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精神现象学 pdf,主要观点是关于什么知识的自身科学

对不起,该主题存在非法关键字!已被系统屏蔽黑格尔全集·第17卷和第10卷提要
已有 1499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黑格尔全集 第17卷 第10卷 提要
黑格尔全集·第17卷和第10卷提要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6月17日发布这里集结的《黑格尔全集》第17卷:讲演手稿1()和《黑格尔全集》(第10卷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有报道称早在年,商务印书馆就曾打算编译《黑格尔全集》。但是该计划直到年月,出版《黑格尔全集》的计划才有实际作为。年月,该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年《黑格尔全集》出版了第10卷和第17卷两卷,而据测算全部出完需要80年时间。商务印书馆希望在任内能够尽量多出几卷,但据告:反正在你任期是不可能出完了,看来全部出完需要几代人的坚持不懈的学术接力。下面是第17卷和第10卷的介绍及目录。还有相关报道。&黑格尔全集·第17卷:讲演手稿1()作  者:(),著,译出版社:出版时间:ISBN:5内容简介 & &《黑格尔全集·第17卷:讲演手稿1()》收入的是黑格尔在1821年夏季学期第一次讲授宗教哲学时写的手稿。它给他1824年、1827年和1831年讲授这门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制订了基本框架,对于理解他的学生们记录的这三次演讲在观点和结构方面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附录收入本卷的十四件散篇是他在第一次讲授宗教哲学时以提纲挈领的方式补写的,对于准确把握他的宗教哲学也有参考价值。&目录中文版前言宗教哲学(1821)[导论]第一章&宗教概念A.一般宗教概念B.关于宗教观点的科学概念C.这种观点的必然性D.宗教与艺术和哲学的关系第二章&特定的宗教(有限的宗教)A.直接的宗教α)[形而上学的上帝概念]β)具体的表象γ)自我意识方面·主观性·崇拜B.壮美与优美的宗教α)形而上学概念β)具体的表象·理念的形式a)在壮美的宗教中b)在必然性的宗教中γ)崇拜活动a)壮美的宗教b)优美的宗教的崇拜活动a)崇拜活动的精神--宗教自我意识β)崇拜活动本身C.合目的性的或自私自利的宗教合目的性的或知性的宗教a)抽象概念β)神圣存在者的形象表达、表象第三章&完善的或天启的宗教A.抽象概念B.具体表象a)b)c)a)β)C.社团,崇拜活动α)社团的产生β)社团的存在--崇拜活动γ)社团的消逝附录&宗教哲学散篇信念圣灵知性宗教罗马宗教神秘的礼拜仪式散文式的宗教最有限的宗教上帝之子受难、死亡与复活散文教义社团纷争告终回顾三个领域译者注释人名索引神名索引本卷后记&黑格尔全集(第10卷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精) 【作者】:德【出版社】: 本书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黑格尔在纽伦堡高级中学执教的年期间提供的教程,第二部分是他作为这所高级中学的校长发表的讲话。第一部分有两类,第一类是他亲自写的手稿和他修订过的学生记录,未曾收入《黑格尔全集》逝者友人版,第二类是编入这个版本,流传下来的作品,原件已经散失。此外,还有五件残篇作为附录收入本卷。&  中文版前言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  教程手稿和口授笔录中级班逻辑学:精神学说/年手稿高级班哲学预备科学:哲学全书/年口授笔录高级班哲学:特殊科学体系年口授笔录中级班哲学预备科学:作为哲学导论的精神学说/年口授笔录,/学年修订初级班哲学预备科学:逻辑学/年手稿中级班哲学预备科学:逻辑学/年断残手稿高级班与中级班宗教学说:宗教关于上帝概念精神宗教/年手稿中级班哲学预备科学:逻辑学/年口授笔录,/、/、/学年修订高级班哲学全书:主观逻辑/年口授笔录,/、/、/学年修订高级班哲学全书:特殊科学体系/年口授笔录,/、/、/、/学年修订  教程第二手流传作品初级班关于法、义务与宗教的学说/至/学年中级班哲学预备科学:心理学/、/和/学年诠释、摘记与异文以《哲学入门》若干章节为依据  讲话年月日讲话年月日讲话年月日讲话年月日讲话年月日讲话年月日讲话  附录手稿算术与几何《特殊科学体系》的数学残篇心理学残篇判断逻辑笔记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卷三摘录  译者注释  人名索引  本卷后记2012年7月商务印书馆新书推介之《黑格尔全集》(转)中文版说明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为了推进我国的黑格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出决定,翻译北莱茵—威斯特伐伦科学院编辑的历史考订版黑格尔全集。这部全集分位三辑:第一辑是著作,以黑格尔在世时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的手稿为内容;第二辑是讲演,以他的学生们的听课笔记为内容;第三辑是书信。全集各卷统一编号。德文版的编辑工作是从第一辑着手的。据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黑格尔课题组决定在其工作的第一阶段主要致力于迻译全集第一辑。这一辑有 22卷,翻译是从未曾译为中文的作品开始的,对于业已译为中文的作品,将随后经过商讨,予以修订或者重译。在所译的各卷中,译者都撰写了前言,介绍原著的基本内容和问世过程,并编译出有助于理解原著的注释。这部全集的翻译得到了北莱茵—威斯特伐伦科学院黑格尔委员会和波鸿鲁尔大学黑格尔档案馆的热情协助;这部全集的出版受到了商务印书馆的大力支持,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黑格尔课题组《黑格尔全集》中文版将面世全部翻译要花80年年月日来源:历经半个世纪的坎坷,几代学人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黑格尔全集》中文版将面世京郊的一所老年,成了梁志学的清静乐土。吃饭到食堂解决,不用打扫卫生,也不用换洗床单;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捧着一本厚重的黑格尔哲学原著,坐在桌前铺开稿纸,或翻译,或校对。在外人眼中,这样的日子是枯燥而乏味的,但梁志学却乐在其中。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翻译家,他早已把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翻译黑格尔著作的工作中去。现在,梁志学的工作成果终于要向世人公布了。今年月,商务印书馆将推出《黑格尔全集》首批译作共两部。随着这批译作的面世,曾经是几代读者梦想的《黑格尔全集》中文版的翻译工程,也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为圆梦,青年熬成老人对于中国读者而言,《黑格尔全集》中文版的出版就像是圆了一个多年的梦。有学者指出,此前在亚洲,日本和越南等国都出版过《黑格尔全集》,但国内却迟迟不见这部著作出版,这几乎已经成了国内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个心病。其实早在年,商务印书馆就曾打算编译《黑格尔全集》。今年已岁的梁志学回忆说:当年,全国有多位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学者参与了那个项目,牵头人就是我的老师贺麟,他当时岁,而我只是一个岁的小伙子。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时期,这个宏大的学术计划最终化为了泡影。时光流转,翻译出版《黑格尔全集》的梦想还在延续。据梁志学介绍,有关出版《黑格尔全集》的会议曾于年和年在人民大会堂开过两次,随后还成立了由多人组成的《黑格尔全集》编委会,当时岁的贺麟先生曾任编委会名誉主任委员。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直到年编委会解散,也没有一本书翻译面世。此后又过去了多年,梁志学已变成了满头华发的老人。其间,他不断向其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呼吁,希望能够重新启动《黑格尔全集》的翻译计划。他摆出自己的理由:贺麟先生虽然已经在年去世,但我们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岁以上搞德国古典哲学的还有个人。可以正好趁这个机会出成果、出人才。年月,出版《黑格尔全集》的计划终于再次展开。年月,该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并获得了万元的经费。由梁志学主持的人黑格尔课题组也随之组成。几代中国学人的梦想这才重又照进现实。完成全部翻译要花年此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黑格尔全集》,其版本翻译自北莱茵威斯特伐伦科学院编辑的历史考订版。该版本的《黑格尔全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著作集,全部是黑格尔在世时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的手稿;第二辑是讲演集,以他的学生们的听课笔记为主;第三辑是书信集。梁志学说:这个版本很有特点,首先,它编入的手稿与口授笔录共篇,是迄今为止最齐全的。其次,它在辨认原稿、考订字句和编辑加工方面做得最准确。该全集从年开始编辑,到目前为止著作集已编辑出版了卷,讲演集编辑了卷,书信集还未编辑,全集将继续编辑下去。而按照国内的计划,其中文版将以翻译一部,出版一部的方式陆续完成,而这也正是遵循了其他国家出版历史考订版《黑格尔全集》的传统做法。此前,商务印书馆曾在其著名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陆续出版过《逻辑学》、《美学》、《精神现象学》等重要的黑格尔著作,但梁志学却表示,《黑格尔全集》的首批译作将是中国人从未见过的黑格尔作品。对此,他的解释有些狂放:我不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据了解,此次面世的两部新书,一部名为《黑格尔著作集第卷》,其中有黑格尔年至年在纽伦堡高级中学执教时的教程,以及他作为这所高级中学的校长所发表的讲话。另一部名为《黑格尔著作集第卷》,该书收入了黑格尔年首次讲授宗教哲学时的演讲手稿。翻译体量如此庞大的《黑格尔全集》,对于学者们来说并非易事。按照梁志学的计划,年底,他和同事们将完成其中部作品的翻译出版工作。