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国家队主教练国家冰球教练骆雷

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专题-细览
孤寂的绽放――中国女冰生存危机再调查
10:56:21新华网吉林频道
&&&&新华网吉林频道1月11日电(记者邹大鹏 李铮 常亦殊)4年,弹指一挥;4年,困局依旧。在第12届全国冬运会女子冰球赛场,“独孤求败”的还是哈尔滨队,这支以国家女队为班底的队伍,几乎就是中国女冰的全部缩影。
&&&&虽然2011年取得了“史上最差”的成绩,她们依然是一群可敬可爱的姑娘。她们身上有伤,拿着低工资甚至零工资,却仍在冰上拼搏。4年前在上届冬运会上,新华社曾经报道过她们,今天我们再次聚焦这些孤寂的“冰上玫瑰”,她们的坚持让人感动。
&&&&“我心疼这些姑娘们!”
&&&&4年前的冬运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冰球部部长于天德曾直言“太惨了!国家队大部分队员工资都没有”。当时,20多名国家队队员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其中有工资的只有8个人,每月1000多元人民币,最多的也就2000元左右。如今,这种窘境并没有太多的改善。
&&&&“我心疼这些姑娘们,这支队伍能坚持下来是个奇迹,”女子冰球国家队中方教练骆雷说。据介绍,国家集训队目前有正式队员31人,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其中开工资的仅有10多人,都是关系在地方队的25岁以上的老队员,其余多是从中专体校和社会上直接选拔,没有经过地方专业队这个过渡阶段,所以没有正式身份和工资,只能依靠国家队每月发放的1200元训练补贴生活。一位冰球项目的管理人员透露说,目前各界对冰球的投入,还达不到给所有队员发工资。
&&&&如此低的收入,让女冰姑娘们热爱的逛街也变成了一种奢侈。“即使花钱购物也是算计着花,”打冰球10多年的石瑶本次代表哈尔滨队出战冬运会,她说国家队每年去加拿大训练,都有一些时间允许队员外出购物,但出去的人很少。
&&&&燃尽青春化不开“冰球之冷”
&&&&作为目前国内极少数开展冰球运动的城市,哈尔滨女队的年轻队员本届冬运会多被交流到其他城市队,这也让以国家队主力阵容出战的哈尔滨队所向披靡,她们曾以24:0大胜包头队。然而,同样是这支队伍,由于后备力量不足,人才青黄不接,在2011年创下了从世锦赛B组降到C组的“史上最差成绩”。中国女冰此前的最好成绩是长野冬奥会的第四名。但是,我们却无法苛责这些姑娘。
&&&&孙锐是本届冬运会哈尔滨队的队长,30岁的她付出的代价不仅是学业受影响,还有颈椎病、膝盖劳损等伤病。“2005年打球时肩胛骨骨折,需要休养半年,当时队里人手不足,只养了半个月就又去比赛,结果愈合不好,现在还能看到凸出的骨头,如今我就是阴天下雨的‘天气预报’,”孙锐说,“我打了25年的冰球,青春都献给了它,以后也会为冰球继续付出。”
&&&&然而,满腔热忱却化不开“冰球之冷”。随国家队去芬兰、加拿大的俱乐部交流的孙锐曾深受刺激,“到了那才明白什么是冰球文化,孩子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冰球明星,”她说。回到国内看到女子冰球萎靡不振、少人问津,自己的一腔热血又凉了。如今,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无可奈何的“冰冷尴尬”。
&&&&骆雷告诉记者,由于训练强度大,许多队员为了训练都不得不放弃学业,不少家长担心孩子打球没出路,都想让孩子放弃,这使本就少得可怜的选材基础变得更加薄弱。人才断档不是危言耸听,国家队只能从极少的中专学校和业余俱乐部选人。
&&&&谁能承诺她们一个未来?
