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领体育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试题树立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 提升体育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试题专业素养

浅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周远军摘要: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角色问题,许多地方都涉及到很多。然而,要把新课 程的理念真正得以实现,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师来讲,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 提高。本文就这一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体育教师 新课程 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应该是把我国的教
育提到了正道上, 正视了传统学校教育所 存在的不足, 还原了学校教育的本色。 对于作为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体育教育来讲, 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得以解脱。 而当中最受益的自然是我们的学生。 而最受挑战的却是我们 的教师们。 一、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 需要体育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 在新课程实施的大环 境下,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专家们的代言人和执行者了,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共同构建新 课程的合作者;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者,而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善于合 作的探究者;体育教师也不再仅仅是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与否的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师,而且 也是学生心理、社会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促进者。 体育于健康课程的实施, 一方面让体育教师的价值得以提升, 另一分方面也一下子把习惯了 传统体育课程实施方式的体育教师们推到了前沿。 这可让我们许许多多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走过来的教师们感到不知所措。 过去有大纲的存在, 可以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和根据教材进 行教学,是对大纲负责,而不是对学生负责,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就让那种依赖于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的体育教师们感到困惑了 ,他们不知道怎样选择教学内容和课程实施方法去达成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无论体育课程标准多么科学,只有当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课程实践工作过程中真正执行和实 施了新课程理念时,新课程标准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新课程标准需要课 程理念的转型,但更加需要的是我们的执行者——体育教师知识文化的完善与发展。体育课 程实施价值取向的转变、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推广以及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迫切需 要体育教师实现由技能型向综合型的转变。 二 、新课程的价值实现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对于体育课程实施,从其取向来看,根据课程理论研究,课程实施有三种价值取向,即忠实取 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忠实取向“强调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忠实地知识体育课程 方案的过程《学校体育学》 。评估这种取向贯彻的基本标准是体育教师是否贯彻了教学大纲 或课程标准。很显然,忠实取向强调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是忠实执行、按部就班。根本不会 存在对课程的实施进行变革。 相互适应取向强调体育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环境之间的适 应。 即课程的实施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操作。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社会需求对课程发 展的需要,从而使得体育课程的实施偏离方向。 而现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等等方面 相互适应的过程。而创新取向课程的实施,正是体现了这种新课程理念。体育教师在这种课 程实施的过程中, 体育课程已经不再是先有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课程专家制定体育体育课程 计划到实施课程计划的实施者之间的单线过程, 而是体育课程现仅仅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为教 师使用,体育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不再只是实施者了、更是开发者、创新者。而这一过程 的形成无疑比以往更需要发挥体育教师首先作为合格的教师然后才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三、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实施的主体地位 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 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 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这种理念的产生根源在于针对过去错误的看待学生地位, 但 是现在因一些论文或者理论上却过份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导致一些新课程实施者 在教学过程中矫枉过正,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曾一度提出 的学生和学校、教师三者关系是消费与提供消费的观念就是学生地位发展畸形的体现。 新课程的管理模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国家将放宽对中小学体育 课程统一管理的硬性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倡 导“参与式”课程开发的新课程不仅赋予了体育教师一定的课程自主权,更突显了体育教师 在提高体育课程实施水平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实施后,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体育教学内 容的选择、体育教学方式的应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体育教学评价的开展以及大课 间体育活动的推广,都需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 教育、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体育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 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 四、新课程需要体育教师提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从部分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情况来看,体育课程资源的紧缺已经成为阻碍体育课程有效 实施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们普遍反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 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体育课程改革首先应该保证实施体育课程最基本的 时间和物质条件,比如课时保证和体育教学所必需的场地、器材和设备等。这是基础教育体 育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样的条件保证,就很难谈得上体育课程实施的问题。 