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后的青少年犯罪论文问题参考文献,需要写法律专业的结业论文用

您试图访问的文章不存在,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更多法律知识
法律论文全部分类
律师用户指南
回复咨询帮助
案件接洽帮助
合作加盟问题
法律快车 版权所有 2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B2-
(注:此客服QQ不进行法律咨询!)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 随着网络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生活、学习、娱乐以及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越来越凸显。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日趋增多,其诱因主要表现在网络交往、网络游戏、网上不良信息及网瘾导致的侵财类案件四个方面,除了青少年自身要自律,家庭、
  摘要:随着网络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生活、学习、娱乐以及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越来越凸显。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日趋增多,其诱因主要表现在网络交往、网络游戏、网上不良信息及网瘾导致的侵财类案件四个方面,除了青少年自身要自律,家庭、学校及社会等方面的责任不容忽视。&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网络诱因;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渐进入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显现,且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性还相对比较低,从而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作出客观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定位,容易诱发其走向犯罪。互联网的出现无疑为青少年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很重要的平台,但同时网上庞杂的不健康信息又冲击着青少年的眼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性格养成产生着极其不利的影响。根据《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指出,在对青少年上网目的的调查中,未成年犯对于&网络游戏&、&网聊&和&观看电影&这三项的选择率都在70%,对浏览色情网站的选择率为1688%。[1]又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有70%的少年犯是因互联网色情、暴力内容影响而诱发偷盗、抢劫、强奸等几类严重的犯罪案件。[2]31因此,全面探究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并依据这些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对策,全方位、多角度地预防及控制青少年犯罪,对营造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及国家安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年青少年网民总数分别为195亿、212亿和 232亿,青少年网民的数量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3]互联网的普及率和开放性决定了所有人都能够平等的获得发布在网络上的任何信息,同时也意味着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可能按其目的和意愿达到控制互联网的目的。网络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在网络中,每个个体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使得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以不可估量的速度迅速增加。网络信息传递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物理时空的限制,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总能享受到它带给我们的方便与快捷。但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的同时,也逐渐深入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在青少年中的普及,虽然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各种教育的机遇,但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也日渐凸显。他们不仅可以轻易地在网络上获得色情、暴力图片与视频以及各种不健康等信息,还可以很轻易地将其传播、发布出去。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对事物的是非辨别能力、认知能力还比较低,从而使得青少年不恰当地使用网络,或由网络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正因如此,很容易诱发青少年发生越轨行为。&
  根据南昌市南湖区人民法院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因为沉迷网络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占未成年犯罪总数的50%,而从2009年1月至6月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80%,半年内直接上升了30%。[2]34上述数据表明,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根据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向媒体发布的《青少年网络伤害课题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因网络而诱发犯罪的比率有增长之势,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受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犯罪心理,导致盗窃、诈骗、抢劫和强奸等犯罪行为的产生。还有些青少年网民为解决在网吧上网的费用,实施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秩序,而且使触法的青少年失足成为罪犯,影响了其以后的人生发展轨迹。&
  二、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上网主要是以网络娱乐为主要内容,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的使用率分别为812%、668%和729%,均高于整体网民水平的752%、632%和634%[3],在网上真正做与学习有关的行为少之甚少。互联网是信息的宝库,但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和各种各样的不健康信息往往同时并存。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递信息,青少年在难辨是非真伪或受到不良信息诱导的情况下,很可能由于网络娱乐或不恰当的网络交往以及有害信息毫无防备地受到侵害,从而诱发青少年走向犯罪。&
  (一)网络交往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网络交往是以网络作为中介获取信息、情感、财富等方面的一种交换行为,是主体与隐性对象或显性对象的互动过程。人们在互联网上从事着类型各异的活动,这些行为活动一般都存在着单向和双向之分。单向的行为活动,即主体不与任何隐性对象或显性对象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种类型的行为包括很多,比如浏览网页、查看信息、观看视频、下载目标文件等等,而这些均不能被认同为是网络交往。确切地讲,网络交往必须是主体与对象之间有直接或间接交流的互动式的一种双向行为模式。比如主体与对象通过网页、电子邮件、qq、博客、微博、&聊天室&、BBS等形式进行的互动交流,都可以被视为是网络交往。网路交往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青少年处于生理和人格的发育期,意识比较弱化,对事物的判断和是非的辨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因为不良的网络交往而诱发各种犯罪。&
