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塘镇驿镇泉口十八里畈村村委书记简历

赤壁——人物介绍
&&&&&&&&&&&&&&&&&
屈原流放赋《离骚》
屈原,名平,字正则,战国末楚国的伟大诗人。他生活的年代,正当七国争雄、秦楚对峙的时代,担任佐徒的屈原向楚怀王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因奸臣靳尚和王后郑袖的谗言,楚怀王不但没有采纳他的正确主张,还把他贬出朝庭。屈原沿着汉水流浪到武昌,又沿长江经赤壁陆水进入洞庭湖沅湘一带。《七国地理》考证,屈原从武昌陆路经过咸宁、蒲圻而至岳州。在洞庭湖地区的长期流浪生活,屈原广泛接触了下层人民,对楚国黑暗的现实更加不满,对楚国的前途深为担忧。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著名的诗篇《九章》、《天问》、《九歌》、《离骚》等。特别是《离骚》所表现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南楚赤壁人民奋发前进,在崎岖道路上不懈求索。
公元前278年,秦国王翦灭楚。面对国破家亡,屈原悲愤万分,只身投入汩罗江,以身殉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南楚赤壁一带人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这一天,都划龙船、吃棕子纪念他。
陆逊与赤壁的关系极为密切,是赤壁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陆逊(公元182——245年),字伯言,吴郡吴(今苏州市)人,幼随祖父,21岁时出仕孙权幕府,成为江东霸主孙策的女婿,历任东西曹令、屯田都尉并兼海昌县令,曾以部曲2000人平息会稽、鄱阳、丹阳的战乱。孙权每每决策重大事宜,陆逊都建议了很多善策良谋,被人们称为“江东才子。”
陆逊在江南三湖地区(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屯田,提出“强者为兵,赢者被户”的战略思想,为东吴筹集了大批军粮,还训练了大量精兵。赤壁之战时,陆逊以竟陵校尉之职随周瑜参战。
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向孙权进献夺取荆州的策略。孙权拜陆逊为左都督,代替吕蒙屯兵赤壁。冬日,陆逊趁雪天带领兵士穿着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成功后升任抚将军,领宜都太守,封为亭侯。第二年春天,攻占了蜀国的房陵、南乡、秭归,又加升为右军护、镇西将军,封为娄侯。
黄武元年,刘备为关羽复仇,带领全国的兵马侵入东吴。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抗击刘备。七月,陆逊火烧蜀国连营40多座。刘备“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谨以身免托孤于白帝城”。孙权加升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蜀国皇帝刘备死后,陆逊与诸葛亮共同努力,恢复吴蜀联盟。
黄武七年,陆逊举兵大破魏将曹休于石亭。孙权假陆逊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摄行王事,一时“主上执鞭,百官屈膝”。
黄龙元年,江夏赤壁见黄龙,吴国因此改元。陆逊官拜上大将军,总督军国,辅太子,并具体掌管荆州及豫章三郡。
嘉禾四年,陆逊坐镇赤壁督军;嘉禾五年北征襄阳,斩首和俘虏了一千多人;嘉禾六年平豫章、庐陵叛乱,俘获精壮兵士八千多人。
赤乌七年陆逊担任吴国的丞相,总三司事,第二年因病逝世。他的儿子陆抗扶送灵柩东还,在赤壁留下了陆逊的衣冠墓。
陆逊指挥了奇袭荆州和夷陵之战,在军事史上谱写了以智取胜,以少胜多的不朽篇章。陆逊屯兵赤壁,为这方热土增添了夺目光彩。
赤壁首任镇牧——吕岱
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泰州市)人,生于公元160年,初为孙权幕僚,后升任庐陵太守,汉献帝延康六年(公元220年)任交州刺史,授镇南将军。吴大帝嘉禾三年,吕岱率潘璋所部屯兵赤壁陆口,以后又在赤壁境内移防。当时吴王孙权分武昌为两部,其右部自武昌上至赤壁,令吕岱为镇牧。吕岱公元245年进迁上大将军,其时他已年高八十。在任职期间,吕岱清正严明,廉洁奉公,深受赤壁人民爱戴。公元256年,吕岱以98岁高龄在赤壁逝世,临死前遗嘱担任监军的儿子吕凯,素棺薄葬,并要求儿子在赤壁任职要勤政爱民。
李白放歌赤壁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余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这是李白的名诗《赤壁送别歌》。
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甘肃秦安,出生于碎叶城,即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少年时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绵阳),二十四岁出四川,顺江游历,曾到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赤壁送别歌》,生动描写了东汉建安十三年的那场“烈火张天照云海”的赤壁之战壮烈场面。
杜甫赋诗赤壁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早年刻苦学习,知识渊博,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三十五岁前,曾游历江淮等地,安史之乱在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脱身至凤翔,肃宗时任左拾遗,工部员外郎,不久因故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进入四川,在成都修筑草堂隐居度日。代宗大历三年,他经湖北进入湖南,意在寻访仙人,到了赤壁五洪山,闻说这里是曹操兵败走华容的赤壁,又是舜帝南巡经过的地方,联想娥皇、女英殉情的故事,不由感慨万千,写下了《悠悠赤壁》诗一首: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
帝子留遗憾,曹公屈壮图。
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这位伟大的诗人在游历洞庭湖时病逝于舟中。
杜牧的赤壁名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关于赤壁的不朽名诗、千古绝句。多少人反复吟诵,回味历史沧桑和风云变幻。
杜牧,字牧之,生于公元803年,卒于公元853年,陕西西安人,是唐德宗时名相杜佑之孙,太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州刺史、中书舍人等职。杜牧在赤壁还写下了一首《乌林芳草远》的五言绝句。这首诗这样写道:
乌林芳草远,赤壁健帆开。
往事空遗恨,东流岂不回。
官塘驿镇泉口郭家潭南边的皮鞋山上有明朝中极殿学士黄子澄的墓地。黄子澄,名堤,江西分宜人,洪武进士。黄子澄死后为什么葬在这里?原来这与明朝建国之初皇室的一场权力之争有关。
洪武三十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太孙朱允炆继位(因太子朱标早年夭亡),以次年为建文元年。太孙继位,诸王蠢蠢欲动,对中央集权造成极大威胁。六月,建文帝拜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君臣计议削藩,先废周王为庶人;十一月派张丙、谢贵等到北平做官,就近监视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建文帝令诸王不得节制文武吏事;三月,命宗忠率兵三万屯开平防备燕王反叛。四月,削岷王爵,废齐王、代王,湘王自杀。六月,燕王朱棣杀张丙、谢贵公开反叛;十一月,朱棣的军队在北平大败明军李景隆的部队,并打着讨齐泰,黄子澄以清君侧的旗号挥戈南下。建文帝下旨罢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请燕王罢兵,燕王不理。
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建文帝恢复齐泰、黄子澄的官职。二月,朱棣的军队南下。三月,建文帝又下旨要燕王退兵,贬了齐泰、黄子澄的官。
建文四年七月,朱棣的军队攻陷金陵,建文帝与贴身太监出逃。燕王朱棣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接着大杀建文帝旧臣。“文皇靖难,以子澄为诛首,九宗皆赤”。
黄子澄被灭九族,只有幼子一人逃出。据清乾隆《蒲圻县志》上记载,黄子澄被灭九族后,他的“幼子仲真与义子文富窃其骨”葬于赤壁官塘驿泉口郭家潭。乾隆《蒲圻县志》上记载:“仲真潜居咸宁之湾湖,易姓为田,名中直”。
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登皇帝位,为建文帝时的一班忠直之臣平反昭雪,并派人寻访黄子澄的后代。仲真之孙田秩恢复姓黄,赐陕西苑马寺少卿。《蒲圻县志》记载,“黄子澄后代,今散处咸蒲间”。
鉴湖女侠题诗赤壁
鉴湖女侠秋瑾1879年生于浙江绍兴,字璇卿,号竞雄,1904年留学日本,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先后参加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回国,在上海发行《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1907年7月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起义,后失败被捕,日就义。秋瑾曾于1903年由湖南乘船北上,途经赤壁,写下了《赤壁怀古》一诗:
潼潼水势响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红。
周恩来总理两临赤壁
