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兰花种子的使用教程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沉香虎头兰、大雪兰正反交及种子无菌萌发研究*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以沉香虎头兰(Cymbidium tracyanum)(黄色素花)与大雪兰(C.mastersii)为父、母本进行正反交,用杂交种子进行无菌萌发研究和种胚发育观察。结果表明:这两种杂交兰花的结实率为60~100%;大雪兰和沉香虎头兰(黄素)杂交种子在1/2MS+6-BA1.0~3.0mg/L+NAA0.5~2.0mg/L无菌条件下的萌发率约为700%;正反交对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明显影响;在沉香虎头兰×大雪兰、大雪兰×沉香虎头兰的种子萌发过程中,种胚的发育有两种方式:一是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05:18:0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沉香虎头兰、大雪兰正反交及种子无菌萌发研究*.PDF
官方公共微信大花蕙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大​花​蕙​兰​养​护​初​学​基​础​资​料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大花蕙兰杂交育种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大花蕙兰杂交育种研究
【摘要】:
本试验在北京林业大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花卉分公司从日本引进的35个大花蕙兰(Cymbidium hybridum)品种基础上进行,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种的分类,为科研和生产实践提供较为系统与合理的分类指导依据;二是通过核型分析和系谱检索,明确大花蕙兰的遗传背景,包括其倍性、品种来源、亲缘关系等,为育种时亲本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三是大花蕙兰的花粉活力和人工授粉、果实生长等的研究,开展大花蕙兰杂交育种的基础研究工作,了解大花蕙兰杂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四是对得到杂交组合的种子进行非共生萌发研究,从基本培养基、培养条件、添加物等方面入手,建立完整的非共生萌发技术体系;五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探索杂种后代的早期鉴定的可行性,筛选出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建立高效的扩增体系,通过谱带的判读研究大花蕙兰的某些遗传规律和现象。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形态学分类建立起以亲本来源为一级分类依据,花葶生长姿态、花色、花径(两侧萼瓣间距)、唇瓣形状分别为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分类指标的分类系统。将引进的大花蕙兰分为二群(附生地生杂交品种群、附生杂交品种群),两系(直立花葶系、下垂花葶系),五组(红色组橙色组黄色组绿色组白色组),三类(大花类、中花类、小花类),两型(圆唇型尖唇型),之后的系谱分析基本验证了这个分类系统的科学性。数学分类的方法选用41个性状指标进行观测,对所得到的数据聚类分析,得到以花径为一级分类选择。花色为二级分类选择的分类结果,该结果能部分解释品种的倍性。
2.染色体观察的结果证明大花蕙兰的染色体基数为20(X=20),引进的品种具有多样的倍性,其中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的比例大致相当,还有少量的非整倍体。核型分析说明大花蕙兰为对称型核型,核型大多为B型,有少量的A型和C型,这和兰属的其它种是一致的。结合杂交结果,发现当倍性不同的亲本杂交时,倍性高的亲本作为父本具有较高的座果率。核型似近系数表明大花蕙兰品种间的核型比较近似,似近系数0.8。分析不同似近系数的品种作为亲本杂交的结果,发现随两亲本的似近系数增高,杂交成功率和座果率都有增高的趋势。成功的杂交组合亲本似近系数多在0.950~0.980左右。综合考虑核型似近系数和倍性,可以为亲本选配提供依据。
检索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HS)60年()的品种(GREX)登录情况,确定引进的大花蕙兰品种涉及13个原生种。美花兰(C.insigne)、碧玉兰(C.lowianum)、独占春(C.eburneum)和虎头兰(C.hookerianum)在这些品种中的遗传贡献较大,其余如红柱兰(C.erythrostylum)、西藏虎头兰(C.tracyanum)等的遗传贡献因品种而异,充分说明了大花蕙兰不同品种的来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根据各原生种对品种的遗传贡献对品种进行分析,引进品种的遗传距离在0.025~0.536之间,杂交时随两亲本遗传距离的增加,杂交的成功率和座果率都有降低的趋势,成功杂交组合亲本的遗传距离多在0.2~0.3左右,这和核型似近系数的结果一致。
检索品种在以往的杂交育种历史中作为亲本参与杂交的情况,可以帮助很好地了解这些品种的育种价值,一定程度上避免亲本选配时的盲目性。
3.花粉离体萌发试验得到大花蕙兰花粉离体萌发的有效培养基为蔗糖30%+硼酸0.03%+甘氨酸0.03%+GA_350mg.L~(-1)+CaCl_20.15%+琼脂0.3%。花粉的活力在干燥和低温的条件下,可以保藏6—12个月。
大花蕙兰适宜的授粉时间为开花后的1~3天,品种间杂交成功率较低,座果组合仅占全部组合的20%左右。其果实生长发育为单“S”形的生长曲线,人工授粉后50~60天和150~170天分别有两次落果高峰,这两次落果高峰分别对应于受精过程和胚的发育。果实脱落的原因主要在于品种亲缘关系的远近和倍性的差异。
4.非共生萌发试验证明大花蕙兰种子萌发适宜的培养基为1/2MS培养基,固体培养或液体培养均可用于大花蕙兰的种子萌发。适宜的培养基pH为5.4,培养基中不需要添加植物生长调节物质。0.2%的活性炭(AC)有益于大花蕙兰的种子萌发,抑制萌发过程中的褐变。培养需在有光条件下进行,培养基中糖的浓度为25g/L。高糖培养基抑制种子的萌发,说明大花蕙兰的球形胚已经脱离了原胚的生长阶段。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群体效应,培养基表面有胚种子的播种密度10—15粒/cm~2萌发率最高。原球茎的茎叶和根的生长发育需在培养基中添加0.6mg.L~(-1)的NAA。通过炼苗移栽,形成共计1560株的杂交后代群体。
