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围棋风云之交阅读蒋连根

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7 岁月的智慧-金庸和他的师友们
开&&&&&&本:16开
页&&&&&&数:314页
字&&&&&&数:
I&&S&&B&&N:7
售&&&&&&价:32.60元
原书售价:48元
品&&&&&&相:
运&&&&&&费:北京市通州区
快递:8.00元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1件)
商品分类:
详细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岁月的智慧-金庸和他的师友们
原价:48元
作者:蒋连根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7
字数:
页码:3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从江南乡间的读书少年,到名满天下的一代宗师,金庸的人生中有着太多丰富多彩的传奇。不同阶段与众多师友们的交游往还,是他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其中有欢笑,有泪水,有世间最最珍贵的友情与关爱,当然,还有百年岁月中,留下的历久弥新的人生智慧。《人民日报名家写真系列:岁月的智慧(金庸和他的师友们)》是金庸先生的一本交游录,《人民日报名家写真系列:岁月的智慧(金庸和他的师友们)》中详细记述了金庸先生和学界、文化界等诸多同仁、前辈、晚辈、同学师友等的交往。
内容提要
《人民日报名家写真系列·岁月的智慧:金庸和他的师友们》(作者蒋连&&根)是金庸先生的一本交游录,《人民日报名家写真系列·岁月的智慧:金庸和他的师友们》中详细记述了金庸先生和学界、文化&&界等诸多同仁、前辈、晚辈、同学师友等的交往。涉&&及到的人物有小学老师陈未冬、中学老师章克标、同&&学沈宝新、武侠前辈梁羽生、老报人罗孚、“代笔”&&倪匡、“快乐画家”黄永玉、美食家蔡澜、红学专家&&冯其庸、北大教授严家炎、文学家巴金、老朋友邵逸&&夫、棋师聂卫平等一大批文化大家,史料翔实、文笔&&生动。
目录
少年之友启蒙“喔喔啼”——小学老师陈未冬恩德何敢忘——中学校长张印通老尚风流是寿征——中学老师章克标“一事能狂”忘年交——副刊编辑陈向平精诚合作三十年——同学沈宝新同窗谊在救命有恩——同学沈德绪合租衢州旧阁楼——同学王浩然患难知己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武侠前辈梁骑生金庸粱羽生的“催生婆”——老报人罗孚曾代金庸写小说——“代笔”倪匡犹记当年写“夜话”——助手潘粤生红过脸的兄弟还是兄弟——“明月”主编胡菊人依恋旧时月色——“明月恋人”董桥小字辈的朋友——消息发布人潘耀明还唤金庸为“小查”——“快乐画家”黄永玉亦师亦友结伴同游最长旅途的人——美食家蔡澜和而不同的老友——老报人董千里有“金石姻缘”的评点人——“红学”专家冯其庸半师半友的学术同道——北大教授严家炎“后辈小作家”最钦仰的人——文学家巴金喜欢吃鸡蛋,更喜欢那只生蛋的鸡——“钱门弟子”余英时行过大礼的围棋老师——棋圣聂卫平君子之交电影江湖的武林盟主——老朋友邵逸夫直通谈笑过罗湖——“和平绅士”查济民作家堆里混了个棋手——棋界元老陈祖德他开创了改编金庸剧的风潮——“百万导演”张彻出版新作向金庸致敬——“咖啡作家”温瑞安“月老”做成一场爱情游戏——金庸剧填词人黄霑比爱情少却比友情多——小龙女的原型夏梦晚年知遇倡导“金学”第一人——“小巨人”沈登恩可再加一“项”友聪明——大陆“金学”第一家陈墨被放进丹炉里的孙悟空——专栏作家陶杰画出一个另类的江湖——御用“画”家董培新送他一技笔祝他“好好学习”——金庸剧制片人张纪中另类师生剐样情——洋导师麦大维“故事为王”源自金庸小说——“小老乡”编剧于正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蒋连根,笔名耕夫,生于1955年。也许生不逢辰,长身体的时候遇上了饥荒岁月,上学求知识的时候遇上了“文革”风暴,就业的时候遇上了上山下乡。初中毕业为躲避下乡去了一家工厂当炉前工,三年学徒终于熬成了师傅,心中却依然留恋着昔日的校园。跟“白卷英雄”张铁生同一年,报名参加了工农兵大学生的考试选拔,因为没交“白卷”也就没被选上,望门投止参军入伍,竟然春风得意人了新闻道儿,因为新闻报道成绩突出,记了两次三等功,并代理师直属队的新闻干事。然而拒绝提干而复员回乡,先在政府部门当秘书,不甘心于公务员的寂寞,1988年“跳槽”进人海宁日报社,当了二十余年的一线记者,专跑文化、教育线。在捧得多项新闻奖之后,不甘心于自己的低学历身份,毅然走进全国成人高考的考场,先修经济管理专科,再完成浙江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现在一家区域报纸任编辑。“未必出类拔萃,但一定与众不同。”这是他的人生追求。
