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英语下册下册习作3范文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3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1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20080份文档查看: 10786|回复: 7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三作文范文大全(我的新发现)350字400字450字500字
我发现了金鱼的秘密 (450字)
&&暑假时,妈妈带我到姥姥家去玩,一进门,我就看到姥姥家又多了几位“新朋友“—小金鱼。这几位新朋友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颜色漂亮,舞姿优美,看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我高兴地连忙和它打招呼:“小金鱼,你真好看!可以和我聊聊天吗?”小金鱼理也不理我,我感到有些没面子,非常生气,一跺脚刚想走,可小金鱼高兴地向我游来,好像对我说:“你好呀,小客人。”这时我有些不解,为什么我和它打招呼它不理我呢?而我一跺脚它就向我游来呢?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了找到答案,我便到百度网咨询,答案找到了,原来小金鱼不怕声音,而怕震动。
& & 找到答案后心理甭提多高兴了,直到晚上11点钟还睡不着,于是我便下地再去看看小金鱼,可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我的面前,为什么金鱼还睁着眼睛不睡觉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便来到妈妈的床前,问妈妈。妈妈和蔼可亲的告诉我:“小金鱼不是没睡觉,它比你睡的还早呢!小金鱼没有眼皮,睡觉时也睁着眼睛,”我很惊讶。
& & 通过这次看金鱼,我不仅发现了金鱼的秘密,还知道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肯于动脑,我们就会发现科学的奥秘。
我对牵牛花的新发现
& &我家小区的花坛里有一坛紫阴阴的“小喇叭”,从远处看,是一片紫和一片绿,我从学校回来,每天都看见它,因此喜欢上了它。
& & 有一天,我过来观察它,看见牵牛花是一根根细蔓自已缠绕在竹竿上或自相缠绕起来。它的喇叭的上面有个像五角星,是深粉色的,从远处看,十分漂亮。在里面,颜色是淡黄的,再渐渐往里看,便是洁白色的。
& & 牵牛花的叶子是桃心儿形的,叶柄是在叶子头上出来的。如果从远处看牵牛花,十分美丽。不过,牵牛花从下午四点开始就合上花瓣睡觉了,也许植物也需要休息。
& & 牵牛花它十分坚强,无论在狂风大作中受挫折,还是在雷雨交加中受煎熬,从不灰心,依然保持自己的攀登,从不松懈。
& & 我喜欢牵牛花。
我的发现 (500字)
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树下乘凉,我靠着树干,抬头向上看,咦?树叶的背面有什么东西,一粒粒,圆圆的,像小米粒儿一样。呀!原来是虫卵。几个小伙伴都围了过来,仰头看着。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这可能是蝴蝶的卵,过几天会变成毛毛虫的!长大了就变成美丽的蝴蝶了!”我说:“真的吗?怎么看也看不出这么小的卵能变成美丽的蝴蝶呀!”
& & 回到家里,我去问爸爸,让他给我讲一讲。爸爸说:“卵慢慢的会变成小毛毛虫,小毛毛虫每天都拼命的吃,长的非常快,一周内就会比刚出生大100倍。”我很惊讶,它怎么长的这么快,真是不敢相信。爸爸又接着说:“毛毛虫有八对脚,前三对就会变成蝴蝶的脚。毛毛虫一生需要蜕皮5次,每次蜕皮后都比原来大好多,蛇也是这样的。”我又好奇的问:“爸爸,它是不是最后一次蜕皮就变成蝴蝶了?”爸爸笑着摇摇头:“不是的,它长大后就会离开树叶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吊挂成丁的形状,结成茧。茧里面的东西叫蛹,蛹一般有三公分多长,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蛹就在茧里变成了蝴蝶,它在里把茧咬破,就从茧里面钻出来了。”我又忙问:“蝶从茧里面刚出来是什么样的呢?”爸爸说“蝴蝶刚出来时,翅膀是湿的,很软,但一个小时以后就可以飞行了!”
