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地球到月球要多久的小报图片集

关于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宇航员从地球到月球上质量变小 B.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时,质量改变关于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宇航员从地球到月球上质量变小B.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时,质量改变C.以上说法都不_百度作业帮
关于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宇航员从地球到月球上质量变小 B.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时,质量改变关于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宇航员从地球到月球上质量变小B.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时,质量改变C.以上说法都不
关于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宇航员从地球到月球上质量变小B.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时,质量改变C.以上说法都不对
因为质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会因为空间和形态的变化而且变化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
1、地球内部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橡皮泥.熟鸡蛋.
三、教学重难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四、教学方法:小组交流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观察法、讲解法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导入2:上个世纪,法国有个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10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6000多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月球旅行也已实现,甚至有航天器飞出了太阳系。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如何呢?&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表以下的地球内部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 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过渡: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 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 师生交流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2、 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板书)
3、 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 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7、师: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做地球结构模型&1、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2、师: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用三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
&4 、分组制作。
5、 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板书设计: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
&&&&&&&&&&&&&&&&&
&2.《火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并让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及预测地震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有关山火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四、教学方法:指导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模拟法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探究问题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2、提问:这是什么现象?你是否经历过火山喷发或地震?你是否听到过火山喷发或地震的消息?讲给大家听一听。
3、引领学生提问题:关于,你想知道哪些问题?⑴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⑵火山和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和危害?⑶火山和地震有什么预兆?
⑷历史上对火山和地震有哪些研究? ⑸火山和地震时我们怎样保护自己?
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有着美好的自然现象,但是也有的自然现象会带给人类巨大的灾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一定的感知,马上切入正题。也为学生提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和埋下伏笔。
二、学习新课& 解决提出的问题
&& 1、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 搜集资料& 实验研究……
2、集体交流&& 逐个自主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 (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想象到地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的震动)
(5)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6)讲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
②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
(1)学生介绍
& (2)学生看课文和有关火山喷发的电教录像。
&& (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③指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板块结构与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关系。
(1)讲述:在地球的外层有厚约1000多千米的岩石圈,它是由地壳和地幔上面的部分构成的。它像一个裂了缝的鸡蛋壳,分为好多块。(出示挂图)这张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的挂图。
(2)提问: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会出现什么现象?处在板块的什么地方最容易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
& (3)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
(4)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④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
(1)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已经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2)讲述: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
&&&&&&&&&&&&&&&&&&&&&&&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 (4)资料介绍为什么地震前会有前兆呢?
地震是地壳运动中岩层互相挤压受力产生的突然破裂。岩层从受力到破裂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当岩层所承受的力超过岩层承受力极限时,地壳就会发生变形。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岩层因破裂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地下水、气体、地球磁场也都发生明显变化,这样就引起了地下水、电磁波、动物行为的异常。
⑤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
(1)(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学家。在1800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例如地震仪(出示地震仪挂图)就是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
&&&⑥地震和火山之间有什么关系?
因为断裂的岩层有裂隙,在压力的作用下地壳深处的岩浆沿着裂隙上升侵入岩层。有的岩浆冲出地表,就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出的不一定是岩浆,还有冰块、水蒸气等物质。火山喷发时往往会引起地震的发生。由此可见,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都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在火山喷发同时,往往伴随着地震的发生。因此地震和火山喷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7指导学生在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
三& 总结本课,拓展内容
提问: 1、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
2、地震前有哪些前兆?
&&&&&&&&&&
3、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结:现在,我们还不能十分准确地预测地震,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一定会掌握地震的更多规律,避免或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其他活动。如果学生选择了教科书中安排的自由活动,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帮助,帮助学生完成活动任务。
& 拓展活动
板书设计:&&&&&&&&&
&&&&&&&&&&&&&
火山喷发的成因:
&&&&&&&&&&&&&
火山与地震的关系
3、&地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像地球内部的运动。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求生知识。
三、教学准备:毛巾
四、教学方法:模拟实验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地球”图片,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是银河系中最美的星球。
2.再看有关地震一起的不同灾难的资料图片,让同学们感到地球还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毁灭能力,能使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夜间完全毁灭(出示有关“唐山地震”的文字资料)。
3.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引出课题:恐怖的地震)
4.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吗?
(二)新授
1.这样恐怖的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呢?(地震的成因)
观看Flash课件:恐怖的地震(成因篇)。
&提问:在看课件中,注意观察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了解地震成因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2.地震既然对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测地震,从而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呢?
⑴东汉时的张衡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地震的预测了,现在的科学能使我们尽快了解地震的产生时间,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提前知道地震即将发生。老师和学生一起观看Flash课件: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前),并尝试一起讨论其他预示现象。(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地震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纵波、横波、体波和面波基本知识。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做相应讲解,使学生对引起地震灾难的纵波(P波)、横波(S波)、体波和面波有一个基本概念。)纵波(P波):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S波):速度慢,引起地面水平(左右)方向摇晃。体波:P波和S波统称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面波: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面波。它沿地表传播,速度慢,对地面的破坏作用较大,。
⑵我们了解了地地震的相关知识,那我们遇见地震时候该如何自救呢?接着观看Flash课件:
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后),了解逃生基本要领,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相互讨论包括如何抓紧时间逃生,哪些地方相对安全等。
提问:同学们相互讨论,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自救?(看PPT课件)
三、全课总结
地震的形成。地震灾害的预防。
1.地震的形成: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2.地震的求生方法:&
⑴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的时间,此时要保持冷静,12秒钟内要因地、因时地作出瞬间避险抉择;
⑵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
⑶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
⑷不要盲目破窗跳楼 ;
⑸不要在高楼、烟囱、高压电线、狭窄巷道、桥梁等处停留;
⑹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
⑺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紧急避险。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
四、作业:
地震在重庆容易发生吗?请大家到课后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
地震的成因:
地震逃生常识:
地震的前兆: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4、做个卵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二、教学重点: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三、教学准备:
1.录像(按要求编辑成三段);&&&
2.投影片(二张);&&&
3.卵石;&&&
4.碎瓦(选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
5.带盖玻璃瓶;&&&
6.盒子。
四、教学方法:小组实验法、指导观察法、小组讨论法、集体交流法
五、教学时间:&&&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借此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今天,教师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特的岩石。在考察时,我们不但要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还要互相合作,遵守纪律。能做到吗?
