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某篇论文在当时发表的华北农学报论文模板的那一页?

大家发表第一篇英文 SCI 论文,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大家第一篇SCI论文是怎样憋出来的...
按时间排序
刚收到第一篇SCI投稿的第二次被拒邮件,心情很low,想来知乎想喝点鸡汤,正好看到这个问题,唉,先挖个坑,等我的第一篇文章发出来以后,再接下去写我的经历,题主请祝福我!
2011年9月投的第一篇paper,老板给的题目做了大半年,自己写的文章投稿(老板没有做太多修改,以至于审稿人一再说我的English is very poor). review了不到五个月,还记得是12年春节回的审稿意见,一个直接推荐发表,另一个提出若干意见,major revision。之后又改了两稿,终于4月份接收。最纠结时候就是看到状态变成reviews completed后好些天不回复,天天刷邮箱,现在也是
没有那么多的道道,也没有那么曲折。当初老师说我该写一篇了,我想了一个idea,仿真还好,老师说可以写,我就写了,写完就投了,大修过一次,最后中了。中了确实得意了一小会,但只是一小会
第一次给了AE,看上去是不是很高大上?翻译过来就是被业界极度bs的晶体学杂志。
刚刚拿到北美top的全奖cs master~ 来答一发 先对导师在的地方磕三个头-----------------------------------------------------看到前面几个赞多的答案也是醉啦,我才意识到发sci这么难啊… 想想自己发sci的经历,虽然用时一年+,但是至少八个月在写论文… 而且每周工作绝对不超过三小时… 绝对… 因为老师直接丢了他很久之前写的一个能发paper的程序给我,我拿着调调参数,拿着一跑,实验部分就算完了… 然后就是写paper了… 就这样… 我发了人生的第一篇sci… 还是一作… 各位还是不要被前面的大神吓到,sci其实也分的… 想灌水也是分分钟的… 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能甩你一脸:“这个paper你自己拿去发,别写我名字” 的导师啊…
2013.5,第一篇sci论文投出以后,自己也知道写的惨不忍睹,很快被拒了。有一个审稿人甚至说公式推导像练习题一样。然后继续投,2013.9,第二篇投出去,审稿意见深入一些,指出了一些数学推导上的问题,还是被拒。2014.1.第三篇经历初审三个月,二审一个半月,中了,从此结束了没有sci的日子。2014.3,又水了一篇sci,也中了。基本上所有的论文都是在上述时间区间内发的,除了两篇sci,另外还写了五六篇ei论文,平均来看,就是一个多月产出一篇吧。个人感觉论文这种东西,越写越顺手,多写多投就行。当然,我是水博士,并没有太追求论文质量和影响因子,只求按期顺利毕业。大牛请忽略,呵呵。另外,单纯从求职的角度来看,只要不留校不去中科院之类,大部分单位并不介意论文的质量,反而是论文数量和项目经历更重要一些,通信领域。以上。
方向: electrochemistry sensors/coating material/neural engineering 背景: 机械工程两年半硕士,导师只催工作量,其余全部放手让自己做。 过程:设计实验,做实验,发现实验设计各种漏洞bug,修改实验,耗费了最漫长的五个月。最后写论文用到的数据还是最早那批实验数据……('θ')数据不够好的确也与实验设计有关系,所以说没有科研心为什么来读研!('0ノ'*) 处理数据加写论文两周,确定目标杂志加修修补补三周。终于投出去了,希望能有好结果(最后反而有些丧失信心…)。一些体会: 在做的过程中便逐渐感觉到自己在想法和逻辑上的不足,就像一次小小的个人检视,总之还在进步的路上就好~自勉!
