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习兴趣课题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立项申报书_百度知道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立项申报书
教学研究课题用的
提问者采纳
究目的,提升自己生命价值和意义,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课题的开展、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提升自我,通过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有所创新,培养数学教师从“教书匠”向发展型,扩展他们的学习和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效的、创新精神,使其感受到学习及其成长的快乐、学习行为上能有根本的改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的完善自我。研究意义、学习态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数学教师和高水平的学生,并且能够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通过研究课题,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探究:教学上能体现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习动机,通过自由而富有创新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刻反思,探讨利用新课标,从认识数学,利用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教师通过课堂改革,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观点和见解,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实现自我超越、发展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新思维、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构建出一种适用的。学生从中能够对数学有全新的理解。更主要的是改善他们的数学学习方式、了解数学到喜欢数学。 3。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新方法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创新思想,体现数学的价值、利用新课标、现代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充分借助课题的研究,与学生之间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价值引导—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关系、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数学学科发展的潮流。2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立项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长度不能超过200个字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兴趣的本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它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问题一直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热点研究问题。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发展广泛的兴趣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认为主要是兴趣引起对物体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它导向有意义的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杜威在他的专著《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中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高光珍在《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量表的修订与检验》一文中指出寻找物理学习兴趣的评价方法应作为开展物理学习兴趣研究的一个首要课题。何滔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四法》一文中强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吴靖媛在《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表明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45)。总之,到目前为止,在教育界对兴趣的研究人士数不胜数其研究结果也颇有成就。&国内外同类课题发展趋势: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都发现,学习兴趣有时能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古今中外教育界的一个重点。随着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风云变幻,人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教育改革也成为当务之急。对于一线教育者来说,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更是迫在眉睫。当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一课题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引起许多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和研究。&
您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
谁看了这篇日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lj评论【0】浏览【533】【字体:大&&中&&小】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
中期研究报告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正蓬勃发展,实施新课程给物理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学”变“我要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
物理学习兴趣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动因,它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来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在物理教学中,要提高和改善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情感因素。从教学理论和长期教学实践来看,要想提高物理课堂效果,关键是让学生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和信心。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只有两年时间,学时有限,且学生毕竟是初次接触物理学科,因此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引领学生步入学习物理的大门,并让其持续地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本课题研究旨在达到的目标。因为只有有兴趣的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研究目标
1
.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内容,并进行整合梳理,形成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系列内容。特别强调利用物理学科本身内容来激发学生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利用物理课是基于实验的一门学科,让学生通过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并培养学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根据影响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工作尽可能地在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有效的开展,探索有效课堂教学之路,以学校的个案经验来丰富学校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
4
.形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相关经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思辨性研究和实证性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物理教学理论》中指出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学科,成功的自主探究实验,不单让学生享受到实验成功的愉悦,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持续兴趣,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实验实践中获得探究的体验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
2
.《青少年心理特征》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好奇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独立,追求自尊,科学探究和社会小实践恰好能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他们能从这样的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自我。这些活动同时能刺激他们了解事实真相的欲望,激励他们深入地学习与钻研下去。
3
.《有效学习理论》(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没有情感投入的教与没有情感投入的学均不能达到有效的“教”与有效的“学”的目标。(
)理解“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新课程理念中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将自己转化为一个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效教学并非只是讲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过程
(一)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物理魅力。
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只要自己喜欢的学科,我就一定能把它学好。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的确很喜欢物理,可物理成绩老是上不去,这是什么原因呢?也有部分学生虽然不太喜欢物理,但是学习起来还比较顺利。我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碰到过。
经过调查持有第一种说法的学生,他们喜欢物理并且能学习好物理的主要原因有:
1
.教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
2
.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学习习惯良好;
3
.受到家庭中他所信赖的某个成员的职业行为与物理有关、相关或相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较大;
4
.受到某位科学家的影响;
5
.物理本身的趣味性,以及它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应用实际联系的紧密性,在他们的心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持有第二种看法的同学,他们喜欢物理主要原因是物理本身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强烈吸地引着他们。他们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原因主要有:
、缺乏正确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存在某些缺陷;
、过高的要求与学生自己实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差距较大。
&
持有第三种说法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各学科的成绩均不错,只是他们的兴趣不在物理这门学科上而已。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教师必须从不同的方面采取不同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首先讲课不能只照本宣科,应当反复讲学习物理的意义,平时突出讲解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用途,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习物理的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兴趣和爱好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会有意或无意地记住大量的东西。同时还要指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有个思想准备,有准备就能提高对重点的注意力,有准备就能克服困难,攻克难关。
其次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易到难,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培养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学生要有足够的毅力和恒心。
再次,教师要从生活生产中帮助学生发现物理的美,要帮助学生发现学好物理的巨大益处。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是有用的,从内心上要求自己必须学好物理。
例如,我们要求学生回家后查看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先看电器的说明书,自己能看懂多少,再与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这个作业要求不高,学生也有兴趣,在看似简单的问题中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其实与我们的生活结合的非常紧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你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举出一样,并说出其中用到的物理知识,如果你认为有什么不足,在利用你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加以改进。这个问题比前一个问题要求高了很多,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举出一样,并有少部分学生提出了很好的改进意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复习了物理知识,而且主动地去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课堂主动提出问题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不仅不能提出问题,就是教师请他们说说自己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他们也是含糊不清,这样连教师辅导也难以下手。因此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中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喜欢无边无际地想,教师要鼓励他们海阔天空地想,更要积极鼓励他们要合乎逻辑的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想像逐步步入科学思维的轨道,以避免胡思乱想。
如何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呢?
