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什么证需要政治学算法导论第四版和管理学第四版的书?

行政管理学小抄(完整版电大专科考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行政管理学小抄(完整版电大专科考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广西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考这专业需要参考什么书?对于相思湖学院的学生是不是有什么优惠政策?_百度知道
广西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考这专业需要参考什么书?对于相思湖学院的学生是不是有什么优惠政策?
我是相思湖学院英语专业大一生
想考广西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想问问考这专业考试形式怎么考
需要参考什么书
还有相思湖学院的学生考广西民族大学时不是有什么样的优惠政策??麻烦知道的人告诉我一声
我很想读研究生
提问者采纳
楼上两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也在你另外的帖子回复过你。
有吗? 我好想没看见
不过还是谢谢你
我还是想问
要考的科目中哪科是不需要笔试的???
全部是笔试。以下内容是我在你发的另一个帖子回答你的。1. 王凤彬,李东编著,管理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2. 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四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3.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4.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包玉娥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07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你是少数民族的话,有优惠政策的,你才大一,还有很多时间慢慢考虑说不定到时你就不想考了呢,如果你意志很坚定的话,那就从现在开始准备吧祝你成功,我们相思湖有不少学长学姐考行管的,详情可以参考相思湖出版的《榜样》书你就先找来看看吧,每天背一点,时间长了积累就多了。现在考这个专业是这些书,但是我不能肯定到时还是这些书,所以你最好每年的登录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的网页查看,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大四学姐路过~
提问者评价
我会好好考虑的
谢谢 你给我的意见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共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李东编著,管理学(第3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夏书章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报考点必须选择广西大学优惠政策应该是没有的,2007年8月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07版),加试科目,2008年3.竺乾威主编。跨学科参考书目,2007年2.包玉娥主编: 1,2008年11月复试参考书目,2007年10月报名特别提示: 1.黎民主编:本校(包括相思湖学院)的应届毕业生. 杨光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政治学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凤彬:⑥政治学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初试参考书目,公共行政学(第三版),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27管理学原理④833公共行政学复试科目①外语听说测试②公共管理学(笔试)③综合面试跨学科考生加试科目 跨学科考生须有明显专业特长或本专业素质达到较高水平
没有优惠政策,但是你可以多认识一些管理学院的老师,对你考研绝对有帮助,大四的时候考研究生,提前做好准备,英语一定要好,好。最后,你现在才大二,考研对于你来说还早点,准备的太早没什么好处,专业课就先不要看,先学好英语吧,这对过四六级也有好处。等大三下半年的时候再准备就来得及。最后提醒一下,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每年报考的人都很多。因为这个专业不考数学。所以。。。现在先稍微了解下也好。等开始复习的时候认真看书,就OK得。祝你好运哈。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广西民族大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旺旺咨询:
¥59.00 ¥23.60
¥38.00 ¥14.50
¥40.00 ¥14.00
¥23.80 ¥8.80
包邮[江西]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香港澳门海外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正在载入入驻店铺出售列表,请稍候……
正在载入新书出售列表,请稍候……
《政治学导论(第四版)(内容一致,印次、封面或原价不同,统一售价,随机发货)》内容提要:
当代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法治与民主之间的关系。沿着这两对关系的线索,本版依然本着“政治的性质――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发展”的逻辑体系而展开。本次修订不但充分吸收最新的学术成果,直面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如国家建构中的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的关系、现代化中的腐败、民粹主义与风险社会等,而且还提出一系列反思性理论问题。本书将有助于读者系统地理解针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升分析现实政治的能力,开阔思考中国政治的视野。
《政治学导论(第四版)(内容一致,印次、封面或原价不同,统一售价,随机发货)》图书目录:
第一篇 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学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权力与权利
第二节 法治与民主
第二篇 政治意识
第三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第四章 意识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政治学导论(第四版)(内容一致,印次、封面或原价不同,统一售价,随机发货)》作者介绍:
杨光斌,河南省桐柏县人,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荣誉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 主要著作有:《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2003)、《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2004)、《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2005)、《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2006)、《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
交易帮助:
个人帐户:
地址:南昌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玉屏西大街299号清华科技园B205室
咨询电话: 传真:0-810 邮箱:do(a)youlu.net
&copy 有路网
咨询旺旺:
有路网-书山有路网上二手书店是国内专业的二手书旧书在线销售网站,提供优质低廉的正版旧书、旧教材。
提供支付宝、财付通、网上银行、银行汇款等支付方式;提供平邮、快递、EMS、自取等多种送货方式。
付款后24小时内发货,自动跟踪物流。所有图书全场一角起价、四折封顶,不满意无理由退货。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图书搜索:
  书 名  
  书代号  
  作 者  
  ISBN  
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  者:杨光斌
出版时间:
字  数:421 千字
书  号:145372
ISBN:978-7-300-14537-2
开  本:16
包  装:平装
印  次:4-6
定价:¥38.00
购买图书或索要库存书目,请访问网上书店(.cn),联系电话:010-
认证教师资源(需要注册为认证教师才可使用):
当代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法治与民主之间的关系。沿着这两对关系的线索,本版依然本着“政治的性质——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发展”的逻辑体系而展开。本次修订不但充分吸收最新的学术成果,直面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如国家建构中的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的关系、现代化中的腐败、民粹主义与风险社会等,而且还提出一系列反思性理论问题。本书将有助于读者系统地理解针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升分析现实政治的能力,开阔思考中国政治的视野。
杨光斌,河南省桐柏县人,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荣誉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
主要著作有:《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2003)、《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2004)、《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2005)、《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2006)、《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2011)、《政治学的基础理论与重大问题》(2011)、《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2011)。发表中英文论文50多篇,时政文章多篇。
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学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权力与权利
第二节 法治与民主
第二编 政治意识
第三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第四章 意识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第五章 国家
第一节 国家起源与国家的目的
第二节 现代国家建设
第三节 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
第六章 政府
第一节 政府体制理论
第二节 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
第三节 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
第四节 国家内政府间关系
第七章 政党
第一节 政党理论
第二节 政党制度
第八章 政治社会
第一节 利益集团
第二节 新兴社会组织
第三节 新闻媒体
第九章 政治人
第一节 政治人与公民
第二节 政治家
第四编 政治行为
第十章 政治统治
第一节 政治统治理论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
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
第十一章 公共治理
第一节 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第二节 公共治理的模式
第三节 公共治理的实践
第十二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五编 政治发展
第十三章 政治现代化
第一节 政治现代化理论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第三节 现代化的问题
第十四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理论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第十五章 人权
第一节 人权的含义
第二节 人权的基本内容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从人类有政治生活开始,就有了关于政治生活的“道理”即政治学,只不过政治学在有的文化系统中比较零散,在有的文化系统中相对系统。不管什么样的“政治学”,大致都有对“善”的追求,对“善”的不同理解导致政治上的歧见甚至兵戎相见。本书所讲的政治与政治学,固然也离不开关于“善”的观念之争,但重点是近代以来思想界关于政治与政治学的理解,尽管任何政治问题都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续谱系,尽管当下的政治学在知识论上也离不开古典政治学。这样,“政治科学”的色彩就浓厚一些,政治科学的方法论自然也就是重点了。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要给“政治”一词作一个统一的界定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出现了政治现象,因而就有了对“政治”的描述。在中国古籍中,“政治”字样的词散见于《尚书》、《周礼》、《论语》等著作中。“政治”一词的流行还应归功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的《政治学》。历史上,人们对于政治的认识相去甚远,观点不胜枚举,只能择其要者进行考察。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普遍接受“君权神授”思想,认为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这种说法是一种主观臆测,经不起推理和实证,并且往往是暴君借神权迫害人民的“护身符”。另外一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鲁论》)。“正名”是孔子的政治指导原则,是一种政治手段。除了“正名”,还要“为政以德”,即以统治者的道德规范和礼制对人民进行教化。孔子的政治教化说影响极为深远,在这里,政治不仅表现为治国之道,还体现了古代思想家的一种道德价值追求。这种价值取向在柏拉图那里就是实现“正义的理想国”,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是要“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即 “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
