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根本孝心的践行的践行三严三实心得体会会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
肖群忠:孝道是家风的源头 家风主要通过孝来发扬光大
字体:[][][]
&&& 2014年3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家亭,接受中国文明网约稿,畅谈“孝与家风”,就。  
&&& 访谈时间:3月19日
&&& 访谈主题:孝与家风&
&&& 访谈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
&&&&&&&&&&&&& 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家亭&&&
&&& 这是肖群忠教授孔子杏坛讲学照。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代表人物,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学下民间的第一位老师,是至圣先师,这是肖教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孔子杏坛讲学的雕塑前留影。图为资料图片,由本人提供。&&&
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家亭。图为资料图片,由本人提供。
王家亭回答本网访谈手稿。图为资料图片,由本人提供。
&&& 有一首歌谣这样描述孝道与家风的关系:尽孝道,讲传承,一辈做给一辈看,一辈讲给一辈听,一辈跟着一辈学,一辈一辈传家风。春节期间,央视特别推出的《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更是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家风对中国人影响深刻,对个人成长、社会稳定、国家富强都很重要。&&&
&&& 孝道是家风的源头 家风主要通过孝来发扬光大
&&& 中国文明网:大多数中国人对‘家和万事兴’这句话耳熟能详,其实这是后一句,很多人却不知道这句话的前一句是‘人孝百愿成’。孝道与家风有什么渊源、密切关联?
  肖群忠: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风范和家庭伦理精神。中国传统家庭是以父子亲祖的纵向关系为主枢的,因此,孝就成为家风的核心内容,反过来说,家风也主要是通过孝来传承发扬光大的。因为孝把中国人的亲祖、父母、本身、子孙;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到一起了,孝道讲“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继志述事”,这些都是有利于家风的传承的,如果是不孝之子,家庭的物质遗产都难以传承,何谈其精神传统即家风的传承了!
&&& 王家亭 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既然是道德的源头根本,那么家风的养成就应该由孝道开始,把孝道作为家风的源头。
  中国文明网:大家常说“正家风,首在行孝道”。孝道在家风中占什么样的地位?
  肖群忠:正因为孝道与家风有上述紧密的联系,因此,孝道教化在家风中就成为首要的内容,或者说,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由孝道的教育而形成的。林语堂先生曾经解释中国的“教”字是一个“孝”字,一个“文”字,也就是教化就是通过文化教人孝,这和《孝经》所讲的“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 王家亭:古人云,“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作首。”孝道应是家风中的根本和基础。试想,如果一个家庭中,子女不孝敬父母,晚辈不尊重长辈,这个家将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家其他方面会好吗?即便是“好”也是暂时的,虚伪的。
  中国文明网:据悉,古代家训家规中讲孝道的篇章极多,份量排名第一的就是孝。事实是否如此?能举例说明吗?
  肖群忠:家训是父母亲祖对儿女子孙进行教化的文本,因此,教子孙以孝就成为首要内容。中国家训文本起源很早,如《尚书·无逸》篇是周公还政于成王之后对他所进行的告诫,具有家庭教育的性质,可以视为家训文本最早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家训著作。其中的忠孝教诲很多:“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 王家亭:事实的确如此,而这样的例子多之又多。明朝朱柏庐的《朱氏女三字经》开头就是“七八岁,讲伦常,第一事,奉爹娘。”
  ** 家庭实践**&
&&& ——让孝成为家风的重要内容
  中国文明网:家风传承首在传统孝道的发扬光大。古时家风家训中的孝道篇章列举了各项实践细节,对家庭教育列出了具体要求。如此重视家庭教育,请为大家举例普及一下?
