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思维监控发展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人物 成果 展望 争议 奖项
热点&新闻 &其他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从思维发展的类型与阶段来看,大学生思维的特点已经由青年初期的思维形式向青年中期的思维过渡,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假设和理论观念进行思维
在大学这个阶段,由于理论观念的提高,对假设的理解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思维更加抽象,他们对理想、可能性和非物质性有极大的兴趣。思维不再束缚于过去比较狭窄的推论,思想上对恒定、必然、宇宙,计算机上的二进制、复合命题、真值、定理等概念有了普遍的理解。
二、思维更加全面、灵活、有预计性
青年的思维更为周密,他们既考虑现实状况,也分析以往的影响及将来达到的可能性。了解问题比较全面,注意细节,避免遗漏重要的部分。
思维是在应用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中表现其灵活性的。大学生应用知识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面临问题的情境直接应用已有的知识;第二种方式是面临问题的情境对已有的知识稍加改变,即可应用;第三种方式是问题情境条件复杂,必须把已有的多种知识重新改组、综合应用才能解决问题。大学生的思维基本上能达到这个水平。
三、思维发展的形式化与命题性
一个命题就是一个能够表达相信、怀疑或否认的语句。命题性思维允许一个人去审查超越当前所理解的现实的观念,使他们考虑有多种可能性的假设,它可以对现实的条件加以控制,它可以使观点更新颖,选择合理的命题思维。由于大学生形成和检验命题的能力提高了,因而他们的科学思维与政治思想也经历了重要的变化,他们的思想在科学概念和政治概念范围内敏捷地在进行活动。对一定科学领域内或政治思想领域内的问题的考虑,更为抽象,更为复杂,也更为灵活。他们的思维处于或活跃于一定的思想体系之中。
四、思维成为自己活动的对象
大学生的思维不仅更全面,而且假设的能力也在提高,他们对自己思维的结果进行考察,看它是怎样得来的,思维过程与结论是否一致,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否合适。根据我们对上海、北京、重庆、兰州等七所大学八个系二、三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参阅赵鸣九:《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心理特点》,见《西北五所高师院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4页。),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是独立地进行推理和论证。解答习题或问题时,自己解答或大部分自己做的占73%,依靠自己思考的占74%,而和同学共同解答与研究的占16%,寻找现成答案或很少思考的只占12%,对不理解的问题喜欢讨论的占36%,请教教师的占7%,两者兼有的占43%,两者都不做的占7%。这体现了大学生喜欢独立地解答问题的特点。
但是他们的思维也充满了迷惘与困惑的情绪体验,诧异地注意到现实生活中的不一致和不协调。如果他们在青年期以前过分地依赖父母或高度评价父母的行为,当他们注意到父母以前未有的特点时,就会动摇这种依赖的基础。
大学生内省思维的发展,冲破了以往形成的比较刻板的教条式思维,学会用科学思维来鉴别自己的思维活动,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了自我分析,提高了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
五、青年的思维更注重未来
青年面临着许多今后生活的问题,考虑未来,对未来生活作出决策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这个时期的思想变化是超越现实去考虑理想、超越现实去考虑假设,综合部分去考虑整体,越过“是什么”或“为什么”而探索将来会有怎样的变化。在思维中掌握了大量的关系的结合,推断出多种可能性,并能把很多观念组合起来,使青年的概念化世界变得非常复杂。
缺乏形式运算思维能力的青年,在思考时依赖于直接的观察和具体行动经验的情境。随着大学阶段逻辑思维、抽象推理的发展,他们的构想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综合,即对过去、现在和前进中的未来的一种新的综合。在青年的认识发展中,除了科学的、哲学的思考外,又增加了自我分析与人际关系的思考。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全国客服①
全国客服②
全国客服③
栏目热点及推荐
此栏目下没有文章
最新文化精华
&&&&&&&&&&&&&&&&&&&&&&&&&&&&&&&&&&&&&&&&
总部地址:南京市常府街85号新大都广场乙幢27楼A座
中华心理教育网
客服电话: 025- 官方QQ群:30619& 官方微博:/nanjingshixinli2006&&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中华心理教育网(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苏ICP证号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期包括:青春期和成人初显期 青春期的范围:10-18岁 成人初显期:18-25岁 青少年期的范围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青春期(10-18 岁)的特点 由不成熟的儿童期进入成熟的成年期的成长阶段,为未来做准备 生理,心理,社会,经济上的过渡阶段 剧变阶段:性和生育,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参与社会事务 成人初显期(18-25 岁)的特点 是.一个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时期是不稳定的
时期, 是自我关注的时期 ,是.一段处于夹层中的时期, 存在各种可能的时期 英文单词辨析英文单词辨析 adolescence:青春期 teenager:指年龄 13-19 岁的个体 juvenile:少年,常用于法律领域,用以鉴定法律上被认定是未成年的 个体,通常指未满 18 岁的个体 青少年期的范围-多学科视角青少年期的范围-多学科视角 不同视角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生理进入发身期开始具备性繁殖能力;情感开始与父母疏远获得独立的同.一感;认知高级推理能力开始显现高级推理能力得 到巩固;人际关系兴趣开始从父母关系转移到;同龄人关系上,发展了与同龄人保持亲密关系的能力;社会开始为成人的工 作、家庭和公民角色接受训练完全获得成人的地位和权利;教育进入初中结束正规教育阶段;法律获得青少年的法律地位获 得成人的法律地位;文化开始为成人仪式接受训练完成成人仪式 斯坦利?霍尔 Stanley Hall
生物学观点 生物学观点 霍尔是用科学方法研究青少年的第.一人,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认为“个体发展复演了种系进化”认为人的青春期是. 一个“狂飙期” ,本质是动荡的,青少年的情绪起伏不定 艾瑞克?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
心理社会学观点 埃里克森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保留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不再强调本我的生物性动力,强调自我 才是驱动力,提出了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每阶段都有.一中心发展任务,对每.一任务产生的矛盾,都有两方面可能结果,如 果冲突成功解决会形成积极个性品质,如果冲突存在,会形成消极个性品质,青少年期的任务是形成同.一性 年龄范围阶段结果 1. 婴儿(出生至 2 岁)基本的信任感 vs 基本的不信任感、乐观和安静 vs 悲观和焦虑 2. 幼儿(2-4 岁)自主感 vs 羞愧感自我信任和独立 vs 依赖和恐惧 3. 学龄前儿童(4-6 岁)主动感 vs 内疚感好奇和充满活力 vs 厌倦和淡漠 4. 学龄儿童(6-11 岁)勤奋感 vs 自卑感为进步感到骄傲并继续努力 vs 为自己感到内疚 5. 青少年(11-20 岁)同.一性获得 vs 同.一性混乱对现在与将来自我的感知 vs 缺乏投入 6. 成年早期(20-40 岁)亲密感 vs 孤独感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vs 感到孤独 7. 成年中期(40-65 岁)繁殖感 vs 停滞感成长与繁殖 vs 停滞和碌碌无为 8. 老年(65 岁以后)自我整合感 vs 失望感对死亡的接纳 vs 惧怕死亡 心理社会学观点 同.一性探求是.一个冲突增长的正常阶段,同.一性建立需要个体有效估计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如何取长补短来获得关于 “我是谁”“我将成为怎样的人”的清晰认识。该阶段表现主动的青少年可能经历自我怀疑、混乱、冲动,以及与家长和其 、 他权威人物的冲突 心理社会性延缓期:指儿童时期和成人期间的.一个受社会约束的中间发展阶段,青少年可在这.一时期尝试多种角色而无需为 任何人承担责任 青少年的卧室布置清晰地反映出其自我同.一性探求过程青少年的卧室布置清晰地反映出其自我同.一性探求过程 让?皮亚杰 Jean Piaget
认知观点 图式,是思维或心理结构的最初形式,人们用图式来处理环境中发生的.一切适应,包括个体对周围环境认识的新信息以及对 这些新变化的调节同化,获得新信息并将其整合进已有的图式中,用以对新环境刺激做出反应顺应,指建立.一个新的图式, 替换原有图式以适应.一个新刺激的过程 平衡,是.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包括同化和顺应的和谐认知观点 感觉运动阶段 (出生-2 岁)儿童学会将身体的运动动作和感觉经验加以协调,他们的触觉、听觉、视觉使他们可以感知到周围存在的客 体的各种属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习得语言,学会用符号表征世界,但尚未形成进行逻辑运算所必需的心理操作。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开始显现出逻辑运算能力,但局限于与具体存在的事物相联系的逻辑推理。能够完成.一系列 心理操作,如类和包含、守恒、推理等。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后)青少年可不受约束,通过带有逻辑性、抽象的术语进行思考,能够反思、内省,使用系统化的逻 辑解决问题,学会归纳、演绎推理。 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1925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班杜拉扩展了其理论,加入认知成分,提出个体如何解释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决定了他们的表现。社会认知 学习理论强调个体能够主动地控制那些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带来的.一切 罗伯特?哈维赫斯特 Robert Havighurst