让我们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开始考察第一站,思考两个问题:&&&
你看到的岩石分布在哪里?形状像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岩石,叫做卵石。(板书:卵石)&&&
4.卵石&&&
5.卵石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点──光滑圆润的。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十九&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板书课题)
二.卵石的分布情况。&&&
1.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仍然得到“实地”考究一下。在“出发”前,我们先来看一份考察表。这份考察表要求我们考察些什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边小结边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4.启发学生质疑:&&&
你从上面这些现象中,想到了哪些问题?&&&
三.卵石的成因。&&&
1.刚才同学们提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问题。(出示投影片)&&&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到河道两岸的高山去看一看,考究一下。&&&
2.在“出发”前,我们一起把P66-P67的三小节课文读一下。&&&
3.放录像。&&&
4.学生交流,老师择要板书。&&&
⑴河道中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差&&&&&&&&
风化作用&&&&&&&&
冰&&&&&&&&&&&&&&&&&&&&&&&&&&&&
(我们把这些温差、冰、植物等破坏岩石的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长期的、缓慢的,各种风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山脚下堆积的碎石、砂、粘土就是长期风化作用的产物。)&&&
那么,堆积在山脚下的碎石、砂、粘土怎么会到河道中去的呢?&&&&&&&&&&&&&&&&&&&&&&&&&
搬运作用&&&&&&&&
⑵河道中的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
A.请小组长打开2号盒子,看一看里面是什么?&
(碎瓦)&&&
B.留二块碎瓦,把其余的小心地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瓶里事先放了一层砂),盖紧瓶盖。然后用力摇晃瓶子。(老师示范)&&&
C.学生实验(每个学生轮流做),老师巡视指导。&&&
D.请小组长打开瓶盖,用镊子取出碎瓦,放在瓶盖里。&&&
请同学把实验前后的两种碎瓦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较一下碎瓦形状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E.如果不停地摇晃瓶子,结果怎样?&
对你有什么启发?&&&
(碎石在搬运过程中,长期受到水流的冲击和互相磨擦,逐渐失去了棱角,这个作用叫磨圆作用。)&&&
5.总结卵石的成因。
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水的冲击和互相磨擦,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形成了卵石。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和地理位置的变迁。)&&&
四.课堂引伸。&&&
卵石以它那玲珑圆润的身躯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伟力。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总是在不停地进行,因此,地球表面总是在变化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今日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会怎样?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板书设计:
4、做个卵石
卵石的形成过程:&
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水的冲击和互相磨擦,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形成了卵石。&&&
&&&&&&&&&&&&&&&&&&&
5、各种各样的矿物
&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3、认识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4、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矿产的重要性。
5、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二、教学准备
&&&1、煤、石油、天然气孤开采图片或制成的课件、录像;煤、石油提炼物的图片制成的课件;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课件;能生产“石油”的植物图片。
2、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重点:认识各种矿物
四、:教学方法:指导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 1、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煤、煤气、柴火、天然气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
提问: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么呢?(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它们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像煤、天然气、汽油等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作能源。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能源矿产方面的知识。
& 2、学习新课
& (1)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师:关于能源矿产,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
&生:能源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能源矿产怎样开采?:能源矿产能不能采完?
煤、石油、天然气有没有其他的用途?
&(2)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①教师引导谈话: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最重要的是因为人类懂得运用工具,因为人类懂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能够运用智慧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那么人类是怎样利用智慧和力量开采煤炭的呢?请随着图片和文字来一次“地下之旅”吧!
&②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分组进行研究。
③汇报研究结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④教师播放课件:井底下的昨天:马拉车运煤图和《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法开采图以及宋代的开采工具——木制勺子等。
& 井底下的今天:现代煤矿开采的图片,配有解说
&⑤看到井底下的昨天与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3)指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①教师播放煤的形成示意图的课件。
②小组讨论煤是怎样形成的.
③汇报要求:重点说说煤形成的大约时间,煤是由什么变成的,经过怎样的变化。
& ④小结。
⑤根据煤的成因,推想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
⑥煤、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⑦小结:它们形成的时间长,在短期内不可再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4)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的重要性。
①认识煤、石油的全身都是宝。提问:煤、石油除了可做燃料外,还能干什么?从石油中又能提炼出什么呢?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进行总结。
②教师结合制作的课件时行总结。
&③讨论: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对煤炭、石油的需求量大,我们该怎样办?
&生:节约作用,不浪费、开发新能源。
④小结:播放课件介绍几种能生产石油的植物以及本世纪将被人类广泛应用的新能源——潮汐能、可燃冰、煤成气、微生物、绿藻。
5)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知识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都可以谈谈。
3、课外探究活动: 写一份倡议书或办一份小报,倡导保护能源矿产。-
板书设计:&&&&&&&&&&
5、各种各样的矿物
像煤、天然气、汽油等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作能源。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6、地表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二、重难点: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风化和侵蚀的作用。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 三、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等
&四、教学方法:小组实验法、观察法、小组探究法、教师讲解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
&& 导入新课: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
欣赏化石图片。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板书课题)
录像:世界风光欣赏。探究活动:“是什么力量使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2、小组讨论,启发学生从分析图示现象入手找出形成下列地貌的原因。
火山口湖是怎样形成的?石林是怎样形成的? 风蚀石是怎样形成的? 海边礁石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汇报刚才讨论的结果。&&&&&&&&&&&&&&&&&
&3、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学生讨论,汇报。&&&
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4、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讨论交流: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5、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
&&&&&&&&&&&&&&&&&&&&&&&
&&&&&&&&&&&&&&&&&&&&&&&
&&&&&&&&&&&&&&&&&&&&&&&&
1、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2、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
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演示实验。&&&&&&&&&&&&&&&&&&&&&&&
&&&&&&&&&&&&
流水的作用&&&&&&&&&&&&&&&&&&&&&
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4、欣赏:人类的足迹&&&&&&&&&&&&&&&&&&&&&&&
拓展: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2、固城湖和石臼湖分属高淳和溧水两县,两湖相隔几百公里,为什么说她们是姐妹关系?
