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张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成就的自身制约情绪的因素主要有有哪些

陈宜张:乡音依旧桑梓情深--余姚新闻网
[ 新闻总站:
关注余姚新闻网官方微博:
您当前位置:&&&
陈宜张:乡音依旧桑梓情深
陈宜张学术著作《突触》。&
陈宜张学术著作《神经科学的历史发展和思考》。&
2005年,陈宜张回乡参加母校余姚中学70周年校庆(资料图片)。&
  人物档案
  陈宜张,1927年10月出生,著名神经生理学家,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曾兼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全军医科会生理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报》副主编,创办《中国神经科学杂志》并任常务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执教,深受学生爱戴,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   
  -本报记者 倪劲松 徐渭明
  2014年的深秋,上海,秋风阵阵,落叶纷飞。
  披着温暖的阳光,透着淡淡的书香,第二军医大学的校园显得宁静而从容。在校园中一间如它的主人一样充满儒雅之气的办公室里,记者拜访了著名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张。
  &这么远的路特意赶过来,你们辛苦了。&当我们按约定时间来到二军大基础教学楼四楼时,87岁高龄的陈宜张院士已在办公室门口热情相迎。&来来来,大家快到里面坐,先喝口茶。&老人亲切地把我们领进了他的办公室。
  陈宜张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面色红润,说话时声音清亮,平易、随和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一身墨绿色军装更让老人平添几分神采。眼前这位慈祥的长者既是一位闻名中外的科学家,更像是一位熟悉的亲人,我们的采访也就在拉家常式的气氛中开始。
  故乡深情 永难忘怀
  1927年10月的一天,在余姚县一个叫周巷(今属慈溪市)的镇子里,有户陈姓家族上上下下洋溢着一股喜气:陈家的长孙出世了,这个孩子就是陈宜张。此刻,孩子的父亲远在几百里之外的南京教学,&宜张&这个名字,还是祖父所取,希望他能张扬陈家,将陈氏门风发扬光大。
  在周巷,陈家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陈宜张的祖父是清光绪年间的秀才,父亲和两位叔叔分别毕业于东南大学和浙江大学。童年,陈宜张便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得到人格的熏陶。
  &其实,小时候我也很皮的,爬树、捉知了、打弹子,我都是&大头脑&,很让祖父母和母亲操心。&回忆起年幼时在陈家老宅和姐弟们玩耍的情景,年逾八旬的陈宜张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现在周巷的行政区划到了慈溪,可我还是正宗余姚人。&陈宜张动情地说道,&你听,我说话还是余姚口音吧,干菜烧肉、苋菜梗、豆豉还是百吃不厌,这说明我骨子里的东西没有变哦!&抑制不住高兴的情绪,老人说话的音调也提高了很多,双手在空中比划着,&以前我买了雪里蕻自己腌咸菜,现在喜欢自己做豆豉。呀,早上忘了,应该带几瓶让你们尝尝。&因为腰椎不好,一直坐在高背椅上和我们交谈的陈宜张,说话间站了起来,&我做的豆豉,比你们菜场里买来的要好吃噢!&
  &以前从周巷到余姚大多数乘船,到候青门上岸,摇摇摆摆要坐半天,班次还很少。现在这点路,打个车都用不了半个小时。&家乡的一切都是老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从19岁离开家乡赴浙大求学算起,陈宜张已经在外工作、生活了近70年,好在他所在的城市离家乡并不遥远,他也曾多次携家人一起回乡。每次回家乡,家乡的变化都令他欣喜。&作为余姚人,我感到骄傲。&陈宜张由衷地说。
  从青春年少到皓首白发,改变的是山河岁月,不变的是陈宜张对故乡的恋恋深情。
  持之以恒 自学成才
  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陈宜张告诉我们,直到他19岁接受大学教育前,只读过两年高小、一年半初中和三个月高中,其余则是自学。
  以陈宜张当时的家境,家里并不是没钱供他上学,但他的长辈或许是认为当时的小学教育,既无法满足天资聪慧的小宜张,又会压抑他求学求知的天性。更何况,家里的长辈又是这么有学问的人,在家自学,他有着别人没有的优越条件。
  陈宜张的父亲陈登原是位历史学家,一生著作达千万字。虽是文史大家,但他在教育几个孩子时,除了诗词歌赋等感性、形象思维的内容外,还不忘教授一些理性、逻辑思维的方法。父亲的全面教育和思维训练,对陈宜张日后的成长、成才起到了关键作用。许多年以后,当陈宜张回忆起父亲时常常会说,父亲茶余饭后的谈话,每日功课的督促,教给他许多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科学知识,以及为人正道的德行要求,让他受益终生。
  &大概要读五六年级时,家里人让我到周巷的第二小学念了几个学期,而那也是为了拿到一张正式的小学毕业证书,方便上中学。&陈宜张回忆道,&小学是家人让我自学的,初中、高中的自学却完全是出于无奈。&