与此同时, 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困难,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体育教师不仅决定着体育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还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 载体,而且体育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教师是 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 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新课程实施价值取向的转变,意味着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体育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 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推行,意味着体育课程开 发不再仅仅是体育课程专家的专利,体育教师也成为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之一。体育课 程资源的不足,意味着体育教师要提高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和开发意识。 从而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遵循体育课程标准去做的过 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体育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现成的课程方案进行判断、 选择和创造,这无疑亟需体育教师实现由技能型向综合性的角色转变。 五、建议 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这素质,首先对于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讲,由于自身成长过程的影响, 传统的课程观和教育理念与实践在头脑中已经具有很强的影响, 习惯会导致在新课程的实施 过程中不自觉的重复以前在头脑中影像。即教学流程。因此,应该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必要的 培训,不仅只是有以省为单位的优秀教师培训,还应该有以市、县、镇为单位的培训或各种 方式的学习。 另外重要的是正在在校学习的学生, 除了在有关体育专业的教育上以新课程理 念进行灌输外,还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等。从而为 知道学生心理健康、 社会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不至于让这重要的两部分成为时髦的口号。参考文献: 1、潘绍伟等 2、季 浏 3、李 方 《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顾明远、孟繁华 5、钟启泉国际教育新理念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初探宜昌市东山小学[摘要]屈万兵 本文首次提出“模式化”的概念,全面透析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体育课堂教 学“模式化”的重要意义、必要性、阶段性、科学性、多样性,在理论基础上论 证其可行性;从概念和定义上明晰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与“教学模式”的区 别与内在关系; 通过作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片段,详细阐述在体育课堂教 学中如何运用 “模式化” 这一方法, 并提出在实践过程中的教学建议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体育 教学 模式化 前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和实施至今, 新的思想、 课程理念、 教学观念深入人心, 已被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和认可,并在教学行为上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新课改 背景下的思想和理念多而零散,如“尊重、民主、欣赏等”。而且每个观念都可 在课堂教学中自成体系, 如此以来, 让众多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感到千头万绪, 无从下手。导致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中仍然呈现出“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 路”的局面。那么,怎样才可以让广大体育教师轻松的实现“穿上新鞋走出新的 道路” , 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成 “教学行为” 呢?笔者认为通过体育课堂教学 “模 式化”的方法,能够使广大体育教师在短期内很好实现这一课改目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作者所在教学区所有体育教师和所在学校教学班级为研究对象,用“观察 法”、“案例列举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式化”的定义:在这里笔者暂时把它界定为,根据一定的教学模式, 在各个环节将新的思想和理念用特定的模式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种方式。如:教 师在讲解某一技术动作时听到下面有同学也在嘀咕, 这时教师不是为了纪律武断 地斥责学生安静,强加制止。而是在新理念指引下教师或先暂停讲解,听一听学 生的心声, 是不是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或采用其他更科学有效的方法 处理之。将这个过程以一种“模式”固定下来,则是新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的过程,整堂课在不同的环节用不同的“模式”加以固定,则成之“模式化”。 由此,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2.1.1 它是一种转化方式,既不同于教学形式,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因此, 不存在范围的大小, 只存在适用的条件。这种转化方式是根据教学理念和教学目 标而产生的,只要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不变,其转化方式是相对稳定的。 2.1.2 就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而言,这种“模式”又是多样的或是多个的。 是把不同的理念和目标分别用某种特定的模式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或者说,有多 少理念和目标就有多少种转化方式。 2.1.3 是在一定的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是单一的, 也可以是多样的。 2.1.4 具有选择性。其教学形式以及这种特定转化模式是可以根据教师对 新课程理解的多寡深浅、个人特长和教学风格选择的。 2.2 阶段性与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一 定阶段性的。那么,教师的成长与成熟,或者说课改从推行到最终实现也是有一 个阶段和过程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第一个阶段是:老师有意识的将教学 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 第二个阶段就是:教师在新理念指引下将教学行为变成一 种无意识行为 (也就是说达到这个阶段,教师不加以思索就能直接将新的理念科 学而有效地处理各教学环节)。第三个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理念有意识 的创新教学,不断飞越的阶段,也是课堂教学“模式化”的至高境界。同时,也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 2.3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基础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 反射规律,即泛化,分化和定型。模糊而盲目的将多而杂新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 学行为,这是条件反射的泛化阶段。有目的、有意识的将这些思想和观念分类并 用特定的方式转化为教学行为,这是条件反射的分化阶段。通过不断强化,最后 完全不需有意识的思考就能这些思想和观念科学而合理的转化为教学行为, 这是 条件反射的定型阶段。 2.4 多样性:根据以上阐述可得,“模式化”与“教无定法”等类似的观念 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教学理念和观念是多样的,是变化的,其教学理念和观 念指引下的“模式”也是多样的,变化的,可选择的。 2.5 必要性与可行性:目前,正处于课程改革攻坚阶段,新课程理念在教师 的思想上已经发生了转变。