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人口密度有多高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浅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造就了长春_长春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58,406贴子:
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造就了长春收藏
&&&&&&&&&&&&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英国“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运动创始人。日出生于伦敦,日卒于韦林。他当过公司职员、速记员、记者,还在美国经营过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了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 &&&&& 在西方百年城市发展史中,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是异常关键的人物,他的“田园城市”社会改革理论自1898年10月成书后,成为影响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性思想。在他的改革理论中,城市不再是一张无限摊大的钢筋水泥饼,而是被绿带环绕的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小城市群;城市道路不再是拥挤不堪且毫无人性关怀的城区切片,而是绿意盎然的林荫大道(boulevards);城市与乡村之间有便捷的穿越在田园景致上的道路,城乡一体化,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再有文明的差距。霍华德勾勒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并在伦敦周边付诸实施。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发表后的100年间,其思想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若干国家的若干城市学习效仿,建设田园城市也发展成一项世界性的运动。除了在英国伦敦郊区的莱奇沃斯(Letchworth)和韦林(We lwyn)两座田园城市实践外,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美国、新加坡等国都建设了“田园城市”或类似称呼的示范性城市。在当今的城市规划教科书中几乎无不介绍了这本名著。 &&&&&&&&
田园城市中的林荫大道 &&&
1898年,埃比尼泽·霍华德以《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公开了他的田园城市理念。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再版。在书中,霍华德描绘了一幅和当时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截然不同的图景:一个占地48平方公里、居民58000人的中心城市,统领着周围若干面积在24平方公里、居民32000人的小卫星城,共同构成一个由农业带连接起来的面积为26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5万的田园城市群。 &&&
在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中,有6条壮丽的林荫大道,每条宽36米,从中心通向四周,将城市划分成6个相等的分区。中心是一块约22260平方米的圆形空间,布置成一个灌溉良好的美丽花园;花园的四周围绕着用地宽敞的大型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演讲大厅、剧院、图书馆、展览馆、画廊和医院。环绕中央公园的(不包括被林荫大道穿过的部分)是一个宽敞的玻璃连拱街廊,被称为“水晶宫(Crystal Palace)”。这是居民在雨天最爱去的地方之一。晶莹透亮的街廊建筑物中的信息近在咫尺,即使在最恶劣的天气也能吸引居民来到中央公园。工厂的产品在这里陈列出售,可供顾客尽情挑选。水晶宫的容量比购物活动所需的空间要大得多,整个水晶宫构成了一个最有魅力的永久性街廊式展会,其环形布局使它能接近每一个城市居民,即使最远的居民也住在离这里不超过600米的地方。 &&&&
出水晶宫向城外走,跨过五号大街(F i f t hA v e n c e),它和城内所有道路一样植有成行的树木,沿着这条大街面向水晶宫,是一圈格局非常好的住宅,每所住宅都有宽敞的用地;继续前进,可以看到大多数住宅或者以同心圆的方式面向各条大街(a v e n u e s,环路都称为大街),或者面向林荫大道和向城市中心汇聚的道路。城市内有5500块住宅建筑用地,平均面积约为250平方米。住宅与住宅组群的装饰重点一般都沿着街道线或者适当退后街道线,建筑设计手法千变万化。市政当局对此实行严格控制,既严格规定必要的卫生标准,又鼓励独具匠心、充分反映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再向城外是宏伟大街(Grand Avenue) 这条大街正如其名称般宽阔,宽度为126米,是一条长达4800米的带形绿地,将中央公园外围的城市地区划分为两条环带。它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约0.5平方公里的公园,这个公园与最远的居民区相距也只有200米左右。在这条壮丽的大道上有6所公立学校,每所占地约16000平方米,设有游戏场和花园。大道的其他位置可供各种宗教信仰的居民建设各种派别的教堂,其建设费和维护费来自各派信徒和支持者筹集的资金。在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图中还可以看到,面临宏伟大街的房屋并没有顺着总图确定的同心圆布置,而是按照月形布置,这样既增加了临街线的长度,又能使已经十分壮丽的宏伟大街在视觉上显得更宽阔。 在城市的外围是工厂、仓库、牛奶房、市场、煤场、木材场等,都靠近围绕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络,这种布局使各种货物能够直接从仓库、车间装上货车,经铁路运往远处的市场或者方便货物直接从货车卸入仓库或工厂。这不仅大大节省了包装运输的费用,尽可能减少了破损,而且减少了城市道路上的交通量,从而明显地缩减了道路的维护费,在田园城市中严格控制了烟尘的危害。 当然,这不是霍华德田园城市改革的全部内容,在其著作中,霍华德对实现田园城市的社会制度,如行政管理、企业发展、收入与分配等有十分详细的改革建议。显然,霍华德考虑的并不是少数人的利益,更不是个人利益,而是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替代私有制,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在田园城市的规划理念中,林荫大道的1/2以及街道的1/3是属于土地社区所有的公园性质。田园城市本身也是建立在“永久性农业生产地带环绕”基础上的小城市。从霍华德设想的规划图中我们就能想象到,12米宽的乡村道路两侧是大农田、森林、果园、农学院以及各种慈善机构,这不正是时下我们正在大力探讨的“低碳、人居城市”的模本吗? 