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直流调速器器会转坏吗?

老式吊扇调速器上的旋转开关按扭,手用一点力按一下,此时开关一定会按坏吗?_百度知道
老式吊扇调速器上的旋转开关按扭,手用一点力按一下,此时开关一定会按坏吗?
提问者采纳
应该不会吧
这个不知道,反正试过没事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吊扇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LEICA&R8&VS&CONTAX&RTS&III(转)
LEICA R8 VS CONTAX RTS III
macg4 发表于
在多种多样的单镜头反光相机中,莱卡和康泰克斯无疑都是具有权威性的世界名牌。
它们虽然同属于传统35毫米经典相机,但设计制造风格有许多不同。在莱卡推出R7型之前,其产品的电子化率一直不高的,1996年R8型相机的面世,使人
们对莱卡R系列相机耳目一新。这是莱卡在与美能达合作推出R系列机后德系设计风格的一次回归。
1997年初我有幸成为莱卡R8在国内的首批使用者,加之那时我同时拥有多款康泰克斯相机(RTS II、RTS
III、AX),因而有机会将莱卡R8与康泰克斯RTS III的性能、功能设置及操作方式等特点进行对比。我认为莱卡R8与康泰克斯RTS
III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功能,各有优劣,且单机价位相当,具有可比性。当时在高端影友(35系统)间型成泾渭分明的L与C两大派,最终于(余)麒麟缺乏科
学测试手段的测试文章(发在摄影与摄像上,大约是1997年5月)成为导火索,引起兴华高层的强烈不满。我这篇文章就是出于帮忙的目的而写的,自认是客观
公正的。个人认为现代环境下镜头的设计科技含量都很高,已经与80年代前的状态很不相同。所谓味道、解像等能力均在伯仲之间,没必要争。资深的M与R用家
均钟情于老镜便是一个有力说明,而现时无论M、R或L、C已经与日系镜头在味道上区别不大了(特别是Contax全系和Leica
R由日本代工的那些镜头)。怀念从前,现代的Leica、Contax产品给我一个继续爱你把你当经典的理由!
谈远了,正文开始。原文发于1997年No.10《摄影世界》摄影器材栏目,基本未做改动。认识有限欢迎发烧友们前来拍砖。
一、外型设计
Leica R8与Contax RTS III的面世相距6年,但基本属于同一级别。从外型上看Contax RTS
III沿用了RTS系列的基本造型,使用过Contax
RTS其他机型的影友可以方便地掌握。它基本是以一个大而方的五棱镜为主体,加上相对较浑圆的机身而构成。而Leica
R8则突破了Leica
R系列相机以往的造型风格,在外形设计中取消了机顶的五棱镜突起,各功能键又采用了内埋式设计,使用时机身上没有任何突儿感,整个机体造型扎实紧凑,各功
能键都在单手可及的地方,使用户操作界面更简洁。相比之下,Contax RTS III的外形设计和功能键设置则显零碎和繁琐。
Contax RTS III的体积和重量都略大一点 (Contax RTS III为1080克;R8为980克),但Contax
III机身上已经包括了高达每秒5张的连拍马达及包围曝光等功能,重量的增加在情理之中;而R8则需外接马达才可实现上述功能,重量和投资均会增加。
马达的问题是许多影友对Leica
的不满之处。纵观Leica相饥的生产史便会发现,Leica不十分重视马达的研发生产。自配用其M型相机的第一款发条式卷片器始,直至今天配M或R系列
的多款卷片器和马达的功能都很单一。这可能也体现着欧洲的产品风格,你会发现很多欧洲车上空调不是标准装备。这在我们这里是无法理解的。这也是德国人的严
谨体现‘集成度越高的产品故障率越高’。另外Leica一贯强调"决定性瞬间的把握",无马达亦可完成拍掇任务。这和leica早期的几位重量级的用家的