光是卷的《黑格尔著作集》,预计就要耗时年才能完成,而整套《黑格尔全集》的翻译工作,预计得花费年。他语重心长地说,这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让黑格尔说汉语,太难了翻译《黑格尔全集》,让所有译者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艰难”。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户晓辉负责翻译了《黑格尔著作集(第10卷)》中三分之一的内容,在他看来:“让黑格尔用汉语说话太难了。”这位45岁的学者解释说,“黑格尔的有些手稿写得并不完整,语法也并未遵守语法规范,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不断请教梁老师。”35岁的张东辉是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讲师,他翻译了《黑格尔著作集(第10卷)》其他三分之二的部分。“德语难,德国古典哲学就更难了,尤其是黑格尔对德语的运用非常晦涩、难懂。”张东辉说,黑格尔的每一句话完全可以从不同方向去理解。“我每翻译一句话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译错了。”其实,梁志学还有另外一个梦想,就是通过翻译出版《黑格尔全集》,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德国哲学翻译队伍。他打算干到84岁,把剩下的工作交给年轻人去完成;可是现在他却不放心,因为“如今能翻译黑格尔著作的人才,全国加一块儿也不过才十几人。”但是,年轻学者却有着和老人截然不同的想法。户晓辉说:“我不可能像梁老师那样死心塌地。我还想写自己的书,我不甘心全部做翻译。”对于他们来说,经济收入可能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户晓辉透露说,他翻译《黑格尔全集》所能获得的稿费,大约只有千字80元。而张东辉也很坦率:“时代不同了,如果像梁老师那样投入,我不可能养家糊口。”面对学术界青黄不接的现状,翻译出版《黑格尔全集》这一宏大的计划能否最终完成,似乎还深藏着很大的隐忧。新闻链接《黑格尔全集》将有两个中文版盯上《黑格尔全集》的出版社其实不止商务印书馆一家。早在2006年,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分别启动了各自的《黑格尔全集》出版计划,一时间曾在国内的哲学爱好者中引起了热切关注。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主任张振明表示,该社的《黑格尔全集》是从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引进的,共有21卷;目前其翻译工作正在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的主持下稳步进行之中,其首批译作约3至4部,将于今年底前面世;预计全套21卷将于三年内出齐。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早在几年前便已放弃了出版计划。和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考订版不同,人民出版社的《黑格尔全集》是通常所说的“历史批判版”。张振明解释说,历史考订版《黑格尔全集》带有大量专业注释,卷数众多,体系庞杂,适合专业研究者阅读;历史批判版没有注释,可以看作是面向大众读者的普及版本。(记者路艳霞)&/whrd/detail_/.shtml********************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百科名片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已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姓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外文名: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国籍:德国出生地:斯图加特出生日期:公元日(年)逝世日期:公元日(年)&职业:哲学家、思想家毕业院校:杜宾根大学主要成就:对德国国家哲学作了完整的阐述代表作品:《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血型:AB&人物生平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任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简称大逻辑)。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和《讲演录》。配偶及子女:玛丽·冯·图赫尔,出自纽伦堡的贵族之家,比黑格尔小二十岁,在黑格尔求婚成功并颇费周折地获得了女方父母同意后,两人于1811年9月结婚。婚后夫妻一直感情很好,家庭和睦。他们育有多位子女。 黑格尔1807年与自己的太太克里斯蒂安娜·布克哈特育有一个非婚生的孩子,黑格尔在费歇尔10岁的时候(1817年)将其接回家中,费歇尔的母亲已经在这十年中去世,他之前的日子都是在度过的。人物思想黑格尔青年时代恰逢,J.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他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政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使他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开始赞颂现存的普鲁士王国,主张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黑格尔晚年对普鲁士王国表现出忠顺态度,但对法国革命始终持有好评,对德国保守派──历史法学派持反对态度。黑格尔的国家观继承和发展了I.康德、J.G.费希特以来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他用哲学的思辨揭示国家的本质,反对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从国家的外部特征解释国家的本质,认为国家不是的任意产物。他的国家概念指的不是现存的国家,而是精神的国家理念。他认为现实的国家只是国家理念的表现。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黑格尔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对国家与社会进行了区分,认为市民社会是“外在的国家”,是主观意志、个人利益的结合形式。国家以它至高无上的意志、伦理精神把整个民族凝聚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国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会,是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是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个人只是国家的一些环节,生活在国家中,才能获得个人的人格、自由和价值。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整体国家观的倾向给予充分发挥,表明了他对古希腊以伦理和整体为特征的城邦国家观的崇尚。在国家制度方面,黑格尔认为世袭君主制是国家制度的顶峰,王权是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国王拥有最后的主观决断权。但他主张限制王权,认为三权只是政治国家统一意志的,只能依法签署议会通过的决议。他对行政权的论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指出行政权是执政权,应当掌握在为社会服务、与普遍利益相一致的等级手中。他反对封建的官职世袭制度,主张任用官吏应以才智为标准并向一切市民开放。他强调国家制度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反对机械的分权理论。黑格尔渴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国家、民族要独立自主,论证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思想学说在纯哲学范围以外,有许多新教神学家也采纳黑格尔的学说,而且他的历史哲学对政治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即使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黑格尔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非常热衷于神秘主义,他后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Phenomenology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年—1818年),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几乎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是最难懂的。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由于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绝对”是精神的;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或者,我们来举另一个更粗浅的实例——过于粗浅了,远不是黑格尔会使用的。你可以说甲君是一个舅舅,这没有明显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讲宇宙是舅舅,你就会陷入难局。所谓舅舅就是一个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与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会是“实在”全体。