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山区县农业现代化论文的论文

【论文】少数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探讨――以麻栗坡县为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3.00
&&¥3.00
&&¥3.00
&&¥2.00
&&¥3.00
&&¥2.00
&&¥2.00
&&¥3.00
&&¥2.00
&&¥1.00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少数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探讨――以麻栗坡县为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后​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在​像​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这​样​的​"​老​、​少​、​边​、​穷​"​地​区​,​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更​加​艰​巨​。​本​文​从​麻​栗​坡​县​农​业​基​本​状​况​出​发​,​探​寻​麻​栗​坡​县​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路​径​,​希​望​对​少​数​民​族​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参​考​价​值​。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20080份文档
同期刊文献农业产业化与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毕业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3.00
&&¥2.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农业产业化与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毕业论文)
我​国​农​业​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得​到​明​显​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业​的​小​规​模​、​高​度​分​散​的​经​营​模​式​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出​现​了​农​业​比​较​利​益​低​和​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摘要:“四化”同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较强的地理因素和交通条件制约,农村发展水平较"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基于四化同步的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探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四化”同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较强的地理因素和交通条件制约,农村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足,对于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不够。本文以攀枝花市盐边县农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必需通过以“四化”同步为指导发展农业现代化、合理确定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目标、奠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论文网 /2/view-6374183.htm  关键词:“四化”同步;山区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012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51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6.44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0.21亿元,增长6.6%;畜牧业产值5.89亿元,增长4.2%;渔业产值1.78亿元,增长9.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0亿元,增长9.8%。农村3种主要支柱产业规模14.11亿元,支柱产业产值率97%。   二、盐边县农业现代化问题分析   本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结构较为传统,农业生产是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生产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农业结构层次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农业比重较小,特色农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兴农业模式还不多见。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很多偏远乡村农业生产受到交通条件制约,产销脱节问题严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少,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开拓能力不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生产发展较好的乡村因地理因素导致溢出效应不明显,对周边带动作用不足;同时由于各个乡村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对种植品种也有不同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缺乏仓储、物流、冷链设施,缺乏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精深加工企业,缺乏农业服务。   (二)农业生产条件存在制约   由于地处山区,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够便利,盐边县16个乡镇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县域内差异较大,农业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地理位置偏僻、远离交通线的乡镇或村社农业生产条件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机作业领域狭窄,山区农业生产无法大规模利用农业机械,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易提高。因多山的地理特征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维护困难较大,对农业生产保障力度不足。   耕地较为紧缺,质量不高。实际耕地面积不多,根据2012年统计资料,全县总人口20.82万人,按盐边县国土详查耕地面积29.2万亩计算,人均耕地1.42亩;项目区总人口81343人,耕地10.17万亩,人均耕地1.25亩,低于全国人均1.4亩的水平。高标准农田6.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29.2万亩的22.95 %。中低产田22.5万亩,占77.05 %。   (三)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低于平均水平,2012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0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38%,大大低于我国5%左右的水平。盐边县农业生产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为主要产业,且三者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97%,按照四川省平均水平,种植业服务收入占农林牧渔服务业总收入65%、畜牧业服务收入占25%、渔业服务收入占7%,即使只达到这一平均水平,盐边县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市场空间也不少于0.7亿元/每年,因此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市场空间较大。   (四)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盐边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5.81%,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30.1%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总体上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不高,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农业技能培训不足,2012年盐边县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162户,培养新型农民800人,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能培训,并且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科技文化水平难以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低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快速、高效的应用,也是农业技术结构中传统技术仍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三、农业现代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支持不够,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目前三大产业信息化相关性都不是特别高,相对而言第一产业与信息化相关性较强,这个现象说明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支持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以及农村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除了利用基本通信手段解决一般性农业生产经营问题之外,尚不能大范围、大规模运用信息手段提高市场化程度、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手段。   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不足,信息网络不能实现全面覆盖。目前盐边县农村164个行政村中162个行政村电话全覆盖,95个行政村通固网宽带,20户以上自然村移动电话通讯信号覆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农村宽带、通信网络、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建设还需要不断提高。
