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嘉四年二大班科学公开课视频视频

嘉鱼县蔬菜产业化五年发展规划
  (年)嘉鱼县农业局为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文件和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根据《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嘉鱼县委2012年1号文件《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自然条件和蔬菜生产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嘉鱼县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七五”期间起步,“八五”期间见成效,“九五”期间形成区域规模,“十五”期间组成产业化,“十一五”期间为做大做强五个阶段。二十五年来围绕“构建大板块,打造大优势”,加强蔬菜板块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着力实施蔬菜新品种“双百工程”,不断调整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加快无公害蔬菜质量认证,积极发展蔬菜加工,推动我县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体实现了“五个转变”:蔬菜生产由简单低效种植向现代高效生产转变,蔬菜经营由单纯贩卖向加销一体化转变,蔬菜消费由保障数量安全向保障质量安全转变,蔬菜产业经济由优化农业结构向内活经济、外促出口转变,蔬菜产业由农业中的弱小产业向高效支柱产业转变,使蔬菜成为我县农业的第一大产业和主导富民产业。我县还先后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被国家标准委评为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省政府命名为全省蔬菜大县。2011年“嘉鱼大白菜、甘蓝”被评为“首届湖北省名优蔬菜”。目前,全县形成了30万亩蔬菜板块基地,与武汉江夏区对接建成了“百里武嘉蔬菜长廊”,全县现有无公害蔬菜质量认证品牌127个,绿色蔬菜质量认证品牌14个。2011年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58万亩,总产量142万吨,总产值25.2亿元,约占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2%。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53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7%左右。(二)优势分析1、蔬菜产业化发展的优势蔬菜嘉鱼县蔬菜产业化发展有“六大优势”:一是有长江沿线百里走廊地势平坦的肥沃田园,面积达30万亩;二是自然条件丰富,全年日照时数为1856h ,蔬菜界线气温稳定通过5℃度的活动积温为5252.3℃,共287b,降雨量为1397mm,无霜期247-261b;三是灌溉水利网络健全,全县近两年投入29600万元对水利设施全面整修,特别是对江汉平原的“百里长渠” 灌溉网络进行了全面疏通和硬化,各支渠也进行了修整完善,田园化及路网化全面提升和巩固,灌溉受益面积达229995亩,实现菜区网络清洁用水100%;四是交通方便,现已投资43359万元的武嘉四车道一级公路2011年扩道完工,从武汉到嘉鱼只需40分钟,潘咸一级公路也开始扩建,县城离京珠高速只有12.2公里,离京广高速铁轨19公里,离赤壁市只有40公里,潘家湾蔬菜基地离咸宁只有30公里;五是菜区内无化学工业与矿业污染源,一片净土和净空;六是菜农有25年丰富的实践栽培技术经验,对操作程序和管理技术架轻路熟。2、蔬菜产业发展特色突出(1)、区域化规模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五大蔬菜板块基地,即“两瓜两菜”板块、大棚精细菜板块、西甜瓜板块、水生蔬菜板块、野生菜板块,并集中分布于6个蔬菜主产镇和60个蔬菜专业村,“千亩成方、万亩连片、一镇一色、一村一品”的格局已具规模。(2)、产业素质明显增强。露地蔬菜标准园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蔬菜设施栽培实现了从小拱棚到大中拱棚到温室大棚梯次发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内知名种子公司广泛合作,引进各种蔬菜新品种300多个,建立了一批试验示范基地等,全县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配方施肥、微灌技术、病虫害无害化防控技术、集约化育苗、无土栽培等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得到了集成应用。一批从事蔬菜生产和营销的专业化队伍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3)、蔬菜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实施“绿色餐桌工程”, 强化蔬菜产地环境保护、蔬菜生产过程控制和蔬菜安全检测监督,实施蔬菜市场准入制度,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蔬菜品种达127个,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种14个。“嘉鱼蔬菜”品牌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高。(4)、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坚持用抓工业的方法抓蔬菜产业,由抓“田头”向抓“龙头”转变,做强龙头企业。全县现有市级蔬菜加工企业1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全县发展蔬菜经济合作组织50余家,蔬菜定单销售率60%以上。(5)、示范区创建成效显著。2009年,我县开展了以提升品质、安全高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的优质蔬菜示范区创建活动,全力推进了10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区建设。目前,80%的示范区内做到了水、电、路三通,沟渠排灌设施完善。蔬菜示范区内新技术应用率达90%以上,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完善,订单率逐步提高,示范区内蔬菜产量增长20%,效益提升30%。