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资料信息料

知更鸟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知更鸟
知更鸟(英文名称:Robin)又称,曾被界定为,现归类为鸟类。是一种小型,约有36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专指物种“”是英国的,驯良而不惧人。它常会飞到园丁身边找虫子吃。至于它在欧洲大陆的近亲,比起它来便要野性得多了。英国人无论到那儿定居,心里总怀念着知更鸟,因而把一些外表大致相仿,其实种属迥异的鸟类,也称为知更鸟。于是就出现了印度“知更”、北美“知更”和澳洲“知更”。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是一些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在中国著名作家冰心女士的《山中杂记》中就提到过。拉丁学名Turdidae别&&&&称、界动物界门脊椎动物门目科种亚&&&&种英文名称Robin
身长12-15厘米,翼展20-22厘米,体重16-22克,寿命15年。这种小型鸣禽很容易识别,它自脸部到胸部都是红橙色,与下腹部的白色形成明显的对比。翅膀和尾巴的上半部是棕绿橄榄色。锥形的,喙基暗棕色。黑眼睛,细巧的腿和爪浅棕色。性好战,因胸前鲜艳的羽毛最初被称作redbreast()。
幼鸟下体有密集的褐色斑点,直到第一次换羽毛它才能长出成鸟的红胸斑。[1]
蓝色知更鸟[2]
所谓北美“知更鸟”其实是的一种,是比知更较大的一种候鸟,它和真的知更比较,不过有点儿相似罢了。不过,和欧洲的知更一样,它倒是随遇而安的鸟类。知更原是林中客,却能在人类大量砍伐林木之余设法生存下来,或者移居到不曾去过的地方。它也和英国的知更一样,驯良而不惧人,经常出现在公园与庭院之中。[3]
知更鸟分布图[4]蓝知更鸟在东部分布很广。在这个分布区域内,北方如有这种知更鸟飞来就预告春天来临了。然而在其它的地区,蓝知更鸟大致定居,并不迁徙。这种鸟不仅羽毛美丽,歌声也动人,因此很受人欢迎。又因为这种鸟常常在果园内外筑巢’主要吃昆虫和其它可能危害作物的虫类,所以农夫也很称许。
早期殖民澳洲的英国人看到有一种小鸟大小和知更相若,其中有些胸前长着鲜红的羽毛,于是便把它们也叫做知更。当第一批博物学家开始研究澳洲鸟类的时候,他们发现这种红胸“知更”和另外一些毛色同样艳丽的鸟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有些是黑白杂色,有些是桔红,还有金黄色和粉红色的)。于是这一类的鸟被统称“知更”。[3]知更鸟喜欢活动于林地、灌丛、森林、公园和花园,不论在城市还是比在较偏远的地区。知更鸟栖息在树林中,也常常到地面上觅食,其它的鸟儿只会步行或者跳跃,而知更鸟却两样都会。[1]每年的3月,当明媚的春天到来时,在美国的各个洲,成群的知更鸟就从和酪梨树林中钻出来,向北迁徙。一批又一批,持续好几个星期,总数超过十亿只,像乌云一般涌过密西西比河上空。随后它们就会分成两路:西路沿着苏里河向北,越过平原、、加拿大,一直飞到阿拉斯加;东路则沿着俄亥俄河向东北飞,一直到加拿大境内。有时候,路上的气温骤降,知更鸟又会折回温暖地区暂避。它们每天的行程大约三十到五十公里,不时的停下来在田野上捕食昆虫。知更鸟大部分长居,但有小部分雌鸟会在冬天南飞避寒,甚至远至西班牙。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俄罗斯的知更鸟会飞至英国避冬。
知更鸟在北方产卵繁殖以后,到了冬天,又会浩浩荡地回到南方来越冬。在迁徙的途中,知更鸟总是在白天飞行,是最早报晓的鸟儿,也是最后唱“小夜曲”的鸟儿。
知更鸟主要捕食蠕虫、毛虫、甲虫、苍蝇、蜗牛、象鼻虫、蜘蛛、白蚁和黄蜂,是农业上的益鸟,特别受到棉农的欢迎。可是,它有时也啄食浆果和水果。
在英国、爱尔兰等地的花园,欧亚鸲很常见,它们也不怕人,会趁园丁掘土时飞近寻找蚯蚓。雄性知更鸟对入侵地盘者有很大反应,就算没有被挑衅也会作出攻击,它会用翅膀和腿爪奋力博击对手,试图将对方压倒在底下,可能持续一分钟,一小时或更长时间。这跟它给予大众的和善观感不太相符。[1-2]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中国有分布。[5]知更鸟叫声啭鸣似笛,在繁殖季节由早至傍晚鸣叫,甚至夜晚。冬季时雌鸟会另觅地方以便喂养小鸟,雄鸟则留守旧巢,全年居于同一地点。爱在缝隙或小洞甚至人造物料如弃置水壶或建筑物的架子上筑巢。