  (二)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GDP增长依赖工业,农业对经济贡献不大,2012年第一产业增长4.8%、第二产业增长17.2%、第三产业增长9.1%;2013年第一产业增速4.6%、第二产业增速9%、第三产业增速7.5%,GDP增增长8.5%,一、三产业增长低于GDP增长,经济增长以工业拉动为主,农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改善贡献不大,2012年农民人均农业产值约8000元,基本上与人均农业产值持平。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分离,盐边县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背离、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高于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说明盐边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背离现象,农业化对工业化支撑力度不足,工业化没有对农业现代化产生应有的拉动。盐边县工业化的明显特点是依赖矿产资源、制造业发展落后,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互独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分离。工业化进程会加剧城镇与乡村的经济差距。从城乡收入来看,盐边县人均GDP较高,在省内排名第四,城镇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相对落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年均达到2.5:1。   (三)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城镇服务功能有限,对于农村的辐射作用不大,农村居民难以依托城镇服务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达2.5:1,农村居民对城镇服务体系运用不足。农业发展对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影响潜力较大。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发现,盐边县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说明农业生产还没有对提高农民收入产生强有力的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潜力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不能够有效促进农村消费提高。第三产业主要以城镇为依托,因而盐边县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水平需要提高。与每千人初中升学人数相关性最高的是第一产业,相关性最小的是第二产业,基础教育需要以城镇建设为平台,说明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将有利于促进教育需求的提高,进而促进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过慢,盐边县60%的从业人员在农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1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28%,非农就业比重40%,非农生产总值比重为93%,相差53个百分点,工业化未能充分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盐边县第一产业从业规模虽有减小的趋势,但劳动力转移速度过慢,6年间的年平均转移率仅为1.2%。   四、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盐边县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基础,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村人口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农村工作在农村能源建设、水源性工程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民减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示范片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强县培育、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农业科技和农业服务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释放农村劳动力,使农业和工业发展相互促进,为城镇化和信息化创造市场空间。   (一)以“四化”同步为指导发展农业现代化   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效益,运用信息化拓宽农民视野,提高农民农业生产决策水平,提升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解决农村信息服务问题。整合涉农信息服务资源,重点围绕盐边县农业生产优势特色产品,打造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有效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对接。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发展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手段解决盐边县乡村分散、交通不便带来的困扰,提高政府对于农民的服务水平和农村、农业管理业绩。围绕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和农业专家库,建设农业与农村经济决策支持信息应用系统,促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建设农业灾害应急系统,提高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提高农村国民基础教育入学率、搞好教育设施硬件建设、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改善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进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促进农业就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转移,满足城镇化与工业化产生的劳动力需求。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提高工业总体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发展新型产业,扩大就业需求。结合工业发展大力提高工业服务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二)合理确定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目标   首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问题。在搞好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重点整合改进偏远民族村寨、荒僻山区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技培训、品种改良等手段在县域经济范畴内解决农业生产短板问题,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其次,涉及中长期农业发展应该着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解决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促进特色农业竞争力建设,使农业生产成为攀西地区农产品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一部分,力争使特色农业向国内和东盟市场发展。   (三)奠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发展教育产业,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以基础教育保障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职业教育为依托提升农村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教育产业作为农村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由研究中心、农业科研基地、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组成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发展模式,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使农业生产为农民增收服务。深入挖掘工业潜力、提高发展内涵,在工业发展中适度降低工矿业的投入产出比重,降低工业发展的矿产资源依赖,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背离,努力发展工矿业下游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发展不足的城镇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适当关注、奠定发展基础。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水平,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促进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防止乡村在大量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非农化后产生的留守问题和乡村文化衰退、产业衰落、新农村建设停滞问题。防止农村环境污染,避免河流、农田受到污染损害,防范“乡村病” 的发生。
