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NHK 的《nhk激流中国国》系列纪录片

因为有张佳玮
因为有张佳玮
我家楼下有一个终身未嫁,就为了照顾她妈——一个现在九十多岁的老太,而她自己也六十岁了。日子过得十分清贫,但她的信仰,就是一辈子照顾她妈。
我家楼下有一个终身未嫁,就为了照顾她妈——一个现在九十多岁的老太,而她自己也六十岁了。日子过得十分清贫,但她的信仰,就是一辈子照顾她妈。
我认为微博就是报纸,而知乎是小说。微博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但不见得能让一个人能有多大的进步。但知乎似乎能让一个人真正的成长起来。所以我认为知乎跟微博形似,神不似。&br&知乎的内容性是会发展的,但微博的内容性不会。而且我认为长期来看,知乎的问题会减少,而精细,但微博会依旧杂乱。但我认为知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应对搅局者。将来知乎势必会全面开放,到时候恶意破坏者得到来,将是知乎面对最大的问题。
我认为微博就是报纸,而知乎是小说。微博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但不见得能让一个人能有多大的进步。但知乎似乎能让一个人真正的成长起来。所以我认为知乎跟微博形似,神不似。知乎的内容性是会发展的,但微博的内容性不会。而且我认为长期来看,知乎的问题会…
女人征服世界,男人征服女人。
女人征服世界,男人征服女人。
冯老确实毒辣,指鹿为马的说法实在是挺给韩寒留面子的,要是王朔估计会说的更难听,痞不痞不是能写出好文学作品的标准,韩寒的书火是很正常的,中国大众的理解能力就这么大,说白了,韩寒是个明星,安妮宝贝是个明星,郭敬明是个明星,都不是真正搞文学的。但由于中国大众的理解能力,可能冯唐看了托福妥耶夫斯基的觉得牛逼,汗毛直立,问题大众他看不懂啊,大众就看韩寒,安妮,郭敬明的来点,中国整体文化产业疲软就是在这,你可以有无数的商业作家,但是你总得有几个泰斗级人品,作品俱佳的大师坐镇,好像说NBA ,现在格里芬,杜兰特,都起来了,但是坐镇压人的还是科比,邓肯,这几个。中国现在就是哪个行业都基本没有这样的人,无论哪个行业到了最后全是官。
冯老确实毒辣,指鹿为马的说法实在是挺给韩寒留面子的,要是王朔估计会说的更难听,痞不痞不是能写出好文学作品的标准,韩寒的书火是很正常的,中国大众的理解能力就这么大,说白了,韩寒是个明星,安妮宝贝是个明星,郭敬明是个明星,都不是真正搞文学的。…
也许这算不上是提供答案,我说说我自己,我现在23,大学学JAVA ,现在在一家用JAVA
的公司实习,一切都很平常,我喜欢现在的生活,平淡,满足,但我觉得满足与知足,这都跟理想无关,理想是对心灵更好的照顾,我想要体验更多的生活,我想去纽约生活试试,也想去欧洲的古都生活试试,完整地生活,体验当地人的全部,而不是旅游。虽然我不知道我这一切的想法究竟该如何具体落实,但我正在一步一步地盘算,比如,上知乎直接提问。我觉得你的问题描述的很好,有些人很幸运,一鸣惊人,起码在经济上不受制约,大概我们没有这么幸运,下面这句话说起来简单,真的从心里相信它其实需要时间和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幸运。加油!
