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实验报告怎么写上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怎么写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本资料由查字典物理网 整理提供,更多物理学科知识请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一、教学方法及其构成要素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一词,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场合意义不同。在一种情况下,人们把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切手段、途径都叫教学方法。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这时的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学原则,也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有时又等同于教学手段。例如,人们把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视听教学法、讲授法、读写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等统统叫做教学方法,但它们实际上不是同一层次的范畴。虽然在客观上没有什么把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分得清清楚楚的教学,甚至也不存在没有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但我国教学论采取的是一种分析的方法,把教学的各个方面分别孤立出来加以研究。比如我国教学论中所指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法、演示法、观察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等等。而西方的教学论并不划分什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范畴,因而有程序教学、设计教学、范例教学这样的综合教学研究方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学方法呢?教学方法一般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学方法并不等同于教学工具或手段,也不是某种固定的方式或动作,而是一系列的活动,并且是有目的的和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教学方法的基本构成因素
既然教学方法是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总称,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教学方法中找出一些基本的活动方式作为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七种:
(1)自学。自学是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基本构成因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自学包括阅读、思考、推理、记笔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非常重要。
(2)问题(提问、启发、质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得以发展,并从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问题的提出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提出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另一种由学生提出,教师应鼓励和提倡,并有意识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中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往往需要从新的角度看问题,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实验。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大部分原理和规律都来自实验,实验方法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同时,由于实验生动、直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基本构成因素,它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内小实验和课外实验。
(4)讨论(议论、辩论、问答)。讨论是一种师生双边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构成因素,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教学方法因素。讨论能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讨论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讨论还能充分暴露学生在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增加教学的针对性。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提出恰当的讨论问题、有效地展开矛盾和适时地解决矛盾,并注意将话题保持在问题上,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讨论。讨论的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或两种形式结合。
(5)讲授。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授不是满堂灌,而是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详细分析、解说,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所进行的生动、深刻的归纳小结或画龙点睛式的讲解、讲评或释疑。讲授的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它的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会使学生比较被动,不能照顾个别差异,习得的知识不易保持。
(6)演示。演示是指在教学中出示某些能被感知的事物以便学生形成表象。演示与教学手段或者说教学的物质技术方面的联系最为密切。演示能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一定的客观事物,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演示分为静物演示和动态现象演示。前者包括实物、模型、图片等的演示,后者包括实验演示、活动图像演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动态现象的演示方式越来越丰富。
(7)练习(作业、训练)。练习是教学方法中最普遍的构成因素。它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迁移有着重要作用。练习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巩固性练习。这是为了巩固某一种知识而设计的练习,它既是一种必要的、少量的机械模仿,更是经过变形、变式、变换后的概念、原理和规则的训练。为了巩固和深化知识,还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反复的和综合的练习。另一类是发展性练习。这种练习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某种智力或能力,培养学生的某种科学思维方法,通常采用一些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的练习或训练来达到定向发展的目的。
