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借景抒情的作文600字古诗词句 小学课本,初中课本,高中课本中有的除外

查看: 167|回复: 3
巧用多媒体,让高中古诗文教学绽放绚丽之花
巧用多媒体,让高中古诗文教学绽放绚丽之花
摘要:优秀的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是古代文化精英们对宇宙自然独特的观照,是他们对历史人生深刻的感悟,是他们思想智慧的结晶。它具有永恒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的魅力,令我们常读常新,时时引起我们的共鸣。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古诗文教学中去,那将是古代文学精华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定能迸发出绚丽的火花,从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果。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运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古诗文教学的:一、涵咏诵读,激活神经;二、诱发想象,创设情境;三、知人论世,增加容量;四、深入探究,发散思维。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1】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今天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整合和教育手段的综合容纳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知识整合效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有利于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的。现就多媒体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聊表鄙见。
一、涵咏诵读,激活神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它高度强调了诵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宋代大儒朱熹也提倡读诗要“心到、眼到、口到”,他说:“大抵观书先熟读,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都强调了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可是受地域和教师本身素质的限制,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得标准流利和声情并茂成了古诗文教学的难题。多媒体运用于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神经。多媒体运用于诗歌教学,使诗歌的诵读的形式显得多种多样,教师配乐诵读、配古典音乐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推荐代表示范配乐诵读等等。一遍一遍地读,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自然而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慢慢达到背诵的程度。这是教育艺术的理想境界,在读中享受,在读中深化。
例如,教学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我先从播放《从军行〈之四〉》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听的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字音,把握节奏以及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朗读者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开启了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接着,我因势利导,安排学生美美地读,旨在训练语感,把握情感。第一次读,再次播放《从军行〈之四〉》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第二次读,老师范读,作节奏、轻重音指导,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悲凉壮美,然后学生自主朗读,酝酿感情;第三次读: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或声情并茂,或如歌如泣,或浅吟低唱,或慷慨激昂,或平和沉稳。学生在诵读中既读出了将士安边报国的豪迈精神与进取心,也读出了征戍者无法排遣的乡思与离愁,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在学生的心中流淌,久久不能释怀。
因此,不管采用哪种诵读形式,都能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为学生打开学习的大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景,让学生触摸作者深藏的灵魂,拥抱文本蕴含的思想。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增强了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的情趣,从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和形成高涨的学习兴趣。
二、诱发想象,创设情境
艾青说:“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为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不仅有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所以,我们要欣赏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在创造意境时,或侧重于写景、或侧重于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但都要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因此,只有把握景与情的联系.才能入境。好的古诗文,往往要理解并体会古诗文中的意境和形象,但限于一般高中生所经历的生活阅历较浅、抽象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鉴于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性,根据每篇古诗文的意境和形象,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出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这些媒体信息,转抽象为形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进行《山居秋暝》教学时学生往往难以体会到诗中的意境,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选用了空山秋雨图、明月松林图、明月清泉图、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五幅图作为背景,配上同样风格的音乐小音量渲染气氛,以放飞学生的心灵,驰骋其想象。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神游在想象的天宇,感受那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恬淡的生活情趣,深刻体会到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音乐制造了氛围,图画、图片再现了文章内容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比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泛泛讲读要好得多。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登幽州台歌》、《蜀道难》、《扬州慢》等等,对这些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三、知人论世,增加容量
由于时代的差异,生活境遇的悬殊,文化素养的欠缺,今天的中学生阅读古典诗词本来就容易产生隔膜;再加上诗贵深曲,往往语近意远,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就更显困难。一首古诗所包容的知识十分广泛,常常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如古诗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等,在必要的时候提供给学生,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扩大学生文学积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一首古诗所蕴含的全部内涵有一个全面的或初步的了解,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述肯定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无所不包的优点了。