在这个时期采用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的手段能加 速课程改革的进程, 能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能为课程改革推进 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因此,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 2.6 与“教学模式”的区别: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 学习理论指导下, 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 结构形式。(注:何克抗、李克东等《主导一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笔者 的理解就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引下的教学形式(如:灌输式、探究式、传授式 等)。因此,它是新思想和理念的表现形式,与思想和理念直接相关。而课堂教 学“模式化”则是基于这些“教学模式”,将教育思想和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 一种方法,和新思想、新理念之间是一种间接关系,一种派生关系。 3 那么, 究竟怎样才能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将体育课堂教学 “模式化” 呢? 笔者以个人在教学中的实践来阐述。 3.1 搜集、整理、总结、分类。分类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进行。 根据笔者个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了解分类。 新 理 念 整 理 表抽象教学理念类 1 2 3 4 5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健康第一, 关注每一 位学生 欣赏、 发展、 鼓励学 生 注重心理健康和人 格发展 ...... 师生关系类 师生互动, 生生 互动 民主与平等 尊重与信任 理解与合作 …… …… 学习方式 类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 习 探究学习 评价方式 类 过程性评 价 终结性评 价 发展性评 价 激励性评 价 …… 教学形式 类 传授式 发现式 启发式 探究式 ……3.2根据笔者个人对课的结构分析归纳如下: 课 的 结 构 归 纳 表教学 课 的 结 构 与 环 节 形式 1 2 3 4 传授 式 发现 式 启发 式 探究 式 ?? 讲解——示范——观察——模仿——练习——纠正——强化练习。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教师讲解——练习提高——复习巩固。 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讲解示范——练习提高——复 习巩固。 创设情境——学生尝试——发现问题——分组讨论——成果交流——按 讨论结果尝试——导出重、难点——教师引导,突破重、难点——强化练习 ——拓展延伸。 ??53.3根据笔者个人的经验对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易出现的问题总结分类: 课 堂 行 为 归 纳 整 理表学 生 的 不 良 行 为 师 生 互 动 偏 移 学生对知识点技术要领费解或误 解。 不能正确掌握技术动作。 意外情 况 打架 伤害1 2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 讲闲话,左顾右盼,撩撩打打,等 等。学校体育竞赛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构想摘要:本文分析学校体育竞赛的现状,构想出一种体育节与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小型多 样经常的体育比赛相结合的竞赛形式。 一、学校体育竞赛的现状 1、体育竞赛内容与学校体育的普及性特点相矛盾 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学生, 而学生与竞技运动员不同, 他们参与竞赛重要的是培 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从学生体育 竞赛的组织工作来看,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竞赛来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更经常,更深 入,更广泛的开展。当然,学校也有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但那毕竟只是诸项任 务之一,而且主要是针对少数体育尖子学生而言。而要发现有潜力的体育后备人才,只有在 普及提高各项运动的基础上来实现。 要发展有体育潜能的体育后备人才, 在学校也应是使他 们真正的全面发展, 打好基础。 而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的竞技项目作为学校体育竞赛的主要内 容,所显示出来的乃是一种高水平运动的低水平比赛,并且学生的参与率极低。个别尖子有 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加上常年系统训练的实力,可以不用吹灰之力获得比赛的胜利。另有 少数有点积极性或老师强令参赛的也只不过是一个陪衬, 再努力也是白搭。 从而失去了参赛 的信心和积极性。而对于更多数的学生,或做服务性工作,或当观众,场面特别冷清。而体 育尖子在学习、纪律等方面也许很差,真乃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使人们认为搞体育不 好。诸方面原因还阻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 2、体育竞赛内容与学校体育的健身性要求脱节 在现在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的时候, 大家都知道学生要学会健体, 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 任务也是增强学生体质,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 我国全民运动的广 泛开展, 也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以全民健身为核心, 把整个群众体育工作涵容进去, 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广大学校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关键, 应主动地将自 身的目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相吻合,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康乐体育以及 终身体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普及了教育的学生不因体质衰弱而落伍于时代的要求。 更好 地担负起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 不能因为学校体育生活而使学生留下再也 不搞体育的“誓言” 。有调查显示有六成的人未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而其中有七成的是因 为学习的压力而放弃了已有的习惯的。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我们是在发展 全民健身,还是在撕杀、压制学生健身需求的天性? 3、体育竞赛项目与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不配套 一些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必须集健身、竞技、娱乐为一体的教学和相关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体 育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国学校中以基本体操、竞技体操、田径、三大球、武术等 竞技项目为体育教学内容必将进行改革。 曾有过的为什么学习推铅球?体育的基本与基础是 什么?体育教学是低水平重复等问题的讨论, 都是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摸索。 体育教学内容 必将抛弃以往那种单纯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材体系, 代之以提高健身实效, 培养终身体育意 识、习惯与能力,贯穿娱乐体育与生活体育要求的新的教材体系。这是我国中小学深化教育 改革的必然趋势。 用这种要求去观察学校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 很自然的会使人形成一种 明显的反差。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提倡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因家长、社会对分 数的要求,大多还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缺乏有力的具体组织措施。未能形成规模和影响, 而学校举办的较大型的竞赛,其内容不外乎田径,球类等,绝大部分的内容与形式没有跳出 竞技体育的“围城” ,没有走出新路子。当然,竞技运动项目中也确有一些为学生所喜爱, 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的内容, 完全可以作为组织群众体育竞赛的基本内容, 但是如果单纯将 竞赛的内容局限于竞技运动项目, 确实难以完全达到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目的。 