&&& 肖群忠:宋代以后的家训在孝道教化上更趋具体,强调实践性。如司马光在《居家杂仪》《训子孙文》中有言:
  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有宾客不敢坐于正厅,升阶不敢由东阶上,下马不敢当厅,凡事不敢自拟于其父。
  凡子事父母、妇事舅姑,天欲明咸起,盥漱栉总,具冠带,昧爽适父母、舅姑之所省问。父母、舅姑起,子供药物、妇具晨羞,供具毕,乃退,各从其事。将食,妇请所欲于家长,退具而供之。尊长举箸子,妇乃各退就食。”……“既夜,父母、舅姑将寝,则安置而退。居闲无事,则待于父母、舅姑之所。容貌必恭,执事必谨,言语应对必下气怡声,出入起居,必谨抚卫之。不敢涕唾喧乎于父母、舅姑之侧。父母舅姑不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
&&& 1、这是古时家风家训中的孝道篇章,说到现代家庭的孝道家风故事,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前些年,新华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一本书,名叫《家风》,该书记录了董必武、陈云、李先念、彭真、万里等八位第一代革命家的家风和孝道亲情。该书出版首发式时,出版社邀请了一位党史专家和我两位一起与这几位老一代革命家的子女现场对话,亲身感受到了他们这些红色家庭的良好家风和孝道亲情。至今使我难忘的几件事有:一件事是说,彭真委员长在最后病危时,其女儿傅彦,整整75天,没脱过衣服,没离开过父母的病房,最多就是趴在那儿睡一会儿,一直培护在父母的身旁,父母深情、无以复加。听了这个事迹外,我思想深受感动,其实,彭真委员长是国家一级领导人,按相关规定,肯定会有一个医疗小组负责相关义务,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家属陪护,但其女儿仍能做到75天不离病房,没脱过衣服,日夜陪护,这是多么深厚的父女情深和孝道啊!那么,这种儿女孝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就在于彭真同志注重公私分明,对子女加以教育的良好家风。傅彦说:“我跟老爹学了一个东西,就是‘奉献’两个字。他真的没有他自己。他什么时候都是老百姓怎么样,党怎么样了,国家怎么样了,我觉得比较多的是这两个字。”(见《家风》,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 当然今年最令人感到温暖的故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办公室的几张孝道亲情照片的曝光。2014年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在其办公室发表新年祝辞,其办公室的几张照片被细心的媒体曝光。他与家人推着轮椅上的父亲、他牵母亲的手散步、还有他与夫人年轻时的合影、他骑着自行车载着女儿的照片,充分体现出他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领袖,更是一位家庭生活中的孝子、慈父和贤夫。有网友这样评论:“看着习近平推着父亲、挽着母亲、载着女儿,以及他与其夫人彭丽媛亲密合影的温馨的照片,我就在想,如果一个人不孝顺父母、不热爱家人、不善待子女,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不爱家的人会真心爱国,而在这方面习近平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源自新华网日金笔头文)
&&& 王家亭:还是以《朱氏女三字经》为例吧。家训这样写道:“尽爱敬,职所当,每早起,问安康。寒备火,热扇凉,饥进食,渴进汤······。”
  中国文明网:良好的家风传承,不仅仅是通过训诂等口头方式,更重要的是长辈的“身体力行”。“以孝传家”靠什么,在生活实践中应怎么做,请给父母家长们一些建议。
  肖群忠:道德是一种实践文化,确实身教重于言教,要形成良好的家风和家庭孝道传统,父母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以孝为例,我们在小时候都受到父母的一种朴素教育,即你今天不孝敬父母,将来你的子孙也不会孝敬你。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失落,现在不孝的人并不全集中在年轻人中,而且也有40-60的成年人,不顾父母之养,为一点财产争的兄弟姐妹不合,因此,需要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进行孝道教育,为人父母者更应率先垂范,对儿孙做出榜样。
&&& 王家亭: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其实,古人历来重视言传,更注重身教。我们不妨看看汉朝的一位名叫杜泰姬的女性是如何做的吧。她介绍说:“孩子在妊娠期间,我就开始了胎教,使其正顺。等到他(她)出生后,照料时要用自身一言一行去培育他(她)。在其成长阶段,要以先辈人的严肃仪容和庄重的举止去影响他(她);用礼貌待人去要求他(她);用恭敬长上,去监察他(她);用勤奋谨慎去引导他(她);用在家孝顺父母去教训他(她);用忠君诚信使其具有高尚品德。这样以来,孩子都能成功,没有不好的。”
  中国文明网:有人说,孝道就是“笑道”,除了物质尽孝,更重要的是精神尽“孝”。。这个孝心悔过帖引起很多网友一起悔过。据调查,很多年轻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跟父母发脾气的行为。您觉得,尽孝难在哪里?在家里应该怎样尽孝?