拍摄习惯有关。以上各点的优劣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R8马达的研发工作在机身上市后又延续了近三年,并召集了包括自然摄影大师Norbert
Rosing(诺博特-勒辛,原职业是医生现为自由撰稿人,是GEO和National
Geo的资深摄影师)在内的摄影家们试用。Norbert
Rosing来中国时那带马达的R8曾让我爱不释手。迟迟不能面世的原因竟然是不能解决电池电力满与亏时过片速率的差异。而推出后又面临与某批机身相配出
现BUG的窘境(当然现在解决了)。
二、操作手感
在拍摄横画面时,Contax RTS
III的手感是相当好的,大小适中,手柄针对手型的设计也很成功,但竖拍时机身底部的凸槽仅可容一个半手指,长时间握持很容易疲劳。而R8的右侧机身很
大,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使握持的稳定感很好,且马达上设有横拍及竖拍决门按钮,均采用用食指直接向后释放的独特方式,比传统方法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握恃
手感当当好,在竖拍时会比RTS
III更舒适,尤其是右手的食指可同时控制速度盘、快门按钮及测光模式选择杆,操作起来极为便利。总的感觉是:RTS
III体现了纤细手指的东方风格,而侠卡R8则体现了粗大、强壮的欧洲风格。美中不足的是,Leica
R8肩带拉环的位置设置不当,拍摄时限制了手指的运动,使手小的使用者无法轻松地操作,我认为这R8在设计中过份考虑了加装马达的重心及马达上快门位置所
三、测光与曝光控制功能
在这方面,Leica
R8占绝对优势,据德国FOTO杂志的介绍R8的测光精度是目前单反相机中最高的,而测光的速度是其他现代相机的4倍。它具有可随意与各种曝光模式相配合
的三种测光方式:选择测光(中心7毫米)、分区测光和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其测读范围广,选择测光模式在低照度环境中叮测出EV-4的光值,分区与平均测光
模式时也可测出EV-2的低亮度。
Contax RTS
III的测光方式有:点测光(中心3MM)和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测光范围在低照度时分别为EV0及EV3。虽然它的点测光方式测读面积极小,只有R8中央
吏点平均测光范围的1/4,但如果在此模式下(特别是在使用中、长焦镜头时),拨动曝光锁定杆时,极易因测读位置偏移而造成曝光偏差(自动模式下)。使用
中需要特别注意,功能的优势环境在哪里。
但Leica R8在拥有RTS III所有曝光功能的同时,还有一个"可变程序式曝光"模式。此功能为Leica所独有。最初见于Leica
R5及R7型相机上。其特点是在保持EV值不变的情况下,可选择景深长短与曝光时间的不同组合(限于ROM镜头)。具体调节方法为:把镜头光圈关至最小,
将快门速度盘上的"P"模式标记对准速度调节盘标线,相机所采用的是机内预设的标准程序。此时,转动快门速度盘,如果向高速端转动
,原有的组合便会改变。如1/30秒、F2.8,会变为1/45秒、2.4,或1/60、F2或1/90、1.7(如此类推)。也可以半级调整,此时速度
盘上的刻度值没有实际意义,仅作为控制EV组合的调节钮使用。
四.闪光灯功能
Contax RTS
III在1990年推出时,便采用了闪灯预测曝光功能,但由于当时的宣传重点在它首创的真空吸盘压片板技术上,这项功能被忽视了。而1996年R8面世之
时,Contax开始着重宣传RTS III的闪灯预测功能,但Leica
R8已在技术方面领先一步。不过,能够进行闪灯同步测光,表明这两款相机在35毫米单反相机内测光元件的生产技术上都已走在世界前列。
III的预闪键在机身顶盖的右侧,位于自拍\过片方式选择盘的下方,只需向右拨动搬杆即可收缩光圈,并引发闪灯完成测光。而且,可在取景器中用模拟标尺显
示差值,可即时用光圈的收放来调至正确值。但实现此功能的前提,是必须配用原厂的TLA280/360/450系列专配闪光灯。否则,要自己先估计出一个