&&&&本届冬运会赛场上,不少女冰姑娘告诉记者,相比过去,国家近年来对女冰的支持已经很多了。训练条件不断升级,不仅每年安排2个月的海外集训,还请来俄罗斯等地的外籍教练执教。但是,与冰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国外的医疗团队不仅有专门的队医、急救人员,还配有专门的按摩师,我们全队只有一个队医,更没有专门的按摩师,”曾获“亚洲第一冰球后卫”荣誉的齐雪婷说,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冰球馆力量训练房里有一个冰池子,大家都没见过。后来才知道,是国外运动员肌肉拉伤后进行冰敷治疗的地方,而国内最多是到游泳池里冷敷。
&&&&看得到的差距令人担忧,看不见的差距更为可怕。已经从国家队退役回哈尔滨队的齐雪婷正在等待地方安置,她说,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有一天不能打冰球了,我们怎么办”?作为集体项目,冰球投入多,培养人才周期长,成绩难出,退役安置成为不少队员的“心伤”。
&&&&即便如此,这些姑娘们还是选择无悔地坚持着。“这么多年亲戚朋友都劝我早点找个‘正事’,稳稳当当干些其他工作;但我舍不得冰场,代表国家站在赛场上的那一刻,我是自豪的,哪怕没有明天!”石瑶说,她现在最想的还是如何打好接下来的世锦赛和冬奥会资格赛。
&&&&4年前,这些没有工资、没有“身份”的姑娘们用伤病累累的弱小身躯撑起了中国女子冰球的一片天;4年后,我们是否还忍心看着她们耗尽青春赌明天,谁来拯救可敬的她们?(完)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吉林频道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p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孤寂的绽放——中国女冰生存危机再调查__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孤寂的绽放——中国女冰生存危机再调查
  新华社长春1月11日体育专电 题:孤寂的绽放——中国女冰生存危机再调查
  新华社记者 李铮 常亦殊
  4年,弹指一挥;4年,困局依旧。在第12届全国冬运会女子冰球赛场,“独孤求败”的还是哈尔滨队,这支以国家女队为班底的队伍,几乎就是中国女冰的全部缩影。
  虽然2011年取得了“史上最差”的成绩,她们依然是一群可敬可爱的姑娘。她们身上有伤,拿着低工资甚至零工资,却仍在冰上拼搏。4年前在上届冬运会上,新华社曾经报道过她们,今天我们再次聚焦这些孤寂的“冰上玫瑰”,她们的坚持让人感动。
  “我心疼这些姑娘们!”
  4年前的冬运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冰球部部长于天德曾直言“太惨了!国家队大部分队员工资都没有”。当时,20多名国家队队员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其中有工资的只有8个人,每月1000多元人民币,最多的也就2000元左右。如今,这种窘境并没有太多的改善。
  “我心疼这些姑娘们,这支队伍能坚持下来是个奇迹,”女子冰球国家队中方教练骆雷说。据介绍,国家集训队目前有正式队员31人,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其中开工资的仅有10多人,都是关系在地方队的25岁以上的老队员,其余多是从中专体校和社会上直接选拔,没有经过地方专业队这个过渡阶段,所以没有正式身份和工资,只能依靠国家队每月发放的1200元训练补贴生活。一位冰球项目的管理人员透露说,目前各界对冰球的投入,还达不到给所有队员发工资。
  如此低的收入,让女冰姑娘们热爱的逛街也变成了一种奢侈。“即使花钱购物也是算计着花,”打冰球10多年的石瑶本次代表哈尔滨队出战冬运会,她说国家队每年去加拿大训练,都有一些时间允许队员外出购物,但出去的人很少。
  燃尽青春化不开“冰球之冷”
  作为目前国内极少数开展冰球运动的城市,哈尔滨女队的年轻队员本届冬运会多被交流到其他城市队,这也让以国家队主力阵容出战的哈尔滨队所向披靡,她们曾以24:0大胜包头队。然而,同样是这支队伍,由于后备力量不足,人才青黄不接,在2011年创下了从世锦赛B组降到C组的“史上最差成绩”。中国女冰此前的最好成绩是长野冬奥会的第四名。但是,我们却无法苛责这些姑娘。
  孙锐是本届冬运会哈尔滨队的队长,30岁的她付出的代价不仅是学业受影响,还有颈椎病、膝盖劳损等伤病。“2005年打球时肩胛骨骨折,需要休养半年,当时队里人手不足,只养了半个月就又去比赛,结果愈合不好,现在还能看到凸出的骨头,如今我就是阴天下雨的‘天气预报’,”孙锐说,“我打了25年的冰球,青春都献给了它,以后也会为冰球继续付出。”
  然而,满腔热忱却化不开“冰球之冷”。随国家队去芬兰、加拿大的俱乐部交流的孙锐曾深受刺激,“到了那才明白什么是冰球文化,孩子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冰球明星,”她说。回到国内看到女子冰球萎靡不振、少人问津,自己的一腔热血又凉了。如今,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无可奈何的“冰冷尴尬”。
  骆雷告诉记者,由于训练强度大,许多队员为了训练都不得不放弃学业,不少家长担心孩子打球没出路,都想让孩子放弃,这使本就少得可怜的选材基础变得更加薄弱。人才断档不是危言耸听,国家队只能从极少的中专学校和业余俱乐部选人。
  谁能承诺她们一个未来?