如:在中国古代诗歌的星空中,繁星灿烂,名列“三苏”之首的苏轼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诗词文赋、书法、绘画,他样样精通,成了宋代文化的代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亦能纵情泛游赤壁,,潇洒行于雨中;也曾千骑卷平冈,梦想西北射天狼。他的“两赋一词”堪称千古绝唱,都收录在了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因此,在讲授《赤壁赋》前,我先由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学生大多只能了解并搜集到有关作者苏轼的生活朝代,他的字、号等简单内容,而对于苏轼的人生经历及诗风了解甚少,这时,我补充出示如下幻灯片:1.《赤壁赋》书法作品;2.曾经学过的苏轼诗歌《水调歌头》、《题西林壁》;3. 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4.乌台诗案;5.写作背景。此外,在教学结束时,我还开设了“梦寻东坡”的专题,让学生了解东坡的诗样的人生、领略他旷达的神韵。这些名人名篇不仅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而且构思精巧,意蕴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营养和道德价值。既是学生吸收养分沐浴阳光的好土壤,又是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好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提供多方面的材料,如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评论家对这些作品的正反评价以及其它相关作品等,给古诗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能够将学生的情感细胞都调动了起来,学生就会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而紧张、严肃,进而从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有效地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带着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穿过文学的殿堂,打开思想的宝库,到达理想的彼岸,去膜拜精神的圣地,这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真正整合。
四、深入探究,发散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2】语文课应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多媒体在一定程度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活动的性质,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发挥到极致。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了解更多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课外资料,从中获取信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短歌行》是一首历史性很强的诗,要想学生学得好,必须使他们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在学之前,我便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他为什么值得我们吟咏?历史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同时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利用网络查找关于《三国演义》方面的内容以及历史上不同人物对曹操的评价。有的学生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前夕曹操横槊赋诗的视频,有的同学上传了中国历史学家何兹全对曹操的评价,有的同学总结了曹操的生平事迹并制成文本文档……总之,问题的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这样,通过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查找多个人的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多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倡学生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多元思考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捕捉到许多新颖独特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设和结论。
如果说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多媒体运用于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神经,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发散了学生学习的思维,从而提高了古诗文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需要,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诗意盎然——景德镇李红艳工作室
当前位置:&&
走出教材教古诗
上传: 李红艳 &&&&更新时间: 21:12:07
宋秀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初中古诗教学方法的探究,力图在发挥课本功效的基础上突破教材,拓展学习空间,使古诗教学化难为易,达到学生乐学和善学的目的,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形成创作能力。 【关键词】古诗;教学;创作 & 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让学生学习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增强审美情趣,正如培根所说:&读诗使人灵秀。&也许正是基于以上因素,初中语文每册课本中均选入多首古今传诵的名篇佳作作为教材。教师要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使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灵秀&起来,就必须走出教材。
拓宽教材,了解诗人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可见诗人的个性同作品风格的密切关系,正所谓&诗如其人&,所以说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介绍诗人的诗风 &&如在教授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时,可以从孟浩然风格上的特点入手&&&淡&入手。他的诗在平淡中见淳美,正如闻一多先生《孟浩然》一文所言:&淡到看不到诗。&那么,孟浩然的诗味究竟在哪里呢?那就是沈德潜所说的:&语淡而味终不薄&。《过故人庄》在孟浩然的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全诗用省净的语言,平淡的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句,却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隽永的诗境,正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通过对孟浩然诗风的讲解,指导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注意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诗中内在的韵味。 2、介绍诗人的评价& &同是教授《过故人庄》,还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了&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试想,能得到&诗仙&和&诗圣&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导到他的《过故人庄》的学习。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 诗讲知人论世,如果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会对诗词的内容有更多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如教授杜甫《春望》时,先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了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即位于灵武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鹿州的羌村,只身去灵武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给带到长安。由于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可是被迫留滞在沦陷的都成里。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许多有关沦陷区见闻的诗篇,如《哀江头》、《悲青坂》等,《春望》就是杜甫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鹿州的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这样介绍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突破教材,创设情境 古诗的艺术美感体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诗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境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这些对于只有十来岁的初中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可以通过散文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古诗意境,体味意象。 1、散文描述法& &选入初中第三册课本的《天净沙& 秋思》短短二十八个字,叠用了九个偏正关系的短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就是九个意象。