  1939年秋,凭着扎实的自学功底,陈宜张顺利考上了上虞战时中学,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在那里只上了一年半的学,就被迫辍学回家,开始了五年在沦陷区的自学生涯。因为战乱,原本在外工作的父亲、叔叔陆续回到了老家,而他们都成了陈宜张最好的老师。父亲是大学历史教授,可以讲授文史;两个叔叔都是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工程师,可以教他数理化和英语。五年的自学生涯虽然清苦,但也为他今后在科学上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日,占据宁波的日本军队缴械投降。11月,陈宜张就迫不及待地迈入了余姚县县立中学(现余姚中学)的大门,插班进入43春季班,为即将到来的大学招生考试做准备。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虽然只在县立中学念了三个月的书就匆匆毕业,但严谨治学的校风给青年陈宜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0年,阔别母校半个多世纪后,年逾古稀的陈宜张再次回到母校,为广大师生作了一堂精彩的《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展望》讲座。2007年,他拿出个人积蓄25万元,在母校设立&陈宜张奖学金&,对每年的高考成绩优胜者进行奖励。八年来,已有48名优秀的姚中学子受到奖励。
  谨遵父命 转攻医学
  1946年秋,陈宜张在录取他的4所国立大学中,选择了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并获得了按考试成绩划分的全额公费奖学金。一年后,他却按父亲授意转入医学院。
  学医,原不是陈宜张的本意,是他在父亲的一次次劝告、施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当时,父亲甚至为我想好了毕业后的出路,回老家开个诊所,我看病,他管挂号。&陈宜张回忆说,&仔细想想,在那个年代,父亲的这个想法是最为现实的,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众生最直接的贡献。&
  作为长子,陈宜张比三个弟弟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承接着父亲更多的期盼。&当年,只有我一个人听从父亲的意愿弃工学医,三个弟弟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理想。&然而,父亲向往在老家的那间诊所终究还是没有开起来,陈宜张虽然学医了,却没有成为一个给人看病的临床医生,而是成为一名神经生理学家。
  在浙大6年,从校长竺可桢、医学院院长王季午、遗传学家谈家桢等一流教授的谆谆教诲中,陈宜张受到学术自由、求是校训的感染和民主洗礼的感召,领悟到如何才能追求科学真理。
  医学院课程多,学习任务繁重,学生们都特别努力,转学过来的陈宜张,不久就以他的聪明和勤奋好学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当上了班长。在这里,陈宜张也找到了一生的知心爱人&&&徐仁宝。从同学到同事,夫妻俩在事业上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堪称&神仙伴侣。&
  陈宜张坦言,从机械工程系转学后,他对理论思维的爱好始终没有放弃,更喜欢生理、生化等基础学科,而对临床的兴趣相对要低一些。因此,在1951年卫生部要抽调一批医科学生作为基础课的师资进行培训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生理学科,后被分配到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进修,跟随生理教研室主任朱鹤年教授和卢振东教授学习教学和实验,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科研和育人事业。
  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
  &我是1951年到二军大的,细细算来都已经过了一个甲子。&阳光静静地透过窗户,洒在老人的脸上,慈祥而温和,&我的主要工作是教书,科研是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的。&
  陈宜张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他酷爱知识,也努力地把自己喜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教学,陈宜张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教学,一定要有能教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新知识,而一个真正有学问的老师就必须具备这些新知识。所以,陈宜张自己首先努力学习新知识,平时苦学,临到上课之前脑子里还全是这些新的东西。每次讲课,他总是事先翻阅一些新材料,看看有什么新的内容需要补充,估量一下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尽量做到每次上课都能有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二军大曾对毕业学生组织了一次教学质量的回顾性调查,毕业生普遍反映,他们对陈宜张老师的讲课非常满意,对他的教学印象深刻。
