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年关于热爱劳动的绘画方靣的教辅资料

Untitled Document
第三章 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科技活动不但有心理学依据,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教育学和科技创造心理学也有着贡献。
3.1 心理学基础
&&&&一、 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特征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十分明显,可塑性大而不稳定,需要教师和辅导员加以特别关注。概括起来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如下。
&&&&1、 身心发展突变性
&&&&青少年随着生理发育的加快,心理上也产生巨大的变化。由于身体的迅速生长,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给青少年以旺盛的精力使他们活泼好动。同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及两性关系,开始有爱的追求。另一方面学习作为主导活动,在系统的教学活动影响下,学习活动更加广泛、深入。中学生学习各门功课门类繁多知识更有利于系统性使青少年的智力向纵深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迅速提高。
青少年身心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集体和不断扩大的社会活动领域,使他们逐渐发现自己和他人和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升学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兴趣。他们对父母、教师不再依赖,依恋。他们开始增强了集体感、责任心,义务感,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都有所发展,他们开始独立思索,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意向。因此,青少年科技活动要及时适应青少年期这种身心突变。
&&&&2、 身心发展不平衡性
&&&&青少年时期身心突然加快的发展,常常使各部位的发育暂时地失去平衡。表现在:身体各部分不匀称,结构发展与机能发展不协调。青少年期的学生个子又瘦又长,长脖子、长腿、长胳膊,宽度与长度不成比例。同时,体重的增加落后于身高的增长。个子虽然高大,但动作笨拙,因此,运动中容易发生损伤事故;身心的发展不平衡性,从体格外形上看,貌似大人,其实内心幼稚、天真、身体的发育已接近成熟,心理的发展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智力发展迟于体力发育。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一切外露,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掩饰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因而,要区别对待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
&&&&3、 由幼稚向成熟性过渡
&&&&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幼稚性向成熟性过渡。如果说童年期是幼稚期,青年期是成熟期,那么,青少年期就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期。这是因为他们有成熟期的特点如独立性和自觉性,同时又有幼稚时的特点即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由于体力和智力的迅速发展,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要求独立,对家长及周围人仍把他们当小孩对待而不满意,他们逞能、好强,总想显示自己的力量。但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加上情绪多变,好兴奋,易激动,不稳定,情绪、情感两极化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容易出现冲动行为,在言行上也容易出偏差。因此,科技辅导员要十分讲究科学的教育思想及方法,既要充分尊重他们,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又要积极引导他们,不把他们看作成熟的青年。
&&&&二、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青少年时期,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在他们身上出同了突变性的本质变化:即从一个幼稚无知的个体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知识经验和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支配这个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心理学研究工作者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先进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们曾经为维护唯物主义的青少年心理发展观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由于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解决。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出现后,才提供了真正科学的、完善的说明。
&&&&(1)遗传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遗传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辩证唯物主义关于遗传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坚持了两个观点:
&&&&一是承认遗传是先天的东西,但并不是神秘的东西。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比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做遗传素质。
&&&&二是既不否定遗传的作用,也不夸大遗传的作用。青少年如果不具有完备的遗传素质,他的心理发展是不可能的。比如生来就没有大脑的无脑畸形儿,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心理活动。大脑发育不健全的青少年,其智力水平也大大落后于同年龄大脑发育正常的儿童,甚至不能产生思维活动,这说明遗传在青少年心理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否认这一点是不对的,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遗传只能提供青少年心理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它绝不能预定或决定他们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比如,一个生来遗传素质很健全的青少年,如果出生以后长期脱离人类社会,长期生活在野兽中,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狼孩"就是一个事例,它有力地证明,遗传素质是青少年心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决定性条件。它仅仅给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但是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怎样的水平并不决定于青少年的遗传素质,而是决定于社会生活条件和学校教育。
&&&&(2)社会生活环境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上的作用。社会生活环境(如:家庭、亲友、邻居、社会风俗)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着理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尤其是对少年,作用更明显,因为少年知识贫乏、判断力差、以信,富有模仿和好奇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事实说明:青少年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的发展同他所处的周围社会生活环境(尤其是家庭影响)是密切相关的。青少年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周围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更深。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构成他们心理上个别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情况,积极的社会生活对青少年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当然,也不可忽视还会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青少年校外的思想教育,取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这样既抵制了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对青少年的侵蚀,又能巩固和加深学校教育的效果。
&&&&(3)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以选择,组织一定的教育内容,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青少年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过程。我国,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展,党的教育方针和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学校教育制约着青少年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它可以充分利用青少年遗传素质来发展青少年的智力和才能,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训练来弥补青少年心理发展上某些遗传素质的不足,比如对生理缺陷少年的培养。
&&&&学校教育可选择和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来增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力量。如组织青少年下乡、下厂参观访问,请英雄模范人物做报告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往往收到较好效果。又如学校教育还可有意识地针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对学生加以正面教育和引导,抵制那些不良影响对学生思想的侵蚀和毒害。
学校教育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并按照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原则、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保证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而,教育的主导地位往往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