敬爱的已故周恩来总理曾两次莅临赤壁,至今为赤壁人民深深怀念。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以及夫人张茜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成都、重庆后,乘船离开重庆到武汉访问,在途中,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不断向亲王介绍长江两岸有特色的山峰峭壁、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等。10月7日上午10时左右,周总理等一行从长江乘船经过赤壁。头一天从广播里得到消息的赤壁公社干部、社员早就等候在赤壁山头。只见周总理和西哈努克亲王、陈副总理及夫人张茜等拿着望远镜,观看摩崖石刻“赤壁”二字。周总理还不时指指点点,向西哈努克亲王介绍情况。
周总理第二次经过赤壁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0年。在一个深秋的晚上,周总理陪同外宾的专列停在赤壁火车站。周总理笑容可掬地走出车厢,同在月台上站岗的士兵、车站工作人员一一握手,亲切交谈。事后,解放军战士、车站的工作人员无不称道敬爱的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心心相连。
董必武视察陆水工地
日,敬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同志带着党中央和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陆水水库。这一天,早春的江南,大地披绿,田野油菜花香。董必武副主席在张体学省长及长航办公室主任林一山同志陪同下,神采奕奕地步行在陆水工地上。他老人家不时地和干部民工们亲切交谈,问寒问暖,极大地鼓舞了两万多名工地建设者。
董必武,湖北省红安县人,生于1885年,1975年以90高龄逝世于北京。董必武同志还是伟大的法学家和诗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国家法律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董必武同志爱好古典诗词,197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董必武诗选》是当代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李先念为赤壁烈士塔题词
赤壁,是革命的老苏区,从土地革命到人民解放战争,有无数的赤壁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血流在赤壁的土地上。他们的业绩永远是矗立在赤壁土地上的一块丰碑。
1952年冬,在英雄的土地上,竖起了一座革命的历史丰碑。丰乐门外的观山上,赤壁烈士纪念塔竣工落成了,当纬幕揭开,一排鲜红的大字飞入人们的眼帘,“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李先念同志亲笔题写。李先念是湖北省红安县人,是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赤壁也曾是李先念同志战斗过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新四军五师战斗在江汉平原和鄂东南山区,与日寇血战,与顽军周旋。他的部下,有很多英雄儿女血洒赤壁山川,长眠赤壁沃土,1952年12月,赤壁烈士塔竣工时,时任湖北省省长的李先念同志挥毫题词,表达了他对赤壁革命先烈的悼念,对赤壁人民的关怀。李先念同志的名字将永远留在革命的丰碑上,永远为赤壁人民所敬仰。
瞿秋白与鄂南秋收暴动
瞿秋白,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名阿双,1920年曾以记者身份访问苏联,向国内广泛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7月,鉴于汪精卫叛变革命,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瞿秋白接替陈独秀,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瞿秋白同志任党的总书记。8月7日,瞿秋白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关于未来的工作方针的报告》,指出共产党建立革命的军队,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发动农民暴动,实行土地革命;由我党独立自主地领导工农阶级进行斗争,领导国民革命。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指引中国革命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瞿秋白同志担任党的领袖以后,亲自部署了湘、鄂、赣的秋收暴动,对以赤壁为中心的鄂南秋收暴动非常关切。瞿秋白同志和另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维汉同志亲自到中共长江局书记兼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同志家中,召开秘密会议,部署鄂南秋收暴动。会后,瞿秋白同志派罗亦农、郭亮、黄亦光、漆昌元等同志组织领导鄂南秋收暴动。号晚在赤壁中伙铺劫车,打响了鄂南秋收暴动的第一枪。瞿秋白同志亲自领导部署鄂南秋收暴动,是赤壁历史上的不朽篇章。
罗荣桓洪下劫粮
洪下是个地名,是陆水河赤壁市与崇阳县的分界处。1927年鄂南秋收暴动之前,罗荣桓同志曾在洪下导演了一曲杀敌劫粮的好戏。
日,汪精卫步蒋介石后尘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形势一时急转直下。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举行紧急会议,部署秋收暴动。以赤壁为中心的鄂南秋收暴动是整个秋收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总书记瞿秋白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维汉亲自研究部署鄂南秋收暴动。秋收暴动之前,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派400名青年学生深入湖北县乡村,发动农民暴动。当时在中山大学的罗荣桓同志临危受命,急赴鄂南,8月5日,到达崇阳。8月13日罗荣桓同志得到洪下农民协会报告,大地主陈余庆有一艘货船载大米于14日从赤壁洪下运往武汉,船上有武装押运,要求农民军截击货船,赈济乡民。罗荣桓同志亲自到洪下进行秘密部署,派叶重开率农民军于14日清晨赶到洪下天井窝伏击。破晓时分,陈余庆的爪牙登上货船,指挥开船。就在这时,埋伏在两岸的农民军一齐挥刀猛冲,跳上货船。假扮船夫的农民协会干部也操起桨板向押运的敌人猛砸。几位搬运的农协会员也投入战斗。这一仗截获大米40多包,缴获步枪5条,极大地鼓舞了准备秋收暴动的鄂南人民。
王震赤壁痛歼日伪军
日,王震同志率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挺进赤壁。他的司令部就驻扎在陆水之滨的东流港。7月底,王震率领的南下支队与国民党的县大队联合攻打小柏山、车埠、陆溪口的日伪军,全歼了鄂南人民痛恨的“锤子队”,打开了粤汉铁路鄂南湘北这一段路西的局面。接着,王震又率南下支队由中伙铺到新店,捉住了新店镇日伪合作社主任余正纯,日伪警察所长刘安民,迫使他们为南下支队搞米。几天后,几千斤大米及布匹、油等物品,由陆溪口用船运到新店镇朱巷,交给了南下支队。王震同志在赤壁两个月的时间里,率领南下支队配合嘉鱼、赤壁、临湘等地的地方武装,连续作战,相继攻下了编辑山、天井山、洪山、小柏山、车埠等地的日伪军据点,全歼了伪皇协军第三师刘尔训部。八月中旬,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王震部队积极配合正面战场,收复失地,为赤壁人民抗日战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陈谭秋批准组建中共蒲圻党组织
1926年初,国民革命军准备在广州誓师北伐。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密切合作,使两党组织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926年3月,董必武同志指示:“把蒲圻县国民党党部建立起来”。3月26日,中国国民党蒲圻县党部在城西沈国祯家成立,共产党员漆昌元以国民党省党部代表身份参加了国民党蒲圻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共产党帮助建立了蒲圻的国民党组织,又着手组建蒲圻县的共产党组织。4月,中共蒲圻县特别支部成立。中共蒲圻县特别支部的成立是陈潭秋同志亲自批准的。
陈潭秋同志1896年生于湖北黄冈,1920年与董必武同志一起建立湖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在上海参加党的一大。1926年4月武汉地区中共党组织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破坏,陈谭秋同志负责在湖北重建和发展党的组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陈谭秋同志亲自批准建立中共蒲圻县特别支部。
陈谭秋同志在中共第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先后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贵州省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等职。1934年,主力红军长征,陈谭秋同志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同年底去苏联参加工产国际工作,1939年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9月陈谭秋同志遭军阀盛世才逮捕,次年9月17日被杀害于乌鲁木齐。
郭沫若夜宿金狮观