  1999年初,由四所高校合并的新浙江大学宣告成立,新浙大邀请陈宜张兼任浙大医学院院长。出于对母校报恩的心理,陈宜张兼任了4年的院长,每月到杭州上班一周。他实事求是、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赢得全院师生的赞许和爱戴。其间他又应浙大的约请,与物理系的唐孝威院士一起,组建了浙江大学脑与智能研究中心,并把青年科学家曹雪涛引入、创办免疫研究所,将罗建红引入领导核心,负责组建医学院的神经科学研究所。如今,浙大的神经科学研究在国内也已有一定声誉。
  谦虚低调、务实谨慎,是陈宜张的一贯作风。2007年10月,刚过完80岁生日的陈宜张,主动要求学校停止为自己招收研究生。&我自己就是研究脑神经的,深知80岁后人脑加速老化,思维和理解力难以跟上,不能传授新知,就要亮出&免教牌&,不再挂着博导硕导的虚名,不能浪费学子们宝贵的求知黄金期。&
  玉汝于成 学界楷模
  陈宜张来到二军大后,最初几年主要是教学,任务繁重,后来才逐渐有点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从最初有限的科学研究实践中,陈宜张敏锐地感觉到,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独立思考,善于抓住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思想,一直贯穿在他几十年科学探索的历程中,使他在科学之路上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今的60多年中,陈宜张对中国生理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呕心沥血。早期,他做过烧伤后输液的实验研究,对当时临床通用的输液公式有一定修改性作用;此后,他进行了包括条件反射、外周神经、树突、下丘脑、中脑、应激和整体性的脑功能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神经的发展;他创建了糖皮质激素膜受体假说,挑战传统的甾体激素基本组机制学说,丰富了内分泌学领域激素理念,被国际权威教科书和文献广泛引用;近10多年来,他所倡导的细胞内单分子研究及精确细胞生物学,影响或将更加深远。
  出身学者世家的陈宜张,在教学、科研的同时笔耕不辍,早在1963年,他就翻译了《临床神经生理学》;在教授研究生课程时,他又编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神经系统电生理学》;1995年,主编了《分子神经生物学》;1998年,他创办了《中国神经科学杂志》,担任主编直到2004年。2014年1月,由他独立撰写的70万字科学著作《突触》正式出版。该书被誉为&是站在当代科学发展前沿,对突触研究领域进行综合评介的国内首部学术专著&。
  虽已年逾八旬,但陈宜张的日历里永远没有节假日。谈及这种状态,他呵呵一笑:&不管学什么、做什么,只要钻研进去,熟悉它、热爱它,就会感到知识之广、学问之深,就会觉得学海中潜在着无尽的魅力,做起来也就感到有股无形的力量。&
(来源:余姚日报&编辑:蒋豪杰)&
本文来源:余姚新闻网(.cn)
本文地址:
稿源: 编辑:蒋豪杰
新闻热线:26789 |
余姚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包括余姚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余姚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包括余姚日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关于本站 | 本站动态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余姚日报社 版权所有 中国宁波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宁波网 )网络支持 余姚电视台提供新闻支持
余姚新闻网 URL:.cn 浙新办[2005]32号 浙ICP备——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教授陈宜张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场景——只要有课,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教授,总是会早早地来到教室检查幻灯、翻看讲义,认真准备要上课的内容。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老教授已经87岁高龄了。
他就是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教授陈宜张。多年来,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膜受体假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10项,编写我国第一部《神经系统电生理学》教材等著作10部。
如今,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仍在持续创新——2012年,85岁的他在国内提出“精确细胞生物学”概念;82—87岁,他独立撰写70万字的科学著作《突触》,被誉为“站在当代科学发展前沿,对突触研究领域进行综合评介的国内首部学术专著”。
“自然科学不去谈其价值,只求揭晓事物真理,就会自有用处”&
对很多人来说,神经生理学是一门抽象又高深的学科。有人曾不解地问陈宜张:“您搞的这些研究到底有什么价值?”