&&&&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社会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能机械地决定青少年心理的发展。社会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毕竟是外因,它必须在一定生理因素的前提下,在青少年积极活动的过程中,通过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即内因)起作用,才能真正推动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包含着两个对立的方面:一是新的需要。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由于社会和教育向他提出的要求真正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了,他就会在主观上产生一种新的追求和倾向,这是由机体的和社会的要求引起的反应。需要是代表青少年心理活动中新的、比较活跃的因素,因而,它总是不断发展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另一种新的需要。二是,已有的心理水平。这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过去反应的结果,表现为青少年已经形成的认识水平和个性品德。已有的心理水平,经常代表着人的心理活动中旧的一面,比较稳定的一面。
&&&&以上青少年心理发展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在青少年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新的一面总是不断地和旧的一面进行斗争的,斗争的结果是新的需要不断地否定着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青少年已有的心理水平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的。青少年的心理就是这样在一定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青少年自己的实践活动,在青少年的心理内部人矛盾的统一和斗争中,积极能动地发展起来的。
&&&&总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是:教育这个外部条件如果不考虑青少年心理发展新的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它就没法真正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但是如果只有青少年心理的内因,而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青少年心理也就无法得到发展。因此,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青少年心理的内因,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青少年心理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因材施教。
&&&&3、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青少年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它标志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水平。这些特征是从许多个别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典型的特征和一般趋势,而不代表整个这一年龄阶段中每个青少年所有的心理特征;在对待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问题上,还要正确处理好一般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也不能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全面地辩证地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稳定性的一面,就容易忽视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决定作用;如果过分强调青少年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可变性的一面,就容易把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这两种片面性都是不正确的。
&&&&儿童心理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乳儿期(从出生至一周岁)
&&&&婴儿期(从一岁至三周岁)
&&&&幼儿期或学前期(从三岁至六 七岁)
&&&&童年期或学前期(从六 七岁至十一 二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 二岁至十四 五岁)
&&&&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 五岁至十七 八岁)
&&&&以上各阶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这是因为年龄阶段有质的差别,不能混同;同时,两个相邻的阶段又不能截然分开,前一个阶段往往包含着后一个阶段的某些特征,而后一个阶段又往往保留着前一个阶段的某些特征,两个相邻的年龄阶段是互相联系的,又是有规律地逐步过渡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出发点,科技辅导员的任务就在于从这个出发点着手引导青少年心理不断向前发展。必须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才能使教育和辅导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教育的个性差异
&&&&个性是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心理学所谈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固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征的综合。同一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虽然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是具体到每个心理活动总是带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开展科技活动中,不但要依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而且也要照顾到每个学生在心理上的个别差异。
&&&&个性差异,是指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特点,这些个人特点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人的心理个别差异,总是反映了人的生活的个别差异;每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总是反映了他个人所经历的生活历程。就因每个人的生活条件的丰富性,才形成了人的心理的无限差异性,这是个客观存在。心理的个别差异,表现的方面很多,比较集中的表现在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待方面。
&&&&1、气质 气质即人们平常所说的"脾气"、"性情",是一种意识倾向。它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表现在情感和动作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人与人之间在情感的发生和表现上有着不同的倾向和很大的差别:有的人易动感情,一触即发;有的人则冷静沉着,动情缓慢。有的人情感强烈激动;有的人则微弱淡薄。这种情感的速度、强度和情感的表现是气质表现的一方面。气质还表现在另一方面,就是运动的速度与强度,在这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很大,有的人动作伶俐敏捷;有的人迂缓迟钝;有的人兴奋时手舞足蹈,高歌欢呼;有的人则一笑了之。
&&&&nbsp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不同比例就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多血质(有机体内混合液体比例中以血液占优势)、胆汁质(以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以粘液占优势)、抑郁质(以黑胆汁占优势)。这四种气质在情绪和活动的速度和强度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他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
&&&&(2)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善于忍耐。
&&&&(3)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冲动。
&&&&(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
&&&&了解不同气质所表现的不同特点,对教育工作者有很大意义。青少年气质类型的特点,是科技辅导员和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育措施对不同气质的学生可能产生很不相同的结果。因而,教师和科技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区别对待,因势利导,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的气质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的,因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虽是先天具有的,但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它们是可以改变的。年幼儿童的行为受气质特点的影响很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质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逐渐减弱,某些气质的先天特点也就会更多地为后天获得的特性所"掩盖"或改变。
&&&&科技辅导员要针对青少年的气质特征有效地进行教育。比如对于多血质的青少年,可以适当地给予较多的活动与任务,并使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教育,要求他们养成踏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对于粘液质的青少年进行教育要更加耐心,容许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问题和作用反应;对于胆汁质的青少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克制的能力;对于抑郁质青少年,要更多地关心他们,体贴他们,鼓励他们参加活动,不要当众指责他们。
&&&&2、 性格
&&&&性格与气质关系密切,但是性不等于气质,因为各种气质类型的青少年都可以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守纪律、负责任、勤奋、勇敢、廉虚、助人等性格品质。性格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固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恩格斯指出:"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反映了人的活动的动机和目的,表明了他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则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如果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在相似情景中经常出现而巩固下来,与之相应的行为不断重复而达到习惯化了的时候,那么,这种对事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是性格。
&&&&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对现实态度上的性格特征。人对现实的不同态度基本上可以分为对社会、对集体(包括对他人)、对劳动以及对自己等方面的性格特征。
&&&&(2)行为方式上的性格特征。青少年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了来的性格特征,称为性格的意志特征。比如,勇敢、果断、坚定、自制以及与之相反的怯懦、犹豫、容易动摇、任性等。
&&&& (3)情绪上的性格特征。包括情绪发生的快慢,表现的强弱和保持时间的长短等。在情绪上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称为性格的情绪特征。