繁殖季节雌鸟单独筑巢,一般藏匿在植被茂密处。巢的结构是圆顶形,用树叶,苔藓,羽毛,并与小根和头发内衬。每窝产5至7枚白色的卵,有红斑点。孵化持续11至14天,孵化后再由成鸟喂养12至15天后小鸟离巢。小知更鸟羽毛颜色并不显著,在从巢中飞出来的2至3个月后,红色的羽毛开始在下巴长出,再过2至3个月,鲜艳的羽毛特征渐渐形成。[1]美丽的知更鸟因其多彩的羽毛和婉转的歌声而受到鸟类爱好者的喜爱。知更鸟的的数目在二十世纪初急剧减少,(House Sparrows)和(Starlings)进驻了知更鸟的巢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开始了知更鸟跟踪计划(National Bluebird Trail),人们竖起了超过6000个知更鸟箱。其他人也理解到建立知更鸟箱有利于知更鸟数量的恢复。[6]
在北美,人们都可以通过安置巢箱来帮助知更鸟。巢箱最好放置在开阔的乡野地带,地面植被低而又有稀疏的树木。而且合适的环境还应该有可供知更鸟栖息的地方——一条篱笆、一根电线或是树枝。知更鸟好停在上面搜寻食物。如果知更鸟不喜欢人为它安排的地方,它是不会住的。远离人类繁华地带的牧场、公园以及像墓地、高尔夫球场这样的起伏地带都是不错的地方(当然该地区必须没有使用杀虫剂)。要避开灌木丛和茂密的森林。将巢箱相隔140米散开。在北美西部可以相隔280米。巢箱必须离地1.2-1.8米高。如果把它们放在2米高的钢柱上就更好了。[6]列入《》(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5]知更鸟与关系密切,在圣诞卡和圣诞纪念邮票上常可见到知更鸟的踪影。另外,根据英国古老传说,知更鸟的羽毛本来是啡色,当被钉十字架时,它飞往耶稣耳边唱歌纾缓耶稣的痛楚,耶稣身上的血于是染在知更鸟身上,自此它胸脯羽毛的颜色便变为鲜红色。[7]
英国并没有正式的。1960年代的读者票选出知更鸟为最受欢迎鸟类。以后,尽管几经游说,英国政府还是没有积极推动国鸟这个概念。知更鸟曾被用作护鸟协会的一个标志,但只是用了几年而已。
英国两支足球队和的绰号就是知更鸟(The Robins),因为两支球队的主场颜色均为红色。[7]
著名经济学家关于股市的名言:“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很有意义。关于如何感知磁场长期以来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候鸟上鸟喙细胞能够感知,并通过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另一种观点认为,候鸟眼球中的感光细胞能“看”到磁场,并将信息通过另一途径传递给大脑中被称为“N集群”的光处理区域。
2009年10月,为了找出候鸟体内“生物指南针”的准确位置,德国奥尔登堡大学亨里克·莫里特森博士的研究小组研究了36只在自然环境和实验室环境下都能准确定位的欧洲知更鸟。莫里特森博士说,候鸟眼球中的特殊“”也许是这种光依赖性传感的介质。光线刺激使这种蛋白质产生一对,自由基所携带电子的可旋转特殊性能也许能感知地球磁场。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科学研究证实,欧洲知更鸟的眼睛能“看见”地球磁场,在迁徙中为自己导航。了解候鸟导航原理对保护它们具有重要意义。被人们移居的候鸟通常会飞回原住地,如果研究人员能搞清楚它们如何导航,护鸟人员就能想出办法“骗”鸟儿们留在安全地带生活。[8]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有关爱鸟的资料_百度作业帮
有关爱鸟的资料
爱鸟护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理念,任何一种鸟类的消失,对于人类以及子孙后代都是有害无益的.鸟类不仅是农林生产的保护者,还是生态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树立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理念,进一步提高公众爱鸟护鸟意识,激发广大市民爱鸟护鸟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爱鸟护鸟的自觉性和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 1、加大爱鸟护鸟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意识.要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形式多样的爱鸟护鸟宣传活动,真正把爱鸟护鸟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夯实.尤其要紧紧围绕“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 两大主题,认真部署,周密安排,使爱鸟护鸟意识深入到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号.只有每一个人都有了较强的意识,才能积极地参与到爱鸟护鸟中来. 2、积极引导,坚决制止乱捕滥猎鸟类行为.保护鸟类,人人有责.