学术浮躁之风。 不管文章写的怎么样,不管是谁写的,不管动用了多少关系,砸了多少钱,只要见刊,就是胜利。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么?可能正是出于上述原因,就笔者和同学所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各大重点院校的法学院,对法学硕士毕业是没有核心论文的发文要求的,或者只是要求发文,不要求核心。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这些国内重点大学都不需要法学硕士生发表核心才能毕业。所以说,不是不想发,是我即便有实力,也发不了。说了这么多,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是H大程序上的失职。 即便我承认你发文要求合理,而事实上我们也应当发,发的了。实际上,H大早在10年研究生入学手册上就声明,学术型硕士生必须要发表C刊才能毕业,可以说是已经是早已明确说明。先不论此项不分专业统一要求的标准是否合理,但在执行中却是问题多多。我们在进校时,就此标准也多方询问过学院和学长、学姐,得到的答案都是模棱两可,有的说必须发才能毕业,有的说可以不发。因而,在校的同学都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以至于90%的同学都没有发表核心期刊(也发不了)。而在先我们两届的学长学姐那里,是不以发文要求作为答辩申请前提条件的,虽然他们的答辩是在学校出台的办法之后。也就是说,至少在两年的时间内,学校是没有执行这项规定的,偏偏在我们申请论文答辩时,学校明确而坚决地提出了此项要求。这个时间点也很关键,这个阶段,大家都已经完成了硕士论文的撰写,有的考取了博士,有的找到了相关工作,已经签了三方协议。如果你早一时通知,一年哪怕半年时间,我们还可以再努力发刊。现在重申此项要求,完全使得我们的同学面临着博士就读无望、工作违约赔偿等问题。著名的法学家富勒先生曾经提出过“程序自然法”的概念,一项规范应该有其内在的道德,包括使得规范的对象明知可知、内容清晰明了、稳定性等等,H大的上述作为,至少在上述几项上都有瑕疵。可贵的是,虽然制定政策的是学校的领导,但是本院的老师一直在向学校反映问题,一直在为学生争取利益,这使得我们在寒心之余稍感欣慰。说的更为严重一点,一个学校的未来并不在于每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少文章,而在于你培养的学子是否对您心怀感激,在校期间受益匪浅,凭借着学校的熏陶在社会成为可造之才,在回忆起自己母校时充满温暖与骄傲。作为法学院的学生,我们深爱着我们自己的母校,但我们也深受法学教育多年,深谙“权利意识”,王泽鉴先生说过,权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权利只能靠自己去争取。从这个意义而言,属于我们的权利,我们也会义不容辞去争取。PS:本文请勿转载、分享、传阅。事件也在内部协调和解决之中,笔者胸中积郁,不吐不快,但笔者和其他H大同学一样,深爱着自己的母校,不希望给母校造成不好的影响,不希望此事闹大,希望此话题就此打住,谢谢体谅。
等到毕业这一刻。才知道学校的爱如此深沉。竟要耗尽全力让我留下。————手动分割————利益相关:湖南大学,社会科学专业,学术研究生。————咯咯咯大————前面抖机灵。现在就我了解的情况来表达一下“为什么觉得现在严格执行这个规定并不十分合适”。1.先说规定过去怎么执行的。确实要承认,开学时所发研究生手册上是有“发核心期刊”的规定的。问题在于:(1)多年以来没有执行,基本已被视作原则性规定,具体操作按特殊情况来;(2)入学时并没有提及特殊注意;(3)读研期间多次向学院、学校求证“发核心是否为毕业条件”,从来没有肯定答复或正式答复;(4)直到今年4月下旬,才告知毕业要求必须发核心期刊。这种规定的合理性暂且不谈,光从执行方面就是存在非常大的问题的。无论是依照往年惯例,还是具体执行过程中,都很难给学生一种“必须发核心”的认知。2.再谈规定的合理性。刚刚看到了有一些提到其他的学校或者专业的规定要求更高,或者答主个人能力更强等内容的答案。因为不是特别了解其他学校,大概知道复旦、人大等社科类排名靠前院校并不做此项要求,其他学科的情况怎样我去补一下课再说。单单说一下,本人所在学科的核心期刊一共56本(2012年查的,来源待补),全国独立设院的高校六百余所,开设此专业的一千所以上(2012年查的,来源待补)。请各位自行换算难度。还要考虑到一些常年发文的大家,各个院校老师所占版面。不客气的说,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学术水平非常不错的老师这几年保持两年一篇核心或者三年两篇的频率,在我们学科内已经比较不错了。相较于一些期刊数量略多或者比较容易看到成果的专业的同学,发核心对我们社科类学生来说,难上加难。当然,班里有大拿和导师混的好,已经发核心了。这样我们班的毕业率还不是百分之零了。3.执行规定之外的。要毕业了,工作找了,材料交了,忽然通知要发核心,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手机打字。不足之处请多交流。
Chair professor of future您试图访问的文章不存在,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全国咨询电话:400-
发表:010-
编辑:010-
|||||||||||||||||||||||||||||||||||||||||||||||||||||||||||||||||||||||||||||||||
中国论文资源库成立于1998年春。在两位清华教授的提议和大力支持下,三名致力于学术论文研究的博士,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创建了中国论文资源库。至今15年,中国论文资源库的专职和兼职团队已达400余人。
  中国论文资源库是一个论文发表服务平台。以庞大的期刊库为依托,为用户提供论文发表期刊信息咨询服务。期刊几乎涵盖所有学术领域,包括核心、SCI、国家级、省级等各个种类。
  中国论文资源库是最受欢迎的论文发表与论文编辑服务网站。
  中国论文资源库自1998年创建以来,注册用户量已突破263万人,并帮助近400多万人次顺利发表论文。15年来,中国论文资源库始终遵循热情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宗旨,深受广大网民青睐,是目前国内论文行业,规模最大、服务人员最多的正规注册网站。&
中国论文资源库微信公众平台
手机登录中国论文资源库移动网站
>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湖南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43-1061/N
邮发代号:42-4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中科双百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免费咨询:400-
编辑电话:010-
编辑QQ:;
投稿邮箱:
期刊简介 -
  本刊1956年创刊,是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主要报道湖南大学自然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也适当发表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优秀学术论文。主要栏目:生物技术、数理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
免费电话:400-
咨询QQ:;
投稿邮箱:||||||||||
您的位置:&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导师简介
新浪微博&&
】【我要纠错】
  徐新平教授:男,1957年3月出生,湖南祁阳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史论。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   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委宣传部出版评阅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恢复高考后,于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1986年考入湖南师大文学院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1989年分配到湖南省商业厅信息处工作。先后任《湖南商报》编辑、记者,执行总编。年,先后在长沙和深圳担任新闻记者,发表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作品100余篇,曾获湖南省专业报好新闻一等奖和湖南省好新闻三等奖共4次。年担任湖南师大出版社编辑、副总编辑。1998年9月开始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项,出版的专著和主编的教材及图书有《新闻伦理学新论》、《百年新闻经典》、《百年新闻标题经典评析》、《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参与)等。2000年以来发表新闻学论文30余篇,主要有《论徐宝璜的新闻伦理观》、《论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报刊的伦理精神》、《重评王韬的新闻思想》、《史家办报:中国资产阶级报业的主导思想》、《通才。史家。