1
.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敢问
2
.创设有利于提问的最佳情境
让学生乐问(引导提问的一般模式)
提问的最佳情境主要有
种,一是新奇,二是质疑。
)在新奇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设计一些新颖的,充满悬念的或与生活经验冲突的情景,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根索源的欲望,此时学生很自然的全身心投入其中,思维一下子就展开,老师稍加点拨,同学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怀疑方面,“疑则思,思则问”,在教学中,对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研究某个课题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让其他学生提出他们的怀疑。
.教给学生提问的常见方法
让学生善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三)师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学习竞争性,形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较为高效的教学模式。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物理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光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收集或自制相关教具、学具,在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如在学习分子运动、磁感线、电流、电压等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要帮助学生理解,可凭借科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模拟这些物理学过程,或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并下载,播放给学生观看,师生共同讨论,既便于提高学生兴趣,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乐趣。
五、研究方法
A
、调查研究法:调查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调查结果;
B
、文献研究法:阅读相关资料,做好资料信息的记录加工,处理和积累;
C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悟性、创造性,既回顾总结过去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又重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做好研究,记载点滴收获,记下瞬间思想,录出精彩片段,写上研究的问题。
D
、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的初步成效
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初步体验到学习物理的快乐。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枯燥的知识变为主动快乐的探究知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
&&&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因为学生有兴趣,能主动的融入物理课堂中,学习气氛很浓,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在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中,主动提问,乐于探究,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在我校生源相对较弱的情况下,物理平均成绩仍稳中有升。
2.
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行为有了改善
&
课题组成员确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实行平等教学和民主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美妙课堂、活力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课题组成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有了提高,有力推动了我校的课改工作。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组成员在优秀课评比及基本功大赛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意识有了增强,研究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多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发表,开设了很多市、区、校级公开课、研讨课。
七、问题与反思
&
存在的问题:
1.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相对比较差,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所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尤其对双差生;
2.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改观,但是如果我们监督不严的话,部分学生很容易又回到以前的状态;
3.
我们还不能争取到所有家长的配合,学生在节假日的情况还不能得到保证,
&
反思: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还要进一步和家长联系,多和学生谈心,找出学生不愿学习的真正的原因,在课内课外全方位的监督。我们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态度不仅仅在学习上,还要在生活中培养。以后的工作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我们在理论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执笔:金茂峰
&&&&&&&&来源: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打印】&&&&【收藏】&&&&【推荐】&&&&【关闭】&&&&
您所处的位置&&&海勃湾第五小学
:&&@&&密码:&&
在大班额容量下如何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06月28日日 &&&&信息来源: &&&& 字体:【】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全脑教育与魏书生教育革新》
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课 题 名 称:在大班额容量下如何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批准立项时间:日
开 题 时 间:日&
计划完成时间:日
课题负责人:&& 赵&&&&& 波&&&&&&&&&&
所 在 单 位: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五小学
联 系 电 话:&&&&&&& &