&&&&(4)理智活动中的性格特征。这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人的智能特点和性格的理智特征往往被混淆。人的智能特点表现在人的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深度、速度和强度上,也表现在对于现有的观察材料和表象材料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上。人的性格的理智特征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因此,我们把观察的敏锐度、记忆的速度和广度,思维的灵活和深度等作为智能的特点。而有的青少年在观察活动中比较精细,有的青少年则表现出粗心,有的青少年思考问题时不盲从,不轻信,而有的青少年容易受别人的影响等等,这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的差异。
&&&&青少年的各种性格特征是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个青少年不仅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在不同青少年身上表现出很大差异。比如,同样具有粗鲁的性格特征,有的具有粗鲁而勇敢的性格结构,有的具有粗鲁而易于侵犯别人的性格结构,他们的表现是不同的。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和教师要针对青少年的性格特征,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培养好的性格克服不良性格。首先要了解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差异,摸清青少年性格中的优缺点。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对于青少年形成良好性格有很大作用。在科技活动中,科技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性格。要注意"长善救失",使青少年良好的性格特征得到发扬,使不良性格予以纠正,例如,青少年表现在对集体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有的人关心集体,有的人对集体漠不关心。科技辅导员为了发扬学生关心集体的良好性格特征,可以让具有这种良好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担任活动组长,协助自己搞好科技活动,对于不关心集体的青少年,要分配他去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引导和培养他逐步形成关心集体的性格特征。
&&&&3、 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人对有兴趣的东西总是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果青少年对某一项科技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十分关心和积极参加。
&&&&兴趣是推动青少年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生物科学有了兴趣,那么他对有关生物知识书籍会认真去阅读,对生物科技活动会积极主动去参加。达尔文在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时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青少年的兴趣通常是无长性、容易变化,他们最感兴趣的是鲜明的、富有情绪色彩的故事情节,他们时刻关心的是和他们本身有联系的和富有情感的东西。辅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兴趣是一个关键。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要善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科学探索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学得愉快而轻松。
&&&&4、 能力
&&&&能力是指人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体心理特征。这种个体的心理特征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总是从完成某种活动的角度来考察人的能力的。不同的活动对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项活动任务的顺利进行和完成,需要依靠多种能力因素的合理组合。
&&&&人的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是在许多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能力。比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特殊能力是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数学能力、技术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有机地联系着。一般能力愈发展,就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特殊能力的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从事任何活动必须具有一般能力,也必须具有特殊能力。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中既要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要注意在发展学生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去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
&&&&人的能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能力都具有个人的特点,这叫做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的个别差异不但表现为所具有的能力不同,也表现为同一种能力的发展水平有高有低,以及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方面。能力的个别差异既表现在一般能力上,也表现在特殊能力上。
&&&&在一般能力方面:青少年的知觉属于综合型,其特点是富于概括性和整体性,但是分析方面较弱;有的学生的知觉属于分析型,其特点是对细节感知清晰,有较强的分析,但整体性不够。有的青少年兼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他们既能注意事物的整体,也不忽略事物的细节,称为分析综合型。
&&&&记忆方面,有的青少年善于视觉记忆,有的善于听觉记忆,有的习惯于动作记忆。与此相应可以划分出记忆的视觉型、听觉型和运动觉型。一般来说,青少年中属于音纯的记忆类型的人很少,绝大多数都属于混合的记忆类型。
&&&&在思维方面,青少年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以及敏捷性等方面。有的青少年比较善于深入地钻研问题、理解问题,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有的青少年理解问题则比较肤浅。有的青少年思维的逻辑性较强;有的则比较差。
&&&&青少年所具有的特殊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巴甫洛夫把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分为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三种。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在特殊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比如,思维型:倾向于比较概括和抽象的思维、缺少形象的、情感的因素,在语言方面逻辑联系很强。有些具有数学、哲学等方面的特殊能力的青少年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大多数青少年都属于中间型的,在各种心理活动中既具有形象的和情感的因素,也具有抽象的和概括的因素。
&&&&青少年的能力不同不表现在发展水平上。青少年能力的发展水平有高有低。有的能力发展超过了同年龄的水平,由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在科技活动中成绩远远超过同年龄青少年。
&&&&四、 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心理学依据
&&&&对青少年教育科学化,是科技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一环,在选择教育青少年的途径和方法时,不要掌握以下一些心理学的依据。
&&&&1、 期待原则 期待,原指进行心理学实验时,主试向被试提出期望、要求、实验证明,被期待的被试比不被期待的被试完成任务要好。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具有依赖性与被动性,辅导员经常地、明确地向他们提出希望、要求,不断制订进步指标,就更加必要。但是,向青少年的期待,提出的要求既不要过多、过高、过严和过早、过急;也不要过少、过低、过宽和过迟、过缓。要求过高,离原有心理水平太远,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要求过低,同原有心理水平几乎没有区别,学生会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要求过早,同他们的年龄特征不适应,会变成揠苗助长;要求过迟,错过发展的关键年龄就不易获得。所以,恰当的期待要求应与他们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并且略高于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使他们乐意接受并努力一把力就能达到。
&&&&2、 活动原则 活动心理的源泉,人的认识过程的心理品质、情感意志品质及个性品质是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育家历来强调实践活动的作用,主张"践履躬行"言行一致。但作为青少年经常性的活动不是社会生产实践,而是学习、科技、文体活动,科技辅导员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
&&&&3、 迁移原则 迁移原则是指以前学会的知识、技能对以后学习同类新知识、新技能产生的影响。产生积极影响的叫正迁移,产生消极影响的叫负迁移。
&&&&对科学知识的迁移大家比较清楚。如何运用迁移原则到品德教育工作中去,以道德认识教育为例。科技辅导员不可能将全部道德概念、知识都讲透,但将典型的、主要的问题讲清,就可以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迁移。例如,分析帮人打架这一行为,当弱小同学受到欺负,就帮他去打欺负者,对不对?动机是对的,为了帮助同学,但选择打架的方式不好,后果也不一定好。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评价自己及别人的行为的尺度,即既要看动机,也要看结果,还要看选择道德行动的方式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将这一尺度迁移到其他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中去。
&&&&利用迁移原则要注意排除负迁移的作用,过去形成的不良认识、低级情感、不良习惯对形成优良品德有很大的干扰作用,当后进生有了良好的进步之后,又出现反复,在分析反复的主观原因时,要考虑到学生原有不良品德的干扰作用。
&&&&4、 反馈原则
&&&&反馈,可以理解为将学生完成进步指标的结果告知本人。学生要获得进步,就要不断地得到反馈信息,要了解教师及同学对他的评价,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取得什么进步,还有什么不足。这样,才能校正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修改努力指标。如果他得不到周围人的任何评价,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因此,要经常地,及时地总结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将结果直接或通过科技组织干部明确地告诉他们。这里,要注意三点关键之处,一是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反馈信息,对评价要客观、恰如其分,在充分肯定成绩下指出不足。二是帮助他正确分析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正确理解教师及对他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三是帮助他根据对信息的分析结果来校正自己的言行,修改进步计划。