3.教学方法基本构成因素的优化组合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基本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由于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产生的教学法也就多种多样。教无定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学方法本身也不会一成不变,对不同学科、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方法基本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单因素的。基本构成因素各自独立,自成一种教学方法,如:自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2)双因素的。这种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构成因素组成。如实验讨论法由实验和讨论两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3)多因素的。这是由两个以上的基本构成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都采用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4.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确定,是要有客观基础的,绝不能凭教师的主观意向来决定。教师应当根据培养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发展水平以及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师本人的特长和经验,并针对所要解决的矛盾的特殊性等,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二、中学物理教学的常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依靠教师的语言,并辅以演示实验和各种直观教具,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由讲授和演示这两个因素构成,但不是仅有这两个因素,还有实验、练习、问题、讨论等其它因素相配合组成。采用这种方法的课堂教学由演示配合讲授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演示的现象,按照教师指引的思路积极思考,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并从中学到一些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讲授法要求教师通过各种直观演示,或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并系统地讲解物理知识,揭示事物的矛盾,讲解问题的关键、要害,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会并掌握物理知识。
演示讲授法是物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它既用于传授新知识、也用于巩固旧知识;既可以描述物理现象、叙述物理事实、解释物理概念,又可以论证原理、阐明规律。讲述的内容越系统,理论性越强,采用此方法的机会越多。
把观察、实验这种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实验法。这里的实验不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而是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做的实验。实验法的特点是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实验感知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在实验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验环境,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进行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实验法使学习者亲自经历了认知的全过程,直观性、真实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实验中观察的事物、现象会在学习者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和保持。用实验法教学有利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讨论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事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课本、教学参考、其它阅读文献、网上查询,或亲自进行各种观察、实验获取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由讨论问题、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这三大要素构成。讨论法的功能取决于这三个要素的优化程度和相互组合的状态。因此在运用讨论法教学时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 讨论问题的提出。
讨论问题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的。教师在确定问题时应注意:①针对性。讨论的问题应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所讨论的问题既要体现教学的难点、重点,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②争论性。确定的讨论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感到有讨论的必要,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思考。③两难性。确定讨论问题时,选择容易使学生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来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摒弃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结论。
(2) 讨论过程的控制。
讨论一般有集中讨论、分组讨论和先分组讨论再集中讨论等几种方式。集中讨论的特点是问题集中,讨论过程容易控制,但由于班级人数多,发言机会少,学生的参与程度受到限制。分组讨论能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讨论的过程不容易控制,可能出现开小会现象。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起控制和引导作用,要以平等的方式参与学生讨论,对学生的离题现象或理解上的偏差予以提醒。要防止放任自流的讨论方法,同时也要防止使讨论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3) 讨论结果的处理
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束后,并不意味着讨论法就已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教师对讨论结果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要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认识,并提出充分的论据说明其正确在哪里。类似的,也要阐明学生的错误观点、认识错在哪里。还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做适当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深入理解。
4. 探索发现法
探索发现法是以发展探索性思维为目的,以学科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它突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希望学习者能象科学家一样的思考,象科学家一样的发现问题。探索发现法的结构是: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猜想提出假设、讨论方案、实验探索、总结结论、变式应用。下面是应用探索发现法进行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从演示实验入手。教师把可变低压电源、小灯泡、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串联在电路上,合上开关后小灯泡发亮,由电流表读出电路中电流的示数。此时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个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2)进行猜想提出假设。根据已学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常识,大多数学生能提出改变电源电压或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来改变电路电流的假设。教师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假设。