《在大班额容量下如何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一、引言《在大班额容量下如何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学校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两年来不懈的努力,在语文、数学、科学三个学科进行了实验,分别确定了《小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培养》《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三个研究内容,现在已经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实施计划,达到了预期目标,现申请结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被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所困扰。
(一)班额大,学生多,教师负担太重,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存在诸多困难。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自学能力、互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待好好培养。
(三)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不断的探索。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何使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如何调动教师的研究的能力?这成了我校急切想解决的问题。此时,恰逢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全脑教育与魏书生教育革新》征集子课题,我校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在大班额容量下如何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这一子课题,并成功获得了总课题组的批准立项。
开题以来,成立了以校长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并召开了动员大会。每学期开学初都召开课题的专题会议,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首先从理论上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其次结合我校大班额的实际情况,鼓励老师从教学上进行探索,通过课题研究在教学上有所突破,从而用课题来指导教学。平时学校课题组领导通过各种类型的赛课活动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召开专题的课题会议指导教师研究的过程,方法以及资料的归类整理收集。
二、实验设计
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调研阶段(2009年4月&2009年5月)组织课题组全体教师进行调研。每位教师对所带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情况进行梳理,分学科确立研究内容。课题组初步研究决定在语文、数学、科学三个学科进行实验,分别确定了《小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培养》《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三个内容进行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6月&2010年6月)
制定研究计划。充分利用魏书生教育思想,结合课堂教学分学科研究探讨,摸索解决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的途径。
第三阶段:整理结题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1、对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整理。
2、对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
三、语文、数学、科学三个学科的实验结果研究
语文学科&&《小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培养》实验结果研究
(一)研究过程
1. 树立学生&改&的观念。
(1)搜集名家修改文章的趣事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感知&改&的重要性。
(2)学生品读修改成功后的文章,切实体会&改&的好处。
(3)学生写一写关于习作修改的反思、体会,形成&改&的意识。
2. 训练学生&改&的技能。
学生习作&改&的能力包括互改和自改能力。
*& 起始阶段可采用&改评四步法&来训练学生修改技能
第一步:小组内修改
小组修改初稿用一课时完成,小组成员按作文水平高低搭配,一般3-4人为一组。小组内进行两轮互改--自改。
&小组内修改&具体做法:
第一轮互改--自改,重点是听错、改错。
一名组员朗读自己的初稿,其他组员认真倾听。听词语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句与句之间是否连贯,选材是否典型等。听出错误及时做标记,以便自改时有目标。如果读一遍没听全,就再读一遍,尽最大可能听全初稿中的错误。照这样将所有组员的初稿过一遍,然后学生自改作文。
第二轮互改--自改,重点是看错、改错
小组成员共同默读每一篇文章,一起找文中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以及其它错误。发现错误随时标记,进行自改。
两轮互改--自改之后,誊抄修改稿,完成二稿。
第二步:教师第一次批改
教师要认认真真地对学生上交的二稿进行批改,在作文上做出详批,详批时批文采,批修改态度,有眉批,也要有总评。并且给学生打上相应的等级分,文采打优、良、中、差,修改态度打A、B、C、D。
第三步:教师讲评,学生自改
学生的习作经过前两步的修改,并没有完成修改任务,教师还要利用一节课进行讲评和学生的再次自改。
在批阅了学生的作文,获知了学生作文情况后,教师的讲评既要调动学生写、改的积极性,还要为学生指明修改方向。
讲评时首先要肯定共同的优点,出示修改成功的文章或精彩句、段、开头、结尾,让学生品读。其次要指出共性的问题,出示典型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修改,教师及时引导总结改法。
教师讲评结束后,学生再次进行自改。问题较大的学生在二稿上要做较大修改,改好后誊写,完成三稿。问题少的学生只在原文中修改,不必再誊写,余下的时间可以阅读课外书。
经过这一轮的修改,文章基本就成功了。
第四步:教师第二次批改
学生三稿上交后教师仍然要进行批阅,这次批阅只打优、良、中、差和A、B、C、D就可以了,不必写眉批与总评了。
这四步工作扎扎实实地做下去,学生的习作就会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成功到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感受到习作修改的重要,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同时逐渐地学会了习作修改的方法,养成了习作修改的习惯。
* 比较成熟阶段可采用&评改三步法&训练学生修改技能。
第一步,教师浏览初稿,了解习作信息
教师浏览学生习作的初稿,总结习作中共性的优缺点。抄录文采突出的篇章、片段、开头、结尾以及存在突出问题的例子,为讲评准备好第一手资料。
第二步,教师讲评,学生修改
讲评和初始阶段的方法基本相同,只不过重点再明确些。如,这次重点讲评开头,让学生也重点学会修改开头;下次重点讲评结尾,让学生学会修改结尾。下下次重点讲评把细节写成功。重点可根据班级实际,教学目标来设计。
修改也包括互改和自改。互改组内问题较大的一篇习作,主要指出哪里需要修改即可,其它问题少的习作自改就可以了。问题小的原文上修改或附纸添加内容。修改变动大的,要抄二稿。
第三步,师生评改。
组内对学生的修改稿或二稿进行批改。批改时要勾画出文中的精彩之处;要眉批,眉批既要肯定好的,又要指出不足;写总评,要针对文采,书写水平,修改态度做出客观公正的书面评价。学生可合写一份总评,也可单独写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批改后,教师再进行批改。教师的批改,一是要对学生的评价做出肯定与否,二是要对学生还没发现的优缺点进行点评。