  肖群忠:孝道的基本义务主要是养亲、敬亲、悦亲。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在部分家庭里,经济上、生活上的养亲似乎问题不大。当然,能否养亲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虽然经济和生活改善了,但仍可以看到一些不孝之子弃亲不养。在养亲问题解决后,最重要的是敬亲、悦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 &2、悦亲就是让父母亲祖从精神上感到高兴,现在将“孝道”通俗地说成“笑道”,可能就是百姓对“悦亲”的价值的重视。因为不仅要讲养,讲敬,更要讲敬,在中国古代亲子之间更加强调上下尊卑之伦理,因此,敬强调的较多,现在随着亲子关系的平等化,就更加强调亲爱之情,如何让父母亲祖精神上愉悦就成为孝道的重要内容。《二十四孝》中的“老莱子娱亲”讲的就是娱亲悦亲。其实在儒学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悦亲故事,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曾经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子对自己的父亲曾晳很孝敬,每餐必有酒肉,饭毕将要撤下时,一定问父亲剩下的给谁,如果父亲问这东西是否还有,他一定回答:有。曾晳死后,曾子的儿子曾元奉养曾子,每餐也有酒肉,将要撤下时,不问父亲剩下的给谁。如果父亲问这东西是否还有,他答道:没有了。其实他是想留着预备以后进用,不想给别人。这叫做奉养口舌、躯体,像曾参那样,就可以叫做奉养意旨。侍奉双亲像曾参那样的就可以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年轻人可能不好理解孟子讲的这个故事的含义。首先应该明白,在中国古代由于资源贫乏,只有老年人才可以吃肉。虽然曾子父子在客观上都一样给自己的父母供给了酒肉,但其态度却体现了他们对父亲的不同态度,这就是不仅让父亲吃的好,还要吃的高兴,这也就是敬亲悦亲的意思。
  儒家孝道中还讲“色难”,就是说行孝道要做到经常和颜悦色对待父母是很难的。但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悦亲”是在行孝道,就会自觉去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做到让父母亲祖高兴,而不惹他们生气。“孝子之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看来,我们做不到悦亲,还是我们对父母无深爱,如果能像老莱子那样,即使自己已经70多岁了,还著斑斓之衣佯装跌倒讨父母高兴,这种行为未必要模仿,但其悦亲精神令人敬佩。
&&& 王家亭:孔子曾告诫说:“色难”。又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善。至于犬马,皆能有善。不敬何以别乎?”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当今,让父母吃的饱,穿的暖,甚至吃的好,穿的好并不是件很难做到的事了。但让父母精神愉悦,乐享天年则是比较难的。这就使人不难理解古代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戏彩娱亲”的做法了。那么,我们在家里应该怎样尽孝呢?我认为,应尽可能地做好两个字,即“细”、“顺”,即是要细心地从细小之处做起,千方百计让父母可心;“顺”,即是要尽可能顺着父母的心愿来。一提“顺”,有人可能会说,父母的想法要求如果是错误的,你也顺吗?此话谬也。如果你是人父人母,那么你问你自己,你什么时候要求子女做错事来着?退一步说,如果因父母年老糊涂,有的甚至患了老年痴呆病,他(她)有时提出不太合理或无法做到的要求,这时候,你来点善意的“顺”岂不也是很美丽的可以理解的吗?至于有人硬把“顺”扯到“极端”上去,那又怎么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呢?说的难听点,其人或许对父母缺乏起码的信赖!
&&& 除了慈孝传家,还要以孝治家。关于“以孝治家”,给网友分享一下典故故事吧?
