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建筑奖什么时候揭晓?

提示:因您IE版本过低,访问本站可能显示异常,建议您升级IE或使用Webkit内核的Chrome浏览器来浏览。点击下载: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时间: 08:40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综合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  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当地时间3月17日宣布,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伊东今年71岁,其建筑师事务所位于日本东京。伊东丰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
  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当地时间3月17日宣布,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伊东今年71岁,其建筑师事务所位于日本东京。伊东丰雄是第六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此前的五位日本籍得主分别是: 1987年获奖的丹下健三(已故)、1993年获奖的槙文彦、1995年获奖的安藤忠雄、2010年获奖的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团队。
  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全球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本届颁奖典礼将于5月29日(星期三)在美国波士顿的约翰&F&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举行。这将是波士顿首次举办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典礼,而颁奖礼地点的选择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的设计者贝聿铭曾在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殊荣。
  伊东丰雄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就职于菊竹清训联合建筑师事务所,1971年,在东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把它命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1979年,他将公司的名字改为伊东丰雄建筑师事务所。
  他曾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其中包括2010年第22届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2006年英国建筑师皇家学会皇家金质奖章;2002年第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认为,伊东丰雄是一名&永恒建筑的缔造者&,并称赞他&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以及其作品中所散发出的诗意之美。&
  在得知获奖消息后,伊东丰雄表示:&建筑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从事建筑设计时,我始终铭记:如果我们能够摆脱所有这些限制哪怕是一点,就能设计出更舒适的空间。但是,当一栋建筑完成后,我会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而它又转化成我挑战下一个项目的动力。因此这个过程也许在未来还要不断地重演。因此,我永远不会固化自己的建筑风格,也决不会满意于自己的作品。&他总结道。
  1971年他最初的作品之一是位于东京郊区的一所住宅。这座被称为&铝屋&的建筑由完全包裹在铝材中的木头框架组成。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是住宅。1976年,他为自己的姐姐设计了一座住宅,当时她刚刚丧偶。这座房子被称为&白色U形&,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伊东丰雄作品的关注度。谈到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大部分作品时,伊东丰雄解释说,自己一直在尝试通过极简主义手法来消除人们对其作品的常规理解,创造出可以与空气和风相媲美的轻盈建筑。
  他认为,2001年在日本宫城县仙台市完成的仙台媒体中心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峰之一。在费登出版社发行的《伊东丰雄》书中,伊东丰雄说:&媒体中心在许多方面有别于一般的公共建筑。虽然这座建筑主要功能为图书馆和艺术画廊,但管理方一直积极致力于模糊不同使用之间的界限,除去各种媒体之间的固定障碍,逐步唤起文化设施今后所应该具备?的形象。&
  从2010年开始,东方建筑师已经三度斩获普利兹克建筑奖:2010年是日本的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团队,2012年是中国王澍,而今年是伊东丰雄。东方建筑的重要性愈显突出。
  伊东丰雄代表作品
TOD'S旗舰店
仙台媒体中心
银色小屋(住宅)
本文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综合责任编辑:
ChinaBIM专访上海鲁班软件集团董事长杨宝明
马教授就移动技术与BIM结合、云技术对BIM的推动、基于BIM技术的IPD、BIM人才培养以及BIM大赛等多个BIM方面话题进行了探讨。
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与北京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成寿寺示范工程”项目,是国内首个应用Baohouse体系的钢结构百年住宅。
第二届&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及房地产企业协同工作中的应用&国际技术交流会于日在北京圆满结束。此次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地产专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中国BIM门户摘要:日凌晨本网第一时间报道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同时本网也在第一时间内采访了业界知名人士表达了他们对今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看法。以下是对王昀的采访。
王昀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
王昀&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副教授。
Q:筑龙网 A:王昀
Q:请问您怎么看待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坂茂?相邻两届都颁给了日本建筑师,这说明了什么?