陈宜张说:“自然科学,不要去谈其价值。我觉得,我们搞自然科学,光想这个‘有什么用处,干什么用’是不行的,只要研究的结果是真的、可靠的,不是假的,它一定会有用处!”
1946年,陈宜张考入国立浙江大学。1951年,来到第二军医大学任教至今。上大学期间,他得到了竺可桢、谈家桢等名师亲身教诲。自此,那种“求是”精神始终贯穿教学科研生涯。
1959年,陈宜张在从事烧伤输液实验研究时,提出用重度烧伤的狗做实验,遭到很多学者反对。他们认为狗都快烧死了,输液还有什么意义。但他坚持认为如果输液能延长狗存活的时间,就能据此评估输液质量的优劣。当时国外权威外科教科书中,烧伤输液是按埃文斯公式进行的。陈宜张经过多次实验,不仅发现输液确能延长狗的存活时间,并且量的多少、胶体液或晶体液的优缺点也得到验证,并提出埃文斯公式应加以修正。此观点一出,引起国内医学界的重视,对指导临床输液产生了积极影响。
1984年,陈宜张开始转入糖皮质激素快速、非基因组作用的研究。糖皮质激素的快速反应,尤其是它对神经元的快速效应,作为一种现象早在上世纪40年代科学界就已有所提及,接触到这一现象。但陈宜张抓住受体环节不放,和他的研究生一起,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专注于该项研究。他发现前人在研究中忽略了从受体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忽视了“甾体激素膜作用”这一崭新的方面。
于是,他大胆地提出糖皮质激素膜受体假说,这是对传统受体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和挑战,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
陈宜张并没有为此而陶醉,接着又花费长达10年时间,带领1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历尽各种艰辛,把快速、非基因作用研究扩展到神经元功能的其他方面,取得喜人成绩。期间,他应邀先后在两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做专题报告和主持专题讨论。世界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荷兰的德克勒特教授认为:“这项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产生巨大贡献。”该成果随后被国际权威教科书《威廉姆斯内分泌学》两个版本先后引用,成为世界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之一。
“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
在陈宜张的眼里,“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做任何事一定不能弄虚作假,要对事实负责。”
几十年来,陈宜张把这种恪守实事求是、决不跟风盲从的科学精神,毫无保留地影响和传承给他的同事和学生。他要求学生将实验项目、过程记录得清清楚楚,即时分类整理打印出来,不能掺一点“水分”,对于实验室机器打出的结论、数据,都要保存得完好无损。他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袁文俊教授告诉记者:“陈宜张教授要求我们实验标本至少要保存10年,所有的实验数据和记录都要真实,要经得起检验。”
一次,学生翁瑛霞做“迭加实验”,一下子就做出了非常清楚的波形,与假设的实验结论十分吻合,激动而又欣喜地请陈宜张来“鉴定”。仔细查看推断后,陈宜张严肃地告诉她,这个结果可能是该类实验经常出现的“伪像”,得出的结论不能采纳,实验还要推倒重来。
多年来,陈宜张一直要求学生做同一实验至少重复3遍,方能确定数据;科研论文中不能引入个别实验现象,一字一句必须来源于反复试验结论;他负责指导的论文,没逐字逐句看过绝不会签字;他帮别人修改的SCI论文,发表时一律不准署他名字。
不唯权、不唯钱、不唯上,陈宜张身上烙有不随波逐流的“牛虻”精神。
一次,某政府部门和一家医药厂商邀请他对某健脑产品进行鉴定。作为专家组组长,陈宜张第一时间对其实验根据进行鉴定,觉得实验结果很漂亮。可在鉴定会的当天,见到产品实物的陈宜张却要求暂缓签字,因为他不能确定该产品是直接从实验室实验物提炼的,还是经过二次加工的杂合物?