5.筛选出多态性较高的8对引物:E03/M08、E04/M02、E04/M03、E05/M01、E07/M01、E07/M02、E07/M06、E08/M01。证明AFLP可以有效地对大花蕙兰的杂种进行早期鉴定,父母本的特征条带大多可以结合到杂种的谱带中。有的杂种谱带会出现特异性条带的增加或者双亲特征谱带的丢失。
通过3年多的大花蕙兰品种间杂交育种实践,总结出从亲本选配,杂交、非共生
萌发、杂种鉴定等环节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或技术体系。我国目前大花蕙兰的育种工作才刚刚开始,此研究得到的结果对这项工作的深入进行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S682.31【目录】:
ABSTRACT7-10
1 引言15-38
1.1 大花蕙兰概况15-16
1.1.1 大花蕙兰的来源15
1.1.2 大花蕙兰的形态特征15
1.1.3 生物学特性15-16
1.2 兰属育种概述16-22
1.2.1 兰属育种发展简史16-18
1.2.2 育种手段18-19
1.2.3 种子萌发19
1.2.4 我国的兰属育种研究19-20
1.2.5 国外兰属的育种研究20-21
1.2.6 兰属的育种展望21-22
1.3 大花蕙兰的育种22-30
1.3.1 大花蕙兰育种的主要亲本及其分布22-25
1.3.2 主要的育种方法及手段25-26
1.3.3 大花蕙兰的遗传规律26-29
1.3.4 品种选育新动向29-30
1.4 大花蕙兰的生长特性和幼苗栽培30-35
1.4.1 生长特性31
1.4.2 大花蕙兰幼苗的栽培养护31-35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35-38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5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35-38
2 引进大花蕙兰品种形态特征简介38-44
3 品种分类研究44-55
3.1 品种二元分类44-48
3.1.1 研究方法44
3.1.2 大花蕙兰的品种分类依据44
3.1.3 分类方案44-45
3.1.4 分类结果45-46
3.1.5 讨论46-48
3.2 品种的数量分类48-54
3.2.1 材料与方法48-51
3.2.2 结果51-53
3.2.3 讨论53-54
3.3 本章小节54-55
4 部分大花蕙兰品种的染色体观察及核型分析55-77
4.1 染色体观察55-57
4.1.1 材料55
4.1.2 方法55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55-57
4.2 核型分析57-73
4.2.1 方法57-58
4.2.2 16个大花蕙兰品种的核型图58-60
4.2.3 16个大花蕙兰品种的核型模式图60-62
4.2.4 16个大花蕙兰的品种的染色体参数62-67
4.2.5 16个大花蕙兰品种的核型参数及核型67-69
4.2.6 核型聚类分析69-73
4.3 讨论73-76
4.4 本章小结76-77
5 大花蕙兰部分品种系谱分析77-99
5.1 材料与方法77-78
5.2 结果与分析78-97
5.2.1 各品种中原生种的贡献率78-80
5.2.2 24个品种的育种简史80-82
5.2.3 24个品种形成过程中原生种参与杂交的世代和次数82-84
5.2.4 对系谱检索结果的分析84-91
5.2.5 大花蕙兰育种进程的主要育种亲本91-92
5.2.6 引进品种中10代内曾经做为杂交亲本参与育种的情况92-94
5.2.7 大花蕙兰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94-97
5.3 本章小结97-99
6 大花蕙兰花粉活性研究99-109
6.1 大花蕙兰花粉离体萌发研究99-106
6.1.1 试验材料99
6.1.2 方法99-102
6.1.3 结果与分析102-105
6.1.4 讨论105-106
6.2 花粉贮藏研究106-108
6.2.1 材料106
6.2.2 方法106
6.2.3 结果与分析106-107
6.2.4 讨论107-108
6.3 本章小结108-109
7 大花蕙兰品种间杂交试验109-115
7.1 材料109
7.2 方法109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109-112
7.3.1 试验中的杂交组合109-111
7.3.2 人工授粉后7个月保留下来的杂交组合111-112
7.4 讨论112-114
7.5 本章小结114-115
8 大花蕙兰的果实发育115-121
8.1 大花蕙兰果实的生长动态115-117
8.1.1 试验材料115
8.1.2 试验方法115
8.1.3 试验结果与分析115-116
8.1.4 讨论116-117
8.2 大花蕙兰的落果117-119
8.2.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7
8.2.2 试验结果与分析117-118
8.2.3 讨论118-119
8.3 本章小结119-121
9 大花蕙兰种子的非共生萌发研究121-164
9.1 大花蕙兰的果实和种子121-123
9.1.1 材料和方法121
9.1.2 结果与分析121-123
9.1.3 讨论123
9.2 非共生萌发的技术体系研究123-143
9.2.1 材料和方法124-125
9.2.2 不同的采收时期对萌发的影响125-126
9.2.3 播种密度对大花蕙兰种子萌发的影响126-128
9.2.4 生长调节物质对大花蕙兰种子萌发的影响128-130
9.2.5 活性炭对非共生萌发的影响130-132
9.2.6 大花蕙兰的种子萌发对光照的需求132-133
9.2.7 不同培养方式对大花蕙兰种子萌发的影响133-135
9.2.8 不同酸碱度对大花蕙兰非共生萌发的影响135-137
9.2.9 杂交组合对培养基的不同要求137-141
9.2.10 糖的浓度对萌发的影响141-143
9.3 大花蕙兰的种子萌发过程143-144
9.3.1 材料和方法143
9.3.2 结果与分析143
9.3.3 讨论143-144
9.4 萌发后的原球茎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效应144-150
9.4.1 材料与方法144-145
9.4.2 结果与分析145-149
9.4.3 讨论149-150
9.5 不同培养基对出瓶苗质量的影响150-160
9.5.1 材料与方法150
9.5.2 结果与分析150-160
9.5.3 讨论160
9.6 后代群体的选留160-161
9.6.1 后代群体数量160
9.6.2 选择160-161
9.6.3 试验形成的后代群体161
9.7 大花蕙兰非共生萌发中应注意的问题161-162
9.7.1 从萌发培养基转接生根培养基161
9.7.2 褐化161-162
9.7.3 出瓶162
9.8 本章小结162-164
10 部分大花蕙兰品种及杂种后代的AFLP分析164-177
10.1 材料与方法164-170
