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成语能力1000字小论文

浅论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2)
&来源:读书人&【读书人网():综合教育门户网站】
这篇"浅论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论文是程序自动抓取于互联网上,查看更多请点击:读书人网论文频道:/data/lwxz/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这篇"浅论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论文是程序自动抓取于互联网上,查看更多请点击:论文频道:/data/lwxz/
画画的萱萱就很主动地找他俩说需要什么颜料。到最后,他们的画画得非常棒。还有一次户外活动前,我请一个小朋友去拿一袋海洋球到操场上玩,可不知怎么回事,袋子破了,海洋球滚了一地,那个孩子一个人匆忙地捡着。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一个人捡多慢啊,怎么办呢?”孩子们一起说:“我们一起捡就快了。”我告诉他们:“几个人完成一件事,这就是合作,合作的力量大!”通过这件事,大家的合作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还通过玩“过家家”、接力赛等活动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 &&&&&&&&四、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 &&&&&&&&认为,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强化反馈机制。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小朋友在一起合作搭了一个很漂亮的“宫殿”,我及时地说“你们几个合作伙伴搭的‘宫殿’可真漂亮!”“你们配合得真好!”教师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地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要适时给予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使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 &&&&&&&&五、加强“家园合作” &&&&&&&&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也能推动幼儿合作意识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和个别交谈,强化家长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理念。告诉家长讲究技巧,在家里想办法赢得孩子的合作,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可以任意迁就或训斥他们。例如在剥毛豆、整理屋子等活动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合作完成,这不仅增强了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促使家长转变错误的教育方法,告诉他们不要惟恐孩子“吃亏”,对孩子说“谁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这样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团结互助的精神。还有转变理念,如,告诉家长不要每次接孩子回到家时都问“你今天吃的什么?”“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等,而是试着问孩子“你今天有没有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做事情?”“从明天开始每天想办法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做点事情,回来告诉妈妈,好吗?”等等,以此引导孩子养成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事实也证明,通过强化“家园合作”,赢得家长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作者:读书人网友 编辑:kind887)
本文网址:
关于的文章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如何培养幼儿团结合作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2:21:3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如何培养幼儿团结合作.DOC
官方公共微信按照“内容”选择:
浅谈幼儿园养成教育
  09:30:47 人气数:
编导语:幼儿如同一张没有涂鸦的白纸,怎样使这张纸变得色彩斑斓,生气勃勃,那就需要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熏陶,环境的影响,社会的锤炼等方方面面的协作教育。
浅谈幼儿园养成教育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有些外国旅游景点赫然用中文标示:“请不要随地吐痰!”“请别大声喧哗!”别人对我们如此“厚待”,曾有五千年明文历史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知看了心中的滋味如何?我想不可能无动于衷吧!人常说:习惯成自然。一个民族的陋习显现在国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少常规教育造成的悲哀。
那“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我们知道“教育无小事,事事育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类动作的十分之九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园是孩子最初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应当考虑到“养成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小而言之,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少儿期是形成性格的最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以后即使是学到的课本知识再多,脑瓜再聪明,也很可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某种原因而前功尽弃,或走上社会成为一个“半废人”。国外用中文写的告示牌就是否定我们国人素质的最好例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幼儿如同一张没有涂鸦的白纸,怎样使这张纸变得色彩斑斓,生气勃勃,那就需要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熏陶,环境的影响,社会的锤炼等方方面面的协作教育。因此上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各方面教育的作用
㈠、幼儿园的教育和老师的表率作用。