其他专家都签完字,只剩下陈宜张和现在复旦大学工作的赵志奇教授两人没有签。陈宜张只有一句话“签字可以,但我们只对实验部分负责,对该产品功效不负责”。
事后,赵志奇教授感慨地说:“他就是这样一个坚持原则的人,绝不会为个人利益,昧了良心去做有损别人的事。”
“作为军校教员和人民教师,教好书是天职”&
几十年来,陈宜张每次给学生上课前都要查阅海量的最新专业文献充实讲义,课堂上用中英文双语原汁原味讲解,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枯燥的基础医学课程被他讲得有声有色。上世纪80年代初,该校曾发出1900多份问卷给毕业学员,对“最受欢迎教员”进行回顾性调查,陈宜张得票数高达96.2%,位居榜首。
为培养优秀军事医学人才,陈宜张毫不懈怠,殚精竭虑。
“神经系统电生理学”在上世纪70年代是门新课,没有现成教材。陈宜张一边白天上课,一边利用午休和夜晚撰写讲义,繁重的工作使他头晕目眩、眼睛疼痛,于是每5分钟按摩眼眶1次。为节约时间,他左右眼轮替休息,一晚上常常要按摩上百次,才能写出几千字。该书稿出版后,成为本领域国内首部研究生教材,并作为经典,长期沿用。
严谨细致,严格育人,这是陈宜张的教学理念。记得一位进修讲师跟着他做实验时,用大剪刀剪动物的皮肤和神经,陈宜张立即严厉制止,要求她必须按照操作规范,用大剪刀剪粗的皮肉组织,小剪刀剪皮肤。陈宜张不近人情的态度,将这位40岁的讲师当场说哭了。
可实验一完,他却耐心地教她缝合伤口,娴熟的技术一针一线把伤口缝得像绣花一样精美,用煨红的玻璃针帮她给试验动物的小血管止血。陈宜张一举一动让她深受感动,终生难忘。
60多年来,陈宜张为我军万余名军事医学人才讲授过多门基础医学课程,培养出李兰丁、李素芝等英模,以及一大批以曹雪涛院士等为代表的医学才俊。1996年,他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一代科学技术名师”称号。
2002年,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等机构邀请他为青少年写本科普读物。一般来说,邀请“大院士”写这类“小人书”的可能性非常之小,但陈宜张欣然接受,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撰写《大脑黑匣揭秘》,力求深入浅出讲述科学道理。该书至今一版再版,成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常年畅销书。
2007年10月,刚过完80岁生日的陈宜张,主动要求学校停止为自己招收研究生。问及原因,他坦言道,自己研究脑神经,深知80岁后人脑加速老化,思维和理解力难以跟上,不能传授新知,就要亮出“免教牌”,不再挂着博导硕导的虚名,决不能浪费学子们宝贵的求知黄金期。可事实上,至今他仍奋战在科研、教学第一线上!