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成立了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成立“田园城市有限公司”以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开始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欧洲各地纷纷效法。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了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针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城市的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能看到霍华德的思想。 尽管“田园城市运动”使霍华德饮誉全球,但他的终生职业依然是一名普通的速记员。而他的思想,正如其著作于1946年再版时序言中所说:“在读本书时要注意,我们正在研究的是一张近50年的蓝图。令人惊讶的不是它的边缘已经褪色,而是它的中心依然清晰、醒目。”现在,距离1946年又过去了64年,中国不合理的城乡结构却在愈演愈烈,人们的基本观念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交通大发展的同时却缺乏对生态、人本的关怀。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改革理论,难道不依然是极有价值的改革思想吗? 田园城市在中国的实践:长春《大新京都市计划》 正如城市规划理论家芒福德所说,新生代技术的人类文明社会,将向始生代技术(农业社会阶段)的生态传统回归。在中国,2009年底,成都市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在成都平原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建设城乡一体的现代休闲都市。哪怕在成都没有提出“田园城市”概念时,走在成都的城乡道路上,已然处处可见田园城市的雏形:建筑物的屋顶绿化、道路绿荫……无独有偶,“田园城市”在中国的实践,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了。在长春、青岛等半殖民城市的规划史上,已经深深烙下了霍华德的规划印记。其中,长春的《大新京都市计划》是最典型的例子。
《大新京都市计划》由日本城市规划专家设计,参考了19世纪巴黎的改造规划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规划中,道路系统采用直角交叉与方格状结合,设置环岛广场,加宽道路设计,绿化带结合公园形成绿化系统。由于日本大力实施绿化,1934年新京(年,长春改名为新京)整个城区已几乎全部掩映在绿海之中,因而获得了“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 的美称。到1942年时,新京人均占有绿地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5倍,为世界大城市之冠。根据《大新京都市计划》,行政中心位于安民广场至顺天广场的顺天大街(今长春市新民大街)一带,这里有满洲国新帝宫、国务院及政府各部。城市中心位于大同广场,周围建有满洲中央银行、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国都建设局和首都**厅。文教区设于南岭及协和广场,建有亚洲最大的动植物园和综合体育中心。社交中心规划在盛京大路与和平大路上。铁路在市区内采用地下通行的方式,新京驿和南新京驿为交通中心,当时这两处被规划为大型的国际中心车站。 新京的干道网采用放射状、环状与方格状结合的多心形式,重要路口都设置了广场,如直径300米的大同广场和244米的安民广场。道路按不同功能分为主干道(宽26~60米)、次干道(宽10~18米)和辅道(宽4~5米)。干道被绿化带分隔为汽车道、公共汽车道、马车及自行车道,两旁为人行道。路旁建筑不得超过23米,办公楼和大型商业建筑要从道路界限后退10至15米。规划建设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以及环城高速公路。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 按照《大新京都市计划》,新京的公共建筑用地(包括帝宫、机关、道路、公园、运动场等)为47平方公里,居住、商业和工业用地为53平方公里。1940年时,新京人口已经突破了预定的50万。国都建设局在1941年对原规划进行修改,将市区面积扩大到160平方公里,取消帝宫保留地,在环城绿化带以外建设卫星城,规划人均用地200平方米。由于战争的影响,《大新京都市计划》并未完全实现。 尽管为长春带来霍华德思想的是殖民者,但财富却留给了这座城市。如今,长春人依然在享用“田园城市”思想带给他们的生态人居环境,徜徉在南湖公园周边的大路上所感受到的,我想绝不仅仅是花木茂盛的林荫道路,而是一位英国小人物的部分社会改革思想在这座远离其家乡8000多公里城市的再生。 &&帖子附图: 长春现在有大小环岛十九座&&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霍华德“田园城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霍华德“田园城市
霍​华​德​“​田​园​城​市​霍​华​德​“​田​园​城​市​霍​华​德​“​田​园​城​市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试总结论述西方近代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希望多写点,若写的多 写的好 额会再加分的_百度作业帮
试总结论述西方近代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希望多写点,若写的多 写的好 额会再加分的
  ★西方近代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  18世纪,工业革命后,近现代的西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住、就业、环境等问题相继产生.同时,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运用,使得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和空间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具有了更大的开放程度.城市自发蔓延生长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且超出了人们用常规手段驾驭的能力.为解决这些矛盾,规划师们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的答案,先后提出了种种城市规划思想、理论.  1.“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他以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具体阐述其理论.规划人口3.2万人,占地404.7m2.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和6条放射线路组成,中心是20hm2的公园,向外依次为公建、公园、商店、学校、住宅等;城市外围有2033.4 hm2土地供农牧业生产.