&&&&5、 个别差异原则
&&&&同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虽有共同之处,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不同,家庭和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及各人主观努力不同,人的才能与品格也千差万别。所以,教育方法,也要因人制宜,区别对待。如评价一个学生,不但要看到当前的表现,更要看到他原有的基础,要根据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去评价;对学生的要求、教育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不搞"一刀切",应该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般号召与个别谈心相结合,根据个别差异原则,多做个别人工作。
&&&&6、 心理位移作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诗人苏轼对庐山面目的写照,由于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看到庐山的面目截然不同。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科技辅导员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不但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上去观察,而且,要进行心理位移,移到学生的角度上去观察。在处理问题时,也是一样,要移到被处理者的立场上去考虑一番,要经常想:"假如我也是一个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成人,是幼稚者和未成年者,我们极容易犯将他比己,以己代人的主观错误,极容易忽略青少年们的年龄特征。这样做,能减少对青少年进行成人化教育的弊端。
&&&&五、 科技创造心理
&&&&1、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或过程。它最突出的标志是具有新颖、独特和有社会价值。比如,科学家的一项新发现,以至青少年的小发明、小论文,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成果。
&&&&青少年科技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对青少年个人本身来说是新颖、独特和有社会价值的,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提出的方案和程序可能是别人已经知道的,思维活动的产品也可能是别人所熟悉的,但对他个人来说,仍然是具有创造性的。例如青少年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一项物理实验,而这些不同方法不是教材或辅导员直接提供的。
&&&&创造性思维是和创造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没有社会实践活动作基础,任何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或观念都不可能产生;没有新的思想或观念作指导,也不会有任何创造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结合,又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结合。
&&&&(1)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结合。根据人们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维方式,把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聚合思维)。
&&&& 发散思维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众多信息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比如,在解答问题中发现好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对一件东西(一块砖、一根木头、一根铁丝)能想出许多用途,等等。这种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答案或结论,究竟哪种答案最好,则需经过检验。
&&&&发散思维的客观基础是一事物与若干事物间存在着同一层次或不同层次的多端的联系,这种联系提供了思维发散的可能性,而人具有广泛的联想能力,它可使发散思维由可能变为现实。发散思维不是想入非非的自由联想,而是一种定向联想,决定联想的方向,并使之变为动力的,是解决问题的目标。
&&&&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流畅性就越好。流畅性可分四种,即词语流畅性、观念流畅性、联想流畅性和表现流畅性。思维的变通性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就越大,否则,变通性就小。例如,只知道木板可以盖房、做门、做窗,他的思维是在同一维度内发散,变通小;能说出木板可以盖房、造桥、做船、做路标,他的思维在不同维度内发散,变通性大得多。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发散的项目不为一般人所具有,表现出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提出独特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例如,有的青少年说圆形的东西为老鼠洞、水珠等,这种回答在一般青少年中很罕见,因而是独特的,具有新颖的成分。
&&&&在进行科技活动过程中,重视对青少年发散思维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触类旁通,才能使他们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使他们思路开阔、灵活多变,善于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为他们将来在各自的工作和学习中解决各种新遇到的、复杂困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和促进他们学习的重要环节。培养他们敢于并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是使他们成为新型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
&&&&辐合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没有辐合思维参加的发散思维就会失去方向。因为发散思维是在辐合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有效的发散思维应该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与辐合思维结合在一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就是某种思维任务或课题要求,人们是根据思维任务或课题要求去发散的,否则,思维就成为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另外,当人们把发散的结果与原有的思维任务相对照,并从不同的解决方案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样离不开辐合思维。因此,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在不同水平上的结合,构成了创造性思维。
&&&&(2)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通过逐步推理,得到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或结论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和作出判断的思维,它是一种直接领悟的思维。这个思维过程的特点是没有经过明显的中间推理过程就直接得出结论。在科学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都是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在实际活动中存在着互补的关系。直觉思维以知识经验为基础,而许多知识经验又是人们以前逻辑思维活动的结果。在解决问题中,当分析思维难以施展和奏效时,直觉思维就被启用;在直觉思维的探索取得初步结果之后,又需要分析思维来加以整理和检验。
&&&&1、 创造性想象与灵感
&&&&创造性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想象有两个特点;一是创造性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是把经过改造的各种成分纳入新的联系,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塑造、建立起来的新的完整的形象。二是创造性想象它所创造的形象强调甚至夸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特性。
&&&&创造性想象对技术发明、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创造性学习活动和创造能力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心理成分,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灵感是创造活动中新形象突然产生一种心理现象或心理状态。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人们有时突然表现出高度的创造力,长期追求,迷惑不解的问题,一下子像拉亮电灯一样地豁然开朗,这种突然达到创造的想象即称之为灵感。灵感是人对各种现实的反映,是人脑的一种机能。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灵感具有四个特点。
&&&&(1)灵感是创造性劳动的结果。由于长期思考一个问题,大脑中便建立了许多暂时的联系,就好像架起了许多临时的"电线",把各种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信息保存着,联系着。
&&&&(2)灵感的出现是突变的、飞跃式的。创造者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对问题的长期探索,使智力活动处于高度受激状态。这时,由于外界某一刺激而受到原型启发,或由于某种联想、某种思维的启发,忽然间把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把智力活动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产生难得的飞跃,思维接通了,问题也得到解决。
&&&&(3)灵感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产物。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创造的对象上,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4)灵感的产生时伴随着情绪高涨的状态。由于灵感的产生,长期求索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时创造者感受到无限的喜悦,充满了不可抑制的激情。
3.2 教育学基础
&&&&一、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青少年科技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科技活动中,更加自觉地引导青少年一代在全面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并使其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发展,即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更加充分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发展个性特长,为造就社会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条件。