(原载于《科技日报》&&01版)
订阅我们的资讯
关注我们的微博上看到新增选的两院院士当中有陈宜张的名字,从心底里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这是原&#46..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记陈宜张院士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科院院士陈宜张致信姚中学子“母校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第七届“陈宜张奖学金”颁奖
发布时间: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余姚日报
  &欣悉母校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谨向母校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祝贺!&近日,余姚中学举行第七届&陈宜张奖学金&颁奖大会暨2014届新高三动员大会,中科院院士、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陈宜张特地发来贺信,对7名获得&陈宜张奖学金&的姚中学子表示祝贺。
  今夏,因年事已高,又有公务在身,陈院士无法前来参加颁奖活动,他在贺信中深表遗憾。同时,他衷心祝愿本次颁奖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他在信中写道:&母校秉承浩然正气,发扬实获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已成为培育英才的沃土、创新教育的园地。特别是近年来,母校坚持&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本色做人、卓越做事&的品质和能力。现在母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思想先进、校风正、教风严、学风好的优秀学校,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为全国各高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精英人才。&
  陈院士对于母校取得的各项成就,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他说,设立&陈宜张奖学金&旨在奖励先进,激励学生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尽管奖学金的奖励金额不大,但这是我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以此来回报母校多年来的培育、关心和支持。
  在&陈宜张奖学金&颁奖大会上,当老师读完陈院士的贺信后,&陈宜张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已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的王超杰同学被深深打动了。他说:&感谢陈宜张院士的桑梓情怀,也感谢学校的用心培育,在今后的大学学习中,我一定刻苦钻研,学好本领,把陈宜张院士的精神发扬光大。&新高三的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要在即将到来的高三阶段科学复习,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在学好本领的同时,也学习陈宜张院士的品格,回报母校、报答社会。
  新闻链接
  陈宜张院士:1927年9月出生于余姚,1946年毕业于余姚中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神经生理学家,现任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自然科学进展》及《生理学报》编委,兼任浙江大学脑与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名誉教授;主要从事神经生理及神经内分泌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
  &陈宜张奖学金&:为激励母校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成为国家栋梁之才,2007年,陈宜张院士出资15万元,特地在余姚中学设立了&陈宜张奖学金&,后又将奖学金数额追加到25万元。
  根据&陈宜张奖学金&实施办法,余姚中学每年对当年高考文化成绩(不包括加分)优胜者进行奖励。其中,一等奖:高考文化成绩余姚中学文、理科第一名者,分别奖励2000元。二等奖,高考文化成绩余姚中学文科第二名,理科第二、三、四名者,分别奖励1000元。
  今年,王超杰、黄子翊等7位姚中2013届优秀毕业生喜获奖学金。至此,已有42名姚中学子获得了&陈宜张奖学金&。他们绝大多数入读北大、清华等名校,且品学兼优。像苏炜杰在北大就读期间获得丘成桐数学竞赛金牌、美国大学生建模竞赛Finalist奖等荣誉,毕业时获得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校的全额奖学金,现在在国外深造。
【发表评论】
管理员信箱: 联系电话:8
主办: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
承办:余姚市党政信息中心
地址:余姚市人民政府大楼(北兰江路1号)陈宜张:究脑穷源探细胞
15:37:00作者:佚名来源:转载(0条)字号:
报恩:兼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