  (四)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结合山区农业发展特点和盐边县以农为主的乡镇发展实际,统筹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人口集中、农业生产集中的乡镇,优先提升这些乡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基础设施投资收益最大化;对于偏远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人口转移合理权衡,以提高投资效益。发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生产技能培训,使县内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群众生产技能不断提高,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作用。实现农业经营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盐边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具备发展精品农业的条件,结合目前盐边县农业产品特征加以拓展并赋予新的市场特点是发展精品农业的关键所在。盐边县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因素导致农业生产各个方面在不同乡镇存在差异,需要结合不同自然地理和交通运输条件针对特色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结合市场需求在农牧品种选择、养殖与种植生产技术、农牧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进行科技开发,以科技带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市场信息化程度、改进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手段来实现品农业的高市场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发展观光旅游、生态休闲;搞好农业管理创意和农业服务创意以提高农村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产品物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以延伸物流产业链条、加速产业聚集。构建农产品加工、运输、配送、冷冻储存和展销等配套物流体系。依托主要干道发展农产品外销,积极开展特色产品跨区域贸易,盘活相关农业生产要素。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培养农业科技领头人,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致富。   五、结论   “四化”同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建构,是多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铺就坦途。本研究梳理了盐边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脉络,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框架性对策,从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更新观念是运用“四化”同步思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出发点,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山区条件限制会形成不良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四化”同步发展思想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进程中运用政府、社会、市场各方面力量协调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将历史、现在、将来相结合,努力促成良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的形成,并且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蓝庆新,彭一然.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理论学刊,2013(5).   [2]魏建.四化同步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J].学术月刊,2013(5).   [3]唐祥来. “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替代转移[J].现代经济探讨,2013(7).   [4]朱靖红,肖倩.我国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7).   [5]孙科,郭明顺.四化同步视域中职业农民培养研究 [J].高等农业教育,2013(10).   [6] 王宇.攀枝花市物流金融发展探析[J] .中国市场,2013(43).   (编辑:韦京)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要改革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项政策、资源、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以及政治权利,让进城农民在城镇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步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切实融入城镇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   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新型城镇化与以往的城镇化相比,内涵更加丰富,对城镇化的质量要求也更高。张贵孝教授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产业支持的城镇化,是资源节约的城镇化,是生态良好的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的城镇化。在此基础上,学员们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拓展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就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一)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协同发展的城镇化   张贵孝教授重申了十八大报告对“四化”协同发展的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旬邑县副县长王永刚认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民以食为天”,新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进城和粮食生产的矛盾,所以农业必须现代化;另一方面,农业的现代化也需要工业和城镇的反哺、辐射和带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物质、技术、资金和市场支持;带动工业的发展,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因此,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农业现代化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和不可持续的状态。四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良性互动,是互为支撑的有机统一。  (二)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的集约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铜川市王益区副区长李云耀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重城镇的内涵式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粗放占用土地,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去铜川市的发展主要依靠“黑色产业”――煤带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在新型城镇化的号召下,王益区转变发展理念以“绿色产业”引领发展,主要从事现代陶瓷、食品加工等污染少、消耗低的工业。他认为,新型城镇化要摒弃过去轻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思路,防止透支环境红利,走资源集约、节约发展的道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合理调整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仅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更要为下代人、世代人、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繁衍发展留有空间,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城乡发展一体化。西安市新城区副区长吴繁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目标是要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直至消失,实现城乡融合,从根本上淡化城乡之间的界限,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实现城镇化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繁荣与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转变过去“重城轻乡”、“城乡分治”的治理思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促进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新型城镇化是多元形态和特色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发展的多元形态,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彬县副县长杨小平认为,我省关中、陕北、陕南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衡,未来城市发展承载能力不同,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发展新型城镇化时不能强调一致性和同步性,只能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坚持多元形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互协调和多样化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强调特色立镇、特色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的发展。   三、陕西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经验   西部大