也许这算不上是提供答案,我说说我自己,我现在23,大学学JAVA ,现在在一家用JAVA 的公司实习,一切都很平常,我喜欢现在的生活,平淡,满足,但我觉得满足与知足,这都跟理想无关,理想是对心灵更好的照顾,我想要体验更多的生活,我想去纽约生活试试,也…
这存在一个逻辑BUG ,首先,我认为,自信不存在大了,小了,这种说法,你要么自大,要么自卑,那都不是自信,这不是一个一维的模型。
这存在一个逻辑BUG ,首先,我认为,自信不存在大了,小了,这种说法,你要么自大,要么自卑,那都不是自信,这不是一个一维的模型。
我不知道楼主是把NHK 作为一个独立媒体看,还是日本的一个媒体去看的。如果是前者,我看过NHK 一系列的报道,比如《被遗忘的向日葵》,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清醒,独立的媒体,报道多没有立场,只负责陈述,尽可能保持新闻的全面,详细,公正,还原一个真实而详尽的历史。也就是说,《激流中国》也是NHK 作为一个独立媒体的无数视角中的平常的一个。与其他视角没有不同。
我不知道楼主是把NHK 作为一个独立媒体看,还是日本的一个媒体去看的。如果是前者,我看过NHK 一系列的报道,比如《被遗忘的向日葵》,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清醒,独立的媒体,报道多没有立场,只负责陈述,尽可能保持新闻的全面,详细,公正,还原一个真实而详…
你大概在出去混之前看的书太少了吧。
你大概在出去混之前看的书太少了吧。
整个语境有些问题,你的叙述中没有流露一丝一毫,你到底喜欢做什么,都是在说,自己性格外向,所以不适合……,自己是女孩子,所以……,自己不会外语,所以不能……,现在想做导游,又想做服装设计。&br&
你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吗?你愿意为喜欢的事物,甭管是爱的人也好,事儿也好,您做好付出的准备了没有?&br&&br&这两个问题你没想明白,后边的你说的那些我认为不会有一个让你满意的答案。
整个语境有些问题,你的叙述中没有流露一丝一毫,你到底喜欢做什么,都是在说,自己性格外向,所以不适合……,自己是女孩子,所以……,自己不会外语,所以不能……,现在想做导游,又想做服装设计。 你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吗?你愿意为喜欢的事物,甭管…
无知有错吗?
无知有错吗?
有人说我关注了太多的问题,其实刚开始,即使全部关注,一天也没有几条信息,突然出来了,问题都挺让人兴奋的,关于哲学,关于艺术。现在都是些心理咨询,和关于性的问题。我不反对这些问题,但是我反对没有更好的问题。
有人说我关注了太多的问题,其实刚开始,即使全部关注,一天也没有几条信息,突然出来了,问题都挺让人兴奋的,关于哲学,关于艺术。现在都是些心理咨询,和关于性的问题。我不反对这些问题,但是我反对没有更好的问题。
失去才会懂得珍惜是一句真理,但不完全,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我是真TM 忘了是叫啥了,反正德国的)历史给我们的唯一道理就是历史什么也给不了我们。&br&中国当年看美国经济发展的好,想在经济上效仿美国,而且觉得美国犯的错误我们可以避免,结果美国犯的错误中国基本一样不差都犯了一遍。&br&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害怕犯错误,但事实是这样的:&br&
有一集TED (网易)讨论的关于犯错的问题,女嘉宾问一个观众:你犯错的时候你什么感觉?&br&
“他说感觉像是被羞辱了。”&br&
女嘉宾说:那是你犯错误以后,我说的是正在犯错误的时候。&br&
观众就乐了。因为人在犯错误的时候不知道在犯错误。&br&
所以你说失去的时候你也不知道是失去,从逻辑的角度上也是,他还没失去呢,这东西就不叫失去。&br&
只有她或他离开你的时候,这才叫做失去,失去了,才懂得,哦,原来她或他这么好,早该珍惜了。&br&
但我写过一篇小说说过这个事,没人能先预知什么该珍惜,什么不该,这就为什么初恋的不懂爱情。因为你根本没失去过,你怎么可能懂得珍惜?通过几部电影,几句歌词就能?&br&
恐怕只有你真正失去了你才能完整体味这里边的滋味。&br&
于是我小说最后说:只有失去了,下一次,才能懂得珍惜。
失去才会懂得珍惜是一句真理,但不完全,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我是真TM 忘了是叫啥了,反正德国的)历史给我们的唯一道理就是历史什么也给不了我们。中国当年看美国经济发展的好,想在经济上效仿美国,而且觉得美国犯的错误我们可以避免,结果美国犯的错误…
哦,这个问题我一定要答一下,《战争之王》,和《让子弹飞》。
&br& 我知道,这两个电影是商业电影,没有多大深意在里面,故事情节简单,富有戏剧性。
&br& 我从中理解,男人不是绝对的强,男人的强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是一种适应性,康复能力。你看战争之王的结尾,凯奇还是继续卖军火,我们暂时不讨论他的道德问题,男人,男孩,男性,都会倒下,男性找了借口,男孩找了妈妈,男人拍拍尘土,站那想想,继续上路了。
&br& 再送首歌给你:
&br& 《Blowin' in the Wind》