陈宜张勤奋工作63年,在教学科研事业的重大成就,源于书香世家的人格熏陶;源于浙大名师的科学基础的奠定;源于前辈科学家的循循引领和时代给予的机遇;也源于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忠诚和聪明才智的无私奉献。
陈宜张先祖陈少慕是光绪30年秀才,父亲陈登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先后任中山大学等4所高校教授,著有《中国文化史》《国史旧闻》等20部以上的著作,特别是他倾25年心血完成的巨著《国史旧闻》,因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备受文史界推崇。陈登原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取舍提炼研究的史料,提出独到的见解,修正、补充乃至推翻前人结论的研史之道和胆识,对陈宜张有着深刻的影响。
陈宜张从绕膝祖父和父亲的童年起,便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的教育和灌输,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得到人格的熏陶,孕育着报效祖国的志向。
陈宜张在青少年时代,只读过两年高小、一年半初中、三个月高中。在父亲和两位浙大土木系毕业的叔叔辅导下,他多年依靠自学,打下了扎实的文、理科和外文基础。1946年秋他在录取他的4所国立大学中,选入浙江大学机械系,获得按考试成绩划分的全额公费,一年后按父亲授意转入医学院。
在浙大6年,从校长竺可桢、医学院院长王季午、遗传学家谈家桢等一流教授的谆谆教诲中,陈宜张受到学术自由、求是校训的感染和民主洗礼的感召,领悟到如何才能追求科学真理。他偏爱理论思维,喜欢生理和生化基础学科,所以在1951年卫生部抽调医科学生做基础课高级师资时,他选择生理学科,被分配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进修,跟随生理教研室主任朱鹤年教授和卢振东教授做教学和实验,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科研和育人事业。
1999年初,四校合并的新浙江大学邀请陈宜张兼任浙大医学院院长。他于10月上任后,以对母校报恩的心情,每月往返奔波于沪杭之间,自然倍加劳累。他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赢得全院师生的赞许和爱戴,取得显著成效。在他辞任前的2003年,学院博士点由10个增至31个;博导由34名增到87名;长江学者3名;SCI论文由每年15篇增至100篇以上;科学基金中标由每年7项增为29项;年科研经费由不到500万元增至4000万元,获得科研奖项由23项增至38项;引进国内外17位高层次医学人才,其中,青年科学家曹雪涛加盟浙大,任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把浙大的免疫学学术水平提到全国先进水平。
他应浙大的约请,与物理系的唐孝威院士一起,组建了浙江大学脑与智能研究中心,并把青年科学家罗建红引入领导核心,负责组建医学院的神经科学研究所,现在,浙大的神经科学研究在国内也已有一定声誉。
他出于公心,果敢地提出调整学院的领导班子的建议,并获实施,为创建一流的医学院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他还献出自己和夫人的薪水和科研奖金,在浙大设立奖学金,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助一臂之力。
“桃李三千,缅怀浙水;芝兰九畹,放眼神州”是解放后浙大首任校长马寅初对浙大的情思,也是陈宜张感念母校的心声。今年87岁的陈宜张院士,桃李遍医界,成果达九畹,他依然放眼神州,科研不息,耕耘不止。(作者系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会研究员)
① 2012年,陈宜张在“科学技术前沿论坛”上致开幕词。
②2000年,陈宜张与研究生邱俭讨论实验结果。
③1987年,陈宜张与研究生华少莹在电生理实验室做实验。
陈宜张的“精确细胞生物学”论断
日,陈宜张院士作为发起人,在中国科学院科学会堂召开了“科学技术前沿论坛”第17次讨论会,到会全国各地细胞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专家共约70余人,陈宜张在会上提出了“精确细胞生物学”的论断。下文节选自陈宜张院士在会议上的开幕词:
活细胞蛋白大分子定位和定量问题
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的参与者中,有大分子,有小分子。我们今天选择讨论的是细胞内蛋白大分子,当然,核酸也是大分子。设想一下,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细胞内大分子间的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发生的强度与方向(产热,吸热)如何,从经典(牛顿)力学的范畴看,取决于参与化学反应分子的存在部位(localization),它的局域浓度,和它存在的时间。
15:37:00 15:36:00 15:35:00 15:56:00 15:56:00
文章评论已有评论(0条)[]
评论加载中...
发表评论loading...
验证码: 点击左侧字符可更换验证码
热点图文123
[]C []C [] C [] C [] C [] C []
举报邮箱:
客户服务专线:400-715-6688
恒谦教育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陕西德伦律师事务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宜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