虽然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共同关注焦点被日渐提上法律议程,但目前大多数公民的爱鸟护鸟意识还非常淡薄,获取爱鸟护鸟知识的渠道也很有限.然而个别人为了猎取野味,猎杀鸟等一系珍稀动物,有的甚至毁林剥夺鸟类的栖息地,使鸟类无法生存.因此必须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依法保护野生动物.有关部门对捕杀诱杀野生鸟类及其加工等行应视其情节轻重依法予以处理.同时要进一步宣传爱鸟护鸟知识,提高人们的爱鸟护鸟意识.让更多人了解,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让更多人参与到爱鸟护鸟的队伍中来 3、悬挂人工鸟巢 ,吸引更多的鸟儿安家落户.许多地方树木被减少后,鸟儿没有材料、地方来筑巢,尤其是布谷鸟、雀鸟等一些依赖树洞、墙洞繁殖的食虫益鸟,由于缺少洞穴筑巢而数量越来越少.挂人工鸟巢给鸟儿提供个“房子”安家,使鸟类和森林的和谐相处,为森林长久的生态平衡创造条件.同时要发动广大群众在林区、农田以及有树木地方的悬挂人工巢箱,投放食物,繁殖招引益鸟. 4、建“鸟岛”、“鸟林”、“鸟亭”, 为鸟类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鸟是生态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地美丽的鸟的种类非常多,到处都有鸟儿们的身影,因此为了保护鸟儿,建“鸟岛”、“ 爱林”、“鸟亭”意义非同小可.本地一年四季风光各不相同,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有着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非常适合鸟类集中栖息.在美国观鸟是第二大户外休 闲活动,国内沿海等发达地区观鸟热正逐年上升.如果建个建“鸟岛”、“鸟林”、“爱鸟亭”,为鸟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成为鸟类的乐园,给人添道景观,何乐而不为?那肯定会使的美丽风光锦上添花,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可在城区找个依山傍水的山、岛、公园,为“鸟岛” 、“鸟林”、“ 鸟亭 ”, 在爱鸟亭的周围,悬挂着人工鸟窝.作为鸟类越冬栖息的主要活动地,有利于鸟类栖息繁殖,为鸟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时不时地听到鸟儿的鸣唱,就更加令人心旷神怡了,真正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5、加强领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爱鸟护鸟活动.要充分认识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动摇广大人民投入到的爱鸟护鸟的公益性活动中来.把爱鸟护鸟与全民环保宣传教育相结合,开展“爱鸟护鸟使者”评选、爱鸟周知识竞赛、“爱鸟主题”绘画比赛、爱鸟座谈会、爱鸟护鸟倡议书以及签名等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鬼车鸟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鬼车鸟[guǐ chē niǎo]
又名九头鸟如果要给楚文化以一种形象的象征标志,恐怕没有比“九头鸟”更合适的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难道还有比这句俗语更形象,更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的吗?然而,九头鸟究竟是何物?它与湖北佬有着什么特殊关系?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着怎样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些不仅会挑逗起我们的强烈好奇心,而且对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他名称九头鸟、九凤所&&&&属《山海经》居&&&&所北极天桓 由于人们对“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一则流行谚语的褒贬不一,理解各异,近年在《湖北日报》副刊上又有好几位作者对此各抒己见,颇为热闹。有一位原籍武汉的台湾民俗学家朱介凡也撰有《九头鸟传说》一文,此文长两万字,引述中国古典文献包括许多地方志中的材料近百条,对九头鸟这一俗谚的今古演变及社会文化内涵进行细密考评,原刊于《东方杂志》,后选入作者自编的《中国谣俗论丛》。近日重读此文,感到他不仅是引述资料最丰富,而且是论析明晰合理、令人信服的难得之作。