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联系城乡关系,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提出了见解,对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因此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於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田园城市的含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田园城市的影响: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2.《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宣言  1922年柯布西耶写了《明日的城市》一书,提出了巴黎改造方案.主张减少市中心的建筑密度、增加人口密度.建筑向高层发展,增加道路宽度及两旁的空地、绿地,大胆改变大城市的传统形式的结构布局.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后称为《雅典宪章》.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功能的正常运行.  1977年12月,一批著名的建筑师、规划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的实践做了评价,认为《雅典宪章》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但认为其规划追求功能分区的办法,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而应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会后发表了《马丘比丘宣言》,其中还提出了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法国勒·柯布西耶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他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论,描绘出城市生活的高级状态."光明城市"理论主张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生活环境.他认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现有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他还认为,交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车辆增多,而道路面积有限,交通愈近市中心愈集中,而城市因为是由内向外发展,愈近市中心道路愈窄.他主张中心空地,绿地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1977年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重新审视了功能理性主义的思想,宣扬社会文化,强调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个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文化、社会交往和政治结构,从而更多的考虑了城市的文化功能和“人文关怀”,并提出了“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  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经历了44年.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从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功能理性思想,逐渐转变为注重城市人文生态功能的理念,规划的实施应能适应城市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每一特定城市和区域应当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标准和方针,要为人们创造适宜的居住空间,追求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统一.  3.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  20世纪30年代在美欧相继提出“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理论.“邻里单位”是组成居住区的基本单元,其中设置小学使幼儿上学不穿越马路,井以此控制与计算人口利用地规模,后来考虑了设置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设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展为“小区规划”理论.一般按交通十道划分小区成为居住区构成的基本单元,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进行综合安排,一般的生活服务可在小区内解决.  4.有机疏散理论  为解决城市膨胀而产生的“城市病”,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他从生物有机体的细胞成长现象中受到启示,认为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他是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把密集地区分为一个个的集镇或地区,彼此之间用绿化带分隔,以便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  “有机疏散“论是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沙里宁在他1942年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  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沙里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有机疏散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7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城市过度地疏散、扩展,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新问题.  5.区域规划的理论  城市的日益发展和城市问题的复杂化,使人们认识到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从区域、国土的范围来研究有关社会、经济、资源、交通等各方面问题.从地区着眼,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分布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划调节.西方区域规划理论从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英国盖迪斯提出了集合城市(组团城市)和区域规划概念.