(三)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一是蔬菜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优势还不够突出。二是蔬菜产品优质化程度不高,有机、绿色蔬菜认证量少,缺乏知名品牌。三是资金投入少,基地建设档次较低,保护设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四是菜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慢,科技成果转化不快。五是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市场设施、功能不够健全,信息化程度较低。二、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一)指导思想根据县委的要求嘉鱼要建成“农业大县,工业强县,旅游新县” 的精神,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科技兴菜为支撑,以板块基地为抓手,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国家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契机,培植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菜农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质量安全型蔬菜产业,确保蔬菜市场安全有效供给,确保蔬菜生产者收入稳步增长,确保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把现有的“蔬菜大县”建成“蔬菜强县” 。(二)规划编制依据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2012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蓝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蓝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农部发[2010]4号)和嘉鱼县委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三)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坚持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坚持农民作为投入主体,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适当补贴;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努力拓展市场空间。(三)发展主要目标全县蔬菜要紧紧围绕产业化的主线,科学规划,突出优势,经过5年的建设,到2016年蔬菜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显著提高。蔬菜生产流通领域重点建设3个一批,即创建一批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培植一批蔬菜龙头企业和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一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蔬菜产值综合产值达到41亿元,蔬菜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到8300元。1、优化全县蔬菜生产区域布局,改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健全蔬菜产品集散市场体系,完善蔬菜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实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地产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实现蔬菜产品基本自给,均衡保障蔬菜安全有效供给,促进菜农稳定增收。2、到2016年,全县蔬菜年复种面积到达60万亩,产量达到240万吨。板块基地稳定在30万亩,其中“两菜两瓜”基地16万亩,设施蔬菜板块基地10万亩,水生菜基地3万亩,西甜瓜基地1万亩。3、全县蔬菜生产、加工、出口总产值年均递增3亿元,到2016年突破41亿元,蔬菜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到8300元。其中蔬菜加工量年均增加10万吨,蔬菜加工增值年均增加2.5亿元以上,到2016年全县蔬菜加工量达60万吨,新增产值15亿元左右。4、从2012年起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率达到100%,其中绿色蔬菜比重年均提高6%,有机蔬菜比重年均提高0.5%,到2016年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占比分别达到40%和3%。5、经过5年的努力,培育和组建2个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企业产值过亿元。重点扶持5个蔬菜专业合作组织,以健康栽培模式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销售模式为主,发展订单生产面积达30万亩,提高蔬菜产业化生产水平。6、充分发挥“嘉鱼蔬菜产业协会”的主导作用,整合力量,把“嘉鱼蔬菜”品牌打造成中国名牌农产品品牌。依托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把嘉鱼倾力打造成“百里长渠百里菜,清水围绕田园转,生态长廊文明路,观光农业看‘两湾’(潘家湾、簰洲湾)。”的“中国蔬菜之乡”。三、产业区域布局根据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我县蔬菜产业布局根据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就近供应原则:蔬菜是典型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路途损耗大,成本高,本着节能降耗的原则,我国蔬菜市场主体遵循就近供应的原则。因此,我县蔬菜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蔬菜属性特点,精细菜就近供应为主,主要供给县邻、武汉、赤壁、洪湖、咸宁、崇阳、通城等近区。