3. 提高学生&改&的水平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习作修改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各年级段习作修改内容侧重点的不同,修改习作的方法要循序渐进。
中年级习作修改目标侧重点定位在以下方面:
(1)找出错别字、词、句并修改。
(2)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恰当。
(3)会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4)能文通字顺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高年级习作修改目标侧重点定位在以下方面:
(1)句子是否生动具体,有新鲜感。
(2)行款是否整齐,书写是否规范。
(3)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是否恰当。
(4)能够独立修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写出简单的评语。
随着年级的增高,改法的熟练,修改内容的侧重点由当初的字、词、句、段扩大到文章结构、选材、中心、表达、写作技巧等方面。改法由当初教师的教提高到学生的自主选择,修改能力由原来的挑错、改错上升到了能够独立修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写出简单的评语,学生修改习作的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
(二)实验结果
1.学生方面
(1)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整体的提高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对参加实践的五个班学生四个学期作文成绩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从中可看出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整体的提高。
学生习作质量变化统计表
(2)在各类作文竞赛征文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2009年,在海勃湾区教体局举办的《海勃湾区中小学师生作文大赛》中,20名学生参赛,又有11人获奖,一等奖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3人。这两次比赛我校都获得了集体一等奖。
2009年联通杯&迎十二运,创建文明城&征文活动中,参与实践的班级近90人投稿,几十篇征文在乌海电视教育人才栏目中展示。大赛一等奖小学组共设2名,我校就有1名;二等奖共设5名,我校就有4名;三等奖共设10名,我校又有数名;优秀奖所占的比例也最高,而且获奖者以及家长都荣幸地被邀请参与了颁奖仪式。
& 2010年蒲公英杯全国作文大赛中,三等奖1名。2010年蒲公英杯内蒙古自治区赛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优秀奖2名。2010年在乌海市和海勃湾区举办的作文大赛中成绩优异。&&&&&&&&
(3) 学生多方面受益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同时,由于有了生生、师生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灵感得到了激发,学会了合作,有了责任感,有了认真、耐心的学习态度,学会了尊重别人,珍惜师生劳动成果。下面摘录学生反思中的言语验证这一点:
&因为我不能辜负老师深夜为我们改作文时所下的辛苦,也不能辜负同学认真的评改,所以我一定要让自己的作文更上一层楼,这才能对得起老师,对的住同学。(六五班李梓妍)
&& &三人小组互改,就可以挑出很多毛病,三个人一起读一个人的作文,都提出自己的看法,那时,你会觉得改作文是一种享受。&(六五班卢婧)
&& &&2.教师方面
(1)摸索到了一套作文修改教学的教法
我们摸索到的起始阶段&习作改评四步法&和较成熟阶段的&改评三步法&已接近成熟,这些方法也逐步在全校推广实践。
(2)减轻了老师改作文的负担。
经过互改,二稿中错误明显减少,老师改起来容易了许多。学生整体习作水平逐渐提高,写作高手不断增加,在修改中他们成了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经他们修改过的作文,既能成功又能写出客观、公正指导性的评语,这样的作文老师就不用再做批改。学会自改的人数不断地增加,老师改的篇数逐渐减少。
(3)让老师的教学锦上添花
我们这个课题组共有5名成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教龄20多年的老教师,还是教龄不足7年的年轻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从中获益,教师成长了!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学心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好学生、好学法》魏书生)
数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实验结果研究
(一)研究的内容
1.数学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做作业。
2.数学作业的合作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数学作业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数学作业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的过程
1.第一阶段(2009年4月~2009年12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策略等,做好资料的积累、研究过程的记录及数据的分析等工作,对本年度的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第一阶段操作过程
(1)常规调研,确定学生及家长问卷题目:
通过学期初的调研、搜集资料、共同研讨等形式,我们确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及家长问卷题目。
(2)分组调研,了解学生及家长的情况:
&&& 题目确定后,我们课题组根据不同年级分成不同的组,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其中有98%的家长提出,现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做的作业大多都是重复性的枯燥的书本上的作业。要求实践性的、操作性的作业多一些。100%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作业枯燥乏味,对现在的作业提不起兴趣。有强烈要求改变的意愿。
2.第二阶段(2010、3-----2010、12)
&& &给学生出示作业模板,学生从模板中任选二到三道题进行计算,计算完成后分析选择这两道题的原因。或分析这两题与其他题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最后教师与学生通过文字交流引导,达到做一练十的目的。
第二阶段操作过程
第一次(0、5):大部分学生的分析不具体,只是泛泛的说因为它们是不同的加法或减法题,更有的学困生理由是因为想做或喜欢做难题。相同点是都是小数,不同点是有的是加法,有的是减法。这样的分析没有达到复习算理的目的。
解决的办法: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小组通过研究觉得是我们在给学生说要求时没有说清楚。于是我们就针对这次作业对全体研究对象做了一次培训。
第二次(0、7)
作业出现得形式是:1吨30千克加980千克换算成小数这种题,通过昨天的培训大部分优等生如撖子彤等,一部分中等生如甘昊卓等,已经能把选题的具体理由进行分析了,但是大部分差生还是不得要领如韩尚宏等。
解决的办法:对差生进行转向的培训。方法是分组学习,把优等生的作业拿出来和差生一起学习,让差生说他们这个分析好在哪?你自己的分析比他们少了一些什么内容。