金狮观在今陆水水库的8号副坝南头,原来是一座灰墙布瓦的道观,1959年修建陆水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
就是这座平常的道观,却有一位名人在这里住宿过一夜。他就是著名的革命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原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
日,郭沫若同志率领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的部份人员从崇阳出发,经洪下,过大梅到了赤壁。天色渐渐晚了,只见前面有座庙观,这就是金狮观。郭沫若同志一行原打算在这座观中稍事休息,赶进蒲圻城好与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会合,可这时天不作美,下起了毛毛雨,天又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人生地疏,继续前进很困难,于是就在观中铺下床被,睡了一晚。第二天早晨,郭沫若同志一行赶进蒲圻城会合政治部全体人员,与司令部的同志一起搭火车北上汀泗桥。郭沫若同志所著的《革命春秋》一书中,记载了北伐战争中他夜宿金狮观的那一夜。
王任重同志来赤壁
王任重同志是我们党的才子,是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南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他到北京工作以后,从没有忘记湖北,经常来湖北视察工作。1986年新春伊始,王任重同志来到了赤壁。他一到宾馆就向市领导了解当地历史、民情、风俗、土特名产,当他从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漫话莼川》一书中得知赤壁的土特名产之后,当晚就点吃赤壁的望山萝卜和随阳红薯煮稀饭,他的生活俭朴作风使陪同人员深受感动。日,王任重同志在万忙之中为新编《蒲圻志》题写了书名,为当时的《蒲圻通讯》题写了刊名,为新建的市图书馆题写了馆名,随后视察了陆水之滨的蒲纺总厂和市区农贸市场,对赤壁的开发和建设作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指示。
张学良泪洒赤壁
“九一八”事变后,少帅张学良迫于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撤兵关内,对国耻家仇耿耿于怀。他要呼吁全民抗战挽救民族危亡。1936年初夏,他由两广北上视察武汉,途经赤壁,应驻赤壁东北军107师的请求,对赤壁党、政、军、民、学发表了一次演说。他慷慨陈词,声泪俱下,闻者无不失声动容。
当时正值初夏的一个上午。一列专车由赤壁火车站徐徐开进陆水大桥头的赤壁材料厂。从车上走下百余名全副武装的军人,在周围布满了岗哨。一身戎装的少帅张学良走下车厢,登上临时搭起的讲台,首先大声疾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指出在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唤起民众一致抗战是当务之急。张学良在演讲中,谈了家事,再言国事,说他有家不能归,有国不能报,既不能报父仇,又不能雪国耻,十分痛苦。他呼吁民众团结起来,制止蒋介石打内战,每到伤心之处声泪俱下。英雄泪落在赤壁的土地上,激起了赤壁人民抗日热情,为赤壁人民的英勇抗战作了一次生动有力的思想动员。
罗亦农与鄂南秋收暴动
罗亦农,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上海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罗亦农同志1920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去莫斯科学习,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1927年出席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后到南昌,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和中共长江局书记。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组织领导了湖北的秋收暴动。为部署以赤壁为中心的鄂南秋收暴动,日,罗亦农同志亲自到赤壁,在现在的赤马港办事处莲花村石家召开了鄂南六县党的负责人会议,讨论了鄂南秋收暴动的有关事宜。9月初,罗亦农同志再次到赤壁,确定了9月10日为鄂南全面暴动的日期。鄂南秋收暴动失败后,罗亦农同志继续深入赤壁等地,发动群众,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准备条件。同年11月,罗亦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并以中央巡视员名义,两次深入湖北指导工作。日,罗亦农同志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时,由于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英勇就义。
郭亮领导鄂南收秋暴动
日,赤壁市中伙铺劫车打响了鄂南秋收暴动的第一枪。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了秋收起义工作,委派郭亮同志任鄂南特委书记,黄赤光同志任总指挥,领导鄂南秋收暴动。在此期间,郭亮同志曾两次亲临赤壁对秋收暴动进行部署。原计划9月10日暴动,因特殊情况,起义提前了一天。由于刘步一的叛变,漆昌元遭到杀害,赤壁的秋收暴动虽然失败了,但以郭亮同志为首的革命先烈永远活在赤壁人民心中。
郭亮号靖笳,1901年生于湖南长沙,是我党早期工会领导人之一,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湖南工团联合会干事,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工农运动部部长,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在中共五大当选中央委员,任湖南省委书记。“马日事变”后郭亮到达武汉,参加了贺龙领导的部队,在贺部做政治工作,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郭亮后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湖北特委书记,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书记,日,在岳阳组建特委机关时,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9日清晨,在长沙被秘密杀害,年仅27岁。
张体学关心赤壁楠竹生产
赤壁是著名的楠竹之乡,已故的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同志非常关心赤壁的楠竹生产。
1962年,张体学省长指示省林业厅在赤壁丁母山搞栽培楠竹试验,培育楠竹竹种4000多亩,使这里成为鄂南著名的楠竹种园。1964年,张体学同志亲自派车,将赤壁市陆水南岸荆泉东流港的栽竹能手、林业劳动模范吴秀锋同志接到省委大院传授楠竹栽培新技术和经验,将赤壁科学种竹的先进技术传播到全省和全国。敬爱的张体学同志关心赤壁的楠竹栽培,一时传为佳话。
张体学同志,1915年生于河南新县,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共党员,担任过红军班长、排长、营教导员,曾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张体学同志带领新四军五师,战斗在鄂南山区,曾深入赤壁市随阳山一带。建国后,他历任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师长,地委书记、湖北省委组织部长、代省长、省长,代理省委第一书记、省委第一书记等职,曾当选为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日,敬爱的张体学同志病逝于北京。
李秉范(1915——2007),湖北石首市人,是解放后蒲圻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李秉范1930年参加革命,10月加入共青团,1931年起随农民革命军在石首、洪湖一带打游击,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安北特区区委书记,1940年参加天门、汉川等地抗日工作,任武装部长,1941年任天汉地区(天门、汉川)公安局长,1943年调湘南任县委副书记,1943年任监沔县委书记,1947年到鄂西一带打游击,1948年5月再回任监沔县委书记,1949年四野解放蒲圻后任蒲圻县委书记、指挥部政委兼县长,1950年调广东工作,1978年5月调国家建材部任基建局局长。
孤胆英雄杨斌
1941年至1942年冬,有个年轻的抗日孤胆英雄,经常活动在中伙铺至汪家堡段的铁路两边。只要发现有日军单独行动,他就突然袭击,消灭敌人。两年间消灭日寇近百人,弄得日寇惊慌失措,闻英雄之名而丧胆,单独不敢行动。
这个抗日孤胆英雄名叫杨斌,四川人,原是国民党军杨森部下,因被日军俘虏,编在赤壁日伪保安大队当兵。1941年,在暗中帮助抗日的保安司令胡允孚的协助下,他带枪出城,独自坚持抗战。后来据率部反正的胡允孚说:“杨斌个子不高,机智勇敢,是个孤胆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好儿男。”
一天,3个日本鬼子到乡间掳掠。杨斌得知鬼子必定从舒漆家附近小桥上过,于是,就埋伏在桥底下,将枪口从石桥缝中伸出。果然,3个日军过桥,杨斌一枪击毙一人,又一跃跳出,再歼一敌。另一名敌人逃脱。
杨斌久有摸汪家堡日军岗哨的打算。他常常暗中观察,摸清日军换岗规律。一天,杨斌身着日军服装,在换岗前几分钟,走近岗哨,向一个日本兵立正敬礼:“嗨!”随即对方也:“嗨!”日本兵转身就下岗,杨斌从背后一刺刀,结果了这个日寇,拿走了枪支。
杨斌到处打击日寇,搞了不少枪支。据传日军枕头底下的枪支他都有办法弄走。当时在赤壁一带抗战的九战区第六挺进军第八支队为了要杨斌的枪支,就任命他一个“特别行动组组长”的虚职。
