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助:建筑材料学 砂的筛分勘测定界报告 实践报告

建筑材料实训报告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二级建造师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建筑材料实训报告册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20080份文档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建筑工程事故,对建筑工程事故的原因研究中发现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因素是建筑材料问"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建筑工程事故,对建筑工程事故的原因研究中发现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因素是建筑材料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必须加强建筑工程的检测力度,确保建筑材料的各项性能要求满足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因而建筑材料检测对建筑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8/view-4948436.htm  【关键词】 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质量材料性能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是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还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引起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和检测问题是最多的。本文首先阐述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必要性,接着讨论影响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的因素,然后介绍主要建筑材料的检测手段和方法,最后针对当前建筑材料检测问题提出提升建筑材料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1 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建筑行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建材市场的发展,对于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建筑材料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仍旧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问题,甚至是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为要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首先使用合乎工程设计要求的建筑材料,对建筑材料做好检测工作,尽量避免建筑材料问题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这就需要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检测建筑材料,因而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十分必要。   2 影响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建筑材料的供应和堆放存在问题   很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几乎都存在建筑材料供应和堆放问题,没有根据工程进度制定材料供应计划,进场的工程材料堆放不规范,没有设立标识等操作,使得水泥很容易受潮变质,钢筋材料锈蚀问题非常普遍,这些问题都会降低建筑材料的性能,进而影响到工程质量。   2.2 建筑材料没有及时检测和漏检   建筑材料进场之前都必须对建筑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和试验,确保建筑材料满足建筑工程质量设计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出现材料漏检和及时检测等问题,很容易将不合格的工程材料和合格的工程材料混搭,并应用到工程中,人为制造工程安全隐患。   2.3 建筑施工技术和从业人员达不到工程质量要求   建筑材料检测必须使用专业的精密仪器和检测人员,施工过程中需要配置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他们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经验,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我国工程建筑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加上检测人员操作问题,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的增加,对建筑施工企业很不利。   2.4 建筑材料市场混乱   虽然我国建筑行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我国建材市场秩序还没有真正建立,存在各种品牌的建筑材料繁多的现状,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统一生产标准,但是各个厂家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差异,使得同类产品的质量差异很大,无疑给建筑工程材料选择增加一定的难度,很容易将不合乎工程质量的建筑材料应用到工程中。   2.5 建筑材料的检测技术落后   建筑材料检测是确保建筑材料质量的关键环节,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建筑材料检测方法、标准、流程等方面存在不统一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材料监管的难度,还有我国建筑材料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技术还相对比较简单,很多建筑工程采用传统的流程,不仅增加建筑材料检测的工作量,很容易出现各种误差,进而影响建筑工程质量。   3 常用建筑材料的检测   3.1 钢筋的性能和检测方法   钢筋材料本身具有高强度、可焊性、冷脆破坏性和可塑性等性能,但是不同类型和用途的钢筋的单项指标并不代表具有以上全部性能,对于钢筋性能的判定还需要依据常规试验的指标进行综合判定和评估,例如钢筋的生产时间年限,使用的技术条件、产品说明书、技术指标、极限强度、冲击韧性、化学成分等。   对于钢筋性能检测主要检测一下几项指标。首先是强度性能检测,通过钢筋强度试验机将检测样品固定在试验机的夹头内,然后进行拉伸,当测力度盘指针停止转动为钢筋的恒定荷载,继续拉伸,直至拉断为钢筋的抗极限荷载。其次是钢筋的延展性能检测,将拉断的钢筋的断裂两端对齐,由于拉断处会形成一个缝隙,应将该缝隙视为计入试件拉断后的标距部分长度以内,如果最近标距端点和拉断处的距离大于三分之一,则用卡尺测出被拉长的长度,如果试件在标距处或者端点断裂,则试验无效需要重新试验。最后是钢筋的弯曲性能检测,由于钢筋的弯曲性能最能够代表钢筋的力学稳定性,钢筋弯曲试验是检测钢筋力学性能的主要方法,是在规定的直径上将钢筋弯曲90度和180度,检测钢筋是否出现断裂、裂缝等现象,这还可以用于检测钢筋焊接接头的质量。   3.2 水泥材料的性能和检测方法   水泥是建筑工程重要的材料之一,水泥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基础的载体质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水泥的泌水性将会直接关系建筑工程构件的抗冻性能、抗渗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水泥的保水性是指水泥浆体不会在静止状态下析出水分,但是在振荡、吸水板等条件下将会析出水分,水泥抗渗性是指水泥构件抵抗水渗透的能力。   对于同一产地、规格、生产时间、进场时间的袋装水泥,按照每200吨为一检测批次,不足的200吨部分按照一个批次检测,散装水泥每一检测批次不得超过500吨,检测水泥的产品合格证、进场复验报告和出厂检验报告。在水泥使用过程中怀疑有质量问题或者超过出厂日期3个月的必须进行复验,按照复验结果处理。   3.3 砂的性能和检测方法