美欧一些国家实行了经济区规划,大城市也把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社会单位和城市体系来研究,并进行了大城市地区的规划.  (二)回顾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三个主要流派:  1)以E•霍华德(Ebenezer Howard)为代表的强调城市分散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前期理论)  2)以勒•柯布西埃(Le Coubusier)为代表的主张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强化城市集中的规划思想.(功能)  3)以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为代表的倡导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实行有机疏散的规划思想.(精神)  (三)发展趋势  二战后,城市规划获得了新的发展,城市规划从建筑学和工程技术学延伸到人文科学,成为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参与的结果.  在未来社会,另外一些趋势也更引人注目.一是面对资本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地方政府成为规划工作的主战场,领域性的科学治理将取代僵硬的行政命令,规划师沟通、协调、折中的角色更显重要.第二是成熟的市民社会将促使政治体制朝向开放、去中心化与透明化转型的主要力量.第三是纵观现代城市规划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已从崇尚科学理性的技术性角色,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组织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  (四)结语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到 《雅典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的发表.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亦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现代田园城市理论
现代田园城市理论
关键字:&nbsp
&田园城市&理论
一、&田园城市&基本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形态,
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
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希望通过建设新型城市解决城乡问题。&田园城市&理论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被规划界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二、&田园城市&理论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防止摊大饼的城市布局,完善乡村功能和服务,减少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安居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结合的田园城市。城市的增长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霍华德认为,城市、农村以及&城市&农村&的三种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发展。这一兼具城市乡村优点、推崇城乡一体发展的理想形态,生动诠释了城乡统筹、区域平衡、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理念,向世人展示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动人画卷。
这一理念提出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带给人们长远启迪,历经百年、弥久不衰。时至今日,《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已再版多次,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成为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田园城市&既是世界城市规划者坚持不懈的终极追求,更成为许多人向往的理想家园。
三、&田园城市&理论主要设想
霍华德对&田园城市&的规划和设想是:总占地约6000英亩;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圆心是中央公园,环公园是政府、图书馆、医院等公共设施,之外是环状公园,外圈是商业区,再外圈是住宅区,住宅区外环有林荫大道、学校和儿童游乐设施等,之外又是花园住宅区,这些界定的区域似同心圆状层层相扣,构成了基本的田园城市;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是保留绿带,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疗养院等,永不得改作他用;六条干道交通体系从中央公园的圆心均匀地呈放射状向外扩散;田园城市居住人口总数约32000,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如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城市。中心城市的规模、面积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称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城市之间由铁路、公路等快速交通系统连接。&田园城市&不是形成城市系统点中一个个互相无关的独立城市雏形,而是建立城市发展的完整机制,把城市与农村的优点融合在一起,构成统一的整体。
&田园城市&影响及实践
&田园城市&既是城市规划的一种理论指导,也是社会改革的创想。这一理论不仅针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和主张,还设计了一套较完整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制度。其目标在于不断解决大城市畸形发展引起的各种问题,推动城乡平衡发展这一城市规划思想体系,这些理论被付诸于世界上许多城市的规划建设,形成了现今形形色色的城市形态,成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潮流。
一、国外实践案例
英国:1903年,霍华德和田园城市协会在距伦敦约56km的地方成立了第一个田园城市公司,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 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约36km的韦林(Wel--wyn)建设了第二座田园城市。当时,这两座城市由于规模较小,形态尚不成熟,但其独特的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44年,在&田园城市&的理论基础上,大伦敦规划确定了空间模式为&中心城&绿化隔离带&卫星城&的结构,以通过鼓励人口的迁移、扩散来缓解内城拥塞的压力。这些卫星城市和新城远离伦敦,城市功能完善,规模较大,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新的反磁力中心。