&br& &a href=&/song/1024665&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ong/1024665&/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哦,这个问题我一定要答一下,《战争之王》,和《让子弹飞》。 我知道,这两个电影是商业电影,没有多大深意在里面,故事情节简单,富有戏剧性。 我从中理解,男人不是绝对的强,男人的强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是一种适应性,康复能力。你看战争之王的结尾,凯…
问你这种问题的人太多大概是我离开的原因。
问你这种问题的人太多大概是我离开的原因。
我是从keane 的《hope and fears》一路听来的。记得当时听这张专辑的时候汗毛都立起来,现在听这张 《hope and fears》 专辑汗毛也会立刻立起来。我听过的专辑自认为不算是少的,但是这张确实我是无法超越的,我说的是专辑的整体效果。整张专辑几乎没有使用吉他,整张专辑好像是用钢琴和架子鼓砸出来的一样,听上去让人热血喷张,主唱的演唱技巧也许稍带提高,但是极干净而富有穿透力。一张流行音乐专辑却造出了宗教一般的迷幻效果,令我无法忘怀,而今天这张专辑,目前没有一首歌我喜欢。加入了太多我觉得冗余的玩意,据说之前一张专辑还找了歌说唱。希望他们再接再厉。
我是从keane 的《hope and fears》一路听来的。记得当时听这张专辑的时候汗毛都立起来,现在听这张 《hope and fears》 专辑汗毛也会立刻立起来。我听过的专辑自认为不算是少的,但是这张确实我是无法超越的,我说的是专辑的整体效果。整张专辑几乎没有使用…
首先这是两件事。其次罗永浩本人是全中国最牛逼的公关,在这一点上,跟张朝阳的意思有点像,就是自己是老板,自己本身也是明星,能公关,他有一票朋友,这些朋友各行各业都有,能帮他很多忙,所以,钱对于他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和难点,这跟一般创业者面临的问题不一样,罗永浩是个细心的人,他找不到核心技术点是不会开始动手的。&br&
首先这是两件事。其次罗永浩本人是全中国最牛逼的公关,在这一点上,跟张朝阳的意思有点像,就是自己是老板,自己本身也是明星,能公关,他有一票朋友,这些朋友各行各业都有,能帮他很多忙,所以,钱对于他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和难点,这跟一般创业者面…
在强烈不也就是个建议吗?
在强烈不也就是个建议吗?
我该怎么说呢,任何人提问或者回答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但有些提问不是,有些提问是下不了手,谁能不让我犹豫的问题,战胜犹豫不能完全用理智,理智只能让你更犹豫,理智是在建立选项过程时用的,最后留下不超过三个选项,你就得用对于你自己来说几乎疯狂的勇敢做决定,我知道,三个决定都好,没有哪个是完美的,从你的题目你把自己说的很清晰,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我觉得你只是缺点当机立断的勇气,这东西没有人能给你。&br&
记住在你用理性挑出了最终备选答案后,那么最大的代价不是失败,而是犹豫。&br&just do it!
我该怎么说呢,任何人提问或者回答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但有些提问不是,有些提问是下不了手,谁能不让我犹豫的问题,战胜犹豫不能完全用理智,理智只能让你更犹豫,理智是在建立选项过程时用的,最后留下不超过三个选项,你就得用对于你自己来说几乎…NHK纪录片《激流中国》之《喉舌与职责》:中国媒体面对体制的窘境
关键字:&纪录片NHK纪录片激流中国喉舌与职责中国媒体体制政府南风窗市民记者舆论新闻媒介陈中陈初越外媒看中国
日,广州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长沙警方刑拘。新快报曾在头版以&穷骨头&做比抗争,并引起外媒对于中国报道自由的关注。然而不久后陈永洲对&拿钱办事&的供认不讳让天下人大跌眼镜。
近日,中国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发布。举《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一事为例,称西方国家以&自由报道&为由,干涉中国内政。
可见,&媒体的言论自由&一直是西方对中国诟病的一个把柄,为了佐证他们的观点,更是无所不用其极,2008年日本NHK《激流中国》系列纪录片拍摄了一集《喉舌与职责》。以&老成持重&的《南风窗》与&积极新锐&的《市民》(已停刊)为主角,讲述媒体人在威权下如何生存。
《南风窗》当中提到在上级巨大压力下,记者仍坚持报道中国妇女拐卖与城市小区业主维权被殴等敏感问题,以此透视了目前中国新闻媒体的现状。片中还展示了许多宣传部内部文件,可见NHK为了这期报道花了很多心思。整个片子当中,令小编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南风窗》社长陈中的一句话:(媒体)就像一个房间,它只能让你跳交谊舞,你就跳不了华丽的芭蕾舞。今天中国的构造,还没有能够让你自由舞蹈的空间。
媒体将向何处去?或许这是和&中国将向何处去&捆绑在一起的设问,更有人提出&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媒体&,中国的媒体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观察者网小编现整理《激流中国》之《喉舌与职责》,请阅读。
田磊(《南风窗》记者):是啊,13年啊,13年与你律师预计的差距很大呀,是吧?