&&&&&&&&&&&&&&&&&&&&&&&&&&&&&&&&&&&&&&&&&&&&
板书设计:
&&&&&&&&&&&&&&&&&&&&&&&&&&&&&&
6、 地表的变迁
&&&&&&&&&&&&&&&&&&&&&
风化(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
流水的作用&&&&&&&&&
&&&&&&&&&&&&&&&&&&&&&&&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习,认识了地球表面的变化,以及人类或动对地表的形态的双重性。懂得了人与自然界决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
&&&&&&&&&&&&&&&&&&&&&
7、《声音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对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磨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难点: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鼓、豆类、瓶子、钹
四、教学方法:指导实验法、小组探究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安静后,听一听我们周围有什么声音?
2、放光盘中素材:
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汇报:
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知道些什么?
3、利用身边的保鲜袋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4、用自己的身体发声。
谈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每组请一位同学上来,教师也参加。
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小结: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1、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学生交流:
2、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课后记录表。
(1)橡皮筋、钢尺。
(3)塑料瓶里放入纸屑,让瓶子发声。
(4)鼓面上放上豆类,击鼓发声。学生活动
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3、反证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谈话: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
学生做音钹和喉咙发声实验:
学生汇报:
三)总结:
谈话: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学生)
教师小答: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一、教材分析说明:
六、板书设计:
7、声音的产生
你听到了什么(信息):弹钢尺、吹塑料瓶、击鼓看豆、击音叉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七、课后反思:
本课是依据课标,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解析声音产生的原理的。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定,学生未能充分的质疑。在尝试方面做得也有欠缺,今后在此方面应多加注意。
8、《声音的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心理目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
三、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方式。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水槽、水、烧杯、石块、课本、小盒、土电话、铃铛、小槌、鼓、鼓槌、纸屏、泡沫小球。
2、 演示材料:水槽、小石子、高锰酸钾。
3、 其它材料:课件、记录单、录音机、投影仪。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声音,好,谁来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呢?(放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生答)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生答)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17课《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
同学们想一下,平时课下你在哪活动,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来到教室上课?(生答)同学们从不同的地方听到铃声来到教室上课这说明什么?
2、 小组讨论。
3、 谁来说一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小组汇报)
4、 教师板书-方向:四面八方 空气
(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1、同学猜测声音在液体、固体中能否进行传播。
2、同学通过实验验证:
a、学生介绍实验材料
b、出示实验要求
c、分组设计实验并验证(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设计实验并验证,注意边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如果实验中出现困难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实验探究建议卡。)
d、汇报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验证了声音能在什么中传播?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出的结论?(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实验验证了声音不仅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像桌子、课本、土电话、文具盒等这样的固体中和水这样的液体中传播。气体、固体、液体是架在发生物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耳朵中来的,我们把这些物体叫做声音传播的途径。(板书-途径)
(三)认识声音传播的方式。
1、 从实验桌斗拿出小鼓、鼓槌,纸屏。
2、 小组讨论、设计声音传播的方式实验。
3、 分组实验。
4、 汇报实验结果。
5、 讨论:为什紧贴着纸屏的小球会振动?
6、 学生汇报。(多找几组同学回答,注意小组间评价)
教师小结:当物体振动发生时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体振动得快,周围的空气振动得就快(小球),发声体振动得慢,周围的空气振动得就慢。这样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不断振动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就叫声波。(课件演示讲解声波)
8、 教师:声波就像水波同学们看大屏幕(投影出示水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
9、 学生想象声波应该是什么样的?
10、教师出示课件:讲解声波的传播方向。
10、 谁能根据上述道理进一步分析总结一下小球为什么会振动?
三、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 巩固练习
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把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到来声,把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队到来声,这是怎么回事?
2、 《小儿垂钓》一诗为什么小孩向问路者招手?