而且 不少项目局限于场地与器材的要求无法普遍开展。 4、体育竞赛与学校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脱节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项目选择中很少吸收体育课考核内容以及《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项目。体育课考核,标准测试多在课内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没有实行教、考分离,促 成了体育教师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和互相之间不信服,甚至相互指责。另外,由于测试条件不 标准,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水平发挥不理想。更有甚者,由于领导和教师的不重视,使标准 测试处于停止状态,甚至个别体育教师胡编乱填一通上交了事。还有,由于中考的推行,对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仅限于体育中考一项, 形成了新的体育应试教育, 体育中考中的一些不 正当行为,中考成绩也失去了一定的信任度。 5、体育竞赛与学校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不相符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或秋 季田径运动会或春季球类运动会等形式。 到了运动会前一段时间, 为了班级的荣誉或自我表 现,临阵磨枪,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自觉性高涨,班主任老师也作督促指导。运动会还没结 束,则老师们工作重心转移,学生也趁机轻松下来,把体育活动时间挪作他用,不主动去参 加体育活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每周至少两次,学生自由练习发展的时间也有许多,但 是,学生由于文化课时间紧,又加之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活动无组织、无任务、无场地 器材等原因而无所事是。学校开始有组织、计划,而无明确的目的任务,督促不力而虎头蛇 尾,不了了之。大好的体育时间浪费掉了。 随着全民健身、 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化, 当前学校体育竞赛形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 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了诸多弊端,且严重违背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学校 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而课外活动的时间难以 保证,组织管理科学性差,效率低,欠缺引导,积极性调动不足,特别是学校“安全”一票 否决的 帽子一盖,许多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这样难以实现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 目的。因此,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刻不容缓。 二、学校体育竞赛改革构想 1、学校体育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参与, 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 所以培训学生体 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活动好得多。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 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 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 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铁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 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学校体育应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 《全民健身计划》 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 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 有机结合, 使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仍能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 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 体质的根本性提高, 就必须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 其中也包括 体育竞赛中。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 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 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 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具体到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上, 就应该冲破单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局 限。有选择地把适宜于中学生健身的部分竞技运动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 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 逐步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 体系。 3、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考试等内容相结 合 “标准测试” 、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等内容与形式,对于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 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它的一些项目不是竞技项目, 所以在比赛中很少开设这些项 目的,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没能用比赛促进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 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各种测试考核,组织锻炼小组、班级、年级以及校际间的以完成各种测试 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公 正、公开、真实、准确的条件下进行。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 积极性, 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 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 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4、学校群体竞赛的内容应将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竞争是体育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 而学校竞赛中又要具有健 身性与趣味性。 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 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 开展。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 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 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 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 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 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 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 更易达到学校体育 的目的。 5、学校体育竞赛应将必要的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列入其中。