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以社区居民需求消费需求主导经济发展模式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我国经济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下载积分:7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2|
上传日期: 12:27:4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国经济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PDF
官方公共微信消费主导时代的楼市不会崩盘|匡贤明|楼市崩盘|房地产市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消费主导时代的楼市不会崩盘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匡贤明
  中国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定居,融入城镇。这将带来巨大的住房需求。房地产市场目前所经历的,是增长方式转型时期从超高速增长向正常增长的回归,而不是崩溃。
过去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是在投资主导这种增长方式下的产物。
  对房地产发展的趋势,各方有不同看法。一方面,有人认为中国房地产开始在崩溃,尤其是一些地方的房价出现下跌后,持这种看法的人不断增多;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房地产崩盘是危言耸听,理由是“政府不允许,老百姓也不答应,而开发商更不乐意”。
  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房地产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如何,牵动全局。然而,客观地看,中国作为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转型、改革、增长交织相融。最大的变量是中国制度变量与中国改革。离开这个变量探讨某个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即便不是刻舟求剑,恐怕也会一目障叶。具体到房地产行业同样如此。
  从大的格局看,中国正处于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是两个具有实质性区别的发展模式,而房地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迥异,决定其行业发展空间和行业要素趋势的基础因素,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恐怕不能简单说房地产会崩溃或者会继续繁荣。
  投资主导时代的房地产
  在投资主导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客观地看,不少地方政府在过去二十年中,确以追求GDP增长速度为首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重要任务、以土地批租、房地产和重化工业项目为突出特点、以资源配置的行政控制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由此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这个进程中,房地产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00年以来投资率不断增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投资与重化工业投资所贡献。房地产行业的关联度大,涉及到的相关产业多。这使得房地产的投资系数要超过其他行业。在以做大GDP为目标的地方政府眼中,这无疑是拉动经济总量最有效的一块法定。“要投资,抓地产”,把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
  此外,在一级土地垄断下,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房地产的发展如同打了兴奋剂,销售额和单位价格扶摇直上。这反过来又强化了房地产的投资属性,淡化了房地产的使用属性。
  但是,房地产由此也承载了投资主导模式下大量的风险。根源在于,房地产价格上涨长期超过城乡居民收入上涨,必然带来大量的过剩。而这有可能成为危机的触发点。
  第一,加剧房地产关联的产业产能过剩,例如钢铁、建材等产业。以钢铁为例,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钢铁主业每个季度都是亏损的。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富余产能已经达到2亿吨,产能利用率约72%。2014年1月重点统计单位亏损10亿元,企业亏损面达到43%,创历史新高。
  第二,影响地方财政稳定性。目前超过30%的全国财政收入、50%以上的地方财政收入来自房地产。最近有研究表明,我国23个省市的“土地财政依赖症”的山西超过20%,最高的浙江达到66.27%。土地财政要变现,离不开房地产这个载体。
  第三,很可能触发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近30%的全国信贷资金及3/4的影子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若泡沫破灭房地产行业过高的高杠杆率就会引发债务危机,进而引起投资需求收缩,在市场放大悲观情绪的条件下,局部的金融危机也很可能会被触发。
  因此,过去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是在投资主导这种增长方式下的产物。问题在于,这种方式确实难以再继续下去。在政府主导下投资主导增长已不可持续,这将成为房地产行业发展最大的变数。
  消费主导时代的房地产
  中国转型的方向是什么呢?就是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所谓消费主导,就是充分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以此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这个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中,房地产行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挑战,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人们的共同认识是,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摩根士丹利在《2020年前的中国经济》报告中指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迎来国内消费需求井喷的时期。2020年中国消费总量将达到美国的2/3。我们初步估算表明,到2020年,我国潜在消费规模将达到50万亿元的规模,进入到真正的大众消费时代。
  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至少将对市场中的行为主体带来深远影响,并由此形成奠定新的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
  在这个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既有逻辑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一,地方政府不再以“GDP论英雄”,意味着对投资的关注度将逐步下降。尤其是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转变,更关注民生,更关注公共服务将成为基本趋势。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其重要性将下降。
  第二,随着保障性住房的不断兴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可能会形成对现有房地产强大的替代效应。如果按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大部分低收入者将被纳入到住房保障体系中,客观上对刚需会有影响。
  第三,过去宽松的货币政策、倾斜的产业政策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这意味着过去房地产发展的加速器开始淡化。
  因此,从消费主导的角度看,最大的变化是房地产可能不再被视为支柱产业,相关的政策以及社会预期都将发生明显变化。
  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的房地产发展