  砂的颗粒精细程度决定砂的细度模数,但是也不能够完全代表级配情况,砂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砂的级配情况和细度模数,高强度混凝土宜选择中砂和3.0-2.3的细度模数。由于砂中杂质含量会影响构件的抗渗、抗冻等其他性能,一般来说,总含泥量不得超过3%,泥块含量不得超过1%,云母含量不得超过1%,砂中含有硫酸盐或者硫化物,应用到混凝土中还需要进行耐久性试验。   砂检测采用烘干筛分发,称取烘干的样品500克,将其按照筛孔大小放在套筛的最上面,然后置于摇筛机内固定,筛10分钟后取出按照筛孔大小的顺序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筛出的重量低于样品的0.1%为止,然后按照此法进行直至筛完为止。   3.4 碎石的性能和检测方法   碎石也是建筑材料中重要材料之一,由于碎石具有强度高、高渗透性和孔隙率大等特点,多用于支撑结构或者地基中,还能够起到减少水对建筑构造的伤害。碎石的密实度是不能够只从孔隙比来衡量,即使相同孔隙比的碎石其密实度相差往往会很大,应以相对密度指标来衡量碎石的密实度。(见表1)   碎石检测按照以上的试样质量表进行取样,然后将试样放入组合套筛中进行筛分,筛10分钟后取出按照筛孔大小的顺序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筛出的重量低于样品的0.1%为止。然后将通过的试样和下一号的筛样进行筛分,直至完全筛分完为止。   4 提升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4.1 重视建筑材料的进场检测   对所有的建筑材料在进场前必须依据材料的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进行检测验收,检测方法有见证取样检测、普通检测、不合格复检和抽检等,对于不合格或者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4.2 加强建筑材料进场后的管理   进场后的材料必须与提交资料上的编号、规格、型号和品种上保持一致,并认真核对材料检测报告,对不同厂家、品种、型号和批次的材料要分类存放和管理,不得损坏和污染材料,对发现的问题要时间上报、整改和记录,以便能够随时追踪工程质量。   4.3 建立健全的建筑材料检测系统   健全的建筑材料检测系统主要包含工程名称、委托单位、监理单位、见证单位等,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工程提供材料检测数据,尤其是将不合格的检验材料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应对处理措施。   4.4 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的检测试验误差   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材料检测的法规开展,检测误差是由人为因素、样品因素和仪器因素等构成,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加强检测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标准操作,例如钢筋拉伸试验应该将钢筋拉伸至断裂为止,检测数据要求准确真实,减少检测误差,能够真实的反应材料的质量。   4.5 明确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提升建筑材料检测的认识 ,通过对建筑材料检测来指导建筑材料的采购和管理,使得每一个工程参与人员都明白建筑材料质量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确保施工材料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5 结语   建筑材料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十分重要,关系到社会公众的财产生命安全,必须加强建筑材料检测,建立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技术,确保合格的建筑材料应用到工程中。   参考文献:   [1]曾超府.浅谈如何加强我国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J].经营管理者,2013(19).   [2]林艳君.强化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J].门窗,2012(08).   [3]李钊.浅谈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2).   [4]张猛,李洪阁.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现状[J].科技信息,2010(08).   [5]王翔,叶雅程.浅谈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J].经营管理者,2010(0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专升本建筑材料学试题11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再生骨料水泥混凝土的级配优化试验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8年01期
再生骨料水泥混凝土的级配优化试验研究
【摘要】:研究了5种再生骨料级配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较小的最大公称粒径对混凝土强度有利.提出了微粉体系级配范围和关键粒径的概念,研究了硅灰单掺、矿渣和硅灰复掺、粉煤灰和硅灰复掺以及这3种掺和料复掺时的优化级配.指出了硅灰对获得紧密堆积体系不可缺少,且掺和料复掺时比硅灰单掺更为有效,这为堆积密实度计算结果所证实.流变学参数测定结果也表明,双掺15%(质量分数,下同)硅灰和15%粉煤灰时,浆体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最小,因而具有最优级配.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TU528【正文快照】:
所谓再生骨料,是指废弃混凝土、砖块等经过解体、破碎、筛分等再加工过程,重新用于生产水泥混凝土的材料.其中再生细骨料由于粉尘含量高、吸水量大等缺陷一般不用于浇筑再生混凝土.所以,目前的再生骨料混凝土主要是指利用再生粗骨料制备的混凝土.由于再生骨料水泥混凝土技术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邱怀中,何雄伟,万惠文,曹蓓蓓,肖开涛;[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蒋永惠,阎春霞;[J];硅酸盐学报;1998年04期
卢迪芬,陈森凤,吴建其,陶龙忠;[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徐亦冬,周士琼,肖佳;[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4期
郝文霞,张雄;[J];建筑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国田;孙素杰;徐永东;朱秀荣;陈照峰;;[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2期
潘波;[J];玻璃钢/复合材料;1997年05期
刘银,王静,张明旭,秦晓英;[J];材料导报;2003年07期
陈益民;贺行洋;李永鑫;苏英;;[J];材料导报;2006年08期
李鹏亮;席生岐;周敬恩;;[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徐健,阎宗岭;[J];重庆建筑;2003年01期
苏桦,张怀武,唐晓莉,向兴元;[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4年03期
郁可,郑中山;[J];材料研究学报;1995年06期
李蓉,严大洲;[J];电池;1998年02期
周双喜;陈益民;张文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双喜;陈益民;张文生;;[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李云霞;赵林;李秋义;;[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君达;陆厚根;田秋玉;;[A];第四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程辉;张佑林;朱昆泉;;[A];第四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哲;[D];四川大学;2001年
阎宗岭;[D];重庆大学;2003年
姚耀春;[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吴建华;[D];重庆大学;2005年