光圈值,且误差不能超过+/-3EV,如此一来实用性便会大打折扣了。
R8的闪灯预测功能的兼容性非常好,可配用任何普通闪光灯,并可与多个独立影室灯连用。利用景深预视键实现闪光预测光功能。该键位于机身右侧前方,操作时要手握机身用右手中指向下拨动此钮,但感觉比较费力。
除了闪灯预闪测光功能外,Leica R8与Contax RTS III还分别具有TTL及程序闪光曝光功能。RTS
III的TTL闪光功能比较单一,与现时大多数单反相机的控制方式基本相同。它可通过原厂LA280/360/450型闪光灯控制第一或第二帘幕闪光同
R8则运用了全新发展的电子与微电脑技术,通过机身与镜头的联动,使闪光量的控制更加准确。除了TTL闪光功能外,R8还具有程序闪光功能。如配用SCA3000系列闪灯,加上新型350I插座(聪明脚),便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闪光灯的独特功能。
五、其他辅助功能的设计得失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相机的常用功能操作键均应设置在右手一侧。如调速盘、测光模式选择、景深预测、曝光补偿、曝光锁定等。因实际操作中,左手需托扶镜头,
并控制调焦及控制光圈,特别是使用较重的长镜头时,若左手常常往返干镜头和机身,会造成机身把握不稳及右手的疲劳。所以,一部相机的整体操作功能如何,首
先要从其主要功能键的位置、操作的实用性和方便程度等方面来判定。这就是所谓人机界面的合理性。
1、调速盘和操作键
R8拥有一个超大型的调速盘,盘下正前方是测光模式选择拨键,两者都可以很方便地用单指操作。根据实际操作的感觉,从顺逆时针两个方向拨动调速盘,紧邻B
门、X闪光同步两挡的挡位阻力明显比其他挡位增大,以向使用者做出提示。该调速盘可以半挡定位,从而使R8可极为精确地控制曝光量(在当时的手动相机上是
个不小的优势)。除B、X两挡外,手动调速范围达到了16秒至1/8000秒的宽范围。R8的快门按钮的设计则体现了Leica一贯的精密加工工艺,它的
三段行程:启动测光、测光值锁定、快门释放,均有清晰定位且手感顺畅。R8没有在机身上单独设立曝光锁定装置,快门按钮的第二行程便是曝光锁定状态。这一
简洁化的实用功能免除了其他相机(包括RTS III)忘记解除锁定而造成的失误或另设曝光锁定装置带来的操作上的不便。
III的调速盘设在机身左侧(个人认为很失败,太难用了)。该盘下方为曝光模式选择钮,有锁定装置,B门也是通过该钮控制的。因两个装置同用一个轴心,为
防止在调速过程中误触动其他工作键而中途改变曝光模式,还为曝光模式盘特设了一个锁钮,导致了操作程序的复杂外型也变得更烦琐。调速盘设在左侧,也许使用
康泰克斯的影友早已习惯了?如果RTS
III的曝光锁定由快门按钮下方的开关搬杆兼用,使用上会更方便。但实际操作中要记住用后将其复位,这种布局设置明显不如R8的实用性好.
2、曝光补偿功能
R8设计了+/-3EV的曝光补偿系统(个人感觉多了些,两级足已。超过两级不如直接改变曝光组合),可以1/3级增减。但不能快速整级调整,不如旋盘式
调节快(RTS III)。其操作键位于取景器左侧
,操作简便。但位置不合理。曝光补偿为常用功能,使用长镜头时用的会更多些,所以右手握紧机身时,左手常常住返于机身与镜头,会造成右手的疲劳,不能不说
这是R8设计中的缺憾。
今天更新机型R9也推出了,但补偿钮的位置依然未变,难道试用的大师和广大用户们都只用手动曝光吗?曝光模式钮边倒加上了一个锁钮,平整的机顶不见了,我还是喜欢R8。想来也是,一个小功能键位置的改变会带来电路、模具等一系列的变化,成本是吓人的。
III的曝光补偿盘位于右侧机身的顶盖上,离快门按钮很近,操作比较方便。可用拇指+食指或食指单指推动,实用性比R8强。补偿的范围为+2EV,也可以1/3级增减,并与手动感光度调节盘共用。
3.卷片功能
上片方式两者基本相同。
R8为传统手动过片,设有一个超大的过片手柄,操作手感松紧适度。它的回卷杆加长了工作力矩,使回卷更省力,尤其是因为没有机顶的五棱体,回卷杆又是倾斜