(3)讨论方案。通过假设和验证,学生已经明白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关。教师进一步指出这节课就是用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用实验讨论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在初中物理还是第一次,难度较大。教师可从复习&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入手,启发学生进行类比。通过讨论,学生设计出&固定电压单独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和&固定电阻单独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的基本思路,教师予以肯定。教师继续提问:在电路设计中如何固定电阻而改变电压或者固定电压而改变电阻呢?接下来同学自己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经过讨论和设计,学生都能明白设计原理,在实验中知道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为实验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实验探索。接下来把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索。改变了教师先做演示实验给学生看,后讲结论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物理规律。
(5)总结结论。让各小组报告实验结果,然后指定学生进行归纳,教师点评,并板书要点,进而得出物理概念或规律。
(6)变式应用。就是围绕实验得出的概念或规律,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叙述,在不同情况下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其内涵完全揭示出来。
探索发现法和实验法虽然都有实验因素,但使用目的和方法并不相同。实验法一般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验证性实验,而探索发现法则需要学生自己提出实验假设和设计方案,因此探索发现法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不依靠教师)更突出。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而言的,它表现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法。它是一种在教学中主要依靠多媒体计算机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较少,多媒体课件与学生的交互活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因素。
比如&动量&课题的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路如下:
课件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在火车站的停车仓库有一辆机车头正在帮各类货运车箱归位。机车头在单节货运车箱后面将其推动到一定的速度就停下来,而货运车厢则继续运动下去直到它刹闸或碰到其他车厢。当然在轨道与车轮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力,但摩擦力很小,我们可以将其忽略不计。
学习者的第一个任务是了解动量,要求学生考虑&什么是动量?&&动量跟速度有什么关系?&&动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动量概念,课件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完成一些实验模拟,来验证一些假设是否正确,要求用对或错来判断。这些假设如下:
质量一定的车厢速度增大时动量也增大。
质量一定的车厢动量总是一定的。
动量大的车厢比动量小的车厢行进得远。
动量等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动量等于质量与位移的乘积。
速度一定的车厢动量总是一定的。
实验1:给货运车厢选择一定的质量;选择一定的速度(机车头使它达到的速度);然后由计算机模拟车厢继续运动的情况:动量的值显示在车厢上方,车厢下方是路程标尺(以米为单位),在0刻度处,机车头停止运动,货运车厢继续运动下去,直到向右跑出屏幕。
实验2: 货运车厢质量与实验1中相同;改变车厢速度的值(机车头使它达到的速度);其它同实验1。
实验3: 重新选择货运车厢质量;速度的值与实验2相同(机车头使它达到的速度);其它同实验1。
在学生做完实验后,计算机要求学生回答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动量。2.动量和速度、质量、位移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完之后,计算机给出反馈信息,并小结动量概念、动量公式、还进一步强调动量与位移无关。在学生没做完这三个实验以前,计算机不允许学生判断假设,直到他全部完成这三个实验才可以回答对或错,计算机允许学生多次实验和多次修改答案,最后提交。如果学生全部判断正确,可进入下一任务的学习。
学生的第二个任务是学习动量守恒。这时的情境与任务一中的情境基本相同,只不过多了一辆原来就停在轨道上的车厢(学生也可以选择几节连在一起的车厢),被机车头推动的车厢会撞上停在轨道上的那节车厢。学生可以选择两个车厢的类型、载重,可以改变被机车推动车厢的速度,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来研究碰撞过程中车厢动量的变化情况,最后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任务二的设计思路与任务一基本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法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它不仅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结构的现代教学观。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模拟始终代替不了真实,模拟是真实实验的有效补充。只有当实验在课堂无法完成或达不到教学效果时,使用模拟才是有效的。
四、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其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也就是说,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各自的局限性。把某一种方法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法,过份地强调其作用,或把某一种方法说得一无是处,过份地贬低其作用,都是不正确的。表5-1是各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的比较,表5-2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特性比较:
表5-1&&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
掌 握 知 识
掌 握 技 能
掌 握 方 法
实 验 能 力
抽 象 思 维
创 造 能 力
探索发现法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法
&&&&&&&&&&&&&&&&&&&&&&&&&&&&&&&&&
表5-2&&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特性
&&&&&&教学
探索发现法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法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只用到一种教学方法是很少见的,通常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内容的教学中其使用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并从实际出发,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与"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相关文章
教法学法推荐内容
教法学法热门排行榜镜湖小学课题实验 >> 课题实验 >> 网络资源整合课题研究 >>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徐凌俊、杨骏&&&&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37&&&&文章录入:jhly
【摘& 要】
本文从安徽省第三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镜湖小学承担的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的实际研究过程中的教学实践角度出发,根据建构主义学说和分层教学思想,综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学校信息资源特点以及信息工具的种类等将学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化和创新研究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归纳提升,认为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性发展问题,选择适当的整合模式,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创新。