国家地方统筹兼顾原则:以新街、潘家湾、牌洲、渡普为代表的喜冷凉露地越冬蔬菜已纳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大露菜承担着保障全国蔬菜供应安全的重任,作为重点进行规划。以鱼岳、新街为代表的精细菜,以及新街、渡普为代表的水生蔬菜,作为地方蔬菜供应应进行科学规划。突出优势特色原则:“两瓜两菜”(冬瓜、南瓜,大白菜、甘蓝)是我县有明显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外向型产业,是菜农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作为重点进行规划。为保障全国蔬菜供应安全及出口作出贡献。(一)喜冷凉露地越冬蔬菜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重点区域:潘家湾、新街、牌洲、渡普等乡镇。发展目标:以喜冷凉秋冬和冬春叶菜为重点,以潘家湾、新街、牌洲、渡普为核心,建立25万亩稳定的核心蔬菜基地,播种面积40万亩,总产量 130万吨,总产值23亿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外销为主,蔬菜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参与支撑我国秋冬季及早春蔬菜市场供应。2、主要种植模式(1)重点蔬菜种类:秋冬甘蓝、大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叶菜; 葱蒜类;秋冬莴苣、春土豆等其它耐寒蔬菜。(2)主要茬口模式:以7-9月秋播的秋冬季及冬春季喜冷凉蔬菜为主体,9月到翌年4月中旬前收获。以4-8月生产一季夏季瓜类(冬瓜、南瓜、西瓜、甜瓜)、耐热萝卜白菜,或豆类(毛豆、绿豆)为补充。3、制约因素与发展重点制约因素:种植种类和模式单一,茬口集中,蔬菜产销及收入受冬春灾害性气候影响波动较大,“重点是渍涝问题”,。产地市场和冷库缺乏,销售组织不健全,市场调控能力差。发展重点:(1)做好大型蔬菜基地规划,建立产地市场和冷链系统;蔬菜经济区内重点要建立旱涝保收的水利设施环境,“重点搞好渍涝问题”,(2)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全程质量检测、监管、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资与市场信息服务体系;(3)培植龙头企业,整合品牌,开发主产品深加工技术,推动主产区产品提档升级;(4)优化主栽品种和周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推广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蔬菜预冷、包装等贮运技术(二)城郊蔬菜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重点区域:鱼岳镇、新街镇等乡镇。发展目标:以发展设施蔬菜、秋延迟和春提早蔬菜为重点,以南门湖村和马鞍山村为核心,建立4000亩稳定的核心蔬菜基地,播种面积8000亩,总产20万吨,总产值4亿元。蔬菜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总体稳健保障本县中心城区以及武汉市蔬菜供应。2、主要种植模式(1)重点蔬菜种类:茄果类,菜用瓜,豆类,叶菜、其它。(2)主要茬口模式:设施蔬菜春提早(茄果类、菜用瓜类、喜温型叶菜,4-7月上市),夏遮阳(早熟耐热的萝卜、白菜、花菜等,7-9月上市),秋延后(茄果类、黄瓜等,9-12月上市),冬覆膜(莴苣、芹菜、越冬萝卜等,1-4月上市)。露地蔬菜则以喜冷凉叶菜、碗(蚕)豆类、红(白)菜薹、莴苣、儿菜等为主,9-4月上市。3、制约因素与发展重点制约因素: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差,设施蔬菜面积有限,栽培技术水平不高,产量和品质较低,效益不高,特色亮点不明显。以发展设施蔬菜为重点,标准菜园创建为核心,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推动城郊特色亮点蔬菜快速发展。发展重点:(1)突破性发展设施蔬菜,加大设施蔬菜的投入,走高效节地节能的路子;(2)推广集约化工厂育苗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净菜上市技术。(3)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核心,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监管、安全追溯体系;(4)健全蔬菜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力度。(三)水生蔬菜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重点区域:新街、渡普、陆溪等乡镇。发展目标:以藕莲和籽莲为重点,以:新街、渡普、陆溪为核心,分类建立10万亩标准化水生蔬菜基地,推广渡普黄双湾5000亩莲藕引资经验,由自给为主向外销为主发展;亩产量2000公斤,总产量20万吨,总产值4亿元。2、主要种植模式(1)主要种植种类:藕莲、子莲、 菱角、茭白、芡实等。(2)主要种植茬口模式:湖区藕莲、子莲、茭白、芡实、菱角等一次播种,多年收获;稻田可实施莲藕保护地栽培、鱼塘改藕、双季藕、藕带—籽莲、莲藕(籽莲)—水稻、莲藕—荸荠、推广“空中结莲,水中养鱼,泥中长藕,莲后种稻”等多种立体间套模式。3、制约因素与发展重点制约因素:藕莲的采收劳动力成本上升,缺乏藕莲和籽莲两大就地加工的龙头企业;藕莲的连作病害和采后保鲜贮藏与加工制约水生蔬菜的发展。发展重点:(1)引进扶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企业,在深化水生蔬菜保鲜加工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发莲藕、莲子、芡实、荸荠等保鲜加工产品等。(2)加强育种和生产技术研究应用;把失掉的古老“嘉鱼六月暴” 优质藕种找回娘家作为地理商标申报。(3)针对莲藕采挖劳动强度大、积极引进推广挖藕机,并纳入农机补贴,降低采挖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四)西甜瓜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重点区域:新街、鱼岳、渡普等乡镇。发展目标: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总产3万吨,产值6000万元。2、主要种植模式(1)主要种植模式:以设施高效早熟栽培为重点,延秋栽培为补充。(2)重点西甜瓜种类:极早熟小果型礼品西瓜,早中熟西瓜,无籽西瓜、早熟甜瓜有黄皮酥、白皮酥、日本甜宝,中熟网纹甜瓜、厚薄皮杂交中熟甜瓜。3、制约因素与发展重点制约因素:一是西甜瓜上市期过于集中,二是秋延后西甜瓜栽培少,三是连作障碍严重。