占个坑!等我今年年底发出来了再回答!(希望如此)
1、读够千篇专业文献;2、把实验结果打纸上,贴满床头琢磨,总结成文;2、文章让翻译公司润色;4、网上查找相近相关文章,找到目标刊物,投稿。我的第一次是没有小修,两周通知直接录用,是letter级。
谢邀 ,前段时间太忙,来晚了~我想大家所指的第一篇SCI论文,应该指的是第一篇自己写的,自己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我的第一篇SCI收录的论文是一篇挂名的二作,发在JPCC上,但自己除了检查了下语法拼写以外对这篇论文没有任何贡献。。所以就不讲了。。我自己写的第一篇SCI论文(发在J. Energy Chem.上)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故事。。而且当时什么都不懂,内容做的也巨差无比,简直是自己学术生涯上的污点。。可是文章已经发了出来,想去掉自己的名字也晚了,要撤稿神马的更是痴人说梦。。好在这篇论文我是并列第一作者,而且排在后面。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我自己独自做的实验,自己独立写的论文却要并列一作?我后面再详细解释。这篇论文是自己大三时候做大学生创新实验时候做的,内容是计算化学(凝聚态物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就不说是跟哪个老师了。。反正就是自以为是的乱作一气。老板呢,nice的有些过分。。从不指出你的错误和不足,只是一味的夸奖,搞得我自己自信心膨胀了起来。就在老板的一味鼓励下写成了英文论文,想要发表出去。结果是很显然的,投了高一点的期刊(Appl. Phys. Lett.)都没有送审,以我当时的水平,论文内容讨论之浅薄让我现在不忍卒读。老板对我的论文也几乎没有改动,还觉得很好。后来在我大三升大四的时候改投了日本的一个综合性的化学期刊(Chem. Lett.),给了大修。但我当时因为保研的事情,不太来实验室了。那个老板想我留在他们实验室读研,我却保研来了我现在所在的学校。所以到最后拖的过了大修的时间,也就放弃了。然而事情还没完,在我来上海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接到了原来实验室一个师兄的电话。原来这个师兄是做另一个方向的,整天起早贪黑做实验却一直没有论文,现在眼看着要毕业了。这个师兄和老板商量,这不小倍师弟(我)有一个现成的体系不要了吗?就给他毕业用吧。于是这篇文章就这样成了我的并列一作论文,刚好老板收到了J. Energy Chem.这个期刊的邀稿(我老板的博士阶段的老板是这个期刊的副主编),所以投稿时也没受太大的为难就接受了。最后再吐槽一下JEC这个期刊,这个期刊虽然是SCI收录的,但却是大连化物所编的地道中国期刊,也是国内SCI期刊里面影响因子最高的了。我要吐槽的是,这个期刊的版面简直丑。。到。。。爆。。。!!!不忍卒读。。。中间插点题外话。虽然本科时候的“科研经历”让我不堪回首。。但我还是收获非常多的,说实话,虽然没有什么成果出来,但确实也为自己后来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本科时候做的是理论/计算化学,自己在后面保研成功后也花大力气好好学习了这方面的基础,所以练就了一身量子化学的内功,也有了不错的编程和数据分析的外功。这是同龄人中大多不具备的。也给我后面分析化学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的第一篇独立完成且是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发表在Chem. Commun.上,做的是石墨烯量子点的一个荧光传感器。这篇是研一暑假时候投稿发表的,当时初审意见出来时候我刚回家了一周,就牺牲了假期提前回到了学校修改论文。整篇文章从投稿到接受不到两个月,也是比较顺利的。这篇文章发表之前,我压力大到不行,每天只睡眠四五个小时,十二点钟上床,老是凌晨四五点天不亮自己就醒来了。精神状态每天差的一塌糊涂,严重精神衰弱状态。文章顺利发表之后,压力陡然减轻,又恢复到了八小时睡眠~~哈哈~~好了,其实还有好多故事可讲,先就讲这么多吧~~
大神太多,要认真搞学术了,争取发一篇一级的
谢邀,第一篇Sci记得是大三的时候。刚进实验室跟着老师做研究,那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看着师兄师姐写论文,自己也心痒。然后就把自己的一篇课程论文拿来改了改,发给老板看,被老板痛批了一顿,然后补做实验,把论文也面目全非的大改了,战战兢兢的交上去。老板也没说啥,后面也就忘了,过了两三个月,有次开例会老板给我说,论文被speech communication (Sci二区)录用了,当时就震惊了……Ps:论文交上去,老板帮忙改了很多,刊出来的和自己交上去的也很不一样…
前几天我还在担心我的sci论文呢,今天老板突然call我:我的论文被接受了。当时就在朋友圈发了条状态。同时也看出我是单身的。就是这样萌萌哒。偏题了,只想说过程是艰辛的。11月发出去;12月末收到审稿意见;修改期间被老板各种鄙视,英文不行啊,排版不好啊,图片不科学啊。总而言之一把辛酸泪。しかし,凭着我熬夜到三点,那几天认真地修改,终于resubmit了,然后今天就接收了。我他喵也是有SCI论文的研究人员了!!