第三次(2010.9----2010、10)存在的问题:这次有些差生也能分析的头头是道了,但是大部分差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同是计算题,换一道题目就说不出来了,又回到原点。二是我们留作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差生通过做作业进行查漏补缺,而此时优等生和中等生已进入正轨。学困生使我们的研究遇到了难点。
解决的方法:通过我们研究小组的集思广益和多次讨论,我们决定让差生进行自主选择,即你可以选择分析也可以选择出一道类似的题。
第四次(2010.11---2010、12)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学生对以这种方式做作业出现了惰性,本来有能力分析的却出现了只言片语的现象。
解决的方法:对答的好的进行鼓励表扬并和学习小组的学分联系起来。对差生要求可以选择和其他同学一样不分析,全做。
第五次(2010.12)
全体研究对象都选择新方法做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这样题少,还能让自己多思考。
日,我们进入了测试对比阶段
方法:参加实验对象和其他同学同时进行同卷测试,通过事后统计我们得到以下数据:四四班的优等生的平均分94.52。四三班优等生的平均分93.4。四四班中等生的平均分92.47分,四三班中等生的平均分91.52。四四班差生的平均分90.02分,四三班差生平均分89.6分。扣除实验对象的个人智力即能力水平的因素。我们得出实验对象并没有因为少做家庭作业而影响学习成绩。
(三)研究的结果
二年来,我们一边研究,一边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低年级的作业随堂完成,基本没有书面的作业;高年级学生的作业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学生作业形式多样,作业不像传统作业那样。我们实验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题,但为了避免学生动手不动脑的现象,我们在这种作业中又融入了理解分析环节。对个别中等生和差生要求口头汇报理解分析环节。经过二年的不懈努力,学生开始掌握作业的自主权,有选择作业的权利;教师的批改也体现了人文关怀,注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1.作业形式方面取得的成果:
(1)设计了具有生活化的作业
我们在认真分析教材,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时代性、应用性的家庭作业。
(2)设计了可操作性的作业
&&&&&&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我们设计了测算苹果体积的作业,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测算过程。这样的作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设计了趣味性的作业
&&&&&& 如:三角形有三个角,剪掉一个角还剩(& )个角,你能想出(&& )种情况。这种题型很容易&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愿做乐做。
(4)设计了充满了创新、挑战性的作业。
如:画一个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三角形。
你能测出一个土豆的体积吗?写出有关步骤。
2.学生方面取得的成果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学生布置的作业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家长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落后生,由于作业布置的形式和内容都和以往有所不同。每个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也存在着不同,在进行互相交流的时候,学生感到了新鲜感和满足感。
(2)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与质量大大提高。
二年来的课题研究与实施,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意识增强,作业的速度与质量大大提高。在开家长会时,家长们时间互相交流着自己的经验之谈。互相评价着这种方法的好处,满意的表情在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
(3) 学生方面取得的成效如下:
(1)&&&&&& 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应用数学意识比较表。
喜欢数学学科及作业
喜欢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年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对比表
3.教师方面取得的成果
(1)作业设计得到重视,作业效率明显提高。
以往老师们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备教法,对作业布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兴趣性考虑的很少。本课题的实施,使老师们逐步认识到作业设计得重要性。
(2)教师布置作业的科学性增强。
二年来的实践,使我们对这一说法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教师布置作业的科学性显著增强,学生学习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 (3)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 &&阶段性成果得到肯定,教师就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个问题进行实践。同时再反思,总结出一些经验或做法,并再次运用于实践中,得到一些效果,再将此经验上升为理论,这就是科研过程,二年来,参与此课题研究的教师,由于敢于实践,所以效果显著,教学论文成果累累。
经过二年的实验,采取这种作业模式的实验班整体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38%,对学习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从实验前的25.89%上升到87.66%。
(备注:参考文献:《魏书生报告》《魏书生关于教师减负的换位思考》《江西教育》《小学数学教师》)
科学学科&&《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实验结果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1.探究兴趣的培养
(1)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学生有了好奇心,凡事都会问个&为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教师精心培育,像发现课堂中的&闪光点&一样,这会使学生提高对科学这门课的兴趣。