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提出发展任务的概念,认为每种任务都有最佳发展时期 美国青少年青春期八项主要任务 1.接受自己的身体构造并有效地使用它 2.习得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的交际方式 3.习得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 4.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或其他人 5.为经济上的自立做准备 6.为结婚和家庭生活做准备 7.追求并完成负有社会行责任的行动 8.学习能够知道自己行为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 接受自己的身体构造并有效地使用它接受自己的身体构造并有效地使用它 乌尔?布朗芬布伦纳 Urie Bronfenbrenner
历史学和人类学观点 青春期作为.一个发展阶段在各历史时期间差异巨大,我们不可能对青少年所受的压力、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或者代际关系的性 质这样的问题做出概括性的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取决于某个时代既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例如同.一性问题:在工 业革命之前,大多数青少年都会子承父业,因此不存在同.一性危机青春期完全是社会的创造物。尽管发身期作为发展的.一个 必要环节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但是直到出现集体教育,我们才将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而独特的群体来对待 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米德和萨摩亚人在.一起 米德和萨摩亚人在.一起 人类学观点 根据米德所述,萨摩亚儿童在.一个多成年人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与其他人的感情关系分散而且相当淡薄。她们很早就了解生 命的事实-出生、性与死亡,而且并不神秘地加以限制。此外,萨摩亚人的生活并不具有美国社会的多样选择性,因此萨摩 亚的青年男女并没有紧张情绪冲突或抗拒等特征。米德据此认为, “狂飙期”并非是青少年的典型年龄特征,我们文化中的价 值多元和选择性造成了工业社会中青少年成长中的无所适从 生物学理论人类学理论生物学理论人类学理论 思考:自己何时进入成人期? 第 二 讲一、青春期身体发育 发身期 (Puberty) 生长的快速加速过程,结果就是身高和体重的显著增长。第.一性征的发展,包括生殖腺(性腺) ,即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 巢的进.一步发育。第二性征的发展,包括生殖器和乳房,阴毛、体毛和脸部毛发的生长及性器官的进.一步发育身体组成成分 的变化,尤其是脂肪和肌肉的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变化,其结果就是人变得更加强壮,能进行更多的 运动 发身期是由什么引起的? 内分泌系统:制造人类的激素,使其在体内循环,并且调控者体内的激素水平 激素:由.一个或多个内分泌腺分泌的高度特异性的物质。特定的激素会携带着“信息”到达特定的身体细胞身体细胞液被指 定选择性地接受激素的信息 腺体:刺激特定身体部位以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器官。在发身期并没有出现新的激素,也没有新的身体系统发育,只不过是 有些自出生以来就有的激素有所增长,而另.一些激素有所减少而已 青春期发育的原因-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的工作原理 内分泌系统接受来自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指示。HPG 轴:被设定来维持特定的雄性和雌性激素水平。在发身期中,激素会起到 组织和激活的双重作用。出生前,预设激素差异,组织生长变化。发身期,激活行为上的差异表现 发身期是由什么引起的?发身期是由什么引起的? 皮下脂肪的增长达到了.一定的阈限所引起的由脂肪细胞可产生.一种莱普亭定生物碱(leptin)的蛋白质,其水平的上升可能 是下丘脑启动发身期激素变化的信号。个体只有积累.一定的身体脂肪之后才会进入发身期。压力、疾病、营养不良、过度运 动和过分消瘦都会延缓发身期的时间。对性吸引力的最初感受可能与.一种称为肾上腺的腺体的发育成熟过程有关 男女平均身高的增长和增长速率男女平均身高的增长和增长速率 不同性别处于青春期时体内的肌肉和脂肪量 既然女孩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比男孩更多的脂肪,那为什么社会大众又要理想化地要求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应该更瘦.一些呢? 男性和女性的运动能力激素因素造成了最初的性别差异,比如相比于女性,男性的雄性激素在出生前环境中的水平就较高, 而且在发身期中增长的速度也要快得多,而雄性激素与某些运动上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像节食和运 动这样的环境因素对生理表现上性别差异的影响会越来越重要青春期身体发育变化的顺序青春期身体发育变化的顺序 男孩男孩女孩女孩 特征首次出现年龄特征首次出现年龄 1. 睾丸和阴囊生长 9.5-13.5 1. 阴毛生长 8-14 2. 阴毛生长 10-15 2. 胸部发育 8-13 3. 身高急剧增长 10.5-16 3. 身高急剧增长 发身期的起始时间和节奏 女性男性进入发身期时间最早 7 岁、最晚 13 岁最早 9 岁半、最晚 13 岁半。成熟时间间隔 1 年半到 6 年 2到5年 .一个发育较早且比较快的个体可以在 10 岁或者 11 岁就达到成熟 .一个发育较晚的个体要在两年后才开始发身 .一个发育晚又慢的个体则要到 7 年后,17 岁时才能发育成熟 发身期开始的年龄与发身的速度没有关系。发身开始的时间对个体的身体有少量影响。晚发育的人平均来说要比早发育的人 成人时高.一些早发育的人平均来说多少会重一些 发身成熟起始时间的种族差异 以往研究很多源自 Tanner 及其同事三、四十年前对英国福利院青少年的追踪研究 肯尼亚基库尤人文化中,男孩表现出青春期的首个身体变化要比同年龄段的女孩早。对中国女孩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阴毛 生长比乳蕾发育晚两年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黑人女孩乳蕾的发育和阴毛的生长相对早于白人女孩 发身期的不同方面在起始时间上的种族差异 二、文化和社会对青春期生理的影响 营养和健康 在出生前、婴儿期以及儿童期中营养较好的个体会较早地进入发身期。长期缺乏足够蛋白质或者热量的个体进入发身期 的时刻更可能会延缓儿童期及青春期阶段的慢性疾病或者过度运动会导致发身期的延缓 150 年来月经初潮年龄变化 社会心理因素 压力和发身期的起始时间 生活在不太和谐或者暗藏危机的家庭环境中的女孩,或者家中有继父的女孩有.一部分会较早进入发身期。离异家庭中,女孩 的初潮时间要早于完整家庭中的女孩,母亲对父母间冲突的报告越多,与女孩初潮的过早到来有显著相关。父亲在家庭中的 卷入水平越高,女儿的发身期到来的时间越晚。 社会关系对生物功能的影响 生活在.一起的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的月经周期将同步化 不同文化对发身期的看法 在大部分文化中,人们都要为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举行传统的仪式――68%的文化中有对青春期 男孩的仪式,对女孩的则有 79%。 9.5-14.5 4. 阴茎生长 10.5-14.5 4. 初潮 10-16.5 5. 变声 11-15 5. 腋毛 10-16 6. 首次射精 12-14 6. 皮肤出油长粉刺 10-16 7. 胡须和腋毛 12-17 8. 皮肤出油长粉刺 12-17 对月经初潮的看法 经期对女性来说是危险的(她可能会害怕参加游戏) ;经期对女性而言是个好事(她能够得到更多食物,或者牧师通过触碰她 可以获得祝福) 由青春期身体变化引起的压力和紧张可能是某种文化作用的结果而未必就是固有的生物特征的产物 加纳 Krobo 女孩子的 Diop 庆典 三、健康的行为和态度 健康状态与相关行为反应 青春期是.一生中非常健康的时期。以美国为例,近年来青少年死亡原因从自然原因转向车祸、暴力等原因。男性死亡率高于 女性自杀 12%谋杀 14%医疗原因 25%交通事故其他事故 11% 健康状态与相关行为反应-营养 在快速生长发育时期,青少年需要大量事物和特定的营养以满足身体发育需求。研究发现许多青少年营养不良,包括 缺钙:奶制品摄入不足。缺铁:经期失血造成蛋白质缺乏:节食减肥。维生素 A 过少:需要补充蔬菜、水果摄入。维生素 B6 缺乏:谷物、豆类中摄入。父母应该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为孩子准备营养食物 9-15 岁青少年每日平均活动时间 健康状态与相关行为反应-睡眠健康状态与相关行为反应-睡眠 很多青少年睡眠不足 M. Carskadon (1998)研究发现,C 和 D 等学生每晚睡眠时间比 A 和 B 等学生少 40 分钟,且周末睡的更 晚。事实上,青少年比儿童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时间 青少年睡眠少的原因 学习、工作压力大。父母不再强迫 生物基础:褪黑激素分泌比成人和儿童晚两小时 青少年睡觉、起床时间 健康状态与相关行为反应-睡眠 从小学到高中,上学时间越来越早。初中生和高中生在第.一节课上不清醒不足为奇 解决方案:适当延后上学时间或强制青少年晚上早睡 身体意象 理想的身体意象 女孩:体型高、瘦、窄,身材苗条,紧致,修长 男孩:身材高大,强壮而肌肉发达,有着中等程度的四肢和宽阔的肩膀 青少年关于自身健康的选择与他们感知自己的方式有关。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青少年更可能避免有害行为的发身,而自我感 觉不好的青少年则正相反。青春期个体的自尊大部分与知觉自己身体的吸引力相关。但是很可惜,通常都是判断标准过高, 因此觉得吸引力不足 体重问题 体重问题 青少年肥胖人数近年来增长迅速 肥胖的原因 1.个人:基因、饮食动机、饮食模式、挑食、缺乏锻炼 2.个体间交互:家庭、同伴 3.环境影响:学校、社区 4.社会影响 Couch potato Couch potato 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早熟对女孩的影响大多都是消极的。关于身体外貌方面的文化价值观 早熟女孩会引起年龄较大的男孩的注意,导致过早性行为、青少年犯罪和药物滥用等 早熟对男孩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早熟的男孩比其他男孩有更吸引人的外表,所以更受人欢迎。但是也容易过 早卷入性、青少年犯罪和药物滥用等。晚熟的男孩酗酒和犯罪的几率较高.