  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并不意味着房地产面临崩溃。说这个行业崩溃,恐怕忽视了我国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的另外一方面。这就是伴随着消费主导的转型,中国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房地产市场将更加分层化,从而使每个层级的市场都有一个健康发展的空间。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目前所经历的,是增长方式转型时期从超高速增长向正常增长的一个回归,而不是崩溃。
  我国当前的城镇化率为53.73%,农村人口为6.3亿人。按着城镇60%的城镇化目标,未来几年还将有2.1亿人进入到城市。尤其是随着人口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定居,融入城镇。这个过程将带来巨大的住房需求。与过去更多的关注住房的投资属性不同,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带来有真实需求的住房消费。尤其是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理顺,商品房、保障房双轨并行,各行其职,将带来为房地产业带来巨大的真实消费。
  第一,在保障性住房上,有学者的研究测算表明,“十二五”末的2015年和“十三五”末的2020年城镇家庭户数预计分别为25543.11万户和29743.82万户。如果按人均建筑面积13平方米及以下来计算,“十二五”末和“十三五”末的全国城镇住房保障需求量分别是万套,占全部城镇家庭户数的比重(覆盖率)为是13.10%。
  如果按人均建筑面积16平方米及以下来计算,“十二五”末和“十三五”末全国城镇住房保障需求量分别是4043万套和4708万套,占全部城镇家庭户数(覆盖率)是15.83%。
  如果按人均建筑面积19平方米及以下来计算,“十二五”末和“十三五”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需求量是4507万套和5248万套,占全部城镇家庭户数的比重(覆盖率)是17.64%。
  第二,在商品房上,有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点,将会有1000万的人口转移到城市,如果按照每人住房面积20平米来算,在原有基础上每年需新增2亿平米的住宅。
  因此,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消费主导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加快推进,并不意味着市场空间的缩小,而只是意味着过去支撑高速增长的因素发生变化,意味着过去高速增长开始向中速增长回归。当然,在这个进程中还将面临这样那样的外部冲击,包括货币政策的冲击等,但只要把握住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大致可以判断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机遇。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消费主导理论对于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中国领导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前位置: >>
消费主导理论对于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
发表日期:
【编辑录入:】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12248
&&&&&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处在一个历史拐点上,这就是以投资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向消费主导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把消费论研究引向领导科学领域,对于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端正认识,推进消费主导型经济战略转变有重大意义。&&&&&&一、扩大消费是结构性调整的主要任务&&&&&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而且把扩大内需放在“牢牢把握”的第一条位置。李克强副总理也强调,“扩大内需是最大的结构性调整”。我国已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居民的巨大消费潜力将逐步得到释放。所以,抓住历史机遇,在未来5~10年左右基本实现消费主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30万亿,而去年国内生产总值总共47万亿,看来增长的钱多数是投资换回来的,说明投资效率在降低。把投资率搞得那么高,就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这个路子。所以经济发展的内升动力,将来还是要靠消费。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由于出口下滑和房市降温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降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 今年第一季度政府及家庭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76%。相比过去十年的平均贡献率只有41.6%,这是目前经济形势最大的亮点,也是今年难得的好消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研究和认识消费理论,研究领导管理思想的转变,就更有意义了。&&&&& 二、投资“保增长”与消费保增长是主要矛盾&&&&&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并不缺乏消费潜力。我国已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以人的自身发展为重点的发展型需求正在全面快速上升,由此带来了巨大的消费潜力。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消费总是上不去,根子在哪?在于投资保增长这一思路没有转过来。&&&&& 中国各级政府的官员患有一种投资依赖症。中国金融业的脆弱和风险背后其实是经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根据世行测算,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年均9.8%的增长率,除了有2-4个百分点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6-8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投资的贡献。就是2008年9月消费理论研讨会以后,4万亿与9.75亿贷款一下子出来了,2009年投资占GDP比重更是达到67%历史最高水平。&&&&& 由于投资的宏观收益下降,实现高增长必须依赖更高的投资比率,需要大量资本,因此不断加大投资规模会在短时间内积聚过剩的生产能力。当过剩的生产能力在国内找不到有效需求就会转向出口,形成出口导向和资本密集导向的产业结构,形成粗放型特征。因此,高投资是中国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库兹尼茨增长”的内在根源。&&&&& 然而,高投资不仅造成投资消费失衡,加剧产能过剩,也不可避免地与高风险相伴,“投资一债务一信贷”正在形成一个相互加强的风险循环。近两年投资迅速增长,资金来源主要来自银行信贷,导致银行贷款规模急剧扩张,潜伏着风险,同时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功能衍生的巨额流动性,也成为滋生房地产资产价格膨胀、通货膨胀和债务膨胀的诱因。&&&&& 宏观经济形势确实要求保持一定速度的投资增长,但问题在于,我们要保什么增长?如何保增长?是投资主导还是消费主导?从短期看,投资是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但从中长期看,投资必须有效地转化为消费才能形成真正的增长动力。如果以牺牲消费来扩大投资,短期内可能会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但有可能损害增长的内生动力,使中长期增长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的保增长,与2008年反危机的投资导向有所不同,需要在短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中长期的消费主导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也就是说,要在消费主导的大目标下统筹考虑短期投资拉动,不管是什么项目、多大规模,都需要服务于消费主导的战略目标。