&&& 肖群忠:古有曾国藩、江南郑家;近有当代24孝中乌兰其其格、马连花,他们都是因为孝道家风,而老人寿、子孙贤。
&&& 王家亭:那我还是讲一个古代二十四孝中发生在我们临沂的一个典故吧,《卧冰求鲤》说的是汉魏时期大孝子王祥孝敬继母的故事。王祥少时丧母,继母朱氏不慈,为了让亲生儿子继承家业,她千方百计虐待王祥,直至饭里下毒,欲置王祥于死地。但王祥却以德报怨,想方设法孝顺继母,为了满足继母吃上鲜鲤鱼的愿望,冰天雪地在河里凿冰捕鱼,下决心即便用身体暖化坚冰,也要把鱼捉到······后来,他以实际行动感彻继母,也因孝而誉满四方,被朝廷选拔为官,直至太尉三公。他的同父异母弟弟王览也因他的影响被称为友爱兄长的典范而做了高官。当王祥去世前,他立下遗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从此,王祥王览的家族便以王祥遗训为家训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他们的家族,后来即称为“孝王”。
由于他们家族世代以“孝”、“悌”、“德”、“信”、“让”为家风,带来了家族兴盛,名人辈出,历史上曾出现了95位宰相或同级高官,书圣王羲之就是王祥的第四世从孙,王览的四世嫡孙。据史料记载,这个家族的人均寿命,明显高于当时的平均寿命。
&&& 这是肖群忠教授智者不惑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也,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儒家所言“三达德”的最初表达。图为肖群忠教授在其书房“豳凤轩”正堂“智者不惑”匾前留影,学者读书为学,其志唯在“智者不惑”。图为资料图片,由本人提供。
肖群忠教授著作一《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图为资料图片,由本人提供。
&&& 这是肖群忠教授知命中国照。孔夫子曾经说过:“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五十不仅是一种自然年龄,更是人生境界。愚虽年已届五十,却离知命境界甚远矣!图为资料图片,由本人提供。
&&& **社会推广**&
&&& ——如何利用家风弘扬孝道
  中国文明网:“孝道家风”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不少忤逆不孝事件。近期媒体上就有报道,泸州一个89岁老人朱德珍凌晨被儿子赶出了家门,她养育了5个儿子1个女儿,可儿孙满堂的幸福,她却没能享受到。这种不孝子是不是也应该有所惩戒?但是当前的家风、民风还缺乏具体的惩戒举措。
  肖群忠:由于几十年来我们放弃了传统美德的教育与弘扬,确实在社会上仍然存在一部分人不顾父母之养的不孝恶行,对此种行为,除了教育外,应该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给予惩戒。在传统中国,孝道之所以能够普遍遵行,不仅依赖于教育与自觉,而且还有举孝廉的奖励措施,也离不开“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法律惩戒。因此,社会对不孝行为应该理直气壮的给予惩戒。具体的惩戒措施,立法可能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可通过家族、社区、行政等措施加以惩戒。
&&& 王家亭:此等不孝之子,理所当然应受到惩戒!我记的大概是《论语》上说:“五刑之属,而罪莫大于不孝。”在我国古代,不孝是一种十恶不赦的大罪,而民间族规、家法中大都有关于惩戒不孝行为的规定,应该说,这对减少不孝行为的发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解放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特别是这几年出台的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引导人们孝敬父母,关怀老人,惩戒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孝之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仅靠国家法律法规还不够,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抨击、谴责不孝行为的浓厚氛围和风气。可喜的是,有些家庭、社区、村庄、社团、企业甚至机关已经制订或正在制订类似的规约,如有的市县规定,公务员不孝敬父母的不提拔不重用;企业发现不孝敬父母的立即除名,卷铺盖走人;社区、村庄不孝敬父母的停发集体福利待遇,民间社团组织拒收不孝敬之子加入等等。同时许多地方开展“孝星”评比,对“孝星”给予褒奖。这种正面引导其实也是对反面的惩戒谴责。
  中国文明网:孝道家风除了家庭的实践,同样需要社会的大力弘扬。在农村,“以孝治村”,把孝道写进村规民约成为一些地方积极推广的理念。比如山东青州的侯王村、张家洼村,河南平顶山的陈寨村、贵州的永安村等等。这些经验是否可以在更广大农村推广?