旁白:中国杂志《南风窗》的记者,有位公务员被判十三年徒刑。
田磊:就没有经过律师的庭审辩论的吗?
&《南风窗》记者石磊
旁白:在判决之前记者撰写了牵制审判的报道,编辑部检查到最后一秒决定予以发表。
被以受贿嫌疑受审的公务员,因曾严词批判市长的施政而受到当局特别的关注。
《南风窗》总编朱学东:这个本身是我也花了很大时间,本身双方都打了电话的,就是被访者和受访者,所有的采访的话都给对方听了。
《南风窗》社长陈中
《南风窗》社长陈中:也都联系上了?没有什么被访缺失?
《南风窗》总编朱学东:对对对,没有。
旁白:报道引发巨大反响,让我们密切关注审判结果,声援被告的人们把报道不断在网络上转载。
《南风窗》总编朱学东:才发表两个小时,两个小时网上全部覆盖了。
旁白:向政权发起最大限度挑战的年轻记者,但判决结果沉重而又严酷。
《南风窗》关于受贿官员的报道
田磊:结果我觉得有一些不公平,这法律判的过重了,当然因为他已经判了,所以我们就可以对这个案子说自己的看法了。
记者:那你还会再写吗?
田磊:再写......一时半会不会再写了。
旁白:夙愿的北京奥林匹克还有一年,试图从经济优先转向真正大国的中国,如今种种矛盾汇集成激流汹涌而至,该如何回应在信息获知权上觉醒的十三亿人的欲求,本集将展示从未公开过的中国媒体纠葛的现场。
《南风窗》:中国拥有读者最多的时事杂志
旁白:广东省广州,年经济成长率高达近15%,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场的广州是中国最大的情报发信地。中国所有的报纸杂志原本都是党和政府的机关报刊,但因改革开放,经营改为自负盈亏,为了能促销,招徕读者的版面设计获得允许。
报刊亭主:这个和尚(杂志封面的和尚),现在政府奖励一辆跑车给他,价值200万。
旁白:使用大量照片的杂志特别受到欢迎,数量已超过九千四百种,作为时事性杂志,拥有中国最多读者人数的是《南风窗》。
拥有中国最多读者的《南风窗》
旁白:环境污染,艾滋问题,日中关系等等,积极报道敏感话题。渴求情报的读者与党和政府的限制,中国媒体的报道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在六十二天期间,我们获准在《南风窗》进行采访。
陈中:每一个封面故事都是我们的独家策划,这是上海故事。
旁白:《南风窗》社长陈中先生五十三岁,还兼任广州市都市计划委员,是当地的实力人物。
陈中:正大光明,这个是毛主席,这个可能是我这一代中国人的情结。
陈中亲手铸模子的毛泽东像
旁白:共产党干部学校毕业后参与《南风窗》的创刊,历经二十二年,将其培养成中国代表性的杂志。
陈中:这个毛主席是我亲手做的,是我自己做了模子铸的。
旁白:记者和编辑集聚的策划会议,目前有四十五人,以广州本部为据点进行采访活动。
陈中:这是我们的副总编,朱总。美编谢成华。田磊记者。
《南风窗》副总编朱相达
《南风窗》美编谢成华
旁白:员工的平均年龄三十二岁,呼吸改革开放的空气长大的年青一代,陈中先生为使杂志畅销,从外资的市场调查公司,挖掘引进专家,任为总编。
《南风窗》总编朱学东
朱学东:那我先说吧,我作为总编,老实说,这一期我觉得很差劲。这是我的反省,总体内容不太好,虽然不能说一塌糊涂,特别是独家策划,我觉得有些欠缺。
《南风窗》副总编朱相达:总编的意思是,最近的文章缺乏独自的观点和理念。
石磊:虽是这么说,可我们在做策划时,要考虑到销售,采访地区的平衡,如何使封面吸引人等等,全都要考虑到,采访还受上面决定的影响,干部们的要求这么高,而与此相称的体制是否健全了呢?至于说到独自的观点,这期我写的广交会的历程,只不过是历史故事而已,仅仅是整理历史脉络写成的,本来就没有提供任何讯息。
朱学东:如果不理解历史,就不可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讯息,你认为历史事实毫无价值吗?不与历史作比较又怎么能有新发现呢?我对你的观点不敢苟同,只有找到历史脉络中的意义,才能产生出新的理念和观点。
《南风窗》报小区业主维权被殴事件
旁白:《南风窗》最年轻的记者田磊先生,二十五岁大胆直率的作风,因新鲜别致而受到好评,被从当地报社中聘用。
田磊先生正在追踪一个事件,有一万多居民的公寓小区内发生的暴力事件,公寓的居民委员会代表遭到暴行,造成脾脏破裂,生命垂危,被害人认为小区管理涣散,不断向物产管理公司提抗议。
如今在中国,围绕不动产权益问题的事件层出不穷,但大多数事件,在国内被严禁报道。转经香港传遍世界的这部映像,在当地也没有播放。
田磊:三洲村事件我们都知道,但是网上都被屏蔽了。
记者:这件事情不能作为记者是怎么想的?