介凡先生认为,九头鸟的传说,实脱胎于《楚辞》和《山海经》中的一些古老的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鸟身,名曰九凤。”这九头凤就是九头鸟的最早说法。也可以说九头鸟就起源于《山海经》中的九凤。凤本是中国神话中的神鸟,九头凤就更加神奇了。《山海经》中不仅有九首之凤,还有九首或九尾之狐、羊、虎等等,而且在讲究阴阳和合的古代中国,九是阳数,寓吉祥神圣意味,所以九头鸟最初并不含妖气。
关于九头鸟染上妖邪之气,在中国民俗中演变成招人厌恶的反面角色,是从汉代小说所载“周公居东,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犹余九首”开始的,后来的《荆楚岁时记》、《酋阳杂俎》、《齐东野语》诛书的记述渲染而广为人知。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留下《鬼车诗》一首,对此有最为生动完整的记述:“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属,弯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透,自从狗嗤一头落,断头至今清血流,迩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咻鹠。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惊辄堕,有时余血下点呼,所遭之家家必破。我闻此语惊且疑,反祝疾飞无我祸,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细理莫详,占凶在人不在物,一去两头反为祥。……”这里讲,对九头鸟的仇视,是从春秋时曾被楚人战败的周公开始的。後来此鸟被天狗咬去一头一尾後,断头处血流不止,人们以为被血滴玷污即属不祥,於是九头鸟就成妖邪之物了。但欧阳修不信此说,而是主张“凶吉在人不在物”。由此可见妖由人生,同九头鸟的形态习性其实并无多大关系。
以九头鸟象征人事,介凡先生从历史上举出两例。一是同明代湖北人张居正为相有关。这里又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张居正为相时,大权在握,整顿吏治,声誉日增。患病时,各地官绅纷纷为之建醮,迹近铺张,事为九大御史前後参奏,而张之地位并未动摇,九大御史反为张居正一一整肃,因此当日民间便生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谣,以为九头鸟再厉害,也敌不过一个湖北佬。在这个说法裏九头鸟乃指九御史,并非湖北人。其二是说张居正在整顿朝政时,保荐了九位御史,这九人都是他的湖北老乡,对贪官污吏严厉制裁,革新政风大有成效,那些受到整顿的贪官污吏,心怀不满,因而咒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由此可以看出,这九头鸟的谣传,原是当日政敌散布出来以攻击张居正的。
另一说是这句谚语出于清初满人对湖北人的诅恨。据有关史料记载,鄂之圻黄地区,曾据山岩拼死抗清。大局既定後,那些难忘故国的遗民,又拒绝同清廷合作,如有受清廷笼络所利用的,众所共弃;乃使满人为官湖北者,莫不恼恨交加。在无可奈何之下,因荆楚向有九头鸟传说,于是编造了这句谚语。後来武昌辛亥首义的成功,再次证实了这句谚语的活力。因而在台湾出版的《湖北文献》上刊出的诗作,高唱:“武昌一夕鸟飞鸣,满族政权难自保,九头徽号称鄂鸟,鄂人听了不烦恼。”
至于在民间,这句九头鸟的俗谚还有另一层意味。介凡先生认为这同武汉作为一个南北水陆交通中心,所形成的外乡人同武汉本地人之间的隔阂有关。凡是交通便利的地方,民众的知识开发较早,在社会生活中竞争较多,在彼此交往中狡诈较多。武汉三镇以外的各省人往往讨厌他们,见而生畏。武汉又是湖北的代表,本来是“天上九头鸟,地下武汉佬”,因武汉二字早期比较生疏,後来就变成湖北佬了。
从这位深谙湖北风土人情的台湾学者的文章可以看出,九头鸟本是从楚人所崇拜的凤凰形象脱胎而来的,在中古时期才染上妖邪色彩进入民俗生活。明代以後,才把它和湖北人联络起来。但它并没有明确而稳定的含义,有时用以象征湖北人的丰富智慧和对邪恶强暴势力的强有力抗争,有时则用以嘲讽在人际交往中的狡诈。这些含义和用法都是历史形成的。既然如此,我们在今天也就没有必要就九头鸟本身确定一个或正或反的固定解释。随著湖北人地方性格及其历史地位的丰富发展,九头鸟这句俗谚自然也会具有新的内涵。
【楚人的九凤神】
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