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 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 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 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是学校体育 的基本任务之一,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 没有加以利用。体育课中体育基础知识的讲授与考核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不讲,有 的为“讲时记笔记,考时抄笔记,过后全忘记” 。 通过体育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展览赛、黑板报评比等形式进一步激 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方 法。更自觉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这对于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学生走上社 会后终身受益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6、学校体育竞赛应与家庭、社区的群众体育竞赛相结合。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毕业后走向了社会,他们就很少再有参加运动会的机会了。现在在大多 数地方,所有的运动场地均在当地的学校里。国家曾发出过倡议,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节假日 要向社会开放, 旨在推动和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需要。 学校应把推动当地的社会群众的体育 发展作为己任。另外,学校的体育教育也应与广大学生的家庭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家庭也来 关心参与体育活动, 推动社会对体育的重视。 为满足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的体育需 求,推动全社会全民健身的发展,举行学校与家庭、学校与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起来集娱乐 性、趣味性和表演性一体的体育竞赛,这样具有内容丰富,有观赏性和竞争性。既使全民健 身深入人心,又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在新课标要求下学校运动会如何开展 每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到现在为止, 各学校都已经落下了帷幕, 运动场上所出现的繁华景象 已经销声匿迹, 综观历年来的学校运动会一直是沿袭着传统的条条框框, 从它的组织形式到 比赛规则,始终是一成不变,竞技性浓,趣味性差,少数体育精英“表演”多数人陪着观看。 从筹备到结束全校上下都忙的团团转,最终取得实效并不佳,缺乏趣味性、实效性以及全员 参与性,达不到面向全体,共同参与全面提高的目标。因此,不符合目前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和教学理念。通过对学校的教研发现,多数的学生并不喜欢传统类型的运动会模式,有的只 是在班主任的强逼之下, 应付了事。 学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竞技运动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 学思想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相矛盾,以学校体育的群体性、健身性、经 常性相对立。因此校运会比赛模式的观念要从根本上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接轨,以“健康第 一”为主线,突出全面性、健身性、趣味性,参与性,融竞争性、竞技性,将“少数人干, 多数看”的局面改变为“人人关心,个个参与。使学校体育活动成为素质教育及身体锻炼习 惯的养成培养的重要手段。 在这里,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论证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可行性。 一、传统学校运动会模式存在的弊端 1、召开学校运动会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同样也 是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现行竞赛形式内容制约了面向全体, 人人参与,强化终身锻炼的养成培养。它与新课标的内容存在着差异性。校运会内容单一, 主要以田径项目为主, 田径项目是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 相对其它项目而言, 显得较为枯燥, 对身体素质、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要达到一定标准的难度更大。如长跑、跨栏、跳高、铁 饼等项目。这些项目在校运会上参赛人数极少,就是一些较好的学生也不愿意报名。因素是 田径项目锻炼形式枯燥,学习的难度大,练习要求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努力仍达不到 要求的比例较大,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因此,校运会的内容与新课标存在着差异性。国家体 育卫生司司长杨贵仁先生在海宁全国中小学体育教研展示会上提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 从小学开始学习起跑,到了大学还没有掌握,还在教起跑,这是为什么?值得大家思考! ” 我认为爱好是激发兴趣的前提,兴趣是养成培养的动力,动力又是在爱好和兴趣中发展,运 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动力。 因此校运会要与新课标接轨, 对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养成终生锻炼身体习惯的培养, 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着现实的意义。 2、校运会对面向全体,培养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竞赛活动推动学校 体育活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展,并通过个体的参与,群体的比赛,增加人际交往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养成自觉锻炼,为班级争光的意识,主动地将自身锻炼目标与 教学目标相结合。而传统模式的校运会目标显示出它的竞技化、成人化、专业化、专项化, 与新课标提出的“快乐体育” “面向全体” “全民健身” “健康第一”目标相脱节。学校体育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 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是国家对学生实施的一种有目标、 有组织、 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学校体育必须为学校的教学目标服务, 必须反映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 育要求。为此,校运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体育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可能,精选比赛内 容,改革比赛方法,改进比赛方式,能直接地带动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兴趣,实现自 身锻炼的价值。 二、拓展学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使之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1、转变观念,大胆探究 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一年一度的重要工作之一, 学校领导和广大是师生都非常重视, 多年来已 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要改变观念必须与新课标相接轨,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 康及树立体育健康意识,为祖国服务意识。把校运会的单一化,改变为多样化,把一种方式 改变为多种形式,把一种规律转变为多渠道、多手段的途径,从根本上转变校运会的观念, 真正起到为学生健康素质全面发展服务,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服务,使学生在多方面、多 角度、多层次地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为树立终生体育观奠定扎实 的基础。 2、拓展学校资源,自主开发适合多数学生愿意参与的运动项目 事实证明,校运会的单一化、专项化、竞技化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校运会多年来积 累的经验,作为实施新课标的平台,用体育节、体育健身月、体育活动超市,代替单一的校 运会,以教师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个体、集体为主导,打破死板的规律,创建 以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知识性为一体竞赛氛围,以田径项目为主的一支独秀,变为百 花齐放,以时间限期为主的变为在一月内或二月内的课余时间完成的活动和竞赛。