五小组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
8、声音的传播
方向:四面八方
空气 气体途径:土电话 桌子 固体、 液体、
方式:声波、
9.怎样听到声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
2、让学生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
3、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认识,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能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懂得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
三、教学准备&&&
教师:耳的模型或用不干胶做的各部分图形,铝箔。
学生:制作“人工耳”的用品,制作“听诊器”的用品。
四、教学方法:指导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交流备注
&知识拓展&&&&&&&&&&&&&&&&&&&&&&&&&&&&&&&&&&&&&&&&&&&&&&&&&&&&&&&&&&&&&&&&&&&&
1、比赛《谁的耳朵最灵敏》,看谁能听出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2、讨论,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3、制作“人工耳”。&&&&&&&&&&&&&&&&&&&&&&&&&&&&&&&&&&&&&&&&&&&&&&&&&&&&&&&&&&&&&&&&&&&&&&&&
4、了解耳朵的构造4、&&&&&&&&&&&&&&&&&&&&&&&&&&&&&&&&&
&&&&&&&&&&&&&&&&&&&&&&&&&&&&&&&&&&&&&&
5、讨论,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6、认识耳朵的重要性。(活动)&
让同学们通过捂住耳朵的活动,体会耳朵的重要。&&&&&&&&&&&&&&&&&&&&&&&&&&&&&&&&&&&&&&&&&&&&&&&&&&&&&&&&&&&&&&&&&&&&&
&&7、谈一谈听不到声音时的心情。&&&&&&&&&&&&&&&&&&&&&&&&&&&&&&&&&&&&&&&&&&&&&&&&&&&&&&&&&&&&&&&&&&&&&&&&
8、小结:&&&&&&&&&&&&&&&&&&&&&&&&&&&&&&&&&&&&&&&&&&&&&&&&&&&&&&&&&&&&&&&&&&&&&&&&
能听到声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对于听力有困难的人来说,他们的世界是寂寞的,因而我们要对这一人群报以同情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9、学生自由浏览有关耳朵介绍的网站。播放各类动物的叫声
播放制作“人工耳朵”的过程,同时老师现场示范制作&&&
出示耳朵结构图。
出示声音传入耳朵的简单示意图
板书设计:
9.怎样听到声音
耳的构造:略
各部分的作用:
11.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悦耳和嘈杂的不同。
2、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3、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使学生了解噪声危害身体健康,懂得要保护环境。
二、重难点&&
能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并了解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三、教学准备 1、能反映出各种各样声音的挂图或录音、录像。
2、大鼓、哨子、竖笛、橡皮筋、二胡、盛有不同理水的烧杯。
四、教学方法:小组探究法、讲解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1、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声音
2、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有强弱、高低的不同。
&3、指导学生认识噪声的危害
教学过程:
1、 猜声音游戏。
2、讨论:我们为什么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
3、出示一只哨子,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让它发出不同的声音。
(1)认识声音有强弱不同。
①演示:出示一面鼓,先轻敲鼓面,再用力敲鼓面,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次鼓声小,第二次鼓声大)
做吹哨子实验,提问:怎样才能使哨声更大?
②小结。
(2)认识声音高低不同。
①提问:吹竖笛、拉琴,声音除了强弱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②分组做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想一想移动铅笔的位置,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③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
④小结。
⑤分组做敲玻璃瓶实验。教师提出要求:用铅笔依次敲装有水的玻璃瓶口,比较发出声音的高低,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把玻璃瓶排成一排。
⑥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
⑦讨论:结合刚才所做实验,说说为什么盛水的杯子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出示挂图或放录音,提问:你们喜欢听什么样的声音?为什么?
(2)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3)小结。
板书设计:
11.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乐音使人愉悦、噪音使人烦躁&&&&&
&12、秋季星空
1.能观察、探究秋季星空及典型星座;能与学生交流、介绍自己在四季星空中观察到的星座及方法。
2.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星座,并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了解四季星空及其星座。
教学重点:认识大熊座和仙后座
&活动准备:引导、鼓励学生观察夏季星空及星座;并搜集整理自己在四季星空中的典型星座和有关资料。
准备秋季星空的资料或录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指导观察法、小组讨论法、集体交流法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秋天来临,美丽的星空
重又有哪些新的星座呢?。(先播放影音资料,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1、让学生在全班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如学生展示介绍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在春天、夏天的变化。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探究的星座和夏季星空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把自己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地点、观察的感受、搜集到的有关星座的传说等问题充分地说出来,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观察记录等。
3、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4、通过教科书上的资料卡及银河两张正面、侧面的图片进行展示,或者展示自己、学生搜集到的有关银河的图片、文字资料。
5、最后通过星空全图和相关资料、课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所观察的星座在从春季到夏季所发生的变化及夏季星空的典型星座。还可以以此为依托交流有关夏季星空、星座的知识,及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其他星座的传说,从而让学生对夏季星空及星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学生在小组内共同交流、整理自己一年来对星空及相关星座观察、记录、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包括观察的方法、自己的感觉、发现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自己在一年中所观察的有关北斗七星的问题,画出北斗七星在秋、冬、春、夏四季中的四幅简图。
(2)&&秋季的仙后座、飞马座,冬季的猎户座、大熊座。
(3)&春季的巨蟹座、金牛座,夏季的天鹅座、夏日大三角等。
2、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和相关资料,来讨论、总结星空变化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选定的星座在天空中的四季变化记录,并给学生留有整理和展示的空间。
3、进行全班形式的大讨论与交流,展示学生整理、总结出的星空和星座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发现与认识,以求全班同学认识到星空及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
自由活动:
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推测、猜想星空、观察过的星座及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星座在新的一年轮回中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猜测。
3、引导学生在原来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新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问题的科学性。要求小组同学共同制定出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
4、证实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坚持观察看能否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
让小组同学从“坚持长期认真观察”、“观察记录”“发现问题”等方面对自己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对星空和星座进行中长期的观察,力争有新的发现。
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星空及自己感兴趣的星座。定期开展一些交流、展示活动,比一比谁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看谁的发现多,谁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人人争当“小天文学家”,使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
12、秋季星空
&&&&&&&&&&&&&&
大熊座:北斗七星
13、冬季星空
教学目标:
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
3、&了解冬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星记录表、搜集有关星空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四季星空的音像资料、图片。
教学重点:认识冬季的猎户座
教学方法:指导观察法、小组讨论法、集体交流法
活动时间:& &&
活动过程:
谈话引出问题:四季星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
& 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谈谈自己观察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 引导学生将北斗七星的样子画下来。
要求: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用方向标进行标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自由组合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整理。
& 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
& 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从秋到冬,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 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提出问题:无限的宇宙蕴藏着无数的奥妙,让我们继续将观察活动进行下去。在继续观察中,你有什么问题吗?
& 引导学生汇报实际情况。
& 问题:你有兴趣研究一下别的星星吗?让我们选定新目标进行探索好吗?