田磊:这件事情....怎么说呢,很少涉及这样的事情,尤其是有关征地赔偿啊,有关这些事情涉及的不多。
记者:为什么?
田磊:这些事情基本上....像如果是广东的,我们广东的媒体基本上也不会去做这样的报道。
旁白:小区暴力事件发生后,当地媒体也被要求不做报道。
身负重伤手术摘除脾脏的被害人李刚先生。
旁白:对李刚先生施暴的犯人全部逮捕被判有罪,田磊先生想闯入禁区,对不动产问题进行报道。
到最后判决书下来,那几个人的身份,也都没有核实。
李刚:身份基本上也都核实了,这些打人的也都是保安来的,但是呢他不是我们小区的保安,是另外一个公司的,那个公司跟我们小区的那个是家族企业来的,这些保安就是说我吗都是打工的嘛,领导让我干啥就干啥,我要不听话就炒我鱿鱼。
田磊:这是原话吗?
李刚:当时打人的时候是没有说,但是在事后的时候,一人给了2000块钱。
田磊:这在法庭上他们说出来了吗?就是这个事情不管当时是多大的压力,我们就评论这个,我们就事情的细节,我们之前的一些报道我们不去写,但是这个人,我们一定要记录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事情,因为现在中国城市的纠纷以小区为主,农村就是征地,这个大家已经是很平常的了。
旁白: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建国以来一直把公共媒体视为党和政府的思想宣传机器,掌握其管理大权的是共产党中央宣传部。
这是中央宣传部的内部文件,发给国内媒体的通知汇编
旁白:文化大革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变等等,这类可能动摇民心的事件必须如何处置,做了细致入微的规定。
各行政区中都设有宣传部,管理地区媒体的报道内容和干部人事某报的前总编,向我们显示了当地宣传部干预的实际情况。
某报前总编:这是宣传部每天发来的简报,这样写着,对不听警告的,就像这里写的那样,会实行累计计分制度,如果出了问题点数就累积起来,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出黄牌警告,或者出版负责人会被撤职。
宣传部简报相关制度
《南风窗》杂志的取材遍及中国各地。
尴尬的榜样,郜艳敏:被拐来的教师
旁白:《南风窗》的资深记者,石破先生,四十一岁。
石破:您好,我请问一下路,请问到夏村的学校怎么走?
《南风窗》记者石破
村民:快到了。
石破:快到了是吧?
村民:一直往下走就是了。
石破:学校就在村边是吧?
村民:对。
旁白:以河南省为据点,以农村为主要采访对象,高校毕业后历经百货店、中药推销等工作,六年前成为记者。
石破先生获得情报,来到河北省的这个偏远小村,十二年前被人贩子诱拐的打工女性,如今作为教师在教孩子读书,这事除当地人以外无人知晓。
石破:但是她到这以后还是想回家,逃了几次,自杀了3次,都被救回来了。
旁白:看到国旗了。
被拐女性教师郜艳敏的学校
石破:他是不是姓郜啊,郜老师。
学生:郜老师在马老师那里。
旁白:一个人在此教十五名学生,本来只有一名老师的学校,却出现了另一位女子。
石破:您是马老师吗?
马老师:您什么事?
石破:我们是广东《南风窗》的记者,这是郜老师吗?
马老师:对,这是郜老师。
旁白:郜艳敏在十八岁时在打工返乡途中,遭人诱拐被卖到这村农家当媳妇,至今已有十二年。
石破进到郜艳敏办公室。
石破打算访问郜艳敏,但郜艳敏拒绝在这里访谈
郜艳敏:您有记者证吗?
石破:有。
郜艳敏(小声地):不能在这说。
石破:为什么?