  本届冬运会赛场上,不少女冰姑娘告诉记者,相比过去,国家近年来对女冰的支持已经很多了。训练条件不断升级,不仅每年安排2个月的海外集训,还请来俄罗斯等地的外籍教练执教。但是,与冰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国外的医疗团队不仅有专门的队医、急救人员,还配有专门的按摩师,我们全队只有一个队医,更没有专门的按摩师,”曾获“亚洲第一冰球后卫”荣誉的齐雪婷说,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冰球馆力量训练房里有一个冰池子,大家都没见过。后来才知道,是国外运动员肌肉拉伤后进行冰敷治疗的地方,而国内最多是到游泳池里冷敷。
  看得到的差距令人担忧,看不见的差距更为可怕。已经从国家队退役回哈尔滨队的齐雪婷正在等待地方安置,她说,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有一天不能打冰球了,我们怎么办”?作为集体项目,冰球投入多,培养人才周期长,成绩难出,退役安置成为不少队员的“心伤”。
  即便如此,这些姑娘们还是选择无悔地坚持着。“这么多年亲戚朋友都劝我早点找个‘正事’,稳稳当当干些其他工作;但我舍不得冰场,代表国家站在赛场上的那一刻,我是自豪的,哪怕没有明天!”石瑶说,她现在最想的还是如何打好接下来的世锦赛和冬奥会资格赛。
  4年前,这些没有工资、没有“身份”的姑娘们用伤病累累的弱小身躯撑起了中国女子冰球的一片天;4年后,我们是否还忍心看着她们耗尽青春赌明天,谁来拯救可敬的她们?(完)(编辑:刘丽)交易通提示信息:
中国女冰生存危机调查 谁能承诺她们一个未来
更新时间:
    4年,弹指一挥;4年,困局依旧。在第12届全国冬运会女子冰球赛场,“独孤求败”的还是哈尔滨队,这支以国家女队为班底的队伍,几乎就是中国女冰的全部缩影。  虽然2011年取得了“史上最差”的成绩,她们依然是一群可敬可爱的姑娘。她们身上有伤,舀着低工资甚至零工资,却仍在冰上拼搏。4年前在上届冬运会上,新华社曾经报道过她们,今天我们再次聚焦这些孤寂的“冰上玫瑰”,她们的坚持让人感动。  “我心疼这些姑娘们!”  4年前的冬运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冰球部部长于天德曾直言“太惨了!国家队大部分队员工资都没有”。当时,20多名国家队队员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其中有工资的只有8个人,每月1000多元人民币,最多的也就2000元左右。如今,这种窘境并没有太多的改善。  “我心疼这些姑娘们,这支队伍能坚持下来是个奇迹,”女子冰球国家队中方教练骆雷说。据介绍,国家集训队目前有正式队员31人,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其中开工资的仅有10多人,都是关系在地方队的25岁以上的老队员,其余多是从中专体校和社会上直接选拔,没有经过地方专业队这个过渡阶段,所以没有正式身份和工资,只能依靠国家队每月发放的1200元训练补贴生活。一位冰球项目的管理人员透露说,目前各界对冰球的投入,还达不到给所有队员发工资。  如此低的收入,让女冰姑娘们热爱的逛街也变成了一种奢侈。“即使花钱购物也是算计着花,”打冰球10多年的石瑶(微博)本次代表哈尔滨队出战冬运会,她说国家队每年去加舀大训练,都有一些时间允许队员外出购物,但出去的人很少。  燃尽青春化不开“冰球之冷”  作为目前国内极少数开展冰球运动的城市,哈尔滨女队的年轻队员本届冬运会多被交流到其他城市队,这也让以国家队主力阵容出战的哈尔滨队所向披靡,她们曾以24:0大胜包头队。然而,同样是这支队伍,由于后备力量不足,人才青黄不接,在2011年创下了从世锦赛B组降到C组的“史上最差成绩”。中国女冰此前的最好成绩是长野冬奥会的第四名。但是,我们却无法苛责这些姑娘。  孙锐(微博)是本届冬运会哈尔滨队的队长,30岁的她付出的代价不仅是学业受影响,还有颈椎病、膝盖劳损等伤病。“2005年打球时肩胛骨骨折,需要休养半年,当时队里人手不足,只养了半个月就又去比赛,结果愈合不好,现在还能看到凸出的骨头,如今我就是阴天下雨的‘天气预报’,”孙锐说,“我打了25年的冰球,青春都献给了它,以后也会为冰球继续付出。”  然而,满腔热忱却化不开“冰球之冷”。随国家队去芬兰、加舀大的俱乐部交流的孙锐曾深受刺激,“到了那才明白什么是冰球文化,孩子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冰球明星,”她说。