因此,走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既是短期政策的着力点,又是中长期的战略选择。抓投资保增长和抓消费保增长,已形成一种博弈的态势,这种博弈存在于领导干部思维之中。&&&&& 一个明确的结论是,立即结束投资依赖症的影响,坚定地走向根据消费需求保增长的道路上来。在国际国内大环境下,深挖发展人民生活消费需求为主导和节俭政府自身行政管理消费,扩大发展社会公共、国防消费需求,力求扩大进出口贸易,以此调控科研生产消费的有效投资和投资结构。如何能转向以消费主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领导管理者从生产决定论及凯恩斯局限性理论转向正确的政治经济发展规律,其公式为:消费――科研、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是源头论、动力论、主体论、决定论、认识论、方法论。要适应、驾驭、运用消费牵动经济圆周螺旋发展规律和以六个目的、二十个要素、三个手段,调控市场经济、金融发展规律,在政治经济文明发展动态过程,不断地突破平衡、平衡突破,调控持续发展。&&&&& 三、消费率是衡量中国调控成功的主要标准&&&&&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存在某些疑虑,或者说我们大多数干部并不适应这种新的思维方法。有专家提出,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调整期,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将下降,今后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将由9%左右回落到6%~7%。这是根据欧美国家发展速度作依据做出的判断。其实,我们换一种思路也可能得出另外一种答案。如果消费潜力能够有效释放,最终消费率达到60%以上,投资率回归到40%以下的正常水平,那么未来10~20年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有可能的;相反,如果消费率一直上不去,甚至逐年下降,即便投资率上去了,我们也将面临“低消费陷阱”的挑战,不仅很难实现较高的增长,还会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风险。可以这样认为,一旦完成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在较长时间保持增长。消费主导引领中国未来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走向消费主导经济是决定我国中长期的增长前景。因此,我们衡量经济增长就可能出现两个标准,一个是速度的增长,一个是消费贡献率的增长,而后一个标准则愈来愈重要。从短期看,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投资有可能促进增长,但从中长期看,投资有效地转化为消费才能形成真正的内生成长动力。所以我们现在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何把短期投资有机地融入到消费主导的转型进程中。短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中长期消费潜力的释放来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从2012年起,国家可以把消费贡献率作为一种考核标准来实施。&&&&& 四、凯恩斯理论指导经济是“投资消费”失衡的主要原因为什么我国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理论问题,另一方面是体制问题。理论问题,我们现在对消费存有的误解来自于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即凯恩斯理论。对于经济衰退,凯恩斯所开出的药方主要就是增加政府投资,刺激需求。在短期内,把公众的购买力向政府转移,政府把公众未来的支出需求转化为现在的新的需求,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有利于保持需求水平的稳定,可以起到刺激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所以说凯恩斯理论的反衰退政策对于经济依然会起到正面的刺激作用。但从长久来说,则是一种错误引导。&&&&& 大家都熟悉消费、投资、外需三驾马车的说法。在三驾马车经济里,消费是工具,只是一种手段。当经济增长需要它的时候,就会重视它;当经济增长不需要它的时候,那它可能就会被扔在一边。当消费一旦变成一个工具,变成经济增长的工具或者经济增长的手段的时候,那就会有时需要、有时不需要,有时重要、有时不重要。这种思维有一种惯性,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往往是“就消费抓消费,消费总也抓不起来”。&&&&& 五、消费是目的还是手段是理论主要分歧&&&&& 在更早的政治经济学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讲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消费本来是目的,我们现在这种主流的分析框架里头,把它变为了一个工具,变成了一个手段。目的变成了手段,那就异化了。在这么一种思维下,消费就变成工具箱里头像扳手、钳子之类的东西,想起来用一下,想不起来就扔一边。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盘,而不是扳子、钳子,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消费是目的,而生产只是手段,2010年5月在北京的消费研讨会,强调要进行一次生产目的的大讨论,便是对政治经济学的一次正本清源活动,一次弃旧图新活动,只是很多人当时并不能认识和理解这种意图。&&&&& 现在,我们有必要对经济学体系进行反思。整个经济学体系是生产本位,而不是以消费本位。整个经济学一上来的定义就是配制稀缺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所以现在整个经济学是为了生产服务的,是怎样做大蛋糕的,效率就是讲做大蛋糕,经济学的核心就是效率。至于消费那是其次的。凯恩斯理论把消费的目的变成工具,这就是导致我们消费长期以来难以扩大在理论层面的原因。&&&&& 消费决定理论应是人类学说的基础理论,消费既是一个工具,又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更是目的。消费不是消耗掉,消费实际就是一种转换,转换成什么?跟能量守恒是一个道理。物质财富消耗了,但转化成另一种东西,那就是人力资本。马克思的经济学里头讲两种生产,一种是物的生产,一种是人的生产。实际就是靠消费实现的,没有消费实现不了人的生产。现在消费在不断下降,就证明了我们只重视了物的生产,而没有重视人的生产,更没有重视人力资本。这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为消费不足,你动力也不足,发展后劲就肯定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也不可持续。而且这种经济增长对人没有什么用处,现在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生产过剩,盲目的速度增长可能带来资本主义危机的各种现象。&&&&& 马克思讲到生产力的三要素里头,人是最关键的,这些道理现在常常被忽略了。因为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氛围下,把人本身忘掉了,只是把人当成物的一部分,这是社会的异化。而把生产作为目的,把速度作为目的,从本质上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立的。生产力三要素是人类祖先创造的,生产力由三要素发展到社会化生产力,消费社会化过程的生产力,即消费社会生产力,由三要素发展到十六要素,所以消费主导经济是规律,应发挥主观悟性、灵感、能动性,认识、驾驭、运用规律。&&&&& 六、消费主导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支撑&&&&&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改革,是我国进入发展型阶段后需要尽快破解的重大战略课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把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到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上来,使消费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此保持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从我国实践看,只有消费主导有实质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有可能破题。