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到八十一匹马力力的是什么车

第四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一、土地改革
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11月10日,政务院颁布《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在苏州市城东区统一步骤下,娄葑地区的土地改革分三批进行。第一批:在新荡乡搞试点,日开始的,至2月底结束。第二批:在娄齐、娄东、葑塘、长桥(北)乡4个乡,同年3月1日开始,至4月18日结束。第三批:在南园乡,同年5月6日开始,至6月15日结束。
苏州市委抽调部分干部组成的土改工作队,于1951年2月进驻娄葑地区各个乡。土改工作队由乡政府直接领导,农民协会负责具体工作。一、农民协会对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造册,向农民进行反封建教育,组织农民参观苏州市举办的土改展览会,发动农民同地主进行“到底啥人养活啥人”的说理斗争。娄葑地区每亩租额1石零8升糙米,高的达1石5斗糙米(解放前1石为150市斤,1斗为15市斤,1升为1.5市斤),而每亩收成仅3石糙米,遇灾害仅收1石左右,除去农田成本,农民收入所剩无几,无力还租。地主逼租时,或扣船牵牛、搬家具、拆门窗作抵押,或强迫用房屋抵租,甚至关押,俗称“吃租米官司”。通过说理斗争,地主低头认罪,服从土地改革。在调查、教育、发动农民同地主进行说理斗争中,土改工作队、乡政府和农民协会始终贯彻执行“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打击地主”的方针。二、划分阶级成份。方法是自报互评,娄葑地区评定地主8户,富农90户,中农1374户,贫农2598户,其他101户。三、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房屋、农具、耕牛、农具)。娄葑地区共没收地主、征收富农土地16887亩,房屋199间。四、回收农民土地10893亩。农民协会将接收的土地与房屋等,分给无地、少地和缺乏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富农、地主也分给一份土地,使其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娄葑的土改运动至日全部结束,10月娄葑农民领到了土地所有证及使用证。土改后,娄葑地区的农民平均每人拥有土地1.47亩,每个劳动力拥有土地2.73亩。
娄葑地区对地主的处理,2人判处死刑,2人判处有期徒刑。管制地富反坏16人。
二、互助合作
土地改革以后,娄葑地区各乡政府和农民协会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方面,在自愿互利,自愿结合的原则上建立亲帮亲,邻帮邻的“盘工组”。1951年秋,以葑塘乡瑜翁村为典型首先组织起10个互助组,为娄葑地区互助组运动打下了基础。1952年春,娄葑地区各乡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决议》,先后建立200个季节性互助组,53个常年性互助组,见表2-4-1。
表2-4-1& 1952年各乡互助组一览表
常年互助组(个)
季节性互助组(个)
1953年秋,苏渔乡建立15个互助组。
1953年冬,苏州市郊区区委以坚持不散的王根兴互助组为基础,试办郊区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借鉴它的经验,1954年娄葑地区各个乡开始合并互助组,建立85个初级社。初级社采取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法,一般为四六或三七开,即劳力占分配比例中的六成或七成。地主、富农暂不允许入社。1956年1月,苏渔乡成立20个初级社。