留坑,不知有没有机会答。。
知乎处女答!先上结论:不想再有第二次这样的体验!首先来说说我当时写第一篇英文SCI的motivation吧。当时的目的其实挺功利的。一直想要申请个国外好一点的学校(有名校情结),因此很早就做了准备,我知道要申请好学校拿到全奖最好要出SCI paper。于是在大一的时候利用我们学校提供的本科生科研机会,我去找了我感兴趣的一个导师,第一年干了一些简单的事情,熟悉了一下相关的专业知识。一方面自己对这个专业比较感兴趣,所以大一的时候自己自学了一些。到了大二,可能是导师觉得我这个人还比较靠谱吧,就把我拉到导师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组里面去旁听组会,那个时候是四年前(时间过得好快)我读大二第二学期的事情。当时我觉得挺开心的,能够和研究生和博士生们混在一起这样出SCI论文的概率也高了一些。然后重点来讲讲过程吧。导师的要求非常严格,他明确跟我讲,虽然我是本科生,但是他会像要求一个研究生一样来要求我。具体来讲,就是每个星期要做研究,然后在组会上汇报进展。这对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当时自己还要上很多课,有的任课老师还很奇葩,比如江电工(上交童鞋都知道)这种自称能上一百门课、上课不讲电工却讲如何侵吞国有资产(哔——)如何做假账(哔——)中国经济如何崩盘(哔——)、而且挂掉三分之一学生的老师。对于出国的学生,GPA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每门课都必须要认真对待。这样就把大量课余时间花在做作业上。最犯贱的就是当时还报了GRE,因为那是最后一次老G,我想赶最后的末班车,因此每天又要花时间在背单词写作文做习题上面。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根本没有时间做研究啊!!!组会的时候汇报什么东西啊!!!要被导师骂死了啊!!!等到第一次例会的时候我把粗略算的一些结果汇报了一下,当时其他人的结果都不是很理想。于是导师就火了,把当时在场的十来个学生(包括我)统统骂了一遍。我心里想这TMD不公平啊,我一个弱弱的本科生怎么能和他们研究生比呢!况且还有那么多课要上,根本没有时间做研究!但是,理智告诉我,不做研究就没有结果,没有结果就没有paper,没有paper就申不到好学校,像我们这种穷人家的孩子就要成为失学骚年了!!!不过俗话说得好,时间就像事业线,挤一挤总是有的。晚上十点钟新图关门了,别人回寝室把妹搞基,我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去自习教室做研究啊!(对了,当时在做计算模型,所以一台笔记本足矣)而且往往是得先花一个小时背GRE单词,然后才能正式开始干活。(真的很忙)不光要算,还要把算完的结果处理好,在例会的时候汇报,要是结果处理的不清楚又要被导师骂啊!&_&泪目。。。这样每天基本上要搞到凌晨两三点,早上7点多还要爬起来上课啊!!!真是半条命没有了。。。现在回来看,还是要感慨一句年纪轻就是好!做了三个月,差不多有些成果了,就和老板提出写一篇英文的SCI,档次不算高,是我们这个行当里面B类的期刊,不及
刚发的A类期刊,因为我也有自知之明,水平很烂(现在也好不到哪里去)。导师也鼓励我发文章。自己觉得英文水平还可以,没用太多时间,就写完了草稿给导师看了。导师修改完了准备投出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我们用的代码是别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给的,而这位老教授看了文章之后觉得水平太差因此不让发。导师和这位老教授沟通了很长时间,但是这位八十多岁的老教授就是不答应。后来导师没办法了,讲不过他,就和我说:“要不咱们就发交大学报吧,江学长也在上面发过文章的。”我觉得不行,我们中国学生虽然读书比西方学生都用功,但做来做去的东西啊都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怎么能和江学长发同样档次的期刊呢,这样肯定不行!我向导师提议,您看,我这么日夜操劳,也挺不容易的,要不您就别告诉那位老教授了,咱们把这文章偷偷发出去吧!导师沉思良久,说,这样吧,你在最后致谢一下这位老教授,咱们就把文章发掉吧!他记性也不太好,一会儿就忘记了!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在11年底把文章投出去了。这距离改完文章已经有半年了。三个月后我们收到了审稿人的意见,通知推荐录用,需要做一些小的修改。人生中的第一篇英文SCI就这样发表了。后来到了剑桥,碰到当时负责评审奖学金的教授,他说给我奖学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本科生能发SCI的人很少,所以就给了。从现在的眼光看四年前,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有什么样的信念和能量能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么坚持着。如果现在让我在剑桥再向当年这么来一遍,估计我是不愿意的。如果题主想要从这个回答里带走一些有用的东西,那么就请带走下面两条吧(多了也记不住):(1)
利用好你的导师(人品、科研、英文。。。)(2)
坚持信念稍微解释一下,信念是指你要相信自己能做出来。因为题主问的是写第一篇英文SCI,不是问拿诺贝尔奖。我想,理智的导师都不会定个太难的题目,一种方法不行了,就按照导师的意见换一种方法,导师给你这个题目,就一定能够通过某种方法做出点什么新的东西出来。具体经历可以看看
的答案。做科研不需要自己很聪明,要勤奋,习惯暂时的失败,再加上大家的讨论,就出来了。等到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导师和我说,当时同意我发表就是因为看到我这么坚持,作为一个本科生,要上课,要背单词,要申请出国,要做作业,要做科研,真的不容易,换了别人根本是不答应的(导师对发文章的要求一向很高)最后再用马云的一句鸡汤结束: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祝愿题主发文顺利!