【关键词】
&&& 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教学模式&& 层次性&& 深化和创新
【正& 文】
二十一世纪,一场以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媒体为代表和标志的知识经济浪潮已悄然席卷全球。面对“信息爆炸"的浪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运用,势必推动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和催化剂。为此,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小学课堂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为了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方便、交互及时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彻底实现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2006年,我校申报并获批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区域推进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化研究》;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并于2007年1月26日正式开题,现已全面进入课题研究的结题推广阶段,我们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重视以课题研究建立一支以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研究队伍,通过课堂研讨、信息技术的提高培训等形式,探寻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最佳整合点,研究如何合理、充分地运用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科学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在市、区教育局,市、区电教馆、教科所的直接指导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在有条不紊地按既定方案进行。现提炼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如下:
一、进一步落实管理层面的职责和任务,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完善了课题管理网络的三个层面,督促各层面的职责和任务落实到位,第一层面的领导组负责统一协调学校三个课题的研究实践工作,负责整个课题的实施、技术保障、后勤保障及整个过程的资料建立;第二层面的指导组和技术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第三层面的各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并将课题研究任务和日常教研活动有机整合,从论文集:优秀课例;课件汇编;学生获奖汇编(目录及作品)校园网站:日常研究活动资料及报道;校本培训;经费投入;硬件设备配备等方面进行本学期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
同时,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将其与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区域推进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化研究》这两个信息技术课题整合于一体,精挑细选一批实验班骨干教师:
语文:王艳、汪洋、张华、宋筠、欧阳静茹、柏琳、梅玉、张蓉、徐卉
数学:杨骏、郭颖影、齐世花、刘琳、沈藜、孙娟如、梁蕾
英语:唐琳、叶媛媛、张晨、蒋瑶
综合:刘莉、张燕、李晓清、钱丽萍
信息技术:孙袁、孟令沙、肖敏、孔亚丽、姜文
二、加强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装备,创造科研优越条件
1、五室配备齐全。学校拥有现代化网络教室3间,共184台计算机;多媒体阶梯教室和电子备课室各一间;配备相应的机器人工作室,语言实验室,视听阅览室和软件制作室。生机比例达到11:1,学生开课人手一机。
2、网络建设完善。学校建有“三网合一”校园网、广播系统网和视频监控系统网。校园网采用华为路由防火墙作上网代理,下接3COM三层交换机,千兆主干,百兆到点。信息中心现有联想万全服务器作为WEB服务器。
3、媒体设备到位。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计算机,班级配备了三网合一终端服务设备。学校所有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和教研组组长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4、数字资源丰富。为了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学校配备了包括教学、教师人事、学生教育、教务、校产、财务、图书、课题实验等管理软件,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学校建立了校本资源库和数字化图书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同时,以信息技术课题组的实验教师还自己动手制作了校园网站,并开辟了课题实验网页,在网上发布最新实验研究信息,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操作研究平台。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图书资料室,购买大批为课题研究教学服务的应用软件和资料库并全部在校园网上发布,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需求。这些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装备,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方便快捷,使老师们信息知识的获取面增大。为培养现代化的创新型师生队伍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而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形成教学模式,对参与研究的老师们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校把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学校师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送出去,引进来”,以点带面的方式对教师们进行培训。
1、课件制作小组。学校将一批信息技术水平高,能力强的实验老师组成课件制作小组,并轮流选派其外出学习培训。培训后让其承担以点带面,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的重任。如:选送信息技术教研组姜文老师赴上海参加信息技术整合课的培训。选送孙远、孟令沙、肖敏等老师多次参加市级信息技术多项培训。通过培训,他们将许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培训手段运用到了学校的教师培训之中,收到了很好效果。学校“绿叶工作室”课件制作小组的教师不但能达到编制各学科教学辅助软件,而能熟练地掌握网络编辑技术,以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优质学习平台。
2、课题实验教师。学校90%以上的教师参与课题实验,要求45周岁以上的教师掌握计算机基础常识、WINDOWS的基础操作、WORD、EXCEL的应用、课堂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等;45周岁以下的教师掌握PowerPoint、Frontpage、Flash、Fireworks及Internet资源的利用等。现在课题组成员都已熟练掌握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以及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与INTERNET的常识和基本操作使用知识。学校还打算开展分层二期网络化培训,并针对课题组老师开展基于FrontPage、Dreamweaver的网络课件开发的培训,促使课题组内老师能自己制作网络课件更好的从事课题的研究。