&&&&1、思想品德教育 开展各种科技活动,虽然都有各自的目的,但又都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潜移默化地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维品德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它对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打下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加深和扩大四个方面的认识,即: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了解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对祖国的贡献,了解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憎恶一切丧失国格的行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联系起来,使青少年懂得中国共产常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社会主义制度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根本保证。要把爱国主义的教育融汇到科技活动中去。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相互联系的。我国持改革开放,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教育青少年关心国家大事、经济形势的发展,懂得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要培养他们从小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反对侵略和欺侮弱小民族,维护世界和平,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通过科技活动广泛地接触世界各国的青少年,和他们增进友谊,交流学习经验,建立各种联系。
&&&&(2)理想教育。在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他们对个人的前途和未来职业越来越关心。在开展科技活动中进行理想教育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现实成就,运用杰出的科技优秀人物的榜样力量,生动活泼地进行;要引导青少年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抱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兴趣转化为志趣,进而转化为志向和理想。针对青少年的特点,为了叩开他们的理想之门,在科技活动中引导他们寻找新时代的楷模作为学习的榜样,例如,考察南极的勇士等。
&&&&(3)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在当今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更需要教育青少年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以帮助他们防止和克服自私自利等不好的品质。教育他们逐步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让他们懂得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集体事业,集体主义精神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同时要培养青少年为集体服务的精神和互相学习、团结友爱的思想行为。各种科技活动小组是由共同兴趣爱好者聚集在一起的小集体,在小组活动中,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相似的评价事物的标准。辅导员要引导他们相互学习、交流、切磋、沟通思想,彼此感受集体友谊的帮助,培养集体意识和感情,并使之转化为强烈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在良好的科技活动集体里,行为规范能够得到巩固,正确的舆论能够增强,可以促进集体主义精神向更高水平发展,创造优美的集体环境。尤其是当前的科技发展、工业创新,均趋于大型化,是大规模有组织的群体活动,企业化的行为,不再是偶发性个人天才的表演。因此,养成集体观念和协同动作的习惯显得十分重要。
&&&&(4)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所不可缺少的基石正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都以自然界为认识对象。自然界存在于人的认识之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然界的客观性同人类社会作比较,更易于为学生所掌握。自然界的运动性,在自然科学里已经公式化、精确化,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自然界的运动,只要条件具备,就必然发生,丝毫不掺杂人的意志的作用。人的意志当然不是无能为力的,而人的作用的强弱,首先取决于人对自然运动的认识和掌握的深浅。青少年首先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性、运动性。而且,科技活动可以同社会生产直接联系,有利于青少年接触社会生产,有利于养成求实精神。科技活动和对自然科学的学习,是青少年学习辩证法的最佳时机和场合。
&&&&(5)理性思维和守信、守时的教育。科技活动中的科学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理性的教育,其中包含培养他们养成合乎逻辑的理性思维的习惯。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将接触很复杂的事物和各种人际关系。学校不可能给他们将来面临的具体问题准备好现成的解决方案,而只能让他们自己运用头脑,冷静地作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做出行为抉择。现成的解决方案固然不能预先拟就,但是,理性思维的习惯却是可以训练和养成的。而且,理性思维习惯是科学教育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如果每个人都能以理性为出发点看事情,一些粗暴、野蛮,甚至罪恶的行为就不可能发生;发生了也容易纠正。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在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高效率已成为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科学工作要求不能有丝毫差错,守时也是人际交往、生活安排的起码要求。守信,注重效果,产品要有信誉,待人接物要守信用,也都是社会生活的起码要求。守时、守信等观念和习惯,是可以在科技活动和科学教育过程中养成的。
&&&&(6)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和尊重他人的胸怀。自尊自爱是健全人格必须具有良好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使一个人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珍爱自己的生活,驱使人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自尊自爱使人勇于改正错误,努力完善自己,改进自我。我们现在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不仅知识的增长很快,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也都在快速地变化。虽然是同一个行业,但所做的事情,所需要的技能都是日新月异的,因而我们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不能一劳永逸,必须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充实更新才能跟得上社会的需求。
&&&&我们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上各个人的背景不相同,接触的环境不一样,所受的教育也不一样,各人对同样的事情人有各种不同的意见、看法及想法,要别人接受你的意见,决不能强迫,只有进行说服,让人家觉得你的意见比他的好;如果对方再接受不了,应该尽量容忍,承认不同的事物和意见,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为别人设身处地考虑问题也很重要,具有设身处地为人设想的修养,就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环境。
&&&&2、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科技活动中的智育,是显而易见的。一般听说的课外活动包括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主要是在智育范围内考察。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不仅增长知识,而且发展能力,培养特长,青少年处在长知识、长身体、活力最旺盛的时期,各种活动是认识世界的需要,能力要在活动中得到体现,检验和发展。科技活动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和经验,增进了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使人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物。通过实践、参见、访问和社会调查,学生亲眼看到城市、乡村、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地飞速发展,看到"四化"大业的宏伟前景。更促使其奋发图强,认真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青少年在科技活动中必然会发现自己课内外知识与能力的不足,激发起求知的欲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些由青少年自己组织的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他们自己制定活动计划、执行计划,科技辅导员和教师当顾问和参谋。这类青少年独立活动,有利于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增强自觉、自立、自律、自强的意识。青少年在科技活动中为了写一篇小论文,经常反复实验、记录和处理很多数据,进行艰苦细致的分析归纳,才得以完成。例如,制作一艘船舰模型,有时要付出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辛勤劳动。从小就接受困难的磨练,可以培养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以及自愿的原则,使得每个青少年都可以找到表现和发展的机会。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都存在着差别,在课堂上某些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可以在各种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因为每个人都具有最适宜于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对青少年提出普遍、全面发展要求的同时,善于发现他们哪些方面有才能,并提供条件让其在这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科技活动的内容往往很难找出学科之间界限,就拿天文科技小组观测哈雷彗星来说,若仅光学知识丰富、操纵望远镜得心应手,但没有天文地理知识,不知赤道黄道为何物,不会看星图,能在满天星斗的夜空中,跟踪上亮度不大的哈雷彗星吗?计算它的轨道,要用数学知识;照相观测,冲洗胶片,要用化学知识;整理资料写成观测报告,要用语文知识;野外观测需要更多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化学"三废"利用的研究,除了要运用理、化、生学科知识外,还要接触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培养,没有其它捷径。科技活动的多样化,强调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 上述可以确定,青少年科技活动具有实践性、主体性、科学性、灵活性四个特点,它既发展了青少年的智力,也培养了能力。因而,科技活动是取得全面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比较充分地开展科技活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切实可靠的保证。