政治家&&中国新闻人才观的变迁》、《论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新闻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等。   崔炼农副教授:男,文学博士后,1962年2月出生,湖南南县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   1981年中师毕业后在山区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五年。1990年从湘潭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职于湘南学院、湖南城市学院。1999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师从王小盾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入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担任中国古代文学、新闻传播史、新闻语言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4年11月进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汉传佛教文化传播&研究工作。   近年来,在《中国音乐学》《文学遗产》《文史》《中国韵文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代表作有《三教合一对宁代文人审美心理素质的影响》、《论齐己的诗禅观》、《关于和声的位置》、《相和唱奏方式与辞乐关系》、《歌弦唱奏方式与辞乐关系》、《吴声歌曲中的&六变&》、《乐府&本辞&考》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乐府诗集研究&(批准号:01BZW029)的研究工作,主持子课题&乐府诗集校(魏晋南北朝部分)&。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新闻史和中国新闻思想史研究,参与国家&十一五&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新闻思想史》古代部分的撰写工作。   彭菊华教授:男,1953年10月生,湖南桃江人,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现任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   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湖南省新闻系列、高教系列、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   近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教改项目10余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新闻记者》、《当代传播》、《中国记者》、《新闻爱好者》、《湖南师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新闻学著作6部,其中于200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新闻发现学引论》,得到全国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充分肯定,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四等奖。在新闻学权威刊物《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2期头条位置发表的长篇论文《传播禁止论纲》(第一作者),选题独到,论述深入,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力地扩大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多次被评为湖南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符建湘教授:男,1954年7月出生,湖南湘潭人,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实务。现任湖南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主任,校教学督导团副团长。   曾长期从事新闻出版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82年任湖南大学校报编辑,1985年起担任湖南大学出版社文科编辑室主任及发行科科长。2004年担任湖南大学评建创优办公室副主任,全面主持本科教学评估材料与宣传工作。   多年来主讲《新闻学概论》、《新闻评论学》等本科生课程,近年同时主讲《新闻评论研究》、《舆论学》等课程。   先后主持&湖南省广电集团集约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有《中西文化比较》、《郴州市科技战略发展研究》等学术专著,主编《新闻学概论》、《新闻评论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教材4种,主编新闻实务案例教程系列丛书1套,参编教材多种,主持或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多项。曾被评为湖南大学九五期间先进工作者。   梁 媛副教授:女,博士研究生,1970年3月出生,湖南常德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实务。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主任。   2005年开始在职攻读经济学博士,主要社会兼职有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研究所、湖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法制周报》战略顾问、湖南省公共卫生报道媒体培训师。   先后担任新闻编辑、中外名记者研究、网络传播概论等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并承担了两个SIT项目(农村传播与现代化、传播与农民环境意识)及两门全校公共选修课(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新闻作品赏析与批评)的主授任务。历获系青年教师教案比赛一等奖、讲课比赛二等奖和一等奖。2001年,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及学校本科生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省社科基金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参加教改项目3项,主持校基金科研项目1项。副主编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省级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目前主持的在研课题有《农村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构》(2006省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科技传播体系建构》(省科技厅项目,2006),《农民工公共卫生信息的习惯性接触渠道及喜好倾向调查》(横向课题)等。   吴月娥副教授:女,1965年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实务。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党支部书记。   198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物理系。1996年至1998年就读于湖南大学等教育管理工程研究生班。主要社会兼职有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广播电视局新闻阅评员、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高级会员。   1987年&&2001年在省级新闻媒体一线从事新闻采编和新闻管理工作,有30多篇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有丰富的采编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新闻策划与管理能力;与新闻媒体和宣传管理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   2001年7月调入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新闻采写》、《专题新闻报道研究》等课程。先后主持和完成省级软科学课题一项,横向课题2项,协同完成纵向课题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新闻实务案例式教材《新闻写作案例教程》1部。   姚德权教授:男,博士,1963年10月出生,湖南安乡人,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媒介经营管理。