  1.虚拟情感上的依托。青少年大多都处于青春期,反叛心理严重,又没有足够的社会交往能力,经常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进而封闭自己。同时,现代社会对每个人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青少年在升学、竞赛、就业等方面都令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压力,这使他们有强烈的叛逆感、异化感。在压力面前,青少年需要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但是,青少年在现实中的言语和行为受到多种现实社会规范的束缚,因此,常常会表现出与成人、朋友及社会环境之间种种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压抑情绪得不到释放和排解。而互联网的出现恰好对应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无疑让青少年特有的心理闭锁倾向找到了新的发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在既无法去面对现实,现实也没有办法给他们带来自身想要的自我实现的感觉的时候,就会回避现实,到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去寻找心理平衡点,寻求倾诉的对象,接受别人的同情和理解,如果倾诉对象是异性,有可能会日久生情,发展为网恋。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网络世界里的这种虚拟恋爱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使他们的情感朝着理性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有悖于现实社会、不正确的交往方式和习惯。网络上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属于符号交往,长时期的这种虚拟互动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引起道德失范。
  2.基于现实犯罪的动机。根据武汉大学一项对青少年成长环境调查的数据表明,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沉迷于网络,并且在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所有上网行为中,网络聊天的负面影响已超过网络游戏。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网络聊天不同于其他网络活动,它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而并非简单的单向人机行为,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虽然互动的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互动却是真实的。那些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把网络作为媒介,通过低级庸俗的网上聊天寻找犯罪对象,伺机实施犯罪。同时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社会辨别能力低、自我保护意识弱的另一青少年群体来说,教唆的可能性也最大。一旦时机成熟,犯罪实施主体就会将目标对象引诱至现实中,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根据中国青少年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底,青少年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所占比重较大,为451%,规模达232亿,新增青少年网民1936万,同比增长90%[3],并且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上网超过其他方面。而在互联网上,青少年休闲娱乐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网上聊天,二是网络游戏。有一些青少年,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把虚拟的游戏当作现实生活,淡化了主体意识,迷失了自我,从而引起性格上的孤僻、冷漠等众多心理问题;同时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很多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极易诱发青少年走向犯罪。&
  1.游戏与现实界限模糊。&
  网络沉溺是指网络行动者在进入和沉浸到虚拟的网络空间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这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从而造成一种行动变异、错位乃至生理失调的状况。互联网上的游戏大部分都充斥着暴力等内容,青少年长期沉溺于这种虚拟的网络空间当中,很容易使他们在虚拟和现实的角色转换中变得迟钝。暴力游戏中打打杀杀的场景,往往会使沉迷于这些游戏并且自制力差的青少年道德认知模糊,对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逐渐淡化,难以辨清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错位和扭曲,从而诱发其走向犯罪。因此,虚拟犯罪已成为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
  2.心理暗示与模仿心理。&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猎奇心理和模仿意识都比较强。网络游戏中大量的暴力内容,很容易使青少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现实生活中模仿和实践网络中的虚拟暴力,从而导致其迈向犯罪的沟壑。法国犯罪学家埃尔&塔尔德曾经提出了著名的&犯罪模仿理论&,他认为个体的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学习而获得的,犯罪行为也不例外。模仿的效果因接触模仿对象的持续时间、频率以及接触强度的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结果。持续时间越长并且强度越大的接触对个体产生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根据调查统计,目前社会中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不在少数,而青少年一旦沉溺于互联网暴力的情境中,学会通过暴力解决冲突的方式,往往会进行积极的模仿,低估社会规范压力,从而为青少年提供了犯罪的心理依据和可操作的行为模式。由此可以得出,网络暴力游戏已经成为了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项不容忽视的暴力文化。&
  (三)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经指出:&行动并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产物,而是他们与自己所处的一定情境产生互动的结果&。互联网上大量的不良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正是诱发其产生犯罪动机的一个重要的互动条件。&
  1.大量色情信息。&
  互联网色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这其中主要包括成人小说、黄色电影、色情网站、色情博客等。[4]青少年心理发展还不够健全,抵制诱惑的能力还比较差,性生理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加之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多的自由空间,所以长期沉溺于色情网站很容易使他们受这些不良信息影响而误入歧途。在《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中,对浏览色情网站1688%的选择率让人担忧[1],青少年如果在网络上频繁地接触色情方面的内容,便很容易习得错误的性知识,养成不健康的性意识与性观念。据不完全统计,有60%的青少年无意中接触到网上的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行为动机。[5]因此,互联网上的一些色情信息,加之青少年猎奇与模仿的心理动因是诱发青少年性犯罪的重要因素。&