&&&&3、体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体育的目的是从各方面健全人的体魄,为建设和保卫祖国作好准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既要适当地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阳光、水、空气),又要依靠专门制定的各种体育训练的体系所起的影响作用。而科技活动对实现这一目的起着一定的作用。体育的过程为进行种种活动包括科技活动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或者是准确地按照信号和指挥进行活动,或者是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进行活动。这些活动会提高行为的责任感、自我评价和自我组织的作用,会对培养青少年的自觉纪律起很大影响。
&&&&科技活动中为了寻找矿藏或进行考古学研究,必然要有旅行活动。这类活动吸引每个青少年,他们在共同活动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职能,这种旅行行军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和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掌握许多实际的技能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和集体主义感情。通过这类活动,青少年身心愉快,身体素质也可得到提高。
&&&&4、美育 美给青少年带来愉快和乐观的感觉。它能使难以理解的东西变得容易,使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引人入胜。它能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能体验到美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共同的精神感受和美的感受是团结青少年最强大的力量。
&&&& 当今,国际上经济竞争和政治斗争激烈,思想斗争尖锐化,青少年的美育问题是特殊的意义。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些新的任务,其中包括发展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发展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建设生活的志向。
&&&&青少年是从各种各样的现实源泉中汲取美感的。其中,最容易理解的是大自然。它的美反映在气象万千而又和谐协调的颜色,声音和形状之中,反映在有机界和无机界里所发生的各种现象有规律的交替之中。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走进大自然及其森林、田野、江河、山川的永恒运动和不断变化之中,自然就会感受和理解这种美。
&&&&青少年从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美好事件的联想中,也能产生美的感受。为了人民的幸福而舍身忘记的美德,人与人间关系中的美好情操都是我们这代人丰富的精神财富。高尚的道德观念和健壮的体魄,也都激励他们、唤起他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另外,青少年在获得社会经验的同时,学会评介人们的各种行为:是美的还是丑的;是高尚的还是卑劣的;是可悲的还是可喜的。
&&&&科学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参加科学初中,是培养青少年实事求是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青少年自己亲动手制作一幅幻灯片,改装一个实验装置,进行一次噪音测定或者是栽培一棵小树,培养一盆蘑菇都会使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增加一分奉献精神,培养一分节约美德。
&&&&5、劳动教育 认真培养青少年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本领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不仅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包括科技活动等共同的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到我国人民勤劳节俭优秀传统能否继承发扬的重大问题。科技活动是青少年校外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广阔的时空范围里,一定要教育青少年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自觉而愉快地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比如参加科技夏令营、自己动手洗衣、做饭、打扫环境卫生。培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习惯。
&&&&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从教育学角度考察科技活动,评价科技活动在青少年一代全面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是为了提高我们对于科技活动辅导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我们对于切实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础工程的自觉性。
&&&&二、 创造性活动的原理
&&&&1、 右脑开发与创造活动
&&&&过去人们认为大脑右半球只管理左侧身体,缺乏高级功能。因此,称左半球为"优势半球",右半球为"劣势半球"。今天的科学证据表明,大脑右半球能够控制行动、解决问题、记忆事情和产生情感,因此,开发右脑越来越被重视。右脑所获得的形象、直觉、对整体的感知、想象等是产生创造性设想的源泉,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开发人的创造力,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作用,而且也需要左脑的密切配合。
&&&& 华莱士将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闪光阶段和验证阶段。准备阶段包括收集有关信息并缩小问题直至能"看得见"障碍;酝酿阶段是大脑中无意识过程对问题进行工作的时期,但通常不应有解决问题的压力;闪光阶段可能会自然到来,或者是意识努力的结果,这是直觉和顿悟产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的阶段;最后,在验证阶段,直觉的解决办法受到逻辑检验以证明其有效性,然后再组织安排在问题解决之中。
&&&&这四个阶段既适用于解决一个问题整体,也适用于解决许多问题所分支出来的不同子问题。有效的思考者通常能够将这四个阶段交织起来使用,从而对于一个问题来说是处于准备阶段时,对另一个问题则可能已处于酝酿阶段了。这个过程的开始和最后阶段显然是左脑的任务。中间两个阶段则不是十分容易的,因为它们确实包含了"无意识"过程。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这两个阶段中让左脑干一些其他工作或靠边站,右脑就可能满模式间的差距。关键是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敞开直觉的解决办法的大门。
&&&&有创造性的人们能够在这个阶段相信其直觉,并使其思路流畅。草图和图解式的思想,以及其他非言语思维,往往能够帮助言语思维解脱束缚。用非言语思维去"产生"各种观念,用言语思维去证实它们,就能够发现自己的创造性。由于各种思维有其独自的强弱,应当根据手中的问题去找适当的方法。左右脑的这种协同作用的相互关系是创造力的真正基础。
&&&&2、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 智力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科学研究工作者经过几年来多项研究认为,高创造力者一般智力也较高。
&&&&美国科学家对1500名超常学生进行了长达50年的追踪研究,将其中150名最成功者和150名最不成功者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结果发现这两类人之间在智力程度上并没有多少大的不同,他们的最大差别在于多方面的感情、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目标的内驱力和自信心以及坚持方面。显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仅是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大量研究指出,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起着动力、定向、激励、维持、强化等多方面的联系和制约作用,直接关系到创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这是因为创造性与非智力因素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从创造动机、创造过程和创造成果来加以说明。
&&&& 动机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它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它具有始发机能、选择机能和强化机能。同样,作为智力因素的创造动机是创造行为的直接推动力。创造力离不开创造过程,没有创造过程,创造力就无法形成。创造过程是艰巨、复杂而持久的劳动,它决定了创造力不仅包括高度发展的智力因素,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创造力离不开创造成果,没有创造成果,创造力无法确定。人们公认的创造成果的主要特点是新颖性和价值性。这两个特点表明,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总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以人的创造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智力因素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参与并伴随智力活动全过程,它可以强化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排除种种干扰,稳定情绪,从而为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为智力因素的发展创造条件。许多实例说明,一发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才,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可见,创造性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
&&&&3、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互补 形象思维在创造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应用相似原理去解决问题,是导致发明创造的重要思维方法。原型启发是相似原理的具体应用,原型启发属于形象思维。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表明了形象思维在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比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而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看见洗澡盆里水的溢出而想出检验金冠是否掺假的办法。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人们凭借想象的作用,可以在头脑中"预见到"尚未产生的事物,可以进行各种技术革新、科学发明等创造性活动。
&&&&逻辑思维也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比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思维形式。就拿类比推理来说,它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就比较明显。类比推理在于把不同的两类对象进行经较,根据已知的相似属性,来推论其他属性的相似,从而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这种发现就是创造。