美国:美国田园城市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在霍华德理论基础上的创新。2O世纪2O年代开始出现的&美国田园城市和区域规划运动&,尽管没有取得大的实践进展,但在理念上把田园城市的基本原则与更广泛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结合了起来,继而出现了两个新概念:
1.&邻里单元&概念。由克劳伦斯&帕利1929年开始倡导。它主张将居民区面积控制在以学校、商店等公用设施为中心、以步行可达距离为半径的范围之内,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城乡社会的亲合力。
2.瑞本模式。由施坦因和亨利&莱特在年间提出。它起源于新泽西州瑞本市区的一次田园城市试验,实行人车交通分离模式。后来罗斯福新政时期建设的马里兰州绿带、俄亥俄州的格林希和威斯康星州的格林代尔两个移民区都以此为借鉴。
这两个概念,至今仍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为经典的住宅区规划原则。与&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澳大利亚:年,澳大利亚处于经济低谷和城市失业危机之中,在改革浪潮中,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被介绍进来。后来甚至在1917年1O月,还在东南部港口城市阿德莱德召开了澳大利亚第一次有关田园城市问题的会议,其主题是&促进城市规划、田园城市、住宅的科学和原则的普遍教育和大众理解&。这次大会后,田园城市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城市非中心化、合作社会、新城等,开始在澳大利亚专业城市学家群体中出现并逐渐推广。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堪培拉城市为绿色的青山和美丽的人工栽种松林翠柏所环拥,50%以上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城市呈环状由市中心向四周辐射,城郊与周边乡村毗连,景色秀丽优雅,环境清新宁静,成为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堪培拉市区极少高层建筑,市民居宅大都为低层别墅,前后种植草坪花木,院落之间均以高30~50mm低矮灌木分隔。无论市区或城郊,只看见幢幢红、白色为基调的建筑分布在绿荫花草之中,整个城市犹如大花园,堪称现代城市规划的结晶。这个澳大利亚最大的内陆城市的中央是一个人工开挖,面积达700多公顷,以城市规划设计师命名的格里芬湖,它将堪培拉一分为二。联邦桥和国王桥横跨格里芬湖,将南北市区有机地连成一体。格里芬湖心是纪念库克船长上岸200周年而建的&库克船长纪念喷泉&(CAPTAIN COOK MEMORIAL JET),喷泉开启,其水柱高达100多米,阳光照耀下,显现成极为壮观的熠熠生辉的七色彩虹。格里芬湖中的阿斯岛钟楼,安放着英国赠送的纪念堪培拉建成50周年的大笨钟,钟楼由此成为堪培拉标志性建筑之一。
日本:田园城市理论很早就被介绍到日本。在日本,田园城市被翻译成&庭园都市&,其中&都市&的翻译基本准确,但问题在于&庭园&上,它让人想起绿色、安静的原野。日本的田园城市运动从一开始就违背了田园城市理论的至少三个原则:小规模、独立和内部合作;加上日本本身存在着自明治以来的复杂的土地问题,以及急于早日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心理。使日本在城市规划上,特别是进入3O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都市化的倾向。但是二战以后,在城市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比如在社区合作上、在区域自理上,日本却深得田园城市理论的宗旨,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验。
二、国内实践案例
石家庄:2008年,石家庄提出着力构建&生态产业、生态战略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六大体系,把石家庄建设成为燕赵山水田园特色鲜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宜居兴业的新石家庄。
城市景观生态化:规划建设&7个景观片区、5个景观带、6个景观点&,绿地系统形成&二环、三廊、七片&的绿化结构。
产业体系建设生态化:生态农业:建成生态型现代化的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体系。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发展方向,加快生态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体推进生态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环保产业:积极构建物资资源从摇篮到摇篮的闭合循环圈,建成以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绿色静脉产业。
人居生态化:市域城市体系划分为5个生态城市群:都市区生态城市群、西部山区生态城市群、东部平原生态城市群、东北部丘陵、平原生态城市群、东南部丘陵平原生态城市群,这些城镇将拥有完善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城市生命线系统(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交通等线路)。
无锡:提出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打造集&绿色无锡&、&园林无锡&、&生态无锡&为一体的&田园无锡&。
宁波江北区:着力建设&田在城中,城在田中&,适宜人类居住,适宜事业发展的现代生态型田园式城市。江北区是宁波市区农村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之一,面积208平方公里,90%为农村,110个行政村有8万多农民,历来被宁波市民誉为&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该区有山、有江、有田、有湖、有古迹,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迷人、地理位置独特,为&田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宁波江北区在浙江省率先以&田园城市&建设模式统筹新农村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近郊农村向田园城市、郊区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型进程。该区围绕&田园城市&的&人本之城、生态之城、节约之城、文明之城、和谐之城&5大战略目标,大力实施&630计划&,即:&着眼农民增收、村容整洁、城乡统筹、分类指导、农村改革、注重长效等6个工作重点,完成30个重大项目,确保每一个项目落到实处。
&田园城市&主要解读