设计,倒片时没有任何阻碍,几乎没有任何声响,阻力亦小。R8的安全快速上片,实用价值较高。我们曾经试验过,即使胶片片头未被拉到机内所指示的标记位
置,只要胶片齿孔能接触到输片八牙轮便能安全上片。这在安静黑暗的环境中是致关重要的优势。
RTS III采用马达过片,可选择高速、低速及单张三挡。在我们用过的很多加装马达的相机中,RTS
III的马达声音最轻、震动极小,即使在现在也无出其右者。回卷的动作也是由这一马达完成的。
4、反光镜预升与快门震动
为对比两机快门震动的情况,我们使用了反光镜预升功能。
III的功能设计与多数相机相同:锁钮很小,需同时用两个手指操作,且如不复位,锁定状态将保留下去,实用性不太好,必须依赖于三脚架。属于传统型设计,目的是主要用于微距与翻拍。
R8的反光镜功能设计独特,不仅可在使用三脚架进行微距与翻拍时采用,也可在弱光照明下避震时发挥作用。如需用慢速挡进行曝光,为避免震动,我们可以将搬
杆调至反光板预升位置,并按照第一次按快门+反光镜预升+第二次按快门完成曝光(反光镜回落)的顺序操作,这时的相机震动极小,整个过程在1.5秒内即可
完成(操作熟练还可更快)。如此操作相对于一般题材来说,即使不用三脚架,1.5秒的时段内主体的改变量也不会太大。这是为纪实摄影提供现实可能的一项非
常实用的重要功能。
反光镜无法保持锁定,是个小小遗憾。发烧老镜头的最起码是不能利用改刀的方式使用R 21/3.4 SA这只王牌镜皇了。
在使用反光镜预升功能的同时,对比R8与RTS
III的快门震动与噪音的结果表明R8的声音非常细小。当我们将镜头拆下时,分别听到B门、1秒、1/250秒、1/1000秒等几挡的声音相差不大,装
上镜头后几乎听不到声音(除了反光镜回落);而RTS III各挡声音比较大,约为R8的两倍(个人感觉,没用仪器测)。
5、景深预测
在景深预测功能方面,RTS III较占优势。在RTS III机身上共有两处可进行景深预测的操作键
。一个是在镜头座左侧(与测光模式转换同位置),一个是闪灯预闪键,都可完成收缩光圈的动作。其驱动方式已不是传统的机械式,而是改为电力驱动,按键的瞬
间即可完成光圈收缩,毫不费力。
R8采用的操作方法与传统操作相悖,向下按压的行程又比较长,操作它需要有一只强力的手和一个熟悉的过程。因为按压的行程不足光圈无法收缩到预选位置。我考虑这是兼顾预闪光功能的结果,传统景深预测预测方式会导致闪光触发电路工作效率不高。
6、取景器及其资料显示
这两款相机的取景器都采用了高视点设计,并内置了屈光度调节装置,便于各类摄影者使用。同时观察两机的取景器会发现:透过R8的取景器看到的景物色彩稍偏
冷色调,而RTS III稍偏暖黄(不知近期产品是否有改变)。相比之下Leica
R8更明亮一些。这在使用F1.4或F2的大光圈镜头时区别不大,但使用F4或更小光圈镜头时,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别(Leica 35-70
F4 与Contax 28-85 F3.3相比,大半级的Contax依然不及Leica,当时资料供参考)。
R8取景器中显示的资料简单明了。根据操作模式的不同,显示当时拍摄模式下相关的内容通常为:测光方式、曝光模式、光圈值、速度值,已拍张数等,如果使用
手动挡,还会在显示的光圈值与速度值之间出现模拟曝光标尺。可以说这些已完全能够把握拍摄情况了。RTS
III取景器中有一右、一下两排资料显示,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取景器内下方为曝光模式、曝光补偿、闪光灯、光圈值、测光方式等;右侧为速度标尺、快门速
度等,看上去有繁杂的感觉。
就显示方式来选择,我更倾向于R8,它的简洁不会分散拍摄者的注意力;而RTS
III一横一竖的两条显示资料,容易造成对拍摄主体的失控和对显示资料的忽视。RTS
III资料显示的优美之处,在于它的浅兰底衬托纯白色的数值显示,令人观看时感觉舒适。
R8取景器的取景范围为93%.RTS
III为100%。人们普遍的看法是100%的取景范围更好,可以精确构图。其实不尽然,在拍摄黑白片时,自己放大而又不作任何剪裁,当然是用100%的