A:首先恭喜坂茂先生获奖!1、从这么多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日本建筑师占了特别大的比重(共7位),这说明日本建筑师经过多年努力获得的建筑成就,在建筑方面的思索和探索得到了大家的肯定。2、探究日本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或许有一定的参考,因为日本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果从相同根源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同样的东方文化,日本的建筑师怎样逐步走向世界。每位日本建筑师所经历的不同历程,可以看到一种发展脉络,这种脉络是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坂茂在日本建筑师当中,是个非常独特的建筑师。他选用纸做为建筑材料,强调其再生与利用,这种从建筑材料是开始的环保姿态,表明在当今世界资源不断消耗过程当中,相关的奖项更加关注资源问题,更加关注再回收、再利用问题,建筑师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建筑问题,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事。在我们的建筑当中,特别是在装修过程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环保、再利用可能是个新的举措。怎样用最少的资源来解决人的生活问题,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大上和豪华。坂茂设计的建筑很朴实,没有花哨的造型,但是思考了很多能源问题,包括他以前的一些重建项目。这或许是普利兹克建筑奖从立足于一个建筑本体的评判,逐渐转向对社会有贡献的建筑师,建筑师对社会关注的态度。强调建筑师对社会的责任问题,这或许是个新的开端。
信息展播台今年的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建筑奖大家预测一下获奖得主? - 米需爱网 - 老鼠爱大米,人人需要爱!
今年的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建筑奖大家预测一下获奖得主?
[转载]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
  日,美国洛杉矶 ——
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获奖者将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
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获奖者将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说明获奖原因:“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为杭州附近的一个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这个作品于1990年完成。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做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1997年王澍和他的妻子陆文宇在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对于工作室的起名,他的解释是:“对我而言,不管我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的,都是一样的。”他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与字典中解释的定义很相近:“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在王澍的概念里,“兴趣”这个词就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
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如何让建筑自然的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
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他的其它重要作品全部是在中国完成的。主要作品包括2005年完成的宁波美术馆项目,同年完成的宁波五散房项目,并荣获2005年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他在宁波的作品还有2008年完成的宁波博物馆。在他定居的城市杭州,王澍于2004年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于2007年落成。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王澍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2007年,他在杭州还建造了由6个26层的高塔组成的大型高层**公寓“钱江时代-垂直院宅”,并因此获得2008年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他的作品还有2006建成的金华“瓷屋”茶室,2009年完成杭州南宋御街博物馆。