文摘
少年金庸最爱去的是自家的书房,一幢盛满丰富藏书的屋子。书房里挂一牌匾,上书“澹远堂”三个紫色的字,是康熙皇帝当年为查升写的三字旁边有九条飞舞的金龙。查升是金庸的祖先,康熙年问大诗人查慎行之侄。查升这一代,一家叔侄五人(查嗣韩、查慎行、查嗣臻、查嗣庭、查升)官拜翰林,当时全家共有七人都中进士,称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是查家最显赫的年代。书房里还挂着一幅对联,写着“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是查升的手笔。少年金庸常常对着牌匾和对联沉思,发愤读书的心境由此而生。如今,这幅对联挂在香港金庸的书房里。  查良镛自小对书有一种亲切感,阅读课外书成了习惯。低年级时看《儿童画报》《小朋友》《小学生》,后来看内容丰富的《小朋友文库》,再似懂非懂地阅读各种各样的章回小说,到五六年级时,就开始看新文艺作品了。除了家中的书,金庸还看了许多坊间的侦探小说、武侠小说。那时,社会还是非常的保守,当时《红楼梦》被视作诲淫的禁书,《水浒传》也是诲盗的坏书,可在班上,陈未冬唯独允许查良镛一人阅读。  陈未冬在自传《我的故事》中如此记述:“当时,查良镛(金庸)也在本校就读,是五年级成绩最佳的学生。他听课、做事都很认真,特别是作文写得好,我对他的每篇作文都细加圈点、认真批改,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析。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给诸暨民报社的骆文华,他看后也认为很不错,还选了几篇在《诸暨民报》上刊登了。”陈未冬的这一举动,竟然将套良镛的写作热情拨得更旺了。暑假以后,陈先生让查良镛跟他一块儿编五年级的级刊,刊头上画的是一只大公鸡,取名为“喔喔啼”。查良镛组稿、编改、抄写,干得很欢。开头半月出一期,后来一周出一期,有时两三天出一期,把小小的级刊办得生动活泼。  1936年,查良镛从龙山小学堂毕业,考人浙江省立二中(今嘉兴一中)。自此与陈老师离别,查良镛离开了海宁。  1983年,陈未冬因病住院,同室病友是香港《大公报》的一位编辑,两人聊天,陈先生问他:“金庸是不是海宁人?”这位编辑也说不清,回港后便将此事告诉了金庸。金庸闻之大喜,写信寄往医院,此后,金庸托人再三打听,却未得到陈先生的消息。  直到1988年5月,陈未冬获知金庸的确是海宁人,便写信托人寄给金庸,问他是不是龙山学堂的查良镛。10月14日,金庸复信问候:“生受老师教诲,已五十余年了,但老师的声音笑貌历历就在目前……数十年来编报,老师之指点,固无时或忘也。分隔五十余年,回思教诲爱护之恩,感怀良深。明年如能抽空,当来杭州叩见。奉上近照一帧,以代先此致候……受业弟子查良镛叩。  事隔不久,有同事赴港,陈来冬修书一封托为问候金庸。金庸见信,即吩咐秘书:“是我老师的客人,快去请来!”见到家乡来客,金庸再三询问老师近况,还让人带上礼物。  1992年12月初,金庸终于重返家乡。他在杭州茶叶博物馆参观时偶遇陈未冬的小女儿陈珲,金庸惊喜道:“你是我的小师妹啊!”随即掏出一封问候信,让带给陈先生。12月8日上午9时,金庸携夫人林乐怡女士来到陈老师的家。“老师好!师母好!”金庸深深弯腰鞠躬,行了大礼。  时年68岁的金庸像小孩似的携着老师的手进了客堂,深情地说:“陈老师是我立业的启蒙恩师,我有今天离不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老师教诲的恩德终身难忘。”金庸忆及当年:“我的作文中,将“旖旎”两字错写成“旖妮”。是老师翻出《辞源》予以指正。从此我写作遇到犹豫不决时常查辞书。”听说往事,陈未冬禁不住哈哈大笑:“良镛,你的记性真好,是啊,牢记错误是求得进步的要诀。”师生交谈甚欢。金庸拿出自己写的《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等原版精装本,挥笔写上“恩师指正”等字样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赠送给老师。  日,金庸又临杭州,特邀陈陈未冬m席晚宴。致词时,他十分动情地说:“今天我很高兴,在座的有我小学时的老师,他已经80多岁了,给过我许多指教和器重,我很敬重他……”返港那天,他亲赴陈舍,向老师和师母辞行,将一只封口的信封塞给老师,非常诚恳地说:“这是学生的一点点心意,请老师一定要收下,实在是不成敬意。”