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可以买到西蒙 波德卡波娃 种子的书 第二性

  1982年,即萨特逝世的第二年,《告别萨特》出版。这是西蒙?波娃的封笔之作。
  本来,1972年《清算已毕》出版后,她就说自己不再写小说、剧本、评论之类,准备结束自己的写作生涯了。萨特逝世后,那一缕深切的思念之情令她每每不能自己,于是她饱蘸着无尽的情思,写下了最后这一部传世之作。该书被评论界视为萨特逝世后出版的关于萨特的最有价值的书。
  《告别萨特》由10年回忆录和同萨特的长篇谈话两部分组成。在回忆录部分里,西蒙?波娃逐年逐月记述了萨特最后10年的生活情况,他经历的各种重大事件,他的日常生活起居,他的写作,他的旅行,他同女人的交往,他的病情以及与病魔和命运的抗争……10年同时也辐射着萨特的整个一生。
  由萨特所作的口述自传,对自己一生进行了总体回顾,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份遗嘱和交代,是难得的第一手传记材料。
  正如一位法国文学专家所说,在20世纪法国文学中,西蒙?波娃是一个最大的回忆录作家,她的4部自传体回忆录和这本《告别萨特》,其规模之巨、篇幅之大,迄今仍无人出其之右。这不仅仅是一个在此领域中有多大的写作规划,笔耕劳动有多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回忆素材有多大的储藏量以及这些素材具有多少社会价值的问题。写回忆录,首先要有可供回忆、值得回忆并为世人感兴趣的生活经历。在这方面,西蒙?波娃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势,她具有写回忆录的充分而为社会广泛承认的自我价值。身处于被称为“世界中心”的巴黎,而且,她不是一个人,她是两个人。她与萨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而与她结为一体的这个人,既是法国20世纪文学中一个第一流的大作家,又是标志着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中一特定阶段的里程碑。半个多世纪里,她与萨特参加了那样多的世界性的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从4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到50年代到60年代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成为法共的同路人等等;此外,他们还在世界上作了那么多的旅行,足迹遍布了欧洲各国、美洲、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亚洲的中国、日本……与之交往的不仅有同时代思想文化界几乎所有的精英,而且也有周围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普通人物。所以,当她在后期投入主要精力把这一切记述下来之后,卷帙浩繁的几大卷回忆录就以“色彩缤纷的宏大景观,万钟齐鸣的协奏声势,百川汇合的浩荡气派呈现在世人面前”,而几乎成为本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法国以至欧洲的一部大事记、编年史,一幅视野广阔的世界图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中找出欧洲20世纪中期历史发展的真实脉络;对社会主义思潮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中得到若干启发与思考;对社会风气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中拾获某些生动的画面与情节;对西蒙?波娃和萨特本身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中体味和触摸到这一对终身伴侣的有血有肉的鲜明个性和不同丰采。
  西蒙?波娃一生中的主要著作,由8部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集、8部理论著作、7部散文作品、7种回忆录与自传组成。其中最具影响与代表性的,要数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一代名流》、被称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和鸿篇巨制、卷帙浩繁的回忆录了。
  《告别萨特》出版后的第5年,即1986年,78岁的西蒙?波娃与世长辞了。法国总统密特朗称她是“法国和全世界最杰出的女作家”,她所留下的在整个法兰西民族文化史上亦堪具分量的精神遗产,使她得以不朽者身份进入自己的历史座席。
  她身上缀满了色彩缤纷的称号:
  存在主义思想家与文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女权主义理论的先驱;
  骇世惊俗的才女;
  激进的左派人士;
  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
  萨特的既非妻子又非情妇的终身伴侣与战友;
  契约式爱情的发明者之一;