3、全体教师培训。学校多次利用教师会、校本集中培训、教研组活动、年级组活动等契机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2008年学校以《镜湖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为教材进行全员培训,历时一年,12月份100%教师通过区级考核,优秀率达到91%。2007年暑假,芜湖市教育局在镜湖小学单独设班,对全校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所有学员全部结业。通过培训,全体教师都能制作简单的课件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
按照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及课余时间,学校聘请专家、行家以及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骨干教师主持,对全校老师,特别是课题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科研课题理论培训和网络技术培训两方面。如:开题报告会上,安师大教科院、芜湖教育学院的专家领导所作的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提高了教师的理论认识,以确保我们培训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案例分析学习理论,使大家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不同途径和方式,了解整合的方法与整合的模式,共同探讨,强化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的理解,从而自觉地把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应用于日常的教研、课堂教学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有助于理论水平的提升。
同时围绕网络课件制作及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进行基本技术培训,使老师们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培训的基础上我们积极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包括组内,校内、校际和网上的交流)。培训机制的运用,使我校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四、根据学科特点,大胆尝试,努力探索课堂网络化教学新模式。
围绕课题研究,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
1、以网站为平台,搭建高效务实的办公环境,创建平等自由的实验交流空间。
学校网站中的电子政务平台充分体现了我校以人为本、高效务实的办学理念和工作作风。自2005年初正式运行以来,在电子政务方面一直在积累经验中不断完善,现已日趋成熟完善。学校课题实验板块,记录了学校特色实验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分类整理存放,本着资源共享的理念,无偿提供下载。
2、开展一年一度的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课题研究方案(含“十一五”课题研究论证、开题、实施计划方案等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博客(或教师个人主页)、教育叙事研究等五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在2007、2008、2009、2010年度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课题研究方案(含“十一五”课题研究论证、开题、实施计划方案等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博客(或教师个人主页)、教育叙事研究等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我校均获得大面积的丰收,以2007年为例,全校就有29篇论文、17篇教学设计、5篇教育叙事、3件教师博客及2篇课题开题方案获奖。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校扎实稳步地贯彻科研强校这一核心。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组要求广大教师遴选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和反思,踊跃参赛,认真撰写论文和其他电教学术作品,学校在一级初评的基础上推选优秀作品参赛,全校教师热情高涨,参赛面达100%,四十岁以下的教师每人均提交了两件作品参赛,老师们在收获丰收喜悦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深入教科研研究,的确能日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早日成为专家型的科研教师。
3、结合校本培训,每学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实验课题的研究教学公开课展示活动。根据学科特点,大胆尝试,努力探索课堂网络化教学新模式。
4、开展一年一度的学生电脑创作、电脑机器人竞赛等评选活动。
5、采用和名牌中学联合开办兴趣班的模式,促进学生Logo的学习,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训练和提高。
6、利用课题实验研究专题网站及时跟踪报道有关实验研究讯息,拓宽教师课题研究领域,扩大课题研究的社会参与面。
7、鼓励教师在镜湖教育信息网上创建自己的教育博客。要求广大实验教师遴选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和反思,认真撰写论文和其他电教学术作品,使教师日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早日成为专家型的科研教师。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是要探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资源来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创造性,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和资源的最优化。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媒体去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情感,从而转化成他们的能力。我们在制订本课题计划时,实验教师们通过前几个课题的实践和研究,深入思考如何较好地使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构建既利于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又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避免和排除两者各自的负面影响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成为我校该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下,我们初步总结出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2、双主模式;3.协作学习模式;4.发现式教学模式等几种网络教学模式。在“十一五”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的实施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们认为新立项的课题必须以这几种模式为抓手,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让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开端,成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成为教学活动的归宿,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实验成效会更加显著。
于是,课题组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深化,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将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分成语文(高、低)、数学、英语、音体美、综合学科六个子课题组,由信息技术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担任组长。首先开始理论的研究。各子课题组的成员共同努力,分头从各种渠道(学术杂志、网络等)收集有关网络化与学科整合的论文、资料,共同学习,吸取专家和同行的先进经验,了解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以博取精华、开拓思路。&在此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写出了不少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学习体会和反思论文。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们开始尝试将理论成果运用与课堂教学实际,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双主模式;协作学习模式和发现式教学模式等几种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下开始探索切合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l学科教学中网络资源优化设计的研究