待金庸离别后,老师拆开信封一看,原来是一叠“人民币兑换券”,这在当时的中国内地,是比较珍贵的,可以买到一般人用人民币买不到的物品。  “他考虑事情总是那么细致周到!”老师心中很是感动。  师生重逢时,金庸再三要求老师给他讲讲革命历史。于是,陈老师讲述了别后他奔赴延安然后潜伏浙南的经历。  1937年抗战爆发后,师生离别,查良镛念书离开海宁,陈未冬则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曾聆听朱德和毛泽东的讲话。1938年9月初,陈未冬入党不久受派遣潜回诸暨,改名张光,从事地下活动。1939年6月,张光担任诸暨县委书记,以巽溪村为中心,发展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一年间,璜山Ⅸ有20多个村建立了支部,发展党员百余人。1941年3月,中共余姚县委特派员张光带着夫人钟学意,第一次到达余姚境内的周巷,租赁老中医家的店面房子,开设一家旧术器商店作为掩护,开展地下丁作。他与淞沪抗日游击队五支队取得联系,大量动员地方党员和进步人士参加部队,建立了通讯联络站、办事处等机构。  ……
序言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只有正版书,发货为天天快递或全峰快递,付款后二天内发走,着急的请慎拍。不能即时回复消息,不好意思啊!每天晚上22:00网上点发货,在此之前不要点退款。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Sina Visitor System围棋之交(3)
佛家禅宗教人修为当持&平常心&。吴先生在弈艺中也教人持&平常心&。到了这个境界,弈棋非但不是小道,还是心灵修为的大道。
金庸说,吴清源一生坎坷曲折,淡泊名利,一心求道,早已将各种不幸视若浮尘。
及至晚年,吴清源精神矍铄,每日研究围棋不辍。他经常跟人说:&总要活到100岁,事情才能做完。&如今,100岁的大师,践行了&下围棋,得天寿&的道理,成为职业棋手中最长寿的一位。
吴清源88岁时出版了回忆录《中的精神》,有人评论说:人生的大智慧,都在这里。一个人多研究研究围棋是有好处的,可以多些大局观,少些冲动和戾气。
(责任编辑:kily)
每日重点推荐
一 1948年元旦,天刚蒙蒙亮,鞭炮便连续不断地炸响在南京城的里里外外。一片喜气祥和...
赞助商链接
一周热点文章
点击:1718
乐读随机推荐
焦淳朴【】
黄惠子【】
熊炳奇【】
博恩崔西【】
[阿根廷]博尔赫斯【】
孙香我【】
蒋骁飞【】
赵珊珊【】
在线阅读专题&&&&&&&&&&&&&&
 有人曾在闲谈时问金庸:“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谁?”金庸脱口而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
金庸认为,吴清源有极高的人生境界,“他的弈艺,有哲学思想和悟道的背景,所以是一代大宗师,而不仅仅是20年中无敌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时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
  20世纪30年代,当青年吴清源在日本大战围棋高手的时候,比他小10岁的少年金庸初执棋子。
  金庸的父亲告诉他,棋界第一英雄的名字叫吴清源。
  在《大公报》工作时,金庸常和梁羽生、聂绀弩等人下围棋,那时,他虽然未曾与吴清源谋面,但他关注着吴清源在日本的境况。
  金庸在《历史性的一局棋》里,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吴清源初露头角的故事——
  吴清源于1914年6月出生于福建一个盐商家庭,幼时家道中落,随父母迁至北京。他的父亲吴毅在段祺瑞手下当差,家境很差,仗着围棋有几度散手,常常和别人赌赛,每局赌一两个银元。有一次吴毅和一个胖子下棋,赌注是5块银元。在那时,这赌注是很高的了。吴毅未至中局就给别人占尽上风,他眉头一皱,借如厕之名,躲到厕所去想下一步的挽救方法。
  吴毅去了许久不回来,那胖子等得不耐烦了,嘲笑吴毅借故遁逃。一旁的吴清源冷冷地说道:“我替父亲下几步好不好?”那时只有12岁的吴清源还未与人对过局。
  吴清源像小孩子玩石子似的,随手将棋子丢落棋盘,简直不假思索,不过一二十手就扭转大局,转败为胜。那胖子不服气,又要和他下一局,赌注为10块银元,结果又输。
  自此以后,吴清源“围棋神童”之名便传扬开来,段祺瑞知道了,叫人找他去下棋。段祺瑞的棋力很高,下棋很快,但还是被吴清源抓住破绽,赢了那盘棋。