胡军;[D];浙江大学;2006年
赵志曼;[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杨中正;[D];郑州大学;2006年
华勇;[D];郑州大学;2006年
朱明;[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朱洪波;[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义;[D];广西大学;2001年
陈淑花;[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蒋林;[D];浙江大学;2002年
安子良;[D];广西大学;2002年
张金娅;[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马兰;[D];四川大学;2002年
焦礼静;[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黄伟;[D];浙江大学;2003年
徐斌;[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韩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婷,李惠强,覃亚伟,钟声华;[J];混凝土;2002年04期
邓旭华;[J];混凝土;2005年02期
徐亦冬,周士琼,肖佳;[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4期
张学兵,邓寿昌,邓旭华,王智超;[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郑建军;盛毅生;孔德玉;於建明;王章夫;;[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肖建庄;袁飚;雷斌;;[J];粉煤灰;2007年01期
李秋义;李云霞;朱崇绩;;[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5年06期
李俊;尹健;周士琼;李益进;;[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肖建庄,王军龙,孙振平,李佳彬;[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9期
水中和,邱晨,赵正齐,潘智生,万惠文;[J];国外建材科技;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笠井芳夫;;[A];生态环境与混凝土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占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赵伟;[D];武汉大学;2004年
李坤;[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张允宝;[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沈大钦;[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雷丽恒;[D];江苏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暴宁钟,冯新,陆小华,刘畅;[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4期
邢振贤,周曰农;[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李松岭,杜惠芳;[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张永娟,张雄,窦竞;[J];建筑材料学报;2001年01期
龙广成,王新友,肖瑞敏;[J];建筑材料学报;2002年03期
万惠文,水中和,林宗寿,肖开涛;[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华君;[J];中外公路;1980年05期
王海;;[J];建筑技术;1981年03期
刘革;;[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1985年02期
沈金安;;[J];中外公路;1986年05期
赏瑜;;[J];公路;1988年10期
曹克平;;[J];中外公路;1991年06期
胡维藩;张自学;;[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3年02期
;[J];特种结构;1995年03期
孟庆伶;[J];铁道建筑;1997年12期
柳桥邦生,张志勤;[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孔德玉;刘维先;方诚;陈元朋;;[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陆凯安;;[A];新型建筑材料技术与发展——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新型建筑材料论文集[C];2003年
毋雪梅;杨久俊;黄明;;[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毋雪梅;杨久俊;黄明;;[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上册)[C];2003年
杨久俊;毋雪梅;芦青;海然;张海涛;张磊;黄明;;[A];第二届中国商品粉煤灰及磨细矿渣加工与应用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冯乃谦;;[A];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第五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C];2004年
冯乃谦;马骁;;[A];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第五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C];2004年
唐明;张大利;;[A];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第五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C];2004年
冯乃谦;;[A];生态环境与混凝土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笠井芳夫;;[A];生态环境与混凝土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陆凯安;[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张玉秀;[N];中国改革报;2003年
蒋冬青;[N];中国建材报;2003年
汪敏华;[N];建筑时报;2003年
刘荣慧;[N];中国建材报;2004年
记者 罗序文 实习生 姚娟;[N];湖北日报;2004年
汪敏华;[N];解放日报;2004年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水泥所
田培;[N];中国建材报;2005年
;[N];广东建设报;2005年
北京中建建筑科技研究院
陆凯安;[N];中国建材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跃东;[D];同济大学;2006年
杜婷;[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奥兰尼(Akinkurolere Olufunke Olanike);[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李九苏;[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占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王莉莉;[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肖开涛;[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毋雪梅;[D];郑州大学;2004年
赵伟;[D];武汉大学;2004年
李娟;[D];河海大学;2005年
孟宏睿;[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张鹏;[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王娟;[D];郑州大学;2005年
李坤;[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勘测定界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