在幼儿园里,老师接触幼儿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幼儿的影响最大,在孩子面前老师就是一面镜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好多老师都懂的至理名言。因此,孩子要养成良好品德与习惯,老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还要有培养孩子能力的好方法。
1、首先,养成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
幼儿园的养成教育目标无处不在,各类良好习惯的培养都能作为养成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遵守公德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卫生习惯等,它们缺一不可。我们要在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初步独立生活的能力。受幼儿认知水平、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局限,幼儿园养成教育的方法应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特征。为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向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而且还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当幼儿将玩具收拾整齐后,教师不仅要表扬:“你们真是好孩子。”“你们真爱劳动。”还应当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给他们讲明道理:“玩具应当放在柜子里,又整齐又好看。下一次我们再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很快旧能找到它们了。”与脱离具体的情境机械说教的方式相比,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幼儿具体形象地明白一个道理,提高道德认识,而且还使他们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同时着也是教师和孩子交流的契机,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其次,幼儿园养成教育要注意恰当的认知的培养。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特别是游戏活动,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实际上,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幼儿的行为,教他们如何轮流、合作、分享,如何解决同伴之间的纠纷,如何帮助别人。幼儿的道德认识必然得到升华,在不知不觉中也就正确掌握了社会的概念。“玩具应当大家一起玩。”“小朋友应该团结合作。”这些指令和口号的要求,也就成了他们的观念习惯。
3、再次,以榜样的行为激励幼儿,时适时引导。幼儿道德认识水平不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给他们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让他们照着去模仿,容易收到好的成效,有时甚至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老师要按照这些要求做。见面有礼貌的问好,吃完饭擦桌子、漱口,有需要协作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同伴群体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经常在班级中表扬能按要求做好的幼儿,让其他幼儿模仿学习,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比如:为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培养幼儿讲卫生的好习惯,教师可将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的照片贴在班级的表扬栏里。这样,无需教师讲很多道理,幼儿就会照着去做。一段时间以后保养栏中幼儿的照片会越来越多,洗手自然会成为孩子们自觉的行为。
㈡、家庭的熏陶作用。
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互动,在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时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幼儿的模仿性强,辨别能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有关资料表明: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真正懂得“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含义。举止言谈要给孩子起一个好的榜样作用。比如在带领孩子外出旅游,对公物的爱护、对游人的礼貌、对公则的遵守等,家长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引导孩子在对周围的事物接触中,比较丑美和善恶。买东西先叫叔叔或阿姨;路上遇见熟人,主动问声好;会礼貌作客,进屋先轻轻敲门;不乱翻别人的东西;大人说话不插嘴,别人送东西要得到父母同意才能接受;别人问话时要回答;对人说话态度和气等。
为达到对幼儿养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可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提出必要的要求:我们曾经设计了运用“好习惯养成活动”家庭评价表,指导家长鼓励孩子养成进餐的好习惯;在家园联系园地中提出幼儿饮食习惯的目标要求及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要求,在家庭中提出相一致的要求,使良好的饮食习惯得以巩固。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介绍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推荐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这样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鼓励和支持。
针对有些幼儿在幼儿园能保持良好习惯,但在家就会变成另一副样子,出现“一个小宝两个样”的现象。我们可采取不同的措施。如:⑴开辟家园联系栏,定期公布幼儿在园的表现,同时也将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所有的孩子;使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⑵家长沙龙:根据家长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职业以及年龄特点分别进行座谈,就“孩子在家的表现”谈自己的看法、“在家在园应该对孩子怎样进行礼貌教育?”、“你觉得采用哪些方法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会更好?”等主题,让家长各抒己见,从而激发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形成正确地教育方法。⑶利用节日、半日开放进行“嘉宾有约――把家长请进幼儿园”看孩子的活动。家长们在参与过程中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了解了教师对幼儿的关爱和付出,保证了在行动上与教师要求保持一致。孩子也在教育一致性的作用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两面性。