这个实例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 “绝对”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现在又保证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 “绝对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绝对”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这个看法:“绝对”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或妹夫都包括进去。据主张,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绝对”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最后结论,那叫作“绝对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 “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真确。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在这种场合,从经验观点看来,这人没有由于当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我们把“质”字理解为撇开他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种东西,那么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没有的质。主语、谓语逻辑能够避免这种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这事实不单只是舅舅的性质,也不单只是外甥的性质,而是舅甥所成的全体的性质。因为除“全体”而外一切东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种种关系,可见关于个别的事物无法谈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实上唯有“全体”才是实在的。这点从下述事实可以比较直接地推出来:“甲和乙是两个”不是主语谓语命题,因此基于传统逻辑来说,不会有这种命题。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事物,因此唯独看作统一体的“全体”是实在的。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也明显地表现出他受到中国道学思想的巨大影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孔子、孟子讲得很简略,一笔带过;但是对《周易》,——尤其是对道家的老子,的确很重视,并且用专门的章节特别讨论了《老子》中的“道”和“无”。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立论新奇,论述动人。他研讨每个命题,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反、和的三维形式,采用三段式解读法。他的哲学总是分三大部分,每部分论述三大命题,每个命题分三个论点,每个论点又分出三个步骤来进献解明。在解读和运用老子“三生万物”的方法论中,黑格尔可以说是在西方哲学领域中将它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人物。[1]举几个黑格尔的辩证方法的实例,也许可以使这方法容易理解一些。他在他的逻辑的议论开头先假定“绝对是纯有”;我们假定它就是纯有,而不加给它任何质。但是不具有任何质的纯有是无;于是我们达到反题:“绝对即是无”。从这种正题和反题转入合题:“有”与“非有”的合一是“变易”,所以说“绝对是变易”。这当然也不行,因为变易必得有什么东西变易。这样,我们对“实在”的见解通过不断改正以前的错误而发展,所有这些错误都是由于把有限的或有界限的某物当成好像可以是全体,从这种不适当的抽象化产生的。“有限物的界限不单是从外界来的;它自身的本性就是它被扬弃的原因,它借本身的作用转变成它的对立面。”照黑格尔讲,过程对理解结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辩证法的每个在后的阶段仿佛在溶液里似的包含着在前的所有阶段;这些阶段没有一个被完全取代,而是作为全体中的一个因素而赋予它适当的位置。所以不历经辩证法的所有阶段,便不可能到达真理。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最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既然“绝对”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依黑格尔的意见,在最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绝对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黑格尔说:“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这并不是说分立的人是全部实在;就他的分立性来说,他不是十分实在的,但是他的实在处在于他参与整体的“实在”。随着我们变得日益理性,这种参与也相应地增大。《逻辑学》末尾讲的“绝对理念”,是一种像亚里士多德的“神”似的东西。绝对理念是思维着自身的思想。很明显,“绝对”除思维自身而外什么也不能思维,因为除对我们理解“实在”的偏狭错误的方式而言外,不再有任何旁的东西。据他说,“精神”是唯一的实在,它的思想借自意识向自身中映现。定义“绝对理念”的实际原话非常晦涩。瓦勒斯译之如下:绝对的理念的统一,就是理念的概念,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为对象,而且从这一概念看来,客观世界即是一理念——在这客观世界里一切规定均统一起来了(德文原文更难懂)。不过,问题的实质并不像黑格尔说的那么复杂。绝对理念是思维着纯思想的纯思想。这就是神古往今来所做的一切——真不愧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他接着说:“因此这种统一乃是绝对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想自己的理念。”现在来谈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奇妙特色,这是他的哲学与柏拉图或普罗提诺或斯宾诺莎的哲学的区别。虽然终极实在是无时间性的,而且时间无非是由于我们没能力看到 “全体”而产生的一种幻觉,可是时间过程却跟纯逻辑的辩证法过程有密切关系。事实上,世界历史一向就是历经从中国的“纯有”(关于中国,黑格尔除知道有它而外毫无所知)到“绝对理念”的各范畴而进展的,绝对理念看来在普鲁士国家即便没有完全实现,也接近实现了。根据黑格尔自己的形而上学,我不能了解世界历史反复辩证法的各个转变这一看法有什么理由,然而这却是他在《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A tory)中所发挥的论点。这是一个有趣的论点,它使人间事务的种种变革获得了统一性和意义。这论点也和其它历史理论一样,如果要想说来似乎有道理,需要对事实作一些歪曲,而且相当无知。黑格尔同他以后的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样,这两样资格都具备。奇怪的是,一种被说成是宇宙性的历程竟然全部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并且,假若“实在”是无时间性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这历程后来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体现较高的范畴——除非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独立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哲学为观照历史而带来的唯一思想即‘理性’这一单纯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这种信念和洞察在历史学本身的范围内是一个假说。在哲学领域中,它却不是什么假说。在哲学里由思辨认识证明:理性——这里不考究宇宙对神的关系,仅只这个名词就算够了——既是·无·限·力·量也是实体;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无限素材与无限形式——即推动该内容的东西。理性是宇宙的实体。”“这种‘理念’或‘理性’,是真实、是永恒、是绝对有力的存在;它显现在世界中,而且在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荣耀而外,再没有别的显现出来——这便是如前面所说,在哲学中已经证明的、在这里看作确证了的论点。”“知性和自觉意志作用的世界,并没有委给偶然,而是必定表现为自知的理念的样子。”这是“一个恰巧为我所知的结果,因为我已经详细考察了全领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历史哲学》的绪论。精神及精神发展的过程,是历史哲学的实在对象。把精神和它的对立物即物质加以比较,便可以理解精神的本性。物质的实质是重量;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物质在自己以外,而精神在自身以内具有中心。“精神是自足的存在。”这话如果不清楚,下面的定义或许比较能说明问题:“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在精神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三个主要阶段:东方人、希腊人与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世界历史就是对无约束的天然意志的训练,使它服从于普遍的原则,并且赋予它主观自由。东方过去只知道、到今天也只知道唯一者自由;希腊与罗马世界知道若干者自由;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者自由。”大家总会以为,在所有者自由的地方民主制恐怕是适当的政体了,但是不然。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同样都属于若干者自由的阶段,专制政治属于唯一者自由的阶段,君主制则属于所有者自由的阶段。这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自由”一词的极其古怪的意义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同意);但是他总爱把这话倒转过来,主张只要有法律便有自由。