否则,我们就有可能错失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前几年讲经济发展方式总是讲集约型、科技型等等,极容易陷入方法论窠臼,只有抓住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才是抓住战略调整的牛鼻子,才是抓住根本。&&&&& 现在,国内外发展形势变化已经在倒逼我们,到了不转不行的地步。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状况难以为继了,要求我们尽快走向消费主导。实际上,国家“十五”计划就曾提出,居民消费率要提高到50%,但经济总量导向的增长方式在强化。实际上,以投资依赖思想指导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已为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如果这一格局不尽快改变,积累的过剩产能就有可能被迫以经济危机的形式强制性地加以清理,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本。&&&&& 我们也应当注意,中国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内需空间,当前消费潜力正处于释放的重要历史拐点。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社会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人的自身需求为重点的发展型需求正全面快速上升,由此将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有研究表明,到201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以年均3万亿的规模增长。&&&&& 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其核心就是实现从投资出口主导转向消费主导。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与体制安排,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这里包括目标选择、以消费主导的城市化推进战略、以公费为目标的国有资本配置、以中小企业消费主力军的培养等问题。这些方面,国内有识之士已做出很多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七、实现消费主导转型关键是领导管理思想的转型&&&&&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能不能继续保持下来,关键在于我国能否有效地扩大国内消费,顺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从国际形势看,随着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加深,投资主导、出口主导的发展模式确实难以为继;从国内发展阶段变化看,随着我国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消费升级是一个客观趋势。&&&&& 走向消费主导是一场深刻的经济战略转型。我国很多学者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研究,比如提出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由物质资本消耗主导转向人力资本主导等,只有实现了消费主导,我国才有条件应对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外部冲击,才有条件应对工业化中后期特有的国内生产过剩风险。走向消费主导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基本支撑,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最重要的结构转型。&&&&& 走向消费主导战略有赖于政府转型。消费主导的经济社会转型,面临着诸多深层次体制矛盾问题和多方面结构性失衡的挑战。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增长主义的特征,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以增长取代发展,以经济发展取代社会发展,以短期目标取代中长期目标,确实需要通过政府转型来解决。&&&&& 走向消费主导也是领导管理科学的思想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包括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还有中央地方关系从经济总量导向转向公共服务导向,内涵极为丰富。这里存在着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转型,领导干部要改变长期以来的以经济绩效增长为目标的思维方法,面临一次精神的蜕变。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管理创新的过程。&&&&&& (本文作者:李锦&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中国领导网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央党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 邮编:100091 研究会信箱:& 编辑信箱:网站电话:010- 京ICP证:号 建议使用分辨率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版权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复制、镜像本网站内容 京公网安备号您现在正在浏览:
哈尔滨市近十年消费需求现状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
15:31:59 & 来源:本站原创 &
浏览次数: &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扩大消费需求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近十年来,全市由于实施了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消费&马车&为全市经济的企稳回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世界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在此背景下加强消费研究,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确保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市消费需求现状及特点
近十年来,全市居民消费需求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长,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可喜的变化,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结构日益优化,但最终消费率出现逐年走低现象。
1、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因此,消费、投资、出口被人们称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从全市情况看,尽管近几年出口额增长较快,但对经济的拉动力十分有限,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消费需求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2、消费率仅有40%以上,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消费率又称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它的高低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有着密切关系。近十年,全市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总量不断扩大。