一些 成熟时间不同女孩的吸烟比例成熟时间不同女孩的吸烟比例 第二讲结束第三讲 青少年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传统研究 (一)让?皮亚杰(Jean Piaget )的认知发展理论 成熟 (maturation) 是阶段性发展的动力,不能教 8 岁小孩那些 13 岁大的孩子才能掌握的知识。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包括个体对周围环境认识的新信息以及对这些新变化的调节 同化,获得新信息并将其整合进已有的图式中,用以对新环境刺激做出反应,顺应,指建立一个新的图式,替换原有图式以 适应一个新刺激的过程。 平衡,是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包括同化和顺应的和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2 岁) 儿童学会将身体的运动动作和感觉经验加以协调,他们的触觉、听觉、视觉使他们可以感知到周围存在的客体的各种属性。 (2)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习得语言,学会用符号表征世界,但尚未形成进行逻辑运算所必需的心理操作。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开始显现出逻辑运算能力,但局限于与具体存在的事物相联系的逻辑推理。能够完成. 一系列心理操作,如类和包含、守恒、推理等。 (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后)青少年可不受约束,通过带有逻辑性、抽象的术语进行思考,能够反思、内省,使用系统 化的逻辑解决问题,学会归纳、演绎推理。该阶段青少年可以把多变量因素融入复杂任务或问题中去思考,如,钟摆实验 观察发现,该阶段青少年的问题解决行为有三种基本特征 1.能系统地计划要考察的内容,探测所有可能的原因 2.会精确记录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3.得出的结论逻辑性强,直觉地知道每次应该只改变一个特征 这是一种“假设-演绎推理”的科学方法 (二) (1)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 是心理上的概念或过程,不是直接的感知经验,包括时间、友谊、信仰等等。 太阳:月亮: :睡着: 星星;床;醒着;夜晚 (2)推理 包括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和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所有的美式橄榄球员都要穿护具 Kim 是美式橄榄球员 Kim 是否穿护具?所有的美式橄榄球员都要穿护具 Kim 穿着护具 Kim 是否是美式橄榄球员?Kim、John、Jack、Tom 都是美式橄榄球员 Kim、John、Jack、Tom 都穿着护具,是否所有的美式橄 榄球员都要穿护具? (3)复杂思维和元认知 青春期个体更喜欢多角度进行复杂思考,这种复杂思维 (complex thinking) 体现在对比喻和讽刺的应用上。 元认知 (metacogniton)指对认知的认知,能够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元认知能力大量应用于学习、问题解决和社会交 往中。 (4)青少年思维对人格和行为的影响 理想主义,青少年反省思维能力发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评价他们习得的东西,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增强,因此看不惯与 自己意见相左或看上去有失公正的人。他们不仅能分辨世界是什么样子,且能预测将会变成怎样,这种能力使得青少年倾向 于理想化,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往往使其成为批判性的观察者。 伪装,青少年所言和所行有差异,经常说一套做一套,反映了其理想主义和行为的不一致性。反思能力的发展也会导致伪 装的另一种表现:假装与他们真实情况不同的样子。 假装愚笨,青少年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处理问题而导致失败的现象并不是由于任务太难,而是由于任务太简单。例如青少年可 能会花 20 分钟决定自己要吃什么或穿什么衣服。 进行形式运算的能力让青少年有考虑更多选择的机会,但这种能力并不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中。 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方面: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 青少年关于关注自己导致忽视他人,感到自己站在舞台上,努力对假想观众做出反应。 青少年还会产生自己是独特、唯一的信念,例如坏事只会发生在别人而不是自己身上 (三)对皮亚杰的质疑 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年龄阶段并非如皮亚杰所说的那样一致。 即使进入该阶段的个体也不会一直都具有这种能力, 例如生气、 匆忙时会出现倒退现象,该阶段内不同能力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形式运算阶段后是否存在“后形式运算阶段”? Riegel (1973)认为成人处于一种认知辨证状态。一个辨证的思考者能够整合多条相矛盾的信息而不是采用非对即错的观点。 跨文化研究发现形式思维比感知运动或具体运算思维更依赖于社会文化经验。 皮亚杰的模型是质的, 而不是量化的测量, 用其来描述思维问题, 不一定会真实再现或预测青少年的认知表现的水平和深度,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表现受到情境、动机、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和教育对青少年形式运算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不容 忽视。 二、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1)输入、存储和加工、输出 信息加工理论-注意力 每天有大量信息进入我们的感官系统,但其中大部分都没有被进一步加工,这是选择性注意的结果。选择性注意是一种注意 到相关信息的同时屏蔽掉非相关信息的能力。青少年在需要选择性注意的任务上表现得比儿童好得多。与儿童相比,青少年 的注意力分配能力更成熟。例如:选择性注意能力的发展使得青少年可以在公共场合进行学习选择性注意能力的发展使得青 少年可以在公共场合进行学习。 (2)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系统的工作模型a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STM) 选择性注意使部分信息得以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内容以声音编码或图像编码方式存储。 只能临时容纳少 量信息。 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还需继续加以处理,否则就会消失。 8 5 1 7 4 9 3 读一遍上面的数字看看你能否记住 7 1 8 3 5 4 2 9 1 6 3 4 这次呢? 美国心理学家 G. A. Miller (1956) 研究发现,一般成人短时记忆容量的平均值是 7 个组块。 米勒当时发表的论文题目是《神秘的七加减二》( The magic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NBACBSFBIMTV 读一遍上面的字母看看你能否记住?NBA CBS FBI MTV 这次呢? 有人认为记忆广度测验高估了 STM 的真正容量,因为被试能够使用其他的信息源来完成任务。例如,回声记忆可以帮助你提 高对一系列大声读出项目的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效果。因此 Cowan (2000)提出,真正意义上的 STM 容量应该是 4 左右。(The magical number 4 in short-term memory: A reconsideration of mental storage capacity) b 工作记忆 Baddeley 和 Hitch (1974)提出工作记忆包括中枢执行系统,视觉空间模板和语音回路三个部分工作记忆。中枢执行系统:指挥 信息的流动,选择何种信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得到操作,也有人认为该系统的作用是控制注意资源分配。 语音回路:执行默读复述以保持言语材料,在阅读,理解,学习词汇等任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视空间模板: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来保持视觉材料,用于心理意象的产生和使用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一般看作积极加工的信息,甚至可能来自当前激活的长时记忆的信息。 工作记忆除包含上述活跃的记忆痕迹外,同时还包括用于保持这种激活状态和使人们将注意集中于手头正在做的认知任务的 注意过程。 c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LTM) 短时记忆加工的重要信息被传送到长时记忆,在这里有意义的信息将得到永久存储。 长时记忆一般不以语音编码,而是依据信息的意义和重要性。 青少年长时记忆能力强于儿童是由于他们善于使用记忆策略以及拥有更多知识经验。 d 信息加工的速度和自动性 青少年加工信息的速度远超儿童,例如在玩视频游戏时,他们能更快地做出反应。 自动性指个体投入到信息加工上的认知努力数量,青少年处理各类需要思考的问题上表现出了更强的自动性。自动 性更多依赖经验而不单单是年龄。 e 信息加工理论的局限性 信息加工理论将现象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当把现象作为整体解释时,失去了意义和连贯性。 计算机隐喻也值得商榷,人脑不是电脑,电脑没有反射功能,且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是如何成为一体的,如何被组 织的,以及如何被操纵的,电脑一无所知。人类的情绪、动机等因素对认知过程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电脑则不然。 第四讲 青少年认知发展(续) 一、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一)维果斯基 Lev Vygotsky(1)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紧密相关 首先,认知发展是社会化的,儿童在和他人的交流中学习,并需要他人的协助来了解自己需要学什么。 其次,认知发展是文化的,儿童所知是由所处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比如南太平洋岛国上的青少年要学习叉鱼技巧,在北极 圈生活的爱斯基摩人要学习生存技巧等。 (2)维果斯基两个最有影响的观点 维果斯基两个最有影响的观点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指青少年独立完成某件事和他们在成年人或有能力的同龄人指导下去完成这件事 之间的差距。 