  作为一个反抗传统、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西蒙?波娃在男性上帝占统治地位的世界里,在只有少数杰出男性才能问津的精神文化创造领域里所取得的杰出成绩,足以令世人瞩目,历史永铭。而在性爱关系上,她那大胆向传统挑战的鲜明个性中,更注入了一种骇世惊俗的成分。
  所有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西蒙?波娃在有限的生命中,凭着她丰富的著作、她著作中所表述的独到而深刻的思想,以及她在与萨特的特殊关系中所展露的鲜活的个性,创造出了生命的永恒。
  那个在孩提时代喜欢幻想,喜欢去祖父的乡下庄园度过夏天,出于爱国热情将妹妹的一个德国造的塑胶娃娃踏成碎片,稍大后偷偷阅读性描写读物的西蒙?波娃仍在;
  那个在少女时代把“当一个名作家”的誓言写到同学的留言簿上,企盼自己是作为英雄的伴侣而生,在一次次涉足不良场所的冒险中品尝畅快或害怕的西蒙?波娃仍在;
  那个在青年时代与萨特缔结契约式爱情,不想结婚,不想生小孩,不想让家庭制约,双方在心心相印的同时不排除与别人有邂逅艳遇,而事实上不乏猜忌、妒嫉和落寞的西蒙?波娃仍在;
  那个因出版《第二性》而被咒为“性贪婪、性冷淡、淫妇、慕雄狂患者、女同性恋者、流产百次的女人、偷偷当母亲的女人”,而当事人却在一片臭骂声中自得其乐--“一种成功的乐趣,一种突破了传统女性状态的乐趣,与男性上帝平起平坐的乐趣,一种高踞于精神领域之巅峰、眼见脚下一片鼓噪的乐趣,一种自我实现了的乐趣,一个确认了自己力量的乐趣”的西蒙?波娃仍在;
  那个酷爱旅行,酷爱读书,酷爱写作,酷爱生活,酷爱正义和自由的“具有男子的智力和女性的敏感”,始终具有深深吸引着萨特的漂亮面容的西蒙?波娃仍在……
  与其说她已安详地辞世,不如说她是含笑地退场。一个警句将不时如风铃般响过岁月的殿宇与云空--“女人并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变成的。”
西蒙?波娃著作一览表
  1943年《女宾客》(小说)。
  1944年《庇吕斯与西奈阿斯》(论著)。
  1945年《论人》(散文)。《吃闲饭的嘴》(戏剧)。《他人的血》(小说)。
  1946年《人都是会死的》(小说)。
  1947年《论暧昧的道德》(论著)。
  1948年《美国纪行》(散文)。《存在主义与国家智慧》(论著)。
  1949年《第二性》(论著,共2册)。
  1954年《一代名流》(小说)。
  1955年《特权》(论著)。
  1956年《得过且过的美国》(散文)。
  1957年《长征》(散文)。
  1958年《闺阁淑女》(自传第一部)。
  1960年《盛年》(自传第二部)。
  1962年《杰蜜拉,早晨近矣!》(与人合著)。
  1964年《时势的力量》(自传第三部)。《安详的辞世》(散文)。
  1966年《好形象》(小说)。
  1967年《被毁的女人》(小说)。
  1970年《老年》(论著)。
  1972年《清算已毕》(自传第四部)。
  1980年《精神的优势》(小说)。
  1982年《告别萨特》(回忆录)。西蒙·波娃 -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无神论者,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伴侣。&学派/流派: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主要领域: 、、著名思想: 模糊伦理学、女性伦理学、存在女性主义 受影响于: 、沃斯通克拉夫特、、、、、、、、、施影响于: 、、德勒兹、、帕格利亚、弗里丹
西蒙·波娃 -
西蒙·波娃1931年,西蒙·波娃到教书。萨特则到勒哈佛尔任教。这期间,一个名叫奥尔嘉的女子走进了他们俩的生活。这个三角关系虽然在二人的爱情旅途中占了很短暂的时间,但却留给西蒙足够的题材来完成她的处女作。1939年,二战爆发。萨特上了前线。在炮火的间隙里萨特每天都给他“亲爱的迷人的河狸”写情书。(“河狸”是西蒙的昵称)1945年,萨特与西蒙及几个朋友共同创办“存在主义”哲学的月刊。1943年,她的《女宾客》一书面世,受到读者的喜爱,当年被提名为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从此,她走上了专业作家之路。 1949年,被后人奉为“”的“圣经”的出版。1954年,以《达官贵人》获龚古尔奖。1955年9月,萨特和波娃曾来中国访问,写了一书。此行的结果是《长征》的问世。西蒙晚年将萨特给她的情书刊行于世。书名《致河狸的书信》。可惜的是:“河狸”的回信却一封也没编进去。日,西蒙·波娃于巴黎去世。享年78岁。西蒙的逝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反响。各种美誉纷纷而至。而当时的法国共产党总书记的话尤其深刻:“波娃远不同意共产党人的所有观点,她同我们的争论是毫不动摇的,但我代表法国全体共产党员向她致意,因为她始终代表着我们社会进步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
西蒙·波娃 -
主要作品、《永别的仪式》、《达官贵人》、《女宾》、《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建立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皮鲁斯与斯内阿斯》等。所获奖项小说《达官贵人》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
西蒙·波娃 -