开发实施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位居全国前列。2012年,陕西省城镇化率达到50.02%,比2011年提高2.72%,提升速度全国领先。陕西不仅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且城镇化的质量也在提升,各地在加快建设新区、改造老区、整合镇域社区等方面成效显著。陕北陕南的扶贫移民和避灾搬迁工程有序推进,与之相应的就业、医疗和社保体系也在进一步完善。   (一)城乡一体,规划引镇   学员们一致认为,城镇化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旬邑县副县长王永刚介绍了旬邑县的经验。旬邑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注重发挥规划的指引作用,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和“全域旬邑”的理念,编制了《旬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6个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全域旬邑”的规划体系,保证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序推进。旬邑县围绕构建以“县城―乡镇驻地―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形成全覆盖的现代化、网络型城镇村体系,促使小村向中心村集中、中心村向社区转化、社区向城镇发展。旬邑重视中心镇的规划和发展,调整城镇建设规划,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公共资源的原则,将原有的17个乡镇合并为11个镇、3个社区。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旬邑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二)因地制宜,特色兴镇   陕西省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禀赋不同、历史传统也各有千秋,各县从实际出发,挖掘所在地区的发展资源,开拓各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凤翔县副县长戴慧萍介绍,凤翔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思路,实施紫荆山新城工业主导型、柳林镇中心城镇带动型、城关镇三产服务带动型、横水镇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一城三镇”率先突破战略。近三年,全县农民进城落户人数达到25800人。宁陕县副县长孙坤分享了“皇冠模式”。皇冠镇是一个距离县城80多公里的小集镇,近年来皇冠镇以立足资源招商为突破,借助企业发展乡镇,并且围绕旅游业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产权置换,企业把居住在深山的农民引进集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倍。几年间,镇域建设面积增长2.5倍,集镇人口增长了4倍多。   (三)公共服务,民生稳镇   新型城镇化扭转了过去重物不重人的思想,最终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陕西各县牢牢把握住这一根本目标,在进城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保方面都做了有益探索。近年来,陕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进入全国百强县的神木县和府谷县在民生建设方面尤为突出。府谷县副县长杨培林介绍了府谷在民生建设方面的成果。近年来府谷围绕打造“幸福府谷”的目标,已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共26200套,可容纳7.2万人。在医改方面,推行“双补双管四结合”的模式,不仅建成了覆盖全县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还启动了对困难患者的二次救助工作,解决了城乡居民看病困难的问题。宁陕县副县长孙坤介绍,2012年宁陕县全县实现15年免费教育,这对于地处秦巴山区、县财政收入只有5300万的县城是大胆的举措,也是向新型城镇化迈进的关键一步。  (四)招商引资,产业强镇   学员们一致认为,产业兴镇、产业强镇,镇域发展最终如何,关键之一在于产业的支撑。榆林市榆阳区副区长薛建文提到:“产业兴、镇域强。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结构层次,壮大城镇产业实力,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与城镇增容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榆阳区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树立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小城镇的理念,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壮大,以市场经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在榆阳区南部建成以镇川、鱼河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型城镇;北部建成以牛家梁、金鸡滩为中心的能源化工型城镇,西部建成以巴拉素、红石桥为中心的煤化学工业型城镇及以芹河、小纪汗为中心的三产服务型城镇和能源化工后勤保障基地;西北部建成以马合为中心的农畜产品加工贸易型城镇;东部建成以麻黄梁为中心的农畜产品和载能工业区保障供应型城镇。   四、陕西城镇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当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率处于30%-70%之间时,城镇化速度相对比较快。据此可以判断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率还将快速提高。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我国城镇化的质量?这就需要对城镇化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敢于面对,深入研究,注重顶层设计,激励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及时纠偏,走一条更符合全国人民期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张光进指出:在充分肯定快速城镇化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如:每年转移的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游离于农村和城镇;很多城镇建设比较粗放,占用土地过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形成的城镇化体系极不合理,大型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城市病”越来越突出,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经济发展乏力;部分城镇过分注重经营城市,公共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城镇功能十分不健全等。学员们根据所在县市区的实际,各抒己见,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城镇规划体系尚不健全   大部分学员反映,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不完善,规划审批、许可随意性大,规划审批后期管理不到位,行政执法力度不够,乱建乱占滥开发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城镇整体建设水平及规划落实。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要求,如何解决规划的过渡和衔接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安康市汉阴县副县长王昭指出,目前,不少地方对推进城镇化所涉及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布局、节约集约型城镇建设、农民工“半城镇化”等问题,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些都是导致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紫阳县副县长任红艳认为,在城镇的发展规划中,通常由市级规划院来实施,但是由于规划院本身的规模有限,加上各地城镇化浪潮蜂拥而至,导致规划院产出远远跟不上规划的需求,造成规划项目雷同以及规划与当地情况不符的现象。一些地方甚至由镇长书记自己规划,城镇规划严重缺乏科学性。蒲城县副县长赵晓军表示,部分地区还存在不按照规划,盲目开发建设的现象。