& & 真是太神奇了!听了爸爸的话,我真是受益匪浅,原来这小小的卵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记一次小实验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樟脑丸对小蚂蚁的影响”的一个实验。目的是看看樟脑丸对小蚂蚁有没有伤害。这样就可以用樟脑丸来消灭它们了.
& & 我们先用樟脑丸在蚂蚁前面画了一条直线,小蚂蚁可能是闻到气味了,一下就跑开了.接着我们又画了一个圆圈,把蚂蚁捉到圈中间让它向樟脑圈走去,这时的蚂蚁就像被电打了一下,一下子就又跑回中心.接着它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四处乱闯.过了几分钟,它不像热锅上的蚂蚁了,开始顺着樟脑圈的边缘走,寻找樟脑圈的弱点,不一会儿它就找到了,一下子就冲了出去.我们不甘心又把它放到了樟脑圈的中间,这回它可不像上次那样惊慌失措,而是镇定自若.它勇敢的向着樟脑圈边缘走去,突破口让它再次找到了,它又一次胜利了.
& &&&这只小蚂蚁引起了我们极大地兴趣.我们不甘心就这样让它轻而易举的出去,就把樟脑丸捏碎了做成了一个樟脑山,然后把它放在了山上,这只小蚂蚁就像一位勇士翻山越岭过了樟脑山.
& & 小蚂蚁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需要用多大的剂量才能把它们消灭.我们又改进了方法,把小蚂蚁直接放进了装过樟脑丸的袋子里,一分钟以后,小蚂蚁从袋子里爬到了桌子上.这次的它可不像上两次那样趾高气昂了,爬在桌子上一动也不动.我们以为他不行了,结果过了好一阵他又给缓过来了.再次举起他的触角向我们耀武扬威.
& &这向可把我们给气坏了.我又把一个小瓶子里放了一个樟脑丸,然后把它给扔进瓶子里,一分钟后终于看见他奄奄一息了..
& & 看来这次的实验还是很成功的.只要在蚂蚁多的地方放上足够数量的樟脑丸,就会把他们赶跑的.
我的科学发现
“一切推理都必须重,观察与实验得来”这句话出自意大利作家伽利略写的,你明白吗?你了解吗?我明白,我了解,因为我就有过科学的发现,你们想知道吗?让我来给你讲吧!
  那是,小学六年级,一天我在家里看电视,忽然一绿标题,吸引了我,我看了看,写着“你知道,鸡蛋从高楼摔下来不碎的办法吗?”于是我便想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搞清楚!没过多久,我终于知道了怎样让鸡蛋不碎的方法。
  一天下午,我拿了个鸡蛋小心翼翼的拿到阳台上,于是我便慢慢地扔了下来,结果“啪”的一声,鸡蛋碎了,于是我不服气,便开始了第二次,这次我拿了一个布包住了鸡蛋,于是也慢慢地扔了下来,这次我没听到鸡蛋破碎的声音,便高兴地冲下楼去,揭开布一看,还是破了。
  正当我没精打采地上楼梯时,听到了一句话让我灵机一动,这句话是“快来看!世界降落伞大赛”虽然短短的几个字很平淡,可让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做一个降落伞,来使鸡蛋摔下去不破碎。
  我找了一个泡沫垫,又找了一块海绵,然后把鸡蛋放到上面,顶层弄了一个塑料带,于是我便把它轻轻的放了下去,这次,我成功了,我激动的高兴不已。
  经过这次试验使我明白了:一切推理都必须重,观察与实验得来。
我的科学发现
“一切推理都必须重,观察与实验得来”这句话出自意大利作家伽利略写的,你明白吗?你了解吗?我明白,我了解,因为我就有过科学的发现,你们想知道吗?让我来给你讲吧!