1955年春,无锡县墙门区周新村(今无锡市硕放镇硕放飞机场址)因建机场需要,村民集体搬迁至葑门机场(又称长桥机场)址,取名建新村,属长桥(北)乡(今娄葑镇联合一组)。
1956年春,农业合作化运动掀起高潮。娄东乡率先实现农业合作化。日,娄东乡新升社由11个初级社、743户农户组成郊区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接着,娄葑地区的85个初级社、1084户农户并入各个高级社。1957年,娄葑乡出现了19个高级社(1952年2月小乡合并为青旸、娄葑2个乡,1957年12月,青旸、娄葑合并,沿用娄葑乡名称)。苏站乡友好社、北园村同时划归娄葑乡,全乡面貌基本形成。这时的娄葑乡俗称“大乡”。
1957年苏渔乡成立15个渔业高级社,它们是:齐心、二一四、胥一、胥二、红旗、五星、红光、团结、新垦、新生、葑荣、向前、金星、互利、灯塔。
1958年7月,苏渔乡把15个渔业高级社合并为:上游、红旗、新生、二一四4个联社。高级社土地归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实行定额包工,有些农活定额到人。
高级社建立时间及农业组织发展变化详见表2-4-2、表2-4-3。
表2-4-2& 娄葑地区高级社建立时间表
表2-4-3& 娄葑地区农业组织发展变化表
群力、光华、新北第一社、新北第二社、新北第三社、新立
南园蔬菜社
繁荣、灯塔、坚强、月光、南星、金星、东方红、城中、沧浪、春光
曙光、红光
瑜翁、光明
新光、新东
新庄、友谊
摆宴一、摆宴二
城湾、明星
金鸡、三联、金河、西浜、陈江、新升、一心、金沙、慕香、合心
建新、长星、
新星、金星、
同心、新丰、
和平、胜利、
秋旗、红旗
团结、双桥
瑞心、秋塘
新厍、齐心
穗新、穗丰
曹新、前巷
南村、北村、徐巷
苏安(新苏)
东升、苏农
利民、齐心
永仙、红星、新翁、
金庄、葑星、张旗
三、人民公社
日,娄葑乡召开4000人的社员大会,娄葑人民公社成立。
1958年9月,苏渔乡撤销,成立苏渔人民公社。苏渔乡原有上游、红旗、新生、二一四4个联社共1908户,1945艘船,500亩土地,由苏渔人民公社统一管理。
娄葑人民公社成立时,原娄葑乡18个高级社(南园、北园在1958年7月,分别划归沧浪区、平江区管辖),4425户,19712人,26893亩土地归公社统一管理。娄葑公社实行经营、劳力、管理、大农具使用、分配“五统一”,方法是平均、调济,即“一平二调”。
娄葑人民公社为适应“大跃进”的需要,于1958年10月,把18个高级社编成8个民兵营,公社建团。实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公社为了便于社员的军事化行动,以班排为单位办了147个公共食堂,社员把自己的口粮交给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大搞深翻吨粮田,大炼钢铁。社员有句口头语:“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公社还办了99个托儿所,27个幼儿园,解放妇女的劳动力。
1959年,娄葑公社将8个民兵营调整为14个生产大队(详见表2-4-4),220个生产小队,实行以大队为核算单位,生产小队为劳动单位。下放资金、生产资料、耕牛,给社员划分自留地(平均每人6厘),解散公共食堂,粮食分到户。同年苏渔公社调整为: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四大队、五大队、扒蚌大队、家禽大队、养殖大网大队、二一四大队,共9个大队。
表2-4-4& 娄葑公社高级社、民兵营、生产大队对照表(1959年)
青旸、联合大队
星红、群力
新光一、二社
星红、群力大队
城湾社、友谊社
城湾、友谊大队
葑红、葑塘、
葑红、葑塘、
金厍一社、
金湖(老)大队
新升、新湖、
新苏(南半部)大队
新升社(小部分)
新苏(北部)大队
官渎、梅巷大队
1962年,娄葑公社和苏渔公社贯彻《农村工作条例(修改草案)》,实行“三级所有制,大队为基础”的经营核算体制,划小生产队,明确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