现任湖南大学期刊社副社长、《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源刊)主编、《电子经理世界》(与全球最大IT媒体出版商IDG合作项目)出版总监。   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学术委员、湖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社会科学青年联合会常委、湖南省省情与对策研究工作委员会专家、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通讯评审专家、湖南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专家库专家。   出版专著《编辑创新研究》等,合编《世界金融管理经典案例》、《资本市场与财务成本控制》等;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校定重点刊物《出版发行研究》、《现代传播》9篇,CSSCI源刊21篇。   主持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省社科规划课题等项目6项,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   文章被《新华文摘》收录7篇(其中详摘1篇,补白1篇,摘4篇、辑目1篇),《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转3篇,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13篇,《经济学文摘》等收录7篇。   历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9项(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南省首届社科基金课题成果二等奖等);湖南省自然科学论文奖2项(湖南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湖南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优秀编辑学论著奖&等。   彭祝斌教授:男,博士研究生,1964年9月生,湖南武冈人,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经营管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曾先后赴韩国、香港、台湾等地从事学术访问和讲学。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留学评委专家库专家、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等。   近年来,主持《中国电视内容产业建设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媒产业制度创新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湖南报业集团化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传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湖南省软科学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湖南省重点教改项目1项、湖南大学重点教改项目1项;著有《媒介经营管理学导论》等著作教材8部;主编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系列教材1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近年主要研究成果&传媒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研究&获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人主持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获得湖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荣获部级优秀青年教师、湖南大学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5年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雷 鸣教授:男,1962年2月出生,湖南省祁阳人,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经营管理。现任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专业,1983年7月月至1985年9月任教于湘潭大学,1987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专业。历任《湖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编辑部副主任、主任,执行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2003年评聘为正高级职称(编审)。   近年来,主持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湖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研究&。参与省社科规划课题&学术道德建设研究&。主编《创新与发展&大学出版社振兴之道》(2003年);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有《论科学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相互策动》(1998年),《试论编辑伦理学的建构及其意义》(1992年)、《编辑伦理学论纲》(1992年)、《论毛泽东的编辑出版伦理思想及其意义》(1994年)、《论市场经济与出版伦理》(1995年)、《学报编辑的角色冲突与调适》(1996年)、《关注编辑的隐性含量问题》(1998年)、《品位&品质&品牌&论大学出版社成长之路》(2001年)、《论学术出版过程的伦理调节》(2002年)、《论中小型出版社的发展战略》(2003年)、《论图书表达方式的创新原则及体制保障》(2004年)、《论大学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与制度选择》(2006年)等。   刘社瑞副教授:女,1966年3出生,湖南常宁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经营管理。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经营管理系副主任。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20年,2005年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主讲媒介经营与管理概论、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广告原理与技巧等课程。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互动,教学效果好。和媒介联系密切,指导多届学生的专业实习,受到好评。曾获湖南大学多媒体讲课比赛二等奖,湖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湖南大学教案展览二等奖。参与制作的《广告原理与技巧》教学课件获湖南省高等学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   主持课题8项,参研课题1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10项。著作2本,其中《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于2006年4月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媒介核心竞争力与媒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一书即将出版。主编教材2本,参编教材3本。发表论文25篇,其中权威期刊1篇,核心期刊12篇。《论报业竞争和报纸营销策略》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四等奖。   王国平教授:女,博士研究生,1958年12月出生,湖南石门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经济。   近年来,主持国际合作课题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著有《经济增长论》、《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经济学研究》、《中小企业研究》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个人独立专著5部;在《求是》、《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日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和收录论文共60余篇;共发表论文和专著310万字。   