  那是,小学六年级,一天我在家里看电视,忽然一绿标题,吸引了我,我看了看,写着“你知道,鸡蛋从高楼摔下来不碎的办法吗?”于是我便想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搞清楚!没过多久,我终于知道了怎样让鸡蛋不碎的方法。
  一天下午,我拿了个鸡蛋小心翼翼的拿到阳台上,于是我便慢慢地扔了下来,结果“啪”的一声,鸡蛋碎了,于是我不服气,便开始了第二次,这次我拿了一个布包住了鸡蛋,于是也慢慢地扔了下来,这次我没听到鸡蛋破碎的声音,便高兴地冲下楼去,揭开布一看,还是破了。
  正当我没精打采地上楼梯时,听到了一句话让我灵机一动,这句话是“快来看!世界降落伞大赛”虽然短短的几个字很平淡,可让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做一个降落伞,来使鸡蛋摔下去不破碎。
  我找了一个泡沫垫,又找了一块海绵,然后把鸡蛋放到上面,顶层弄了一个塑料带,于是我便把它轻轻的放了下去,这次,我成功了,我激动的高兴不已。
  经过这次试验使我明白了:一切推理都必须重,观察与实验得来。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7》教学设计-杨老师在线
      您的位置: >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7》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来自:杨老师在线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列表:
   本级分类列表:
   分类导航:
 资源分析:   本次习作的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例文的简单介绍。   说明这篇习作讲述的是小作者参加一次体验活动的经历与感受。第二部分是例文《“护蛋”》,是柳倩影小朋友的一篇习作。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求组织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并与大家交流。  策略分析: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再加上当代学生在学习重压下,社会给于的“活动思维框”缩小,对生活的自然认知与体验也就相应减少。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不也是如此吗?因此,习作之前,首先要准备好“下锅之米”――与这次习作话题具有相似性的习作素材。本次习作,采用情境体验法,帮助并教会学生直接有效地储备习作素材。而此情境设置,与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具有相似性,容易对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刺激。   小学生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但水平有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因此,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意识与目的的强化,让个性化的体验在督促中不断生成。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一次体验盲人的活动,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特别注意能写下自己对这次活动独特的感受。   2、通过阅读例文《“护蛋”》,了解只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把体验写生动。   3、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体验,平时多储备,做个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的体验、感受更清晰,能组织成文。   难点:习作指导过程中,突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座位不变,讲台排成长条会议桌型,桌上放若干玻璃水杯,桌下放热水瓶若干(热水瓶中装冷水,这一点对学生保密)。   2、学生每人准备一块蒙眼的布,或黑色胶带。  教学流程:  一、明确体验要求   1、本堂语文课我们要来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有兴趣参加吗?瞧这架势,一定有意外的收获等着大家呢!    设计意图:    小学生年龄特征,喜热闹,从众,这一环节,算是习作的动员与号召,燃起学生如运动一样的激情,让学生在热闹兴奋的状态下抛却语文学习的压抑感,轻松进入体验状态。   2、公布体验项目:做一次盲人,完成倒一杯水拿到自己桌上的任务。   3、立体验规矩,出示:    (1)体验过程中,记住你始终是一个盲人!    (2)体验过程中,必须听从指令,拒绝交流!    (3)体验过程中,可以思考,把每一个感受在脑子里备份!    请思考30秒,能做到的,严阵以待!    设计意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将规矩立得煞有其事,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尤其是30秒钟的“规矩记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而更好地转化成活动过程中的自律行为。  二、展开体验活动   1、在半分钟后你们将成为一名无助的盲人,请再看一眼这个美好的世界吧,记住这个教室每个方位的布置,可能你在“失去光明”后,会非常需要这份记忆!(静静观察30秒)    设计意图:    为成功体验埋下伏笔,体验结束时,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确“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教育学生于细节处用心,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   2、蒙上眼睛,预祝大家都能出色地完成体验任务!    设计意图:    调侃式的加油鼓劲,再度激发学生的体验欲望和体验热情。   3、体验一:预设的困难    师:现在你就是一位无助的盲人,将要走上讲台,倒一杯水,然后端着水回到自己的座位,这一路,你会走得如何艰难?你想过了吗?好好地思考一下吧。(思考3分钟)    设计意图:    此时的学生只有即将活动时的兴奋,并没有进入到真正的“盲人状态”,教师利用感染性的语言,让学生把困难进行充分估计,理清自己的思维,预定展开活动的方式等。3分钟,让学生在静中“热身”,拾起一根有目的活动的“拐杖”。   4、体验二:任务的艰辛    (1)师:马上要开始接受任务了,先请第一横排的“盲人”同学站起身来,后面的“盲人”同学凭借自己的直觉,也可以伸出手来摸索,如果你确定前一位同学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座位,那么你就可以开始行动了。静静地用脑子和耳朵去认识这个社会吧!活动开始!    设计意图:    盲人就是用耳朵和大脑去感知社会的,让学生在这一趋于真实的状态下展开活动,也许活动未必能进行得流畅、完美,也许教室里会水洒一地,但相信学生的感受、体验是真实真切的,这就是我们组织活动的目的所在。   (2)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辅助引导:     A,如果你是一位“盲人妈妈”,你的孩子饥渴难忍,你要立刻为他倒上一杯水;     B,你没想想这是一杯怎样的水吗?万一……     C,听,这个声音,你应该猜想得到,你的“盲人同学”遇到了什么状况;     D,还没轮上你,你有没有一种焦躁感?是不是非常渴望有人提醒一下,该你上场了;       ……    设计意图:    在教师很感性的语言情境引导下,学生的游戏心态越来越被真实的体验心态所替代。语言的刺激能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思考也会更接近自然、人性。而这些思考,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习作的素材。   5、体验三:盲人的生活    (1)师:现在每个同学都完成了体验任务,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老师还想强调的是,你们的体验只是盲人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盲人还会遇到怎样的艰辛呢?(静静思考1分钟)    (2)摘去蒙眼的布,回到光明中来,观察教室后,请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     多制造一些思考的空间给学生,这样生成的个性化的东西就比较多。我们的孩子不是没有个性,而是不会思考,在老师监督下,让学生进行强制思考,久而久之,思考也就成了一种习惯,那我们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习作思路,给于一定的想像空间后,体验也就自然地升华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爱护,对自己现有生活的满足。《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习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也就顺理成章地达成了。  三、回忆体验过程   1、对教室进行简单地清理,边清理边回忆刚才的体验过程。   2、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做任务前做任务时做任务后   3、选择体验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交流。