因而,在他来讲,“自由”所指的可说无非是服从法律的权利。可以想见,在“精神”在地球上的发展中,他把最高的角色指派给人。“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新世界的目的是实现绝对真理,作为自由的无限自决——以自己的绝对形式本身作为其旨趣的·那·种自由。”这是一种无上妙品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指你可以不进集中营。这种自由不意味着民主,也不意味着出版自由,或任何通常的自由党口号,这些都是黑格尔所鄙弃的。当精神加给自己法律时,它做这事是自由的。照我们的世俗眼光看来,好像加给人法律的 “精神”由君主体现,而被加上法律的“精神”由他的臣民体现。但是从“绝对”的观点看来,君主与臣民的区别也像其它一切区别,本是幻觉,就在君主把有自由思想的臣民投到狱里的时候,这仍旧是精神自由地决定自己。黑格尔称赞卢梭把总意志和全体人的意志区分开。据推测,君主体现总意志,而议会多数不过体现全体人的意志。真是个便当好用的学说。黑格尔把日耳曼历史分成三个时期:第一篇,到查理曼止;第二篇,查理受到宗教改革;第三篇,从宗教改革以后。这三个时期又分别叫做圣父王国、圣子王国和圣灵王国。圣灵王国竟然是从镇压农民战争中所犯的令人发指的血腥暴行开始的,似乎有点离奇古怪;但是当然,黑格尔并不提这样的屑细小事,而是正如所料,对马基雅弗利大发一通称赞。黑格尔对罗马帝国灭亡以来的历史的解释,一部分是德国学校里世界史教学的结果,一部分又是它的原因。在意大利和法兰西,虽然像塔西陀和马基雅弗利那样的少数人也曾经有过对日耳曼人的浪漫式的景仰,但是一般说日耳曼人向来被看成是“蛮族”入侵的祸首,被看成是教会的仇敌:先在那些大皇帝之下、后来又作宗教改革的领袖。一直到十九世纪为止,各拉丁民族把日耳曼人看作是在文明上低自己一等的人。德意志的新教徒自然抱另一种看法。他们把晚期罗马人看成精力衰竭的人,认为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是走向复苏的重要的一步。关于中古时期神圣罗马帝国与教皇政治的纷争方面,他们采取皇帝党的看法;直到今天,德国小学生们都被教导对查理曼和巴巴罗撒无限崇拜。在宗教改革后的时代,德意志在政治上的软弱和不统一令人慨叹,普鲁士的逐渐兴起受到了欢迎,欢迎这使德意志不在奥地利的稍嫌脆弱的旧教领导下、而在新教领导下强盛起来。黑格尔在对历史作哲学思考时,心里怀想着狄奥都利克、查理曼、巴巴罗撒、路德和弗里德里希大王之类的人物。解释黑格尔,得从这些人的勋功着眼,得从当时德意志刚刚受了拿破仑欺辱这件事着眼。德意志受到了高度颂扬,所以大家也许料想要讲德意志就是绝对理念的最后体现,超乎它以外恐怕不可能再有任何发展了。但是黑格尔的见解并不是这样。他反而说美洲是未来的国土,“在那里,在将要到来的时代,世界历史的主题要表现出来——或许〔他用典型的口气补充说〕以南北美之间的抗争表现出来。”他好像认为一切重大的事情都采取战争形式。假使真有人提醒他,美洲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或许是发展一个没有极端贫困的社会,他也不会感兴趣。相反,他倒说至今在美洲还没有真国家,因为真国家需要划分成贫富两个阶级。在黑格尔,民族凭着马克思讲的阶级所起的作用。他说,历史发展的本原是民族精神。在每一个时代,都有某一个民族受托担负起引导世界通过它已到达的辩证法阶段的使命。当然,在现代这个民族就是德意志。但是除民族以外,我们也必须考虑世界历史性的个人;那就是这种人:他们的目标体现着当代应发生的辩证转变。这种人是英雄,他可能违犯平常的道德律,违犯也不为过。黑格尔举亚历山大、凯撒和拿破仑为实例。我很怀疑,依黑格尔之见,人不作战争征服者是否能够是“英雄”。黑格尔对民族的强调,连同他的独特的“自由”概念,说明了他对国家的颂扬——这是他的政治哲学的极重要的一面,现在我们必须把注意力转向这一面。他的国家哲学在《历史哲学》和《法哲学》(Philosophy of Law)中都有发挥。大体上和他的一般形而上学是一致的,但不是这种形而上学的必然结果;不过在某些点上——例如,关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他对民族国家的赞美达到了和他的重全体、轻部分这个一般精神不相容的程度。就近代来说,颂扬国家是从宗教改革开始的。在罗马帝国,皇帝被神化了,国家因此也获得了神圣性质;但是中世纪的哲学家除少数而外全是教士,所以把教会摆在国家上面。路德因得到新教邦主们的支持,开始了相反的做法。路德派教会大体上是信奉埃拉司图斯之说的。霍布士在政治上是个新教徒,发扬了国家至上说,斯宾诺莎跟他所见略同。前面讲过,卢梭认为国家不应当容忍其它政治组织。黑格尔是属于路德派的激烈新教徒;普鲁士国家是埃拉司图斯式的专制君主国。这种种理由本来会使人预料国家要受到黑格尔的高度重视;但是即使如此,他也算走到了可惊的极端。《历史哲学》里说“国家是现实存在的实现了的道德生活”,人具有的全部精神现实性,都是通过国家才具有的。“因为人的精神现实性就在于此:人自己的本质——理性——是客观地呈现给他的,它对人来说有客观的直接的存在。因为‘真的东西’是普遍的意志和主观的意志的统一,而‘普遍的东西’要在国家中,在国家的法律、国家的普遍的与合理的制度中发现。国家是地上存在的神的理念。”又:“国家是理性自由的体现,这自由在客观的形式中实现并认识自己。……国家是人的意志及其自由的外在表现中的精神的理念。”《》在论国家的一节里,把这个学说阐述得稍完全一些。“国家是道德理念的现实——即作为显现可见的、自己明白的实体性意志的道德精神;这道德精神思索自身并知道自身,在它所知的限度内完成它所知的。”国家是自在、向自的理性者。假使国家(像自由党人所主张的那样)仅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存在,那么个人就可以是国家的成员、也可以不是国家的成员了。然而,国家和个人却有一种与此完全不同的关系。因为国家是客观的“精神”,而个人仅以他是国家的成员而论才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伦理性,国家的真意和目的便在于这种结合。倒也承认可能有坏的国家,但是这种国家仅只存在而已,没有真的实在性,而理性的国家本身就是无限的。可见黑格尔为国家要求的位置跟圣奥古斯丁及其旧教后继者们为教会所要求的位置大体是相同的。不过,从两点上看旧教的要求比黑格尔的要求要合理些。第一,教会并不是偶然造成的地域性社团,而是靠其成员们信以为有无比重要性的一种共同信条结合起来的团体;因而教会在本质上就是黑格尔所谓的“理念”的体现。第二,天主教会只有一个,国家却有许多。尽管把每个国家在对国民的关系上做成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专制,要找出什么哲学原则来调节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总有困难。实际上,在这一点上黑格尔放弃了他的哲学空谈,而拿自然状态和霍布士讲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作为后盾。只要“世界国家”还不存在,那么俨然像只有一个国家似地来谈“国家”,这种习惯是要造成误解的。在黑格尔看来,所谓义务完全是个人对国家的一种关系,所以便没留下任何借以使各国的关系道德化的原则。这点黑格尔是承认的。他说,在对外关系上,国家是一个个体,每个国家对于其它国家是独立的。“由于在这种独立性中,现实精神的‘向自有’有其存在,所以独立性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光荣。”他接着论驳会使各个国家的独立性受到限制的任何种类的国际联盟。公民的义务(就他的国家的对外关系来说)完全限于维持本国家的实质的个体性,即独立与主权。由此可见战争不全然是罪恶,不是我们应当尽力废止的事情。国家的目的不单是维持公民的生命财产,而这件事实便构成战争的道德根据,因此不应把战争看作是绝对罪恶或偶然的事情,也不应认为战争的原因在于某种不该有的事。黑格尔并不只是说在某种事态下一个民族无法恰当地避免进行战争。他的意思远不止于此。他反对创设将会防止这种事态发生的机构——例如世界政府,因为他认为不时发生战争是一件好事情。他说,战争是那样一种状态,即我们认真理解现世财产物品的空虚无益。(这个见解应当和相反的理论,即一切战争都有经济原因,作一个对比。)战争有一种实际的道德价值:“战争还有更崇高的意义,通过战争,各国人民的伦理健康就在他们对各种有限规定的固定化的冷淡上保全下来。”和平是僵化;神圣同盟和康德的和平联盟都错了,因为由众国家做成的一个家庭必定创造出一个敌人。国与国的争端只能由战争来解决;因为国家彼此之间处于自然状态,它们的关系既不是法的关系,也不是道德关系。各国家的权利在它们个别的意志中有其现实性,而每个国家的利益就是它自己的最高法律。道德与政治不成对比,因为国家是不受平常道德律约束的。这便是黑格尔的国家说——这样一个学说,如果承认了,那么凡是可能想象得到的一切国内暴政和一切对外侵略都有了借口。黑格尔的骗见之强显露在这点上:他的国家理论同他自己的形而上学大有矛盾,而这些矛盾全都是那种偏于给残酷和国际掠劫行为辩护的。一个人如果迫于逻辑不得不遗憾地推论出他所悲叹的结论,还可以原谅;但是为了肆意鼓吹犯罪而违反逻辑,是无法宽恕的。黑格尔的逻辑使他相信,全体中的实在性或优越性(这两样在他看来是同义的)比部分中的要多,而全体越组织化,它的实在性和优越性也随之增大。这证明他喜欢国家而不喜欢无政府的个人集群是有道理的,但是这本来应当同样让他不喜欢无政府式的国家集群而喜欢世界国家才对。在国家内部,他的一般哲学也应当使他对个人感到更高的敬意,因为他的《逻辑学》所论述的全体并不像巴门尼德的“太一”,甚至不像斯宾诺莎的神,因为他的全体是这样的全体:其中的个人并不消失,而是通过他与更大的有机体的和谐关系获得更充分的实在性。个人被忽视的国家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的雏型。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中,也没有任何不强调其它社会组织而独强调国家的有力理由。在他不重教会重国家这件事情上,我只能看到新教的偏见。此外,假如像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社会尽可能地组织化是好事,那么除国家和教会而外,还必须有许许多多社会组织。由黑格尔的原理来推论,必须说每一项对社会无害而且能够因协作而得到振兴的事业都应当有适当的组织,每一个这种组织都应当有一份有限独立性。也许会有这种反对意见:最后的权力总须归属某个地方,除归属国家而外不可能归属别处。但是即使如此,这个最后的权力在企图苛酷得超出某个限度时如果不是不可抗拒的,这仍旧是好的。这就使我们接触到评判黑格尔的全部哲学时的一个基本问题。全体比部分是不是有较多的实在性?是不是有较多的价值?黑格尔对这两个问题都作肯定的回答。实在性的问题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价值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一般都把这两个问题看得似乎不大区别得开,但是在我认为把二者分离开是很重要的。