1964年1月,吴县跨塘公社洋泾、板泾村划入娄葑公社,其四至范围东、南、西未变,北抵板泾村山青子以北的阳澄湖湖面。
日,在原北园村的基础上成立北塔农场,划归娄葑公社。
1966年,苏渔公社将黄天荡养殖场与独墅湖养殖场合并,名为苏渔水产场。
1968年,开始农业学大寨,实行“大寨式”劳动管理方法。生产搞大呼隆,记酬上平均主义。强调“以粮为纲”,为扩大粮田面积,提出向“荒坟要田”、“向湖水要粮”的口号。娄葑公社开始平坟整地,围垦湖荡共4482亩,实行农田方格化。推行双季稻、实行百分之百三熟制粮田面积。至1982年后双季稻改为单季稻。
日,苏渔公社并入娄葑公社。至年底,娄葑公社共有21个大队,2个水产养殖场。
1983年10月,实行政社分设,恢复乡、村行政制,娄葑人民公社改称为娄葑乡人民政府。经济组织由原来大队改为村经济合作社,乡的经济组织改为经济联合委员会。
四、生产责任制
1979年开始,娄葑公社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如联产到劳、以户记工、联产到组、包干分配、小段包工定额记分责任制等。
1982年,娄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娄葑公社292个生产队中,有266个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占生产队总数的91.1%,有26个生产队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占生产队总数的8.9%。
1983年10月,娄葑政、社分设,娄葑乡有298个生产队中联产到生产队的有215个,联产到组的生产队有37个,包干分配的生产队有15个,小段包工定额记分的生产队有31个。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同时,政府鼓励一批农户从事各项开发性事业,出现了专业户和重点户(简称“二户”)。乡政府从技术、物资、贷款、产品、收购各方面实行“二户”优先。做到提留合理,兼顾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以促进“二户”的发展。1983年,娄葑乡专业户中:养猪2户、养禽21户、捕捞97户、集体承包养猪4户、劳务运输545户、经商7户、加工服务5户;重点户中:养猪209户、养禽15户、养鱼6户、养兔1户、饲养奶牛5户、养鸟7户、捉鱼3户、种植156户、经商7户、加工服务43户。
1984年,娄葑乡为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延长农户承包集体土地的承包期,蔬菜地5年以上,粮田15年以上,果树、林木20~30年。农户承包者在承包期内,因转营他业或无力耕种土地,可以由社员之间互相协商转包;如具备条件,鼓励种田能手转包。生产队集体拥有的农具和生产资料,根据生产队的实际情况,可由承包者租赁使用,或作价给承包者。因征地撤队9个,1984年全乡有289个生产组,6494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包干分配形式的纯粮食的有21个生产组,514户;纯种蔬菜的有72个生产组,1828户;粮食蔬菜兼种的有164个生产组,4152户。专业户中粮食年收万斤的有10户、种苗木的有6户、养禽的有66户、养猪的有39户。重点户中种茉莉花的有4户、种菱的有6户、养猪的有188户、养鱼的51户、养奶牛的有10户、养兔的有1户、捕捞的有133户、船运的有456户、商业有70户、服务业有18户、手工业有25户。
1988年,娄葑乡除了家庭承包粮田、蔬菜田,还出现了百头以上养猪大户40户。其中团结村第10生产组的葛小男、南园村第4生产组杨雪男、新升村第16生产组的范云妹等3户是千头养猪大户。
1992年9月,官渎村划归苏州市平江区管辖。
1994年5月,娄葑乡成建制划归苏州工业园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全乡有行政村20个,水产场2个,村民小组240个。