最终消费需求总量2012年达到1917.7亿元,是2003年的2.9倍,年均增长12.1%。但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全市消费率已从2003年的54.4%下降到2012年的42.1%,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3、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主导地位。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近十年来,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总体呈先下降后回升态势,波动范围在68.6%-60.2%之间。2012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为66.2%,比2009年最低点提高了6.0个百分点。
4、消费结构趋向优化,消费层次明显提升。全市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从2003年的39.0%下降至2012年的32.9%,农村居民家庭从48.9%下降到39.4%。居民消费结构从以生存为主的温饱型转向发展享受型的消费模式。
二、影响全市消费需求增长的原因分析
近十年来,全市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在2006年首次下降至50%以下,2012年为42.1%,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超过3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往往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而导致商品供求结构失衡。影响全市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1、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消费能否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的增长状况。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向企业和财政倾斜,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直接制约了消费增长。近年来,全市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8.6元,是2003年的2.8倍,年均增长12.4%,但人均收入增长仍滞后于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直接造成了居民消费底气不足,即期消费下降,从而抑制实际消费增长,使得最终消费率下降。
2、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行业、地区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从表4可看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2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22498.6元和11443.0元,两者的差距是11055.6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7:1。
有效消费需求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收入水平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低,而收入水平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高,并且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速度也快于中低收入阶层。由此可见,占少数的高收入者的消费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其消费剩余多会转化为储蓄,而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者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受收入水平的限制而无法形成现实购买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经济增长受到制约。
3、居民储蓄意愿较强制约消费倾向提高。居民有限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储备的部分增加,必然导致用于消费的支出减少。消费和储蓄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居民储蓄率过高必然会抑制消费,造成即期消费需求不足。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年均增幅达13.0%。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大。现阶段,住房、教育、医疗等明显增加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储蓄成为居民自我保障措施之一。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人口逐步老龄化、预期收入不佳等原因,即使人们短期内增加了收入,由于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后顾之忧,消费信心也就不足,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支出预期进一步强化,制约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提高。
4、居民支出结构变化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目前全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处于从&吃、穿、用&向&住、行、娱&升级的阶段,这种消费结构升级将会对城镇居民支出变动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购房支出在城镇居民支出中不断增大,它虽然可以带动一部分消费需求,如对家具、家用电器的消费,但购房支出是直接计入投资需求的。因此居民支出的变化对消费需求的扩大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据统计,全市城市居民居住消费支出由2003年的610.2元,增加到2012年的1858.8元,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支出由2003年的322.5元增加到2012年的1342.5元,年均增长15.8%。
5、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已经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尽管政府不断清理消费环节上的不合理政策,且加大了整顿流通秩序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市场无序竞争仍然存在,价格欺诈、虚假广告、尤其是食品、药品等消费安全问题频出,消费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消费者不敢放心消费,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意愿。农村消费水平有待继续提高,消费结构有待提升,消费环境存在薄弱环节,农村流通服务设施不足、业态落后、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三、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分析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国内需求的主体,扩大消费需求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持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核心所在,也是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刺激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相反,消费不足则削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使投资增长得不到最终消费需求的支持,大量的社会产品价值难以实现,严重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进行。