  肖群忠:村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家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在村风建设中,主动将孝纳入乡规民约中,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成功经验,当代社会的上述典型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探索,值得肯定推广。
&&& 王家亭:青州侯王村等地的做法不仅可以,而且应加大在更广大农村推广,不仅应在农村推广而且城镇、社区、企业甚至小学、中学也可以推广。
  中国文明网: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抓好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在未成年人重提孝道家风很有必要。在当今社会,如何通过培育家风来弘扬孝道?怎样能让“孝”成为家风的重要内容?
  肖群忠:孝,在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在中文中很少被提及,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民间的弘扬孝道活动日益多起来了,这次中宣部长直接并明确提出将孝敬作为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突破,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近来关于传统美德的系列讲话精神,也符合人民的期待。“子不教、父之过”,家庭在弘扬孝道,对子女进行德育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家庭的智育意识很强,都望子成龙,不惜成本,但却不明白,离开了德性与人品,先不做人,是做不成任何事的。希望家长增强德育的自觉性,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家风的春风化雨,细物润无声地对子女产生好的影响,为他们的人生和人格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 王家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培育既是家庭成员首先是家长应该认真抓好的事,但同时也是社会的事。我们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特别是农村、城镇、社区的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应把培育家风要争取思想的、行政的手段,像抓落实《八项规定》,反对“四风”那样,把倡导孝行的事抓细抓好。要通过正面的倡导,村规民约的制订,甚至要联系每家每户的实际,制定符合本家具体情况的家风家规,让“孝”成为家风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孝行、孝子(女)的大力表彰奖励,通过对不孝人、事的抨击,惩戒,使孝道之风大兴大盛,使不孝之人、事成为人人唾弃直至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矫 往必须过正 ”在时下这种情况还是必须的。
  中国文明网:对未成年人重提孝道家风,是否可以从《孝经》、《弟子规》等这些文化经典的浸润开始?
  肖群忠:当然可以啦!要“习”也得先“学”吗!传统美德的失落,首先是我们长期缺乏这方面的宣传教育。俗话说,知书达理,不做可能是由于不知。《孝经》《弟子规》都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文本,要教孝,自然可以从阅读这些文化经典开始。有的中、小学已经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前不久,我在山西介休市去讲孝,考察了一所小学,不仅将《弟子规》作为校本国学选修课,而且还编成课间体操,一边做操锻炼身体,一边在做操的同时还背诵《弟子规》,使身心都得到了锻炼,我当时想,在这所小学读书的孩子,这辈子对《弟子规》肯定会烂熟于心,终生受益。此做法值得推广。
&&& 王家亭:可以而且应该。已经这样做的地方,如学校(中小学)或村居,已经取得可喜的效果,尝到了甜头。
&&& 人类只要不用克隆来延续 “孝”与“悌”就永远需要
  中国文明网:提到文化,我们想到了文化经典《孝经》。有人说,《孝经》是一部凝聚中国人亲情的经典,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它只有1800多字,却承载着最厚重的一个字“孝”。专家怎么看?