  2.反动恐怖信息。&
  由于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的高度自由给人们了解世界提供了方便,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大量的虚假信息、有害信息往往掺杂在网络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利用互联网借机侵蚀广大青少年。传播学者汤普逊在分析西方传播特征时指出:在全球进程中,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强大的西方传媒借高功率广播、卫星、电视、Internet网络等覆盖全球的优势,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对那些缺少家庭、社会关爱和缺乏人文关怀、正确引导的青少年来说,当他们迷信网络时,一些扭曲、诽谤的反动信息无疑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这样不可避免会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或模糊,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四)网瘾导致的侵财类案件&
  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因不仅表现在网络本身所传递的一些负面信息和消极引导,还在于实现上网这一行为所需要的条件当中。沉迷于上网,无疑给青少年带来了一笔不小的额外开支,而当他们无钱上网时,就会通过盗窃、抢劫等途径来实现筹集上网费的目的。例如&广州日报&报道的&5&18&西南撬车窗盗窃案,即覃某某等几个小青年为了筹集上网费,于日下午,他们结伙从禅城区乘公共汽车到三水区西南街道,并购置了作案工具,于18日凌晨在华兴二街、沙头一路、永安路、&海畔名苑&小区车库等地方持螺丝刀连续撬开14辆汽车的玻璃车窗,并入车内盗窃财物,偷盗案情严重。又据&中国西部法制网&报道:日,四川省中江县初一学生胡某,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为了获取上网费而潜入经常来学校收潲水的曹家床下,准备等曹某睡着时用砖头将其砸晕后抢钱,但却被曹某发觉,为杀人灭口,胡某用菜刀朝曹某的头部和颈部连砍十八刀后抢走其身上现金后逃离现场。[6]这些案例发生的根源都是由于上网者沉迷于网络而导致的犯罪,因此,青少年网瘾也是导致此侵财类案件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因。
  三、预防网络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面对网络存在的种种犯罪诱因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我们必须重视这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除青少年自身要自律外,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体等也应担负起责任,杜绝因网络诱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自身方面&
  1.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青少年社会化最直观、最常见和最丰富的传播表现,而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建立人际关系,通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培养良好的网络交际心理,避免因不良的网络交往而产生的道德失范行为。现代青少年应在人际交往中塑造自己良好的品质,做到既自信,又相信他人;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妥善处理好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和异性的关系。[7]青少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网络中以现实为模版,从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个交际规则,使之能够正常地、健康地处理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和交往,否则,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引发各种越轨行为。&
  2.学会自我调控。由于青少年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因此在网络能够满足其各种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现实情况下,青少年难免会沉迷于网络,久而久之就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行为的出轨,从而导致社会偏差行为。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外界的压力导致内心比较孤独,或者在现实生活中受挫,以致选择网络作为发泄和逃避的一种自我&释放器&,这种方式会随着时间的蔓延使他们形成对网络虚拟性的依赖,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所以,青少年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对自身的行为管理,学会自我调控。比如,有了心理烦恼或困惑,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也可以向亲朋好友倾诉或去外面散散心;尽量到教室自修,少留在装有电脑的家中或宿舍里,把所有与学习无关的电脑光盘送给别人或锁起来;可规定每日、每周的学习时间并监督目标实现的情况等等,这都是减少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有效途径。&
  (二)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缺陷是导致青少年迷恋网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易使青少年在繁杂的网络空间中受到影响或面临困难。著名社会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陶宏开认为,青少年之所以沉溺于网络,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上引导。&
  1.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要使青少年不因网络的原因出现各种社会越轨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正确教育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家长的爱多表现在物质上的慷慨,往往忽视对孩子精神上情感上的关爱,使得孩子的快乐和忧伤无法向家人倾诉,遇到困难也不会告诉父母,只好求助网络。网络的虚拟环境为不敢面对现实的青少年提供了平等交流、吐露心声的活动空间和逃避现实的避难所,这样长此下去,将使青少年迷失正确的互动方向。作为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可以依靠的&避难所&,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所以,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平等性、经常性的交流,多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做孩子真正的朋友,避免其因遇到困难或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而寻求网络,减少网上危险因子的影响。&