日寇为了对付杨斌,采用伏兵之计,以两人为诱饵,致使杨斌被敌包围,杀害于蒲圻古城旁的河北街。当地人听说杨斌英勇牺牲,不胜悲痛,连夜将英雄遗体运往神山,举行葬礼。神山人多自发捐款,厚葬杨斌。杨斌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赤壁人民心中。
李道南(1901——1973年)湖北随县人,天主教徒,洗名若瑟,北京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历任汉口嘉纳、圣若瑟女子中学、上智中学校长,中华公教育青年会总会监理,汉口《民德周报》编辑,江岸天主堂本堂司铎,汉口总堂副总本堂司铎等职,曾作为“中国赴罗马朝圣团”成员赴梵蒂冈朝圣。
1948年,李道南先生离开教育界,1951年由罗马传信部任命为天主教赤壁教区主教。上海教区意大利主教罗锦章,常住武汉,也插手管理赤壁教区教务,兼管教区在汉所房地产。1958年武汉市天主教神职人员与教徒率先提出“维护祖国独立尊严和人民利益,彻底摆脱帝国主义控制,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李道南先生在教会大会上发表声明,鼓动全国天主教所有主教和神职人员也共同走这一条路。这年4月,李道南先生以当时是武汉市仅有的正式主教的身份,为两名新当选的主教祝圣。李道南先生先后被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常委,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委员,湖北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等职。
1963年李道南先生因右派问题,下放到赤壁,1973年病逝。他的右派分子问题,1981年已予以改正。
民族英雄李庭芝
李庭芝(),出生地赤壁,祖籍随州,是南宋末年的抗元民族英雄,开庆元年(1259年)驻守扬州,与元兵屡战不退。谢太后降旨令他投降元朝,李庭芝宁死不降,屡杀劝降使官,元朝将军阿术提率领大军包围扬州,李庭芝坚守不屈,粮尽城破,英勇就义。戏剧《碧血扬州》高度赞扬了他拒降、杀敌、英勇就义的事迹。赤壁市余家桥乡牌楼李家的《李氏宗谱》记述了李庭芝的家世和事迹。李庭芝的祖父叫李道,是庆远军节度使,封为雍王。李道有个女儿叫李凤娘,美貌无比,是宋光宗的皇后,生了宋宁宗。李道之妻张氏因此封为秦国夫人。这说的是李庭芝与南宋王朝有亲戚关系,身世显赫。《李氏宗谱》颂扬李庭芝说:“阿术大举,中原陆沉。全城守义,曾几何人。庭芳不屈,为国亡身。睢阳平原,与尔为邻。”
邓士亮铸观音铜像
赤壁很多人都知道在城西望山大沙洲曾经耸立着一尊万斤重的铜观音塑像,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她的来历。铸造这尊铜观音菩萨的人叫邓士亮。
邓士亮字寅侯,赤壁人,明代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举人,甲辰(1604年)进士,曾担任州学正,广东肇庆府推官,南京户部郎中,四川马湖府知府。邓士亮在任马湖府知府时,朝庭征购铜一万斤。邓士亮用国库银子把一万斤铜征齐后,上面又通知不要了,要把铜以高价卖给老百姓,将银子上解国库。邓士亮说,先前上面廉价征铜,现在又要以高价卖铜,这里的老百姓怎么受得了呢!于是将自己多年积蓄纳入国库抵偿了这一万斤铜,将一万斤铜铸成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鱼篮观音像,在铜像的右背侧镌有“明万历丙子年孟春月吉日知马高湖府事中宪大夫邓士亮同妻安人汪氏偕男日肇捐资命蜀之嘉阳南犍匠金可德等铸于马湖郡中”铭文。邓士亮后来升任川南道尹,死在任所上。他的夫人汪氏将观音铜像运回赤壁,立于城西的望山大沙洲上。这尊楚地最大的铜像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6年7月,当作“四旧”被砸毁。珍贵的文物可惜就这样在大沙洲荡然无存了。
王莹拒贿却婚
明朝宣德年间,赤壁有个进士叫王莹,字润之,是个年轻才子,又长得很漂亮,同治《蒲圻县志》称他“美姿容,好言辞”。
王莹二十二岁官居刑部侍郎,虽说嘴上无毛,办事却秉公执法,不讲私情。朝中兵部尚书潘龙有一儿一女。儿子长得极丑,又坏得“头上生疮,脚下流脓”。女儿却长得似一枝花。
潘公子日日寻花问柳,逼死了民妇,被关在刑部大牢。潘尚书先是自持官大,指名要王莹释放他儿子。王莹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个尚书的儿子焉有不按律之理。”尚书见硬的不行,又派人抬了金银晚上送到王莹家里,求王莹放人。王莹喝令他们抬走,“我洁白之躯,安受赃银污钱。”潘尚书的家人灰溜溜地把金银抬走了。
潘尚书见送银子不行,想起美人计来,托媒说亲,要把女儿许配给王莹。王莹素闻他的女儿美貌,但不贪美色,对媒人说,“我在朝为官已有两年,久闻尚书千金艳丽无双,早就请了月老牵线,尚书以故相辞,今其子犯法,又主动结亲宽刑。我身在天子足下,当先尽天子之忠,待斩了潘公子再议亲可也”。王莹为了不使尚书继续纠缠,毅然请出尚方宝剑,斩了潘公子,为京中除了一霸。
张道清(1136——1207年),字得一,生于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赤壁人,南宋著名道士,青年时入随阳山修道并建道场,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自言见帝君授以秘诀,能呼风唤雨,用符咒治疗民间疾疫,一时名驰京师。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他以所居为祀,敬奉玉帝;淳熙元年(1174年)入江西龙虎山拜见正一天师,受《大洞经萧》;淳熙十年(1183年)至临安游京师,当时齐安郡主身患痼疾,张道清将她医好,深得东宫太子赵淳礼敬;次年离杭州自郢入四川,云游湖南,后来返回赤壁,再到通山九宫山,安排他的徒弟相宗华修建九宫山道观。绍熙元年赵淳继位,派遣使者召见张道清,为朝庭设立国醮,把他居住的地方赐名为“钦天观”。宁宗赵扩即位后,每年派遣使者进山赏赐他。庆元五年(1199年),张道清赐号真牧真人。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赵扩把钦天观改名为瑞庆宫,加封张道清为太平护国真牧真人;开禧二年(1206年)敕江西转远司拨给闲田,免其租赋,慈明皇后也赐钱为他添置庄园。1207年,张道清在通山九宫山逝世,理宗赵昀绍定四年(1231年),追赠他为真牧真人。
“后五子”之一的魏裳
明朝嘉靖年间,活跃在文坛上的著名“后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后五子”之一的赤壁人魏裳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位。
魏裳,字顺甫,魏正蒙之子,是赤壁魏氏三世侍郎之祖。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64年)中举,二十九年庚戌中进士。魏裳为人端直,一生苦于读书,因而博学多才,一时海内名士都与他结交。魏裳与拟古派文人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何景明等人关系密切,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又与南昌余日德(字德甫),铜梁张侍允(字肖甫),新蔡张九一(安助甫),合称海内四甫。
“后五子”均系王世贞门下,尤其以魏裳能谨守师说而不变。他在《云山堂集·嘉允序》中称,文章不是《左传》、《国语》不读。文赋不是司马迁、司马相如的不读。诗词不是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大历(唐代宗年号)时代的不读。王世贞称赞魏裳“不失宗门”。
魏裳曾官授刑部侍郎,出守济南,在济南多次打退海盗侵扰,又对济南实行均赋减粮,成绩卓著,深得济南府百姓喜爱,因而晋升山西副使,晚年辞官归里,杜门著书课子,卒于赤壁家中,诰授通议大夫左侍郎。
魏裳一生写了大量诗文,主要著作有《楚史》、《云山堂集》等,是明代中叶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化名人。
张国溶与湖北咨议局
张国溶,字海若,赤壁市陆水湖木兰山张家人,生于公元1878年,1902年中举,1904年进士及第,被授翰林院编修。他接着留学日本,受孙中山同盟会进步思想影响,率先剪掉了辫子。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张国溶回国返回湖北,开始与汤化龙一起组建湖北咨议局,第二年正式成立湖北咨议局,由汤化龙任议长,夏寿康、张国溶任副议长。
咨议局成立不久,张国溶又与汤化龙、夏寿康发起成立了“汉口宪政同志会”,仍由汤化龙任会长,张国溶、夏寿康任副会长。三人常议道:“我们大半是朝庭的科举人士,深受皇恩,一定要保护皇室,实行君主立宪。”
为了实现改良主义的抱负,张国溶与汤化龙、夏寿康联络各省立宪派士绅如张骞、谭廷凯、蒲殿俊、林长民等向清政府请愿,要求早日实行君主立宪,并邀集各省代表进京上书,请求速开国会。1909年至1910年间,张国溶三次率缙绅进京请愿。第一次请愿是要求清政府实行立宪,第二次请愿是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第三次请愿是请求清政府组织立宪内阁,但是三次请愿都是毫无结果而归。
三次请愿的失败,张国溶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深感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因而他同情革命,并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中。
宣统三年夏秋之交,武昌起义前夕,张国溶等以咨议局作为革命的秘密据点,多次秘密集会。张国溶等并由陶德先生举荐给革命党人刘仲之,以共商革命大计。
同年8月20日,革命党人在咨议局举行联席会议,决定都督府设军令、军务、参谋、政事四部。政事部即都督府内阁,内设外交、内务、政府、司法、交通、教育,编制七局,张国溶为编制局局长。因政事部部长汤化龙的阴谋篡权活动,9月4日政事部取消,晋各局为部,张国溶就任编制部部长。10月11日,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选中了黎元洪,想让他充任大都督,领导起义军。此时的黎元洪吓得躲在他姨太太的床底下,张国溶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将黎元洪从床底下拉起来,带到咨议局,迫使他就任起义军大都督,顺利地摘下了御用的咨议局牌子,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并废除大清黄龙旗,代之以十八星旗。