& ㈢、环境的熏陶作用。环境的熏陶和导向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最有效的教育莫过于不知不觉的熏陶和感染。”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我们要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整洁的环境,要善于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如:在环境创设时可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给幼儿一种的暗示:让幼儿知道该怎样去做;在洗手的水龙头旁帖上节约用水的图片,幼儿就会知道洗手时水开小一点。在水桶前的地面帖上小脚印,幼儿就知道倒水时要不推不挤,按序等待等等。
古人云: “人似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缁则黑。”也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作为幼儿园应该创造出一种“校园无空地,处处都育人的”育人情境和氛围,给幼儿形成好的影响和熏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利用冲突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学会尊重个别差异。在幼儿园里首先要形成“三种氛围”。即:浓浓的亲情氛围,优美的环境氛围,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让幼儿在这种氛围中去体验、感悟,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功夫使幼儿“积善成德”,从而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二是多侧面、多层次、多成分、多角度进行园文化建设。园所的设计、布局要合理,区域要分明,室内窗明几净,鼓励幼儿从小崇尚科学,热爱科学。院内实现美化绿化、净化。我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这个道理,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受益终生。
二、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事情值得注意呢?这里,就我个人的经验谈谈点滴看法。 ㈠、要热心观察,留意表现。实施“养成教育”,首重针对性,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养成目标的设定。如我园小班以“离开父母不哭不闹,愿意高高兴兴来园”和“进餐习惯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一句话,就是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留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选择最好的教育手段“对症下药”。现在就以小班为例:针对幼儿吃饭等人喂和挑拣的问题,我们曾经拟订了几种措施:
1.通过“好习惯行为养成”活动激发幼儿独立进餐,不要别人喂。在活动中我们用生动可爱的小兔作为形象代言,提出的口号就是:“自己吃饭,不要喂,样样东西都爱吃。”每星期小兔都会有一定的要求。如周一“进餐前坐坐好,不剩饭粒在碗中”。周二“桌面、地面都干净,做个整洁的好宝宝”。只要幼儿在进餐过程中有点滴的进步,他的照片就会登上“小兔光荣榜”,老师也会在每日的随笔中进行表扬,让孩子的家长也来关注他。帮助幼儿知道自己吃饭时应该做到的,也一定能做的更好。
2.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调节进餐的气氛。我们非常重视餐前气氛的营造。具体安排二个小栏目,分别是:“我喜爱的歌曲、故事”、 “我爱吃饭菜”。在第一个栏目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歌曲和故事。让孩子们听到歌曲声,愉快地洗净小手回座位等待开饭。第二个栏目“我爱吃的饭菜”,让幼儿说说今天吃什么菜,说说菜的颜色,闻闻菜的香味。然后简单向幼儿介绍菜的营养价值,小朋友吃了有些什么好处等,以此激起幼儿想吃的欲望,最后鼓励幼儿把今天的饭菜全部吃完。
& 3.通过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常规
我们利用游戏来支配幼儿的动作,来逐步养成幼儿的习惯。“娃娃家”是幼儿最喜爱玩的游戏,我们就利用“娃娃家”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并通过游戏《夹豆豆》《改宝宝喂食》,,进一步练习和巩固拿小勺、端碗、使用筷子的动作。此外还利用生活活动如:《青菜萝卜我都爱》、《不挑食》、《明明为什么肚子痛》,语言活动《宝宝吃饭》、情景表演《我自己吃饭》等让幼儿懂得吃饭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逐步建立良好的进餐常规。
㈡、要心中有目标,精心指导。针对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积极开展多种区角的活动。1、开设《马路上》、《医院》、《小超市》等,设置相关的礼仪教育内容,布置“有礼貌的好宝宝”、“爱心角”等专栏,为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氛围。2、通过教育活动中的故事、儿歌或情景表演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动手的好习惯。3、通过游戏活动教育幼儿要和别人友好相处,不能抢东西玩;知道团结协作的重要。
㈢、要有随机教育、灵活应变的能力。
幼儿一日生活皆教育,无论是集体游戏、个人游戏、组织教学活动、盥洗、就餐、入厕还是休息,都是教育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孩子的特性,针对不同的表现,作出相应的反应。如通过《分享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谦让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通过《进餐》培养不挑食、爱惜粮食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通过《盥洗活动》让幼儿从小养成讲卫生的习惯;通过《入厕》培养幼儿排队等待、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通过《午睡》培养幼儿睡前正确的操作自己物品的能力等等,这些好习惯、好行为的养成会让孩子受益终生。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要明白:一个心愿的满足,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赞赏的动作能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快乐?养成教育需要我们用心与爱去完成。我曾听说这样一句话:“谁曾与鸟雀分享喜悦,谁曾因虫蚁而动恻隐之心,谁曾同身边的孩子尽情欢呼雀跃,谁有极深远、广阔的同情心与绵绵无尽的爱心,谁就是这个世界的希望,也就是孩子的幸福所在。”在通过“教养”才能“成功”的过程中,让我们用心行动起来吧!