1、扩大消费要以民生为重点,通过加大力度改善民生增强消费能力。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努力改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调整再分配的政策,改变就业结构,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及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进一步完善农民工、企业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使工资水平随着经济效益增长逐步提高,确保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使居民收入得到稳步提高,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物质基础。
2、加大收入分配政策调控力度,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国民收入的分配适当向劳动转移,藏富于民。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分配不均衡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它也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缩小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社会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扩大消费市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统筹社会与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一是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通过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如提高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助于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的稳步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是我国消费需求的主体,从而扩大其消费需求。二是要改革经济的管理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减少行业间的不公平交易,打破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的职工收入差距,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的。
3、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重视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品质的提高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而消费结构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将激励企业提高产品的品质,并逐渐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鼓励企业根据不同地区和城乡的市场特点,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发、生产适应各类需求的产品。引导企业生产简单实用、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的产品,激活农村消费市场。鼓励企业生产进口替代产品,加大技术引进和开发力度,提高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自给率。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保护创新成果和利益,增强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的动力,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引导和促进消费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供给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机制。&
4、要加快消费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加强消费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农村商业设施,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和完备的农村服务网络,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的渠道,改善农村消费条件。加快城市专业市场的改造和升级换代;继续完善消费品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消费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5、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和引导消费增长。目前全市居民消费已进入以享受型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升级转型过程。即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为主,生存资料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这个阶段居民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家用电脑、现代通信商品等有效需求逐步上升,对服务消费(如餐饮、旅游等)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大为提高等。以往汽车和房地产对消费的带动性很强,现在这两方面都遭遇了一些制约因素,亟待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一是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要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在继续普及家用电器、交通通讯、摩托车等一般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基础上,把住宅、汽车、电脑等信息产品以及休闲旅游等作为扩大农村消费的着力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普遍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二是着力培育和扩大服务性消费,包括旅游、交通通讯、休闲、健身、社区服务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尤其要重点发展旅游和社区服务,把扩大服务性消费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增长点,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相比,我国的服务消费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房地产和物业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等服务业,促进消费总量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三是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反对奢侈、浪费型消费,促进和谐消费、绿色消费。
6、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发展信贷消费&。大力普及信用文化,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监控制度,信贷机会均等制度,规范和鼓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多元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民消费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