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主题曲.守望客家的演讲稿

透视福建“龙岩文化现象”:海峡两岸的客家乡愁
 来源: 
海峡两岸的客家乡愁
——透视福建“龙岩文化现象”(下)
  最近,台湾苗栗出现的一座客家圆楼,勾起了当地客家人的无限乡愁。
  福建龙岩市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和重要的台胞祖籍地,龙岩有54个姓氏的居民迁往台湾。台湾现有的500万客家人中,祖籍龙岩的就有70多万人。2012年,台湾苗栗县县长刘政鸿带队到龙岩永定土楼考查,决定仿照永定土楼的外观与结构,在苗栗建造客家土楼。
  余光中将乡愁形容成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而今两岸客家人的乡愁变成了一座座圆圆的土楼、一块块写着祖训的牌匾。构建一个完整的“海峡客家乡愁”,成为龙岩文化人共同的伟大梦想。
  一台大戏,让两岸客家人魂牵梦萦
  《土楼神韵》是一部让客家人魂牵梦绕的大戏。这部大型原生态歌舞剧曾创下大陆首个地市级以下文艺团体进国家大剧院承担整台演出的纪录,还曾4次赴台演出。
  “2010年,《土楼神韵》首次赴台演出,不少年长的观众流着泪看完,还有人找我们诉衷肠:‘你们演的就是我当年到台湾的情景’;还有人看完了舍不得离去,到舞台上来抚摸我们的道具。”《土楼神韵》总导演、龙岩永定县原文联主席赖永生这样回忆。
  整场晚会以浓郁客家风情为基调,用原生态客家山歌、舞蹈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手法,形象地再现永定客家土楼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求生存图发展的艰辛历程,全方位展示永定客家土楼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淳朴的土楼民俗风情。
  一尊祖佛,让两岸“客家”越走越亲
  1989年,台湾淡水鄞山寺住持胡俊彦等人跨越海峡,走遍了福建省的好几个县份,都没有找到他们期待已久的定光佛祖庙——均庆院。
  1991年,胡俊彦住持再次组织“寻根团”,几经周折终于得知均庆院在福建省武平县。他们随即辗转前往武平,在庄严肃穆的祖庙均庆院朝圣定光佛,并举行分香仪式。临走,胡俊彦住持要求信徒每隔3年都要来祖庙包装香灰回台,以祈福两岸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形成于闽西客家文化的定光佛信仰,跨海到台,扎根台湾,维系海峡两岸信众的感情。定光佛是两岸客家人开山祖的象征,在人民开山辟土之际,提供精神上寄托、思念家乡的象征。共同的信仰,让两岸客家人走得更近。
  龙岩和台湾围绕定光古佛信仰开展了多项交流活动。2010年,应台湾定光佛信众邀请,定光佛金身在巡游团护送下首度赴台。首站抵达台湾彰化定光佛庙,当地信众纷纷到场,参拜他们等待已久的“客家保护神”金身,随后在彰化、台北、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参与为期8天的绕境巡安活动,定光佛金身接受台湾上万名信众的朝拜,祈求风调雨顺,两岸和谐。
  2011年,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定光佛文化节,在定光佛信仰发源地武平县均庆院举行,来自两岸的1000多名各界人士共祭定光佛,续写两岸牵手“定光佛”的久远渊源。
  一个梦想,让客家文化人“上下求索”
  日,台北市中正纪念堂大门缓缓打开,闽西历代书画名家作品映入眼帘。历史的篇章,记录下了龙岩市书画家作品首次入台展出的情景。
  由龙岩市文联、台湾两岸和平文化艺术联盟、台北市山痴画会共同主办,龙岩市书协、美协、客家美术馆、闽西书画院承办的“闽西历代书画名家精品展”,共展出上官周等63位闽西籍历代书画名家作品89件。
  时隔4年,忆起往事,龙岩市文联主席王永昌仍是眉飞色舞。构建“海峡客家乡愁”是王永昌的梦想,也是龙岩文艺界人士共同的梦想。
  用镜头定格、用画笔描绘、用毛笔传承、用钢笔记录,不管是用何种方式,龙岩客家人都在为完整地保存客家文化而努力。国家图书馆收藏刊物的文学季刊——《客家文学》,由龙岩市文联和龙岩连城县文联联合主办,邮寄给全球客家精英。王永昌正在盘算着如何打造全球客家文学创作中心,准备将这份客家乡愁从两岸覆盖到全球的客家人。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高建进)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宏泽]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守望幸福-飞跃数字报刊系统-
版权所有:璧山报
 今天是:日 星期二