支架(scaffolding),指在最近发展区中提供给青少年的协助的程度,随着青少年解决问题能力越来越强,支架应被逐渐撤去。 Tanon 发现非洲科特迪瓦 Dioula 青少年学习,缝纫技巧的过程符合支架和最近发展区理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3)Barbara Rogoff 提出引导参与 (guided participation) 概念是对维果斯基理论的重要发展。 引导参与指当两个人(通常是.一个成人和.一个青少年)参与到一个文化活动中所产生的互动,当学习发生时,文化价值、社 会成员为这一引导提供方向,类似于支架理论。Rogoff 的理论更强调文化价值影响青少年“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 。 Rogoff 发现美国女童子军在卖曲奇这项任务中表现出了支架和引导参与。 二、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实践: 批判性思维和决策制定 (1)青少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Daniel Keating 认为青春期认知能力的发展给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动力 1.长时记忆中,知识范围变得更宽广,对新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得益于先前知识的比较作用 2.同时考虑不同类型知识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这种能力还能促进产生新的知识组合 3.在运用和获取知识时,可以运用更多变化的认知策略,如计划和监控 Keating 认为批判性思维培养过程中,环境非常重要 (2)青少年决策制定 当前关于青少年决策的最有名的观点是行为决策理论 (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决策制定过程包括: 1.识别可能选择的范围 2.识别各选择导致的结果 3.评价每个结果的吸引力 4.估计每种结果的可能性 5.整合信息 青少年决策制定研究发现,决策制定过程会随着年龄增大发生本质的变化与儿童相比,青春早期青少年能识别更多的选择, 能更好地预期可能选择的结果,能更好地评价和整合信息。但在上述每个方面,青春早期青少年与青春晚期青少年、成人相 比仍显得稚嫩对处于青春晚期的青少年和成人的研究发现,他们在决策制定方面差别不大,但青少年比成人更愿意去冒险。 Paul Klaczynski 提出的双重加工理论,证明青少年决策制定基于不同的认知系统一个系统是分析推理性的,另一个则是基于经 验情感和无意识动机的启发性系统。斯腾伯格和卡夫曼也有类似观点,提出青少年决策的两大影响因素:认知因素、心理社 会因素。 三、青少年的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观点采择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是一个用来定义我们认识其他人、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术 语,包括观点采择、青少年自我中心等。 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 指个体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即能够认识到对同 一事物或事件别人可能会有不同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的能力。 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 Robert Selman 用一系列人际关系的两难故事情景,研究了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能力发展 阶段 0(3~7 岁) :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即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 行判断。 阶段 1(4~9 岁) :社会信息角色采择。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表现出了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但不能理解产生这种不同观点的原因。此阶段的儿童有时仍将自己的观点投放到他人身上。 阶段 2(6~12 岁) :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在这个阶段,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 突。这时的儿童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据此预期他们的行为反应,也能根据他人的观点来评价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阶段 3(9~15 岁) :相互性角色采择。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和 反应。 阶段 4(12 岁~成人) :社会与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即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由此产生.一些关于社 会法则方面的概念,并能了解到人类不仅可以共享某些语言及表面上的经验,也可以共享更深层次的情感及价值观点。 观点采择的作用 首先,观点采择有助于调整青少年对他人的评价与反应 第二,观点采择有助于青少年理解人际关系 第三,观点采择有助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更加成熟 最后,观点采择有利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 四、青少年的智力 (1)智力理论-智力三元论 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三种能力 1.成分智力,包括.一般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比如丰富的词汇量、解答类比、演绎推理等测验项目的能力 2.经验智力,包括以有意义的方式选择、编码、比较和综合信息以创造新观点、新想法和新理论的能力 3.情境智力,包括现实世界中的适应性行为,例如估计情境,达到目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Robert J. Sternberg 智力理论-智力三元论 (2)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哈佛大学的加德纳 (1993) 提出个体具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包括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理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交往智力 7.自知-自省智力 后又提出可能还有三种其他智力,经验智力,精神智力和自然智力 (3)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由巴黎大学的 Binet 设计,后由斯坦福大学 Terman 修订,适用于 2 岁至成人晚期的个体,已修订至 第五版。可以给出言语智力和动作(非言语)智力分量表成绩以及总的智力综合分数。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是最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量工具,包括成人版 (WAIS-R) 和儿童版 (WISC-III) WAIS-R 将智力分为两种成分:言语技能和动作/操作技能纸笔类传统智力测验是否真的测到了我们想知道的东西? Haier, R. J. (2009). What Does a Smart Brain Look Like?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20(6), 26-33 五、青少年的创造力 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 (1)李约瑟悖论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 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2)创造性思维(创造力) 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实质: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 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就越突出。 (3)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流畅性,能想出办法的总数灵活性,从一种功用转换至另一种功用的次数。 独创性,你的建议的新颖或独到的程度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流畅性,能想出办法的总数灵活性,从一种功用转换至另一种功用的次数。 独创性,你的建议的新颖或独到的程度。 (4)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a 定向阶段,对问题进行定义和确定问题中的重要维度。 b 准备阶段,尽可能多地搜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c 酝酿阶段,一段无奈的时期,所有能想到的方案都无法解决问题,在这一阶段,问题解决被移入潜意识进行。 d 顿悟阶段,思想火花闪现,产生一下子发现问题解决办法的顿悟体验验证阶段,检验并评价问题解决方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才的思维(智力)表现 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 思维+想象 灵感的出现 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结合 创造性人才的人格(非智力)表现第五讲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自我概念/同一性/自尊 自我(self)是人格中被个体自身所意识到的部分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对自己做出的一种有意识的、认知的理解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埃里克森把自我概念称为个体的“自我同一性” (ego identity),或个体自我感知到的具有连续一致感的个性 自我概念比同.一性的范畴小,后者还包括长期目标等方面 自我概念和同.