  2.了解和学会使用网络。&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父母在社会大众的认知与定位中也被视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在网络世界中的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家长普遍缺乏网络知识[8],很多家长自己都是&网盲&,根本谈不上引导孩子如何正确掌握、使用网络。所以,父母首先应该学习一定的网络知识,进入青少年的网络世界,直接了解虚拟世界里的孩子,这样可以缩短家长与孩子的代沟,增强相互的了解,一方面可以监督孩子上网,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引导孩子的作用;其次,父母要用正确的对网络的处理态度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使用网络,为孩子树立楷模,创造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三)学校方面&
  作为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学校教育无疑是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的一个重要场所。与其他部门或因素相比,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教育更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知识性。学校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承、青少年道德习惯的培养以及社会规范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
  1.加强网络知识的教育和引导。&
  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系统教育的学校,应该发挥其优势,普及对青少年上网常识的教育,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规范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让学生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适度有效地疏导青少年的猎奇心理,培养文明的上网习惯,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同时,加强网络犯罪的实证性分析和教育。比如,让青少年了解一些常见的网络犯罪的相关案例,使他们在心理上对网络犯罪有一个明晰和透彻的认识,以达到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树立法制观念的目的,防患于未然。&
  2.增强网络监督力度。&
  要使青少年的现实行为不受到网络的影响,更好地趋向于社会规范,学校就应该对青少年的各种状况紧密关注,并增强网络监督力度。具体地说,学校要主动把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要求转化为必须遵守的校纪校规,强制学生遵守,对于年龄偏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还应提出上网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时时加以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行为,以遏制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
  (四)社会方面&
  1.弘扬健康的网络文化。&
  网络作为媒体,由于其提供的信息远比学校和家庭广泛得多,特别受青少年群体的喜欢,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媒体应切实加强技术手段,严格控制不良信息源头,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消除各类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在网络上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广大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9]比如网上设立真正能展示中国文化精髓的主页,表达一些对人生问题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的观点。这样才能吸引青少年网民进行访问。目前国内真正适合青少年的网站还非常少,应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尽快建立并完善一批真正适合青少年的网站,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网络天地。
  2.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工作。&
  针对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望,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功能,办好我们自己的中文网站,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青少年通过网络接触到这一时期他们所碰到的实际问题,如恋爱问题、心理问题、对性的认识、就业问题以及人际交往等。通过开设这些栏目或专题讨论,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探讨和思考,使其在轻松消遣中自觉不自觉地学到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和确定正确的社会价值态度,不断获得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自我同一性的认识,进而不断地调整、修正自己的思想、价值标准和行为。&
  网络诱发的青少年犯罪虽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但家庭、学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疏忽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其健康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社会各个阶层都有义务正确引导青少年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构建起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俊健,潘晓玲.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及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5):78.&
  [2]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报告[J].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6).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
  [4]甘世云.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理论阐释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28.&
  [5]曾燕波.虚拟世界中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J].社会科学,2007(9):87.&
  [6]中国西部法制网.为筹上网费两少年入室抢劫杀人[EB/OL].[].
  [7]祖广.建师德,树师风,促和谐,谋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2):81.&
  [8]朱欢乔,沈国华.当前青少年网瘾形成原因的系统调查与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1):198.&
  [9]刘雪,胡敏洁.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0.&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摘要: 随着网络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生活、学习、娱乐以及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国青少年...
摘要: 现代化进程产生的一个后果之一是女性犯罪逐渐增多。最近30余年来,随着我国现...