然而,体 育节以多种形式多种项目为主, 不等于取消田径项目比赛, 田径赛作为体育节的一个项目日 程进行,田径尖特长生可以大显伸手,审报自己喜爱的项目展示自己比出高低,田径项目较 弱的学生也大有机会展示自己,如;跳高项目可分层次进行相应的摸高比赛,20 公分、30 公分、40 公分等,原地或助跑的摸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审报哪一层次的比赛,使 一些喜欢跳高而不会跳高的同学也有一次尝试机会, 个体不行可自己搭配组合参与。 通过校 运会模式的改变与新课标连接,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以校运会的拓展带动学校体育和体育 教学的进一步的延伸。 诸城一中今年在举办学校运动会方面尝试进行了改革, 从举办的形式 到比赛项目的设计都作了相应的变化,分校区,分级部进行比赛,在项目的设置上考虑到了 让多数学生参与的原则,降低难度,改变规则,增强趣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精心设计场地,制定适宜规则,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学校的现有的场地器材,精心设计策划,制定多种符合本校的比赛项目、比赛方法、比 赛规则。在设置传统项目的同时,制定出有多少人以上可由学生自己审报的多个项目比赛, 按规则允许设某个比赛内容,如:自行车慢行、个人拉力赛、集体拔河赛、踢毽子比赛、简 易橄榄球赛、简易排球赛(3 人或 10 人以下) 、三对三篮球赛等。传统项目不失去对尖子生 的培养,为国家输送多方面的体育人才,又做到面向全体,共同参与,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发 展,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要体现全面性的多样化,如:如:跨栏跑,10 个栏太多, 学生对跨栏有恐惧心理,可设 6 个栏、5 个栏,让学生从尝试中产生兴趣;4×100 米接力可 分为 6 或 8×100 米接力、多人的迎面接力、耐久跑项目可分为 400 米、800 米、跳绳跑、 负重跑、定项跑、搬运跑等;可将长距离跑定为自己组合的接力跑,3000 米、5000 米几人 参加或男女混合参加,传接实物由学生自己决定。分年段、分班级、分小组等多种组织方式 及学生自己组织方式,提出审报,由学生相互督促,体育教师指导、定期公布成绩。跳远项 目可增加 30 米、50 米、80 米等蛙跳比赛或连续跳过障碍物比赛,学生可根据自己能力审报 哪一级、哪一层次的比赛;投掷项目可设双手抛实心球,简易保铃球,用实心球代替,5 米、 7 米、9 米等。同时设置一些创新奖、难度奖、设计奖、好点子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 从体育活动和竞赛中得到快乐的启发。总之,校运会模式的改变,给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展 示自己的空间, 也是为进一步完善实施新课标搭建的实践平台, 使学生的能力从课堂上延伸 到课外的充分体现。 三、校运会改革后预期达到的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改革的校运会能充分发挥它在学校和广大师生中的地位作用,把单一形 式转变为多方法、多层次、多手段、多规则、多途径,为学生搭建扩展健身活动的平台;把 竞技性转变为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知识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从而达到树 立终生体育意识,能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使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展 示,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以教师为主 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共同参与为主导,充分发挥个体与集体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和集体荣誉感,对学生体育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现实的意义。从思想上、形式 上、 观念上以及目标上与新课标接轨, 将会使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四、提出两点建议: 1.学校领导层首先要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标、掌握新课标,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用新的 教学理念更新思路,带领师生走进新课标,实现新体验。 2.体育教师更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新课标,真正领悟新课标的思想、作用、意义及其方向, 掌握其精髓,有几专多能的本领、有多才多艺的手断、有吃苦耐劳的意志、有教书育人的品 质、有对事业的强烈责任心、有不断学习探究创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摘要: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体育新课程改革研究的重点、热点课题。本文通过对体育 教师专业发展五个阶段的成长过程研究, 并针对优秀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提出若干创 新性策略,旨在为广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一个体系框架,建立明确目标,促进广大体育 教师加快专业发展,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深化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策略、实现自我 一、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 以来,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学者、专家、教师 都在共同研究的课题。为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加速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 体育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途 径、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教师专业发展起源: 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 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1980 年世界教育年鉴,又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多次召开 国际教育会议, 深刻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 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从那时起,许多发达国家便开始把教师专 业化,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含义 何谓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主要是指体育教师为提升专业水平与专业表现, 而经自我抉择所进 行的各项活动与学习历程,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效果,及学习效能的过程。 由此可见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特性; 第二是指体育 教师成长的过程与结果;第三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关键是教师自身的信念和内驱力。 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1、自主性:通过教师自身的信念和内驱力系统的自学;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在教学 中检验已有的理论。 2、阶段性和连续性:有发展、有停滞、有低潮的阶段特点,又有连续性的要求,需要终身 学习。 3、情境性: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是依靠个人智慧和对教学的经验、感悟而获得的。 4、多样性: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体育教师专业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 的多样性。 五、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初级教师(具有专业知识与运动技能阶段) 初级教师: 是指第一年走上学校体育工作岗位的体育教师, 作为一名初级体育教师最基本的 条件, 就是必须具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与运动技能。 这是最基础却也是十分重要 的。