&田园城市&作为规划界倍加推崇的权威理论,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同。许多学者从我国传统文化、现实基础和实践探索出发,看到了此理论应用在解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发展模式方面的意义,并据此作出许多新的解读和探讨,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为各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一、 &田园城市&理念与统筹城乡发展不谋而合。&田园城市&理念体现了自然之美&&水清洁、无烟尘、空气清新、田野与城市相融;社会公正&&无贫民窟、社会机遇平等、充分就业;城乡一体&&城市繁荣和乡村发展互动取代城乡分离。这是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既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必然过程,也是打破城乡相互分割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的现实要求,将有力推动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使城乡融合为一体,达到城乡空间有序平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格局。因此,&田园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城乡形态,有巨大潜力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功能区规划的现实样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二、新型&田园城市&形态值得实践探索。大部分学者认为,&田园城市&理念对于当今城市的规划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虽然一部分学者也指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只是一种偏重于城市与乡村形态结合的规划方案,需要城乡一元体制的大环境,我们尚缺乏充分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倡导建设新型&田园城市&,是具有全球视野的科学发展趋势,体现了城乡一体化、新型城市化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具有立足长远的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在充分吸收借鉴和丰富发展田园城市理论的同时,立足国情与现实,加大理论探索和科学试验力度,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等制度障碍,探索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实践操作意义的新型&田园城市&形态,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围绕新型&田园城市&的若干个多元化、多要素、多层次的有机系统,着眼于合理解决人口规模、土地经营管理、产业结构、社会体制、生态环境等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的社会改革和制度创新,就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和农村同发展共繁荣。
第三、&田园域市&是人类向往追求的理想生活模式。回归田园,是人们永远的追求。&田园城市&这一简洁概念的艺术美、画面感和形象化,在传递给人们最质朴感动、最原始温暖的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淀,唤醒了人们最广泛的认同。新型&田园城市&形态,为我们畅想了一幅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美好蓝图,更为我们描绘出一座汇聚世界目光、现代化的田园城市欣欣向荣、协调发展,工作生活于此的人们既可享受国际化、高品质的现代都市文明,又能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诗意的人间大同景象。
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田园城市&
春城书记在市委常委会上提出:成都作为后发地区,要建设&世界田园城市&。按照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直奔高端产业和&微笑曲线&的两端,奋力实现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突破性发展,进而带动成都的整体性跨越。
这一战略的核心考虑是要在三个方面实施优先发展:一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优先发展。世界级城市都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抓住新技术革命和高新技术国际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新兴的世界级城市成长的共同特点。要密切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力争在激烈竞争中先人一步;要有意识地盯住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领域,着眼领先西部、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目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商务、信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电子商务、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着力发展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二是现代高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要优先配套。比如,要大力推进信息城市、智能城市建设和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基础条件。三是资源和政策措施要优先保证。对于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项目,招商引资要集中目标,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要集中集约配置,人才要优先保障。
摘自:成都日报
统筹城乡发展 成都建设田园城市的根本之策
世界田园城市,这个梦想究竟距离我们有多远?我们能够实现它吗?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成都历经6年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从发展理念到工作思路、从方式方法到制度创新,将一个二元体制束缚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形态引入到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良性轨道。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不仅与田园城市的路径不谋而合,而且也为我们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夯实了基础。