取景范围来构图最好,但如果是拍彩色负片或正片,因扩印和正片装框时,底片四周都会有部分边缘被裁掉或遮住,导致与取景器中看到的画面不一致的结果。而
R8的93%的取景范围,刚好与国际标准正片框的规格相吻合。
这一自然段来自Leica 资料,个人感觉还是偏爱100%甚至是M系的超大观景范围。
六、两款相机各自的独到之处
RTS III的一些独有的特点:
Contax作为精密陶瓷界的著名公司,其高技术稍做民用转化即可形成技术亮点。前面我们曾提到RTS
III的真空吸盘压片板,就是Contax的专利技术。它利用吸盘的力量使胶片紧密地与压片板贴在一起。这一技术非常好地改善了胶片平整度,抛开机身加工
的精密程度不谈,真空吸盘已经最大限度地令影像更准确地投射在"设计"胶平面上,使镜头最大限度地发挥功用。据Contax公司的技术资料表明,它的胶片
平整度由一般压片板的10~12um提高到现在的2~3um,已几乎达到了技术的极限。
R8的一些独有的特点:
如上面介绍的反光镜预升、机身上直接操作的前后帘幕同步闪光、闪灯预闪测光和手动快速装片等,都是一些在设计概念上领先、加工工艺精湛的技术。
在R8的电池仓内还有一个由四个黄金触点组成的接口,可称之为"电脑诊断室"。使用Leica公司的维修检测软件可以通过这些触点对相机的内部故障作出及
时诊断,并可随时检测己使用过的快门次数及其精度等项信息。这说明保卡的维修检测手段与概念都提高了一个层次,更适应将来高技术环境的发展。
另外,Leica镜头ROM接口的设计,实现了电脑的“记忆”、“读取”功能在相机上的应用。每种镜头都预先设定了特定的识别编码,R8机身上预设的9个
ROM接点将发挥如下主要功能:相机可判断曝光组合中的一些错误并在程序可能的调节范围内加以调整、更为精确的光圈级数显示(如F3·4、F4·2、
F5·9、F8·4等)、补偿实际测定的光值与设定的光圈值之间的差异,另外还有闪灯投射角度自动控制信息,等等。除了上述内容外,R8还预留了几个接
口,说明R8的功能设计中尚有余量,可升级的潜力很大。
R8还有一个功能是现在其他35单反相机上所不具备的,即"B"门曝光计时功能。当"B"门开启时,机背上的液晶屏会自动显示曝光时间,计时范围可达I9分59秒,拍夜景时可以不带秒表了。
R8的无限次多次曝光功能,只要将机身右上角的多次曝光钮向后拨动即可启动。最初测试时,我们认为R8的该功能键是与倒片钮通用的(的确是同一钮),但后
来发现该钮为两段行程设计,在多次曝光时,它只断开过片连接机构,而回卷还是锁定的,所以多次曝光中胶片定位是否准确的问题便不用考虑了。它的另一优点是
只需操作一次,便可无数次重复曝光,没有曝光次数限制,也无须重复操作。
R8相机对自身保护方面的设计,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如R8背带连接机身处设计了两条细细的凸起垫,横向长约14mm,它是专为将机身与背带扣环隔开,避
免划伤机身而设计的。而在过片搬手与相机顶盖相接处粘有一小块橡胶皮做为缓冲垫,以免长期使用磨损顶盖上的涂层。从这些细微的地方,体现了Leica一贯
的精致工艺,也是包括Contax RTS
III在内的各类35单反相机所不能相比的匠心独具之处。也是Leica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Leica迷们烧得不就是这些吗?
通过比较与测试,我发现这两款相机都有非常优秀的地方,也都有不太成熟的设计,但总体是Leica
R8站优。为了内部机件的安排与外部操作的配合,在设计上对某些局部进行迁就
,必然造成上述的某些不便,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些非致命之处,都是摄影者能够克服和适应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扇调速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