王澍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他从2000年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1998年他毕业后,正是在那里开始了他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研究。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他经常在全球各地的大学开展讲座,在美国就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宾夕法尼亚等大学讲学。他参加了威尼斯、香港、布鲁塞尔、柏林和巴黎等重要国际性展览。
当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荣幸了。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2011年评选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来自英国的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他是世界知名的建筑资助人,现任蛇形画廊信托公司董事长,曾担任英国艺术委员会和泰特美术馆主席,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密斯?凡德罗档案馆前任董事;亚历山大·阿拉维那,智利建筑师和埃勒门达建筑公司常务董事;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中国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张永和;来自英国的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扎哈?·哈迪德;来自澳大利亚的200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格伦?马库特;来自芬兰的尤哈尼?帕拉斯马是一名建筑师、教授和作家;凯伦?斯坦因是美国作家、编辑和建筑顾问;常务理事玛莎?索恩是西班牙马德里IE建筑学校负责对外事务的副院长。
环球网记者赵小侠报道,据美国中文网2月27日报道,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的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
据报道,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
Pritzke)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他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普里兹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历届获奖名单:1979年,第1届,菲利普·约翰逊,美国;1980年,第2届,路易斯·巴拉甘,墨西哥;1981年,第3届,詹姆斯·斯特林,英国;1982年,第4届,凯文·洛奇,美国;1983年,第5届,贝聿铭,美国;1984年,第6届,理查德·迈耶,美国;1985年,第7届,汉斯·霍莱因,奥地利;1986年,第8届,戈特弗里德·玻姆,德国;1987年,第9届,丹下健三,日本;1988年,第10届,戈登·邦夏,美国;奥斯卡·尼迈耶,巴西;1989年,第11届,弗兰克·盖里,美国;1990年,第12届,阿尔多·罗西,意大利;1991年,第13届,罗伯特·文丘里,美国;1992年,第14届,阿尔瓦罗·西扎,葡萄牙;1993年,第15届,槙文彦,日本;1994年,第16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法国;1995年,第17届,安藤忠雄,日本;1996年,第18届,拉斐尔·莫内欧,西班牙;1997年,第19届,斯维勒·费恩,挪威;1998年,第20届,伦佐·皮亚诺,意大利;1999年,第21届,诺曼·福斯特爵士,英国;2000年,第22届,雷姆·库哈斯,荷兰;2001年,第23届,雅克·赫尔佐格,瑞士;皮埃尔·德·梅隆,瑞士;2002年,第24届,格伦·马库特,澳大利亚;2003年,第25届,约翰·伍重,丹麦;2004年,第26届,扎哈·哈迪德,英国;2005年,第27届,汤姆·梅恩,美国;2006年,第28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巴西;2007年,第29届,理查德·罗杰斯,英国;
2008年,第30届,让·努维尔,法国;2009年,第31届,彼得·卒姆托,瑞士;2010年,第32届,妹岛和世,日本;西泽立卫,日本;以及2011年,第33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葡萄牙。