其实也是非常有趣的经历呢。刚进组的时候完全不懂大涡模拟(LES),只是本科的时候用RANS算过翼型/机翼,以及能在OpenFOAM里面写些模型什么的。来了之后和一个印度师兄合作搞一个RANS/LES混合模型,刚开始真的不太懂,老师也很耐心,师兄也总是教我,基本上上湍流的课之前,湍流模型的基础知识都是师兄告诉我的,所以印度人对待中国人其实还是挺不错的。好像扯远了,反正我来得时候模型已经开发到一半了,也就是LES那部分用smagorinsky model,然后第二步是把LES那部分换成dynamic smagorinsky。期间遇到了一些问题,事情比想象的复杂很多,主要是模型里面的变量互相影响所以实现起来有些困难。当时几个月时间好像都没什么进展,因为DDES目前也只有spalart提出的那一种比较成熟,我们相当于改变路线了,没什么直接可以用的参考文献。所以那时候就是不断看文章,不断尝试改进模型,基本上组会上就是提出一个失败一个。每次都觉得XX方法应该可以用,试了一下不行。暑假回家那段时间光玩了,回来之后重新开始看文章,试其他方法。其实我们一直都知道是有些网格不适合dynamic smagorinsky但是一直没想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后来我看了一篇VLES的文章,用了ad hoc函数去判断网格解析度,然后试了一下感觉可行,就那么搞定了。虽然ad hoc函数用上去之后整个模型不太那么elegent,但是对于模型性能的提升反而比我们预料的好。本来我们预测是动态常数能够适应流场结构,后来发现引入那么一个ad hoc函数能够动态调整RANS/LES 切换的位置,这算是一个惊喜吧。因为模型的初步成果是由印度师兄发在Int. J. Heat and Fluid Flow上面,本来我觉得这一篇也应该发在那上面,后来导师决定去投Phys. Fluids。我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调模型,算benchmark算例等等,然后师兄就负责码字。不得不说印度人的英语真是好啊。我们俩就一个一作一个通讯作者,反正导师也只要挂个名。因为模型最初的idea是导师的,相当于站在巨人肩膀上了,两个审稿人都是whole positive然后小修啥的然后就过了。昨天收到john kim的邮件说接收了。暂定在下个月的phys. fluids上可以看到。印度师兄还两个月就毕业了,不知道以后组里会不会新来同学一起做这个项目。
每天在科里干完活回来,查文献,看文献,折腾了三个月,确定写什么,再查文献,看文献,做表,作图,写了改,改了写,终于写完,确定投什么杂志,改格式,投稿,纠结,纠结,一个月之后,修稿,开始改改改,纠结,纠结,再过一个月,接受,整个人都活过来了,校对稿,on line。。。想念那段用着校园网看文献,每天睡不到6小时,同时4天值一个班,一做手术就一天吃不上饭的日子,完全无人指导之下发了第一篇sci,告诉老板的时候,他很高兴。当时傻乎乎的,觉得死都要把文章发出来,结果就真发出来了,希望能发更多更好的文章。。。
2011年初,已经学了半年随机过程和测度论之后因为某些不可逆转的因素换了导师和方向,比同组的同学晚了半年才进入交通流组。因为有短暂的概率背景,导师给了一本概率和交通混合的文献,吭吭哧哧啃了两三个月,在组内做了两次报告,把能看懂的公式方程都讲一遍,看不懂的就说这个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每次这么说都只能和老师同学大眼瞪小眼,因为讨论到最后他们也不懂。。。转眼半个学期过去,依然没有进展,导师毅然决定放弃这个我不懂他不懂大家都不懂的问题,让我转向组内已经研究成熟的课题,跟着师姐和同级一个已经发过SCI 的牛人一起做。一个月的讨论班之后,基本掌握了套路。接下来开始找问题,把几十篇文章拿来泛读,筛选出概率相关的两个问题,再精读。尝试第一个,参数太多方程解不出来,用MATLAB也一团乱麻,弃之。转向第二个,一路顺畅,最后作图分析纠结了几天,好在导师很支持,鼓励我进行不同的尝试。基本框架都有了之后,开始填充内容,又一次把那几十篇文章拿出来,从abstract、introduction到result analysis一句句揣摩国外大牛们写文章的套路。有近两周的时间每天战斗到半夜,盯着LaTeX瞅到瞎,有一次竟然做梦梦到我好久都没搞懂的一步是怎么来的,醒来狂喜赶紧记下。完稿之后给导师修改,对我的英语大加赞赏,说都没怎么改,顿时信心倍增。日投稿,6月14日晚上睡觉前突然收到邮件,看到开头Dear Authors,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the above manuscript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theXXX的时候大笑三声,第二天开心的给导师打电话,他说呵呵我早就知道了……整个过程中两眼一黑和柳暗花明两种感觉交错进行,有了第一次后来第二次第三次都能非常顺利的写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从在哪个口投稿都不知道到跟审稿人扯皮起来也渐渐驾熟就轻,不再肤浅的认为理论研究没有用,更有耐性,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对我来说这就是学术研究的意义吧。
硕士时做的实验,不想写觉得写出来就是误导更多人走生物这条不归路杀小白鼠做实验花纳税人的钱做出些完全无价值的实验结果除了误导别人完全没用!老板全放羊不管不改不催不问~自己写了让师兄帮忙改,回来一片红。不抱任何希望的投出去,不指望接受。主编回了信说不能收因为没新意。本来不打算发但是当初选题真是除了新意啥都没了,于是怒回编辑邮件argue了一通。接了,但要大改。然后圣诞飞ny的机场男友改了一宿……我挨了一宿骂……每次看到有人引用我都深深的愧疚加难过 还有人在做着这工作
工科电气狗(系统方向),第一篇发的IEEE TRAN. ON POWER DELIVERY,觉得有必要说一说。。。研一写好的文章,研二过了一半才投出去,期间半年时间改了又改,来回改,反复改,不是内容上,只是语言上,毕竟不是native speaker,总觉得这里那里表达不够地道,第一次投没经验,其实从后续reviewer的意见来看,人家根本不在乎你语言有多漂亮,能读得懂就行,即使审稿意见里提到语言需要润色,大多也只是例行的comments,一看中国人的文章基本都会在语言上黑一把。。。实话说IEEE的老牌期刊确实严格,5个审稿人总共40多条意见,光一审回复就写了20多页,过程比写文章还要痛苦。。。感觉老外还是很看重工程实际的,我那篇文章基本没啥理论推导,仅仅对工程中存在的某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个很简单的解决方法,结果得到的评价却很高:-D从当前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来看,不建议投POWER DELIVERY、POWER SYSTEM 之类的牛刊,周期长,太费劲,且也不过3区(system 2区)而已,如果对分区要求不是那么苛刻(比如我们学校3区4区算同一个等级),有不少诸如印度、日本、加拿大的4区SCI值得尝试,性价比超高,谁投谁知道~找人在贵州大学学报发表一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论文,为学位证弄的,_百度知道
找人在贵州大学学报发表一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论文,为学位证弄的,
提问者采纳
⑦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有的设定为【3天】,交押金的要慎重考虑!
