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版知识点概括,徐季子庙,姜光斗主编知识点概括

《中国文学》重点课程_授课教案_中国古代文学.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绪论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绪论
&&& 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
世界著名的俄国作家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妮娜》中一开头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生、家庭其所以有幸有不幸,乃因人生是自我选择与环境双重决定的产儿,所以,人生就是欢乐与痛苦奏出的交响曲。但是,愈是思想深刻者和愈是执着于现实者,就会愈是感到悲多而欢少。故基督教认为人天生就犯有“原罪”,必须祈求上帝的救赎。佛教也认为人生就是苦海。英国哲学家赫胥黎则说:“闭眼不看世上之善比不见恶更为容易。痛苦与忧愁叩打我们的大门,比幸福与快乐发生更大的声响,它的沉重的脚印也更不容易抹去。”(《伦理学与进化论》)因此,西方就产生了一种“净化”说或“拯救”说的文学创作理论。而中国的司马迁则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便是所谓的“发愤著书”说。中国古代文学,多为圣贤“不得通其道”的“发愤”之作。因此,在这些作品中,一方面揭露了社会的暴政和黑暗,反映了当时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愿望;一方面表现了圣贤之士的高尚志趣和理想人格。使我们从他们的欢乐的歌唱和悲愤的叹息声中,洞悉了他们那忧国忧民的美好情感和追求人生自由与幸福的生活向往,从而使我们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他们那审美化的精神世界之中,而开阔了我们心胸、净化了我们的情感,完善了我们的人性,崇高了我们的人格。以此去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人生。我以为,这就是我们学习中国文学的最大目的。
对于广电专业的学生来说,它更是提高人文修养、拓宽知识背景,增强专业能力的必经之途,是进行新闻到作必须借鉴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这是不用多说的。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包括作家作和文学史这密不可分的两部分。作家作品是构成文学史的基本材料,而文学史则是作家作品依序发展流变的自然过程的提炼与建构。这两部分的关系犹如是砖料水泥与大厦的关系。因此,古代文学课的讲授,就既要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流变史、梳理文学史上各种思潮、各种流派、各种现象产生与消亡的脉络,同时要重点讲授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阐述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从而阐明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一般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历史阶段:
先秦文学:其时间下限很清楚,指秦代之前的文学,其上限可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和原始歌谣阶段。神话和歌谣分别是后世散文与韵文的萌芽,零星地保存在后世一些著作中。先秦文学的重点是《诗经》和《楚辞》,分别代表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先秦散文却是唐世中国思想文件的渊薮。历史散文以《尚书》、《左传》、《战国策》为代表,孕育了汉民族重历史的历史主义意识,其本身就富有文学意味,诸子散文表现了当时思想界百家争呜的活跃局面。儒、道两家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直接深远的影响。《论语》、《孟子》、《老子》均具有很强的文学意味,《庄子》从思想到文章,从来就被视为美学的和文学的作品。这些先秦典籍文、史、哲不分家,奠定了中国的“大学”传统,是后世文学的辉煌源头。
两汉文学:两汉之时,“经学”极盛。而文学几成附庸。而汉赋则可谓汉代的纯文学,它是适应统治者的趣味而发展起来的“劝百讽一”的半诗半文的新文体。真正具有文学意味的是西汉初期的“骚体赋”和东汉后期的抒情小赋。两汉的诗歌主是要为了适应统治者“制礼作乐”的需要而产生的“乐府诗”,它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性质,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就是在学习“汉乐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就是已经失去作者名姓的所谓古诗“十九首”。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散文,才真正代表了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汉末黄巾起义至隋统一中国之前的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战乱、大分裂、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混乱时期,也是所谓“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时期。这一阶段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和赋。文学描写的内容和风格体裁,屡经变化。以三曹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诗人群,其作品表现了“慷慨悲凉”的时代共性,史家称为建安文学。曹魏后期,政权已控制在司马懿父子手中,政治黑暗,文人多难。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文人,其文风一转而为隐晦激愤,史称“正始文学”。西晋之时,文坛呈现出表面的繁荣,著名作素称“三张”、“两祟”、“两潘”、“一左”,然而大多都是刻意追求形式的歌功颂德之作。东晋以来,“玄言诗”占了主导地位,淡乎寡味。唯陶渊明的田园诗兴起,独树一帜,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南朝刘宋之时,谢灵运以士族门阀而政治上遭压抑,乃游乐山水而大力创作山水诗,为中国诗坛之又一变。齐代永明年间,诗人沈约等人汉语“四声”的发明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遂成讲求平仄声律的“新体诗”,为唐代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梁、陈之时,著名诗人多为宫庭文人,由于生活视野的狭窄,多运用“新体诗”的诗艺来表现宫庭生活,被称为“宫体诗”。诗歌自身的特性虽然愈来愈显著,但路子也愈来愈狭窄。
这一时期还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萌芽和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繁荣,以及散文、赋的骈化现象。
唐宋文学:唐宋之时,是中国以诗文为主体的“雅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的发展一般称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是南北诗风合流、为盛唐奠定基础的时期。盛唐之时,名家辈出,大家林立。边塞、田园山水等名流派均已成熟而臻化境。李白的浪漫、热情、豪放、飘逸,更被视为“盛唐气象”的代表。安史乱起,打破了盛唐的浪漫,成长于盛唐的杜甫以忧国忧民之心写多灾多难之现实,代表了中唐写实主义诗风的转向。晚唐之时,大唐的颓盛已成定局,李商隐以其凄艳深痛的诗作代表了晚唐的威伤主义诗风。
宋代诗歌在唐代诗歌的高峰之下,只好另辟蹊经,“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严羽《沧浪诗话》),遂走向“崇尚理趣”一途,而与唐并为古典诗歌的两大范式。自中唐以来逐渐兴起的词,发展到宋代则成为唯一堪与唐诗媲美的文学成就。其作家之多,题材之广,凡格之异、流派之盛,在此难以尽述。