普利兹克家族之所以选择赞助建筑领域奖项,是因为他们对建筑艺术的强烈兴趣,以及他们在世界各地打造凯悦集团的酒店;而且由于建筑是一项极具创造性工作,但未包括在诺贝尔奖之中。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程序参照了诺贝尔奖,最终的裁决由一个国际委员会做出,所有的审议和投票都是保密进行的,保持着持久的提名制度,每年收到来自全球各地众多国家数百份提名。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这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例如:叙事性。就像王澍在表达他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时,他提到通过中国古人在自然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的不同活动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中“人本”的设计概念,以及凸显其中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也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在他的名画《五泄山图》所表达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凭着对陈洪绶作品的独到理解,王澍在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设计方法,及通过多个空间切面来反映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建筑形态和人活动方式的变化。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设计,是确立王澍在中国建筑界地位的代表作品,特别是象山二期工程,无论是体量和建造规模都是惊人的。而最重要的是,许多建筑类型是王澍独创的,这一点在中国非常重要。我们为象山二期设计的空间的复杂性和类型的丰富性而感到震撼,同时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宁波博物馆
2005年6月,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采取国际邀请竞赛的方式,邀请国内外7家著名设计单位德国GMP建筑设计事务所、法国AREP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参加宁波博物馆设计。经市民投票评选(25%权重比例),专家会议评审(75%权重比例),最终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为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中选方案。
王澍认为,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伊始就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有机结合,使之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其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如行进中之巨舟,耐人寻味。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窿起出五个单体,各具状态,形神兼备,观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成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尺度;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
  王澍认为,如果造型的表达还是抽象的话,那么在外墙材料上的探索就是具象体质感的表现。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瓦爿墙”汲取传统建筑元素并运用现代施工工艺技术,经过反复实验运用在宁波博物馆24米高的墙面上,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安全和墙面牢固,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表达地域文化和特殊意蕴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是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竹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宁波博物馆外墙面“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的使用,体现了肌理质感和色彩融入自然与周边环境之和谐美,达到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建筑观”,在继承发扬宁波传统建筑文化中又承载传播历史信息。
  最后,王澍还就宁波博物馆建筑施工亮点进行了概括:
一、大跨度钢结构混凝土梁。主入口大通道8榀27米大跨度横梁与立柱,采用劲性钢结构作为钢骨、外包钢筋混凝土形成桁架的施工技术和工艺,确保了大跨度结构承载负荷的安全性。
二、倾斜的柱、梁。主体框架柱、梁在8.6米标高以上逐渐向外或向内倾斜,并根据顶层5幢独立建筑不同的位置和造型,使之倾斜角度不一,施工单位采取了斜柱按梁做法,先安装斜柱的侧模,再绑扎柱钢筋,确保了倾斜点、倾斜角度的准确定位。
三、不设伸缩沉降缝。主体建筑平面长144米、宽65米不设伸缩缝和沉降缝,运用后浇带、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和增设抗裂纤维等分段后张预应力方法,减少因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