责任编辑:shadow生日:01月29日
来自:江苏
论文《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论文《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发布时间:
蓬朗幼儿园& 陆文兰
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能对幼儿的情感、爱好、情操、审美观等产生有益的影响,对提高幼儿的理解力、想象力,也具有显著作用。因此,要认真组织好幼儿的音乐活动,在幼儿心中播下美的种子。
一、培养兴趣是组织好幼儿音乐活动的第一步。
音乐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艺术。欣赏音乐需要形象思维,这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几乎所有的幼儿对音乐都有一种爱好的倾向。当电视机、录音机中传出优美动听的乐曲时,孩子们往往会摇着小脑袋跟着乐曲哼唱。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孩子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巩固和发展孩子们对音乐的爱好。
1、运用直观手段,采用边唱歌、边画图,边唱歌、边舞蹈的方法培养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在一首歌曲中,歌词所表达的内容与音乐所塑造的形象一般说是统一和谐的。孩子们喜欢唱歌,但是如果对歌词的内容不理解,时间一长就会感到乏味,也丧失兴趣。为了使幼儿理解歌词的含义,可以采取边唱歌、边画图,边唱歌、边舞蹈的方法,运用直观的形象或动作,使孩子们明白唱的是什么或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就能对唱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听音乐做模仿动作和音乐游戏,进一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当孩子们有了一些欣赏基础后,就可以教孩子们随着音乐曲调做游戏。如《蝴蝶找花》这个音乐游戏,让几个孩子在优美抒情的乐曲声中,模仿美丽的蝴蝶张开翅膀飞呀飞,另外几个孩子装作花儿在微风下摇呀摇,蝴蝶找到了花儿,手拉手跳起了舞蹈。通过这类游戏,既可以让孩子们玩得愉快,又逐渐地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意思,这样使幼儿进一步对音乐增强了兴趣。
除了做音乐游戏以外,还可以让幼儿在听到乐曲后,自己去想象可以做什么动作。比如说,先放一些进行曲,孩子们一般都比较熟悉,会学着解放军、运动员的样子挺起胸、摆着双臂、挺有精神地走步。再放一些抒情的乐曲、欢乐的乐曲,启发孩子们做动作。一般说来,孩子们做的动作只要同乐曲有一点联系,教师就应该表扬、鼓励,并引导他们再设想别的动作。这样听听、做做、玩玩,孩子们在毫无负担的情况下,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而产生对音乐的兴趣,这就为进一步欣赏乐曲打下了基础。
二、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好这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1、先听简短的乐曲,让幼儿谈感受,引导幼儿抓住主要的音乐形象。
一开始,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与知识范围,选编四句或八句的乐曲让孩子听,然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听了这音乐后,你感到怎样?好像来到了什么地方?好像看到些什么?”等等,让孩子回答。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往往都讲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我就自己讲,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边说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在再次听音乐时,看着图画,想象着内容,渐渐地就能会意地点头微笑了。以后,可再换一段乐曲,让幼儿反复地听,听过几遍以后再提出问题让孩子回答。这时候,孩子们开始能回答出一些东西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要设法调动全班孩子想象的积极性。同时,有意识地鼓励能力较差的孩子多讲。这样,大家争着动脑筋,争着讲,理解能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提高,如当他们听到比较低沉的乐曲时,孩子们谁也没有笑容,有的说:“老师,我好像感到天上有乌云来了。”有的说:“老师,我觉得很难过,很伤心。”
2、欣赏有主题的乐曲,启发幼儿围绕主题想象。上面谈到的听了音乐谈感受,是让幼儿根据乐曲的性质任意想象。在培养了想象力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让幼儿欣赏有主题的乐曲,同时,要启发幼儿围绕主题去想象。如钢琴曲《北风吹,扎红头绳》(雪花和梅花),要求幼儿感受乐曲的旋律结构及AB乐段的不同性质,想象并创编出雪花飘舞的动作以及雪花落在梅花上随着梅花起舞等动作。也就是说只能围绕着雪花、梅花飘舞的动作去想象。这与孩子的知识范围、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活动中,我感到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要选择幼儿能够理解、可以体验出内容的乐曲。幼儿生活经历很少,接触事物的面也很窄,因此,选择乐曲要适合幼儿的特点,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要坚持多听。人们生活在声音世界里。孩子们接触的许多事物都同声音有密切的联系(如水声、汽车声、鸟叫声、脚步声、雷声、风声、雨声等),而音乐则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声音,在听音乐时,最容易产生的就是联想,先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再由声音联想到事物、形象等。但是这个过程不是很快就能形成的,必须反复地听,逐步地领会。通过一遍遍地听来唤起联想,培养想象力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第三,要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幼儿对音乐主题的理解。