一性是自尊的基础,自尊(selfesteem)表示个体对自身的感觉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可以是个人对自己的总体感受,也可以看做由多重自我概念组成,不同的角色可以发展出不同的自我概念,自我不 同方面组成的信念等。例如一个人可以是爸爸、儿子、学生、老师、朋友等等;再如自己的社会技能、运动能力和道德 我到底是谁? 我以为我是谁? 别人认为我是谁? 我认为别人认为我是谁? 我认为我将会成为怎样的人? 我认为别人希望我成为怎样的人?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 更加抽象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十分复杂!我敏感、友善、受欢迎、宽容,尽管我可能有些害羞、自以为是、脆弱……尤其是对于我 的朋友而言,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人……在家里我更是处处替父母分担。” 一位 15 岁女孩的自我描述 认知能力发展使青少年能够区分真实自我 (actual self) 和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 学者又将可能自我区分为理想自我(ideal self) 和假想自我(feared self) 更加复杂 Susan Harter 的研究发现,让 7 年级、9 年级和 11 年级的青少年对自己进行描述,其描述程度高低在 7-9 年级迅速上升,之 后便缓慢下降。青少年会时不时有意展现出虚假自我(false self),指展现在别人面前但不会出现在自己真实想法和感受中的自 我。你认为青少年最有可能在谁面前展现出虚假自我?父母、朋友还是恋人? 青少年自尊 自尊是人们价值观和幸福感的全面体现包括自我意向、自我概念和自我知觉等概念。 50 年代美国关于自尊感的讨论引发了大量相关研究。研究发现自尊感在青春期早期呈下降趋势,而在青春期后期到成人初显 期则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自尊感的不同维度青少年自尊感的不同维度 Morris Rosenberg 认为有两种自尊:稳定的 (baseline self-esteem)和不稳定 的(barometric self-esteem) Harter 通过青少年自我感知量表发现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剖析青少年的自我意象 学习能力 社会认同 运动能力 外貌特征 工作能力 浪漫渴求 行为管理 亲密友谊 影响青少年自尊感的因素 Harter 研究发现,她提出的八个方面中,体貌特征对青少年自尊感影响最深远,女生比男生更注重外貌。青春期父母和同伴 对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是其自尊感形成的原因之一。学业成绩也和青少年自尊感密切相关,学业成绩是自尊感的原因而非结 果 自尊感不同方面的性别差异 (Harter, 1999) 青春期自尊感的性别差异 Carol Gilligan 认为青春期早期在自我发展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男孩正学着宣扬他们的观点,女孩却丧失了她们的“发 言权”并变得沉默寡言和令人不安 吉利根认为,女孩们在到达青春期时, 正冒着失去自信的危险吉利根认为, 女孩们在到达青春期时, 正冒着失去自信的危险。 女孩和男孩的区别开始于早期孩童时期对社会关系的情感反映。女孩从很小就对人际关系的细微差别更为敏感,对社会交互 作用的微妙关系有更为深切的观察力,对培养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更感兴趣。到青春期阶段,女孩认识到主流文化对女孩性别 期望中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自信下降,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吉利根的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赞赏,也受到很多批评 成人初显期的自尊感 自尊感在成人初显期呈现上升趋势, 因为:成人能够更好的接纳并适应自己的体貌;摆脱了高中的压力, 更能适应同伴评价; 能够接纳更多社会事务,可以做一些以前不能做的事情 二、情绪 “天性使年轻人激动,就像酒令酒鬼兴奋一样。”-亚里士多德 “如果暴风雨到来前波涛的咆哮,激情的积蓄将预示着喧嚣的迸发。”-卢梭 青春期的情绪变化 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我意识和局促不安的情绪是其父母的两到三倍,并且比父母更容易感到 尴尬、孤独、紧张和被忽视。青少年更喜怒无常。随着童年结束,青春期开始,快乐逐渐减少。 青春期情绪变化的原因 生理:大脑发育,杏仁核区活动强烈,前额叶区大脑活动缓慢 认知和环境变化:抽象推理能力的发展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青春期经历的各种事件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如转学、开始约会 三、自我同.一性 “我在探索我是谁-- 尝试找出更深刻的自我, 我真的一点也不确定。因 为到了大约 7 年级,我还只是个孩子。我是我, 而我从来没有真正想过这个问题。但现在我开始更多地思考这个问题,并且我必须开始为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作出决 定。 --康拉德,13 岁 Erik Erikson ()提出了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每阶段都有一中心发展任务,对每一任务产生的矛盾,都有两方面可能 结果,如果冲突成功解决会形成积极个性品质,如果冲突存在,会形成消极个性品质。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 年龄范围 婴儿(出生至 2 岁) 阶段 基本的信任感 vs 基本的不信任感 结果 乐观和安静 vs 悲观和焦虑幼儿(2-4 岁)自主感 vs 羞愧感自我信任和独立 vs 依赖和恐惧学龄前儿童(4-6 岁)主动感 vs 内疚感好奇和充满活力 vs 厌倦和淡漠学龄儿童(6-11 岁)勤奋感 vs 自卑感为进步感到骄傲并继续努力 vs 为自己感到内 疚青少年(11-20 岁)同一性获得 vs 同一性混乱对现在与将来自我的感知 vs 缺乏投入成年早期(20-40 岁) 成年中期(40-65 岁) 老年(65 岁以后)亲密感 vs 孤独感 繁殖感 vs 停滞感 自我整合感 vs 失望感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vs 感到孤独 成长与繁殖 vs 停滞和碌碌无为 对死亡的接纳 vs 惧怕死亡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青春期健康的发展应该是建立。一个对“你是谁”和“你如何适应周围世界”的清楚明确的认 识,不健康的发展道路是自我混乱,没有成功形成一个稳定的、可靠的自我意识。 同一性形成的关键领域是爱(私人关系) 、工作(职业)和信仰(信仰和价值观) 。 同一性发展是贯穿于生命全程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丢失和重新获得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青春期建立清晰的自我同.一性是成年期和随后发展的基石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部分建立在青少年儿童时期积累的认同 (Identi!cation) 上随着孩子成长,他们对父母和其他喜欢的人进行 认同。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对这些认同进行深入思考,放弃某些部分,保留某些部分,并在个人特征基础上发展保留的那 些部分,最后形成自我同一性。该阶段的心理社会性延缓期有助于同一性的形成,帮助青少年探索多样性。消极认同会导致 青少年拒绝社会所倡导的爱情、职业和信仰接受社会摒弃的、怪异的事物。一些青少年亚文化是消极自我同一性的典型表现 同一性实证研究 James Marcia 创立了同一性状态审查法,后发展为同一性状态模型 (Identity status model) 该模型包含四种同一性状态 同一性扩散 Identity diffusion 同一性早闭 Identity foreclosure 影响建立同一性的因素-性别 为了维持亲密关系,女性比男性更加情愿限制自身的职业发展。埃里克森认为对女性而言,亲密总是先于同一性,男性却正 好相反 影响建立同一性的因素-文化 自我的概念带有强烈的西方特点。东方文化中,在爱情与职业的探索上,女孩所受到的限制要大于男孩 四、青少年独处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独处 美国的调查发现,青少年有 1/4 的时间是在独处中度过的。他们利用这些时间对自我概念、自尊感、情感状态和同一性进行 反省。研究发现,只要时间适中,独处是有益的。独处时间过多和没有独处时间的青少年有较高比例出现学校问题和沮丧心 理 独处和孤独 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Robert Weiss 区分了两种孤独社交孤独 (social loneliness),人们感到缺少充分的社会接触和社交关系。 情感孤独 (emotional loneliness),人们感到人际关系缺乏充分的亲密感的时候,前者反映的是社会接触和社交关系的数量,后 者反映的是人际关系的情感质量。 成人初显期比青春期少年更孤独,特别是情感孤独,例如大一新生 第六讲 家庭与青少年发展 一、家庭系统的内部关系及特征 同一性延缓 Identity moratorium 同一性获得 Identity achievement家庭系统中的青少年 家庭系统方法 (family systems approach) 是一种可以很好了解家庭成员间相互影响的好办法。 家庭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组成,例如核心家庭中的母亲和孩子、父亲和孩子、父亲和母亲子系统 家庭系统方法基于两个核心原则: 1、每个子系统都作用于家庭中的其他子系统; 2、任何家庭成员或家庭系统的变化都会导致.一段时间的不安定或失衡,直到家庭系统对这一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 处于中年的父母 “我想做一个非常大的改变,小变化对我已经没有吸引力。孩子们不久就要离家,我想卖掉房子并作出惊人举动:如环游世界 一年,然后回到城里再找份工作,或者是圆自己的大学梦。我可不想等到自己得了癌症或者家人去世才做改变,虽然夫妻关 系现在很和睦,但我可不想皮特和我离婚后再做改变。--爱丽,一名 39 岁有三个孩子的母亲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们在青春期和成人初显期的发展与自己中年的发展相互重叠 研究发现,大多数人认为中年时期是一生中相当令人满意和舒适的时期,尽管有人认为存在“中年危机” (midlife crisis),但大 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他们一生中的巅峰。工作满意度、地位和权力的顶峰都出现在中年时期经济条件得到改善。个性变得更加 灵活和具有适应性多数父母都能轻松应对“空巢综合症” 兄弟姐妹的关系 青少年和兄弟姐妹的关系主要有:扶养关系,好友关系,冲突关系,竞争关系和忽视关系。其中冲突关系最常见,来源包括 互相捉弄,所有物,家务活,侵犯隐私和父母不公平对待等。