发刊日期:日 >
> 第一版 > 新闻内容
新闻作者:罗君 文/图&&发布时间:&&查看次数:535&&&&
公园里的仿古建筑
  日前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传递出一系列重要信息,其中引人注目的表述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句诗意的表述“记得住乡愁”,勾起了许多人对建设家乡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韵,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乡愁。对于璧山而言,“记得住乡愁”不仅是诗意的表达,其背后更有重重深意。  在璧山,历史是这座城市的根脉和记忆,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精神让这座城市居民有了乡愁的归宿感,它们像散落在璧山各个角落的珍珠,温润着这座城市的底色。 璧山之“乡愁”是历史的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多少历史文化意蕴深厚的古文物被改造得荡然失存。而璧山在城镇建设中,注意文化遗存的保护,永续传承了1200余年来的历史记忆。  璧山地处成渝古驿道,自古以开放的气度包容天下,历时百年至今完好无损的天主教堂“露德堂”就是见证。这是重庆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天主教堂,占地30亩,是一些年轻人拍婚纱照的选景地之一。  而璧山,也从来不缺对儒雅文化的追崇。矗立在璧山城市中心的文庙成为千百年来璧山人民膜拜的圣殿。  高大巍峨的璧山文庙建筑历经浩劫而幸存,阔大的三扇山门见证了璧山千年的变迁。红墙碧瓦,斗拱飞檐,经过世代保护修缮的璧山文庙,成为重庆市唯一保存至今的古文庙,也成为儒家文化自古以来在重庆地区兴盛的最有力的佐证。  如果说文庙是古代供奉孔儒的圣殿,那么璧山的古牌坊则是儒雅文化根植于下里巴人心中的具体器物。  璧山现存有何氏百岁坊、狮子桥牌坊、朝元寺牌坊三大精美的石质牌坊建筑。  在来凤古驿,矗立着一座迄今有165年历史的何氏百岁坊。整座牌坊坊身用中国传统建筑中惯用的卯榫结构法建造,相当牢固。4根石柱矗立让牌坊形成了3道门,石柱底部正面雕刻了狮子、白象、麒麟等吉祥动物,石柱侧面雕刻了龙纹和祥云,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除了八塘镇一品社区东北场口古大道上的狮子桥牌坊,与何氏百岁坊同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朝元寺牌坊,也同样令人震撼。建于清嘉庆四年的朝元寺牌坊坐北朝南,石质仿木结构,单檐歇山式顶。楼龛内刻有修建记事序文,匾额正面刻着“人天化育”四字,背面刻着“经国福田”四字,牌坊上还刻有八仙过海、十八顽童等浮雕共52幅。  融古代雕刻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牌坊让现代人感受到古人对长寿的追求,对孝道的提倡,也是对‘凡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村夫也可以追求厚德崇文’的认可。  而这些璧山古代的遗世之作完好保存,留存了历史记忆的肤理,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追忆和找寻璧山的千年历史传统文化。璧山之“乡愁”是文脉的延亘  城镇化不是一味的高楼大厦,一味的车水马龙,更不是“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璧山在城镇建设中, 依托众多历史古迹,通过恢复城市历史风貌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建设,让璧山文脉得以延亘。  “千年文宗,儒雅璧山”,长达1200余年的建县历史,源远流长、绚丽多彩,浓厚的区域特色文化,让璧山在城市人文环境的打造中更加得心应手,信手拈来皆文章。  飞檐廊桥、林荫步道、湖光山色……这是璧山的观音塘湿地公园和秀湖公园的真实写照。然而在璧山的公园,除了优美的景色外,还能找寻到璧山的千年历史文脉。(下转2版)  (上接1版)清晨,冬日暖阳普照大地。在秀湖公园里,花草树木摇曳生姿,仿古建筑错落其间。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重现了昔日璧山古代建筑巧于变化、精于组合的博大精深和精妙绝伦的彩绘艺术。  当你步入公园,诗圣岛、天子桥、隐帝流光坊……每一个景点,都讲述着一个璧山故事,也彰显着璧山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引文化入园的城市建设理念。  