&&&&科学研究表明,就思维的过程来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不是截然分开的。任何一种形象思维中都包括着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中也包含着形象思维。我们的思维中常常是既有知觉、表象的参与,也有概念的参与。可以说,一切创造活动都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效应。
&&&&4、 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交融 整个创造过程都是由意识控制的。所谓显意识,就是自觉意识,是主体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识。所谓潜意识,它是主体自身意识不到并不能控制的意识。在潜意识和显意识之间,存在一个"意识阀",潜意识和显意识经过意识阀可以相互转化。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高度统一的产物。在人类整个创造活动中,总是有目的支配着,即使人们注意的重心暂时转移到别处,但是,人类实践的目的性还在实际上起作用。潜意识的东西总能在显意识中找到某种实在的东西。
&&&&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交融。因为,在创造过程中,创造者长期的学习、经验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创造的强烈追求和思考,虽然没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确显示出来的结果,可它也会在心理深处无意识地累积起来,积淀为创造的某种基础。可以说,在创造活动还在进行而无明确结果时,在创造的思索中尚未获得某种启示而豁然顿悟之前,确实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创造成果出现时,这种无意识状态就过渡到有意识了。
&&&&三、 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功能
&&&&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产生了良好的功效,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充分发展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青少年的兴趣是十分广泛的,有的对学科(科学、物理、生物、天文)有兴趣,有的技术(无线电、计算机、航模舰模)有兴趣,还有的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发生浓厚的兴趣。丰富多采的科技活动,为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地。
&&&& 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作用,不仅在于激发和发展他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地体验愉快、满意的情感,使他们的兴趣深入和扩大,同时,培养他们的毅力和信心,从而使一棵棵兴趣的幼芽,成为稳定的兴趣和志向。
&&&&青少年折不同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科技活动的开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和发展成为特长,而且得到充分展露。这种特长还是一种萌芽状态的东西,在科技活动中,经过科技辅导员的引导,他们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进展,逐渐发展为专长。
&&&&2、 有利于青少年的智力发展 开展各种科技活动,激发了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唤起了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活动紧密联系理科教学,达到了巩固和加深基础知识的目的,而且及时地联系新的技术革命,简明生动地、深入浅出地、直观地在活动中向青少年介绍。例如,能源激光,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空间技术等知识,大大地扩充他们的知识领域。这样,通过科技活动大大丰富和扩展了青少年的智力背景,因而,有利于他们智力发展。
&&&&3、 促进青少年形成各种技能 科技活动在教学中发挥了综合实践作用,具有促进多种技能形成与发展功能。无论是组织青少年进行实验操作、模型制作、小发明创造,还是让他们开展科学晚会、智力竞赛,撰写小论文等科技活动,都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动手、动脑天地,创造了极好机会,既能培养他们使用各种工具的动作技能,又能培养他们阅读、构思、分析、立论、计算等各种不同的智力技能。可见,科技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多种技能综合实践的有效途径。
&&&&4、 培养青少年各种能力 科技活动培养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各种能力。诸如,为今后发展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等;组织管理能力:表述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统筹能力、传递信息的能力、应变决策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独立钻研、独立分析的能力。
3.3 社会学基础
&&&&一、 社会学理论
&&&&社会,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之关系。我们应以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是社会科学中正在蓬勃发展的一门科学。它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社会发展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促进作用。
&&&&1、 社会整体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合模式。辩证唯物主义主为,事物的局部和全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内部运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与演变。社会的形态和变化,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还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在改造自然中不断认识自然规律,不断提高智力与知识水平,不断改革和创造劳动工具,从而不断改变着劳动对象。生产关系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上层建筑则表现为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它调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可以改造自然,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自己。人在改自然中创造了物质资料,如望远镜、自动化机械、电脑机器人等等,实质上这些都是人的眼、手、脑等肢体和器官的延长与扩充,把自然纳入人的社会控制之下。但是,人在改造自然,创造现代化工业造福于人类的同时,由于工业污染着大地、水源和空气,自然也在控制和威胁着人。
&&&&社会结构是一个动态结构,在相对稳定中有着绝对的运动,表现为阶段的时序性延伸。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中几个基本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组合模式是迥然不同的,这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社会结构演变序列。每一种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来说经过一段时期后,在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在量变中也会发生部分质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正在进行着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使社会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
&&&& 时间与空间都是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社会结构的时序性与空间性也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的逐渐扩大,不仅扩大了人们联系的广度,而且也深化了人们联系的深度,人们从家族、部落内部的简单生产、生活、发展到民族、国家、盟邦的频繁交往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多种交流等等。这一切的变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来的。
&&&&现代社会,新技术革命的出现,使人力所及的自然界已超出地球之限,伸向外太空去了。人类为了更好地利用外太空特殊环境,就需要高速地球上的社会结构。我们深信,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会调理得更加协调,更加严密。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社会结构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统一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现代科学方法是辩证法规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绝对非平衡中可以产生稳定有序结构。具体来说,在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当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就会引起质变,这个开放系统就会以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稳定的有序状态。协同学理论则进一步认为,系统内由无序走向有序,从不稳定转向稳定,将产生出如激光那样强大威力的能量。如果人们能自觉地将耗散结构和协同学理论方法,运用于社会这个巨大系统,用以调理社会结构内部对立统一关系,就会达到将社会基本矛盾引向有序,使社会整体结构协调地向前发展。
&&&&2、 社会分析结构 按照社会整体结构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脉络,可以将社会分体结构分为生态结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行政管理结构、文化结构。
&&&&社会学研究生态结构,侧重研究人的生存与环境的保护及其治理的关系问题。生态结构是社会整体结构的自然物质基础,它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等分体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它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生态结构内部的关系,应以人为主体去考虑如何促使自然条件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当然人的需要不能超越自然条件的限度。
&&&&经济结构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整体结构的基础部分,决定着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各方面的结构,当然,它也受到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结构的重要影响。经济结构内部,不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存在着人际关系题,如人的智力、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与社会化条件的相互关系,生产管理、生产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人际交往与生产关系协调及不协调的关系等问题,就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经济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
