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常态文章

习近平“新常态”表述 “新”在哪里?“常”在何处?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中国共产党
&&|&&&&|&&&&|&&
&&&&&&&&&&&&&&&&&&&&如何认识浙江工业新常态--浙江频道--人民网
如何认识浙江工业新常态
&&&&来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新常态9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工业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经济新常态表现最为集中和突出的领域。结合浙江发展实际,工业新常态可以归结为新速度、新结构、新动力、新方式四大特征。
从增长速度看,浙江工业是全国最早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省份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工业增速平台由年的15%左右下行到10%左右,2012年开始更是进入了个位数增长阶段。虽然增速换挡是新常态的重要表现之一,但保持工业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是全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常态下仍需要着力抓好稳增长。
从产业结构看,浙江工业是全国最早暴露结构性矛盾并推进结构调整的省份之一。早在2000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加快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目标和任务。十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持之以恒做好存量提升和增量发展两篇文章,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2013年以来,以治水治气为突破口,倒逼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浙江省已成为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典型。虽然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早,以信息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目前低端落后产能的比重仍然较大,新常态下仍需着力推进调结构。
从发展动力看,浙江工业是全国最早由投资和出口推动转向创新和内需拉动的省份之一。投资和出口曾经是浙江省工业快速增长的两大主要动力,但“十一五”以来均有明显的下降。年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0.6%,年间年均增幅只有12%;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也由2006年27%的高峰值下降到2013年的18.8%。与之对应,近年来浙江省创新和内需要素对工业增长的驱动作用大幅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8万元/人?年提高到目前的17.7万元/人?年,内销对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从76.8%提高到83%。浙江省工业增长动力提前转换的事实表明,新常态下既要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推动作用,更要依靠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
从发展方式看,浙江工业是全国最早走上高效集约发展之路的省份之一。缺煤无油少矿、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容量有限的省情迫使浙江工业更加注重高效集约发展。浙江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从2005年的0.90吨标煤和1.41吨标煤分别下降到2013年的0.63吨标煤和0.89吨标煤,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国第3位,2014年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双双创下历年来最大的降幅;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达95.2%,高出全国32.4个百分点。浙江省工业增长方式提前转变的经验表明,只有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的工业,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工业,随着城乡居民对水、气、土壤等生存环境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必须继续坚持走高效集约发展之路。
浙江工业如何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首先,要把工业新常态当作竞争的新起点。旧常态下,一些市县抓住了当时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在新常态下已经难以为继;也有一些市县虽然错失了旧常态时的发展机遇,但新常态为它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可以说,无论是工业发达市县,还是工业欠发达市县,工业新常态让大家同时处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要把工业新常态视作工作的新要求。树立“大增长”的理念,科学看待生产增速的回落,更多关注质量效益的增长,把增长的目标定位为“生产+效益”的综合性增长。树立“大工业”的理念,科学看待制造环节比重的回落,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把工业的内涵定位为“制造+服务”的大工业。树立“大信息”的理念,科学把握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内在关系,更加重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把信息经济定位为“信息产业+信息化应用”。树立“大融合”的理念,科学把握产业之间融合发展、跨界发展的大趋势,把推进发展融合型产业作为工作重点。
要把工业新常态看作面临的新挑战。伴随着工业增速的下滑,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有可能增加,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从而加剧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能不能过好工业新常态这一关,是对我们的重要考验,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冷静应对、努力化解。
要把工业新常态化作发展的新机遇。工业新常态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结构调整机遇,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增长速度的回落,可以倒逼更多的低端产业、低端产品和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从而为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财税、金融、价格等改革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我们要积极主动把握机遇,在经济新常态下重塑浙江工业发展新优势。
(作者为浙江省经信委主任)
(责编:赵倩、翁迪凯)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陈雨露: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
作者:陈雨露&&&
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
  当前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可控、相对平衡的运行区间。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房地产调整及深层次结构变动的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剧。然而,“新常态”并不是只有困难、挑战和风险,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发展机遇。
  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宣告了镶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传统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高投资带来的高能耗与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社会经济冲突以及过度管制带来的创新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和民族复兴的绊脚石。人民深深认识到,大改革和大调整是重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石的唯一选择。这种“大改革”与“大调整”共识的形成是“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最大礼物,在世界性结构改革的大浪潮中给予了中国良好的机遇期。
  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世界各国惊奇地发现,中国在GDP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其市场份额和消费规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国需求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开始全面显现。一是在市场上出现全面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效对冲着各种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并没有下降;二是消费开始上台阶,中国消费规模依然每年按照平均13%的速度增长,中国需求的扩张使中国采购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核心因素,中国开始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三是中国的“世界工厂”开始与中国的“世界市场”相对接,在内外贸一体化的作用下使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抗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大幅度上扬。
  第三,“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虽然到2014年底,中国各类产业结构的指标已经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化,工业化红利开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纵深的厚度和宽度,即“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虽然开始全面转向服务业驱动,但广大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GDP依然不足5000美元,工业化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不仅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产业的梯度大转移不仅大大延缓了中国工业化红利消退的速度,同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增长极使中国空间布局更加科学。
  第四,“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遇。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老龄社会的逼近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开始消退。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难”和“用工贵”问题主要凸显在农民工领域。中国的就业格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相并存。每年高达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压力已经使大学生就业起薪与农民工平均工资开始拉平。而这恰恰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这说明大规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准备了大规模高素质、低成本的产业后备大军。以大学生和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替代以农民工和低端劳动力为核心的传统人口红利。
  第五,“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的机遇。仔细梳理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各类指标,我们会发现,在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同时,中国创新发展模式已经崭露头角:一是专利申请大幅度提升,于2013年达到257.7万,增速为15.9%,占世界总数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经费支出突破低水平阀值,于2014年达到GDP的2.09%,增速达12.4%,进入高速度、中等强度阶段;三是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7469亿元,增速达到16%;四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总额达到66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五是国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在2013年已接近30万篇,迈入世界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六是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上述这些参数说明,只要进一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国技术创新红利必将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新”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过渡。
  第六,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的机遇。在市场、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升级的势头: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时,消费开始出现大幅度升级,开始从过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为主体的工业化消费转向以高端制成品和服务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化消费;二是产业在需求拉动下,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升级版经济的雏形开始显现。
  第七,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中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予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进行大开放和全球布局的机遇。一是中国开始从“商品输出时代”转向更为高级的“资本输出时代”,对外的FDI高速增长,海外并购突飞猛进,其平均增速超过30%,对外投资总量2014年已突破1000亿美元;二是以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全面强化中国开放的板块效应;三是以“一带一路”为核心展开中国空间战略与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并通过互联互通打造中国新的国际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构建,打破欧美一统国际金融的格局。这些拓展有效扩张了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以及盈利模式,必将把中国发展带入新阶段。
  当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机遇,将各种战略机遇转化为真正的增长和发展,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效解决“新常态”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同时还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责任编辑:cnfol001
中金在线推出"微行情"服务啦!关注中金在线微信,您可以随时随地发送股票名称、简拼或代码,1秒便可查到最新行情;发送"黄金"、"白银"、"利率"查询贵金属报价和基准利率。快试试吧!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中金在线"(cnfol-com)关注中金在线微信。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微信扫描二维码,体验微行情服务,速查股票、利率、贵金属行情延伸阅读:
相关评论   [] [] []
严禁发布违者法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