我们可以利用美术、舞蹈、讲解等方式,启发幼儿一步深一步地抓住音乐形象,理解乐曲的主题。如欣赏钢琴曲《赛马》,在听了几遍乐曲后,中间就采用表现草原牧民赛马的图片,但是赛马的全过程,图片不能全部反映出来,这时就可以要求孩子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开始时是什么景象,后来又是怎样了,最后又是怎样。在一遍遍地欣赏之后,孩子们渐渐地会讲出:“我听了这音乐感到很快乐,音乐的速度比较快,后来有些紧张,一定是赛马开始了。”接着就有人讲:“我好像来到大草原上,看到许多马撒开了腿飞快地向前跑。”有的说:“我好像看见前面的马儿跑呀跑,后面的马儿追呀追,可紧张呢。”有的说:“我好像看见马儿越跑越快了。”另外,在欣赏乐曲时,还可以配上舞蹈,配上优美的诗歌,美丽的童话故事,帮助幼儿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如在给幼儿欣赏《啤酒桶波尔卡》的同时,我就一边给幼儿讲童话故事:“在一个大大的酒窖里,住着一些大大的啤酒桶和一群小小的老鼠,它们虽然有吃有住……”再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使音乐、舞蹈、情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美的意境。这时,幼儿由于理解了音乐,情不自禁地做出各种动作,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情境之中。
第四,在组织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时,除了要根据它的内容、体裁、结构等制定出不同的目标外,还要考虑幼儿的知识准备,只有幼儿熟悉、了解的内容,才能通过音乐唤起他们的联想。如给幼儿欣赏钢琴曲《赛马》之前,感到孩子还没有认识过马,需要补上这一课,另外启发幼儿回忆以前电视中看到的马是怎么跑的,还找出各种各样马儿跑的形象,这样使幼儿在脑中建立起一些马儿的形象思维。当有一定的音乐形象刺激他们的听觉时,大脑皮层中就会产生有关一系列的联想。因此教师要考虑到给幼儿有一定的知识的准备。另外,还有教具的准备,在欣赏音乐中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幼儿,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我们就要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忽然欣赏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有的内容可用图片来引导,有的内容可用幻灯来启发,有的可用活动教具,有的可用舞蹈来帮助幼儿欣赏音乐,丰富想象。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由于幼儿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就不用图片,而采用活动教具,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听着音乐,看着“乌龟”和“兔子”的比赛,孩子们咧着嘴在笑,有的孩子从表演中理解到乌龟的勤恳,兔子的骄傲,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形象。
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但能使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积极地想象着各种音乐形象,表达着音乐的内容,而且能使孩子提高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想象力。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让我们从小培养孩子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美的种子。
阅读:(2017) 评论:(0)
大家来评论
(评论请不要超过1000字)幼儿绘画和中学生绘画的区别? 1000字左右的论文 没有论文有资料也行 Thank you!_百度知道
幼儿绘画和中学生绘画的区别? 1000字左右的论文 没有论文有资料也行 Thank you!
提问者采纳
华夏童年认为少儿绘画技能知识。美术活动是孩子表达思想、比例,在儿童阶段学到过多死板,既枯燥,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透视关系等绘画技能为主,提高审美修养,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涂色,通过幼儿绘画来培养创造思维,眼界就高,将来通过专业训练很容易学会,如参观各种美术展。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幼儿绘画通过创作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绘画还有一重要目的,而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培养的创造思维将受益一生、民间艺术及优秀的儿童画,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具有独特的优势,宣泄情感的工具,从小让孩子欣赏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大师的作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变通能力。华夏童年调查有很多家长和教师却以如何教少儿绘画线,审美修养是教出来地,效果又不好,欣赏水平自然提高,原始艺术。其实,孩子美的东西看多了,这就是孩子学美术的主要目的 ,就是培养孩子的审美修养,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
提问者评价
真的很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儿绘画.看山不是山..
幼儿对色彩很敏感.看山是山.看山还是山..水平境界接近个人巅峰时..思想被扭曲了进入大学才慢慢回归自然.令人感叹中学生画.很多大师的画越到晚期 越简单. 又回归儿时的审美色彩判断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团结合作的议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