1995年6月,团结、友谊、葑红、葑塘、新苏、南园、联合、青旸、城湾、星红、新湖、新升、梅巷13个行政村改设为居委会。
1996年6月,吴县市郭巷镇塘北村8个生产组划归娄葑乡,并成立居委会。
日,娄葑撤乡建镇。至年底全镇占地面积34.1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有14个居委会,7个行政村,2个水产场,248个村民、居民小组,总人口37067人,其中非农人口22502人。
1999年,娄葑镇养禽大户有8户,养猪大户有83户,其中新升居委会的范云妹年出售生猪5000头,团结居委会的葛小男年出售生猪9000头。全镇出售生猪34680头。
1999年,娄葑镇有4439户农业户,其中兼作运输的有293户,兼作建筑的有53户,专门从事种植业的有4000户。沙湖养殖场、娄葑水产养殖场有303户从事渔业生产。
第二节& 粮油作物
种植制度:据考古,娄葑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农事活动。据《吴县志》记载,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葑门外种植喇嘛稻,也称西番籼,岁可两季;农历三月十八日谷雨之前插秧结束,六月初四收割完毕;第二熟六月十六日栽插结束,九月十五日收割。
民国时期,是一年两熟制。夏种秋粮,以粳稻为主。主要品种有软杆青、半夏稻等。
50年代,娄葑地区仍是一年两熟制,水稻主要品种有老来青、荒三石等。水稻种植面积有22997亩左右。
70年代,全面推广种植双季稻,一年三熟制。早稻主要品种有原丰早、中杆早等品种,后季稻主要品种有广西和原丰早等。杂优稻以汕优三号为主,后因栽培技术复杂,只是试种而已,未曾推广。
80年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劳动力转向乡村工业,双季稻逐年减少,以至绝迹,恢复一年两熟制。水稻主要品种有东亭3号、农桂早、盐粳2号等品种。1996年引进“太湖粳3号”,亩产600公斤。
栽培技术:水稻均是先做秧田,尔后育秧移植。民国时期,娄葑农民皆用传统习惯,选肥力好的田块,先灌水,耙碎后用船板推平,秧田四周开好水沟,中间不再挖沟,播种脚踩一条印。谷雨至立夏浸种,每亩落谷160~200斤,长苗时追肥1~2次,每亩黄粪5担。小满至芒种莳秧,移栽行距以“三铁搭六稻管”为标准,株距“尽脚一缩”,每亩1万穴左右,每穴6~8根。保持田间常有水,莳秧18天后,耘、耥、竖稻、搁田1次,还要拔1次稗草,霜降收割。
解放以后,水稻栽培方法逐步改进,50年代中期娄葑推广合式秧田,垄阔4尺,沟阔1尺。用盐水浸种。秧田播种要做到落谷稀,每亩160~180斤。
1963年,娄葑公社各大队的大队长和农业技术员前往吴县郭巷公社长桥大队学习全国劳动模范陈永康的水稻高产经验:推行秧田薄泥浆稀播育壮秧,大田根据苗色“三黄三黑”变化进行肥水管理,中期施用长粗肥,后期普施长穗肥。
70年代,扩种双季稻,采用地温床催芽,在向阳、地势高处,挖宽1米、深0.83米、长2米的地窖,一次可催150公斤稻种,芽齐而壮。移栽用铲秧,推行合理密植,每亩栽秧4~5万穴,25万株基本苗。田间管理,实行一耥二耘三拔草,加拔1次稗草。
80年代以后,用除草剂“除草醚”代替耘耥除草,稗草还需人工拔。水浆管理,秧苗活棵后要浅水勤灌,分孽末期脱水轻搁,中间水浆以浅为主,穗分化前注意适当重搁,孕穗前后和灌浆期保持浅水层,后期要浅水勤灌,干干湿湿,以干为主,提倡“养老稻”。施肥,基肥要足,每亩白河泥150担,猪窝灰15担,草河泥60担。追肥,在移栽后10天施分孽肥,轻搁时施长粗肥,孕穗时追施1次。