郜艳敏:因为被监视。
马老师走进来了
马老师:别再采访了。
石破:嗯嗯,我...我是她老乡,就随便跟她聊聊。
马老师:哦,那行。
石破:谢谢您啊。
(马老师暂时出了办公室)
石破:我能坐一下吗?
郜艳敏:我们村干部都看着,不让采访的,他们把这个老师调过来就是为这件事。上次线的记者来了,这个老师打电话就是,干部又来了,都把记者送出去了,不让采访。
石破:就是西安的教师报道,是吧?
郜艳敏:是的,她现在就是说要马上要上报,你刚才听见她说了吧?
(这时马老师又进来了)
石破:你放心我们不会给你们添麻烦的,我看你们这的国旗很好,我就在外面拍张照。
旁白:石破先生与郜老师悄悄约定在村外见面,村里不让采访的,真正理由尚不得而知。
石破:你是这的吗?
郜老师学生:是啊,这个房子就是我伯伯的。
旁白:向放羊的女子打听村里的情况,这位女子曾是郜老师的学生,她说被卖到村里的不仅仅郜老师一个人。
郜老师学生:那边是我家,过去坐坐吧。
石破:行,走。
(到了学生家里)
郜艳敏学生的家人
石破:他们那些外地的媳妇,广西的,贵州的,湖北的,四川的这些他们都是怎么来的?
郜老师学生家人:有买过来的,还有他们的一些朋友介绍买的。
石破:那些外省的基本上都是买的咯?买一个大概多少钱?
郜老师学生家人:那时候就是几千块钱吧。
石破:几千?我知道那个郜艳敏好像是两千六。
郜老师学生家人:两千多的,三千多的,四千多的还有呢。比我们大两岁的那个年轻人,都买了两个老婆了,都跑了。
石破:买了两个都跑了?
郜老师学生家人:嗯,都跑了。
旁白:新娘匮乏的贫穷农村人口贩卖的现实,石破先生在等郜老师,有个可疑男子走了过来。
可疑男子:您哪来的?
石破:我广州的。
可疑男子:怎么到这地方来了?
石破:来玩嘛,你是哪里的?
可疑男子:我就是这个村的。
跟着石破的可疑男子
旁白:石破先生感到周围有点异常,在来村时坐的出租车前停着一辆没见过的车,和石破先生搭话的男子正在向出租车司机打听着什么,发现石破先生走近,可疑车辆便开走,男子也转身离去,石破先生紧追那个男子。一辆面包车从后面驶来,此后石破先生被带走,进了当地的宣传部。
石破先生获释是在晚上十点以后,审问长达五个小时,当地的宣传部,想方设法阻挠媒体的采访。
石破:我觉得像县里面和乡里这样妨碍采访是没有道理的,也没有必要的,郜艳敏这个事是一个典型,所以应该报道,没有必要这么防备,我们现在只有先回去,如果我们现在去找她,找郜艳敏只有给她带来更多麻烦,所以就先回去吧。
中国媒体:在宣传与夹缝之间求生存
旁白:对于社会的现实状况,究竟能报道到什么程度,在宣传与报道的夹缝之间,《南风窗》在不断摸索四年前升为社长的陈中先生,曾经担任过某地宣传部的领导职位,对管制的理论烂熟于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刺激民众的无意义报道,必须严加控制。
《南风窗》也有教训,这就是陈中先生所遵循的报道的准则,陈中先生升任社长的那年春天,发生了使中国的媒体管制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的事件,从广东省蔓延至全中国,造成数百人死亡的新型肺炎SARS骚动,就在感染不断扩大之时,国内媒体遭报道管制,更有甚者,当时卫生部隐瞒感染的真相,公布粉饰的被害状况。
相关官员报告:治愈人数显然增加,死亡人数有所减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旁白:由于隐瞒真相,使得对策流于形式,以至被害扩大到国外。情报管制反而扩大了危机,媒体终于开始报道真实状况,《南风窗》也作了特别报道,但是有部分报道文章被宣传部认为内容有问题,对医生的对应做严格批评的部分,陈中先生承认内容过度,提交了检讨书。
&《南风窗》关于新型肺炎萨斯骚动的报道
&《南风窗》关于新型肺炎萨斯骚动的报道
陈中:所以我总是说,应该在明天说的话,今天就不应该讲,就算你说的没错,但也必须注意讲的方式和时机。
旁白:但这种想法被认为过于保守,遭工作人员强烈反对,有九人拂袖而去。
《市民》PK《南风窗》
陈中:他(陈初越)是编辑部主任,在业务上面她还是比较有才气的,是比较强的。
旁白:离开《南风窗》的记者和编辑为争取更自由的媒体,创办了新杂志《市民》,借用某国营出版社作为发行机构,主办这份新杂志的,是曾为《南风窗》优秀记者的前编辑部主任陈初越先生和郭宇宽先生。陈中先生曾把这两人视作肩负《南风窗》未来的人才。
《市民》杂志创办者陈初越
郭宇宽:这个做封面,我相信要是看到这个封面的话我相信10个有8个会来买我们杂志,不会买他们的杂志。
郭宇宽:但我们现在发行就要做到把《市民》跟《南风窗》放在一起啊,这不是说《南风窗》的美编水平不如你,他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南风窗》的社长呢不能在《南风窗》给他创造空间,他的品味决定了这个杂志的品味,但是我们在这个里边能把你全部的创意都发挥出来。
《市民》与《南风窗》封面
旁白:而寄予厚望以毛泽东像做封面的《市民》,第七期的特辑是被视为禁区的逃税问题,记者的观点被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众。
《市民》工作者:你们这里可以贴这个吗?