  1927年,日本的井上孝平五段到中国游历,在北京与吴清源对局,互有输赢,那时吴清源才13岁。
  1928年,吴毅举家东渡日本,14岁的吴清源拜在濑越宪作门下。天才吴清源很快便在日本棋坛掀起了一场改变固有观念的风暴,他与好友木谷实提倡“新布局”,革新了受传统桎梏的日本围棋理念。
  1933年,吴清源在与当时日本棋界的权威本因坊秀哉的“名人胜负棋”中下出了“三三·星·天元”的布局,震动天下,令围棋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文中金庸还描述了吴清源当年“独孤求败”的情景——
  1933年,日本围棋界出现了被称为“吴清源流”(即“吴清源派”)的一群人。
  对这样一件大事,日本围棋界的至尊本因坊秀哉大不以为然。两派既有不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由两派的首领来一决胜负。
  那时,吴清源22岁。
  棋局开始,吴清源先行,一下子就落子在三三处。这是别人从来没用过的,后来被称为“鬼怪手”。秀哉大吃一惊,考虑再三,决定用成法应付。没多久,吴清源又来一步怪棋,两手怪棋使秀哉伤透了脑筋,他当即叫停,暂挂免战牌。
  棋谱发表出来后,守旧者说吴清源对秀哉不敬,居然使用怪棋,颇有戏弄之意。但更多人认为,既然是新旧两派间的大决战,吴清源使出新派的路数,也无可非议。
  这次棋赛规定双方各用13个小时,但秀哉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随时叫停。秀哉每到无法应付时,便立即叫停。叫停之后不计时间,他可以回家慢慢思考几天,等想到妙计之后,再行出战。所以,这一局棋因为秀哉不断叫停,拖延了4个多月。
  棋赛的经过逐日在报上公布,棋迷们看得很清楚,吴清源始终占着上风。
  下到一百四五十手时,局势已经大定,吴清源在左下方占了极大的一片。第160手轮到秀哉下子,他下了既凶悍又巧妙的一子,在吴清源的势力范围中侵入了一块。最后计算,是秀哉胜了一子,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胜得很没有面子,但是,本因坊秀哉的尊严勉强维持住了。
  1940年,在本因坊秀哉病逝后,吴清源与木谷实展开了争夺日本棋界第一人的最残酷的“升降十番棋”较量,吴清源获胜。在这之后的17年里,饱受战争离乱、外界压力、衣食无着之苦的吴清源在残酷且事关名誉的十番棋中先后迎来了前辈雁金准一、后辈藤泽朋斋(三次)、师兄桥本宇太郎(两次)、前辈岩本薰、后辈坂田荣男和高川格的挑战。这个对手阵容囊括了当时日本棋坛的最强者,而吴清源将这些对手一一击败,全部降格。1939年至1956年,吴清源在最残酷的升降十番棋里,将日本所有的一流棋士全部打到降格,开创了围棋史上的“吴清源时代”。
  棋迷们喜欢用“棋圣”这个词来形容吴清源。如果从他“以无法为有法”“以无招为有招”的一贯弈棋风格来看,只有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可以用来描述吴清源在棋道上的造诣。
  20世纪80年代,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风靡中国,这部电影的人物原型就是吴清源。
  与棋盘上的辉煌相比,吴清源的生活却是颠沛流离、坎坷曲折。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居无定所,辗转漂泊,还被视作没有国籍和身份的人,然而对于一心探求棋道和生活真谛的吴清源而言,这些不幸都宛如浮尘。
  1986年,吴清源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称号。在香港,金庸邀他到家中下棋,设家宴款待吴清源和林海峰师徒,聂卫平作陪。
  吴清源对金庸说:“我正式的名字是‘泉’,‘清源’其实是我的字。无论是‘泉’还是‘清源’,都和水有关,因为我出生的那天正好是雨季,雷雨特别厉害,母亲把两张八仙桌并起来,在上边铺上布垫,才生下我的。所以下棋时我不讨厌打雷,还有点儿喜欢,特别来劲。”
  金庸曾拜聂卫平为师。有一次聂卫平问金庸:“吴先生像你小说中的哪个人物?”金庸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风清扬,《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