此模式着重于在学科教学中网络资源优化设计的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小学生高年级学生与互联网”的问卷调查,课题组总结出我们在实验研究中所探讨的网络化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绝不能是“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络”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自主化、协作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网上信息、数据库、光盘、课本等为学习资源,建立专题学习网站优化网络资源模式,以互联网学习平台下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民主氛围为学习环境的模式。其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建设和课堂学习的组织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自行查找、分析、交流、处理信息,完成意义建构,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提倡把现代信息技术由作为教师讲授知识的“辅助工具”向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案例一】张敏执教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
本节课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引导学生点击“游前训练营”,完成识字练习,了解作者,听课文朗读,还可以配乐读文,再进入“ 草原风光”,欣赏“草原掠影”“草原诗文”“草原介绍”三个小板块,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加深了对草原的感性认识,读起来情趣盎然,很快进入意境,展开想象。接着学生借助“草原人情”板块,通过“蒙族服饰”“盛情待客”“民族技艺”更深入地体会到草原的人情美,学生读得更加入情入境,网络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巧妙地拉进了汉族学生和蒙古族人民之间的情感距离,突破了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尽情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l网络资源与多媒体环境整合模式
我们一方面鼓励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开各级公开课,参与评优评先,有效利用多媒体演示环境进行学科教学;一方面积极引导教师开发课件参与课题研究、各类交流及比赛,形成网络资源与多媒体环境整合模式。教师从最初的实验教师用推广到全体教师都用,从网上下载用到自己开发用。课题实施一年多来,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特别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上作了进一步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应用、开发、使用课件上程度不一;应用软件的学习选取杂;较好的多媒体及信息技术整合课均在于公开课及参赛课。诸上原因使得整合类教研难于在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步提高。因而取得共识,全面系统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对提高所有教师的应用、开发能力,从而形成合力,以达更深层次的整合,迫在眉捷。
【案例二】叶媛媛执教的Oxford English 3B Shanghai Edition
&&&&& Module 3 Unit 2 Noises
&& (The first period)
课前,教师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声音的图片、音响、动画等教学素材,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成一节多媒体演示课,上课伊始,用英语中常见的天气问候引出下面预热歌曲的主题:I hear raindrops,通过边唱边跳的歌曲预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接着,通过农场上各种声音,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本课主题:Noises,然后用故事引出所要学的单词,并呈现本课中难点句型,用形式多变的单词读法将枯燥无味的单词操练变得有滋有味,同时,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让学生自己完成小故事的叙述,发展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通过“什么声音不见了?”的游戏操练所学单词。通过富有节奏感的chant巩固所学单词,将句型教学融入猜一猜的游戏中,通过师问生答、生问师答、个别提问回答或集体提问回答的形式学习句型。跟读书本对话,学习正确的语音语调,并通过个别朗读表演检验所学。让学生在愉快的表演氛围中乐说爱说,巩固所学内容。以表演的形式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由购买物品,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达到新旧知识整合之目的。在愉快的英文歌曲中结束本课,让学生由课堂中体会出的快乐带到课下。整节课的教学借助于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发挥得淋漓尽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l学件支撑模式
运用学件模拟真实的学习、操作环境,其优势体现在:1.学习目的性增强,减少干扰因素;2.学件可以实现个别化学习指导,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和能力的学习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参与面达到100%,最大化地增大学习容量。3.学习参与学习积极性高,充分体现学习网络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三】姜文执教的五年级信息技术学科《小海龟起步走》
1、寓教于乐,趣味盎然。在这课的教学中,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学件,用主角小海龟和学生一起在LOGO世界里尽情遨游,学生们为了完成游戏环节,在一个个生动的游戏中有目的地进行娱乐和学习,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在课后学生们仍兴趣盎然地研究LOGO语言的奥秘。
2、有的放矢,效果明显。本课的学习内容除了认识LOGO语言环境外,还需要掌握多个命令,容量大,难度高,教师教学时有的放矢,将难点分散,设置多任务,以帮助小海龟解决困难为主线,在四个任务中分别针对不同的命令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内容,并且有简明的任务说明和操作提示,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了LOGO命令。
3、百花齐放,个性发展。本课在教学中并不一定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指定的图形,而是在轻松的娱乐氛围中体验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乐趣,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发散思维,发展创造力。在游乐场这个环节时,没有限定学生走什么样的路线,而是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命令和技巧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既巩固了新知,又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不同的思路。