[Ⅲ] 希望用我的回答能让童鞋们多个心眼,再修改,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万一碰到骗人的,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一定看好他的打款时间!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你好的,列出提纲!
④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 ⑤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
②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就不上算了,网上就查不到了。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WARNING】=========================================================
[Ⅰ] 如果确认找人代笔,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 ③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②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
③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 ① 其实,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到期之后人家自然收到钱?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 ④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所以!
[Ⅱ] 淘宝交易的话! ⑥ 最后、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你就可以补充内容!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每一万字才1块钱】!
① 中国知网也好:还不如自己写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三十年前那一页
&&&&&&本期共收录文章14篇
  全国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入学考试,是发生在1977年的一件惊天大事。岁月如梭,转眼30年过去了。当年的考生,如今大多已经年过半百。回首自己战胜重重困难而迈进考场的那些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感慨万千。三十年前那一页,多彩而厚重,已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的史册。 中国论文网 /1/view-296140.htm     没有高考的日子,学生不能正常升学,学校无法正常上课      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创设于建国初期。1952年,国家教育部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其余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与此同时,国家还实行了对旧式初等、中等教育的改造。这就在全国形成了统一规范的由小学到中学,再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深造的较为完整规范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体系。   但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被废除,大专院校停止招生,高等教育陷入全面瘫痪。在以后的许多年里,数以千万计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多数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少数直接进入工厂或其他部门。   1970年,为落实毛泽东关于“大学还是要办的”和“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精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高等学校恢复招生,新生统称“工农兵学员”,条件是:初中毕业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在这种办法里,起先不设文化考试环节,后来有的省增加了文化考核,但也只是象征性的,而且招生工作中“走后门”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先后进入大学的“工农兵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少数是高中毕业生,多数是初中毕业生,还有大约20%的人只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把这些不同层次的人集中在一起上课,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而且这些“工农兵学员”进入大学后,还被赋予了“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的使命,而教师则要“靠边站”,成了被管理、被“改造”的对象。   废除高考,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学校和学生。由于堵塞了正常的升学、就业之路,知识与文化的价值跌至低谷,“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严重扭曲,不识字的人常以“大老粗”、“自来红”相炫耀,知识分子则被称为“臭老九”,被斥责为“书读得越多越蠢”、“知识越多越反动”。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持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了,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但左的一套仍牢牢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仍然在困境中徘徊。      关键时刻,邓小平的一席话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日,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是根据邓小平的建议而召开的。邓小平刚恢复工作不久,他要求从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所属的大学中,各挑选十几名专家,挑选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有真才实学;二是有见识敢讲话;三是与“四人帮”没有牵连。