这种冲突在青少年期少于儿童期青少年和兄弟姐妹也存在亲密 伙伴关系,但总体来说低于跟父母或朋友的亲密度。危机(如离婚)家庭中的青少年兄弟关系会经历高强度的变化,有可能 是敌意也有可能是温情 青少年家庭生活的日常节奏 经验取样法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简称 ESM) 是研究者对青少年及其家庭进行研究时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拉尔森 的研究中,选取了 483 名白人家庭 5-9 年级学生和 55 名 5-8 年级学生及其父母样本。 ESM 采用具有设定功能的手表,在.一 周内,每天早上 7:30 到晚上 9:30,响 30 次。讯号响时,被试记录下所在地点、.一起的人、在干什么事,以及喜怒、愉快或 急躁和相应的级别 青少年家庭生活的日常节奏 以上研究发现,青少年平均每天和父母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仅有.一个小时 5-9 年级学生.一个人待在卧室的时间有所增加该研 究还发现还发现母亲们通常和子女有更深入的关系,如.一起谈话、外出、吃饭。父亲们只是粗浅地涉足孩子们的生活,父亲 们平均每天只有 12 分钟和孩子单独在.一起每天晚上六点是所谓的“崩溃时间”。 同时, 父母通常是青少年安全舒适的重要来源 扩展的家庭关系 传统文化中,男性结婚后仍留在家中,这种生活提高了青少年和他们大家庭之间的亲密程度。传统家庭中青少年与祖父母的 联系和亲密程度也可能高于父母。西方主流文化中的青少年不常与大家庭成员联系,.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住的比较远。离婚家 庭中,孩子们与祖父母的联系也会增加扩展的家庭关系。 二、父母类型及不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 “我爸妈向来不爱回家。 他们不是外出旅行, 就是 忙于工作或其他的事情。 通常, 我放学回家就能看到 桌子上留着一个纸条, 上面写着我晚饭可以做点什么吃,不用等他们。他们从来不陪我玩游戏或看乐队演 出。我常常想,我是个孤儿吗? --朱利安,14 岁 “我爸爸太严厉了,如果我在饭桌上调皮地看看他,他就会在桌子下面踢我。父亲也有一个这样的爸爸,他爸爸也这样对他。 --帕特里克,16 岁 “我妈妈告诉我,在我读高年级前不能坐男孩子的车外出。我用一种友好的方式和她争辩,最后我们都做出了妥协,我告诉她 男孩的名字后,她同意我和男孩骑车出去玩。 --多尔,15 岁 父母类型 研究者们倾向于用要求 (demandingness) 和回馈 (responsiveness) 来描述父母类型。要求指的是他们对孩子的表现设定规则 和期望并要求他们遵守的程度。回馈指的是他们对孩子需要的敏感性和对孩子表达爱、温暖和关心的程度 Diana Baumrind 提出,将两者结合起来,可形成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父母 (authoritative) 纵容型父母 (permissive or indulgent) 淡漠型父母 (disengaged or indifferent) 对 4000 多名 14-18 岁青少年的调查发现,美国社会各种父母教养方式的比例 专制型父母 (authoritarian)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 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也会导致青少年消极后果.一项研究发现,感知到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的青少年,在自尊、学校表现、 自我控制、学习动机等方面比没有感知到的青少年差。青少年不仅受父母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父母,这被定义为亲子间的 双向互动。有多个子女的家庭,父母对不同孩子的教养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女孩觉得父母是权威型,而儿子觉得父母是 专制型,这种界定也会反过来影响青少年的表现 父母教养方式的文化差异 在非西方国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非常少见。在这些传统文化中,父母希望自己的权威被无条件服从,无需做出解释 例如日本、韩国、中国、越南和中东国家。东方“孝顺”的传统要求子女.一生都必须尊重、服从、孝敬他们的父母,孩子们不 会去问为什么要孝顺父母。非西方文化中的专制型教养方式是否意味着父母缺少回馈?前述教养方式分类是否适用于非西方 文化? 三、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 用两个人造母恒河猴,一 个是用金属做的有奶吃, 一个是用细毛布做的,没有奶吃。结果发现:小猴 总是依恋后者。哈洛 认为,小猴对母猴依恋的主要原因是温暖的皮毛的感觉。 Harlow 的经典依恋研究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是描述亲子间情感关系的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 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一样,亲子间的依恋是种群中弱小的成员生存的基础,他们与能照顾和保护自己的成人保持亲 密联系是必须的 。Bowlby 的美国同事 Ainsworth 通过观察母婴间关系提出了两种依恋类型,分别是: 安全依恋 (secure attachment),当一切正常时婴儿把母亲当作“探险的安全基地”,当受到惊吓时则向她寻求身体上的保护和安 慰 不安全依恋 (insecure attachment),当婴儿机警地试探周围环境时会反抗和逃避母亲的保护和安慰 早期依恋研究多集中在婴儿期,但 Bowlby 和 Ainsworth 相信早期依恋关系是一生中对他人依恋的基础 早期依恋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根据依恋理论,在幼儿期和青春期,如果孩子感到跟父母亲密并确信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爱和关怀,那么他们长大后也更可能 以此发展出健康的自治感。安全依恋不仅能提升孩子对父母长期的依恋,也能给他们向外探索的自信。一项 10-19 岁的追踪 研究发现,那些安全依恋的孩子在 10-15 岁两次观察中,更有自信,更能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到 19 岁时这种早期依恋 关系带来的影响逐渐消失 四、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 青少年尽管与父母有冲突,但不应夸大。这些冲突多由生活小事引发,如着装、打扮、交友等,.一般不会严重威胁父母和青 少年之间的亲密感情.一项加拿大研究发现,40%青少年报告和父母.一周至少有.一次冲突,孩子处在青春期时的亲子冲突比那 些已婚夫妇间的冲突还要多,其中女孩和母亲的冲突更加频繁,青少年和父亲的冲突虽少但往往更严重。随着年龄增长,冲 突逐渐减少 冲突的根源 生理上,青少年身体变得更强壮,父母仅靠身体上的优势来实施权威变得困难,另外性成熟也是冲突的原因。认知上,青少 年抽象思维的发展使得他们更善于辩论,使得父母在争吵中更难取胜 。Judith Smetana 认为,冲突可能反映了青少年和其父 母对青少年自治范围的认识和界定。冲突的争论焦点在父母看来是社会习俗,而在青少年看来则是个人选择问题,例如不同 场合的穿着问题。还有.一些冲突源于小事,但反映了深层次价值观。例如,美国父母很少和孩子谈论性问题,他们很担心, 但总是羞于启齿,以至于当他们想说“那样太穿太性感了”的时候可能只会说“你不能穿这样的衣服去学校”,或要求“11 点之前 必须回家”时,可能是想说“电影 10 点就结束了,我不想你在 10 点至回家这段时间有性行为” 初显期成人和父母的冲突 一般来说,初显期成人离家后,与父母关系就会改善 。Dubas 和 Petersen 的追踪研究发现,在 21 岁成人中,那些住址离家 至少.一小时车程的年轻人报告跟父母的亲密感达到较高水平,且对父母的建议给出较高评价;那些仍住在父母家的年轻人在 这些方面和父母的关系最差;其他人位于两者水平之间 初显期成人和父母关系改善的原因 初显期成人和父母关系经历了离家、归巢、再离家等阶段。初显期成人在能力和对父母的理解力方面不断提高,不再像青春 期那样自我中心。 父母在对孩子的问题上, 监督者和规则执行者的角色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是与孩子们更轻松、 友善的关系, 这种新的亲密关系更开放,并且互相尊重 五、离婚、再婚等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 60 年来美国离婚率变化趋势 60 年来美国离婚率变化趋势。父母离婚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父母离婚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短期内的情绪反应:恐惧,焦虑,无安全感。长期影响:好消息:75%到 80%的离异家庭孩子不会出现问题 坏消息 1: 出现问题行为和心理不适的概率是完整家庭中孩子的两倍。 在被调查的来自破裂家庭的 18 岁到 22 岁的青少年里, 65%的人同父亲关系很差,有 30%的人和母亲的关系很差,25%的人从中学辍学,40%的人寻求过心理治疗的帮助 坏消息 2:父母离婚的青少年成年后的离婚率是完整家庭中孩子的两倍 社会行为模仿 离异家庭的孩子对待婚姻小心翼翼,寄予厚望却又怕失去,不会做太多承诺由于缺少关爱,结婚较早,因此容易失败 离婚时孩子年龄对他们未来发展有影响吗? 即使没有离婚,但暴露在父母冲突中,同样会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的.一系列问题 离婚家庭 离婚后父母角色发生改变,会对青少年产生直接影响。离婚后母亲可能会把子女当作知心人。离婚后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发生 改变 改善离婚的消极影响 与母亲关系不错的青少年能更好地接受父母离婚。离婚后父母保持文明的关系并可以就孩子的事没有敌意地交流,会减少孩 子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分开的父母保持对孩子的照顾,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孩子们也会受益 再婚家庭 再婚是否意味着愉快新生活的开始? 研究发现,母亲再婚时,青少年.一般走向不好的.一边,再婚家庭青少年与非再婚家庭中同龄人相比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和 行为混乱等问题,学业成绩也要差。与年幼儿童相比,青少年对父母再婚表现出更多问题。初显期成人离家后,与继父母通 常能更好地相处 双职工家庭 整体而言,双职工家庭和父母有.一人外出工作的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无明显不同。双职工家庭对女孩子的影响更为积极, 有助于发展其自信和更高的职业意向。双职工家庭如果父母均是全职工作且工作很忙,会影响亲子关系第七讲 同伴群体与青少年发展 .一、朋友和家人 同辈(Peer)与朋友(Friend) 同辈(Peer) 指身份上有共同点的人,也可以指代年龄相仿的人。对青少年来说,同辈包括同龄的同学、邻居,以及同事组成 的.一个大圈子。朋友(Friend) 指你可以和他发展.