目前,部分地区虽然有推进城镇化的专门的规划,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与规划相去甚远,随意改变规划;另一些地方,则由于领导换届,导致规划的实施缺乏连续性,不仅造成城镇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影响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目前,相当数量的城镇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受县域经济发展所限,城镇功能分区不明显,产业发展较慢,作为城镇化主要动力来源的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商州区副区长明道煜认为,部分地区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的道路、楼宇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善,但现有城镇中实力雄厚且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少,中小企业发展落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对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产业带动和就业牵引能力不强。多数小城镇立足地方资源的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导致农民“被城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紫阳县副县长任红艳认为,新型城镇化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发展,良性互动。但部分地区的工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城镇化,尤其对陕南地区来说,移民避灾工程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无法解决搬迁移民生计就业问题,造成政府的安置房已经建成,但农民搬迁意愿不强烈,因此形成空城、睡城。   (三)城镇吸聚和承载能力不强   总体上,我省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功能弱,镇区商贸流通、休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城镇发展较农村没有明显优势,所以农民不愿意进城落户,这影响了城镇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大量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无法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也无法取得城市户籍,同时,农民工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而失业,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和原有经济基础的薄弱,会使农民工重新陷入贫困。华县副县长张旭认为,我省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镇区道路、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吸聚能力差,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城镇化建设需要大批具备学习、创新和变革能力的城市管理和规划人才。在实际中,由于城镇的生活条件与城市存在差距,及城镇化发展中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不足,导致发展小城镇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
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但由于文化程度和就业技能水平较低,就业竞争能力较弱而无法在城市立足。   (四)发展小城镇的体制障碍较多   土地政策和户籍制度是制约新型城镇化的两道关键门槛。杨凌区副区长周梅青认为,目前一系列制度安排把“人”和“地”割裂开,导致在土地资源普遍稀缺的情况下,部分城镇人均建成区面积过大、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这种模式虽然能推动城镇建设,但却造成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带动和补偿,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乡二元的结构。此外,部分地区的土地指标审批困难,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导致城镇发展有项目没土地的矛盾很突出。兴平市副市长安建礼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问题仍然是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障碍。现有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及就业制度仍然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痕迹,进城农民无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各项社会福利,造成部分农民工返乡返贫的局面,也阻碍了农民进城的脚步。   五、陕西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   新型城镇化最终就是要转变传统小农经济的落后生产方式,转变农民固守农业生产的单一就业途径,缩小城乡在收入和消费上的差别,最终是把原来的“村”转变为新型的“城”或“镇”,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顶层设计和在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落实,逐步完成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市场和产业结构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   一个良好的分层次发展的规划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以“全域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杨凌区副区长周梅青认为,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周梅青提出全省统一规划的建议,以全省新型城镇化的规划指导各地区(县),修订完善地方城镇化一体化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西安市雁塔区副区长张秦提出,科学的规划还包括规划城镇内部的结构,使城镇内部的生活区、工作区、生态区等主要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方便居民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要创新城镇化的“经营”理念。把经营城市作为加快城市建设的战略举措和关键环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思路,坚持“以城养城”,全面激发城镇发展活力。阎良区副区长权利军认为,要用“经营”的理念编制规划,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轨道。增加县级转移支付非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赋予城镇一级政府较完善的财政权限,增强镇办财政投入积极性。要发挥城投公司的作用,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城建融资体制。   (二)强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推进城镇化,必须强化其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前提,必须统筹好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山阳县副县长赵水利认为,城镇化建设首先要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同时不断提速、提质、提量、提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近年来,山阳县按照“盘活钒业、做强药业、开发镁金、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积极探索新能源”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佳县副调研员雷文耀以工业园区带动城镇发展的榆佳工业园模式为例,提出要走“园区化、集聚化”产业发展道路。礼泉县副县长蒋萍介绍了美国等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认为对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显,具备承接产业转移条件的地区,要加强招商引资,积极与发达地区对接,引进大企业的产业转移,让大企业参与城镇的建设。乾县副县长师虎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现代农业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农业为城镇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稳定的农产业,也是城镇工业品的消费市场。宁陕县副县长孙坤介绍了宁陕农业专业化的做法:以秦南食用菌、龙泉大鲵等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路子,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宁陕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加快以凯迪生物质能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以抗肿瘤原药生产项目为龙头的新医药产业,以县域工业园区为龙头的健康食品产业等新型工业建设,促进工业经济