10.1.1 试验材料及其来源164-165
10.1.2 主要试剂165
10.1.3 DNA的提取和纯化165-166
10.1.4 AFLP操作流程166-170
10.1.5 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170
10.2 结果与分析170-175
10.2.1 品种和杂交后代的聚类结果170-174
10.2.2 品种亲本和杂交后的谱带比较174-175
10.3 讨论175
10.4 本章小结175-177
11 结论与建议177-181
图版181-183
附录183-185
参考文献185-191
个人简介191-193
导师简介193-19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震寰;刘洪科;;[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9期
季必霞;陈达伟;张晨晨;闵笛;黄文静;王钰;;[J];植物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琛;吕长平;刘湘平;栾爱萍;张群;;[A];园艺学文集5[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春林;[D];西南大学;2011年
季必霞;[D];安徽大学;2011年
王春香;[D];西南大学;2008年
凌春英;[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薛娟;[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泽胜,张效忠,李泽福,王元垒;[J];安徽农业科学;1994年01期
杨玉珍,孙天洲,孙廷,雷呈;[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周春玲,戴思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王献,张启翔,杨秋生,柴永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陈进勇,程金水;[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陈俊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黄家平,戴思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李玉阁,郭卫红,吴伯骥;[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6期
罗新谈;[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11期
吴俊,束怀瑞,张开春,张学宁,姜立杰;[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栓桃,赵智中,何启伟;[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3期
王江春;于波;王荣;王丽;耿荣萍;陈永娜;李美玲;;[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王玉霞;王颖;李芳东;魏鑫;董文轩;;[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杨春玲;侯军红;宋志均;李晓亮;李改叶;;[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李林志;姜鸿明;陈永娜;孙晓辉;丁晓义;王江春;于经川;;[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王江春;张善勇;刘维正;殷岩;辛庆国;刘学卿;吴语强;;[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江涛;于艳玲;江楠;杨发德;;[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阮淑明;;[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窦笑菊;吴玉荷;;[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6期
许震寰;刘洪科;;[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湘平;张宏志;吕长平;李琛;郭韬;张群;;[A];园艺学文集5[C];2010年
覃艳芬;朱根发;彭永宏;;[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陈洁敏;周玉卿;赵九洲;种楠;;[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于雪;张铭芳;贾桂霞;;[A];中国球根花卉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周燕;丛日晨;高述民;邢越;;[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丁晓东;阎丽波;韩芳;;[A];中国园艺学会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陈发棣;陈秀兰;房伟民;;[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陈俊愉;;[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优秀论文选编[C];1999年
向素琼;梁国鲁;洪棋斌;刘朝吉;;[A];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朱根发;周厚高;王碧青;;[A];花卉研究2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选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耿小丽;[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王发明;[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蔡丹英;[D];浙江大学;2011年
郑维列;[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黄婧;[D];武汉大学;2009年