  肖群忠:《孝经》确实是儒家经典中一部体量最少却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它一开始就叫“经”,在历史上有500多家注《孝经》的,也有多位皇帝亲自注疏《孝经》,它在民间也影响很大。成为既是经学又是蒙学的一部文本。它是一部专门传孝之书,因此,要弘扬孝道,肯定不能不重视它。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儒家的诸多经典对孝道问题都有广泛论述,如《论语》中也有19处论孝,后代编撰的很多通俗文本如《二十四孝》《后二十四孝》、历代正史上的“孝友传”,后世的《百孝图说》等都从实践上对儒家孝道理论与实践有补充发展,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孝经》,但又不能将之作为弘孝之唯一文本。而且,《孝经》为了突出孝的重要性,所讲的五等人之孝等思想也具有泛孝主义特征,这在现代生活中也未必是可取的。
&&& 在对青少年人群的孝道养成上,文化经典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和地方都在提倡读《弟子规》,这是很好的。但由于传统孝道的教训散落在诸多经典著作中,如关于青少年如何行孝道之礼,在《礼记·内则》中有非常详细仔细的规定,但又不可能让青少年直接去读《礼记》,我们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组织一批专家专门为青少年编一本新的《孝道读本》,可以包括规范与故事两方面,前者让青少年懂得怎么做,后者为他们提供孝道楷模。
&&& 王家亭:2003年, 我在我的长篇小说《孝悌格天》的后记的开头是这样写道:“我是用‘心’--‘孝心’和‘爱心写这篇小说的。这不仅因为王祥、王览是我的老祖宗,也不仅因为他们的故事对我影响太深太深,更非自诩自己为‘孝子’,而是我清楚的感到我周围的人绝大多数具有一颗‘孝心’和‘爱心’,他们是那么的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同时也是那么地希望得到子女晚辈们的孝敬和周围人的关爱--因此我断言:‘孝’、‘悌’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我再加上一句:“人类只要不用克隆来延续“孝”、“悌”就永远需要。”
  中国文明网:法律可以让人不敢越矩,制度可以让人不能越矩,只有“文化”,可以让人不愿越矩。孝道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意义体现在哪里?(孝生发家风更多内容)
&&& 王家亭:孝道的狭义是孝敬父母,但其广义是多方面的,她的衍申,她的升华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如“居处不壮非孝”,“为友不信非孝”,“莅官不敬非孝”、“战阵不勇非孝”,“‘愚忠’‘愚孝’‘非孝’”等等。把这些内容融入家风中,对于提升家庭成员素质,树立人生更大目标,激励为家庭、社会、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是非常有益的。
&&& 孝是一种家庭私人道德 可“立人”“齐家”
  中国文明网: “孝文化”以孝老敬老爱老为核心,讲孝道、正家风,影响民风,匡正社会风气,“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那么用一句话总结,“孝”对于个人、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分别意味着什么?(弘扬孝道能修身、能安家、能治国)
  肖群忠:孝是一种家庭私人道德,在现代社会不要让其泛化,主要还是弘扬它对“立人”“齐家”之作用,慎言以孝治国。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弘扬孝道,形成良好家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共建民族精神家园!
&&& 王家亭:孝是为人之本,治家(企)之要,立国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重要精神财富和思想武器。
&&& <font face="楷体_GB年1月17日上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孝感学院党委书记、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波,民俗学家、作家、知名博主艾君,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商雨佳,做客中国文明网,就“孝道文化内涵、现实价值”等话题畅谈“孝道在当代中国”,并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张慧磊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万石家风惟孝祶,百年世业在诗书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万石家风惟孝祶,百年世业在诗书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石,可最重要的还是要传承“孝悌”的家风,一个人要成就百年大业,最根本之处就是要读书,读“担”,为粮食的计量单位家中虽藏粮万担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联意在说明孝顺父母敬爱兄弟,才是万石祖业,百年传世的根本保证,读诗论经,按儒家的道德要求修身养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传统孝道与现代家风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0:01:26&)