回到国内看到女子冰球萎靡不振、少人问津,自己的一腔热血又凉了。如今,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无可奈何的“冰冷尴尬”。  骆雷告诉记者,由于训练强度大,许多队员为了训练都不得不放弃学业,不少家长担心孩子打球没出路,都想让孩子放弃,这使本就少得可怜的选材基础变得更加薄弱。人才断档不是危言耸听,国家队只能从极少的中专学校和业余俱乐部选人。  谁能承诺她们一个未来?  本届冬运会赛场上,不少女冰姑娘告诉记者,相比过去,国家近年来对女冰的支持已经很多了。训练条件不断升级,不仅每年安排2个月的海外集训,还请来俄罗斯(微博)等地的外籍教练执教。但是,与冰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国外的医疗团队不仅有专门的队医、急救人员,还配有专门的按摩师,我们全队只有一个队医,更没有专门的按摩师,”曾获“亚洲第一冰球后卫”荣誉的齐雪婷(微博)说,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冰球馆力量训练房里有一个冰池子,大家都没见过。后来才知道,是国外运动员肌肉拉伤后进行冰敷治疗的地方,而国内最多是到游泳池里冷敷。  看得到的差距令人担忧,看不见的差距更为可怕。已经从国家队退役回哈尔滨队的齐雪婷正在等待地方安置,她说,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有一天不能打冰球了,我们怎么办”?作为集体项目,冰球投入多,培养人才周期长,成绩难出,退役安置成为不少队员的“心伤”。  即便如此,这些姑娘们还是选择无悔地坚持着。“这么多年亲戚朋友都劝我早点找个‘正事’,稳稳当当干些其他工作;但我舍不得冰场,代表国家站在赛场上的那一刻,我是自豪的,哪怕没有明天!”石瑶说,她现在最想的还是如何打好接下来的世锦赛和冬奥会资格赛。  4年前,这些没有工资、没有“身份”的姑娘们用伤病累累的弱小身躯撑起了中国女子冰球的一片天;4年后,我们是否还忍心看着她们耗尽青春赌明天,谁来拯救可敬的她们?
?<font color=#14-10-30 13:20:10?<font color=#14-07-08 06:33:00?<font color=#14-03-31 11:03:38?<font color=#14-03-27 07:14:36?<font color=#13-11-20 10:37:51
||||||||||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交易通公司  版权所有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真实性、合法性由信息提供者负责  
客服电话:010- 传真:010-
中国联通提供网络带宽 中国女冰生存危机调查 燃尽青春化不开冰球之冷
4年前的冬运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冰球部部长于天德曾直言“太惨了!国家队大部分队员工资都没有”。当时,20多名国家队队员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其中有工资的只有8个人,每月1000多元人民币,最多的也就2000元左右。如今,这种窘境并没有太多的改善。
4年,弹指一挥;4年,困局依旧。在第12届全国冬运会女子冰球赛场,“独孤求败”的还是哈尔滨队,这支以国家女队为班底的队伍,几乎就是中国女冰的全部缩影。虽然2011年取得了“史上最差”的成绩,她们依然是一群可敬可爱的姑娘。她们身上有伤,舀着低工资甚至零工资,却仍在冰上拼搏。4年前在上届冬运会上,新华社曾经报道过她们,今天我们再次聚焦这些孤寂的“冰上玫瑰”,她们的坚持让人感动。“我心疼这些姑娘们!”4年前的冬运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冰球部部长于天德曾直言“太惨了!国家队大部分队员工资都没有”。当时,20多名国家队队员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其中有工资的只有8个人,每月1000多元人民币,最多的也就2000元左右。如今,这种窘境并没有太多的改善。“我心疼这些姑娘们,这支队伍能坚持下来是个奇迹,”女子冰球国家队中方教练骆雷说。