持续增长,反哺农业。铜川市印台区副区长付高峰认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城镇化建设要顺应这一趋势,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推进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服务业这个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增强就业创业的活力。   (三)完善城镇自身功能,实现人的城镇化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镇内在质量的集中体现。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只有吸引更多的人到城镇生活、工作,能够留得下、过得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兴平市副市长安建礼认为,首先应加快保障房建设。住房是满足人基本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之一,是满足人们到城镇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要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另外要将保障房建设与棚户区的改造相结合,提升城镇承载力。黄陵县副县长张俊峰认为,除了城镇内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要通过大力改善农村公路的状况,加速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资源要素流动速度。合阳县副县长郭宁安认为,新型城镇是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有必要加强对人生存环境的改造。一是要抓好绿化建设。把城镇真正建成绿树成荫、花草茂密的适宜人居的城镇和乡村社区;二是建设老城区垃圾填埋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三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城镇排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工程。   (四)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江泽林同志在2012年8月举办的“全省市县领导干部生态城市建设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城镇化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方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创新城镇管理模式,理顺管理机制,整合各类管理资源,实施精细化管理。各市县要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进数字化管理的实施。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逐步将数字化网格终端延伸到街道、社区,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使城市管理精细化达到更高水平。” [4]洛南县副县长吴爱武提出通过城区“日巡、周查、月比”和集镇“旬治、月查、季比”管理机制,下大力气改善城镇环境面貌,努力提升城镇品位。蒲城县副县长赵晓军提出,要加强对城镇化中新型社区的管理。新社区可设立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管理模式,对社区居民进行管理和服务。渭南市澄城县副县长薛颖指出,精细化管理尤其要注重对人的管理,对于进城农民可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群体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教育、养老、就业、学习要区别对待,增强进城农民对城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西安市莲湖区副区长李岁会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大量“城中村”,但由于身份和职业的差别,导致村民和城镇居民在心理上存在巨大差异。要培育城市居民开放包容的心态,在舆论宣传上积极传递平等、关爱和尊重的现代城市文明,真正使进城农民对城镇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在心理上融入城镇生活。   六、促进陕西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任何社会形态都无法逾越。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西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从改革和创新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进城的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着手,解决新型城镇化的制度障碍。[5]   (一)改革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就是让农民获得与城镇居民均等的社会身份。淳化县副县长赵威建议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建立起按就业地进行登记的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自由迁徙的权利。赵威还进一步提出,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西安市临潼区副区长邹林指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必须启动户籍改革,制定户籍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统一政策导向,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剥离附加于户籍上的福利待遇,回归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土地权是农民最关键最核心的权利所在。革命是因为土地,改革开放发端于土地,中国的城镇化问题更离不开土地。土地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明确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和经营权。
西乡县副县长陈敏提出,农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但目前的土地征用办法,可能会导致进城农民工失去土地这个基本保障。政府的重点在于通过产权的有效分割和清晰界定,赋予农民包括排他的使用权、独享的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在内的完整的土地权利。他还提出对于进城民工的补偿可以实行“一次补偿”或“细水长流”,由农民自由选择。这样的好处在于,农民可以“带资进城”,有创业的起步资金,以创业带动就业;也解决了部分农民年老回到农村的养老问题。同时,还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比如实行“宅基地换房”,引导农民迁入城镇居住。宜川县副县长秦延辉指出,改革土地制度的同时也要规范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和村庄整理,节约建设用地。在优先满足农村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将部分指标调剂给城镇使用。   (三)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   在城镇化过程中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和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而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劳动力市场供需错位的关键。紫阳县副县长任红艳建议,根据对农民工家庭成员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市场和服务体系是促进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因素。县区政府要重视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一方面要搭建信息平台,让用工企业和农民工建立起有效的对话。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进城民工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意愿,也大大提高了农民工进城的稳定性。   (四)构建服务型政府,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之一在于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绥德县副县长马飞云认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构建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要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将更多财政收入投入到公共服务方面,才能不断满足城镇化过程中转移人员的公共服务需求,以尽快构建“普惠、均等、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赋予农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佛坪县副县长王骁伟提出,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尤其要格外注意“均等化”并非平均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因地制宜地提供公共服务,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的权益与利益。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赵乐际.推动科学发展 富裕三秦百姓 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而努力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中共中央.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r]..   [4]江泽林.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陕西城镇化进程[j].理论导刊,2013,(1):4-11.   [5]张光进.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3,(1):14-15.
上一篇哲学论文: 下一篇哲学论文:
&更新时间: 00:09:05& 作者:佚名 [标签: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现代化概念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