普利策奖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
女人会关注没有意义的细节,而男人永远想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经常是非常危险的,那些事情对生活是有伤害的。
&我当年说过中国只有一个半现代建筑师,一个就是我。这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不吐不快。虽然我为说这话日后付出一些代价,但是我不太在意。
我认为现代意义的建筑师和传统的工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作为一个现代建筑师,你出现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你可以提出一个梦想,可以去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找一种材料,然后运用这种材料组织整个工程去实现你的梦想。现代建筑师掌握了一种职业权力,他能设计一个人、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
这几十年,中国所有人的生活几乎都在重新计划,建筑师和规划师已经远不是扮演着一般意义给你设计一个房子的角色,他很深地介入了社会变革。在这个时候作为建筑师,如果没有批判性,没有自觉性,恰恰你手上掌握非常危险的专业权力,这样的建筑师就是不称职的。
房子,我们需要巨大的房子
  现代社会,人们要求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得庞大无比,房子,我们需要巨大的房子,因为人的欲望在无限膨胀。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人变成了世界的主体,人的地位上升而压倒了自然、整个地球的一切位置。用现代主义时期的思维来理解,巨大的尺度来象征权力和财富,人们对大住宅面积的追求,就是用大来强调自己的财富,这时候我们失去了对合适尺度的把握。城市到处都是巨型建筑,它完全和你失去了亲切的关系。好像一切从天上来,像上帝在规划城市的态度,而不是从非常小、我们人生活的空间开始设计一切。
  而我从中国园林传承了八个字的尺度观——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既要适应今天的巨型尺度,又要继承传统,这时候需要一种非常有效的思考模式。比如在小房子里设计6米高的门,这就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这样做的时候,一个小的建筑和今天城市的尺度发生了关系。
  这是一种自觉,不是按照一般的意义去处理尺度所谓的协调关系,而是用一种互为矛盾的尺度,把尺度这个问题本身变成一个问题。中国园林大量使用这样的技巧。比如说要把几百里之外一千米高的山压缩在几百平方米的小院子里面,你必须使用矛盾尺度的办法。反过来讲我们面对生活也一样,这八个字用来处理生活问题也是非常有效的。当你做小事情的时候,你需要想得非常大、非常深远;在做大事情时则需要对细节有把握。
  这些年我主要的工作就是试图通过一些示范性的创作,能够让大家看到,我说的中国人文价值观,建筑应该是如何做的。有人说我的作品偏执,我不认同。我总是要把日常的东西做出不一样的感觉,这是我基本的想法。建筑是想象和现实的叠加,因为从来没有一种生活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的。即使最普通不过的老百姓的生活,除非他是原始主义状态的人,他一定有他生活的梦想和想法。所以我想在日常的建筑当中强化想象设计的特质。
我提倡的是坚定的消极态度
  童年的那段生活对我很有影响。我生活在戈壁绿洲一个师范学校里,那时候老师和学生都不上课,除了每天一个小时读老三篇之外,剩下的就是把校园内可以开发的土地全部开发成农地。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乌托邦的状态,一个大学,本身又是农业试验区,大家一边读书一边劳动。
  我经常感觉我做“象山校园”作品几乎是把我童年感受到的东西,又做了一遍。我记得在新疆非常寒冷,父辈们习惯于像沙龙一样聚会,几十个人聚在一个人家里,喝着咖啡,谈鲁迅、普希金,都是非常美好的生活。
  于是,我设计的象山校园,房子的屋顶变成了可用场地,人们可以在屋顶上课,也可以散步。如果教室不够,你看那边那棵树下有凳子,为什么不在树下上课呢?我希望人们在这里,逐步去恢复一些慢生活的能力。我把整个场地建筑建完之后,剩下的土地全部租给农民,作为农地进行耕种。学生们在上课之余,可以看到另外一种劳动的方式在面前呈现,农作物在四季当中的变化和生长,自然的河道成片的芦苇,到处种的萝卜都在开花。
  我每一次设计都在设计一个有差别的世界,这个世界包含万物,万物在里边生长。中国传统文化大概也就是两条文化线,一条是儒家的入世,另外一条就是桃花源的隐退。今天我用一种比较积极的方式,用桃花源的方式在入世。我提倡的是坚定的消极态度,而今天大家都很积极、亢奋。
那段无用的岁月
  我在杭州有过一段隐居数年的生活状态,看起来有点无所事事,游山玩水,其实这是一个实验。我们一直受现代主义的教育,特点就是观念在前、理念在前。我发现只是进行一些专业上语言性的变革是不够的,因为一切变革一定是从你自己的真实性的生活方式改变开始的,所以我开始实验。我家在西湖边的山里面,我每天爬山,到处转转看看书。虽然偶尔也会有点小焦虑,会觉得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犹豫不决地想自己应该走哪个方向,处于一个选择的状态之中,但是总体很美好。