1945字(1344/5)
( 10:11:40)
10字(43/0)
( 10:10:22)
26字(151/1)
( 15:29:24)
( 10:06:54)
22字(201/0)
( 10:01:26)
80字(135/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仁化周田村:文明家風從孝心做起--廣東頻道--人民網
仁化周田村:文明家風從孝心做起
&&&&來源:&&&&&
  “一眨眼就快到元宵了,這個年過得真豐富!”3月3日一大早,仁化縣周田鎮周田村的高六娣就笑瞇瞇地出來洗衣服了,讓她高興的,可不止是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而是她的孩子們都已經回來陪她過年了,這是她家這些年來過得最熱鬧的一個春節。
  記者了解到,周田村自去年被選為全省首個“孝心村”示范村以來,“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已經成為了周田村的立村之道。
  這個春節,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回村裡過年,整個村庄親情濃濃,暖意濃濃。
  南方日報記者 項仙君
  實習生 鄒碧穎 程苗
  把親家也接到村裡來過年
  “今年,做公務員的大女兒和在東莞、韶關工作的兩個兒子都回了老家,雖然年三十那天兒媳婦要上班,但是一下班,立馬開車回家。”高六娣高興地告訴記者,想到女方家的兩位老人也需要人陪,就和兒媳婦說好把親家一塊兒接過來,一大家子一起開開心心過了個團圓年。
  在周田村,拖兒帶女回家陪老人過年的可不止高六娣一家。
  村支書張宗式告訴記者,去年8月,周田村被仁化縣與“中華孝行天下工程組委會”共同選定為全省首個“孝心村”示范點,通過“樹孝風、定孝制、開孝堂、做孝事”等“四孝”活動,教育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知孝、行孝、揚孝。近日,周田村還被評為省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范點”。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已經成為周田村的立村之道。”張宗式頗有感觸地說,“習主席在今年春節團拜會上提出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的講話也讓村民們備感溫暖,這個年,因為孩子們都回來團圓了,村裡年味特別濃。”
  記者看到,周田村村口立著“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綠色宣傳牌,兩米左右高,中間“幸福周田人”的五個大字全部由村民們的照片拼湊起來,笑容融成一片,十分醒目。進村的路上,“孝心公約”“弟子規”“百孝篇”……舉目都是孝文化的宣傳長廊。
  村委會的辦公樓一層,專門辟出了一間房做保健按摩室,裡面放著3張按摩床。每到晚上,村裡的老人們就排隊來這兒,由孝行天下的志願者為他們按摩。有時,晚上還會用投影儀在院子裡播放《天下父母》《幸福人生》等孝老愛老的專題片,供村民們觀看。高六娣說:“自從開始建設孝心村,這裡好熱鬧”。
  辦公樓外面的宣傳板上“家庭美德(孝德)”一欄貼滿了村民的照片,據張宗式介紹,裡面的人選全部都是經由村民選出來的。比如一位叫做陳淑能的婦女,從四川千裡迢迢嫁過來,每次公婆生病都主動背進背出,毫無怨言。又比如,李清娥的公婆出了名“脾氣火爆”,但是李清娥總是任勞任怨,“從來不頂撞公婆,全村的人都很佩服她”。
  小學生踐行孝文化
  由於周田村外出務工人員多,3100多名村民中,平日住在村裡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因此,村裡和“中華孝行天下工程組委會”商議后,打算從娃娃抓起“孝順的傳統美德”。
  去年8月,“中華孝行天下工程組委會”派出了10名志願者,來到周田村,准備舉辦一次為期一周的夏令營,向孩子們進行孝行教育。
  除了村口貼出的“招生”海報,志願者們還在村委會工作人員的陪伴下走家串戶做宣傳。沒想到,一下子就有50多名小學生報名,佔了全村學生的四分之一,遠遠超過了組織者的預料。
  在村委會的支持下,志願者們將村委會工作大樓三層的一間房改造成了“道德講堂”。教室黑板的右邊貼上了張“弟子規學習評量表”,“給長輩捶背”“給長輩洗菜”“給長輩端茶倒水”……一共列出了15條具體的標准來衡量學生們的表現。一排排桌椅的后面,3個豎式的書架靠牆而立,內容從農業生產、居家生活到四書五經,學生們可以隨取隨看。
  在夏令營裡,往年假期中無所事事,隻能待在家裡看電視的孩子們被分成“忠”“仁”“孝”“義”4個組,不需要繳納任何學費,上午學習《弟子規》等中華經典國學,中午學習盛飯、洗碗,下午再由老師帶領做游戲、運動,傍晚家長來接送時,再上節1小時長的家長課,學習相互溝通,就可以回家了。
  在一周的時間裡,老師們號召孩子“定期幫父母洗一次腳、每周給父母清掃一次居所,每天陪父母聊一次天”,讓孩子成為孝文化的踐行者。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提著塑料袋在村裡撿垃圾,一周夏令營結束后,村民們普遍反映,村裡的衛生變得好了起來,孩子們變得更懂禮貌了。
  年前,周田村舉辦的為期一周的冬令營也剛剛結束,吸引了不少隔壁村和縣城的家長把自家小孩送過來教育。
  據仁化縣宣傳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孝心村”目前先在周田村展開試點,等時機成熟后,將在全縣進一步推廣。
(責編:陳霄、甘霖)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孝心作业心得体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