实际参加座谈会的有33位专家学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吴文俊、马大猷、张文裕、王大珩、金善宝等;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周培源、何东昌、苏步青、查全性等。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方毅、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等人也参加了座谈。座谈会从8月4日开始,到8日结束。邓小平自始至终亲自主持座谈会。在他的倡导下,会议出现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生动局面,大家都抢着话筒说自己的心里话。   8月5日,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抢到了话筒。他的发言大胆而深刻,锋芒直指大学招生中的种种乱象。他说:当前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上大学;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他强调,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大学新生质量没有保证,主要矛盾是招生制度。8月6日,他再次就大学招生问题发言,呼吁:“采取坚决措施,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他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吴文俊、王大珩等纷纷发言,赞同查全性的意见,建议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决心,对现行招生制度来一个大的改革,宁可今年招生晚两个月。   邓小平很重视专家们的意见。他扭头问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刘西尧说:“假如推迟开学,还来得及。”邓小平又问:“报告送出去没有?”他是指教育部报送给国务院的招生工作报告,这个报告8月4日已由教育部报送国务院。刘西尧据实回答:“刚送出去。不过还来得及追回来。”邓小平一挥手,果断地说:“赶紧追回来。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重新再召开一次招生会议就是了。”   邓小平的话激起一片掌声。根据邓小平的意见,教育部很快向中央报送了《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决定将高等学校和中专推迟到第四季度招生,录取新生次年2月底前入学。8月18日,邓小平将这份报告批送党中央主席、副主席。当天,华围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均圈阅同意。      一年开了两次招生工作会议,拿出了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招生方案      日,根据邓小平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各省、市、自治区文教办或教育局和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少数高等学校的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   此前,教育部已于6月29日至7月15日在太原召开过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那次会议形成了一份1977年的高校招生方案。方案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虽然有些突破,但基本维持了“文革”中的招生模式,决定继续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   当时正在举行党的“十一大”,“两个凡是”的思想仍在中央占据着统治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按照邓小平的指示精神重新召开的这次招生工作会议一开始就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与会代表至少在四个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一是现在是否可以像“文革”前一样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二是“文革”中考试被说成是“修正主义路线”,现在是否可以恢复考试?三是政治审查中如何克服唯成分论的影响,贯彻主要看本人政治表现的政策?四是如何处理招生中贯彻阶级路线与择优录取的关系。   由于与会人员分歧很大,会场里争论不休,会议从北京饭店开到前门饭店,又移到友谊宾馆,会期一拖再拖。   经过千难万难的争议,到9月中旬,会议总算起草了一份改革招生制度的初步意见,通过教育部报给邓小平。邓小平看了文件后很不满意,特别是看了文件中关于政审标准的规定后,连说“繁琐、繁琐、繁琐!”他大笔一挥,勾掉了那一大段,并亲笔改写了一段话。中心思想是:“本人表现好,择优录取。”   9月19日,邓小平召集教育部负责人刘
两尧、雍文涛、李琦等人谈话。他严肃地指出,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你们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把问题弄清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报告中央。他还说,现在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他明确指示:招生会议要尽快结束。招生文件继续修改,尽可能简化,早点搞出来。   9月25日,历时45天的“马拉松”式招生工作会议终于结束了。根据邓小平的谈话精神,会议通过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3日,邓小平将刘西尧报送的教育部《的请示报告》和教育部代拟的《国务院转发教育部》两个文件批送华国锋。他特别写道:“此事较急,请审阅后,批印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他还建议近几日内开一次政治局会议,将恢复高考的问题,连同《红旗》杂志的一篇关于教育问题的评论员文章一并讨论。华同锋旋即批示:将上述文件印送中央政治局各同志。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文件和《红旗》杂志评论员文章。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至此,恢复高考的大政方针终于定下来了。      特殊的现实引发了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政策造就了特殊的高考      1977年的10月,没有什么比恢复高考的新闻更激动人心了。当时电视机还很少见,多数人是从广播中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的。因为高考被废弃的时间实在太久了,人们对它已经有了陌生感。