报刊亭主:不可以,城管来了要管。
《市民》工作者:城管来了就让他撕好了,没收就没收嘛,我们先贴,宣传一下嘛,是吧,反正有得卖。
旁白:但是在第七期发行后,《市民》便从市面上消失了,发行的出版社认为内容过激,可能出政治问题决定停刊,转型为生活信息杂志是复刊的条件。试图满足人们的欲求,揭露社会另一面的新杂志的挑战,在创刊七个月后便告受挫。
陈初越:现在中国呢,我觉得新闻事业还是一个有点,说实话是有点卑贱的事,因为它必须能....反正我觉得说不论如何要能活得下去,但有时候我们也像一只挨打的狗一样,活下去,这是我们的一个自我期许。
旁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开始在报道自由上觉醒的媒体,去年秋天中国公布了国家文化发展计划纲要,再次强调媒体是党的宣传机器,为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采取了强化文化、思想管制的方针。
什么能报道,能到何种程度,在向国外媒体开放门户的同时,国内禁书处分及总编撤职事件接连发生。
石破成功报道了妇女拐卖事件
旁白:围绕媒体管制的攻防战在继续,被带去地方宣传部的那位石破记者的报道完成了。
石破关于郜艳敏事件的报道:《尴尬的榜样:郜艳敏,被拐来的教师》
旁白:村小学教室的门外,郜艳敏站在那里,比想象中的还要瘦小,身高只有一米五左右,比她的学生高不了多少。十二年前当她被三个壮硕持刀的人贩子挟持住时,是怎样地无助,大山包围的村到外面公路,只有短短的三公里,然而就这短短的距离,郜艳敏十二年都没有走出来。
旁白:四百多口人的村子,从外地买来的媳妇就有近四十人,她们对自身的命运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逃跑,另一个是留下。买来的媳妇中,至今有一半人选择了逃跑,被诱拐的郜艳敏是村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她成了临时教师,如今除了给村里十五名学生上课外,为帮助村人识字,星期天开设了扫盲班,但她的境遇并没改变十二年前,为怕媳妇跑掉,她受到婆家人的监视,十二年后的今天,她受到了另外一种监视,令她动弹不得。
郜艳敏和她的学生
陈中:看完了,挺好,非常好,在中国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社会问题,石破写得非常好。首先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把现状和十二年前做比较来提出问题,而且文章中心一气连贯,不愧是资深记者,我最欣赏的是,他没有掺入个人的评论,记者从公平正义的立场出发,常常会轻易表现自己个人的感想和主张,石破在这点上做得很好,只描述客观事实,同时又具有发人深思的力量。
旁白:石破记者的文章激起了反响,中国著名的某家日报以该报道为例,对试图隐瞒真相的地方宣传部进行严词抨击,连共产党机关报的人民日报也在网站转载此文,此后当地的宣传部改弦易辙将郜艳敏的存在公诸于众。
带着刚出版的杂志石破先生前去拜访一个人,是郜艳敏的父亲。
女儿被诱拐以后,母亲天天以泪洗面,双眼失明,前年因患胰脏癌去世,石破先生听郜艳敏说过,她很担心父亲。
郜艳敏的父亲,郜大创先生,五十八岁,在没有暖气的单间里孤身生活。
石破去看望郜艳敏父亲
石破:这是我上个月无采访后写的,采访后写了一篇稿子,我送您一本杂志.....您多保重身体。
旁白:父亲拿到杂志,却没有翻看的意思。
郜艳敏父亲:我呢,现在也有病,去年她妈妈也走了.....(老人说着说着便泣不成声)
石破:郜艳敏她说她也很想来看看你,她说要是你愿意,你也可以去她那住,她也很伤心,她说她是一个不孝顺的孩子,想以后尽尽孝。
旁白:坚信文笔的力量,坚持采访的石破记者,怪诞的世相层出不穷。
石磊小区业主被殴打的报道被搁置了
田磊(打电话):那我找哪个单位能核实这个情况呢?