请同学们预测:从春天到夏天,北斗七星会发生什么变化?春季其他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将预测的结果画出来。
展示学生画的预测图案。
自由活动:
& 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 。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 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 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
板书设计:&&&&&&&&&&&&&
13、冬季星空
&&&&&&&&&&&&&&&&&&&&&
南天、猎户座
&&&&&&&&&&&&&&&&&&&&&
识别猎户座的标志(略)
教学目标:
1、能正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更具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在探究木头特点的观察试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头彩绘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点: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木头、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等。
教师准备& 多样木头、关于木头应用的课件及资料。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解法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同学们,那么观察过家里有哪些家具?使用什么材料做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活动一:木头有什么特点?
1、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讲: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2、制定研究方案
小组分工,合作配合,制定研究方案,准备研究材料,发记录表格等。
3、各组汇报研究方案
说说要研究的问题,该采取哪些研究方法。
讲:你们可以按照方案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一边研究,一边做好记录。
4、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5、汇报实验结果
请各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
小结:木头有哪些特点呢?有沉浮,轻的浮,重的沉;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干木头不导电;木头有软、硬程度;木头的花纹也不一样;……
活动二:木头是天然材料;木头的用途
木头是天然材料,在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节约木材。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谈谈木头有哪些作用?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代表说说木头的作用。
小结:木头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而且在其它地方用途很广。
讲:你们知道木头是怎么来得吗?一棵树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长成材。所以我们有珍惜木材。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木材呢?
3、学生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汇报讨论结果。
4、提出问题:哪些木制品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来代替?
学生进行讨论。
小结:木材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给社会生活带来繁荣,木材的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合理使用木材造成的后果是难以弥补的。因此,有些木制品现在已用其他人造材料来代替。
自由活动:
1、辩论会分甲、乙两组,就“使用一次性木筷是利是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确“使用一次性木筷”带来的危害。
2、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取对方的长处。
拓展活动: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写出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14、木材
&&&&&&&&&&&&&&&&&&
木头特点: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干木头不导电;木头有软、硬程度;木头的花纹也不一样;
木头的作用(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 通过学习,了解纸的发展史,懂得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2 . 通过实验,了解纸的透明度、结实度、吸水性能等特性
(二)能力目标
1 . 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2 . 能汇报自己的实验成果
(三)情感目标
1 . 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2 . 培养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2 .教师查阅相关纸的资料并准备实验用具
3 .教师预计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通,准备应对策略
4 .学生搜集各种各样的纸及有关纸的各种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1 .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纸的不同特性
2 . 难点:依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把握研究方向,灵活、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解法
五、课时划分: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纸的发展史,激趣导入
二)合作探究,观察发现
1、展示收集的纸,体会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2、玩纸,发现纸的特点
3、从不同的实验,观察纸的不同特性
1)提出问题,学生猜想
2)动手操作,观察结果
3)反馈评价,体会特点
4)特性归纳,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2个实验,我们发现了:
A纸的吸水性有所不同,餐巾纸的吸水性较强
B纸的透明度是不一样的,拷贝纸比较透明
四)联系实际,体会同一张纸横向、纵向的结实程度不同
游戏:纸张拔河赛
1)提出问题,学生猜想
3)说说发现
4)教师小结:
从这次的拔河比赛中,我们发现了,原来同一张纸横向和纵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
五)倡导环保,节约用纸
六)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
纸的特点:
&&&&&&&&&&&&&&&
纸的分类:卡纸、餐巾纸、宣纸、复写纸等
教学反思:
科学课对于孩子来说是充满乐趣的,在这种乐趣当中怎样激活孩子们的强烈的好奇心?如何使孩子们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呢?围绕着这些问题,我设计了《纸的秘密》一课。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的深化,那就是一种探究欲望。
在《纸》备课中,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小船沉水)引发问题:为什么有的小船沉水了,有的小船没有。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似懂非懂的,就是在这种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产生了争议,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就进入了整节课的中心环节——探究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潜意识当中明白有了问题要亲自解决研究。
有了问题意识,有了初步的探究,就要趁热打铁,把学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于是我便提出:纸还有什么特点?我想这时课堂上会稍微变得“冷”一些,因为毕竟他们平时对纸的观察和积累很少,所以我想在此刻让他们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作出一个总结,然后交流补充,这样可以充分使学生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不足的,而合作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学会相互倾听,学会了尊重。
这时正堂课就从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逐步走上了高潮,因此,在最后的环节我设计了拓展研究。这一环节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由于时间关系不一定真的去做,是深化孩子们的探究意识,使他们明白探究不仅仅在课堂上可以完成,在家里、在学校、课余时间都可以。使他们走进科学的大门,积极地参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以后学习和生活当中的问题。
认知目标:
1、能针对研究陶瓷的
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陶瓷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
拓展性目标:
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陶瓷的资料、陶瓷物品碎瓷片、木锤、小刀等。
教师准备:关于陶瓷的录像片段及陶瓷物品、陶瓷资料。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解法
活动时间:&&
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欣赏陶瓷物品
1、学生说一说自己带来的陶瓷,介绍本物品的特征、来历。
2、将学生自己带来的陶瓷分组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参观活动。
3、学生进行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小结:同学们通过参观、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鉴赏价值、艺术价值。
活动二:陶瓷有哪些特点?我们想办法来研究。
1、提出问题:陶瓷有哪些特点呢?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设计观察实验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学们设计方案要考虑到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需要的材料。要记录下观察实验中的发现,比比那些同学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可以补充。
4、学生进行实验 。
5、各组汇报观察实验结果。&&&&&&&&&&&&&&&&&&&&&&&&&&&&&&&&&&&&&&&&&&&&&&&&&
小结:在同学实验中发现陶瓷有很多特点,如,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较坚硬,易损坏等。陶瓷是利用天然材料经过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课下同学们继续进行研究陶瓷。
根据陶瓷特点,说一说怎样利用陶瓷材料?
1、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材料?
2、放有关陶瓷录像资料,向学生展示陶瓷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
3、提出设想:根据陶瓷材料的特点,利用陶瓷材料来做那些物品比较合适?