(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参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实验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a.在观察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学课中的观察活动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现。例如,在学习《蚂蚁》一课,研究蚂蚁时,任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放大镜和观察瓶及一些辅助材料,放手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学生面对观察瓶里来回跑的蚂蚁,忍不住地用手去拨弄拨弄,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观察,边观察问题也就产生了,学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这时,教师也不时地加入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感觉到教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分子,是位可依赖的朋友。在五六年级的教学中,实验内容增加了很多,科学教师就利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在做实验前,通过引导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之后自己动手验证实验结果,教师只扮演一个组织协调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b.通过讲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家的趣事很吸引学生,教师课前三分钟设计讲科学故事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c.赞赏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都要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在观察中学会探究
观察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有意识地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观察也是一种能力,它和思维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观察能使学生产生灵感和创造力,观察也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科研教师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要使学生学会观察,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只有目的明确,观察才能抓住重点,注意力才能集中。再如五年级学习《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时,随着问题的产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学生们开始回想以前自己的影子在阳光下的变化。问题的产生是探究的前提,那到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变化的呢?接下来要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那实验应怎样做?接着学生开始设计自己组的实验计划,先做个&日影仪&,把&日影仪&放在有阳光的地方,然后进行观察本棒影子的变化,为了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每隔10分钟进行观察一次,还要用尺子量出不同时间段木棒影子的长度。象这样的观察要坚持1天。除了在科学课上观察,还要不耽误其它课连续观察(课外可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并且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前题下井然有紊地进行观察着,通过学生们一天的认真坚持观察,他们终于发现了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2)备足材料,提供充分机会。
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典型的观察材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观察,找出其特征;新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情绪,全面认识自然事物的特征。为学生准备充足、典型、新颖的观察材料,是保证学生有意观察、主动探究自然事物的基础条件。如在上三年级《校园的树木》这一课时,任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放大镜、卷尺一些辅助材料,学生自备油画棒、白纸等材料。放手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他们感兴趣的树木。学生面对校园中各种各样的树木,忍不住地用手去摸摸,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观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
(3)训练感知能力,掌握观察方法。
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的方法。
a.从整体到部分的有序观察。如讲《金鱼》一课,要培养学生&从整体到部分按顺序地观察&的方法。《蜗牛》、《蚂蚁》等需要大量观察的课都会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小动物,获得对小动物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长变化等初步的认识。
b.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事物,是学生观察的又一方法。如在学习六年级《微小世界》这一章节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显微镜使用方法,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观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而且还要学习制片的方法,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观察只需要学生把洋葱表皮切下用肉眼仔细观察,记录并整理;而显微镜下的洋葱却属于另外的一个&世界&。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东西跑到了镜头里,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这些专业的名词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学生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迷茫&、&惊喜&,这时平时训练的观察方法帮助了他们。通过对比分析,学生逐步摸清了规律,找到了共性,初步认识、了解了微观世界。
3.学会猜想
在学生的眼里猜想会形成一种误解:猜想可以随意猜测,猜想越奇特越好。这是违背了科学研究实际,也违背科学精神。对于猜想,我组将以下两点渗透到教学中。
(1)猜想要有根据
科学猜想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事实和经验材料对事物发生的原因、结果或规律进行的大胆推测或假设性解释。它虽然未经证实的观点和判断,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毫无根据地&胡想&。教师从三年级学生一接触科学课就逐步引导猜想必须是有根据的猜测或判断。
(2)通过实践正确评价猜想
猜想的结论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所以在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正确评价猜想。对于每一个观察实验活动,都要学生说出或写下猜想的结果,再与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看看猜对了没有。而且在观察结束后,对与原猜想不同的观察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反思。例如《摆的研究》中开始学生认为三种因素摆长、摆重、摆幅都会影响摆的快慢,可是最后通过动手实验,分析数据发现:只有改变摆长,才能改变摆的快慢,而改变摆幅和摆重都没有关系。在探究结束时,问学生:&通过这堂课你们对自己实验前的猜想有什么想法呢?&于是学生感悟:&有时候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所以作出合理的假设很重要。&这就是教师特意营造的一个反思过程,让学生发现猜想与事实之间的距离。