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纯粹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一下思路,在习作的谋篇构段上作个引导,具体的细节还需要学生自己去书写,过多的扶反而会失去一些个性化东西的出现。  四、书写体验之旅   1、师:刚才同学们在体验过程中思考的肯定要比交流的多得多,提起笔,开始习作,注意:着重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学生习作    设计意图:    就习作教学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把得于心的东西,创造性地转化成应于手的成果。前一轮交流,要收在热闹处,顺水推舟,进行习作,一定会让学生产生“乐于书面表达”的内在动机,表达欲望增强了,习作自然可宣可赞的地方也会不断增多。  五、分享体验甘苦   1、《“护蛋”》引路    (1)阅读例文《“护蛋”》,小作者写了些什么?(逐段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自己的做法;自己的担忧;同学的“碎蛋”经历……)    (2)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    (3)小结:只有写出属于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你的文章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计意图:     例文只是例子,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不能把例文变成了限制学生自由表达的“样板文”。在指导学生修改的过程中用书中选取的例文引路,旨在明白佳作之佳在于有清晰的思路和自己的特殊体验。其它由例文引发的旁枝错节都应该去掉,让学生修改有所依托,但又没有限制,能在“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上着力。   2、阅读自己的文章,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   3、自改,把遗漏的感受添加进文。   4、同桌互改:(1)语句是否通顺;(2)标点运用是否得当;(3)错别字;(4)分段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    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可见修改是多么重要,小学习作第三学段的要求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在四年级下半学期这个过渡时期,我们应该着力培养起学生的自改、互改的能力。在修改过程中实现吸纳与倾吐的交融与互动。    “同桌互改”这一环节为了减少盲目性,拎出四个修改方面,而这四个方面均来自《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习作第二学段所强调);“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第三学段所要求);“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5、作文誊写。  六、拓展体验思路   1、生活中我们可以参与体验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当一回聋哑人、残疾人;当一回小老师;当一回家……说说你最想体验的活动。   2、体验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就像老师帮大家准备的体验盲人活动一样,给你的体验活动列个体验提纲或者定个体验方案吧。小组合作讨论。   3、利用课后时间,自主体验,需要的话,老师可以给于一定的帮助。希望你们能把自己的体验过程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    一次体验习作完成了,但我们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完成了一项教学任务上,要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储备习作素材的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    我们一定要抓住、用好这一个动笔的时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习作能力,让动笔写作真正成为开展饶有兴趣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教学后记:                  静静地生成  心理咨询大师罗杰斯的心理咨询一直是我所崇拜、神往的,他的咨询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来访者创造出一张最舒适的心理温床,让人的思维真实而又坦然地流淌。