波娃将存在主义哲学和现实道德结合在一起,写过多部小说和论文,她的小说《达官贵人》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的主题在于说明知识分子不能为革命和真理同时服务,两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虽然不同,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都失败而牺牲了。此外她还写过多部小说如《女宾》,《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以及论文《建立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皮鲁斯与斯内阿斯》等,提出道德规范与存在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
西蒙·波娃波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书中认为,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女人并不是生就(born)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becomes)的……如果说在青春期以前,有时甚至从早期,在我们看来她的性征就已经决定,那不是因为有什么神秘的本能在直接注定她是被动的、爱撒娇的、富于母性的,而是因为他人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要素。于是她从小就受到灌输,要完成女性的使命。男性亦然。这是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
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极度畅销,对造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
西蒙·波娃 -
为何不结婚和蒙娜·波伏是本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和大作家。他们两人的名字在今天早已远播全球,而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们二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其中最有争议、也最有独创性的就是二人终生生活在一起,但绝不去履行结婚手续。然而,尽管如此,谁也不能否定他们两人比好多夫妻更像夫妻,他们是、是、是,当然也是。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故事?他们究竟给我们的时代带来了什么影响?1929年夏日的一天,西蒙娜经马欧的介绍,认识了萨特。他们两人很快就单独约会了。每天清晨,西蒙娜只要能溜出家门,就一定要去见萨特。他们在一起谈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朋友、、生活、前途……长久的散步和漫长的谈话让他们彼此欣喜不已。萨特后来回忆了第一次见波娃时所留下的印象:“我认为她很美,我一直认为她美貌迷人,波娃身上不可思议的是,她既有男人的智力,又有女人的敏感。” 波娃后来也同样说过:“我和萨特的关系是我一生中不容置疑的巨大成就,三十多年来,我们只有一次在就寝时是不和谐的。” 他们的恋爱的确是谈出来的,是思想上的共振,以及感觉上的共鸣。萨特从十岁起就写了、、、、、和一部小说。他一直对他遇到的姑娘们说,她们也应该写作。他说一个人只有创作虚构出来的作品,才能避开生活中的遭遇。而且他决不想成为一个有妻室的人,他决不结婚,决不会过安定的生活,决不会用财产填塞他的一生。他只想周游世界,积累对他的写作有好处的种种阅历。 西蒙·波娃西蒙娜在理论上也喜欢过冒险生活、耗费精力和一切过激行为。对她来说,毕业就意味着自由,从家庭中走出。但她从未想到她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十八岁时,她写了一部小说的开头几页。小说写的是一个十八岁少女终日关心的事情是保护自己免遭他人纠缠。 可是,西蒙娜毕竟是一个女性,她认识到,对一个姑娘和她受的教育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一个女人应该结婚。但萨特却绝对讨厌婚姻生活。 萨特建议结婚,但他明确指出,婚姻的俗套将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一致认为,表现得和他们的信念一致是合乎道德的,并认为独身状态理所当然。他们两人都感到只要二人永远相爱并生活在一起就够了,这就是婚姻的本质,而勿需去办理什么手续。同时双方都保留一个空间,只能使双方的感情更加深入。的确,他们的恋情越来越深入,变得更为相互需要,他们决定彼此决不分手。他们考虑的只是短暂的分别,而不是非常孤独的逃避。西蒙娜写道:“我们不发誓永远忠诚,但我们的确同意延迟任何分手的可能性,直到我们相识三四十年的永远的年代。” 人生解读西蒙·波娃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她既做到了我心飞扬,又做到了爱你如昨,才会谱写出传世之作。断断续续间,总算是大致浏览了我所崇敬的女人。