4、学生进行猜想或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四:讲一个陶瓷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了解关于陶瓷的趣事以及陶瓷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应为社会服务的信念。
自由活动:
1、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也可以选择教科书中提示的集中活动。
2、评价:从:“我的发现、我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对陶瓷的认识”这几方面来评价。
拓展活动:
“对陶瓷还项研究哪些?”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
&板书设计:
&&&&&&&&&&&&&&&&&&&&&
&&&&&&&&&&&&&&
&&陶瓷的特点: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较坚硬,易损坏等。
陶瓷是利用天然材料经过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
1.能针对探究金属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
2.在探究中体验合作与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尊敬他人的观察实验的结果
3.知道金属使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材料;了解金属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点:了解金属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解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前两节课我们研究了“木头”“陶瓷”,这节课我们在上两节课的基础上,来研究金属.
1.提出问题:金属有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说一说: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3)说一说:观察实验方法.
2.提出观察实验要求
(1)实验中注意安全.
(2)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发现得多,而且科学.
3.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放手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老师参与学生探究活动,随时处理一些问题.
4.引导学生金农分得表达与交流
(1)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2)让学生对全班同学的发现进行归纳总结.
(3)学生整理最后的发现,形成对金属特点的共识.
1.学生谈一谈”金属从哪里来”
(1)让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说出自己的观点.
(2)猜想用金属制成金属物品的过程.
(3)播放录像片,介绍获取金属的两种途径:
一种是对金属的提取冶炼制作过程,让学生明白金属首先来自于金属矿,然后对金属矿进行开采冶炼,获得金属,再对金属进行加工,最后得到金属物品。
另一种是将回收来的废旧金属物品进行冶炼加工,获得金属物品。
2.使学生认识到金属是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
学生进行交流: 哪些地方用到金属?
将学生引入到生活实际中,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发现新的研究方法.
在教室里准备一个收集筒,会收集废旧金属物品.
&&&&&&&&&&&&&&&&&&&&&
&&&&&&&&&&&&&&&&&&&&&&&&&&&&&&&&&&&&&&&&&&&&&&&&&&&&&&&&&&&&&&&&&&&&&&&&&&&&&&&&&&&&&&&&&&&&&&&&&&&&&&&&&&&&&&&&&&&&&&&&&&&&&&&&&&&&&&&&&&&&&&&&&&&&&&&&&&&&&&&&&&&&&&&&&&&&&&&&&&&&&&&&&&&&&&&&&&&&&&&&&&&&&&&&&&&&&&&&&&&&&&&&&&&&&&&&&&&&&&&&&&&&&&&&&&&&&&&&&&&&&&&&&&&&&&&&&&&&&&&&&&&&&&&&&&&&&&&&&&&&&&&&&&&&&&&&&&&&&&&&&&&&&&&&&&&&&&&&&&&&&&&&&&&&&&&&&&&&&&&&&&&&&&&&&&&&&&&&&&&&&&&&&&&&&&&&&&&&&&&&&&&&&&&&&&&&&&&&&&&&&&&&&&&&&&&&&&&&&&&&&&&&&&&&&&&&&&&&&&&&&&&&&&&&&&&&&&&&&&&&&&&&&&&&&&&&&&&&&&&&&&&&&&&&&&&&&&&&&&&&&&&&&&&&&&&&&&&&&&&&&&&&
&板书设计:&&&
&&&&&&&&&&
金属的特征:有金属光泽、
&&&&&&&&&&&&&&&&&&&&&&
&&&&&&&&&&&&&&&&&&&&&&
&&&&&&&&&&&&&&&&&&&&&&
有延展性&&&&&&&&&&&&&&&&&&&&&&&&&&&&&&&&&&&&&&&&&&&&&&&&&&&&&&&&&&&&&&&&&&&&&&&&&&&&&&&&&&&&&&&&&&&&&&&&&&&&
&&&&&&&&&&&&&&&&&&&&&&&&&&&&&&
18& 玻璃与塑料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玻璃与塑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
玻璃片、塑料片、玻璃塑料制品、电池、导线、镊子、木锤。
玻璃塑料有关资料。
录像图片资料。
教学重点: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解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材料——玻璃与塑料。
1、列举事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玻璃与塑料
学生结合自己常用的物品说一说:哪些物品是玻璃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2、交流:如果没有玻璃、塑料制品,生活会怎么样?
3、出示 :玻璃、塑料制品,让学生鉴别“哪些是玻璃做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小结:通过上述活动,使同学们对玻璃与塑料的用途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发现玻璃与塑料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观察实验。
玻璃与塑料可能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各有什么不同?
2、交流猜想的结果。
3、进行对比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实验方法
进行实验活动
整个实验活动老师注意调控课堂气氛,及时发现问题,灵活地处理,确保学生观察实验的进行。
4、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再进行对比。
5、学生汇报
通过实验,你发现玻璃与塑料分别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6、出示:资料卡,让学生阅读
讨论交流:社会面临着“白色污染”的威胁,应该对材料进行怎样的改进?
小结: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讨论角落,认识到玻璃与塑料的使用给人民及社会带来了方便,但是塑料废弃物品严重污染自然环境,反过来又对人类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使用材料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发明新材料来代替塑料。
自由活动:
1、讨论交流:玻璃与塑料的未来。
学生充分进行创新、想象,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想法。
2、评价:根据“对材料的研究、发现的问题、大胆想像”学生进行互评。
拓展活动:
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板书设计;&&&&&&&&&&&
18、玻璃与塑料
&&&&&&&&&&&&&&&&&&
玻璃的特点:透明度高、无污染、成本低、易碎等
&&&&&&&&&&&&&&&&&&
塑料的特点:透明度 低、不易碎、不易腐烂、
19& 材料的分类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会查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分类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2、通过设计房屋的活动进行大胆想象;意识到使用材料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3、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对人类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学准备:
观察:社会中的物品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查阅资料:了解关于材料的知识。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材料?