  这一阶段我称之为我的忘却阶段。我把学了7年建筑专业所学到的不好的东西逐渐淡忘掉,同时希望忘记一些建筑的框架和技术性的东西,我看大量非专业书。很重要的是我生活在自然的环境当中,随时可以访问一下农村,真正建立起一种有差别的生活态度观。今天是全球化、资讯高速发达的时代,所谓真正的原创几乎没有可能,因此有区别、差别的建筑就变得特别重要。
  我走进一个种茶的农民家里,墙就是普通的白墙,地面就是水泥,非常简陋,但是整个房子一尘不染,非常干净。这时候我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就是这样简单。我读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的自传,译者写自己去罗兰·巴特的故乡拜谒,巨大的陵园里,罗兰·巴特的墓只不过是一块小小的水泥板。据说,这是罗兰·巴特生前的要求,他希望用最朴素的水泥板来做他的坟墓,使之可以溶解到自然当中去,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态度。我用普通的水泥在自然山水之中造一个房子,时间长了,上面生长起绿苔,很自然房子就融合在山水之中。这不是“传统”观念也不是“现代”观念,我用我的眼睛直接看到一个现象,我感动就这样做了,我不被我以前所学过的观念所左右。
  那段无用的岁月会使我时刻知道我想做什么,就是我以一种积极但是欲望不是很强的状态在工作,这对我影响很大。所以我的工作室起名为业余工作室,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成立设计公司。我觉得业余状态的人是最可爱的,你是真正因为有兴趣才去做,而不是因为你是学这个专业所以在做。
  没错,我说过我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她比我放松得多,通常她面对一个现象会有自觉反应,而我总是还停留在概念、思考的阶段,我看不见这些“现象”。她经常在这些方面教导我,比如我在想某个哲学问题,她会告诉我,你看旁边这个地方,小兰花多好,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这里有几朵花,不然的话我走过去就看不见。她对我影响很大,使得我逐渐养成一个习惯,当我在思考严肃问题的时候,我会旁逸斜出,去想一些看上去很自然的小问题,其实生活当中这种次要的问题才更会让人感动。几乎每一个女性都有这种特质,女人对细节的关注是她很重要的优点。她们会关注没有意义的细节,而男人永远想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经常是非常危险的,那些事情对生活是有伤害的,而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按照有意义的方式在做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198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刘易斯?巴拉干
生平简介:
巴拉干是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他于1902年出生在墨西哥瓜达拉哈纳(Guadalajara)附近的一处牧场,那里是一片红色泥土的大地,有很多起伏的小山丘,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而附近那些有庭园式的房屋都有挑檐及设置景观喷泉,另外还有各式的教堂与市集。这些都带给他不可磨灭的印象,并影响他后来一生的工作方向。瓜达拉哈纳大学一般工程技术系毕业后,他改变先前所学的工程方面而转向他较感兴趣的建筑方向,但未再进学校攻读,全靠自己进修。
1925年离开墨西哥到欧洲旅行,并且在旅行时参加了柯布的演讲会。回墨西哥之前,他又拜访了希腊,此时他迷恋上了一般集居住宅的质朴;到了西班牙,他找到他的理想,中古世纪西班牙首府格拉那达(Granada)附近摩尔族诸王的Alhmbra宫殿,围墙内有无拘无束不对称陈列的建筑及清泉飞溅的寂静花园。
1927年,他在瓜达拉哈纳所完成的几栋建筑物,均是以住宅为主。1936年之前,他重返大牧场履行他的家族职责;之后他迁移到墨西哥致力于寂静环境的创造。最先的工作,是为了找出顺应墨西哥本土的建筑形式来表现其特征;如同伊斯兰建筑,特别是摩洛哥王朝所勾画出符合当地需要的适宜环境,是他非常着重的设计重点。这是他从书上所学习到的心得。
1940年,由于结识法国的知识分子、画家、景园建筑师 Ferdinand Bac及墨西哥的雕刻家Mathias Goeritz而有更灵性的设计。他并不像一般同时期的人,其舍弃了柯布的应用理论和那些国际样式的教育,而将注意力集中在Bac所设计的花园,那像是有一股无从捉摸的魔力,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于是他就自己所感受到的发展出一套个人的表现风格;以墨西哥当地特有的植物、水景和单纯的几何学建筑形式结合他隐藏的超现实主义成份。于是他在1944年买了865英亩的溶岩沙漠,在墨西哥城市建造EL Pedregal(),描述他热爱的私密性隐居生活和对大自然的重视。这栋房子在围墙内的建筑面积占不到基地面积的10%;溶岩是建筑物的主要构成素材,飞瀑和景观增强敷地固有的美。将敏感的文化传统结合现代美学他已经会用泥砖、装饰用的灰泥、不完整的木材和圆石去塑造他众多的花园和家。而这些都是在反映村庄建筑最重要的部份,即热情的色彩。
1947年他将墨西哥传统建筑形式转化成一种抽象建筑语言的表现,在建筑师的自宅案中一表无疑。1967年墨西哥城市中San Cristobal住宅(),基准的石版包围着浅浅的水池:此情境使人联想到十七~十八世纪时:墨西哥开放式教堂的魅力,他早期的高架水道或许会成为二十世纪极简派艺术的雕刻品。1976年其作品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Museum of Modern Art)。