但衡今(1879——1966),名茂权,赤壁市中伙铺镇琅桥村人,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湖北法政学堂,毕业后,任江陵县知事,后受孙武聘请,出任蒲圻县神山开源煤矿经理。
1929年但衡今参与起草桂系军阀“讨蒋通电”。桂系兵败后,但衡今遭蒋介石通缉,逃匿香港,1932年受广东省主席陈济棠聘请,任广东省参议员。
抗战初期,但衡今任国民政府视察专员、国家抗战总动员委员会首席参事,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入川为国民政府迁重庆作准备。抗战胜利后,他任湖北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日,省参议会通过了但衡今“救济灾民,复兴教育”的提案。民国37年(1948年)他被选为“国大代表”,接着到湖南与程潜会面,提出“国事已属中共,勿逆天意”
,但终未能参加程潜的湖南起义,反而到国民党宋希濂部任14兵团参谋。1950年他经香港到台湾,晚年闲居台北,日去世。
但焘(1881——1970),字植之,中伙铺镇安丰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光绪三十一年跟随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任总理秘书。宣统三年(1911年)冬,中华民国成立,他任总统府秘书兼公报局局长。南北议和告成,唐绍仪组阁,但焘出任国务院秘书。1914年,袁世凯称帝,但焘辞去一切职务,闲居上海。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但焘应邀出任国会秘书长和军政府秘书长。1919年国会正式成立,但焘任参议院秘书长兼宪法会议秘书长。1934——1945年,但焘任国民政府秘书,1946年任国史馆总干事、副馆长并主持馆务,1948年辞职,后去台湾闲居,1956年受聘为“总统府资政”,1970年去世。
教育家马君武
马君武(1881——1904年)名和,字光公,赤壁市西门外铁山马家人,是民国中期著名教育家。1921年,由孙中山先生推荐,马君武当上了广西省省长,后因军阀不容被迫辞职,投身于教育事业,任广西大学校长,教授,从此终身从事教育事业。马君武去世后,周恩来题了“一代宗师”挽词,朱德、彭德怀题写了挽联。蒋介石、李宗仁、宋子文等都送了挽联追悼他。
马君武早年随祖父寓居桂林,曾到日本、法国留学,1905年在与孙中山一起组建同盟会,为《中国同盟会总章》的起草人之一,辛亥革命后被选为国会议员,当了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著有《马君武诗选》传世。
余日章(1882——1936),赤壁市神山镇西梁湖村人,父亲余文卿为中华圣公会牧师。余日章自幼入基督教,光绪二十一年(1895)考入武昌文化书院,继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光绪三十一年毕业回武昌文化书院,继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光绪三十一年毕业回武昌文化书院附中任教,光绪三十四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学,宣统二年(1910年)获博士学位,返国任武昌文华中学校长,1911年任民国政府英文秘书,191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基督教青年协会,成为中国基督教屈指可数的头面人物。
余日章先生一生主张教育为立国的基础,认为中国之所以衰弱,是因为没有科学知识,道德退化,只有大力开办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材,才能修养人格,富强国家。因此他在故乡西凉咀办“日章小学”,免费强制儿童入学。他曾多次回到家乡,召集不愿送子女入学的家长开会,指出没文化,等于是睁睛瞎,甚至用膏药将坚决不愿送子女入学的家长贴上一只眼睛,叫他们回去思考。仅管当时曾受到部分人的非议,但绝大多数人认为他这种精神是可贵的,深受人们的称颂。
余日章先生成为中国基督教头面人物后,又以民间人士身份,频繁参加政界活动。他曾多次代表政府出访美国。主要有,1915年5月——9月,他参加袁世凯政府农工商部的实业考察团赴美考察,任该团考察名誉书记。这次访问美国的是“联络邦交,促进实业”,余日章为该团发言人,在这次访美过程中,作了九十次讲演。他很会迎合美国听众的心理,使他们感到“没有一个从外国来的人曾使我们这们兴奋过”。1921年11月,余日章又以“国民代表”身份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他奔走于美国朝野人士之间,到处介绍中国实况,并征询美方代表的意见,要求美国国会支持中国。
1927年7月,余日章又率中国代表团赴檀香山参加太平洋国际会议。在会议发言中,他希望美国出面遏制日本对中国侵略。
1932年,余日章先生去美国治病,曾面见美国务卿史汀生,也曾提出了希望美国出面遏制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但是未能实现。
余日章先生与蒋介石关系颇深。1927年蒋宋主行婚礼,因为宋美龄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因此先在上海西摩路宋宅,由当时任西藏路慕尔堂牧师的余日章为他们主持了基督教式的婚礼。余日章的女婿黄仁霖之所以担任“励志社”总干事,就由于余跟蒋的渊源。
1934年,余日章先生病重辞去青年会总干事一职而任名誉干事,日病逝于上海。
贺国光(1885——1969年),字元靖,赤壁市赵李桥镇人,早年考入四川陆军军官速成学堂骑兵科,毕业后任四川新军排长、队官、管带等职,辛亥革命后投奔黎元洪,任第四骑兵旅营附,1913年保送北平陆军大学深造,1921年任陆军十五军军长,兼开封警备司令。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贺国光在河南通电起义,回武汉任第四军军长兼武汉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31年追随蒋介石在江西剿共,任剿总司令。
抗战爆发,贺国光入川做刘湘、杨森的工作,要求他们支持南京中央政府迁都重庆,任重庆行营副主任、代主任、省政府秘书长,兼重庆市长,代四川省主席之职,1941年兼重庆防空司令,1949年任西康省主席,西昌行辕主任、警备司令。1949年秋,他与周恩来秘密代表鲜英接洽,策划起义,但蒋介石抢先将贺国光的家属全部接往台湾,起义未行。贺国光先生1969年4月去世,著有《八十自述》。
病理学专家叶曙
叶曙,字奕白,赤壁市官塘驿镇十八里畈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16日,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毕业于日本千叶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即在该大学病理学研究室从事研究;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民国三十年(1941年)返国执教于上海私立东南医学院,除专任病理学教授外,另兼教务长之职;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应国立台湾大学的聘请做病理学教授,并兼任病理学研究室主任,一直到1972年。在这期间,他还兼任台湾大学医预科主任及医学教务主任共12年。
叶曙先生1963年当选为台湾当局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第五届评议员,1963年当选为台湾当局中央研究院院士,1969年再度当选为台湾当局中央研究院第七届评议员,后来继续当选第八、九、十届评议员。
叶曙先生从事病理学研究44年,迄今共发表中、英、德、日文学术论文64篇,著有《病理学》、《应用病理学》等大学教书用书两种,名著译述4种,编辑国立台湾大学病理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5篇。他曾任世界卫生组织反肿瘤组织学分类国际咨询中心合作中心主任,出席了1965年、1968年及1970年的国际反肿瘤学术会议。他研究范围很广,对鼻咽癌、皮肤癌、慢性砷中毒、血管疾病等也有专门研究。叶曙先生1978年在台北退休。
周逸群(1896——1930)字立风,祖籍赤壁市新店益阳桥周家,出生于贵州同仁;1919年留学日本,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23年春回上海,组织贵州青年社,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新思想;后进黄埔二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主席,出版《中国军人》、《青年军人》等刊物,同年被选为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特别党部第二届执委、常务委员;1926年春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军委常委兼宣传科长,协助周恩来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作准备。北伐时周逸群任第9军1师政治部主任,与贺龙率1师英勇作战,先后攻克石首、公安、沙市、宜昌,直指武昌。1927年4月他任第二十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三师师长,与周恩来一起介绍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时亲临第一线指挥。