最经典的是,罗杰斯大师在与来访者交流过程中,几乎不费任何唇舌,他的惯用语是“恩哼”,变幻着的语调语速,使来访者的倾吐、宣泄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来访者也能从中逐渐看清自我,心结自解。大师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  很多时候,我的教学中有着冗繁的唇舌劳顿,在嘴巴的张合间不断地寻求着一种心理安慰:说出来了,讲到了,我就对得起学生了!然而,我见到的结果是,很多学生能堂而皇之地我行我素。重复是为了强调,对吗?错了!重复,教学变得索然、僵化、早衰。我对自己说:修理自己的嘴巴吧,只有这样,你才能还学生一个最真实的自己。于是,我准备学习大师“恩哼”的艺术。  又到习作课,本次习作是一次体验,依照前段时间煞费苦心的设计,我将组织学生展开一次体验盲人的活动,完成倒一杯水,端回座位的任务。事先,请学生带来了热水瓶,瓶中,我已悄悄地灌满了自来水。本想用玻璃杯体验的,反复一想,还是决定降低成本与难度,改用一次性纸杯。  一切就绪后,猛然想起忘了带个摄像机,把他们的体验过程拍下来,肯定是异常难忘的回忆。于是,想办法弥补,向同事借了个手机,拍照用。  体验开始,学生们很遵守游戏规则,蒙着眼默不作声,感受,在静静地生成。  饶梦婷一开始就出了状况,走到其他组的倒水处,与别的同学碰到了一起,以致于该组最后一位同学摸了半天也没摸到自己的水杯。  “哗啦啦――”“滴答答――”一听就是水倒到外面了,顿时,课桌上水汪汪一片,地面也湿漉漉的了。  吴瑕好不容易准备好的杯子,被吴昊一伸手就拿走了,吴瑕还在纳闷,杯子怎么一松手就没了?  江涛则功亏一篑,好不容易端到座位上的一杯水被自己的手不小心一推,全翻了。  前一位“盲人”同学没把热水瓶放到指定位置,害得戴伟康大张旗鼓地摸了半天也没摸到,急得恨不得把眼睛睁开偷偷看一下。  ……  期间,只是让学生静静地体验,没有多描述和要求,当然,也有学生忍不住偷偷睁眼看的,我想,这也应该是他们独特的体验吧。  当学生们摘下胶布“重见”光明时,一阵唏嘘:终于解放啦!当他们见到教室水渍渍的一片时,又有了新的感受:怎么会这么狼狈啊,真是想不到顺利完成任务是这么艰难……当我再次强调他们的体验只是盲人生活的一部分时,孩子们心情沉重了,设想起盲人的生活来:切菜可能要切到手;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上楼梯会踩空;过马路危险重重……  初步交流收在高潮处,接着,整理狼藉的教室,没有分工,没有指令,只提了一个要求:请你边打扫边回忆刚才的盲人经历。教室里,同学们各自忙碌,能力强的在小声地指挥,很快,教室里便干净了,学生们也渐渐安静了。他们用一句话总结,我最喜欢这句:能看见周围的世界,真好!  我写下这些的时候,学生正在进行草稿,不知道他们写得如何,但有一点已清晰可见:他们习作时的神情并不痛苦,欣欣然地,笔在纸上行走。  整堂课,除强调规则外,我并没有太多的言语,教室里并不嘈杂,必要的声响,自然流露的动静,不平静的,只有学生的思绪,从后来交流感受时高高举起的手上可见一斑。  作文,是心潮涌动后的思索,我把更多的思索留给学生,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每一次静思中把生活品咂得饶有趣味。  学生习作:  (选取的这几篇习作都没经过我的修改,所改的只是一些错别字和标点。)                      艰辛的任务                       周静  又到习作课了,许老师带领我们做了一次不寻常的体验――体验盲人。  体验前,我有点兴奋,又有点紧张。老师让我们把眼睛蒙住,我心里忐忑不安,怕遇到什么困难。老师又让我们走下自己的座位,倒好一杯水放在课桌上。  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盲人”开始行动了。我走的第一步在想,我会不会摔倒,第二步又在想瓶子里的是热水还是冷水,万一是热水,烫到了手怎么办?当我走到热水瓶旁,先拿好杯子,再拿热水瓶,可我怎么摸也摸不到,我好着急啊!但最后还是被我摸到了。可倒水时,因为水倒得太多,所以就溢了出来,水溅到了我的裤子上。走回头路,刚走第一步没什么事,第二步跟同学相撞,水差点翻掉。好不容易才安全到达座位。可我手一挥,一不小心,水翻了,摸着打翻了的水,我觉得有点难过,怎么说,这杯水也是我辛辛苦苦倒来的呀,可这么一挥,全都没了,唉。  你听,“滴,滴”,肯定是一滴滴水从桌上滴下来了。还有“哗”的声音,一定是两人相撞,水翻了。我真为他们捏一把汗呀。  我把胶带从眼上取下来一看,教室变了样,地面上都是水,而且乱得不成样,老师让我们把教室整理干净。在整理时,我想,盲人太辛苦了,光倒一杯水就要花费那么大的力,更何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不止这些呢?今后我见到盲人一定不会嘲笑他们,而且还会帮助他们,让他们在黑暗中也有一丝温暖。  (这是一篇中等习作,体验过程流畅,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只是句子间缺少些过渡。)                    