“九凤”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证明。凤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中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尔雅·释鸟》郭璞注:“凤,瑞应鸟。”《说文》:“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由于凤凰是吉祥之鸟,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时,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庆贺。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据肖兵同志考证,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凤凰涅盘利用职权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问》。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作杰出人物的记载,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楚人崇凤心理也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如1949年2月在长沙陈家大山发掘到的龙凤帛画;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两次发现的凤踏虎架鼓、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非衣帛画等,都是著名的发现。尤其是马王堆帛画,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围,就有几只大鸟环绕。而画面中部天堂入口处,也有一只鹰嘴人面怪鸟和两只长尾凤鸟。这与屈原诗中描写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凤心理在民间审美情趣中还占有重要地位。
说过“凤”,再来说“九”。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为什么“九”字成为这种神秘的极数呢?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乃是因为“九”的本意是“九头龙”(或九头蛇)之故。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话。如《山海经》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的神话,“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话形象。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传统也很明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这是屈原被放逐时,“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故而“更定其词”,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它是我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原型。
【从鸟神到鸟怪】
《山海经》中的九凤,是一个鸟神或神鸟无疑。然而,此后,九凤却从中国文献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现的种种冠以其它名称的九头鸟,不仅完全丧失了神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况愈下,成了一个道道地地的鸟怪。
从汉末至唐宋,古文献中的“九头鸟”有着种种不同的称呼,主要的是:
(一)九头鸟之别称
“九头鸟”一名,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 然而九头鸟之别称,古籍中甚为繁夥。《正字通》云: 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 …… 《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
以上所见,就有“鸧鸆”、“逆鸧”、“鬼车鸟”、“鬼车”等等异名。由这些异名再加考索,则又会发现很多其他名称。如“鸧鸆”,是一种鸟名,但是在晋郭璞的《江赋》里,就有一种“奇鸧九头”,这种“奇鸧”也就是九头鸟。我们从下面的文章里将可以看出九头鸟的其他很多异名别称。
(二)九头鸟之基本特征
1、“九头”还是“十头”?