据介绍,国家集训队目前有正式队员31人,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其中开工资的仅有10多人,都是关系在地方队的25岁以上的老队员,其余多是从中专体校和社会上直接选拔,没有经过地方专业队这个过渡阶段,所以没有正式身份和工资,只能依靠国家队每月发放的1200元训练补贴生活。一位冰球项目的管理人员透露说,目前各界对冰球的投入,还达不到给所有队员发工资。如此低的收入,让女冰姑娘们热爱的逛街也变成了一种奢侈。“即使花钱购物也是算计着花,”打冰球10多年的石瑶本次代表哈尔滨队出战冬运会,她说国家队每年去加舀大训练,都有一些时间允许队员外出购物,但出去的人很少。燃尽青春化不开“冰球之冷”作为目前国内极少数开展冰球运动的城市,哈尔滨女队的年轻队员本届冬运会多被交流到其他城市队,这也让以国家队主力阵容出战的哈尔滨队所向披靡,她们曾以24:0大胜包头队。然而,同样是这支队伍,由于后备力量不足,人才青黄不接,在2011年创下了从世锦赛B组降到C组的“史上最差成绩”。中国女冰此前的最好成绩是长野冬奥会的第四名。但是,我们却无法苛责这些姑娘。孙锐是本届冬运会哈尔滨队的队长,30岁的她付出的代价不仅是学业受影响,还有颈椎病、膝盖劳损等伤病。“2005年打球时肩胛骨骨折,需要休养半年,当时队里人手不足,只养了半个月就又去比赛,结果愈合不好,现在还能看到凸出的骨头,如今我就是阴天下雨的‘天气预报’,”孙锐说,“我打了25年的冰球,青春都献给了它,以后也会为冰球继续付出。”然而,满腔热忱却化不开“冰球之冷”。随国家队去芬兰、加舀大的俱乐部交流的孙锐曾深受刺激,“到了那才明白什么是冰球文化,孩子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冰球明星,”她说。回到国内看到女子冰球萎靡不振、少人问津,自己的一腔热血又凉了。如今,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无可奈何的“冰冷尴尬”。骆雷告诉记者,由于训练强度大,许多队员为了训练都不得不放弃学业,不少家长担心孩子打球没出路,都想让孩子放弃,这使本就少得可怜的选材基础变得更加薄弱。人才断档不是危言耸听,国家队只能从极少的中专学校和业余俱乐部选人。谁能承诺她们一个未来?本届冬运会赛场上,不少女冰姑娘告诉记者,相比过去,国家近年来对女冰的支持已经很多了。训练条件不断升级,不仅每年安排2个月的海外集训,还请来俄罗斯等地的外籍教练执教。但是,与冰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国外的医疗团队不仅有专门的队医、急救人员,还配有专门的按摩师,我们全队只有一个队医,更没有专门的按摩师,”曾获“亚洲第一冰球后卫”荣誉的齐雪婷说,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冰球馆力量训练房里有一个冰池子,大家都没见过。后来才知道,是国外运动员肌肉拉伤后进行冰敷治疗的地方,而国内最多是到游泳池里冷敷。
看得到的差距令人担忧,看不见的差距更为可怕。已经从国家队退役回哈尔滨队的齐雪婷正在等待地方安置,她说,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有一天不能打冰球了,我们怎么办”?作为集体项目,冰球投入多,培养人才周期长,成绩难出,退役安置成为不少队员的“心伤”。即便如此,这些姑娘们还是选择无悔地坚持着。“这么多年亲戚朋友都劝我早点找个‘正事’,稳稳当当干些其他工作;但我舍不得冰场,代表国家站在赛场上的那一刻,我是自豪的,哪怕没有明天!”石瑶说,她现在最想的还是如何打好接下来的世锦赛和冬奥会资格赛。4年前,这些没有工资、没有“身份”的姑娘们用伤病累累的弱小身躯撑起了中国女子冰球的一片天;4年后,我们是否还忍心看着她们耗尽青春赌明天,谁来拯救可敬的她们?
(本文来源:网易体育
作者:新华社)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体育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4515条
评论3298条
评论2387条
评论2075条
评论1806条
赛程排行数据一网打尽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冰球协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