劳动仲裁制度在中国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实践,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解决劳动纠纷事...岗位培训班结业论文工作要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岗位培训班结业论文工作要求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更多法律知识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社会心理学理论,从&挫折 &&侵犯&、&学习 &&摹仿&视角深入分析了的原因,并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青少年犯罪   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就出现了犯罪现象,由于犯罪是侵犯社会的行为,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去探求犯罪产生的原因和防止犯罪的对策。本文结合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变型时期的特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
  关于犯罪原因的探索有种种假说,如:C龙脖罗梭为代表的犯罪人类学说认为,犯罪是与生俱来的身体构造方面的特征(如头盖骨异常,前额扁平,颧骨特别突出等),必须会走上犯罪道路,(本身没有实际科学价值,但对犯罪者进行研究的方向却被继承了下来,形成了二十世纪以来以伦兹.克雷奇默尔为代表的犯罪)该学说还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实施犯罪前所形成的性格,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性格的形成则是个人素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关于犯罪学研究的第三种学说是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S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个性或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形成的。&本我&是与生来的,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紧密联系。&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它和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倾向于抑制本能活动,本能和欲望强烈地冲动着,希望能很快地得到满足,急切地寻求出路,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自我,可以认为,当&自我&要求获得本能的满足,而又不能按照&超我&所要求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实现时,一任&自我&自由发泄,自然易于构成满足已欲而侵他人的犯罪行为。从这种理论推论,为了消除犯罪,必须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一任自我自由发展,建立刑罚只能助长犯罪,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以上是犯罪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学说。这些学说,在它们的创始人之后,都有很大发展。对犯罪问题,多种学科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和方法进行共同研究,这无疑会促进犯罪研究的深入发展,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但是尽管如此,由于犯罪问题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作用,是涉及到生活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的&症候群&,对犯罪原因的探索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浩繁的课体。
  社会心理学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在借鉴以上学说的基础上,指其原因主要以下几种:
  (一)挫折&&侵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当个人动机行为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反应。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认为人类的基本欲望是寻求快乐与逃避痛苦。当这种趋乐避苦的欲望被阻碍时,心理上就产生挫折感,而产生一种攻击行为,轻者如嘲笑、讽刺、斥责、重者则打斗、毁伤或者杀害使其受到挫折对象;有时侵犯攻击的反应是内在行为&&用幻想、投射或退缩等自我攻击的方式来代替,该理论的核心就是人的不良心理是导致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
  犯罪的道路。
  其三、目前我国的家庭多为,当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就自然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很多家庭对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直至过份溺爱,在孩子从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辈们都是尽一切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因此,在他们的世界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就几乎没有经历过失败、挫折,更很少经历考验、磨练,当遇到父母离异情况时,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同事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对于矛盾不想办法解决,而是把自己的委屈、悲愤发泄在社会、他人身上,用报复社会,报复他人,去满足自身的欲望和要求,如某地某中学学生张某(男,14岁),在下晚自习回家的途中,被一持刀歹徒刺中颈部动脉,当场死亡。如此年青的少年,便身遭不测。一时间群情激愤,广大群众纷纷要求早日破案,严惩凶手。经过公安机关艰苦奋战,终使案情大白于天下,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此案主谋竟是张某的同班同学,年仅13岁的刘某。俩人因谈女朋友发生矛盾,刘某承受不起这样的&挫折&,于是就决定采用犯罪手段,清除自已谈女朋友道路上的障碍,在经过一番策划之后,他与另一个同班同学未某(男,14岁),以30元的雇用价格雇用了无业青年周某(男,17岁),将张某杀害。从这上龄小,作案手段残忍的案件中,我们不难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里因外界因素,不同因素地受到异化和扭曲。
  二、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具体分析
  从天真无邪的儿童,到初涉世事的少年、青年,他们的人格、思想、世界观、方法论都存在有级大的可塑性。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塑造、人生理想、信念的选择都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的个别行为得到奖励,这个人就很有可能重复这一行为。当遭到处罚时,他就不可能去重复了。设想一个父亲热衷于鼓励他的儿子在游戏中表现。对侵犯的目标猛烈打击,赞扬儿子粗鲁猛烈的行为,这种训练对于促进儿童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的影响就是特别大的。相反,就象一个儿童学习不随地吐痰样,他也可以学习不侵犯行为。当他因为打了弟弟一拳,或因为向隔壁的女孩扔石子,或咬了妈妈而遭到惩罚后,他就学着不做这些事情了,当受到挫折,但因控制了自已,未发生侵犯行为而得到报答之后,他同样就学习了它。美国心理学家瓦尔特期为探索在注入情境中奖励侵犯对儿童以后的侵犯行为的影响,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一个比较简单的实验,是让一些儿童拳击玩具&宝宝&,只有他们重拳重击宝宝时才加以奖励。对另一些儿童只有在他们轻轻拳击时就加以奖励,而后测量他们在相互接触游戏中所表现的侵犯行为。结果发现在这新的相互的情境中,那些由于重击而受奖的儿童要比那些轻击而受奖的儿童更富有侵犯性。