4、网络协作,课外拓展。本课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开发了作品互动平台,在新课之后,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并通过网络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意与其他同学共分享,学生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运用所学,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心得,进一步进行LOGO语言绘图的学习,并将这种学习方式延伸至课外。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继续用这种方式进行几何绘图知识的研究。
【案例四】王慧执教的四年级信息技术《第一次上网漫游》
学生虽是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网络,但以前对网络已经一知半解,既觉得神秘,又跃跃欲试。网络是把双刃剑,其间丰富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俱吸引力的,如果使用完全开放的网络环境,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被一些无关或是不良的因素干扰,但如果不使用真正的网络,在教学效果和环境呈现会大打折扣,根据学生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发出能正确指导学生上网的学件,对第一次上网的孩子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自主研发了IE浏览器的虚拟环境,在这个学件中,学生可以浏览真正的因特网,但所有操作均在学件的监控下,学生在遇到操作困难可以及时的获取进一步的操作提示,实现个别化教学,同时可以防止学生受到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因素的影响。
l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内外学习交流的探究学习的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在课堂中进行网络运用不仅停留在知识呈现上,在现实现网络的真正协作,共同探究问题的方式上也有了一些收获。
【案例五】杨骏老师执教的《有趣的七巧板》
课堂中教师依次出示一块到多块三角板,按一定拼摆规则可以拼出多少图案,这是个很费时的研究过程,这里充分运用网络的共享技术,每个学生只要拼摆出一两种方案并汇总给教师进行全班展示并进行分类筛选,很快就有了答案,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不仅了解了数学规律和常识,还体验了一种分工协作的学习研究模式,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很有价值的。
l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效整合其它学科的研究
在前一段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以信息技术课堂为阵地,不仅在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上下功能,还着力于对学生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科学习整合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现已基本俱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学科知识学习的能力。
孟令沙执教的三年级信息技术《给爸妈留张便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整合了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学习,体验将信息技术整合到知识的学习中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通过学件的支撑,让学生自主探究记事本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留言条的写作学习,不仅从留言条的格式上进行规范,还通过修改小马虎的留言条,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体验了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语文写作的学习,并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节、考核评估、激励导向的作用。我们依据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整体目标改进媒体组合教学评议表,对教学的目的内容、教育媒体、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师基本素养、教学即时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把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科学地评价教学结果。我们结合实验课评议,要求听课教师填写评议表和评议记录,将定性、定量评价的意见反馈给上课教师,帮助他改进教学,获得提高。改进对学生的能力评价,侧重评价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研究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求异思维的能力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组形成了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表。
六、课题研究成果丰厚:
课题运行以来,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均获得明显提升,课题组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频频获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教育报刊上发表,在各种评选中获奖。学生在各级计算机比赛中捷报频传,教师、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日渐提高,使课题研究的辐射面不断扩大。
1、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2010年7月学校获得由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颁布的“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学校信息宣传工作连续四年获区一等奖第一名,从而带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在安徽省数字化校园评比中我校独占芜湖市中小学鳌头。
2、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学软件资源的建设。
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下大力气进行由教具、学具、视听资料等教育媒体资源组成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我们对学校组织的教师“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全部进行录制,除发布在课题专题网上供教师点播之外,还全部刻成了DVD光碟,留作资料。并将课题研究成果现代教育技术获奖论文集;优秀教学设计方案集;获奖录像课汇编;课题研究优秀课件集;课题实验教师博客集;学生各项电脑作品集;课题实验研究过程性资料在网站进行动态展现。这些资源的使用,为教师、学生主动、生动、创造性的教学、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课题实验研究带动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组织教师参加省优秀教育技术论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博客、教育叙事等五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每年都有近三十名获省级奖,获奖面和获奖层次均居全区第一,学校多次获优秀组织奖。如:2008年我校有58人次获奖;2010年我校有49人获省级奖。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已走向全国:在全国2007国际动漫教育人才培养计划自主创新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中刘琳老师获二等奖。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姜文老师获一等奖。在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比赛中杨骏老师获三等奖;孔亚丽老师获一等奖。在全国白板课大赛中叶媛媛老师获二等奖;梁蕾老师获二等奖;张晨老师获三等奖;徐卉老师获三等奖。学校鼓励教师创建自己的教育博客,采用电子备课,使自己早日成为专家型的科研教师。