  金庸下围棋有一个癖好,就是喜拜高手为师,而且完全不守武林中人入门以后便从一而终的规矩。他拜师不分门派,不分辈分,只要艺高,他就拜师,并要行跪叩大礼。他拜吴清源为师,吴清源受礼后,他又要拜林海峰为师,林海峰不敢受。僵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搬了一张太师椅来,林海峰端坐其上,金庸毕恭毕敬地鞠了三个躬。吴清源虽已是金庸的师父,此时却升格为师祖,又受了金庸三鞠躬。
  吴清源当年在日本曾打败了所有的顶尖高手,被尊称为“昭和棋圣”,世界棋界更是把吴先生尊为“一代棋圣”和“棋界泰斗”。而吴清源对这些名誉一笑了之。他说,他当年拒绝了台湾为他颁发的“棋圣”称号,是因“孔夫子才能称‘圣’,我觉得我不够资格,不敢接受”。因此吴清源只接受了“大国手”的称号,终身未受“棋圣”之称。
  在金庸笔下,棋如人生,人生如棋。金庸很钦佩吴清源,他把吴清源比作自己笔下的“风清扬”:“独孤九剑,没有定式,变化无穷。他就像风清扬,清灵飘逸,仙风道骨。”
  对于金庸的赞誉,吴清源说:“风清扬是谁,我不知道,我不大看武侠小说,但侠客我知道。我喜欢的项羽就是侠客,‘力拔山兮气概世……’”
  最近十多年,吴清源已经不和人正式对局,但他那颗求道的心却从来没有变过,依然在研究围棋,用围棋演绎《易经》,从中体味人生的真谛。
  吴清源从小学开始熟读《中庸》《大学》,后来又精研《易经》,早已把阴阳和谐之道融入他的围棋理论之中。1992年,吴清源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21世纪的围棋是“六合之棋”。所谓“六合”,在古文里是宇宙的意思,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上下的天地。也就是说,围棋的目标不是局限于边角,而是应该很好地保持整体的平衡。
  正是凭借这一点,吴清源完成了从“一代战神”到“旷代宗师”的转变,也正是这一点使金庸对其无比敬仰,不吝称赏。
  1996年10月,吴清源出版了自传《天外有天》,记录了在动乱的昭和历史上,一位旷世奇才在异国他乡独闯天下的故事。金庸为之作序《崇高的人生境界》,开门见山地写道:“某夜,在闲谈中,一位朋友忽然问我:‘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谁?’我脱口而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我曾将范蠡作为主角写进《越女剑》中。至于吴清源先生,自然是由于我喜爱围棋,因而对他不世出的天才充满景仰之情。”
  2013年,金庸的另一位围棋老师王立诚和棋友到金庸家做客。晚上,他们借棋书研究,选中的是日本平凡社出版的四卷本《吴清源打棋全集》。王立诚发现金庸在棋书上做了不少红蓝记号,称赞他钻研用功,并问:“为什么吴老师输了的棋你大都没有打?”金庸答:“我敬仰吴先生,打他大获全胜的棋谱时兴高采烈,分享他胜利的喜悦,而对他只赢一目半目的棋局就不怎么有兴致了。至于他的输局,我通常不去复局,打这种谱时未免闷闷不乐。”王立诚的这一问,使金庸明白了自己是以娱乐的心情来打谱的,用功自然是白用了,所以棋技一直没有长进。其实,吴清源先生即使在负局之中也有不少精妙之处,但那只有专业棋士才能了解。
  金庸晚年用笔墨描绘了一个崇高的心灵——
  围棋是中国人发明的,近数百年来盛于日本。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能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是由于他的天才,更是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吴先生在围棋艺术中提出了“调和”的理论,主张在棋局中取得平衡,包含了深厚的儒家哲学和精湛的道家思想,吴先生后期的弈棋不再以胜负为务,而寻求在每一局中有所创造,在艺术上有新的开拓。放眼今日中日棋坛,能有这样胸襟的人可说绝无仅有,或者棍原和大竹两位略有近似之处吧,但说到天才,却又远远不及了。
  佛家禅宗教人修为当持“平常心”。吴先生在弈艺中也教人持“平常心”。到了这个境界,弈棋非但不是小道,还是心灵修为的大道。
  金庸说,吴清源一生坎坷曲折,淡泊名利,一心求道,早已将各种不幸视若浮尘。
  及至晚年,吴清源精神矍铄,每日研究围棋不辍。他经常跟人说:“总要活到100岁,事情才能做完。”如今,100岁的大师,践行了“下围棋,得天寿”的道理,成为职业棋手中最长寿的一位。
  吴清源88岁时出版了回忆录《中的精神》,有人评论说:人生的大智慧,都在这里。一个人多研究研究围棋是有好处的,可以多些大局观,少些冲动和戾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谢公与人围棋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