&&&&阶级结构,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的阶级性,所以要剖析社会结构,仅仅分析社会群体和组织不是不够的,还必须分析社会的阶级结构。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阶级划分的根源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在不同形态的社会里,由于社会的经济结构不同,阶级结构也不同。一种形态的社会里,可以有几个阶级存在,其中有成为该社会阶级结构的主体、决定这个社会性质的基本阶级,也有处于中间状态或过渡阶段的中间阶级和过渡阶级。哪些阶级是社会的基本阶级,是由在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了,社会上只存在工人、农民两大劳动阶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由于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还存在,因而人民内部中不可避免地由于经济地位、收入差别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来。但是阶级层次怎么划分,这还是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
&&&&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除了对外反对入侵者保卫国家安全和对内镇压敌对分子和犯罪活动之外,主要转化成为服务于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各种事业,促使各个社会分体结构同社会整体结构协调发展,从而成为社会的一个调节器。
&&&&文化结构包括科学、教育和文艺结构等方面的社会学研究。
&&&&3、 社会个体人的素质 社会的基础单元是社会个体人。
&&&&人的生理与心理素质,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主要决定于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质量。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内容可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提高物质生活的质量,物质生活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人的生理素质。提高物质生活质量包括改进食物结构,改进衣着装束,改善劳动条件,居住条件和交通工具等。二是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精神生活的质量决定着人的心理素质。精神生活的内涵很广泛,包括理想、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质量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同人们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高低,人际关系协调与否,文体生活是否丰富,心境如何,心理状态怎样,有密切的关系。
提高人的智力和知识水平,需要通过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来解决。
&&&& 人才是一种具有最大能量的资源。如何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应从两个方面去做,一要合理的使用现有人才,要很好研究古今中外使用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吸收其好的经验。二是挖掘、培养新的人才,注意发现、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精神的人才。
&&&&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特指出,创造型人才具有九个特征:一观念的灵活性,肯于探索新事物、新观念;二个人的独立性,他不受习俗的限制与约束;三性别角色,有创造性的男性和女性气质在相互渗透;四肯于接受生活中不甚明确和复杂的事物;五深思解决一个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供选择的各种解决办法;六智力高于一般人;七社交能力一般,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并不一定有很高的社交能力;八高度焦虑,有创造性的人对他的地位或进步速度有一种"非凡的不满",常为现状与自我期望或抱负的差距感到不安;九对理论有高度兴趣,有创造性的人,对于广泛的概念性意义与重要意旨比普通人具有大得多的兴趣,但对于细节或事物本身则不感兴趣。
&&&&二、 行为关系
&&&&这里所指的行为关系是教育系统中的行为关系,即我们将青少年(学生)、科技辅导员(教师)及教育系统中的其他成员放在相互关系的这个水平上,来探讨这种相互关系中的社会行为。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和具有社会关系总和的多面动物,教育心理学、教育学都从某一侧面展示了教育活动中人的面貌,而这里,人是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行为主体来谈的。
&&&&教育系统中的行为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即学校集团和校外集团。学校集团中有三种社会关系,即学生与学生(同辈团体)、教师与教师(教师的"内部团体"),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之间的关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期间存在着种种社会行为。这里主要谈校外集团,即主要指家庭、社区、村落、城市、国家以及科技团体等等。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有二:一是成人环境,比如教师、父母、领导、职员等;二是同辈环境,比如科技组织、各种协会、俱乐部、学校团体等等。
&&&&同辈团体有各种型态――从非正式的科技、文化、娱乐团体到有组织的学会;从三五成群的小集团到学校大团体。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条规、章程、社会组织、成员期望、习惯、传统、态度。同辈团体不像家庭和学校,它是非正式的社会机构,并且没有法规以及正式的天赋功能和义务。但是,由于同辈团体的影响涉及人的一生,而且,它对社会生活方式各个方面的影响也日趋显著,因而,当今人们愈来愈重视同辈团体的社会化功能及影响。
&&&& 在成人环境中,青少年常常处于不重要地位,但在同辈环境中,青少年的地位平等,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判断和批判性意见,并且发展个人间的相互关系。
&&&&同辈团体的特征之一是这种平等关系的暂时性。同辈间的相互关系有时很密切,但不会维持很久,这是因为青少年社会性和感情的成熟、兴趣的转移以及社会经验的改变。
&&&&同辈团体可协助社会流动,青少年通过在同辈团体和学校中与不同层面青少年的接触,广交朋友,从不同层面青少年那里学到了新的行为方式,掌握了新的价值与目标,共同发奋努力,获得应有的地位。
&&&&同辈团体作为一种参照团体的功能在于青少年通过别人看自己;他判断自己就像别人判断自己;他从别人那里学得态度和抱负。大部分人有几个参照团体――家庭、教师群(辅导员)、同辈团体、邻居等。其中同辈团体的影响力最强。同辈团体的影响从青少年开始,其影响力至15-20岁时达到了顶峰。同辈团体帮助青少年培养成人的独立性,它既保护青少年不受成人行为的严格性的制约,又促使其成员行为成熟性的发展。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成绩优异的青少年不一定能在同辈团体中享有名望;相反,青少年的运动、外表、技能、人缘等等,往往对他的地位和威信有很重要的影响。
&&&&同辈团体是由具有同样的兴趣和年龄相近的个体组成的,各个成员都忠实于团体,并且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上有极大的相互影响。在青春期尤其是这样。在青春期,同辈的赞许和欢迎成为极其强大的动力。同辈团体的赞成与否的压力往往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这些团体的影响决定了青少年的服装、言语和仪表,也决定了如何适当地使用时间的方法以及对待学校领导、教师(辅导员)、法律及执行法律的机构的恰当态度。同辈的赞许对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以致他们不惜牺牲一切去赢得和保持它。
&&&&同辈团体和家庭都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单位,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最早单位,它在人的幼年时期施加的影响比较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范围的扩大,同辈团体的影响逐渐介入。家庭对个人学习的影响,常常偏向于内容,而同辈团体对个人学习的影响则常常偏向于表现形态。青少年即使在家庭获得适当需要的满足,仍会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青少年的很多行为表现及其价值观念的形成,都以同辈团体为其参照团体。
&&&&三、 社会功能
&&&&从社会学观点来分析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社会功能有:社会化功能、选择的功能、个性化功能、保护的功能。
&&&&1、 社会化功能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其所属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变成该社会的有效成员,并形成独特自我的过程。科技小组社会化功能,可以概括地分为发展个人的"责任感"和培养个人的"能力"。"责任感"可再进一步分为两种:一是服从于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二是尽其在社会结构中特定的角色义务。同样地,"能力"也是可分为两种:一是扮演个人角色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扮演社会角色时,能符合他人的期望,表现适当角色行为的"社会能力"。
科技辅导员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可被视为教导者,也可被视为示范者。除了辅导员而外,教师、家庭、同辈团体和大众媒体等也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2、 选择的功能
&&&&特点分配到社会上适当的位置,以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选择功能在当今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科技社会中显得极为重要,因为新兴的特殊职业技能除正式的教育机构培养外,尚需科技活动等其他途径来培养。
影响科技活动小组选择的因素很多,其中有社会的、学校的、班级的、小组的与个人的。就个人与选择的关系来说,青少年在科技小组中的表现与他将来升学或就业有一定的关系。青少年在学校的成绩可作为选择的基本标准,这是因为早期的成绩和对科技活动的兴趣乃爱好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3、 个性化功能
&&&&个性化是指把自己本身的存在看成为个人的,并进而追求以与别人不同的独自方式去行动的方向。个性化方面的构成要素包括自我概念的发展、自尊心和成就动机的发展以及行动、认识、智能、兴趣、思想、情绪等所有个人特质的综合发展。
科技活动小组社会体系的个性化功能在于,它必须努力发展每个青少年个性的潜在差异及其形成这种差异的条件,进而根据潜在差异确定可能塑造的方向。如果不考虑青少年的智能、态度、动机、价值观念、理想与信仰的可能性等方面的差异而进行千篇一律的辅导工作,是不能履行个性化的功能的。
&&&&4、 保护的功能
&&&&照顾或保护的功能是指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照顾,而一个人身体的大小、精力、姿态与面貌,都是个性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智能、态度、动机等。所以,他们实际上是将个性化功能与保护功能合二为一。但是,科研工作者试图将个性化功能与保护功能区别开来。认为,保护功能的重点在于生理的照顾及生活服务方面,青少年的身体结构与生理作用是个性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它本身;个性化功能的重点在于除生理照顾及生活服务之外的各方面,如智能的培养、社会态度、价值观念以及理想与信仰的熏陶等。
&&&&科技辅导员在科技活动小组中为了履行保护功能,需要扮演多种角色,从秩序的维护到父母的代理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热爱劳动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