发展重点:一是推广多种栽培方式,实现西甜瓜错时销售,发展大棚早熟、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延秋栽培等多种栽培方式,延长西瓜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工厂化育苗,实施种苗产业化工程。三是积极推广重茬剂,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四、蔬菜产业发展重点为了确保全县蔬菜产业今后五年规划的顺利实施和主要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必须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切实抓好以下工作的建设实施。(一)抓好潘家湾镇3万亩绿色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二)抓好潘家湾、鱼岳、新街、渡普、牌洲湾等产地蔬菜交易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潘湾湖北嘉农公司和新街冷链物流公司引领作用,拓宽流通渠道,提高嘉鱼蔬菜市场占用率。(三)抓好“嘉鱼蔬菜”品牌宣传与使用,激励加工企业注册“嘉鱼蔬菜”旗下的商标,扩大嘉鱼蔬菜知名度。同时抓好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质量认证,新增绿色蔬菜品牌认证16个、有机蔬菜品牌认证5个。(四)抓好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3-5家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和物流企业,着力把湖北嘉农公司培育成为集市场批发、加工冷藏、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省级蔬菜龙头企业,把国美公司和联创公司培育成为以冬瓜、南瓜和湘莲加工为主的省级蔬菜龙头企业,把绿丰蔬菜、广园食品等企业培育成为市级蔬菜龙头企业。(五)抓好蔬菜高新技术核心示范区建设,建立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科技示范基地。(六)抓好蔬菜经合组织发展,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80个,网络农户2万户,大力发展订单蔬菜生产,努力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和“农校对接”。(七)抓好蔬菜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潘家湾镇露地蔬菜标准园示范区和新街镇精细菜示范区建设,大力扶持官桥大禾设施农业、陆溪界石村大棚蔬菜、铜山村设施生产以及鱼岳城郊“菜篮子”样板示范,大力发展老板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努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八)抓好现代农业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建设育苗温室7000平方米,年生产优质瓜菜苗2000万株,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九)加强蔬菜科技研究、培训,提高全县农民科技种菜水平,每年研究培育主推品种3—5个,培训农民8000人次,进一步做好“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十)抓好蔬菜质量安全监督和生产投入品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使蔬菜质量检测长期化、常态化,严格蔬菜生产投入品准入制度和蔬菜产品准出制度,实现蔬菜投入品和蔬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四、蔬菜产业发展措施(一)积极推进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加快推进设施蔬菜、精细蔬菜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引导全县蔬菜结构调整,适度压减大路菜面积,调大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精细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精细特色蔬菜,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动,调优全县蔬菜种植结构,推动我县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二)积极推动土地流转,提高蔬菜规模化水平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地方特色,重点抓好“五大板块”的规模扩张。一是政策鼓励引导流转。制定流转政策,创新流转方式,营造流转氛围,保障流转权益。二是合作组织推动流转。扶持合作主体,培训合作骨干,培植合作产业,培养合作群体,扩大合作领域,推动合作流转。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流转。扶持企业规模扩张,强化企业引领意识,鼓励企业创办园区,明确企业“基地”责任。四是培植市场加快流转。建立流转中心,公开流转信息,规范流转行为,加强流转服务。对流转出的土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主要用于蔬菜产业园区的建立,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五大板块成长为我县蔬菜主要示范基地。(三)实施设施提升工程,提高蔬菜基地装备水平一是加快新型日光温室的建造和旧温室的改建,推广应用新型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设施环境的科学调控能力,全面改善设施的采光、保温性能,提高抵御风雪、严寒、雨涝等灾害性天气的能力,为提高设施蔬菜的稳产水平奠定基础。二是大力发展工厂化穴盘育苗。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销售和服务网络健全的工厂化育苗企业,大幅度提高集约化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重点扶持1个年育苗能力2000万株以上的大型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三是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在设施蔬菜重点产区,加强生产道路、排灌沟渠等设施的修整改造,配备必要的水电设施,为生产提供保障。