九头鸟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有九个头。但是关于这九个头,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说它本来有十个头。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 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 《小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又有些人说它原本只有九个头,其中一个头受伤滴血永不愈合。如前引《三国典略》: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九头皆鸣。 又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 鬼车,……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 以上传说中,以《齐东野语》所记的那个“十脰(脖子)九头”的模样最为吓人,试想九个鸟头之外,还有一个鸟脖子在那里流滴鲜血,那多么可怕?
2、其他外貌特征
“色赤,似鸭。”(《三国典略》)
“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正字通》)案:“鸺鹠”今名猫头鹰。晋张华《博物志》佚文:“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身圆如箕,十脰环簇……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齐东野语》)
“其状如大蝴蝶。”(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3、滴血为灾
“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古小说钩沈》引《玄中记》)
“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岭表录异》卷中)
“血滴人家为灾咎。”(《齐东野语》卷十九)
4、昼伏夜出,鸣声丑恶难听
“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博物志》佚文)
“正月夜多鬼鸟度。”(《荆楚岁时记》)
“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表录异》卷中)
“昼盲夜了。”(《正字通》)
“夜飞昼隐。”(《酉阳杂俎·羽篇》)
“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 (《酉阳杂俎·羽篇》)
“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 (《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
5、滴血或落毛,危害小儿
“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水经注·江水》)
“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玄中记》)
“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猗觉寮杂记》卷下)
6、其他特征
“爱入人家烁人魂气。”(《岭表录异》卷中)
“见火光辄堕。”(《正字通》)
关于九头鸟的特征,宋梅尧臣《古风》一诗说得比较详细,今录如下:
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投。
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
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鹠。
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
有时馀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三)民间关于九头鸟之禁忌
由于九头鸟是一种凶鸟,民间对它畏惧有加,于是有种种对它的禁忌和防御它的办法。
“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水经注·江水》)
“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酉阳杂俎·羽篇》)
“小儿之衣不欲夜露。”(《玄中记》)
2、禳解及驱除
“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齐东野语》卷十九)
“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引小说)
“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荆楚岁时记》)
(四)九头鸟传说之来源
九头鸟的传说起源甚早,传播极广,在久远的传播之中,各时代各地区差异很多,要追溯其最初的起源十分困难。从现存古籍文献中,我们找到几个起源。
1、起源于“九尾鸟”
《广韵》:“鸧鸹,《韩诗》云:孔子渡江,见之异,众莫能名。孔子尝闻河上人歌曰:‘鸹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 这种“一身九尾”的鸟,曾经被孔子看到过,当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非常怪异。后来有人将它叫做“鸧鸹”,也就是猫头鹰一类的鸟类。九头鸟也许就是从九尾鸟演变而成的一种传说凶鸟。
2、起源于天帝游女的传说
《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 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这是最早的关于仙女下凡的传说故事。仙女下凡之后,穿着毛衣是鸟,脱下毛衣是女。她在与豫章男子结婚生女后,回到天上,后来又把三个女儿都接走了。所谓“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指她飞回天上未接女儿时,再到凡间来寻找女儿。为了防止她把别人家的小儿当成自己的女儿接走,于是民间形成了这种对它的禁忌。这个传说一直延续下来,各个时代有各自不同的版本。
如: 《搜神记》卷十四: 豫章新豫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云,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水经注·江水》: 阳新县地多女鸟。《玄中记》曰,阳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 《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搜神记〉》略云: 昔有田昆仑者,家贫未娶。禾熟时见三女于池洗浴,其二抱天衣飞去,昆仑攫得小者天衣,遂挟以为妻,携回见母。经年产子,名曰田章。昆仑被点兵西行,三年不返。女乃向母索看天衣,屡经恳求,母不忍拂其意,即发藏畀之。女著衣便腾空上天而去,虽母哀号,不之顾也。然终念儿子,乃与二姊复下凡游戏,冀见其儿。其时田章五岁,受董仲先生教来觅母。三女遂将天衣共乘小儿上天。天公怜悯外甥,遂教其方术伎能。经四五日,儿年已十五矣。天公即与以文书八卷,令其下凡。儿三才俱晓,天子闻知,即召为宰相。后犯事,遂流配西荒之地。……
3、起源于“女岐”