病虫害防治: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纹枯病是早稻、单季稻的主要病害。盛发期,早稻在7月上中旬,单季稻在6月下旬,移栽后在8月下旬。发病稻株千粒重减轻,瘪谷率增加,病重的不能抽穗。防治方法主要采用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农业防治,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加强肥水的管理,适时适度“搁田”;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药剂防治,病疫率在15~20%时,每亩用1%井岗霉素0.5公斤,加水150~200公斤用大机喷雾或加水1000倍泼浇,力求喷泼到稻株根部。早稻纹枯病盛发期长,一般要防治2~3次,每次间隔10天左右,用药后在4小时内,如遇到中等以上的降雨量,还需补用1次药。
稻瘟病,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稻瘟病。病疫有苗稻瘟、叶稻瘟、穗颈瘟、节稻瘟和谷粒瘟,其中穗颈瘟对水稻危害最大。防治主要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不用病稻草催芽,病稻草作肥料要腐透,适时适量施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适时“搁田”,在孕穗期、抽穗期田间不宜断水。药剂治病要确定稻瘟病情况:一种是叶色嫩绿,有披叶的感病品种,并已出现急性型病斑;另一种是后期施肥偏重,孕稻期叶色深,抽穗期不落黄,剑叶上已出现急性型病斑或叶稻瘟,发病率达到1%的田块;还有一种是重病田周围处于孕稻穗期的感病品种。最恰当用药时间在秧苗后期和分蘖盛期稻瘟病最易发生期,当出现急性型病斑时,立即喷药防治,可每亩用40%稻瘟净乳剂150克,或用40%异稻瘟净150克,或用40%克瘟散75克;或用50%多菌灵100克,用手动喷雾器加水75~100公斤,或弥雾机加水10公斤喷雾防治。
稻螟虫防治,螟虫分为大螟、二化螟、三化螟和纵卷叶虫。水稻在育秧、分蘖、拔节、长穗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稻螟虫。在50年代中,动员小学生在老农的带领指导下,在水稻田里,用手轻掠秧苗,让螟虫落水死亡;秧苗移栽后,晚间在稻田里点上螟蛾灯,灯下放盆清水,让螟娥扑灯落水死亡。如螟虫危害情况严重,可喷撒“六六六”粉。70年代以后除螟用药剂,主要用甲胺磷乳油150毫升加井岗霜素水剂150毫升,兑水50公斤搅拌均匀后用喷雾器喷撒田间。90年代后除螟用“一遍净”兑水稀释后喷撒田间。娄葑乡(镇)螟虫出现一般在7月中、下旬,8月10日前后,主要是二化螟。
关于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情况,详见表2-4-5。
品种:娄葑地区小麦品种以扬麦3号为主,元麦以海麦1号为主,大麦以早熟3号为主。
栽培技术:解放前,三麦耕作粗放,麦垄均包心垄,垄阔2.5尺左右,垄边各锄一耙将垄心包住,适当斩细土块即播种。麦沟宽而浅,不适应三麦喜干怕湿特性,不利于防治三麦渍害和病害。解放后,改全耕全翻,全层碎土。1956年开始改狭垄为阔垄,垄阔增1倍,改粗耕粗种为精耕细作。70年代,麦沟加深,一般田内沟深50~60厘米,田外沟深70~100厘米。1978年后,基本达到“一方麦田,二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沟沟相通,雨停田爽”的要求。1985年,推广“免耕法”和“少耕法”。免耕法即不翻耕,在稻茬里施除草剂后直接播种,再按1.5米行距开沟,将沟泥覆盖田面,然后将泥块崭碎,少耕即用拖拉机挂旋耕机浅旋后施除草剂,再播种、开沟。
病虫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黄花叶病。白粉病始发于4月下旬,5月上旬盛发。防治方法,每亩用5%多菌灵125克加洗衣粉100克,水100公斤在叶面喷雾。赤霉病5月上旬盛发期,农业防治,开好排水沟,经常清理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在三麦始花期每亩用50%多菌灵100克加水100公斤喷雾,每隔5~7天用药1次,连用3次。黄花叶病3月下旬为发病期,主要用轮作调茬或调换抗病品种。