第三种是一般民众和一些政治理论家的看法,认为政治就是争夺权力。马基雅维利认为,统治者应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因此,权力便是国家一切机构与法律的基础。马基雅维利是第一个使政治学获得独立、同伦理学彻底分家的人,是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1850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对“政治”的解释可以说代表了普通百姓的政治观:政治“是计算、谋略、诡计;精心计谋或被算计的外交”。虽然这种表述不甚精确,但也触及了政治的核心——权力。显然,这里的权力是指政治家或政治统治机构的权力。当代西方政治学中的权力理论的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也认为,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研究谁得到什么,如何得到和何时得到。
第四种观点认为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当代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马克斯·韦伯认为,“如果在一特定疆土内,命令得以持续实行是凭借行政人员运用武力和武力威胁,那么这个社团的活动就是政治性的”。应该说,这类定义反映了工业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当时的研究水平。20世纪二三十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政府之外产生了团体、公司、学校等各种大型社会组织,其规模、制度和行为越来越近似于政府组织,它们在国内政治生活和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引人注目。因此,这种现象迫使政治学家们去研究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活动。另一方面,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阶级统治逐渐为社会管理所掩饰,在很多方面已很难把政府的行为与公司、企业的行为截然分开。于是,出现了新的政治观,这就是下面将要讨论的资源分配的政治观。
近代以来,在所有的政治观中,对政治现实影响最大的一种政治观可能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
第一,“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这一论断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二,“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毛泽东说:“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应该说,这些论断反映了经典作家们所处时代的特征。但同时,列宁也告诫我们,政治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涉及敌对阶级间的关系,也涉及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不仅阶级之间,而且阶级内部也存在政治。另外,随着阶级对抗社会的消亡,政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阶级斗争,否则就会导致国家的巨大损失。当年中国之所以爆发“文化大革命”,没能正确地认识政治这一概念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具体地说,政治就是要争取政权和保持政权,“至今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而政治统治的工具便是国家机器。因此,一切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都是围绕国家政权这一社会公共权力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既说明了政治的核心,又为后人认识政治的概念拓展了思路。
第四,“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
由上述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作出了革命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对政治的研究与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同时,在实践中也需要不断发展。
由上观之,不同的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关于政治的看法是不同的,但是又有共同之处,无论怎么谈论政治,都离不开权力。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虽然政治与经济相比处于从属地位,但就政治而言,其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此,在给政治下定义时,仍然离不开作为国家机关的政府和它所运用的权力。
简单地说,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这一概念应作如下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性具有二重性,即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作为自然的人,有很多欲望,这意味着人有自然属性。同时,为了达到共同目标,人们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因此,人又是社会动物。仅从人性角度还不足以解释政治。但是当我们把人性与人类对财富、地位、权力、知识或自由等资源的需求结合起来考察时,就能明白政治的含义。人是有欲望的,但是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通常又是稀有的,不可能每个人都如自己期望的那样富有、拥有权力和特权;再者,人们所需求的多数资源是有代价的,要得到它们,人们必须付出经济、时间、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因此,任何一个社会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决定这些资源和代价是如何分配的。这个分配过程就是政治。因此,政治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关键部分,没有政治过程,社会就不能运转。无论是在原始部落还是在日益复杂的现代国家,政府和政治家主要从事的就是这项活动。