一种有价值并且是相互关系的人,对青少年来说大部分朋友都是同辈(同龄 人) ,但不是所有的同辈都是朋友 青少年与朋友的关系变化 从 5 到 12 年级,青少年期青少年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减少,与同辈们在一起的时间日益增多。他们不仅仅在学校一起度 过,课余时间也喜欢在一起青少年与同性朋友相处时间比较稳定,与异性相处时间有所增加。与朋友们在一起是青少年的快 乐体验来源 朋友和家人与青少年的关系 另一项对比父母和朋友关系的研究发现,情感支持来源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 4 年级,父母 7 年级,同性朋友和父母相同 10 年级,同性朋友大学生,恋人 研究指出,与父母有着安全依恋关系的青少年更有可能与朋友发展可靠关系。青少年期,父母的直接影响减弱,但间接影响 依然很强 现代社会中朋友在青少年情感中的地位 青少年最快乐的时光是和朋友们在一起度过的。因为在密友身上能投射出自己的情感。感到跟朋友在一起可以很自由开放 但青少年朋友关系不都是情感支持和美好时光,朋友同时也是他们最消极情感的来源--愤怒、沮丧、悲伤和焦虑。和朋友在一 起的青少年往往能够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 二、青少年友谊 亲密感在青少年期的发展变化 亲密感 (intimacy) 是两个人分享个人的知识、想法、感受的程度。青少年期的朋友之间会分享想法和感受,表露内心的希望 和恐惧,并互相帮助理解父母、老师和同辈是怎样的 沙利文提出青少年期亲密感的发展规律 10 岁左右会与一位同性发展出特别的友谊 接下来几年这种关系会在许多方面加深并发展 青少年认为对于友谊来讲信任与忠诚更重要 青少年期之前的友谊主要是基于可以分享活动,而青少年期的青少年在亲密感和支持上更依赖于朋友. 青少年期亲密感研究一 研究目的:考察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早期亲密感的差别 被试:.一对 4 年级朋友和.一对 8 年级朋友 研究内容:每对被试中的.一个人要提供他朋友的背景信息(生日、电话) 、喜好(运动、科目) ,以及想法和感受(会担心什 么等) 研究结果:童年晚期好友能像青少年早期好友那样了解对方的背景信息,但在喜好、想法与感受方面就不如他们了解得多 青少年期亲密感研究二 研究目的:青少年晚期的高中生和成人初显期大学生在描述与他们最亲近的人的关系的不同 研究内容:他们的描述被归为四类 友好型,聚焦在分享活动。亲密型,聚焦在情感上,情感依恋和交流。混合型,友好型和温和型综合 疏远型,既不是友好型也不是亲密型 研究结果:大学生与高中生相比拥有更多的亲密型和混合型友谊 青少年期亲密感形成原因 认知的发展,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社会认知。身体发育期和性成熟期经历的重要事件,例如身体变化,初恋,初吻等性别差 异,与男孩相比,女孩间的朋友关系更亲密 青少年如何选择朋友 相似性是朋友选择的核心原因,包括 1.学业上的相似性 2.业余爱好上的相似性 3.危险行为上的相似性 三、朋友对青少年的影响 “朋友会让你做那些你明知道不应该做的事情。你试图对他们说不,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你被他们狠揍一顿或者误解。朋 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们比我大一些。他们如果叫我去打篮球,就会开车过来载上我,然后去卖烈性酒的商店。如果 我问, ‘喂,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他们会说, ‘杜松子酒!你现在马上给我闭嘴,来一口! --莱昂内尔,14 岁 ’ “如果我们这帮孩子里有人吸大麻,他们会问, ‘你想试试吗?’如果你拒绝了,他们会说, ‘好吧。 ’就是这样。没人强 迫你,也不会有人因此羞辱你。--亚伦,14 岁 朋友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研究者一直非常关注青少年参与危险活动与朋友参与危险活动程度之间的关系 两者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这是一种典型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因为 1.在大多数研究中,关于青少年的行为以及他们朋友的行为的叙述都是由青少年自己做出的 2.选择性交往,大部分人会选择和自己相似的人成为朋友 3.选择和影响共同促成了青少年与朋友危险行为的相似性 朋友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友谊的积极方面有助于建立自尊,帮助他们发展社会认知 Thomas Berndt 提出青少年期朋友之间有四种支持 1.信息支持 2.工具性支持 3.同伴支持 4.尊严支持 成人初显期的朋友交往 研究发现,从青少年期到成人初显期,个体与朋友参加业余活动的比例逐渐下降。这并非由于他们结婚生子所致 可能由于原来大家经常参加的活动如聚会、泡吧、K 歌等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四、小团体和同伴群体 青少年往往属于某.一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小团体 小团体和同伴群体 小团体 (cliques) 是一些互相非常了解的,经常在一起的,并且形成一种固定的社会群体的朋友组成的小群体 同伴群体 (crowds) 是基于声誉划分的较大的群体,它以共同的爱好为基础,成员之间并不一定是朋友或者经常在一起,例如 体育生,书呆子群体等 小团体中的敌对性交往 讽刺与嘲笑 可以帮助某些人确立统治地位,地位高的成员总是能够嘲笑地位低的成员,这样可以增强团体凝聚力,同时不让别的团体的 成员加入进来 间接攻击,包括说闲话,散布流言,斥责,在小团体中排挤人等行为。间接攻击多发生在女孩之间 小团体和同伴群体随年龄增长的发展 对青少年来说,同伴群体是他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群体从青少年期早期到中期变得越来越易区分且有影响力 从青少年期中期到后期层次和影响力都逐渐减弱。研究者认为这种发展趋势反应出同一性发展的全貌,早期需要同伴来明确 自己,同一性形成后则不再依靠一个同伴群体来定义自我 小团体和同伴群体随年龄增长的发展 澳大利亚社会学家 Dexter Dunphy 提出了青少年小团体结构的发展变化阶段论,认为 第一阶段,青少年期早期,青少年的社会生活一般发生在同性之间 第二阶段,一两年后,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并在课余和异性接近 第三阶段,同性群体开始瓦解,因为核心人物可能开始恋爱 第四阶段,小团体发生性别混合 第五阶段,确立恋爱关系,小团队最终瓦解 五、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群体 受欢迎 or 不受欢迎 社会技能 (social skill) 是青少年是否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受欢迎的青少年通常很友好,令人愉快,幽默,乐于倾听,并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受欢迎的青少年缺乏社会技能,又可分为两类 被拒绝的青少年,侵略性太强 被忽视的青少年,性格太内向 社会技能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研究者认为青少年社会技能缺失建立在社会认知缺乏基础之上 例如有侵略性的男孩总是倾向于把其他男孩的行为理解成.一种敌对的行为研究者还发现有一些具有侵略性的青少年同时具 备很高的社会技能,他们被称为有争议的青少年。这类青少年有人非常喜欢,有人非常反感 如何帮助不受欢迎的青少年 对不受欢迎群体的干预集中在社交技能的学习上 对被拒绝的青少年,意味着要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和侵略性,例如可按以下 6 步操作 1.停,平静下来,想想你刚才做了什么 2.回忆你的问题,说出或写下你的感受 3.为这件事的结果设定.一个积极的目标 4.找出可能能够达成这个目标的解决方法 5.使者预期这个可能的方法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6.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法,然后去做 如何帮助不受欢迎的青少年 对被忽视的青少年,.一般干预措施是教给他们社会技能 例如交朋友的技巧,教会他们如何加入一个群体,如何专心且友好地倾听他人讲话,如何以正面形象吸引他人的注意等等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那些自我报告有孤独感的大学生第八讲 约会、爱和性 一、约会 “约会”是什么? 约会的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大家约会的时候都做什么? 青少年约会“四部曲” 美国青少年的约会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群同性别的青少年一起出去玩,到一些能够遇到异性的地方 第二阶段,青少年参加社交活动,如舞会、派对 第三阶段,一群男孩和女孩一起去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如电影院 第四阶段,一对对少男少女单独约会,如电影院、餐厅、音乐会或.一起出游 约会很少发生在青春期之前,但开始约会的时间与生理成熟有关 青少年约会的主要功能 约会的主要功能包括 娱乐,乐趣和享受 学习,学会在约会交往上更加成熟 身份,和谁约会,频率如何以获得同伴认可 友谊,同别人分享有趣的活动 亲密,同他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 求爱,寻求一个稳定的伙伴 不同阶段青少年约会的功能差别 青少年期约会主要是娱乐、亲密和身份 大学生约会则是亲密,友谊和娱乐 青少年中期,男孩主要关注身体吸引,女孩则强调内在品质,如支持和亲密 青少年晚期,无论男女孩都追求内在品质且高度相似:支持、亲密、交流、承诺和激情 约会的认知模式 尽管时代在发展,但传统的约会认知模式(dating script) 依旧起到主导作用 男性遵循主动认知模式 (proactive script) 女性遵循被动认知模式 (reactive script) 二、爱情 青少年的爱情与热恋 超过半数的 12-18 岁的青少年报告谈过恋爱。大多数美国青少年的初恋发生在青少年期早期。即使一个人的时候,中学生每 周至少会有 5 小时想着真实存在或想象中的恋爱对象。恋爱关系有助于同.一性探索并促使青少年在情感上脱离他们的父母 Sternberg 的爱情理论 目前最著名的爱情理论是 Robert Sternberg 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爱情都是由三种基本要素构成,分别 是:激情 (passion),主要由生理吸引和性欲望构成。亲密 (intimacy) ,是亲近的情感和情感依恋,包括互相理解、支持等 承诺 (commitment),是永久爱某个人的誓言 青少年的爱情 一项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恋爱关系中激情、亲密和承诺三种成分的相应强度 该研究中,大部分 15 岁青少年的恋情持续几个月,只有 10%能持续.一年或更长时间,说明承诺度较低。在关系存在期间, 青少年交往频繁,反映了激情状态。青少年把友情、亲密和支持作为恋爱关系最有价值的三个方面,说明亲密的重要性 综合来看,青少年的爱情缺少承诺,以迷恋之爱和浪漫之爱为主 恋爱对象的选择 异性相吸 or 物以类聚? 