  我们不能说模仿学习是青少年犯罪的唯一原因,但从青少年世界观方法论还没有形成,还存在动摇不定时期,其受外界的影响,模仿外界的作法,会对其处的态度、原则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与世界接轨,国门洞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民主的气氛日益增强,包括文化领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日趋形成。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先进的思维方式的同时,糟粕的东西也随之而来。表现在文化领域,电影、电视中的暴力、色情镜头屡见不鲜。一些青少年无形中被这些东西所感染,当成欺凌弱者的&拳头&品,或者模仿电影、电视里的人物,在现实中去&实践&。我认识一个人,上学,为满足生活上的需求,在课余时间到一个饭店去打工,这个青年人很有才华,在学校还是文体部长,能就会道。但就在他工作期间,饭店夜12点之后经常播放带有暴力性质的录像,在该饭店打工,他就有了观看此类录像的先决条件,久而久之他就被录像中的人物的&壮举&所感染,于是也说产生了模仿的念头。他常事先躲在学校女厕所内,等女同学到厕所方便时,他就趁机实施强奸。在一次类似的恶作剧中,他被女同学在反抗时咬伤了手背,血滴在了女同学的衣服上,但他却趁机逃之夭夭。在逃走后,他为自已的机智而感到非常自豪。不久之后,他又同样的手段实施同样的犯罪,在女同学喊人后,许多同学闻声去抓,而这个同学不但没有远离现场,而是到自己的宿舍换了一件衣服,到现场围观。在当场被认出后,经检验其血型与第一作案时留在被侵害的女同学衣服上的血型一致,该案才得告破。在讯问该同学时,他交待其犯罪动机时说,就是在寻找一种模仿的刺激。
  对青少年来说,对影视中人物的模仿是引起犯罪的一个原因,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也是一个原因,我们都知道作为一社会的人,成年人需要社会交往,青少年同样需要社会交往。交往是人们相互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实现的全部心理活动的交流。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与他人与社会交往,不同年龄的人交往的对象和方法有不有的特点。不良的交往是导致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交往是通过大众模仿、暗示和受暗示的行为来实现的,对一个人的社会态度、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拉大,许多地方的青少年因经济或其他原因过早地被推向了社会。为追求优厚的物质享受,从农村流向城市,在城市灯红酒绿的诱惑中,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就利用了这一部分人的无知、幼稚、诱使。组织他们实施犯罪,这是青少年团伙犯罪。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的滞后,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不强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我国的学校多是应试教育为主,衡量学生的好坏只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做人的教育。于是正在转型期的青少年没有被引导怎样做一个守法公民,而是放任自流,一旦有外界不健康的外因诱导他们就极容易犯罪。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如何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能否站立于世界之林的需要。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课体。根据以上分析的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减少和,本人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使他们真正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人生,莫把金钱当成至宝,莫把享受当成追求。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携手,积极引导,让青少年牢固树立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养成以奉献为荣,以索取为耻的传统美德。其次,加强法制教育,让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在全社会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让青少年真正懂得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犯罪后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为此,各级司法、教育、宣传部门应加大法制宣传,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第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位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堤坝,正如前文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时所谈到的,青少年越是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越差,辨别是非的能力就越易于模枋,这时更需要家庭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与培养。学校是青少年启蒙教育的的地方,因此学校在教书的同时,更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做人。社会预防则是要求全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家庭、学校、社会三道防线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预防的防控体系。第四,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少年可塑生,模仿能力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的诱惑力往往很大,常言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学好不容易,学坏却非常简单,所以,对属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重大诱因之一的&黄赌毒&现象要尽能力加以围剿。文化部门应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严禁不良书刊,杂志的发展传播,根除那些毒害青少年不健康的文化垃圾。
  总之,青少年犯罪逐年呈上升趋势,年龄逐渐低龄化,犯罪的突出性在重大案件上,性质恶劣,团伙化,这些都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这对于我国这个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的国家,需要我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等手段,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这一宏大的工程,深入、持久、广泛开展下去去,这是民族振兴、国家兴亡、人民安宁幸福的大计。
  参考文献
  (1)多拉德,杜波等的《挫折与侵略》
  (2)S费洛依德的《梦的解析》
  (3)伦兹的《犯罪生物学论》
  (4)EH萨瑟兰《犯罪学原理》
  (5)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
  (6)《当代警学》99年第3期
  (7)《社会心理学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
【2个回复】
【3个回复】
【3个回复】
【1个回复】
【1个回复】
网站声明:法律快车网刊载各类法律性内容是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案例、范本和法规等内容,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将问题与链接反馈给我们,核实后会尽快给予处理。
频道热门知识排行
频道热门法规推荐
微信法律咨询
扫一扫 随时随地为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法律快车 版权所有 2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B2-
(注:此客服QQ不进行法律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预防青少年犯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