开始从形而上学问题说起吧。黑格尔以及其他许多哲学家的见解是这样:宇宙任何部分的性质深受这部分对其它各部分和对全体的关系的影响,所以关于任何部分,除指定它在全体中的地位而外,不可能作任何真的陈述。因为这部分在全体中的地位随所有其它部分而定,所以关于它在全体中的地位的真陈述同时就会指定其它每一个部分在全体中的地位。因此,真陈述只可能有一个;除全体真理而外别无真理。同样,除全体以外,没有完全实在的东西,因为任何部分一孤离开便因孤离而改变性质,于是不再显出十分真的面目。另一方面,如果照应当抱的看法,就部分对全体的关系来看部分,便知道这部分不是自立的,除作为唯一真正实在的该全体的部分而外,不能存在。这是形而上学学说。如果这形而上学学说是对的,那么主张价值不寓于部分而寓于全体的伦理学说必定是对的;但是如果形而上学学说错了,它却未必也错了。并且,它还可能对某些全体说来正确,而对其它全体说来不正确。这个伦理学说在某种意义上对活体来讲显然是对的。眼睛一跟身体分离开便不中用;一堆disjectamembra(断裂的肢体)即使在完整时,也没有原属于未取下这些肢体的那个肉体的价值。黑格尔把公民对国家的伦理关系看成类似眼睛对身体的关系:公民在其位,是有价值的全体的一部分,但是孤离开就和孤离的眼睛一样无用。不过这个类比却有问题;某种全体在伦理上是重要的,并不见得一切全体在伦理上都重要。以上关于伦理问题的讲法,在一个重要方面是有缺陷的,即没有考虑目的与手段的区别。活体上的眼睛·有·用,也就是说,有当作手段的价值;但是它并不比和身体分开时有更多的内在价值。一件东西如果不当作其它某东西的手段,为了它本身而受到珍视,它就有内在价值。我们是把眼睛作为看东西的手段来评价它。看东西可以是手段,也可以是目的;让我们看到食物或敌人,这时是手段,让我们看到我们觉得美的东西,这时就是目的。国家作为手段来说显然是有价值的:它保护我们不受盗贼和杀人犯的侵害,它修筑道路、设立学校,等等。不必说,它作为手段也可以是坏的,例如进行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关于黑格尔我们要问的真正问题并不是这个,而是问国家作为目的来说是不是本身即是好的:公民为国家而存在呢?还是国家为公民而存在呢?黑格尔抱前一种看法;来源于洛克的自由主义哲学抱后一种看法。很明白,只有认为国家具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格,我们才会把内在价值归于国家。在这点上,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和价值问题有了关联。一个人是具有单一生命的复合全体;会不会有像身体由各器官构成那样,由众人格构成的一个超人格,具有不等于组成它的众人格的生命总和的单一生命?如果像黑格尔的想法,能够有这种超人格,那么国家便可能是一个这样的东西,而国家就可以像整个身体对眼睛的关系一样,高居我们本身之上。但是假若我们认为这种超人格不过是形而上学的怪物,我们就要说社会的内在价值是由各成员的内在价值来的,而且国家是手段,不是目的。这样,又从伦理问题转回到形而上学问题。由下文可知,形而上学问题本身其实是逻辑的问题。这里争论中的问题远远比黑格尔哲学的是非问题要广;这是划分哲学分析的敌和友的问题。试举一个实例。假定我说:“约翰是詹姆士的父亲。”黑格尔以及所有信仰斯墨茨元帅所谓的“全体论”的人要讲:“你必须先知道约翰和詹姆士是谁,然后才能够理解这个陈述。可是所谓知道约翰是谁,就是要知道他的全部特性,因为撇开这些特性不谈,他和其他任何人便无法区别了。但是他的全部特性都牵连着旁的人或事物。他的特征是由他对父母、妻子和儿女的关系,他是良善的或不良的公民,以及他隶属的国家来定的。你必须先知道所有这些事,才谈得上你知道‘约翰’二字指的是谁。在你努力要说明你讲的‘约翰’二字何所指时,一步一步使你去考虑整个宇宙,而你原来的陈述也会显出说的并不是关于约翰和詹姆士这两个各别人的什么事情,而是关于宇宙的什么事情。”这话讲起来倒满好,但是一开始就难免遇上一个反对意见。假若以上的议论当真正确,认识又是怎么会开始有的呢?我知道许许多多“甲是乙的父亲”这种形式的命题,但是我并不知道全宇宙。假使一切知识都是关于整体宇宙的知识,那么就不会有任何知识了。这一点足以使我们怀疑上述议论在什么地方有错误。事实是,为正确合理地使用“约翰”二字,我用不着知道有关约翰的一切事情,只须知道足以让我认识他的事情就行了。当然他和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或远或近的关系,但是除那种是所讲的事情的直接主题的关系而外,这些关系全不考虑,也能如实来谈他。他或许不仅是詹姆士的父亲,也是吉美玛的父亲,但是为知道他是詹姆士的父亲,我并不需要知道这一点。假使黑格尔的意见正确,我们不提吉美玛就不能把“约翰是詹姆士的父亲”所指的意思说完全,我们应该说:“吉美玛的父亲约翰是詹姆士的父亲。”这样恐怕还是不够;我们总得接着提到他的父母和祖父母,以至于整个一套家谱。但是这就使我们陷入荒唐可笑的境地。黑格尔派的意见不妨叙述如下:“‘约翰’这词的意思指对约翰来说为真的一切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定义而论,这话是循环的,因为“约翰”这词出现在限定短语里。实际上,假使黑格尔的意见正确,任何词都无法开始具有意义,因为根据他的理论,一个词的意义即它所指的事物的一切性质,而为叙述这一切性质,我们便需要已经知道一切其它的词的意义。问题抽象地讲来是:我们必须把不同类的性质区别开。一件事物可以具有一个不牵涉其它任何事物的性质;这种性质叫作·质。也可以具有一个牵涉一件其他事物的性质;“已婚”就是这样的性质。也可以具有一个牵涉两件其他事物的性质,例如“是妹夫”。如果某事物有某一组质,而任何旁的事物都不恰恰具有这一组质,那么该事物就能够定义成“具有如此这般的质的事物”。根据它具有这些质,凭纯逻辑推不出来有关其关系性质的任何事情。黑格尔以为,如果对于一件事物有了充分知识,足以把它跟其他一切事物区分开,那么它的一切性质都能够借逻辑推知。这是一个错误,由这个错误产生了他的整个巍峨堂皇的大体系。这说明一条重要真理,即你的逻辑越糟糕,由它得出的结论越有趣。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人物影响黑格尔的政治思想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政治理论的终结,它深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政治要求,他的整体国家观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自由主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K.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关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人物名言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恶是发展原动力。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嘿,哥们,我说,没有意义的怎么可能存在。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良心,它就是对它自己有了确信的精神。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人死于习惯。民必须体会到宪法是自己的权利,可以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现在的生动与自由。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熟知并非真知。上帝惊叹细节。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当只是单一的画家,应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这唯一的权力面前,没有东西能够维持一种独立的生存。象征是之间呈现于感性观念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主要作品《精神现象学》(Phaenomenologie des Geistes )(1806 ,See battle of Jena)《逻辑学》 (Wissenschaft der Logik)()(作者于1831年计划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时便去世)《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Enzyklopaedie der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 (全书分三个部分: 逻辑学、 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 (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法哲学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des Rechts) (1819)《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历史哲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黑格尔档案馆和历史批判版《黑格尔全集》来自黑格尔档案馆和历史批判版《黑格尔全集》蒋永福------------------------------------------------------- 我在联邦德国进修期间,主要在波鸿鲁尔大学哲学研究所和黑格尔档案馆学习工作。除经常去这所档案馆查阅文献资料、参加他们的一些学术活动外,我还同该馆负责人珀格勒(O.P&ggeler)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有所接触。现在根据我在这些活动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对黑格尔档案馆的工作,作些介绍。1957 年,联邦德国“德意志研究会”(Die DeútscheFors&hungsgemeinschaft) 为纪念黑格尔诞生二百周年提出任务:要出版一套历史批判版《黑格尔全集》,它应体现出黑格尔著作的历史性,并加以考订注解;其规格和科学水平要相当于科学院出版的《康德全集》。北莱茵一威斯特伐伦州的&研究工作协会&(Die Arbeitsmeinschaft fürForschung)承担了这项任务,并于1958 年在波恩建立了编辑《全集》的工作机构一一黑格尔档案馆。从建馆到1968 年的十年期间,主要进行了收集黑格尔的手稿原件或复制件、各种版本的黑格尔著作和关于他的专著等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黑格尔专业图书馆,为了配合《全集》的编辑工作和促进黑格尔研究,于1961 年创办了《黑格尔研究》年鉴。