乍一听广播,许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经过反复收听,确信了消息的真实,人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特别是那些、1968年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更是激动万分。他们的年龄都已30岁上下,岁月留给他们太多的苦涩与无奈。如今,在步入“而立”之年的时候,又意外地等来了久违的高考。   那是一场从未有过的特殊高考。恢复高考,本有特定含义,即恢复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制度。但当年的情况实在特殊:高考废弃10年,积压了数千万求学无门的青年人,对他们该怎么办?根据邓小平的意见,1977年招生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于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均可报考。就是这样的特殊政策造就了那一年的特殊高考。   那一年考生人数出奇得多,总共有570余万人报名参加了考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最高纪录。这是第一项特殊。那一年恢复的不仅是高考,还包括中专、中技等各类学校的考试招生。几类学校同时报名,同时考试。加上这些学校的考生,人数就更多了。这是第二项特殊。那一年的考生来源广泛而复杂,除了少数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乡知识青年、留城无业人员、机关干部、民办教师等各行各业的人。这是第三项特殊。那一年考生的年龄差距很大。年龄大的要算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他们大多已经30出头。年龄小的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那时中小学的学制是:小学5年,初中、高中各2年,加起来才9年。如果六七岁上学的话,参加高考时只有十五六岁。将年龄差距如此悬殊的人们集中在一个考场答同样的考题,可以称得上是少有的奇观。这是第四项特殊。   其实,那次高考的特殊何止以上四项!恢复高考的消息播出已是10月下旬,当年12月就要考试。每个考生都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和知识的不足,每个人的复习过程都充满了艰辛与戏剧性……   条件虽然艰苦,但人们心里的感觉却是从未有过的振奋!人们的求知欲被抑制得太久太久了,如今终于有了迸发的出口。那时有些中学利用晚上或星期天举办高考辅导,不管讲什么内容,都堂堂爆满,教室连门窗都关不上,因为不仅过道里站满了人,门窗外面都站着求知的考生。不仅是在学校,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人行道上、公交车里,到处可以看到考生读书复习的身影。一时间,整个中国变成了一个大课堂,凡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相关部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于刚刚恢复的高考,教育部决定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出面组织考生报名并自主命题。命题原则是:内容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尽量避免考生去死搬硬套地抄书,但不出怪题、偏题。命题的主要依据是1975年各省组织编写的中学教材,再参考其他年份编写的省市教材,在统考复习提纲的范围内拟题。考虑到多数考生没有正常读完高中课程,即使高中毕业生也已经离开学校参加劳动多年的实际情况,命题难度一般掌握在初中毕业水平。考试科目基本沿用“文革”前的办法,文理分科,文理共考的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历史、地理,理科加考物理、化学。   考生人数出乎意料地多,而教育部没有准备那么多印刷试卷的纸。纸在当时是重要的计划物资,要提前报计划,按计划调拨。但考试马上要进行了。没有纸就印不成试卷,没有试卷就无法考试。这个问题困扰着教育部。他们想尽了办法,仍是一筹莫展。问题反映到中央,最后邓小平拍板:把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一搁,调配相关纸张,先行印刷试卷。这才解决了高考的燃眉之急。   试卷的保密工作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据时任辽宁省命题组副组长兼数学命题组组长的邢清泉回忆,他从确认消息到出发,只隔了一个晚上,自己从家里抱了几十本数学书就踏上了去封闭出题地点的大客车。命题组住在远离市区的一个水库边的宾馆里。到了宾馆,命题人员才得到命题原则:就数学科目而言,命题范围――不超过高二教材;程度――容易的,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运算、逻辑、空间想像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着重考查综合能力。   出题最难的地方在于没有成型的经验可借鉴。前一次高考已是10年前的事了,而且以前也没有各省出题的先例。不管怎样,题还是要出的,而且要出得科学、严谨。试题出来之后,命题组的人先回答一遍,以论证试题的准确程度。为了防止意外,每科各出两套试题。20余天后,试题经过审核,进行了数十次的校对,最后交付印刷。此后,命题组的人继续与外界隔绝,直到高考结束。保密工作相当严格。邢清泉回忆说,离开家时只告诉妻子有命题任务,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里,被封闭多久。他还回忆说,自己的一个孩子也在那年参加高考,结果数学没及格,没能考上。   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体相同。有的省还采用试卷折角的方式来提高保密性。即答卷第一页右上角折叠后密封,上面贴张小纸
片,印有考生的准考证号,考生在核对无误后撕掉小纸片,这样答卷上就没有任何标记了,折角里保存的,只有准考证号。考生交卷后,监考人员再用浆糊将考生的试卷、答卷和草稿纸粘贴在一起。   黑龙江省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较多的省份,省招办预测报名人数绝不会少。为了缓解报考人员过于集中的矛盾,省里制定了“地市初选”和“统一考试”的两级考试办法。这种两级考试的办法其他省份也有采用的。      27万学子怀揣《录取通知书》走进大学校园,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高考如期而至。日,570余方名考生拿着《准考证》在规定的时间走进考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从来没有参加过正规的考试,眼前的一切对他们都是那么新鲜而又那么陌生。   考场一般设在当地规模较大的中学里。由于年久失修,教室大多显得破旧衰败。天气正值隆冬,南方还好些,北方则天寒地冻,考场里冷得很。考生们身穿厚重的棉衣,一边往手上呵着热气,一边紧张地答题。他们已经离开教室太久了,加上复习时间仓促,缺少必要的资料,初进考场,参加“大考”,心情难免紧张:但谁都明白,考试的机会来之不易,他们的脸上都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兴奋。   