讲: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材料,在生活中你能给材料分类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活动一: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1、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带来了哪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材料来自于哪里?
学生讲,老师适当地进行纠正。
2、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自带的物品及所用的材料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
3、学生汇报分析、讨论结果。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析、对比,能区分自带的物品什么是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介绍材料:P58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1、学生分组将自带的物品合在一起。
2、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
3、提出分类标准:按材料的不同的物体进行分类。
是否是天然材料;将由人造材料制成的物品分为另一类。
是否是再生材料;将不可再生材料制成的物品分为另一类。
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你自己想的办法分。
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分类活动进行评价。
活动三:设计一间自己喜欢的房间
1、提出活动建议
1、提出活动建议
设计一间自己喜欢房子、自己喜欢的车或其他物品,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设计。设计中说出各部分应该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设计时,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提示,提倡合作。
2、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说一说:各部分用的是什么材料,说明使用本材料的理由。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自由活动:
教师展示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带来的废旧材料开展一些制作活动。(在课下制作)
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材料的使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板书设计:&&&&&&&&&
19、材料的分类
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可再生材料和不可再生材料、可回收材料和不可回收材料
20、《蒸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蒸发。知道液体蒸发时会吸收热量,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使用温度计观察液体蒸发会吸收热量并作记录。
3、能通过简单的控制变量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蒸发。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1、关于蒸发现象及其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2、观察体验蒸发现象的材料:水、湿布、镜子等。
3、观察液体蒸发会吸收热量的材料:酒精棉棒、水湿棉棒、温度计、纱布、计时器等。
4、研究影响蒸发速度因素的材料:水、酒精灯、湿纱布、金属片、试管夹、火柴、小风扇、滴管、小勺子等。
四、教学方法:指导实验法、观察法、小组探究法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及分析:
1、认识蒸发现象。
(1)活动一:我们一起把小手伸进水里,(师生同做)取出来,(示范甩一下手)注意观察!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活动二:每人拿起湿布在镜上子擦一下(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2)学生动手实验。
说明:丰富的体验活动为下一个环节的归纳、概括打下感性基础。
(3)学生交流:水跑到哪里去了?你们有没有看见它在空气中的位置?你能对这种现象后作出解释吗?&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现象呢?
(5)在小组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总结结论:擦到手掌和镜面上的水迹,湿衣服上的水并没有消失,它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
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推理、分析体验现象,构建对蒸发的认识,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对事物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事实现象的收集、分析、整理的基础之上。
(6)板书关于蒸发的描述概念:“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学生对照自己的结论,修正自己解释。
说明:用规范的科学概念代替具体化的描述对于简缩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评析:这一部分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实物和情景入手,使学生对蒸发现象形成较为直观的感受。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鉴于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设计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为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提供基本保证。&&&&&
2、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1)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水,取出来,停留在空中,同学们猜一猜,温度计的读数会怎样呢?
说明:学生即使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水温与室温的平衡,但是习惯性的经验还是认为水温低于室温,安排一次前测活动,有利于孩子们的后续研究。
(2)学生做出假设。
说明:有根据的假说猜想,对于科学发现和科学概括非常有作用。尤其实践结果与原有认知产生反差的猜测活动,更能够调动个体参与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介入指导。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提示他们多做几次实验,并做好记录。使学生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反复验证。
(4)学生整理记录,交流结果。
(5)启发谈话:通过实验,包有棉纱的温度计有什么变化?&温度下降,说明了什么?液泡及周围的热量是怎么减少的?
(6)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然后让学生汇总交流结果,得出结论:包有棉纱的温度计的液柱会下降,是因为棉纱上的水蒸发引起的,这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板书: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说明: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悟运用工具测量的数据可以更准确解释科学现象的道理。
(7)联系生活实际:游泳和洗澡后的感受。在脸颊的两边分别用酒精棉棒和湿水棉棒擦一下,有什么感觉?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通过对液体蒸发吸收热量的预测、实际测量和对收集的信息的整理分析,让学生在发展探究能力的同时,形成科学认识。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活动的亲历有一个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的过程。在这里,采用引导性探究方式,为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及相关的方法和材料,使学生亲历探究的部分过程,获取问题的答案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现在每组桌上都有湿布,(顺手拿起一块湿布)谁能想办法让这块湿布尽快变干呢?
(2)分组讨论、猜想加快蒸发的方法。
(3)谈话:根据猜想,你们打算怎样实验?
(4)学生设计探究计划。
谈话: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设想进行实验,如果你还用什么别的材料,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
说明:学生根据假设制定一个为验证自己假设的对比实验计划,不需要非常详尽,能提出大致思路就可以了,给其他同学的思维留有更大的空间。必要的时候,将组合好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的计划。需要引导学生控制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认识到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提高实验效果的可靠程度,从而使学生科学正确地构建自己的观点。
(5)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6)汇报交流:你们是用什么办法使水蒸发得更快的呢?
各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表述。
评析:这一过程中,在学生对蒸发现象有了一些了解的经验背景下,采用相对开放的探究方式,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寻求更多样的方法来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思维活跃,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探究活动能将学生的探究热情推向新的层次,从而达到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的目的,同时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4、拓展活动。调查液体的蒸发现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谈话: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们还知道生活中人们哪些活动与蒸发有关?
(2)提示相关活动,引导课后探究。
a、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人们利用了液体蒸发会吸热的原理?在紧急事件中,擦酒精和温水浴可以降低人的体温。
b、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人们需要减慢液体蒸发?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使蒸发减慢
c、深圳每年三四月份总有那么一段时间阴凉潮湿(不见太阳、湿度特别大),这时候有什么方法使洗过的衣服干得更快(还要尽可能节约能源)?