巴拉干有着不可思议的能力,对于材料的忠实呈现,因应当地的建筑特色,在建筑物内部所呈现的光影变化,活泼的色彩随着水景的倒影产生的律动,创造出一种贯穿建筑与景观的寂静氛围。当然美化墨西哥的功绩,也为他带来国际上的认同:最高的荣耀是1979年所获得国际普立兹克建筑奖。1985年于墨西哥城的Rufino Tamayo美术馆展出其作品。1988年11月逝去。
重要成就:
巴拉干以超凡表现、充满诗意想象力献身建筑界,他创造了花园、广场和浮现于脑海中的美丽喷泉,是一个形而上的景观,让人可以在那冥想与交谊。对于幽静的坚忍承诺如同人的命运渗入在他的工作中。他的内心是和谐的,在墨西哥他钟爱的接受其世俗般的住宅。这栋早期地房子有较多值得赞扬,他在此开创了一个让自己平静的花园,设置一处原谅自己欲望与愤怒的小礼拜堂,并展现出他的信心。那座花园是神话的开始而教堂则是结束。对巴拉干而言,建筑是人生活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形式 。他的旅行激发出了他对于北非及地中海本土建筑的兴趣,进而与他的家乡建设有所关联。
他的创作已被称为极简抽象派艺术,但其用色及组成依然大胆奢侈。纯平面,灰泥砖墙,木材甚至是水,都是他创作的元素。
他自称自己为景观建筑师,在St.Martins所作的当代建筑师中记载着,我认为建筑师应设计花园使用,就像他们设计住宅一样,进而培养美丽的感觉与其它的心灵价值。更进一步的说,任何建筑的工作如不能传达美好的感觉就是一个错误。
一个宗教人,Barragan和他的工作已被描述为和安详一般的神秘,他的教会中的会士及神学家就是最好的证据。因为由于他喜欢骑马,于是他设计了许多马厩,喷泉及水池,Barragan不仅对墨西哥建筑师的三个世代已有深刻的影响,也影响于全世界。
由于这些独特的想法与成就使他于1980年获得国际普立兹克建筑奖。
&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路易斯&巴拉干
巴拉干设计的景观,建筑,雕塑等作品都拥有着一种富含诗意的精神品质。他作品中的美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与体验,在自于童年时在墨西哥乡村接近自然的环境中成长的梦想,来自心灵深处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因此解读巴拉干的作品要用心去静静的体验他温和的激情所创造出的静谧而悠远的空间。西扎在为巴拉干的作品集做序的时候曾说&悄然的漫步在他的园林之中,用任何的语言来形容眼前的景观都显的多余而苍白&。如今笔者还是不得不以苍白的语言来介绍这位伟大的景观建筑师与他的作品,并对他的作品做出笔者的解读。希望笔者在感受作品魅力时的感受能透过本文苍白的语言略表一二,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中的分析能从更深刻的角度来理解巴拉干。
色彩的运用:
各种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是巴拉干设计中鲜明的个人特色,后来也成为了墨西哥建筑的重要设计元素。在巴拉干游历欧洲的时候曾深深的被摩洛哥那种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下浓烈的色彩风格所打动。他发现这里的气候与风景是那么的和谐。在回到墨西哥之后他便开始关注墨西哥民居中绚烂的色彩,并将其运用到了自己的众多作品当中。这些色彩来自于墨西哥传统而纯净的色彩。
&这种彩色的涂料并非来自于现代的涂料,而是墨西哥市场上到处可见的自然成分染料。这种染料是用花粉和蜗牛壳粉混合以后制成的,常年不会褪色。你可以看出他常用那种粉红色的墙,其实边上经常有一丛繁盛的同样颜色的花木。这是墨西哥的国花,墙的颜色就来自这些花。但是在早期,巴拉干只用红黄蓝三个原色。后来他认识了一位画家,也许是rivera,然后他就开始自由使用色彩了。&⑴巴拉干对色彩的浓厚兴趣使得他不断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尝试着各种色彩的组合。这也许并不是他对色彩可意的研究而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使他能够极好的驾御各种艳丽的色彩,使几何化的简单构筑物透出丝丝温情,并用色彩塑造空间给空间加上魔幻诗意的效果。他的色彩实际上是在毫无羁绊的表达着作者的各种情感与精神。
光的运用:
巴拉干作品中阳光的运用可谓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了我们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那些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在饮马槽广场中水池尽端一堵纯净简单的白墙在树影的掩映下拥有了生动的表情。地面的落影,墙面的落影,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个三维的光的坐标系,一天之中随着光线的变化缓缓移动旋转,像一种迷离的舞蹈。这是建筑与自然的对话,白墙上婆娑的树影就好象自然通过阳光空气与植物在建筑上留下的诗意画卷。吉拉迪住宅中光与色彩的运用也是堪称经典之作。在室内游泳池的一角,光与色彩,空间,墙体,水面,地面奇妙的交错在一起,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使人们融入他诗意的空间当中。
水的运用:
&建筑除了是空间的还是音乐的,是用水来演奏的乐曲。墙的重要性在于隔绝街道外部的嘈杂,街道是带有侵略性的而墙则为我们创造了宁静,在这份宁静中用水奏响美妙的乐章在我们身边缭绕。&--巴拉干
巴拉干对水运用的灵感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的喷泉中。同时也是来自于他童年的记忆:水坝的排水沟,在修道院天井里浅水池里的石头,小乡村的春天巨大的树木在水中模糊的倒影,以及古罗马人的输水管等等。正是童年生活的这些回忆使得他能够用一种真挚的情感把水的平静详和而悠远的特性表述的淋漓尽致,并且毫无造作之感。
用情感创造诗意空间:
设计师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风格或者说设计特点实际上都是创作者思想的折射。真正理解一个设计师要从他的思考过程去理解。巴拉干的作品中没有教条与艰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内心情感诗意的表达。他的作品赋予了我们身处的物质世界以精神归宿。他通过情感为媒介来工作,所创造出的空间无论内外都是让人感受与思考的环境,他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幻想的怀旧的和来自遥远世界中的单纯情感。
巴拉干在获得普利兹克奖后的获奖发言中说:&有一些事情很另人担忧,现在许多关于建筑的书籍都放弃了一些深植在我的意识当中的基本语汇与基本概念的使用:美丽,灵感,魔幻的,着迷的,平和,宁静,私密,惊异。虽然我意识到我并没有在我的作品中完全的体现他们,但是他们将是我创作道路上永不停息的指路明灯。&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的这种精神追求。他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动人,并在被众人所熟识之后如此迅速的被接受与推崇,正是因为他是用情感在营造诗意空间,而这种用情感营造出的空间显然更加具有亲和力与生命的张力。从他的获奖发言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一些元素,这些是他在生活与作品中所极力追求的感受与一种对完美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静谧:在他设计的园林和住宅中他极力的在创造一种静谧的感觉,而在他的喷泉中也同样的弥漫着静谧的歌声。他认为这种环境能让人放松 平静 巴拉干认为平静是摆脱苦闷与恐惧的良药,无论所设计的建筑是华丽还是简朴,建筑师都有责任在所设计的建筑当中营造这种平静的气氛。
愉悦:巴拉干认为当一个建筑能传达无声的愉悦与平静的时候这件艺术作品就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死亡:死亡的存在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源泉,因此才有了生活,在艺术作品的带有宗教色彩元素中,生命总是战胜死亡的。
孤独:巴拉干认为只有孤独才能让人能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孤独一直伴随着他。他的建筑中有着一种孤独的气质,因此他自称他的建筑不会为了那些害怕也回避孤独的人而设计。
童年的回忆:他认为童年的回忆是他创作的源泉和无尽的资源。童年时生活的村庄中那些谦逊的建筑形态给了他许多的启发,例如,那些用石灰水刷白的围墙,天井与果园的宁静色彩丰富的街道,村里在环廊掩映下毫无威严感的广场。这些丰富了他对建筑简洁之美的体验。他一直十分怀念自己童年的生活,他认为艺术家过去的经历往往是其创作灵感的主要源泉,建筑师不应该忽律这一点。
重要作品:
Playground,Parque de&la Revolucion&;&Guadalajara,1929.
El Pedregal (landscaping and residential plan) ;&Mexico&City,.
Barragan House,Tacubaya,Mexico,1947 .
San Cristobal&(stable,horse pool,swimming pool, with&AndreasCasillas); Mexico City,.
Gilardi House,Tacubaya,1976 .(Guadalajara, 1902/ Mexico City, 1988)
巴拉干自宅1
巴拉干自宅2
巴拉干自宅3
巴拉干自宅4
巴拉干自宅5
巴拉干自宅6
巴拉干自宅7
Las Arboledas 景观居住区1
Las Arboledas 景观居住区2
Las Arboledas 景观居住区3
Las Arboledas 景观居住区4
Las Arboledas 景观居住区5
Las Arboledas 景观居住区6
圣芳济小教堂2
圣芳济小教堂1
圣芳济小教堂3
圣芳济小教堂4
圣芳济小教堂5
Copyright@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处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电话:010-
业务联系:电子信箱:& 电话:010-& 传真:010-
投稿及媒体合作:电子信箱:& QQ:& 微信:zgjzxh& 电话:010-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724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利兹克建筑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