田磊(打电话):好好,那我找他核实一下。
旁白:追踪小区施暴事件幕后的田磊记者,追溯到了掌控广州市城市开发的某位不动产大王。
田磊:我是真的很想采访,对方可能不太愿意接受采访,要行的话就是难得的机会。要知道这个不动产大王是业界中最有钱的,要能让他不得不接受采访的话,那可能会成为震动全国的独家报道。
记者:你不害怕吗?
田磊:有什么害怕的,只有兴奋啊。
旁白:策划会议当天,主持会议的是总编助理,田磊先生提出了追踪暴行事件内幕的企划。
田磊:我想对李刚事件背后的不动产公司进行彻底调查,趁中国富豪榜公布的时机,推出这个报道。
田磊同事:调查不可能的,在香港股市上市的时候,他也只发了一张照片,根本就不接受媒体采访。
田磊:他是这样的,问题是他的公司,在广州就投资了十几家子公司,不动产开发、保安管理公司,还有医院、学校,全都掌握在他手里。也就是说开发地区的所有公共设施,全都受他控制,我想调查一下具体的组织结构,他拥有的股票等等,看来的确是个神秘大人物。
总编助理:就算我们能调查,他们的社会力量可非同寻常。或许可能和《南风窗》的上层有关系,就算不直接施压,同一集团的媒体,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广告收入要靠他们,最要紧是采访太费劲,难度太大,就算能采访,万一发生纠纷,会使《南风窗》受到影响。
田磊:不动产问题的题材我考虑很久了,一直在等待机会,现在时机成熟才提出来的,而且我不认为会有多大压力。
总编助理:总之就一个答案,这个题材需要极其谨慎,要全体同意才可以,能通过我就支持,由你来负责好了,好了吗?讨论下一个题材。
田磊的企划被搁置了,结果允许刊载的是介绍被害人李刚个人仅半页左右的文章。
李刚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身为普通人的李刚,为捍卫权益而毅然奋起,成为时代的风云儿,网络上声援李刚的网页超过了一百万页,城市居民捍卫私有财产的活动,即便是面对强大的公权力,和与公权力勾结的资本势力但声势在日益壮大。
《市民》为什么办不下去了?
一月上旬,《南风窗》有一位不速之客来访,与陈中先生分庭抗礼,创办《市民》杂志的陈初越先生。
陈中与陈初越相隔一年三个月后的会面
陈初越:不管是《南风窗》还是陈社长,觉得心里面都是有一份感情的,回想起以前在《南风窗》的时候,在很多事情上,对陈社长是不够尊重的,确实是有点年少不知,觉得很过意不去,给陈社长天了很多的麻烦。
陈中:其实初越,说起来,你们当时有一些感觉是对的,只是方法上处理的不太好,其实后来都印证了。
陈初越:我再送您一套完整的杂志,去年在做这个杂志时遇到了蛮多的波折的,实际上就出了7期就中断下来了,我们现在正谋求复刊,这是我们的7本杂志。
陈中:谢谢,谢谢,我没有全部看齐,我看了这两本和这两本,后面的就没有看了。
旁白:陈初越先生是来请求陈中先生帮助《市民》杂志复刊的,陈中先生没有给他明确的答复。
记者:市民说心里话,能办下去吗?
陈中:办不下去,首先《市民》这个名字不改掉的话,在中国很难办下去,但现在再改也难了,总之初越是尽力而为了,但结果《市民》还是不行,理由是这样的,你有一间房间,那里的空间只允许你跳交际舞,你想要跳华丽的芭蕾舞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即使想在更宽敞的舞台上跳舞,但今天中国的构造,还没有能让你自由舞蹈的空间。
旁白:在宣传和报道的夹缝中,《南风窗》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倡导中国近代化的文豪鲁迅,在他小说的最后这样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不仅在物质的富足上,对情报的富足也日益觉醒的人们,如何能满足他们每一个人的欲求,中国媒体的摸索仍在继续。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李映丹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hk激流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