一次盲人体验活动                       华瑶  这节语文课,全班同学都要体验做一次盲人,完成倒一杯水端回座位的任务。规则是,在体验过程中只能思考不能交流,也不能睁眼。明确游戏规则后,同学们蒙上了眼睛。  我也蒙上眼睛,准备着。我的心在“怦怦”地跳,即兴奋又害怕。从自己的位子上到讲台前,距离并不远,可我现在是个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段路现在对我来说很长,我会顺利走完吗?还是会遇到一些麻烦?如果摔跤了怎么办?这些都是未知的。  体验终于开始了,老师先让第一横排的同学体验,接下来就靠我们自己来分辨前面的同学是否完成任务,如果撞上了前面的同学也许就功亏一篑了。听,有脚步声,“盲人”们开始行动了,他们走得很慢,大概是怕撞到桌子。脚步声越来越轻,我想“盲人”们开始倒水了.   水声渐渐停息,缓慢的脚步声又重新响起来,“盲人”们又回到座位上。接着是第二排、第三排……  我好紧张,不停地摸索着,想知道前一个同学是不是已经完成任务了。如果走得早了些就会和前一个同学撞上了。忽然我听到旁边有脚步声,以为前面的同学完成任务了,又不敢确定,又摸了摸,哎,他还是没有动。我便胡思乱想,热水瓶会放在地上还是桌子上?我会不会拿了别人组的杯子?  我想啊想,又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到前面的位子空了,赶紧用手摸了一下,真的没人了,总算要轮到我了。不一会儿,传来一阵轻而缓慢的脚步声。等脚步声停了,我用手摸了摸,沈铭回来了,我便动身去倒水了。  一路上,我断断续续地摸着课桌,以免走歪路,走过头。我摸呀摸,咦,桌子怎么没了?我到了吗?我摸了摸左边的课桌,没有杯子呀。于是我又向前走了几步,摸了一下,原来,这才是放杯子的课桌。我把杯子扶正,蹲下来找热水瓶。水瓶是摸到了,可是把手在哪儿呢?我又摸了一圈,终于摸到了。我拎起水,瓶拔出瓶塞,摸着杯子倒起水来。  不好!水太多,溢出来了。我慌忙停手,把热水瓶放回原处。端着满满一杯水小心地走了回去。虽然一些水洒了出来,但总算安全地回到了座位上。  回到座位后,我情不自禁地喝了一口,心想,与其浪费,还不如喝了它。于是,我就把它喝光了。  所有的“盲人”都完成了任务后,我们摘下蒙眼的胶带。终于又见到光明了!能看见真好啊!做盲人还真是不容易,还好,今天老师给我们准备的是冷水,如果是热水,很可能会烫伤的。但在生活中,盲人所需要的是热水,很可能会被烫伤。他门过马路,走楼梯,做饭……都有困难。现在,我总算知道盲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连倒一杯水都这么困难,更别说做其它事了。比起盲人,我们幸福多了。  (这是一篇比较优秀的习作,小作者感情细腻,把每一个细节都捕捉了下来,只是有点罗嗦。)                         体验盲人                        成毛毛  太棒了,今天老师在作文课上举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盲人”活动!  老师宣布了任务,是让我们走下座位,倒一杯水再端回座位,而且要蒙上眼。眼睛蒙上后,我感觉周围一片漆黑,在我前面有一张桌子,上面摆着杯子,旁边有一只热水瓶,等待着我去倒一杯水。万一热水瓶里是热水,我一不小心就会烫到手;如果我把水不小心泼到桌子上,也许老师会责怪我……我越想越害怕,怀里像揣了一只兔子“怦怦”直跳。  忽然老师一声令下,“盲人”们立即开始了行动(包括我)。我连忙走下座位,半蹲着身子摸着桌子走。忽然,我摸到了一个不粗不细的“柄”。我高兴极了,我的运气真好,一下子就摸到热水瓶了!我正要拎起“热水瓶”,却发觉它重得连我也拎不动。我感觉有点不对劲,往右一摸,又摸到了一个柄。原来刚才的“柄”是桌子的竖铁杠!我拎起热水瓶,小心翼翼地把它拿到桌子上,再去摸杯子。杯子摸到了,我忙拔掉热水瓶的盖子,往杯子里倒水。只听“咕噜――咕噜”两声,我感觉水倒满了,便去拿倒满了水的杯子。一摸,一点也不热!原来老师只不过在热水瓶里灌的是冷水,用热水瓶的外形来吓唬我们的!忽然,我听见“嘭”地一声,接着又是“哗”地一声。我想,这一定是其他的“盲人”太急才不小心碰到桌子,把水弄翻的。我捂住杯口,捧起水杯,手里像拿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一样,走一步就摸一下桌子。走到座位后,我终于如释重负。我忙把杯子放在桌子上,心中悬着的石头也落了地。  游戏结束后,老师终于让我们“复明”了。环顾教室,仍那么宽敞明亮。当老师强调我们刚才倒水只不过是盲人生活的一小部分时,我不禁感慨万千:盲人生活真的很艰辛,他们不仅倒水困难,过马路、切菜等等都很困难!所以我们要尽力帮助他们,比如过马路要扶一下他(她)、他(她)孤独陪他(她)谈心事。即使不帮助他们,也不能嘲笑他们!  帮助盲人,快乐自己!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习作,小作者文笔老练,行文流畅,有深入的思考,独特的感受,读起来干脆利落。)
评论内容?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年级下册习作3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