4、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养成,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纳入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学校多元化办学特色之一。学校也正是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一至六年级均开设信息技术课,课外文体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活动课,经常举行各种信息技术学科竞赛,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渴求的需要。经常举办电子小报、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等电子作品大赛、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LOGO语言竞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硕果累累: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比赛,2007年获小学组冠军,省一、三等奖。2008年获省灭火、足球双项冠军。2009年获市第一名,省第四名;2010获全国小学团体组一等奖。组织学生参加电脑小报、动画、网页制作比赛,省级获奖面我校全区第一,学校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学生参加市小学生计算机水平测评,一等奖13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18人,获奖面全区第一。
自2007年1月以来,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课题研究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007.4 镜湖区教育系统2006年度宣传信息工作集体一等奖
2007.6 镜湖区2007年第七届学生电脑创作活动团体二等奖
2007.6 镜湖区2007年电教论文、教学设计等六项作品评选最佳组织奖
2007.10 镜湖区2007年校园网站比赛一等奖
2007.11 镜湖区小学投影片软件现场制作评比中团体 一等奖
2008年1 镜湖区2007年小学投影软件现场制作评比团体一等奖
2008年3 镜湖区2007年度教育局电子政务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3&& 镜湖区2007年度电子政务工作评选中先进集体
2008年4 镜湖区教育系统2007年度宣传信息工作一等奖
2008年5 镜湖区宣传报道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9 镜湖区2008年电教论文、教学设计等六项作品评选活动最佳组织奖
2009年3 镜湖区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评比先进单位
2010年3 镜湖区教育系统2009年度宣传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
2009年3 镜湖区教育系统2008年度宣传信息工作一等奖
2009年4 镜湖区教育系统2008年度宣传信息工作一等奖
2009年5 镜湖区2009年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电脑创作活动优秀组织奖
2010年3 镜湖区教育系统2009年度宣传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
2010年6 镜湖区年度教育科研“三优”评选优秀课题组
时间&&&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区级&&&
2007年&& &&&&&&&&& 1&&&&&&&& 1&&&&&&&&& 34&&&&&&&
2008年&& &&&&&&&&& 2&&&&&&&& 51&&&&&&&& 9&&&&&&&&
2009年&& &&&&&&&&& 3&&&&&&&& 55&&&&&&&& 14&&&&&&&
2010年&& 3&&&&&&&& 4&&&&&&&& 15&&&&&&&& 42&&&&&&&
合计&&&&& 3&&&&&&&& 10&&&&&&& 122&&&&&&& 99&&&&&&&
教师、学生在全国、省、市、区级获奖列表见附件。
目前我们已对五、六年级学生针对多媒体进行网络教学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完成了课题结题报告。形成教师理论研究的论文集和教师教学设计集。同时课题组还制定了镜湖小学“十一五”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的实验课评价指标(讨论稿)用与评价各子课题组的实验课。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校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实验的基本概况。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结束了,虽然已形成了一些感性的实验经验,但上升的理论性空间还有很多。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网络化教育”的内涵与实质,不搞“花架子”,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踏踏实实地竭力探索整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资源的新模式,使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还有大量艰巨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等待我们全体课题组的成员去深入研究与尝试,我们将以此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作为下一个深化研究课题的起点,并努力做到:&
&1、全面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实验研究的得失成败,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继续开展学科整合有效模式的实验。
2、扩大教师参与实验研究的队伍,使课题的覆盖面更广,撰写有关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整合能力”等方面的理论性文章,研究文集,调查报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3、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组织参加实验学校校际间的学术和经验交流,增强对实验动态信息的了解与反馈;邀请专家现场技术指导,边研究边实施、边调整边提高。
4、正确理解学科整合的实质,在构建网络化课堂教学总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科为单位,摸索、构建各类子模式,形成子模式群。并充分利用兄弟学校实验开发出来的大量优秀资源和网上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共享各自综合的优势,因地制宜制作和使用网络课件和资源,让课件和资源为教学服务。并且摸索设计出相应的各个学科的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论文、总结、课件、课例和教学网页参加有关交流研讨会或观摩会。
5、做好资料的积累,完善学校课题网,开发各学科CAI课件及与网络课件相关的系列软件,使之形成系列化。
6、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化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实验为龙头,以点作范的带动全校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促进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在网络化信息技术运用的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
附件(点击)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小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最新5篇热点文章
[3455][3030][2878][2864][2526]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0][267][205][2055][1830]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芜湖市镜湖小学版权所有
地址: 皖芜湖市北京东路6号 电话: 邮编:241000 Email:建议使用IE4.0或以上浏览器 800×600分辨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实验报告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