通过这十年的工作,北威州的&研究工作协会&认识到,要编辑一套高水平的真正有科学价值的新版《全集)) ,是件极其复杂的旷日持久的任务,必须在体制上、财政上和法律地位上给予黑格尔档案馆以确实的保证,同时要加强研究工作,并同大学建立固定的联系。从这些考虑出发,如当时在波恩的康德档案馆,科隆的胡塞尔档案馆和明斯特的莱布尼兹研究所都依附于某所大学一样,决定把黑格尔档案馆并入新建不久的鲁尔大学。1969 年10月全馆迁到了波鸿。波鸿这座城市没有任何黑格尔和他的时代的历史遗迹,之所以把档案馆迁到这里,完全是由于鲁尔大学是一所新建的(1965年建〉还没有形成自己传统的大学,用珀格勒教授的话说, &新大学提供新机会&,便于创建同其他大学、研究所的合作关系,在经费开支、研究人员在大学授课的权利等方面都能得到较为优惠的待遇。当然事实上并非一切都那么理想。目前他们工作室和图书馆所占面积都还比较狭窄,客观条件方面仍有不少困难。黑格尔档案馆现在是鲁尔大学第三部,即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部所属的一个独立机构。根据档案馆章程第二款规定, &黑格尔档案馆的任务是:a. 为完成G.W .F.黑格尔全集的批判版创造一切先决条件;b 收集和整理全部黑格尔的论著、手稿影印件和可能得到的手搞原件、他的讲座的学生笔记以及黑格尔引用过的文献和关于黑格尔的文献;c. 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黑格尔'研究;d. 为黑格尔研究提供可能的协作;e.培养合格的新生力量,以完成档案馆所承担的任务.&⑴显而易见,黑格尔档案馆是为编辑新版《全集》而建立的,但又不单纯是一个工作机构,更具有黑格尔哲学研究所的性质。一、《黑格尔全集》历史批判版我们知道,黑格尔生前除一些论文和讲话外,只发表了《精冲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等几部著作,而对于构成他的学派产生重大影响的柏林时期讲演是,并未公开出版。1831 年黑格尔突然去世以后,他的学生和朋友弗·马莱茵克(Philipp Marheineke) 、约·舒尔兹(J ohannesSchulz)、爱·甘斯(Eduard Gans )、娄·赫宁(Leopold Henning) 、亨·何佗(Heinrich Hotho )、弗·费尔斯特(Friedrich F&rste )和卡·米希勒(Karl Michelet) 等人,就立即着手编辑黑格尔的全集,重点是整理出版他的柏林讲演录。《全集》共十八卷, 1832 年开始出版, 1845年完成。这套版本明显地带有这十几年间哲学争论的时代痕迹。在黑格尔去世前夕,围绕他的哲学&体系&进行的辩论已经爆发。从事《全集》编辑工作的上述黑格尔弟子们,都是所谓&老年黑格尔派&,他们企图把他们所编的《全集》作为这场战斗中的一个&不可攻克的堡垒&。他们不是历史地批判地对待老师的思想遗产,而是力求给他创立的&体系&打上最终完成的完满烙印,所有表明&体系&内部的裂痕、自相矛盾的材料,乃至表明黑格尔思想发展的文献,统统被他们排除在《全集》之外了。显然,这种版本是不能科学地反映黑格尔思想的。在上述版本完成时,黑格尔学派已经解体,绝对唯心主义失去了它在德国哲学界的统治地位。以后的十几年里,黑格尔哲学几乎完全从讨论中消失了。直到1870 年,黑格尔诞生一百周年时,黑格尔的一位学生(珀格勒说他是黑格尔“最忠实但又头脑狭隘、爱玩弄小聪明、喜欢自吹自搞的学生”)卡·米希勒在一篇&庆祝论文&中宣称要把他的老师黑格尔作为&不可辩驳的世界哲学家&来纪念。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全集》重印本却卖不出去,不得不在发行广告中宣布&黑格尔全集削价出售&。在这之后,哲学家们开始反省那种&最终完满性&的观念的合理性,人们试图回到康德,提出我们作为事实所接受的&科学&—&体系&如何能成立,之后,人们又不满意康德的“方法论主义”而转向了对&历史性&的兴趣,开始了从新康德主义到新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不同方向的发展。这些新的&黑格尔兴趣&是反对&最终完满性&的。如基尔凯格尔(Kierkegaard)、威·狄尔泰(Wilhelm Di1t hey) 和向另个方向前进的马克思。在二十世纪,出现一种对待黑格尔著作的新态度。一批黑格尔研究者摒弃米希勒等人的作法,转而致力于未曾发表过的黑格尔著作的发掘和整理。狄尔泰和他的学生赫·诺尔(Herman Nohl) 首先发表了米希勒版没有收入的黑格尔&青年时期论文&,又注释出版了耶拿体系草稿(JenaerSystementwürfe) 。这时对黑格尔均兴趣集中在他的早期著作《精神现象学》,对这部著书的内容、形成的历史和它在黑格尔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黑格尔后期的讲演录也得到新的开发。从事这些黑格尔遗著手稿挖掘整理工作的,有狄尔泰、诺尔、弗·罗生茨戚格(Frans Rosenzweig) 、汉·艾林伯(HansEhrenbergs )、乔·拉松(Georg Lason) 、约·霍夫迈斯特(JohannesHoffmeister)以及其他一些哲学家、教育学家、神学牙和语言学家。但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狄尔泰提出的出版黑梅尔早期著作的计划受到拒绝。遗著手稿的整理者们清楚看到,也明确讲到,需要制订一个庞大的出版计划和建立一个专门的科学委员会或研究所,才有可能完成系统整理出版黑格尔全部著作的任务。对于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黑格尔著作出版工作,珀格勒教授的评价是:“一大片废墟”。⑵许多分散的或多或少不完整的单行本,不科学的米希勒版和它的派生版本——克洛格纳版。当然也有一些&考订版本&的开端,如拉松的版本和霍夫迈斯特的所谓&新批判版”,但后一版本并未完成。任务仍然是要着手澄清混乱。近半个世纪人们作了许多有价值的努力,都未能出版一套历史的考订的黑格尔著作版本,直到1957 年才由德意志研究会提出这样的任务。从那时到现在,二十八年过去了。他们在前进道路上遇到许多困难。珀格勒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稿本难于寻找&。完善地收集黑格尔的手稿和他的学生的昕课笔记是版本工作的前提,然而目前这些材料分散在整个欧洲〈包括东欧〉和美国,相当一部分还保存在私人手中。寻找、收集、复制以及相应的工作,需要时间和金钱。而且还有个寻找工作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一方面不能贸然宣布寻找工作结束,因为直到最近还有重要发现〈如1984年公布新找到一份黑格尔在1817 年讲授&逻辑和形而上学&的学生笔记) ;另方面寻找工作又应当有相对的结束,否则编辑工作元法完成。但何时结束,难于确定。霍夫迈斯特在他编辑的《全集》的前言中曾谈到他整理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情况。他从1931 年到1938年对这部著作编辑了三次,两次是完全重新开始,因为发现了新的重要材料。而在他之后,几年前又有几份哲学史昕课笔记发现。看来寻找工作是难以结束的了。其次,有的著作要重新作&年代的考证&。本世纪前五十年的黑格尔研究还没有为编辑一套科学的版本提供必要的理论前提。因为还没有用历史发展观点来理解黑格尔,而这种&理解&正是按照编年辑纳黑格尔著作的&框架&。例如耶拿时期著作问题。黑格尔的《耶拿体系草稿》表明,他在这个时期的大型手稿有三组: (一)《逻辑、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写作时间一向被认为是在 年, (二)所谓的&现实哲学Ⅰ& , 年; (三) &现实哲学Ⅱ&,年。长期以来,在对黑格尔思想发展的解释立存在一个重要问题s 黑格尔如何从年《逻辑、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高度辩证法水平倒退到了 年&现实哲学Ⅰ&的谢林学派形态?而为了在&现实哲学Ⅰ&返回到它的开端却把黑格尔取得辩证法成果的时间推迟到年?现在,黑格尔档案馆的研究人员不仅对黑格尔思想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而且运用所谓&字体统计法& (即对若干字母的字体变化作出统计学的说明) ,对耶拿手稿的写作日期作出新的认定,即黑格尔写作《逻辑、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时间不是在年,而是在1804 年,并由此找出黑格尔耶拿体系有层次的合理的发展脉络。珀格勒认为,有些黑格尔研究者总爱戏剧性地揭穿一些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到头来往往是由于版本错误或编年错误造成的。第三,是语言学方法上的困难。古德语的考证训话一类的方法不能简单搬到近代著作上。编辑近代作家的文集不仅要处理已发表的成文版本,而且要整理许多手稿、异文稿本等。据珀格勒说,迄今德国在这方面尚无一种完善的方法。1969年西德语言学界曾就《荷尔德林全集》编辑过程中的语言学问题进行过讨论,但对康德、黑格尔的著作还没有人专门进行过语言学上的研究。一切都在试验中进行。但有一条是明确的:要避免所谓&规范化&,就是说,在整理黑格尔手稿时,要保持黑格尔自己的写作方式,不能用现代人的写作习惯去&规范&它。珀格勒教授谈到的这些困难,都是属于编辑一套有科学价值的黑格尔全集的基础工作。他们通过有组织的有计划的长期努力,已经在克服困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黑格尔全集》历史批判版最初计划编辑四十卷,在大约四十年内完成。后来有所变动,目前大体上定为二十多卷。到1986年,已出版第4 、6 、7 、8 、9 、11 、12、17 、19 、21 等十卷。这套全集将首次完整地汇集黑格尔自己发表过的文章、著作和他遗留下来的讲稿、笔记、文稿等,都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他的学生所作的大量的听课笔记,目前暂时没有列入《全集》,而是作为《全集》的准备和补充,另外编辑一套《讲演录集》,分卷出版。参加《全集》和《讲演录巢》编辑工作的有黑格尔档案馆的全体研究人员和其他大学的专家学者。两种集子均由汉堡费利克斯·迈讷(Feiix Meiner〉出版社出版。《黑格尔全集》各卷按编年排列,卷末附有文本考证、注释及有关索引等资料。第1—3 卷是&青年时期论文”(1785一1800年)。第1 卷为斯图加特和伯尔尼时期文章,第2 卷,法兰克福时期;第三卷,年期间的手稿片断。这三卷由著名黑格尔专家弗·尼可林(Friedrich Nìcolìn) 教授和吉·舒勒(GiselaSchüer) 负责编辑。第4 卷是&耶拿批判论文&( 年)。主要为黑格尔和谢林合编的《哲学评论杂志》(1 802一1803 年)上他们共同署名和未署名的文章,因为至今尚未能分清这些文章究竟出于他们两人何者之手。这卷由珀格勒教授和哈·布赫勒( Hartmut Buchner) 编辑,已于1986 年出版,是《全集》中最早,问世的一卷。