决定“谁得到什么”的方法和技术可能因制度而异,但是政治的这一基本功能是不变的。制定财政预算、竞争公职、通过规章制度和力图控制或影响其他的政治制度,这些都属于 “谁得到什么”的问题。而对冲突的利益,肯定需要调和,以解决金钱、政府职位或控制他人生命与领土之类的有限资源的分配问题。所以,问题已不是一个社会是否存在政治,而是政
治过程采用何种形式。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谁得到什么”可以适用于一切社会机制的资源分配,因为社会的结构和作用规定着人们的角色和地位,处于某一角色的人可能会获得别人无法得到的利益或报酬。例如,人们的经济
地位和任务决定其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应得到的经济利益。与此相类似,职业的不同、教育状况的差别都决定了不同的利益。但是这些资源分配的不公或不称心并不都有权威性,即并不都是政治要解决的问题。政治研究与众不同的,就是要揭示权威性分配方法。
这里暂不讨论什么是权威。任何人都可以决定谁应得到什么,但这种决定必须具有可执行性才是权威的。一个团体如教会的决定对其成员具有权威性,但政治学并不研究这样的权威性政策,政治关心的是被认为对整个社会有权威性的政策的关系。
应该说明的是,这里的社会性政策并不一定要直接影响社会上的每个成员,政策的执行通常是有选择性的。如义务兵役制,并非要每位成年公民去从军,但事实上这一政策对所有人都有权威性,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因此,只要一个社会存在,那就总会有一种分配价值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一个社会中所有成员或大部分成员将是带有权威性的,即使这种分配方式实际上只影响少数人。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说法必然导致这样一个命题:那些最有权威和权力的人控制着政治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政治体系都由少数精英分子所控制,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很多的团体和个人都能参与最基本的分配过程。因此,权威性分配是指,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机构去作出决定。参与分配过程的还有政党、社团及政治人,这些就是后面将要论及的政治主体。
另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一个政治体系不但分配好处,还要分配代价。军队、警察和社会福利项目的存在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大多数人总是追求他们认为的公平份额的好处,同时却力图减轻他们支付代价的份额。政府靠征税和服役来分配这些代价。
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政治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受社会运动制约的一个部分。因此, 政治决定是政治系统和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什么是系统?我们又为何把政治看做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由一系列要件构成的,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在系统的要件中,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比如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制度体系中,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加强必然会遏制行政官员滥用权力。在国际关系体系中,中国的崛起就引来某些国家的担忧和相应的政策调整。每当我们谈到相互依存时,我们事实上是在谈一个系统。
我们把政治看成系统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政治并不是存在于它自己的独立的世界里。事实上,政治过程在履行着社会的关键性职责,政治系统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它从社会那里接受“输入”,把输入的信息处理后就作出某些“输出”(决定),决定的执行又反馈到 “输入”单位。
根据上面的模式,当个人或团体向政府提出要求时,即要求政府满足他们自由、经济安
全、警察保护等需求和愿望时,政治过程便开始运转了。政策制定者会检查各种要求,并考虑到自己的利益,然后作出决定,这些决定可能是行政命令,也可能是法律。这些决定就作为输出而反馈给社会。通过反馈过程,提出要求的个人和团体就会发现政治系统是如何处理他们的要求的。
如果这一政治系统能满足这些要求,政治过程的各部分就皆大欢喜。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要求者就面临几项选择:接受该决定,因为政策制定者有能力去执行它;重新提出更温和的要求;通过政治系统的其他渠道提出要求;撤回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甚至整个政治系统的支持。当大部分成员不再支持该政治系统时,就会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革命,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推翻国民党政权的革命。显然,支持是政策制定者对要求反应的结果。根据上面的模式,给予支持或撤回支持就是第二种输入。
这一系统模式对我们理解政治有何帮助呢?其中一个重要意义是说政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输入(要求与支持)影响输出(决定),而输出又影响下一轮的输入,如此循环不断。另外,把政治看成一个系统有助于理解政治过程的关联性。政治活动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场所进行的,而是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更重要的是,把政治看做系统使人们明白政府是“谁得到什么”的主要决定者。至此,我们对政治的认识仍然是框架性的和比较抽象的,还不明白“谁得到什么”到底是如何进行的。为此,需要借助博弈理论来加深对政治的认识。
热 门 图 书
作者:周华明
定价:¥32.00
作者:商玮
定价:¥28.00
作者:杨絮飞 李娌
定价:¥25.00
作者:马建堂
定价:¥118.00
作者:[美]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
定价:¥68.00
作者其他图书
作者:杨光斌
定价:¥36.00
作者:杨光斌 寇健文
定价:¥59.80
作者:杨光斌
定价:¥38.00
作者:杨光斌
定价:¥59.80
作者:杨光斌
定价:¥49.80
相 关 图 书
没有相关图书
京ICP证130369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京公网安备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
邮编:100080 电话:010- 传真:010-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学导论第四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