此外,新建成的登云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很有文化底蕴。在云台、云霄,云坪、云海等众多公园景点中,建设者们巧妙地将8首赞美璧山的古诗融入其中,为其命名。在这里游客发现,璧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这里不仅可以观赏璧山美景,还能享受璧山独有的文化熏陶。  除了官方的投入,民间的文化发烧友也在行动。  在来凤街道,有一处占地16540平方米的翰林山庄,其坐东向西、依山伴水而建,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系清代“双翰林”王倬旧居。王倬这位清道光二十年的进士,擅长楷行草书,留有七言诗《成都旅行书怀》。现存的整座建筑在原貌上进行了修缮,三进院落,南北分布有绣楼一座、雕楼二座、六角凉亭一座,内置天井两个。  如今,庞大的院落被一位酷爱古文化的生意人巨资接手,他准备将自己多年来潜心收藏的文物悉数搬入,建成一处民间博物馆。  此外,璧山的美食文化爱好者邓先生,整理编写出一本《璧山来凤鱼文化研究汇编》,如此专门的研究,其心血成果让人大为感叹。  “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依托山水脉络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璧山传承文化、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并以此来建设城市,衍生出了璧山独有的城市特质,让每个城市居民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乡愁”。& 璧山之“乡愁”是精神的归宿  璧山在城镇化建设中,注重文化内涵,考虑对居民情感的尊重和精神观照。 使城市成为了成为缓解百姓心理疲劳、提升心灵幸福的“精神家园”,更让百姓在耳濡目染中体验着璧山“厚德崇文、儒雅大气”的文化氛围。  斗转星移,古人“厚德崇文”的追求,今天生根于璧山人的市井生活。  每到晴天,在璧山文庙内,欢笑声声,普通百姓们在大殿内和大殿旁的天井里,愉快地聊着天或下着象棋。一壶清茶伴躺卧,忍看青山斜阳暮,这样休闲惬意的市井生活,是多少都市人的梦中追求!  “台上的人一块惊堂木讲得抑扬顿挫,台下的人一杯清茶听得如痴如醉。”文庙还是璧山历史爱好者们的“百家讲坛”之地,市民对某些历史感兴趣,都可以登台讲述。同时,文庙也是璧山市民心目中的文化坐标,市民们要自发举办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展,也不约而同地搬到文庙或文庙广场来举行。  除了文娱活动,璧山还启动了涉及所有居民的文明礼仪倡导行动:寻找“红灯止步第一人”,设曝光台“看看他是谁”,发放印着“一路文明风,满目和谐情”的雨伞、环保购物袋和垃圾桶,参与者人人有份。同时,璧山还开启倡导儒雅课堂、儒雅机关、儒雅社区的创建行动,支持开设“重庆儒家文化论坛”。  对每一个重要传统节日,璧山赋予其鲜明的主题,清明是“慎终追远”,端午是“忠诚爱国”,七夕是“忠贞爱情”,重阳是“尊老爱老”,中秋春节是“天伦之乐”。  在璧山,“讲仁爱、行道义、守秩序、增智慧、践诚信”的儒家文化精髓,已逐渐内化为市民的言行,让每个璧山市民践行着脚踏实地、敢于担当、开拓奋进、建功立业的信念和追求,化为促进璧山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  “记得住乡愁”于璧山,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表述,更是璧山执政者亲民、为民的执政理念的传达。“记得住乡愁”才能守得住幸福,新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以科学发展的态度,缔造未来美丽的“乡愁”,守望幸福。
评论内容摘要(只显示最近0评论)
  欢迎您发表自己的评论。您的评论将被网络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所共享,
我们将对您的慷慨深表感谢。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飞跃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重庆全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技术热线:
| 备案号:渝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住乡愁纪录片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