第5 卷计划编入年期间的&短文和草稿&,包括从法兰克福到班堡期间关于德意志宪法问题、道德问题的文章、文稿和在耶拿(年)的笔记、短文等。其中1801—-1803年的手稿片断是从柏林国家图书馆新发现的。第6 —8 卷为《耶拿体系草稿》。第6 卷是年在耶拿关于&哲学思辨体系&的讲稿,共二十二个片断和两个附件,即尚不能完全断定是否属于这份讲稿的两个手稿片断。收入这卷中的大部分文稿,过去曾被霍夫迈斯特错误地冠以《耶拿现实哲学Ⅰ》的标题出版,现在加以更正并补充了新的材料。由克·杜辛(Klaus Düsing) 教授和海·基默(HeinzKimmerle) 编辑,于1975年出版。第7 卷为《逻辑、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即前面提到的新考证出年代的耶拿时期著作。《逻辑和形而上学》部分为1804 年的警清稿,《自然哲学》(除《有机性》外)为年冬的讲稿。这卷由鲁·霍尔斯特曼(Rolf P .Horstmann)和约·特雷德(Johann Heìnrich Trede )编辑,1971 年出版。第8 卷为 年冬季学期末于自然哲学和精在 年间为他的《逻辑和形而上学》演讲的导论部分所作的札记,已作为附录收入此卷。第20卷为《全书》的最后修订本,对第二版又作了相当数量的修改。历史批判版《全集》的第14卷为《法哲学原理》,第15、16卷计划收入年期间的“短文和草稿”。第17 、18卷是年间的讲课稿,主要是关于宗教哲学的讲稿和有关手稿片断。由瓦·耶西克编辑,第17 卷于1986年出版。为了便于比较研究,第21 卷编入了《逻辑学》《存在论》的1832年修订本。已于1985 年出版。关于黑格尔的往来书信,目前计划作为《全集》外部分,编为四卷出版。其中有一百多封信是新发现的。作为《全集》的补充的《黑格尔讲演录集》(G.W.F.Hegel VorIesungen) ,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有以下几卷:第1 卷《自然法和国家学讲演录》(1817/18)时,是当时的海德堡大学法律系学生万纳曼(P. Wannenmann) 作的听课笔记。这是新发现的唯一的黑格尔在海德堡讲授法哲学的学生笔记。1882年3月30日《法兰克福汇报》登载了约·布劳恩(Johann Braun) 的评介文章《理性的威力——一份新的黑格尔文稿》,认为这份“讲演录”.. &对研究黑格尔法哲学的发生史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表明黑格尔哲学&一开始就具有歧义,一方面被指责为对国家的卑躬屈膝和神化,另一些人则把他看作隐蔽的‘革命的代数学’”,..。这份笔记作为《讲演录集》首卷,已于1983 年出版。珀格勒教授写了《导言》。第2卷,《艺术哲学讲演录》(1823年〉。这是黑格尔在柏林讲授美学或艺术哲学时,他的学生亨·何佗的听课笔记,原件现存波鸿黑格尔档案馆。该馆研究人员格·西弗尔(A. Gethman-Siefert) 正在根据原稿重新进行整理和校订。据说将比何拖本人在1835、1842'年出版的《美学讲演录》有较大改进。第3—5 卷是《宗教哲学讲溃录》。各卷已分别于1983、1985、1984 年出版。瓦·耶西克编。黑格尔关于宗教哲学一共讲过四次:1821、1824、1827、1831年。每次都有新的变动,但其间差别鲜为人知。现在出版的三卷,是根据黑格尔的手稿和他的学生戴特(Deeters)、格里斯海姆(Griesheim) 、何佗、克勒尔(Kehler) 、帕斯腾阿西(Pastenaci) 、无名氏、伯勒(Boerner)和胡贝(Hube) 等八人的笔记汇辑而成。这些笔记中的三份是在近十几年内新发现的。至今尚未公布过的大·施特劳斯(D.Strauss) 在1831年所作的笔记,这次也摘要作为附录发表。第6 9 卷是《哲学史讲演录}} I 第6 卷为《导言》、《东方哲学》,第7卷为《希腊哲学Ⅰ:从泰勒斯到犬儒学派》,第8卷为《希腊哲学Ⅱ:从柏拉图到普洛克鲁》,第9卷为《中世纪和近代哲学》。这四卷均由比·加尼容(Pierre Garniron )和瓦·耶西克编。第9 卷已于1986年出版。黑格尔最详细的演讲是《哲学史》,过去出版的哲学史讲演录版本是由米希勒汇集耶拿、海德堡和柏林时期的笔记,编纂而成,没有完全反映出黑格尔本来的思想结构。这次新编版本,选自黑格尔于年在柏林的六个讲座,包括格里斯海姆(Grischeim)、黑舍(Hercel )、施蒂夫(Stieve)、平德尔(Pinder)和勒夫(Lǒwe)等五人的笔记。后两份笔记是新发现的。在材料编排上,考虑到要如实反映黑格尔的思想结构和便于各份笔记进行比较的原则。由于它的篇幅浩大和材料可靠,较之过去的版本更为完善。第10卷是《逻辑学讲演录》(1 831年)。由克·卢卡斯和乌·拉默尔(UdoRameil) 整理。黑格尔生前多次作过《逻辑和形而上学》的讲演。但所有的学生听课笔记都从来没有单独发表过,全被剪裁成片断,作为&附释&,附在1830年的《哲学全书》相应各节后面。现在列入《讲演录集》第10卷的,是黑格尔的儿子卡·黑格尔(Karl Hegel) 1831 年作的听课笔记。这是第一次发表没有被剪裁改动的逻辑学讲演录,也许这有助于弄清他哲学的最困难部分的某些问题。这一卷本来预定于1986年出版,但到4 月份我看到的还只是打字稿。前面提到,黑格尔《逻辑学》的学生笔记有新的发现。这是近年在瑞士卢塞恩(Luzern)发现的黑格尔在海德堡讲授《逻辑和形而上学》(1817年夏)时瑞士籍学生弗·安·古特(FranzAuton Good) 所作的听课笔记。古特生于1793年,为瑞士著名法学家和政治家。1817 年在海德堡大学法律系注册入学。他所选的课程中有黑格尔的哲学讲座。古特回瑞士后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求知兴趣广泛,建立了一座藏书可观的私人图书馆,其中不少十八、十九世纪哲学、文学和历史等方面的很有价值的著作。他去世后建立的&古特档案馆&,被认为是瑞士收藏最丰富的私人档案馆,为他的家族所有。新发现的这份听课笔记原件,就保存在这所档案馆里,波鸿黑格尔档案馆只得到了复制件,我曾一阅。笔记共192页,字迹端正易读,黑格尔档案馆计划加以整理出版,供研究者用。二、配合和促进黑格尔研究围绕编辑历史批判版全集这一中心任务,黑格尔档案馆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以配合和促进国内和国际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首先,他们建立了一个收藏丰富、便于使用的黑格尔文献图书馆。八十年前狄尔泰在编辑康德全集时提出要建立哲学家文献馆,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哲学家的各种遗著手稿,乃至一些看来似乎并非重要的残篇断简。黑格尔档案馆大体上是按狄尔泰的主张办的。他们买到少数原件,但大多数用高价也买不到,只能通过摄影等技术手段加以复制。目前他们占有原件和复制体共一万五千页以上,数量相当可观了。对于哲学家的文献资料,珀格勒认为,不仅要广采博集,更要有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决不允许再走从前&尼采档案馆&的老路。希特勒让人在档案馆对尼采手稿拍照,但尼采手迹中有些亲犹太的词句,成为棘手的问题。为了使尼采书信增添光彩,他的妹妹就采用挖去字迹、墨水涂染和其它移花接术手段加以伪造。珀格勒表示,黑格尔档案馆决不这样做,决不能因为要做某个历史人物的&虔诚者&而不忠实于历史的本来面目。档案馆的文献图书馆除了黑格尔手稿还拥有七千多册书籍(杂志除外) ,包括:各种版本的黑格尔著作和单行本及其外文译本;同黑格尔思想有关的前人著作,他的同时代人的著作,他的追随者和直接反对者的著作,黑格尔右报和左派成员的著作;现代各国关于黑格尔的专著,以及可能收集到的关于黑格尔的文章、文献和其它重要专著中关于黑格尔的章、节等。收藏相当丰富。我在这里看到德、英、法、意、俄、日、朝等文字的黑格尔译本和专著。我们中国也翻译了不少黑格尔的书,多数译得很好,可惜在书架上一本也看不到。也许这种情况很快会改变。还要提到,这个专业图书馆是对社会开放的,德国国内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经常来此处查阅资料。图书馆管理人员熟悉业务,态度极其热情,能帮助你很快找到所需资料。为了向更广泛的研究者提供方便,他们陆续编辑了各种黑格尔文献目录。如年间的关于黑格尔的学位论文题目,关于黑格尔美学著作目录,从1958年以来的每年的关于黑格尔的专著文献目录等,都已发表在《黑格尔研究》年鉴上。一部多种文字的关于黑格尔的文献总目录也在编辑中。在促进黑格尔研究方面,档案馆主要是通过《黑格尔研究》年鉴来做出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最先是法国,开展了黑格尔研究,主要是讨论《精神现象学)) ,后来扩展到美国。今天黑格尔研究几乎遍及全世界,不过珀格勒认为重点地区是欧洲大陆,其次是美、英、日、南朝鲜等。在他看来,东方国家如苏联、东欧大体上都是从说明现实的需要出发,&为了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关注黑格尔& (这是他的原话) ,在西方国家,研究的重点和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把黑格尔作为文化领域的思想家,或者仅仅作为康德哲学的后继者去研究,有的企图把其他民族的传统思想如佛教禅宗同黑格尔结合起来,有的则用现代哲学方法去阐释黑格尔,或从形而上学问题出发进行探讨,或从分析哲学出发只对概念构成问题感兴趣,等等。珀格勒认为,西方出的著作涉及的问题是&相当广泛而又杂乱&的,但多数是有意义的。尽管彼此观点不同,也需要交流。黑格尔档案馆愿意在这方面作出自己可以作出的贡献,目前只能通过《黑格尔研究》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世界各方面的研究状况和成果。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珀格勒一再强调,黑格尔档案馆的研究人员有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但&决不以当代黑格尔学派的代表自居&,决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把自己的观点带进《全集》编辑中,也不把《研究》办成代表自己独家观点的杂志。而且《黑格尔研究》年鉴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哲学杂志,它首要的任务是配合历史批判版《全集》的编辑,只能在此前提下反映各方面成果。这些大概算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吧。《黑格尔研究》1961年创刊后,隔年出一期,很快在欧美哲学界获得肯定评价。从1971 年起改为一年一期,成为名符其实的&年鉴&。直到1985 年已出二十期。每期都设有&版本文献&、&论文&和&书评书目&三个栏目:第一栏公布迄今尚未发表过的或新发现的黑格尔著作文本和文献。如已发表了黑格尔的一些未曾问世的书信,耶拿时期格言,在海德堡、柏林的讲稿片断等。