1928年周逸群与贺龙一起开创湘鄂西根据地,任前委书记。1931年受党内左倾机会主义份子排挤,周率部开辟洞庭湖特区,5月至岳阳贾家凉亭遭敌伏击牺牲,时年35岁。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周逸群被全国网民选为100位为中国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之一。
建筑学家鲍鼎
鲍鼎(1899——1979),字祝遐,赤壁市陆水湖办事处鲍家州人,是毛泽东主席亲自会见过的建筑学家。辛亥革命后,鲍鼎立志要学“于国于民有益之术”,寻求“工业救国”之道,1914年考入北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于19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
1928年,鲍鼎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美,获建筑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为了祖国的建筑事业,他婉言谢绝了美国工程界和大学的邀请,放弃了留在美国任职任教的优厚待遇,返回了阔别4年的祖国。
1932年至1945年,鲍鼎先生一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在抗战期间,学校西迁重庆后,就任中大建筑系主任,先后延聘国内著名建筑师杨迁宝、刘敦桢为兼职教授,水彩画大师李钊晨为绘画教授,徐中建筑师为专职教授,童俊、李伯惠、黄家骅,尤庆忠等有名建筑家均被聘请。鲍鼎先生不辞辛苦,亲自编写教材,授课,指导实习。中大建筑教育家戴念慈、吴良镰、周卜颐、刘光华、汪坦,郑孝燮等,均系鲍先生门下。著名建筑家杨迁宝先生曾经评价,鲍鼎先生创办中大建筑系,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为此他获得北梁(梁思成)南鲍(鲍鼎)的盛名。
1949年,鲍鼎先生怀着对祖国乡土的浓厚情感和对新中国未来的美好憧憬,拒绝了各方面请他去台湾的邀请,在武汉建设局任局长,积极筹建设计队伍和建设大军。鲍鼎先生委派康宇负责组建一个设计组织,并邀请许道谦建筑师来汉组建第一家国营江汉工程公司,并开始设计和修建医学院、中南局等工程。1951年,为了适应新的更大的建筑规模需要,鲍鼎先生主持将房地局建筑公司与江汉工程公司合并,组建国营武汉工程公司。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鲍鼎先生主持了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工作,为了搞好解放大道的等关键地方的规划设计,他亲自深入现场调查,考虑周密细致,还邀请了我国许多建筑专家前来讨论,审议设计方案。对武汉展览馆的筹建,鲍鼎先生亲自组织班子,反复研究,集思广益,提出最合理的方案,并到施工现场精心指导。在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时,鲍鼎先生和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与苏联专家合作,认真研究方案,多次修改,以致完善。1957年,中央决定重建历史名胜“黄鹤楼”,鲍鼎主持了设计方案,并将选定的方案提交1958年中国建筑学会青岛会议讨论。其设计方案模型,曾在湖北省展览会上多次展出。1958年,具有世界影响的首都十大建筑开始兴建,鲍鼎先生从设计到竣工,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洒下了滴滴灼热的汗水。日毛泽东主席在武汉接见武汉地区科技界代表时,与鲍鼎先生亲切握手,对鲍鼎先生的卓著功勋表示敬意。1957年,先生受中国科协委任,同陶述曾、周焕章等同志成立“武汉市科协”并任理事长。1956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鲍鼎先生任理事,同年兼任中国土建学会副理事长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壮志终酬,为祖国陶铸英才,硕学高文弘四化;典型犹在,替桑梓勤奋建设,荩筹擘画足千秋”。这是原中大同学燕文若先生送给鲍鼎先生的挽联,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沈国祯(1900——1934),又名明树,赤壁市城西斋公岭沈家人,1925年由漆昌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党组组长,又任中共蒲圻县特别支委书记。8月,沈国祯同漆昌元率领青年敢死队迎接北伐军进城。1927年2月他被选为蒲圻县农协会执委委员、县农协会委员长,4月被选为国民党县党部执委,农民协会委员长,农民部长,在全县10个区、72个乡发展农民协会会员5.5万人。中共“八·七”会议后,他积极参加秋收暴动筹备工作,任鄂南农民革命军第一纵队司令,起义失败后化名叶春华,在通城天岳关组织了一支300多人的肃反队,开展对敌斗争,发展了黄袍山党组织,任通城暴动委员会主任和县苏维埃政府执委。
1928年10月至1930年10月,沈国祯历任中共蒲圻临时县委委员、中共蒲圻中心县委委员;1931年3月,参加江西万载16军整编,为革命输送了大批力量。1934年,沈国祯在江西铜鼓与修水交界处不幸失足坠崖身亡。
江子霞(1900——1931),又名汪德盛,赤壁车埠镇枫桥汪家庄人,师范毕业,1925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到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1926年,汪与徐敬之一起在赤壁秘密筹办、发展农民协会;第二年7月,召开数千人群众大会,成立枫桥农民协会,汪子霞任组织委员;成立300多人的农民军,开展抗租、抗债和镇压反革命活动,处决了几个民愤极大的土豪劣绅;1927年组建鄂南农民革命军,参加秋收暴动,起义失败后转移到沔阳。
1929年,汪子霞同徐敬之等20人回赤壁,组建羊楼洞、望夫山、柳家山、随阳、木兰山等地中共党组织,5月组建了中共蒲圻县委,汪子霞被选为县委委员。1930年,汪子霞领导鄂南赤色游击队,先后与敌人作战几十次,队伍发展到3000多人,正式改编为鄂南特委红军独立师。1930年1月,汪子霞任红军独立师师长。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后,汪子霞率部回赤壁,在洪山寺击毙敌团总宋省三。1931年8月,汪子霞率部回金紫山,在枫桥被左倾分子当作改组派杀害。
张计储(1902——1928),别名传清,赤壁市新店镇人,1920年考入湖北外语专科学校。由董必武介绍,他接受马列主义,1921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北伐战争前回国,任中国国民党武汉特别党部宣传部长和中共湖北地方委员会秘书部部长,领导武汉学生运动,1926年8月组织武汉码头工人迎接北伐军,9月1日起草《汉阳兵工厂工友罢工响应国民革命军通电》,组织工人配合北伐军占领武汉,被选为武汉码头工人总工会委员长。
1928年1月张计储与刘少奇一起组织武汉工人抗议英国水兵杀害码头工人李大生,迫使英国将汉口、九江两地租界交回中国。5月,张计储任湖北失业工人救济局局长,设法救济武汉14万失业工人。1927年9月张计储被派往沙市,任中共鄂南特委书记,1928年2月当选湖北省总工会二届执委。5月沙市党的机关被破坏,张计储被捕,牺牲时年26岁。
漆昌元(1904——1927),别名时杰,中伙铺镇蛟龙桥人,1920年考入武汉两湖师范学校,后又入武昌医科大学,任学生会主席,加入过中国国民党,被选为省学联执委,由恽代英介绍加入共青团,1924年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漆昌元回赤壁发展革命组织,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县党部,召开了县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6年配合北伐军,组织沿铁路线工农支援北伐,带领青年敢死队,一举攻克蒲圻城,迎接北伐军进城。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后,湖北省委任命漆昌元为农民第一军总司令。漆昌元同志日晚率部在中伙铺劫车,打响了鄂南秋收暴动第一枪,第二天又带20多人到新店策动刘步一投靠革命。但刘步一与白匪军勾结,在新店杀害了漆昌元。
钱素珍1907——1928),女,原名陈寿珍,湖南长沙县人,12岁随父母迁居赤壁市官塘驿镇泉口村士夫咀,被钱家收为童养媳,改名钱素珍。她16岁与钱定侯完婚,因经常到汀泗桥卖菜,得以认识漆昌元,开始懂得革命道理,并在漆昌元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8月,北伐军攻打汀泗桥,钱素珍积极参加支前活动,后加入国民党,被选为县党部妇女部长,同年冬回泉口组织农民协会,剪发放脚,奔走于神山、西梁咀、钟鸣桥一带,建立各地农民协会。她以自己苦难经历宣传革命道理,号召妇女行动起来,摆脱枷锁,改变命运。1927年春,县妇女协会成立,钱素珍被选为执委会委员长。钱素珍与漆昌元、沈国祯被群众誉为“赤壁革命三杰”。
鄂南秋收暴动失败后,钱素珍转移到武汉,在第一纱厂当女工,因叛徒告密被捕,在酷刑中坚贞不屈。敌人用铁丝穿她的锁骨游街,最后割去双乳,被杀害于武昌阅马场,年仅21岁。
水利专家覃修典
覃修典,赤壁市神山镇阜头村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他初在天津海河工作两年,1934年留学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36年回国,在水利电力方面一个发电处任主任之职,不久调古田溪口工程处任主任。
1956年调上海化工电厂工作,同年又调水利部水利水电研究院任副院长,不久任院长。
覃修典先生主要从事科研行政领导工作。他在水电的勘察、设计、施工上成就很大,领导设计过古田、新安江等处水电站的建设。1984年,覃修典同志虽已76岁高龄,但仍在为祖国的水利事业而操劳。1984年7月,来自赤壁的老乡到北京专程拜访了覃老。覃老谦虚地说:“我对祖国贡献还很小。很遗憾,家乡有一个陆水工程,我未能亲临一见”。