考场的布置没有全国统一标准,由各省、市、自治区根据自身实际安排。有的省安排了单人单桌,有的地方还在考场门口安排有持枪民兵把守。但多数省份就像普通中学生上课一样,两人一桌,一个考场两人监考。那时人们的纪律观念比较强,很老实,很少有考场违纪行为。   那年的高考还有一个与以后历届高考的不同点,就是不公布分数,招生办要求考生在家里等初选通知和录取通知书。凡是接到初选通知书的人,开始填报志愿,然后等待正式通知书。   填报志愿也是当年困扰考生的大问题。人们已经久违了正常的学习环境,对于大学的情况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连大学分为本科与专科这类常识都很少有人知晓。在这样的背景下填报志愿,难免有些盲目。有的考生力求多填几个学校,以为多多益善;有的几个志愿都填了同一所学校。又由于大学与中专、中技等类学校同时报名,同时考试,结果有的高中毕业生报考了中专,也有的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报了大学本科。   春天到了,《录取通知书》发下来了。在570多万名考生中,27万多人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录取比例为21:1。   许多当年的大学生都写过文章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们说,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学习,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经常看到有人晚餐后带着一壶开水、一个馒头去了自习室,一个个不眠之夜就在紧张的读书学习中度过。还有人回忆,衣服脏了没有时间洗,女生不梳妆打扮,男生不修边幅,头发长了没有时间理、胡子没有时间剃。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总是座无虚席,有的同学为了能在图书馆占一个位子,常常顾不上吃饭,下了课就从教室直奔图书馆。强烈的求知欲、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他们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来学习,大家都在与时间赛跑。      恢复高考,实质上恢复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工作作风      3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的冤案尚未平反,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在北京起重机厂一车间做铆焊工。1977年通过高考,他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谈及当年的高考,如今已戴中将军衔的刘源表示,恢复高考决策的英明和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毕竟它挽救了这么多人”。   和刘源一道步入大学校园的那27万多名大学生,在30年后的今天,大多成为我国学术、教育、经济、政治等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成为幸运的时代骄子。是那一年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当然,与那一年的570余万考生总数相比,进入大学校门的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历史的机遇与个人的奋斗成就了这些考生的人生,也使他们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更多的人虽然参加了考试但未能进入大学校门,他们回到各自的岗位继续着往日的劳动与生活。如今,已经很少有文章讲到他们了。其实,今天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那场考试不仅改变了27万余名“金榜题名”者的命运,更是一场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左的思想束缚、从动荡徘徊中拯救出来的大突围。邓小平是这场突围的总设计师,而包括所有“落榜生”和“金榜题名”者在内的570余万名考生则是冲锋陷阵的勇士。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回眸30年前的那场高考,我们应当对所有的考生心存感激和敬意!   恢复高考,使国人亲身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那570余万名考生就是身边的榜样。此后,拿镰刀的,拿斧头的,劳作之余都拿起了笔,中小学生更是看到了光明的前景。1978年,有更多的人走进了考场,也有更多的人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大学校园。1979年仍有部分社会考生参加高考,但高考的主体已经成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经过三年的艰辛过渡,高考终于恢复了常态。而与此同时,知识就是力量,搞现代化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样的社会信念已经不可动摇了。   恢复高考,实质上恢复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长期以来,受左的一套束缚,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背语录、抄文件、翻档案、“查三代”,不注重人的真才实学和现实表现。而恢复高考,从作出决策、制定政策到落实细节,全都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想问题、定方案、抓落实。恢复高考的巨大成功,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丁作作风深深打动了人心,此后,不仅招生考试,其他如征兵、招工、提干等工作,在政审、考核等环节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工作作风渐渐占了上风,“以阶级斗争为纲”、“两个凡是”等左的一套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恢复高考,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预演。虽然,1977年的高考只不过是对1966年取消高考的一种否定之否定,在形式上并无创新,但在恢复高考的同时,明确推翻了压在教育界头上的“两个估计”,把“臭老九”位置上的知识分子纳入工人阶级行列,使知识界如沐春风。在“两个凡是”尚未被触动之时,教育战线率先吹响了拨乱反正的冲锋号,成为后来真理标准讨论和全面改革开放的先声。它为我国的全面改革与对外开放赢得了人心,准备了人才,摸索了经验,凝聚了力量。      责 编 肖 黎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声学学报 论文模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