&&田园城市&的定位&&一个城乡繁荣、乐业宜居、生态优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大都市,正道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与田园城市之路紧紧相连的要义所在,&田园城市&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城乡形态。成都,这几年所走之路,正是最好力证。
应对危机的长远之举
应对危机,成都一整套办法的战略支撑,就是发端于6年多前&&以&三个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6年多时间的不断探索,成都走出了一条符合城乡发展和城乡全体人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道路。而这一战略选择在&5&12&后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用&统筹城乡&的思路,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遵循&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原则,成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划、思路和办法进行灾后重建。
近一年多来,虽然这个城市经历了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但是,2009年上半年仍实现了14.3%的GDP增速,经济向好势头超出预期。灾后重建、应对危机的过程证明,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统筹,是成都发展最现实的优势、最宝贵的基础、最有力的措施。这份成绩单,并不是一个意外。事实上,正是6年多来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厚积&,为成都科学应对危机打下坚实基础,也让化危为机、经济发展的成绩水到渠成。不难判断的是,成都探索的实际效果还将不断显现和放大。
迎战未来的根本之策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从一开始就并非某一领域的单兵突进,而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全面变革、全面统筹推进。目前的成都,初步走上了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开创了成都发展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未来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发展和竞争,是更高层面上城市化、大都市区化的结果。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是新型城市化,在城市快速发展实现容量扩大、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升级、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这正切合了未来竞争的要害,所以,是我们迎战未来的根本之策,是我们创造&世界田园城市&的根本之策。
摘自: 四川新闻网
如何打造田园城市历史专家解剖温江前世今生
还原三千年前的古老田园城市形态,探寻返璞归真的当今发展蓝图!来自省内众多历史文化专家聚首温江,通过对温江前世今生的解读,以全新视角对温江发展田园城市展开了探讨。
还原古老的田园城市形态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专家们说,成都温江自西魏恭帝建制以来一直是川西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是四千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温江全境位于成都平原腹地,气候温和,河网密布,适合农业耕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怡人的亚热带气候、秀美的田园风光及蜿蜒流湍全境的四条碧水,使它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翡翠,镶嵌在成都平原腹地,赢得了古往今来人们金温江的赞誉。
鱼凫是数千年来流传的古蜀开国传说,但在专家眼中,随着今年考古发掘的成果,传说的背后是一个三千年前就已经形成的古老田园城市。特别是在温江发掘出鱼凫城遗址后,该地区又陆续发现了二十余处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大大小小等级不同的聚落构成了一个邑聚层级网络群和互动圈,也成为了城市文明的起源。&
&古蜀人翻越岷山来到川西平原,到了温江发现这里气候暖和、江水温润,于是把这里作为定居之地开始发展农业文明。&专家们认为,从发掘出的聚落群来看当时古蜀人的生活状态,若干乡村林盘围绕聚落,就是最早的田园城市形态。
打造高品质的都市田园生活
虽然如今的温江已被现代文明包围,但温江很多小城镇仍保留着田园城市的独特魅力,具有天然的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的优势。随着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目标,温江完全可以继承田园古城的传统,让居住者享受现代化城市文明的同时过上高品质的田园生活。
破题从规划开始。温江目前结合区域重点项目,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已经规划出科技园片区、国际乡村度假休闲产业功能片区、现代农业功能片区等八大城市功能片区。这些片区都有其主导产业作为核心动力,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这八大片区可以看作现代化的高级聚落,形成了若干具备城市功能的城镇,之间由田野区所隔正好保持了田园城市的形态。
田园城市相关书籍
1. 《明日的田园城市》
作者:埃比尼泽&霍华德(英国社会活动家)&出版时间:1902年修订版;原名为《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出版时间:1898年
2.《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演绎》
作者:张捷,赵民(同济大学教授)出版时间:2005年4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正在读取...
徐淑英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最新资讯
徐淑英,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2008年3月就职于上海SBHK城市规划公司,专注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研究工作。
徐淑英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藏高原人口密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