一个连一般体育专业知识都不清楚,体育教材内容的动作示范都难以完成的体育教师, 是很难承担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 这一阶段的体育专业知识与运动技能主要通过职前大学专 业学习和体育教学实习, 职后主要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 对学校体育环境的适应与体育教研 组老师的相互指导学习, 这种同伴指导, 有助于激发和强化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生长性、 有助于体育教师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智慧,初步奠定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 2.二级教师以上(具有教学技能阶段) 这个阶段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重点是掌握体育课堂教学技能, 能够根据新课程科学、 合理地制 订各类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文件,设计教学课时实施方案和计划,能根据学校校本特点,学校 体育教学资源, 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 趣,能重视具有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差异性教学,并能通过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而使学生 学会技能、提高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精神,达成教学目标,这个阶段的教学技 能和体育教学组织能力是靠教师的钻研精神、钻研“课标” 、教材内容,通过阅读专业杂志、 专业网站等收集有关教学资料, 向同行同组老师学习模仿, 靠教师自己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积累经验、逐步提高的。因此教师虚心好学、吃苦精神和悟性很重要,教研组营造良好的教 研学习氛围也很关键。 3.一级教师以上(具有独挡一面能力阶段) 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已具备了体育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运动技能, 已经拥有体育课堂教学技 能,对课程目标的科学、合理分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选 择,以及怎样组织实施教学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能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 代教育技术手段, 选择地应用他人的教研成果和方法,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日趋完善提高, 成为学校体育的中坚骨干力量,具有独挡一面独立工作的能力。例:能在省、市评优课中获 奖,能承担并较好完成九年级体育中考教学任务,能带好一个校运动队,能分工负责组织好 群体活动工作,能独立撰写有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能达到某一项目等级裁判等等。这阶段 的专业能力,是靠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省、市、校教研活动和培训;观摩省、市公开课; 参加省、市教师基本功竞赛、评优课、公开课;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活动中不断学习所获得 的。 4.高级教师以上(具有创新意识成为优秀体育教师阶段) 在完成 1、2、3 阶段积累,就进入了具有创新意识成为优秀体育教师阶段。这个阶段体育教 师已不再局限于模仿和经验积累,能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对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 法都会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去理解。锐意改革创新,勇于走自己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敢于超 越自己。能用理性的目光和主人翁的姿态去审视新课程改革、审视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脉络,敢于探究实践、敢于拓展教材、敢于创新教法,能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能主持和参 与市、校级课题研究,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渐把教学技能和运动技能融合 成为教学艺术,使自己课堂教学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5.学科带头人到特级教师(具有出类拔萃成为体育学科领衔教师阶段) 在完成前 4 阶段后,教师自身不断努力学习进取,具有教学、训练科研能力相结合的综合优 势,逐渐进入具有出类拔萃体育学科领衔教师阶段。 ①能把体育教学内容成为育人的载体, 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课 堂教学中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②能根据学校资源创新校本课程和教材; ③能主持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主编或 参编体育专业著作和教材; ④能训练出一流高水平的运动队或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 ⑤能传、帮、带出一个优秀教研组和一批青年体育教师,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事业成果达到 如火纯青的新境界。 通过对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阶段和途径的分析研究, 为了更好的促进广大体育教师加快 专业发展,可采取积极主动针对性的策略,使体育教师稳步走上专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六、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自我分析 1、自我回答确立目标 2、我在哪里?--分析职业生涯的位置。 3、我是谁? --目前的角色。4、我将成为什么样子?-希望有哪些成就。 5、我的工作理想 6、目标导向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中,什么做的好,什么做得不好?需要什么?拥有什么 资源?现在应该停止做什么?开始做什么?我的职业生涯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1.坚定体育教师信念,增强专业发展内驱力 体育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有关学校体育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 观点和见解的判断, 它影响 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 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各种信念之间相互接纳、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具有个人价值意 义的信念系统。 确立无成熟的科学的教师信念, 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 例如, 北京市体育特级教师韩玲老师 30 年执教不离操场, 但她无怨无悔, 这种动力对于体育教师, 尤其是一线女体育教师而言是难能可贵的,韩老师的信念就是“热爱就是我的动力,热爱使 我保持着对职业的新鲜感,我感谢这些活泼可爱的学生们。 ”又如广东省体育特级教师彭佩 华老师将“努力成为孜孜以求的学习者”作为自己的信念,坚定地认为“牢固的敬业乐业思 想,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是优秀体育教师必备条件。 ”从教 20 余年,彭老师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在坚持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参加各 类体育教师培训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因此在具备了坚定的信念之后,才可能有 良好的工作态度与钻研精神,才会在教学训练中勤奋工作,努力探索,从而实现自己崇高的 专业发展的理想。 2.制订体育教师专业规划,明确专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体育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规划是指教师通过制定发展目标, 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 以得到不 断发展的过程。要求体育教师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 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弱点、不足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确认。综合学校、学科、 时代特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佳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 排。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订的合理有效,关键在于个人的专业发展目标、努力程度,与 学校提供的条件与机会的最佳配合。