西蒙·波娃,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女人,一个一生执迷于爱的女人。透过她与萨特一生一世的爱情的誓言,如常人所能理解的只是萨特的身边不乏女人,而西蒙也有几个肝肠欲断的恋人。他们这种独特的爱情宣言,允许两个鲜活的个体呈现出开放、自由的性爱观,但彼此又非常明了他抑或她都是第一位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使他们终于险些渡过外界的种种诱惑而最终又回到彼此的灵与肉的交流中。 西蒙·波娃西蒙与萨特的身上也有着凡夫俗子的烙印,当他们彼此游离于世俗外,尝试着刻骨铭心的爱情时,他们同样也会为新的恋情燃烧与疯狂,最终却又拗不过他俩爱情盟约的自律。于是,在探究和找寻西蒙与萨特的心路历程时,最后的答案却是异常的肯定,天才的喜新厌旧,最终又为天才的执信回到了最初的诺言。因为只有在真诚的融合中,才可能构筑世上牢不可破的爱情堡垒,那就是彼此之间绝对的忠诚与相对的自由。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个性使两位文学大家的感情生活变得如此经典与耐人寻味,在特定的三维中打造出了如此这般空前绝后的爱情神话。 若要套用国人的“论”的话,猜西蒙定是一个属蛇的女子,命中注定要迎接这一场轰轰烈烈的。一生完成了那么多形式多样、富有影响的作品:小说、散文、哲学论文、社会调查等;一生在经济上又与萨特是互相独立,完全不依附男人的新女性;一生游遍了世界各地,享尽了人间的良景美肴。在这一点上,忽然让我想到了故去的三毛,她同样也写过很多,也去过很多地方。唯一不同的是三毛是个缺乏爱情滋养的憔悴的夜归人,而西蒙则是在萨特不老的爱情里编织着各种仙梦的小姑娘,哪怕在她四十多岁荷尔蒙减少、更年期来临之时,依然有小她多年的少年郎向她扑来。西蒙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她既做到了我心飞扬,又做到了爱你如昨,才会谱写出传世之作。让我心跳不已的并不是二人漫漫五十年的爱情长跑,倒是他们二人才智上的比拼与互补及渐入佳境的默契,对生命欢悦的体会,以及真爱的对撞与吸引,使他们成为后人剖析时的真实伟人。西蒙·波娃其实真爱在人生之中并非一次。但是,历史回答了这一切,西蒙或许超脱世俗之上,更加体会到永恒的爱只有一次。西蒙的从容、淡定应该是征服萨特的特质,这使他们能真正达到无他无我、亦他亦我的自为,却又一生一世紧紧相随的永恒之爱。所以,也只有西蒙这样的奇女子才能与萨特相提并论,因为西蒙是惟一的。而萨特身边的陶乐丝、奥尔加、阿莱特……等女人,终将成为过眼云烟。萨特一生不变的爱情女主角仍就非她莫属——西蒙仍是萨特情有独钟的独一无二的女人。在肉欲与爱情的多元化伴侣之选择中,他们并没有因为美丽的邂逅而迷失自己,同样将各自放在掌心中紧紧相握,传递着彼此的温暖,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心爱人。所以,才演出了一幕超乎世俗的精彩人生。我倒因此而有理由相信,正是靠着彼此永恒的激励与支持,使他们都成为彼此作品的第一阅读人。西蒙的智慧应是她战胜萨特身边众多女人的法宝。一个有着男人智慧的女人,又集女人的敏感于一身的奇女子,凭着她的博学、勤奋和坚定不渝的追求,终究打造出一个名扬天下耐人寻味的法国女人。当然,他与她的赤裸对话,并非源于各自的忠诚,这或许是法兰西民族的天性使然。这种独特的民族本性,在我们东方人眼里真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我们灌输的是爱一个人好难,何况他们能在彼此的相爱之中,互相激励成为一代大师级名人而熠熠生辉。
西蒙·波娃 -
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另一位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日,西蒙·波娃的逝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反响。各种美誉纷纷而至。而当时的法国共产党总书记马歇的话尤其深刻:“波伏娃远不同意共产党人的所有观点,她同我们的争论是毫不动摇的,但我代表法国全体共产党员向她致意,因为她始终代表着我们社会进步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8次
参与编辑人数:1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07:41
贡献光荣榜
西蒙·波娃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当前位置: &
【此书被誉为“一部敢于观察的伟大作品”,与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女人》齐名】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此书被誉为“一部敢于观察的伟大作品”,与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女人》齐名】(图1)
电&&&&&&话:
开&&&&&&本:
页&&&&&&数:296页
字&&&&&&数:
I&&S&&B&&N:
售&&&&&&价:20.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兹丹卡·波德卡波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