4.循序渐进制定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研究、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可见,在小学科学的探究研究中,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并不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才是最根本的,所以在小学科学中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研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1)三年级从想到说制定简单的口头计划
在科学探究的起使阶段,三年级教材上对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要求都比较简单。初次遇到科学问题时,老师经常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一般不要求他们制定书面上的计划,而是要讨论一下,勇敢地说一说,经过教师的引导,最终成为口头计划。如在上《谁流的更快一些》,教师出示三种液体,问学生:请你们猜一下,三种液体流动的速度一样吗?为什么?明确实验的目的后,引导学生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学生自由发表,说出了很多方法,经全班讨论确定滴在物体上进行流动的比赛方法。教师继续引导完善方案:作为本次流动比赛的裁判,我们该注意什么呢?学生思考,完善比赛规则。学生思维很活跃,说出了许多在实验中保证不变的条件:同一物体的表面上、液体要放在同样的高度上、同一倾斜的角度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把学生的口头计划以板书的形式简单记录一下,其实也是对学生的口头计划进一步加工使之形成简单的书面计划,使学生对计划有进一步的了解。
(2)四年级从说到写制作简单的书面计划
&&& 四年级的时候通常会让学生参照书上面的计划尝试着自己定类似的简单计划,并根据这个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研究活动,这也是提高学生制作研究计划能力的方法之一。制定研究计划必须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制定之前,必须要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就得考虑具体该怎么定计划了。
比如四年级上《溶解的快与慢》一课里,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的因素。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说出了许多方法,全班选择一起做搅拌实验,这个实验涉及到问题的确立、选择和控制变量、如何进行实验操作、组内学生分工和合作等,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学习制定简单的计划,并按制定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认为,水的多少的量、温度要统一,提供的食盐要一样,多少也一样,大家经过商量,决定研究的问题定为&搅拌是否能加快溶解&。做好这些后,我让学生把组内讨论的内容有顺序的写在研究计划上,虽然记录这个过程比较麻烦,但对于学生以后的研究活动有着重大意义。小组制定好了研究计划,还要组员们进行交流讨论,或者进行初步实验,再对计划进行不断改进,争取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更加科学。
(3)高年级从写到改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计划制定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了,计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能体现,同时也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做计划。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遇到科学问题后,组内的学生都有各自的思路,都有各自的计划,在自己制定好计划后与大家讨论,利弊马上就显示出来了,计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在影形中得到了提高。
五年级科学《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一课中请学生们自己在课堂上制定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自然这需要小组一起商量制定计划,首先得选择实验的形式,实验的材料,并设计实验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比较费时间,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收获很大的.从自己编制计划,再和组员们讨论修改计划,再准备材料执行计划,最后得到实验结果.这样做了后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成功感,今后孩子们就会喜欢做研究计划,而且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其他同学的意见可以填补学生个人的思维空白,进一步完善计划。我们教师应该培养孩子们这种习惯舍得在这上花时间。
5.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主动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
科学课堂只是实施科学课程的一个&小小的驿站&,学生在科学课堂这个&小小的驿站&获得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带着这些能力在课外生活中去发展自己,去完善自己。现使用的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走进大自然,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小动物&,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六年级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等等都是学生身边的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科学与生活紧紧相连。
(2)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当前对科学课的教学,我们需要做的也就是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科学的兴趣,热爱并乐在其中,这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探究动起来。如:三年级学生,从家里拿来花盆及种花工具,亲自种植一盆花或绿豆种子等,并定时浇水,松土,观察与记录,从中掌握了种植的方法,认识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六年级的学生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的秘密,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反复实验,收集数据,统计和分析数据,最终发现规律,