对大部分人来说,更可能被与其相似的人吸引,社会学家称之为同感效证 (consensual validation) 最初的吸引后,如何发展爱情? 研究发现,恋人之间的依恋类型类似于亲子依恋,其中的安全依恋以情感支持和关注对方幸福感为主要特征,不安全依恋主 要表现为或过于独立,或过于疏远 恋爱关系中止:失恋 爱情的破裂是导致青少年抑郁、自杀和谋杀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失恋的重要原因。自我仍在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应对技能尚未完全发展好。一旦进入恋爱关系,他们会倾向于把爱人 理想化。大学生分手的主要原因是兴趣差异 走出失恋的策略 帮助他们把这种强烈的感受看做是正常的、预料中的。青少年需要被允许去感受和悲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听 他们讲悲痛的过程。允许他们放慢脚步,让恢复过程得以开始。鼓励他们去依靠家人、朋友网络,有过失恋经验的朋友往往 能够产生共鸣并给出深刻的见解。鼓励他们找到享受额外时间和重获自由的新方法。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发展.一个爱好、结 交新的朋友,投身额外的工作或活动。这些都能帮助青少年重新树立自信和自尊 选择结婚对象 年轻人选择结婚对象时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心理学家 David Buss 在 37 个国家的 1 万名人中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超出了国别和性别,显示出惊人的一致性 在伴侣选择时所看重品质的重要程度 男性对不同品质的排序 1. 相互吸引--爱情 2. 独立的个性 3. 感情稳定和成熟 4. 乐观的性格 5. 健康的身体 6. 教育程度和智力水平 7. 善于交际 8. 渴望家庭和孩子 9. 优雅、整洁 10. 相貌漂亮 11. 有抱负、勤勉 12. 好厨师和好管家 13. 良好的经济前景 14. 教育背景相似 女性对不同品质的排序 1. 相互吸引--爱情 2. 独立的个性 3. 感情稳定和成熟 4. 乐观的性格 5. 教育程度和智力水平 6. 善于交际 7. 健康的身体 8. 渴望家庭和孩子 9. 有抱负、勤勉 10. 优雅、整洁 11. 教育背景相似 12. 良好的经济前景 13. 相貌英俊 14. 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15. 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16. 贞洁(无婚前性行为) 17. 相似的宗教信仰 18. 相似的政治背景 同居15. 好厨师和好管家 16. 相似的宗教信仰 17. 相似的政治背景 18. 贞洁(无婚前性行为)在美国及北欧一些国家,至少 2/3 的初显期成人都有过婚前同居(cohabitation) 经历,其中瑞典的比例最高,几乎所有年轻人 都如此 美国男性平均首次同居年龄是 22 岁,女性为 20 岁。年轻人选择同居部分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相互了解提高最终能够结婚的 可能性。但是,婚前同居,结婚后离婚的可能性并不低。可能因为那些独立性更强,更不受传统约束的年轻人才会选择同居, 而这些人对离婚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三、青少年性行为 中国青少年的性行为 国务院妇儿工委等部门 2010 年发布的报告 中国 15-24 岁青少年达 1.6 亿 22.4%发生过性行为。超过 50%在首次性行为中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在有性行为的女性青少 年中,21.3%有过怀孕经历,其中 90.9%做过人工流产,19%多次流产。最近一次关于 1500 个家庭的调查表明 。74%的家长 刻意回避跟孩子谈有关性的话题 。85%的孩子在遇到性方面的问题时会去网上寻求答案 青少年性行为的形式 青少年性行为经历.一个发展阶段,该阶段通常从手淫开始,紧接着是亲吻、爱抚、性交和口交。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 男孩 13 岁时开始手淫,到 19 岁时 90%的男孩都有过手淫经历,青春期男孩经常手淫,平均每周 5 次 。13 岁女孩手淫者为 33%,20 岁该比例为 60-75%,且频率低于男孩。手淫是正常的、无害的 “即使你知道手淫是正常的,而且仅此而已,但你仍然会锁上门!你不会到处去宣传你正在手淫。这类似于所开的玩笑‘你 今天放学后打算干什么?’ ‘哦,我回家去打飞机, ’你知道的, ‘哈哈哈哈’ ,也就是那种事。但即使每个人都那样做,而且 即使每个人都知道别人会那样做,但你仍要假装你不知道。--强尼,15 岁 第二种性行为方式是亲吻和爱抚 青少年性行为的形式 青少年性行为研究焦点是初次性交发生时间,国际上研究发现至少有过.一次性交经验的高中生比例为 47%,大学生为 80% 有过一次性交行为并不意味着后来经常会有性交行为,调查发现青少年性交行为不规律,频率远远低于普通年轻或中年已婚 夫妇。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第.一次口交经历大多晚于第一次性交 文化观念和青少年性行为 禁止文化 (restrictive cultures) 强烈禁止青少年婚前性行为。严格的男女隔离。婚前性行为可能受到身体惩罚或公共羞辱。通常对女孩的限制比男孩多 半禁止文化 (semi-restrictive cultures) 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限制没那么强烈,而且限制常被违反。如果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导致怀孕,则会被迫结婚 许可文化 (permissive cultures) 鼓励并期待青少年性行为。甚至儿童时期的性行为都是被鼓励的 文化观念和青少年性行为 你认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是 Restrictive? Semi-restrictive? Permissive? 可以举一些相应的例子吗 Restrictive? Semi-restrictive? Permissive?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岛被称为“爱情岛” 同性恋和双性恋青少年 困惑和焦虑 来自家长、同伴、学校和媒体的“异性恋假设” 。大部分同性恋和双性恋都是在青少年阶段对自己的性取向更加清晰 公开。在西方文化下,大部分同性恋会公开自己的性取向。他们会向好朋友、父母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同性恋恐惧。害怕且厌恶同性恋 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发现自己的同性恋和双性恋倾向具有创伤性 四、青少年性教育 讨论 为什么大部分有性行为的青少年不怎么使用安全套? 可能的原因。性行为不算频繁。认知能力的发展。个人神化。尴尬 中国性教育现状
新闻 广东省性学会发布的《广东省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研究报告》 64.6%中学生表示接受过性教育 35.4%中学生表示从未接受过性教育 48.67%批评目前的性教育太“保守” 6.2%男生曾遇到过 性骚扰 13.5%女生曾遇到过性骚扰 学校性教育原则 第.一道防线:禁欲或推迟性行为 (abstinence)第二道防线:教导安全性行为,如怎样戴避孕套 (safer sex) 第三道防线:万.一怀孕了怎么办 (in case pregnancy) 性健康教育范例 台湾“麻辣真爱教室”教学单元 单元一:性话物语 学生能觉察台湾社会中“性、爱、婚姻”的现况,并对“性、爱、婚姻”产生健康的认知及态度 单元二:做我的朋友 学生能了解友谊对自己的重要性,并产生珍视友谊的信念。学生能体会正向同伴压力对自己的影响。学生能认识自己发展友 谊的特质,并增进结交新朋友与加深好友友谊的技能。学生能培养尊重异性的态度,增强与异性建立友谊的意愿 单元三:好想接近你 学生能从不同的立场分析团体活动的好处,并能运用团体活动的方式于日后的邀约情境。学生能降低向异性表达好感的自觉 阻力,并运用适当的方式向异性表达好感。学生能在模拟情境中运用适当的方式向异性邀约,并在邀约被拒时,产生正向的 态度。学生能增进分辨「喜欢」与「爱」的能力 单元四:你准备好了吗 学生能理解初中学生对恋爱有不同的看法,并产生增加自己受人喜爱特质的意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分析谈恋爱的 正反面影响,及其可能的过程。学生能增进个人采取健康约会的知识与技巧。学生能了解自己对亲密关系的底限为何,并提 高个人拒绝超越底限行为的意愿 单元五:性不性由你 学生能从不同立场与角度分析青少年从事性行为影响层面及其利弊后果。学生能分辨负向的同伴压力及容易发生性行为的情 境。学生能辨识他人代表拒绝的口语与非口语表达,并提升自己拒绝的能力与技巧。学生能明白性不等于爱,并具备运用其 他方式表达爱意的能力。学生能对自己的情感做出长远的规划 单元六:真爱要等待 学生能从社会中「性、爱、婚姻」的现况提出改善的具体建议,并增进执行的能力。学生能建立「等待真爱,推迟发生性行 为」的价值观,并提升日后落实于生活中的坚持程度。学生能从同伴的支持中增强自己实践「等待真爱,推迟发生性行为」 的信心与能力 家庭性教育常见误区 误区.一,孩子长大就知道。误区二,教孩子性知识,等于鼓励他们去做。误区三,孩子们不会愿意和父母讨论“性” 。误区 四,父母.一定要有丰富的性知识才能教育子女。误区五,性教育是学校的责任 父母对家庭性教育应有的认识 性从出生就开始。家庭有其特有的性教育情境。子女性态度受父母影响最大。家庭起源于婚姻,婚姻奠基于爱 家庭性教育基本原则 把握随机教育的机会。着重身教。做好事前准备及善用身边资源。先要澄清孩子真正的问题和需要。真诚回答孩子的疑问, 不欺骗。使用适合子女年龄能理解的内容及正确名词来说明问题。传递“尊重”与“隐私”的观念 婴幼儿阶段(0-6 岁)子女的性教育 感受爱及建立信任的依恋关系 认识自己 借由适当的行为规范与规律的生活作息,学习自我控制与意志力。学习大小便的控制及养成卫生习惯 性别角色的发展与学习 疑问解答 儿童阶段(7-12 岁)子女的性教育 两性的尊重与互动。性游戏的处理。生理变化的准备 青春期阶段(13-18 岁)子女的性教育 生理知识。价值观念。面对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引诱或险恶。避免婚前性行为的发生 青春后期至成年婚前 结交异性朋友。婚姻的准备。正确与适切的处理与性有关的问题 实施性教育的目的 实施性教育,更多是一种生活教育,从掌握→管制→帮助→信任→自由,逐渐放松 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负责任地做决定。做决定的过程及技巧是需要教导的,我们需要教导孩子如何做选择,并为自 己的选择负责任。珍爱自己,尊重他人。性教育希望能协助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上学会接纳自己、疼爱自己,却也懂得尊重 别人,在两性的关系上互信互谅,使人际关系或亲密的婚姻关系能更加和谐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少年心理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