具体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要点: ①对自己作出恰当的正确的评估; ②对外部环境进行客观地分析; ③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如实地审视; ④确定自我专业发展的近期目标、远期目标; ⑤制定行动规划; ⑥行之有效的不懈努力,执行行动策略; ⑦自我定期进行专业发展规划总结反思; ⑧及时有效的调整自我专业发展规划。 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人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制订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有助于教 师完成专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有助于教师实现高层次激励需要,挖掘教师自身的潜能,有助 于教师消除职业倦怠的现象, 增强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的自觉性, 同时有助于教师抓住主攻重 点,少走弯路,增强专业发展成功的机率。 3.坚持专业发展的自我评价反思,提高体育老师的可持续发展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坚持不断的对自我专业发展进行评 价与反思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的策略之一。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反思 是一个复杂的多边系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层次也比较多,可进行多方面的横向比较, 也可进行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 并将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既经常合理的对自我评价, 同时也要关注同行对自己的专业评价, 以此构建全方位、 动态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反思 框架系统,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善与优化。例如: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评价反思 法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日志法。 3.1 认真做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 体育教师发展档案袋是用来记录教师专业成长全过程的作品展示集。 记录体育教师的成长过 程,展示教师的个人素质与工作成果;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并反思,发现并 诊断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同时促进教师体验成功,不断进取,加快专业发 展的进程,为有专业发展理想的体育教师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建立自己的网站、博客 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内容:序号 内 容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 1 责任履行 个人基本信息、个人网站、网页、博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近期、远期奋斗目标,参加 学术团体及任职情况。 2 教育管理 包括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教研组长、校级中层以上管理工作情况。 3 专业荣誉 各类职称证书、荣誉称号、各级教育教学奖励名称、获奖证书。 4 教学类 教学工作情况,教学班级记分册、学年、学期、单元课时计划,公开课、评优课开设情况, 案例分析、评价记载、听课笔记、教学目标、录像图片资料。 5 竞训类 担任省、市、校运动队训练记载、运动员名单、获奖情况,担任省、市级各项比赛裁判工 作。 6 教科研 主持与参与课题研究材料、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发表或获奖论文证书等,校本课程 教材开发资料业绩教科研成果。 7 课外活动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率、优秀率,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情 况记载,指导社会社区体育活动兼职情况。 8 学习的论著论文 学习的专业论著、期刊论文、读书札记和读书心得笔记。 9 教师培训 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学习,继续教育情况、培训的证书、考核结果等,例如英语、计算 机考试等。 10 指导青年教师 师徒结对情况、指导青年教师情况绩效 11 专题讲座 承担省、市、校际、本校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讲座 12 阶段评价 教师进行自我阶段性评价,学生、家长和同行阶段性评价,学校领导的阶段性评价等 3.2 坚持写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日志 体育教师坚持做好教育日志, 有助于教师优良专业精神的形成, 有助于教师实现专业自主发 展,也是充分挖掘体育教师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 教育教学日志是体育教师对每天或每周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反思, 也包括对教育教学工作收 益或者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载并分析反思, 积极寻求解决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 曾说过: “我建议每位老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教 师终身受益。 ”因此认真写好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日志,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精神、专业价值 与功能的充分发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培育教师不断自我反思、自 我调节、 自我促进, 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 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真正使教师实现专业自主发展。体育教育教学日志内容: a. 使用一个笔记本或计算机文件夹;在每天或每周快结束时认真记下自己教育教学日志。 b. 写日志的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 c. 对某一时间段中所发生事件的概括性记录。 d. 对成功的、令人鼓励的事件或对失败的、不满意的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反思与感悟。 体育教育教学日志形式: a. 主题式日志 b. 教育式日志 c. 教学式日志(课例) d. 专业随笔式日志 4.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 因此, 体育教师只有积极开展教科研 活动,真正将教科研根植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效加快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一线体育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 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即从 强化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 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 完善,从而使体育教学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与飞跃。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具有内驱力、毅力和持久力,更需要具有目标、途径和策略, 要在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上,提升教师专业精神,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奋斗中,追求体 育教师的职业幸福。 参考文献 《教育科研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邹尚智 开明出版社 2008.3《优秀体育教师成长的共性与促进因素的研究》张庆新 中国学校体育 2008.11 《中小学体育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研究》范军平《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人民教育出版 社 2007.6
浅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专业素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