(3)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学生天生就对一些未知领域充满兴趣,求知欲强,尤其是对小实验、小制作兴趣最为浓厚。科学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观察种子发芽的实验,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观察到现象,只能放到课外做。课上鼓励学生坚持观察、浇水、做记录,定期拿到学校互相交流种植中遇到的问题或自己的收获。课外小实验既让学生感到了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更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有收获。小制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制作中。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一单元,学生学习到许多关于力的知识,本单元完成后要求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辆小赛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全身心的投入到制作中,学生的小车多样,设计思路新颖。小制作、课外小实验无论在实验器材的准备、过程的设计、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一些实验器材不具备,用什么代替?还需要怎样的加工?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现象发生,结论与书上的截然不同或无法做,都需要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尝试新方法,反复试验,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6.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作为小组成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与个性;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和机会。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好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这样,便可以促进小组中学生的相互弥补和协同发展。整个探究过程中,组员们分工合作,将个体能力形成合力,使探究活动得以有序有效的开展,充分展示了探究式的合作优势。
7.学写科学小论文
我们的科学小论文只要要说透一个概念,阐明一个问题;论证一个观点,设计和做好某个实验,阐述一个实验现象的实质;写好一个调查报告,介绍一种学习方法;写出某学科某章节的学习体会就可以。例如:在《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上,学生对凸透镜能聚光这一特性非常感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鼓励他们撰写小论文。刚开始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就鼓励他们向写实验报告那样,详细地描述实验过程,写出实验结果,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问题启发他们&凸透镜为什么能聚光呢?&、&你能说说其中的原理吗?&、&你是怎么通过实验证实凸透镜能聚光这一点的呢?&。当你们把这些&实验报告&整理修改后,它们就变成一篇篇小论文。周而复始,学生就明白写小论文并不难。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实验印象更深刻,而且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研究的结果
学生的变化
1.科技周活动中成绩名列前茅。
2009年的乌海市科技周制作活动中,我校成绩名列前茅。2009年5月市里举办的科技周制作活动展中,我校学生的科技制作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这次科技周制作活动展中,我校获奖总人数有37人,其中获市级一等奖的有4人,二等奖的有1人,三等奖的有10人,区级奖共22人。学校获乌海市优秀组织奖。
2009年市区级&科技周&活动学生获奖情况
&&&&&&&&&&&&&&& &&&&&&&&&&&&&&&&&&&&&&&&&&&&&获奖率(%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2010年我校学生的调查报告获市级优秀奖又被推荐到内蒙古参赛。
2.探究能力的明显提高:
通过两年的研究,我们课题研究小组除学生作品,科学知识获奖外,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较明显的提高:
学生的研究能力明显增强。
首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变单一性为全面性。具体体现在对比性实验的操作上。通过探究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程序。
其次,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变自我中心为团结协作。主要体现在分组实验的有序操作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较为顺利地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学生已经摸索出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学生认为,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可以提高效率,如研究小车的运动时,可以安排小组里的成员分工做好观测、记录、&开车&、计算等工作,减少时间的浪费。因此,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学生已养成了&组长轮流主持、组员分工合作&的良好习惯。
现在,我校每年都参加市级以上的科技竞赛活动及科技实践活动。
教师的变化
1.教师培训加强了,理论知识增强。
(1)每周二两节课后,学习课标、了解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全体科学老师参加课题研讨,提高教师教研水平。
(2)通过互联网学习,如中国教育网、小学科学网等。了解科研动向,学习他人经验,找不足,提高科研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与各地区科学教师交流各自科研策略。李老师经常在网上与兄弟学校的科学教师交流。
2.教研能力增强。
(1)每月有一人做研究课,展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课后反思交流再实践。
(2)学校派科学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各自经验,学习优秀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回来后及时向其他教师汇报学习心得,传授新颖个性的教学方案。2009年11月课题组成员听市基本功赛参赛课,2010年11月课题组成员听市教学能手参赛课。
3.教师获奖增多。
(1)、李柯、任海霞老师获得乌海市2009年科技周指导奖。
(2)、李柯老师的论文《动手能力的培养》获中国教育学会2009年优秀论文一等奖。李柯2010年被评为市级科学实验先进个人。
(3)、任海霞老师的论文《浅谈小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获中国教育学会2009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备注:参考文献《科学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网)
四、实验结论
《在大班额容量下如何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课题在我校有研究的价值,三个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寻找到教与学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值得在其他学科推广。
乌海市海勃湾区五小学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