四是改善优质安全蔬菜基地环境。严格农业环境保护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行为,蔬菜基地周边坚决防止工业污染、面源污染,始终保持土壤洁净,水源良好。(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一是严格投入品管理。全面实行农药备案、专营、准入制度,大力推广低毒高效农药和生物农药,打击制销假冒伪劣农资行为,推动放心农资进村入户。二是抓好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蔬菜标准化操作规程,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每年 “三品一标”认证10个以上。三是积极推进蔬菜病虫害的统防统治,组建由植保技术人员参加的蔬菜病虫害专业防治队伍,大力推广防虫网、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等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减少化学药剂防治次数,降低农药使用量。四是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监测点的建设,形成能够有效运转的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实施基地准出制度,加强对蔬菜基地的质量抽检,对超标蔬菜坚决不准出生产基地。五是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各蔬菜基地要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管理过程中各项技术规程操作实施情况进行记载和信息录入,建立蔬菜生产档案信息输入系统和蔬菜产品质量查询系统。(五)实施科技兴农工程,提高蔬菜科技化水平实施露地蔬菜和精心蔬菜两大高标准示范园区创建,使其成为优质蔬菜的示范园、优良品种的展示园、辐射周边发展的科技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内外知名种业公司的交流合作,发挥科技院所的科技创新龙头作用,不断扩大研发领域。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充实蔬菜科技队伍。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菜农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抗病抗虫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畜(禽)-沼-菜”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推广蔬菜秸秆、沼渣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清洁田园,增强优质蔬菜可持续发展能力。(六)实施蔬菜信息体系建设工程,提高蔬菜信息化水平搭建蔬菜生产流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覆盖主要蔬菜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一是搞好产前调研,了解消费需求,预测市场空间,指导农民科学选择栽培品种、生产茬口、种植模式,解决好要种什么的问题。二是研究开发“蔬菜专家咨询系统”,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专家在线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农技、农资服务,解决好怎么种好的问题。三是搞好市场分析、预测和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降低市场风险,为企业经营、农民生产、客商运销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七)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一是培植龙头企业。对全县蔬菜龙头企业进行整合、嫁接、改造、提升,加快设备更新和改造,重点对高产优质蔬菜的研制与开发,促进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并借助产业优势尽快引进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加工企业,积极引导他们培育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二是升级龙头市场。借助五大板块中两大蔬菜市场(潘家湾、新街)的建设升级,进一步改善全县重点产地蔬菜市场的设施条件,规范市场管理,增强市场功能,加强湖北嘉农有限公司建设,加快新街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使70%以上的蔬菜通过市场进入大中城市。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引导蔬菜生产经营者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组织,不断强化 “六统一”服务(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尽快形成 “龙头企业(或市场、协会、合作社、流通大户等)+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四是引导支持蔬菜产销对接。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产地蔬菜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促进蔬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五是加强采后处理和建立冷链物流体系。按照标准化加强蔬菜产品采后处理,搞好保鲜运销,推进蔬菜产品包装标志上市。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打造冷链物流体系,减少蔬菜保存和运输造成的损耗。在大型超市开辟优质蔬菜销售专柜,建立绿色蔬菜配送专卖体系,实现蔬菜的优质优价。(八)实施名牌创建工程,提高蔬菜品牌化水平大力开展品牌推介、产品展销等促销活动,全力提高品牌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嘉鱼蔬菜”品牌做大做强,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倾力打造“嘉鱼蔬菜”品牌。