先后获国家信息中心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国家统计局第五届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5项。   向志强副教授:男,经济学博士后,1968年5月出生,湖南邵阳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经济。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经营管理系主任。   主要学术兼职有湖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主任助理等。近几年主持各级各类课题8项,其中省级重点1项,省级一般课题3项,横向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参与各级各类课题1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已出版专著《人力资本与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研究》,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31篇,其中CSSCI源期刊20篇,核心期刊25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收录1篇,权威1篇,另外还发表有关生命科学论文8篇。主讲本科生课程《媒介资本运营》、《西方经济学》、《网络媒体经营》,研究生课程《媒介经济学》、《媒介战略管理》等。   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课题&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湖南省社科联资助课题&湖南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课题&湖南省技能人才紧缺与激励制度研究&等。   李正良教授:男,1963年11月生,湖南宁乡人,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广告传播、文化产业发展评价。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   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广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主任助理、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评委等。   近年来,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项目等科研项目5项;著有《传播学概论》等著作教材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李浩鸣教授:男,1951年9月出生,湖南南县人,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新闻、科技传播。现任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多次赴俄罗斯、香港、澳门科学考察和科技新闻采访报道。主要学术兼职有科学时报社编委、湖南记者站站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新闻&学术专刊》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等。   1976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地球科学研究,任助理研究员、先后承担相关科研课题12项,发表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著(译)作20余种,4项获奖。1986年开始涉足科技新闻报道。曾任多家媒体的通信员、特邀记者、兼职记者。1991年开始先后任中国科学报湖南记者站、深圳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科学时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党委委员、高级记者。发表科技新闻传播作品500余篇。获奖10次(篇)。   先后主持组织国家和省市级大型科技传播活动项目15项,主要有:深圳高交会科学时报宣传专题、北京国际科技周新世纪科学家论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济南)、4次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组织活动(年,北京)、首届中国医学与医药高层论坛(长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在西部系列报道专题、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组织出版、第一届全国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论坛(长沙)等。   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科技传播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研究&、&湖南省科技进步与新闻宣传、科技传播方法及效果评估&、&科技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等。   何祖健教授:女,1957年12月出生,湖南娄底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传播、电影教育。   先后8次承担部省及校级科研课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电影艺术研究》、《中国电视》、《电视研究》、《戏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求索》、《当代文坛》、《中国文学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与著作5本。4次荣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   2003年以来,主持承担的并由全体研究生参与的&岳麓影视文化基地建设与研究&项目,最近获得了教育部一等奖。目前,在教育部与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正在为建设国产优秀电影新片中国大学传播基地而拼搏。这一课题组举办的如《鲁迅》等片的中国大学生电影首映式,使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在影视传播实践中研究,在影视传播研究中实践影视传播。   何春耕教授:男,博士,1962年11月出生,湖南永兴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影视艺术与影视传播。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主任。   先后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学专业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师从国内著名影视评论家尹鸿教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英国雷丁大学电影、戏剧与电视系访问学者等。   目前主持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西伦理情节剧电影艺术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外国电影名片快读》、《电影世界之旅》、《中国伦理情节剧传统&&从郑正秋、蔡楚生到谢晋》、《影视理论与批评》、《近代中国的故事&&袁世凯和北洋军阀》;译著《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拉里&埃利森传》;教材《影视鉴赏》(主编)。已经公开发表各种论文和影视评论60多篇。从1998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已经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的《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全文转载的共5篇、《文艺理论》摘录3篇。核心期刊文章20篇,CSSCI文章11篇。
◇&编辑推荐
&& &&&<font color="#ff年考研网上辅导热招!&&&&&历年考研国家线汇总&&
◇&编辑推荐
&& &&&<font color="#ff年考研网上辅导热招!&&&&&历年考研国家线汇总&&
&考研教育网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账号cnedu_cn
&网上辅导课程特色
&24小时报名咨询
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情况简介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录
考研网上辅导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大学硕士论文格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