荣立苹;[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张晓曼;[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刘冬云;[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宛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付伟;[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瑞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罗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明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石伟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秦华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杜连莹;[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马颖敏;[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王爱喜;[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贾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江涛;[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俞顺利;;[J];安徽林业;2010年01期
许震寰;刘洪科;;[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9期
谭春英;谢恒星;林建宏;张晓杰;;[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梁川;陈秉谱;谢宗棠;;[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游美红;;[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王刚;;[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6期
胡炉魁;;[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5期
杨清心;罗永松;;[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6期
方从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周立人,吴雪琴,魏晓飞,李布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靳文东;[N];中国花卉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九洲;[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金效华;[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孙海芹;[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吴开云;[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慧娟;[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李昂;[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李玉晖;[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许霞;[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封培波;[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王玉东;[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王文莉;[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刘园;[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李广清;[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董运斋;[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玉萍;罗凤霞;;[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6期
张君艳;罗爱玉;;[J];中国林副特产;2012年05期
韩明;李晏萍;潘学峰;;[J];热带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丁长春;;[J];文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施隆文;汪霞;卢佳;;[J];浙江农业学报;2010年04期
郑君爽;宁惠娟;吕慧;范义荣;;[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慧;[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凌春英;[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赖鋆英;[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张健;[D];海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严企松;[J];安徽农业科学;1982年02期
李成荃;[J];安徽农业科学;1991年02期
刘凌云;[J];动物学报;1980年02期
刘国成;;[J];北方果树;1993年02期
邬国民,朱新平,胡红,罗建仁;[J];动物学杂志;1991年01期
张启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毛汉书,马燕,王忠芝;[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杨玉珍,孙天洲,孙廷,雷呈;[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周春玲,戴思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戴思兰,钟杨,张晓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根发;陈明莉;;[A];花卉研究2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选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文欣;[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明军;[D];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丽锋;[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淑华;[J];北京农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王利民,王四清,杨玉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韩庆;秦杰;席在星;;[J];水产科学;2009年08期