张进(1910——1985),字侠生,赤壁市车埠镇白驹桥村人,15岁就读于董必武同志主办的武汉中学,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土地革命时期曾任乡农会秘书,9·18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在武汉组织青年铁血团,抗战时期在八路军驻汉办事处工作,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新四军五师,参加开辟鄂南根据地。
抗战胜利,他任安礼县县长,民主建国大学教育科长,中原突围后到东北工作,任中共庄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金县第二书记,万福县委书记,领导当地军民坚持斗争,直到东北全境解放。
1949年4月,张进随四野南下,6月任中共吉安地委宣传部部长,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1953年任广州华南工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84年离休,1985年去世,著有《晚晴楼吟草》一书。
李平,原名饶楚木,1914年生,1932年参加革命,任湘鄂赣游击队分队长,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崇阳三山区区委书记,1934任湘鄂边中心县委保卫局侦察科长,1935年任湘鄂边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7年赴延安学习,聆听过毛泽东同志的讲课,1939年返鄂,任中共鄂南中心县常委兼军事部长,1940年任中共鄂南游击地委书记,1941年任中共鄂南中心县委书记,1943年在赤壁参加天井山、洪山寺战斗,大败日伪军,1945年参加东北解放战争,1949年任东北粮食局加工厂经理,湖北解放后任大治专区副专员,1956年任省工交办副主任,1958年任省水产厅厅长,后任省农办副主任,1998年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享受副省级待遇。
石油战线的优秀代表张瑛
电影《创业》中的那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是感人至深的。这个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原型,就是出生在赤壁的张瑛。
张瑛生于1914年,1936年大学毕业,同年留学于美国,在密芝安大学深造4年,主攻航空科学。1940年回国后,主要从事石油工程设计工作。
1950年,张瑛执教于北京石油学院,并多次参加祖国的石油会战。我国的几个主要油田如玉门、克拉玛依、大庆、大港等地,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张瑛主要从事石油的输油管道的研究和指导施工。克拉玛依的第一条输油管道是苏联援建的。张瑛经过研究,发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着手对输油管道进行了改造。
在大庆油田的会战中,因大庆地处黑龙江省北部,气温低,石油易冷无法输送,往往要用很多加热炉,投资大、成本高。张瑛发明了油管循环加热炉,只用了一个炉就可解决很多方面的循环加热,这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1968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莫须有”的特务罪名,由中央文革第三办公室将张瑛无理逮捕,秘密单独关押,受尽了折磨。直到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张瑛才获释出狱,调石油化工部工作,又在石油研究院任工程师。由于年事已高,张瑛同志现在担任石油研究院总顾问。
张瑛同志在祖国的石油工业上功勋卓著,是石油战线上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的论著很多,主要著作有《输油管的设计与管理》等。
现在,张瑛同志年过八旬,但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为祖国石油工业腾飞而努力工作。
陈绍海,1916年出于赤壁市赵李桥镇市羊楼洞,1933年追随彭德怀部队入伍,先后任区苏维埃政府文书,湘鄂边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长,财政部长,新四军某营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华东野战军政治部行政处长,纵队团政委,师政委,海军中队长,华东军区海军第二大队政委,第七舰队政治部主任,鱼雷快艇基地司令员兼政委,舟山基地副司令等职。日1时30分在大陈岛海域指挥击沉蒋军巡洋舰太平号,打破了国民党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新中国海军军威首次震动了全世界。陈绍海同志1975年因遭受江青迫害不幸去世。
著名诗人邹荻帆
邹荻帆(1919——2004年)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曾任《诗刊》主编。不知者说他是湖北天门人。但实际上,邹荻帆的父亲是赤壁人,邹荻帆出生地是赤壁市官塘驿镇泉口村,后来举家迁往天门。因此,邹荻帆生前曾两次给赤壁人冯晓光写信。日的信中说:“我祖籍蒲圻,父辈迁居天门。我祖父的尸骨和我姐姐的骨肉都埋在那块地方。我依然把蒲圻当作我的故乡。我儿时在泉口逗留过。”在日的来信中说:“60年前曾回过故乡,那时是我二姐嫁给泉口乡丰乐但家,姐夫名为但茂功。”
邹荻帆先生曾给赤壁市“星河文青会”题词:“遥望莼川,星河灿烂;青年诗选,百花迷眼。”
叶珉书遗金抗日
叶珉书,赤壁市官塘驿镇十八里畈村人,叶旭瀛先生的第三个女儿,1927年出生于杭州,幼年随父亲辗转安徽、四川等地,亲眼见到祖国大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在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对祖国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她立志发愤读书,长大了救国救民。
1939年,叶珉书在重庆市立第一小学读书,成绩优良,获奖学金六十元六角。其年5月3日、4日日机轰炸重庆。叶珉书受伤后随家人避难乡间,伤口恶化,因处乡间无医无药。弥留之际,她想念前方抗日将士,请求将所得奖学金全部寄往延安支援八路军抗战。
叶珉书病亡之后,她的父亲叶旭瀛先生按女儿生前遗愿,将叶珉书遗下的奖学金尽数寄往延安。朱德总司令收到此款后,倍受感动,随即投稿《新华日报》,高度赞扬叶珉书这种爱国精神,称赞她“积金纡难,柔肠侠骨、真情逾恒”;叶珉书的不幸夭折是“民族的损失”,并为中华民族损失这颗“明珠”深表痛惜和悼念之情。
叶珉书虽然只活了短短的十二年,但是她遗金帮助抗战的爱国精神是永存的。
田有收与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声震华夏;由谢晋元将军领导的800名将士顽强抗敌的事迹举世称颂。赤壁藉战士田有收就是800将士之一。
田有收,又名田际钿,赤壁市中伙铺镇人,当时是赤壁保安大队战士。
1937年,赤壁、通城的保安大队奉命在湖北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集中,然后开赴上海守卫四行仓库。当时,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在赤壁,所以派往上海的鄂南的战士比较多,仅赤壁籍的就有20多人。
据田有收回忆描述,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异常惨烈。中国将士们高唱《中国不亡》、《中国国旗高高飘扬》等歌曲,与日寇浴血奋战,死伤惨重。田有收曾保留了当年的一些物件,其中有谢晋元将军的头像纪念章。
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后,幸存的抗日将士转移至英租界,后又被日军流放到澳大利亚充当劳役。田有收等14名赤壁籍战士也到了澳大利亚。日本投降后,田有收等人才辗转回国。
1998年,田有收病逝于中伙铺镇花园村。
陈文清(1936——1964),赤壁市神山镇文清村人,1956年加入共青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团支书、民兵连长。
1964年冬,陈文清带领民兵参加本大队水利工程建设,身先士卒,炸石头、堵溶洞、挑土方、样样干在前。12月24日下午3点多钟,工地10多米高的山坡上,突然发生塌方,1块几吨重的巨石从山上飞滚而下,民工吴孝全还在山下土场弯腰装石头,眼看就要被巨石砸中。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文清飞步向前,一掌将吴推出两米以外。吴孝全脱险了,陈文清却躲避不及,被巨石压断右腿右臂,虽经奋力抢救,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中共孝感地委、蒲圻县委作出决定,追认陈文清同志为烈士。
石大华,赤壁市赤马港办事处莲花村人,1951年10月出生,196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2月参加工作,1987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管理工程系工程管理专业,1966——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经济法专业学习。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班长、排长、铁道兵第七师32团政治处秘书、干事,31团3营教导员,师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科长,铁道部17局二处党委书记,代处长,17局党委书记,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副书记、书记,中铁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石大华同志当选为中共十六、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陈训秋,赤壁市余家桥乡安咀村人,1955年10月出生,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参加工作,1981年任共青团咸宁地委干事、宣传部副部长、副书记,1984年任共青团湖北省农工部部长,1985年任团省委副书记,湖北省青联主席,全国青联常委,团中央委员,1992年任湖北省团委书记,1993年任湖北省体委党组书记、主任,1995年在中央党校学习,1996年任中共鄂州市委书记,1988——2001年任湖北省公安厅厅长、省政法委书记,中共武汉市委书记,2005——2006年任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2006年调北京任司法部副部长,授副总警监警衔,是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十七届中纪委委员。