这一栏还发表黑格尔在各个时期的教学研究活动的历史文献,如他在耶拿当讲师时的教学研究情况,年在海德堡作教授时的有关文献,年在《班堡日报》作编辑工作的情况资料,等。同时,这栏还发表关于《全集》编辑中语言学上的问题的探讨文章。一般讲,这栏发表的东西同《全集》的编辑直接有关。第二栏是&论文&。着重刊登国际范围黑格尔研究的有价值的文章,可用德、英、法三种文字投稿,按原文刊出。从刊出的论文看,有的探讨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某一专题,有的只讨论某一部著作的某一方面,有时则是研究黑格尔某个历史时期的活动,等。文章的观点是各种各样的,也有相互争论的。反对珀格勒等人观点的论文,乃至从根本上否定编辑历史批判版全袅的必要性的文章他们也刊登过。不过从数量上看,所发表的论文中,还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黑格尔的文章居多。这可以理解,因为促进对黑格尔的历史地理解,是编辑新版全集的需要。《黑格尔研究》的第三栏为书刊评论和文献目录。每年档案馆都要收到来自欧、美、日等地的关于黑格尔的著作和论文。按1961 一1965年的统计,这五年中出版的黑格尔的和关于黑格尔的书籍(德、英、法、意、日等文字)共二百七十九册。此外,平均每年发表关于黑格尔的文章(文字同前)约八十篇。从《研究》创刊号起,每期的这一栏都有关于黑格尔的新书评介、研究动态和上年度出版的专著、论文目录索引。书评都由专家撰写,不少还出于著名学者之手。从1964年开始,不定期地出版了《黑格尔研究》“附册”。主要包括:国际黑格尔大会的论文汇编,有较高价值的学术专著或篇幅较大的参考资料或工具书〈如《〈精神现象学〉索引》 )到1986年初,已出版二十九卷。为了促进对黑格尔的历史的理解,档案馆除在《黑格尔研究》上发表有关文章外,还召开专门会议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首先,他们在馆内长期坚持实行&星期一座谈会&的制度。由珀格勒亲自主持在每个星期一〈节假日除外〉下午召开学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有本馆全体研究人员,在这里访问学习的来自欧美亚各洲的学者和留学生,有时也有本校哲学系高年级学生。会上所讨论的问题,一般是在编辑《全集》和《讲演录集》过程中遇到的关于黑格尔哲学思想方面的问题。每学期大体有个中心题目,每次会议都有重点发言。有时他们也从馆外、校外邀请专家在会上作专题报告。我从1985年初到波鸿后,他们先后讨论了黑格尔政治论文(海德堡时期的文章、关于符腾堡宪法问题的著作) 、法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讲演录中的问题:他们邀请了一位专家讲莎士比亚诗的英译德问题,这同整理黑格尔美学讲演录有关,还请一位《荷尔德林全集》的编辑者介绍荷尔德林手稿鉴定问题。其次,他们还举办较大规模的专题讨论会。凡邀请国内有关方面的专家出席会议。如1968 年在波恩一哥特斯堡召开了关于《耶拿体系草稿》写作年代鉴定问题的会议;1974 年在波鸿举行了关于《精神现象学》解释问题的讨论会,等。此外,他们还把一些重要问题带到国际黑格尔大会上进行讨论。如1969年他们同&国际黑格尔联合会&合作,召开国际会议,讨论所谓&德国唯心主义的最初体系纲领& (Das aeIteste Systemprogrammdes deutschen Idealismus) 问题。会议文件己作为《黑格尔研究》第九附册于1973 年出版。问题是从一篇歌德时代的文章《德国唯心主义的最初体系钢领》是否属于黑格尔作品的争论引起的。1917 年弗·罗生茨威格首先发表这篇文章,并企图证明这篇黑格尔手稿完全是抄自谢林的抄本,后来又有人把它视为荷尔德林的作品。六十年代初,究竟其作者是不是黑格尔的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这份《纲领》想说明,在法国搁浅了的政治和宗教的革命,正在德国通过由唯心主义开始的&精神革命&而活跃起来。这种见解,同当时黑格尔给谢体的一封信中的意思完全一致。黑格尔写道:&从康德体系及其高度完美性,我期待着德国的革命。……&在1969 年黑格尔会议上,人们大多倾向于判定黑格尔为这篇纲领的作者,但珀格勒认为问题并未最终解决。要彻底弄清真相,就不仅要熟悉青年黑格尔,并且要充分研究和熟悉青年谢林的思想发展,而这是难于作到的,因为直到今天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有哪些文章还没有归入保存在柏林的谢林遗著手稿中。他认为,这种&唯心主义研究的缺口&,有可能&成为黑格尔研究的祸患&。档案馆有的研究人员还认为,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思想也很缺乏历史的研究。我们所熟悉的《逻辑学》中的有些重要思想,如&反思规定&等,在他早期写的《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中已经提出。诸如耶拿时期逻辑思想成熟程度及其地位、不同逻辑讲稿与己发表的《逻辑学》的关系等,至今都尚未认真进行研究。黑格尔档案馆不仅提倡研究人员从事自由的创造性的个人研究工作,而且让他们全部在鲁尔大学哲学系承担了教学任务。他们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特别是要承担编辑黑格尔全集这种对编辑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仅仅在研究所的一种形式下活动是不理想的。要到所在大学,乃至其它大学、研究所去兼任教学和工作,以开阔视野,避免门户之见。他们在大学兼的课也不限于黑格尔,还有如赫拉克利特、柏拉图、费尔巴哈、狄尔泰、尼采、海德格尔……等。1888 年狄尔泰曾写道:&同黑格尔斗争的时代己经过去,历史地认识他的时代正在到来。”然而在事实上,尽管过去儿十年&对黑格尔的兴趣&从零点上升到了今天的高度,但狄尔泰期望的时代还并末到来。展望档案馆未来的工作,珀格勒认为,在继续完成《全集》编辑任务的同时,将努力促进对黑格尔的历史的理解,没有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反对黑格尔的或论证黑格尔的新争论点经常被提出来。前面的道路是漫长的。黑格尔档案馆从建馆起一直在珀格勒教授领导下进行工作。珀格勒是位在德国和世界哲学界都享有很高声望的黑格尔专家。他总是埋头研究,平时寡言,但是思想活跃,言谈风趣,一派学者风度。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对古代哲学很感兴趣。他对在这里跟随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总是耐心地帮助,对经常来这里访问的中国学者总是友好地接待。除珀格勒外,档案馆还有八位研究人员,一位行政秘书和一位图书管理员。他们对中国学者和学生都是十分热情友好的。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日⑴见《波鸿鲁尔大学年鉴》, 1970年,第137页⑵《波鸿鲁尔大学年鉴》, 1970年,第141 页&中文版《黑格尔全集》首揭面纱 首批两部8月推出
09:13:58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今年8月,曾是几代读者梦想的《黑格尔全集》中文版翻译工程,将首次揭开神秘面纱。《黑格尔全集》首批的两部译作将由商务印书馆推出,分别为《黑格尔著作集(第10卷)》和《黑格尔著作集(第17卷)》。 & &有学者指出,此前在亚洲,日本和越南等国都出版过《黑格尔全集》,但国内却迟迟不见这部著作出版,这几乎已经成了国内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个心病。其实早在1962年,商务印书馆就曾打算编译《黑格尔全集》。据今年已80岁的德国古典哲学翻译家梁志学回忆:“当年,全国有20多位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学者参与了那个项目,牵头人就是我的老师贺麟,他当时60岁,而我只是一个31岁的小伙子。”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时期,这个宏大的学术计划暂停,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1981年和1982年,有关出版《黑格尔全集》的会议曾在人民大会堂开过两次,随后还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黑格尔全集》编委会,当时80岁的贺麟先生曾任编委会名誉主任委员。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直到1987年编委会解散,也没有一本书翻译面世。2005年10月,出版《黑格尔全集》的计划终于再次展开。2006年1月,该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并获得了100万元的经费。由梁志学主持的12人黑格尔课题组也随之组成。 & &据梁志学介绍,此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黑格尔全集》,其版本翻译自北莱茵-威斯特伐伦科学院编辑的历史考订版。该版本的《黑格尔全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著作集,全部是黑格尔在世时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的手稿;第二辑是讲演集,以他的学生们的听课笔记为主;第三辑是书信集。 & &此前,商务印书馆曾在其著名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陆续出版过《逻辑学》、《美学》、《精神现象学》等重要的黑格尔著作,但梁志学却表示,《黑格尔全集》的首批译作将是中国人从未见过的黑格尔作品。据透露,今年8月面世的《黑格尔著作集(第10卷)》,其中有黑格尔1808年至1816年在纽伦堡高级中学执教时的教程,以及他作为这所高级中学的校长所发表的讲话。《黑格尔著作集(第17卷)》则收入了黑格尔1821年首次讲授宗教哲学时的演讲手稿。 & &翻译家梁志学早已把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翻译黑格尔著作的工作中去。据梁志学透露,2013年底,他和同事们将完成其中6部作品的翻译出版工作。“光是22卷的《黑格尔著作集》,预计就要耗时20年才能完成,而整套《黑格尔全集》的翻译工作,预计得花费80年。这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朱玲)//content_2415433.htm&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现象学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