孟庆磊;安丽;王成武;李娴;张志山;张龙岗;董学飒;杨玲;董俊;付佩胜;;[J];淡水渔业;2010年03期
何凌斐;陈灵鸷;杨春华;舒思敏;李承情;;[J];中国草地学报;2011年04期
王英;高和琼;庄南生;黄东益;马帅;;[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3期
毕晓颖;赵芷唯;郑洋;李东升;;[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3期
伊华林,邓秀新;[J];实验生物学报;2005年03期
刘炜;申书兴;王彦华;张成合;轩淑欣;陈雪平;李晓峰;罗双霞;;[J];园艺学报;2008年02期
蹇洪英;张颢;王其刚;唐开学;李树发;邱显钦;晏慧君;张婷;;[J];园艺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向素琼;梁国鲁;洪棋斌;刘朝吉;;[A];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李聪;苗丽宏;李蕾蕾;;[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刘庆华;王奎玲;刘庆超;王玮;王媛;;[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8——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梁哲军;赵海祯;王玉香;曹美莲;刘惠民;齐宏立;;[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周群;邹建丘;陈家春;;[A];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姜胜华;刘红;杨力;林赠华;宋国齐;陆伟;孙峰;王信峰;张建林;;[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吴玲;张霞;马淼;王绍明;;[A];第二届中国甘草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新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徐碧玉;李杏生;;[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8年
郑双泉;章兢;;[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6年
王小荣;邓剑霞;李津津;;[A];中国遗传学会“发育、遗传和疾病”研讨会论文汇编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敏;[N];农民日报;2006年
韩益;[N];中国花卉报;2010年
罗芒生;[N];中国花卉报;2005年
吴森源;[N];中国花卉报;2005年
;[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伯斌;[N];中国花卉报;2004年
邵晓玲;[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卢育辉;[N];广东科技报;2006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
佟屏亚;[N];农资导报;2006年
孙强;[N];山西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利民;[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黄晓婷;[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钟欢;[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刘臻;[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邢亚娟;[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佘跃辉;[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李周岐;[D];南京林业大学;2000年
尤翠平;[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张亚利;[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刘海学;[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红梅;[D];新疆大学;2002年
谢珍玉;[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2年
丁裕斌;[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常世杰;[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程志芳;[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赵明华;[D];内蒙古大学;2005年
周雪雁;[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程昕昕;[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陈连水;[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吕桂华;[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word】 野生‘沉香虎头兰’种子无菌萌发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word】 野生‘沉香虎头兰’种子无菌萌发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虎头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