宋步先,赤壁市余家桥乡大岭村人,1939年出生,1958年12月入伍,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书,书记员,排长,参谋,科长,处长,师长,部长,西安陆军学院院长,兰州军区党委委员,少将军衔。他策划组织了闻名全军的“西部一88”的战役演习,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他先后发表军事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20篇获全军优秀论文奖。
方良清,赤壁市陆水湖办事处方世湾村人,1946年出生,1963年入伍,曾任武汉军区司令部军训部部长,作战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军训部副部长、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兼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执委,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少将军衔,先后在《解放军报》、《工人日报》、《解放军文艺》、《军事学术》、《军事》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文艺作品100多篇,出访过欧、亚、拉美的10多个国家。
谭昌明,1947年12月生,赤壁市神山镇钟鸣村人,1963年入伍,1966年入党,现任解放军通讯指挥学院政治委员,正军级,少将军衔。1964参加全军大比武,他成为特等射手,1965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机要学校,1967年12月军校毕业,任昆明军区边防一支队司令部参谋,1968——1969年两次赴老挝执行援老抗美任务,回国后任团参谋,1976年任团政治处副主任,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战功。1979年他在电子技术学院任干部科副科长、科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96年调任总参谋部任兵种部主任,先后在军以上刊物发表理论文章30多篇。
王淼生,赤壁市中伙铺镇人,1947年8月生,中共党员,1963年12月入伍,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历任排长,连指导员,团、师宣传干事,军事科学院宣传部团职干事,军事历史部研究室副主任,正师级研究员,大校军衔。他参与编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被评为全军优秀图书。他撰写了该书十年土地革命战争部分。他还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五卷本)的研究和编纂,任第四卷课题组长兼主编。该书获军事科学一等奖。他还参与编审《中国战争通鉴》,任副主编。
宋世明,1953年出生,赤壁市官塘驿镇十八里畈村人,1970年入伍,1973年就读于海军工程学院对空导航专业,1986年任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部通讯处参谋、副处长、处长,1999年任海军航空兵司令部通讯处处长,大校军衔。他在30多年军旅生涯中,为海军通讯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两次立功,多次受到嘉奖。他撰写的《对台联合封锁作战海军航空兵空中进攻战役通讯战法》一文获全军军事学术论文一等奖。
张炎良血洒南疆
张炎良是赤壁市柳山湖镇宝塔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普通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牺牲时年仅19岁。解放军通讯社编辑的《边防战士的心声》对他作了专门介绍。赤壁人民也忘不了他保卫祖国、血洒南疆的英雄事迹。
1978年4月,年满18岁的张炎良应征入伍,分配在坦克兵“三八线英雄尖刀连”。这个连队曾为丹麦、法国、日本等国军事代表团、新闻代表团表演军事技术,深得领导和国际友人的赞扬。
1978年11月,张炎良随部队开赴广西前线,投身对越自卫反击战。日,张炎良在写给连队党支部的《决心书》中说:“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担负着保卫祖国的重任,在自卫反击的战斗前夕,我热血沸腾,斗志昂扬,烈火在胸中燃烧,手中钢枪已擦得闪闪发亮,只要党中央一声令下,立即杀向反侵略的战场。”
日,张炎良随部队开赴战场。在坦克上,战友魏小华问他,“你怕不怕?”“怕什么?为祖国立功的时刻到了。”张炎良笑着回答。黄昏,在我军进攻高平途中,坦克进入越南松山山腰转弯处,与越军相遇。激战中,张炎良胸部多处中弹,经包扎抢救无效,于当日下午7时英勇牺牲。在生命的最后几秒钟,张炎良说:“战友们,要报仇啊,狠狠打吧!”
张炎良所在部队,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追记三等功。烈士的遗骨现安葬在广西龙州。
宋亚平,湖北赤壁市陆水湖办事处双泉村人,1986年获武汉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共湖北省委研究室工作,1988年辞去公职,到南方务工经商,1993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出任中共咸宁市咸安区委书记,陆续推行了包括“五保合一”、“两推一选”、干部打工等14项改革措施,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04年1月,宋亚平同志调任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09年调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叶文福,赤壁市官塘驿镇白羊畈村人,生于1944年,师范毕业后当过小学教师,1964年入伍,1966年开始诗歌创作,1978年出版诗集《山恋》,1986年出版诗集《天鹅之死》和《雄性的太阳》,1992年出版诗集《牛号》。叶文福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梁必文,赤壁市余家桥乡人,1958年3月出生,1990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汉语文学专业,1977年参加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赤壁市文化局副局长,省作协秘书,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长江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数百首,并发表中短篇小说、评论等,出版诗集有《杨梅雨》、《燃烧的灵魂》、《梁必文诗选》等,并有作品获奖。
饶庆年,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街道办事处人。1981年开始从事诗歌创作,同年在《诗刊》上发表处女作《教师的笔记》,其后在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诗作300多首,多次获奖,著有诗集《山雀子街来的江南》、《DT的情人》和《饶庆年抒情诗精选》。饶庆年的诗美丽、纯朴,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他被中国诗坛称为当代中国乡土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1995年11月饶庆年英年早逝。2005年11月,中国作协、湖北省作协、赤壁市人民政府在赤壁市举行饶庆年逝世十周年纪念会。
余玮,赤壁市中伙铺镇杨岭村人,1972年生,黄石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现任《中华儿女》执行主编,在《人民日报》等全国500多家报刊、媒体发表作品3000多篇,著有《世纪小平》、《魅力陈云》、《敦厚朱德》、《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邓小平的最后岁月》、《德行天下》、《军之骄子》、《红色之恋》、《科学脊梁》、《中国高端访问》1——12部、《走进中南海》、《中国诺贝尔》、《闪闪的红星》、《生命的呼唤》等畅销书30多部,获艾青杯等文学奖100多次,多次参加“两会”报道,是作家兼新闻记者,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成君忆,赤壁市新店镇新店村人,1972年生,是管理学专家,中国管理文学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渔夫与管理学》、《爱情经济学》、《管理三国志》、《象园丁那样管理》、《千里走三国》等。《水煮三国》发行量达120万册,而且在欧、美、东南亚,在日、韩等国和港台地区引起强烈反响。成君忆成为中国对外发行经营管理图书的第一人,并经常讲学于东南亚和祖国内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铜陵官塘二路小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