通过散文形式把这组密集的意象群描述出来:&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这样描诗中的意境,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较好的感知,与诗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 2、音乐烘托法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娴雅幽静的诗人和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再现法&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诗人则用语言绘色绘形,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动人之处。盛唐王维就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曹操亦然,他的《观沧海》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肃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山远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一派雄心勃勃。如果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选取一些与诗词内容相符的优美画面,并通过链接,将之制作成一个动态的画面播放,可以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诗情画意之中,使学生读其诗如见其人,更能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古代山水画、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当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用好教材,析词解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析词解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可以采用&释、补、调、换、比&五法。 1、释& &(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4)潭影空人心: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补& &(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 &(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4、换 &&&把《天净沙& 秋思》中的&枯&换成&春&,把&老&换成&玉&,那又应该是别一种景,别一种情。 5、比&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虽然一在海上,一在楼上,但万里长风却是以一贯之的。所不同的是,《行路难》一诗结束在长风乍起,扬帆欲飞之际,情绪正从低潮走向高潮去;而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长风已过早地消逝,情绪正从高潮落到了低潮。
走出教材,激活想象 每册教材中单元提示里明确:&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古诗正因为在时间、空间上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显现出它的无穷魅力。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借景抒情,借诗言志是许多古诗借以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法。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就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场景十分形象地刻画出其在好友离去后那种怅然若失的心情。这两句诗用词精当贴切,所表达的意境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不失为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学生活动:
读懂诗句意思,想象其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情感。
搜集、交流有关李、孟二人之间的友谊及各自个性的材料。
反复诵读诗句,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丰富诗中所写的场景中的细节。
在相互交流想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练笔活动。将诗中描写的场景扩写成一系列连续的具体的画面。 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他们在充分理解诗义的基础上联系教师补充的和自己平时了解的有关材料,对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内心、语言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等细节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连贯起来创作出一段段生动优美的文字材料。以上训练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更深刻的理解,在再创作其思维的空间拓宽了,想象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学生在作品内容和表达形式上还会有所创新。当教师再让他们相互交流作品时,学生们都被自己或他人的创作成果所陶醉,心中涌动起更强烈的创新欲望,体会到借助想象表达感情这一方法的魅力所在,进而产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种形式表达感情的兴趣并形成能力。 & & 参考文献 [1]《历代名篇鉴赏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年版 [2]《唐诗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 [3]《中华文学鉴赏宝库》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4] 周振甫主编《新编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年版 [5] 付清苹《情境教学法五题》& 《江西教育》2003年第14期(总第556期)《江西教育》编辑部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日期:&然后学文,同原文相比,想想:同看一幅图,原文作者是怎么描写的,我们自己又是怎么描写的。寻找差距,丰富想象,发展思维。
二、读诗写意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古诗大多文白意浅,意境广阔,易懂易学,题材又多是以借事、借景抒情为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诗文改写成记叙文。如教完《江畔独步寻花》一诗后,我让学生根据诗意把这首古诗改写成写景抒情的记叙文。其中有一学生这样写到: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古诗大多文白意浅的相关内容日期:如何帮助孩子学好小学语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家长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课,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日期:[安徒生] 识字课本 有一个人替《识字课本》写了一些新诗。像在那些老《识字课本》里一样,他也在每个 字母下面写两行。他认为大家应该读点新的东西,因为那些旧诗都已经太陈腐了。此外,他 还觉得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这本新的《识字课本》还不过是一部原稿。它跟那本旧的日期:[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话说众人闻得宝琴将素昔所经过各省内古迹为题,做了十首怀古绝句,内隐十物,皆说: 这自然新巧! 都争着看时,只见写道是: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交趾怀古 日期:[文学趣事] 语文老师出的数学题 上课铃一响,李老师手捧一沓作文本走进了教室。他看了一下同学们说:“昨天,大家写了《忘不了这件事》的作文。老师从你们的文章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想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下??说完,李老师便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一道数学题: 某班日期:[文学趣事] 语文老师出的数学题 上课铃一响,李老师手捧一沓作文本走进了教室。他看了一下同学们说:“昨天,大家写了《忘不了这件事》的作文。老师从你们的文章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想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下??说完,李老师便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一道数学题: 某班日期:[语文常识] 地名拾趣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408个单姓,76个复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放在最前面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读书人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姓便成为国姓。钱塘属江浙,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越...日期:[语文常识] 我国《百家姓》中的打头姓 为了便于记忆我国29个?⑹小⒆灾吻?êD鲜〉笔被姑挥薪?┑拿?疲?芏骼醋芾碓?嗔艘皇灼哐允??疗鹄蠢世噬峡冢?秩菀准且洹U馐资?钦庋?吹模?两湖两广两岸山,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景抒情的古诗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