到2016年,使“嘉鱼蔬菜”品牌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蔬菜品牌,把嘉鱼打造成“中国蔬菜之乡”。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10〕26号文件精神,充分认识蔬菜产业在我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按照嘉鱼县委2012年1号文件《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工程建设,县政府要加强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领导,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发展重大政策问题,加大扶持力度,强化部门协作,切实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实行统筹兼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树立统筹兼顾发展的观点,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专业蔬菜基地保护力度,实行更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二是设立县级蔬菜奖励基金,对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精品名牌实行奖励。三是设立县级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全县蔬菜优势特色产区、蔬菜优势资源产业予以扶持。四是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县政府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等项目用于蔬菜基地建设,整合种子工程、植保工程项目建设蔬菜育苗工厂和蔬菜绿色植保。五是推广蔬菜政策性保险,逐步将设施生产、集约化育苗和规模种植等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提高农民参加保险的意识和积极性。(三)强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在蔬菜主产区,大力发展以农户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蔬菜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蔬菜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蔬菜种植户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扶持蔬菜合作社、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倡导协会跑营销,组织农超对接、农校(企)对接,实现产销整体联动,促进嘉鱼蔬菜进入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四)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蔬菜基地与市场建设步伐蔬菜主产区各镇要将蔬菜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菜农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蔬菜产品生产、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带动农户多、有竞争力、有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五)建立蔬菜产业风险预警机制,保障蔬菜生产与市场供给受气候变化和市场环境影响,造成蔬菜市场价格波动,给菜农收入、产业平稳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保证蔬菜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应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蔬菜供求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抗风险和应急能力。一是组织专家构建全县范围内蔬菜供求预警模型,根据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外地市场需求及气候条件等信息,分析和预测蔬菜供给情况和价格走势,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及时发布蔬菜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提前进行市场预警,引导蔬菜合理流通,提高流通效率。。(六)强化科技支撑,大力研发和推广蔬菜先进技术。增加对蔬菜科研的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加快节能、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研究和耐弱光、耐低温、抗逆性强、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培育。积极开展设施蔬菜、贮藏保鲜、加工等相关技术研究。加快引进推广一批抗病、抗虫、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先进技术。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科技素质和技术到田率。依托国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组建由首席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蔬菜专家顾问团,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协助制订产业发展政策,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加快蔬菜技术文化(专著书籍出版)发展,使之与蔬菜大县进入蔬菜强县发展相对称。二〇一二年四月十日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班科学优质课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