提示孩子们在课后测试不同材料(如棉、涤纶、丝绸、人造毛等)的晾干时间的差异。
说明:要让学生认识到水蒸发既会给人类带来好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看问题的意识,并尝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评析:在这一阶段,我的意图是把握主题,提示拓展活动的方向,为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搭设桥梁。科学学习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不仅仅在课堂内。本课主题内容紧密联系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发展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激情和兴趣,有利于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
板书设计:&&&&&&&&&&&&
20、《蒸发》
&&&&&&&&&&&&&&&&&&
蒸发:水慢慢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
蒸发的条件:加热、有风、增大蒸发面积
1、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本课的教学设计以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已有认知为依据,运用多种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更大程度地把知识融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观。这节课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实验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现、猜想、实验,使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同学讨论,听取不同意见。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的素养。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实验才得出来的。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对问题做出猜想、亲自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4.“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节课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拓展新的信息渠道,为学生讲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供了空间。
7.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①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够,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脱离讲台,“高高在上”的时间还有一些。
②还过分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发展”较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怕学生出现意外,始终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
我们要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探究作为学习的核心,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全面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
&1.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学会
记录并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2.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3.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二、教学重点: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三、教学准备:酒精灯、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火柴、水等
四、教学方法:指导实验法、小组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平时你们在家里除了学习看书之外,有没有也为家里尽点义务,做些家务事?
(学生谈自己所做的一些家务事。)
一、以生活小事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 (学生自由汇报)
(出示一杯水)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你们认为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哪些现象?
没烧过开水的同学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
看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现象。那,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简单汇报)
你们认为,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学生简单汇报)
水开了之后,如果我们不停下来而是继续给水加热,你认为水的温度会怎样? (学生简单汇报)
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要想知道烧开水的秘密就必须亲自去烧一烧。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烧一杯开水,仔细观察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不好?
二、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
1.实验指导。
(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上有半烧杯凉水,下有一酒精灯。上一铁圈了挂一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在没加热之前,先把水的温度测量记录下来。然后再开始加热。
加热到1分钟时记录下水的温度,2分钟又记录下水的温度。一直记录下去。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3.学生汇报与交流。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水开了,也称为水沸腾了”。同时板书课题:沸腾。根据学生的汇报揭示出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板书:沸点)
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
学习这节课之后同学想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谈想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同种器材,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实验,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设计:
&&&&&&&&&&&&&&&&&&
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板书:沸点:100℃
教材分析: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象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象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酒精灯、烧杯、火柴、小盘、水等
四、教学方法:复习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观察法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
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验证猜想。先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再认识转变的条件。
分别用同样多热水,温水,冷水,同时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蒸气越多,越容易凝结
2、之后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学生不容易想到是遇冷的条件下才形成的。这里我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个别学生知道,就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设计,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师引导,这种现象什么季节容易产生,为什么,学生认识到可能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遇到热的物体行不行呢?
3.实验验证
介绍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对实验材料,我进行了一下新的尝试,教师用不锈钢金属盘代替了小瓷盘,或者是玻璃片
教师引导:要证明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还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气,方法向烧杯倒入热水得出结论。对于对比实验中条件的控制,实验条件的分析记录。
学生得出结论: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
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板书课题:
&&&&&&&&&&&&&&&&&&&&&&&&
水蒸气-(遇冷)---→水
本节课的教学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向镜子哈气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状态比较活跃,实验设计及操作也比较成功的,最后也成功的验证了假设。但学生在尝试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时,仍然遇到了一些困难,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这一知识点掌握的不够,这说明开始复习时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本课的设计层次较分明,直入主题,学生容易接受,思维过程也比较顺畅,这也是我课设计时的想法与追求,但通过学习有关科学概念的构建的理论后,我发现这样的设计,没有能够激发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而是把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设计展示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日常概念,这也可能是学生应用时遇到困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23、水的三态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集体交流法、讲解法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条件
霜: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以下
冰:水(液体)&&&&&&&&&&
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以下
露: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云: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雾: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板书设计:&&&
23、水的三态变化
水有三种形态:液态、气态、固态
&24 小水滴的旅行
1、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现象;将探究结果与当前所承认的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
2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通过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特刊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
难点: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1、搜集相关资料(雨和雪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对动植物的影响等)
2、酒精灯、试管、水等。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时间:2课时
&&&&&&&&&&&&&
&&&&&&&&第一课时
一、了解露和霜的形成
1、学生对自己的猜想。
2、制造露和霜。
3、实验发现:找出结论。
二、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1、出示课前调查的内容进行交流。
2、想办法制造雾。
3、实验: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道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雾。
4、小结: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三、雨是怎样形成的
(一)1 、学生自己的猜想。
2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滴下形成“雨”。
4、讨论: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下雪时和下雨时气温不什么不同?
5、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推想。
、学生回顾与雨雪有关的生活体验。(课前搜集的次料)(雨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雨水可以使禾苗茁壮成长……)
、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感知、体验,加深学生认识。&
3、 学生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 。
板书设计:
24 小水滴的旅行
雾和云的形成: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形成大片小水滴,在低空形成雾,在高空形成云。
雨和雪的形成:雨和雪来自云。当空中水蒸气不断增多时,在水滴表面继续凝结,落下,形成雨或雪。
&&&&&&&&&&&&&&&&&&&&&&&&&
(三) 1 、看书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
2、 提示学生绘制循环图表示水的循环变化。
3、学生交流探究结果真如此
(四)1、学生交流有关水循环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播放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通过资料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讨论达成共识:水在自然界里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树立科学改造自然的观念。
4、讨论:水在自然界中不停的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
5、汇报: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节约用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1、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知谈一谈小水滴的秘密
2、交流自己的认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举办一期主题为:“不水滴的循环旅行”的班报。
板书设计:
24、小水滴的旅行
水在陆地、海洋、天空之间循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