《楚辞·天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王逸注:“女岐,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 丁晏笺:“女岐,或称九子母。” 这是古代楚国关于神女女岐的传说。从女岐无合(无夫)而生了九个儿子,那么她九个儿子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取之于人”,于是民间就有对她的禁忌,认为她会时常下凡来取人之子。又由“九子”演变成“九头”之说,后又与“天帝游女”或姑获鸟等传说糅和流传,形成九头鸟的传说。
4、产妇所化的厉鬼
这个起源说法仅见于《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作为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九头鸟传说肯定是一个多源而又分派的传说故事,要完全弄清它的源头和流变,尚须进一步的考证。
【古籍中关于九头鸟的有关资料】
1、《楚辞·天问》
2、《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3、《文选》晋郭景纯(璞)《江赋》: 若乃龙鲤一角,奇鸧九头。
4、张华《博物志》佚文: 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5、鲁迅《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
6、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
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8、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
9、《广韵·鸧鸹》:
10、《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搜神记〉》
11、《正字通》: 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见火光辄堕。
1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言产死者所化。
13、又: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14、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 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15、宋梅尧臣《古风》诗:
16、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
17、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岭外有虫名暗夜,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其状如大蝴蝶。
18、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 《小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为什么称湖北人是“九头鸟”?
楚民族是一个崇拜龙凤的民族。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凤鸟的化身。《白虎通,五竹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便是凤。故楚人对凤总存在着一种深厚的感情。他们尤其喜欢以凤喻人。传说楚庄王刚刚即位时,整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伍举便进谏问:“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鸣,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伍举以鸟喻庄王,庄王也以鸟自喻。这鸟飞能冲天,自然便联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鹏者,凤也”。其凤后观有一头,上看有一头藏于身下,前看仰首观云。在古人的观念中,凤是一种神鸟。《山海经》说:“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凤鸟飞腾,继之以日夜”,“凤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三凤其展鸣,惊天地,泣鬼神兮”, 三凤九头,“其志大兮,其慧远兮。”古时楚国辖湖北、湖南两地。自古英才辈出,而荆楚之地,又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勤劳且聪慧,举国皆知,故有一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的来历?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据说这句话源于清代,说起来也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也是在那时候,安庆人也确实了得,文坛出了霸主桐城派,“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还出了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安庆的文化史,同时也是安徽文化史,安庆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安徽的发展史,其重叠部分有十之八九。
《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又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即谓此鸟。《正字通》云:“鸧鹒,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见火光辄堕。”宋梅尧臣《古风》诗:“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投。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迩来相距三千秋,尽藏夜出如鸺鹠。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有时余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有关九头鸟神话,于此诗可见其大略。
原名“鬼车”,长有十个脖子、九个头,据说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那个没有头的脖子不断地滴出血,古人宣称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灭灯火、放狗把它赶走。有些传说宣称九头鸟的每一个头拥有一对翅膀,结果18只翅膀互相挤兑、导致全都派不上用场。另外,九头鸟也被称为“姑获鸟”,这种鸟掠食人类儿童,喜好群居。
历史上,周、楚的确是死对头。周昭王率军亲征,竟死于汉水之中,成为异乡之鬼。周人对楚人之恨可想而知。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神,在它的敌对民族那里必然会被说成妖。象埃及大神沙特(sat),在希伯来人《圣经》中就变成了撒旦(satan)。我国东夷部族之神蚩尤,在华夏族那里便成了能飞沙走石的妖怪,周人将楚人的九凤图腾说成妖怪,并编出天狗断其一首的故事,也符合这条比较神话学的基本规律,至于是周公本人确有此事,还是民间传说附会于周公身上,那倒是无关紧要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珍珠鸟的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