散文发展到唐宋,进行了两反对骈体文的文体文风革新,即所谓古文运动。它以“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为旗帜,反对骈体文的唯美主义、形式主义。韩、椰、欧、苏等所谓“八大家”的散文乃成为后世散文的楷模。
唐之传奇、宋之话本,也均取得了值得一提的文学成就。
无代文学:元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以体制到精神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又一个时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文士地位衰落。文士曾有的“以道自任”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能不隐退。而作为“道”之载体的诗文亦不能不衰微。适应元蒙统治者之趣味的戏剧便兴盛起来,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在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关、马、郑、白之外,复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均成为后世戏曲之经典。
明清文学: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此阶段一个总特点是叙事文学的全面繁荣和成熟。尤其是小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以及讽刺小说,各有其代表作,至清代的《红楼梦》则登上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峰。另一个特点则是文学表露人欲、张扬个性的世俗化。如“三言”就被称为“市民社会的风情画”,《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可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其末流则是《金瓶梅》。这在明代最为突出,清代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复归传统的倾向。这一时期文学的流派纷呈、诗说文论也竞相争呜。明代先后出现过“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宗派”、“公安派”、“竟陵派”等。清代又有所谓“阳羡派”、“淅西词派”等,而讲求“义理”、“考据”、“辞章”的“桐城派”,则是长期占据散文领域的一个大流派。清代各体文学都有复兴之势,实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大总结。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深受传统学术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从而在文学精神和艺术表现上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
在文学精神上的特点有二:
其一,受到儒家重伦理、倡扬道德和道家重自然、追求自然人性的交替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精神中道德理性与生命真情的相黜与互补。例如,屈原对“桔树型”人格理想的追求,《陌上桑》中秦罗敷对“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这种道德立场的坚持,都是儒家道德理性精神“内化”的结果。但是,随着封建礼教反人道的性质愈来愈严重,文学中就出现了人性解放的主题。例如,嵇康就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明代冯梦龙编选民歌的目的,就是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生生死死只为情,这便是以自然人性挑战封建之礼(理),也可以说是文学精神中的以道(自然人性论)黜儒(道德理性)。
其二,受儒家“立德”、“立功”、“立言”功利主义人生观与道家“逍遥无为”超越主义人生观的交替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学精神中功业意识与自由精神的相黜与互补。例如,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他一心想凭借自己超群的军事才略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建功立业,以博得封侯拜将的殊荣。唐代高适《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表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环区大定,海县清一。”都是儒家人生价值观的表现。而当道阻世乱,士人“不得通其道”之时,这种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便为道家“逍遥无为”的人生追求所替代。例如在魏晋易代的险恶环境中,嵇康追求的就是“循性而动,各附所安……,入山林而不返。”陶渊明更视仕途为“迷途”,视官场为樊笼,终于弃官
“宇拙归园田”。这也即通常所谓中国文士革命的二重奏:仕与隐。
在表现方式上,传统的稚文学重表现,这也与重客观再现的西方传统文学大异其趣。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巾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自先秦的《诗经》、《楚辞》至唐诗、宋词,鲜明地体现着这一诗学精神,及至作为俗评议学的叙事文学(戏剧、小说)出现,才表现出向“再现”的转化。
四、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法、要求
1.字、词、句仍是基本功,要学会利用古注、古疏彻底读懂原文。
2.经典、名篇要能背诵和翻译。
3.文、史、哲兼通。
4.要学会独立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性、人生形象、艺术意境、表现手法,总结其艺术成就,并从文学史的角度审视作家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材:徐季子、姜光斗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08:14  阅读 400 次  
相关文章:
近期热点:
(C) www. 保留权利 &《新世纪高等师范院校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上册)(修订版)》 徐季子 姜光斗主编 郑力戎 郑学溥...【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iPhone/iPad/Mac
Android手机或平板电脑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或电子邮箱,获取Kindle阅读软件的下载链接。
通知出版社:
没有Kindle设备?,或者下载免费 。
语种: 简体中文
ASIN: B00AZ811E6
目前还没有用户评论
查找其它相似商品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价格(元)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版次:修订版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版次:修订版
装订:平装
版次:修订版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1版3印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徐季子 姜光斗 主编到页中文系图书目录,图书目录,图书分类目录,小学图书分类目录,小学图书目录,图书馆目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文系图书目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