虫害主要有粘虫和蚜虫。粘虫发生期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亩用2.5%敌百虫粉1.5~2公斤加草木灰2~2.5公斤在傍晚时撒施。麦蚜虫5月中下旬危害较大,每亩用40%乐果乳剂100克加水50~70公斤喷雾。
关于三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情况,详见表2-4-5。
娄葑大面积种植油菜始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品种“宁油7号”、“宁杂1号”。栽培方法:窄垄改为阔垄,垄阔1丈,沟深1尺,沟宽1.3尺。提高种植密度,每亩植苗棵。同时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亩产逐年提高,到1999年为止,亩产稳定在100公斤左右。
关于油菜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情况,详见表2-4-5。
关于水稻、三麦、油菜生产情况见表2-4-5。
表2-4-5& 娄葑乡(镇)水稻、三麦、油菜生产情况表
单产(公斤)
单产(公斤)
单产(公斤)
第三节& 旱生蔬菜
一、种植面积
解放前蔬菜由农家自然种植。解放后,蔬菜生产逐步确立为城市服务的方向。50年代后期,贯彻“副食品就地自给”方针,大面积实施粮田改菜田,娄葑开辟了12个大队兼种蔬菜。但限于技术、劳力又受自然灾害和“左”的影响,造成低产和荒田。60年代调整粮食与蔬菜的种植面积,70年代中期,娄葑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从1958年的1807亩扩大到1978年的8089.3亩,纯蔬菜大队7个,水生蔬菜大队5个,80年代后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征地撤队,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4年建立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部分行政村动迁、征地,娄葑旱生蔬菜面积随之减少。至1997年,旱生蔬菜有6255亩,1999年旱生蔬菜田有1016亩。
1958年~1999年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见表2-4-6。
表2-4-6& 娄葑乡(镇)旱生蔬菜生产情况表
种植面积(亩)
总产量(吨)
单产(公斤)
娄葑乡(镇)的传统蔬菜品种有:辣椒(菜椒、尖头椒)、茄子(牛角茄、杭州茄)、扁蒲、莴苣、盘香莴苣(又称香莴苣)、马铃薯、番茄(西红柿)、大蒜、蒜苗、细葱、葱球、毛芋(旱芋、水芋)、萝卜、蚕豆、豌豆、豇豆、长豇豆(一点红)、北京豇豆、四季豆(地上豆、棚上豆,棚上豆最糯)、毛豆(5~10月,月月有。有青毛豆和黄毛豆、紫毛豆,青毛豆粳,黄毛豆、紫毛豆糯)、扁豆、冬瓜、黄瓜、丝瓜、生瓜(菜瓜)、南瓜、翁菜、苋菜、芹菜(水芹、药芹)、菠菜、荠菜、金花菜、韭菜、芥菜、雪里蕻、塌棵菜(俗称癞团菜)、白菜、上海菜、甘兰菜(卷心菜)、花椰菜、青菜。
娄葑蔬菜的地方品种有特色的传统品种有:
苏州青:全国闻名,四季可种植,按播种时间和生长程度,分大青菜和小青菜两大类。大青菜又分为头伐、二伐和三伐大菜,小菜分清明菜、黄霉菜、火菜和秋菜。一般亩产公斤,高产田达4000公斤。黑叶苏州青是优质菜种,其特点是吃口好,现已作为良种贮藏在国家种籽资源库内,长期保存。
牛角茄:果形长条,前端尖,黑紫色,呈牛角状因而得名牛角茄,其特点是生长快,早熟,抗病力强。吃口好,炒、煮、蒸拌、腌制皆可,亩产1500公斤左右。娄葑种植面广。此种籽入选国家种籽资源库,长期保存。
香莴苣:俗称盘香莴苣,因将茎的外皮刨去后即散发出一股香味,故名香莴苣。叶茂茎短而粗壮,生长期185天,亩产约1000公斤。生拌最佳,炒、腌制均可。绿如翡翠,嫩而爽脆,色、香、味俱全,餐桌的佳肴。娄葑乡(镇)土特产之一,种植面很广,其种籽入选国家种籽资源库,长期保存。
丝瓜:娄葑洋泾村特产,又名洋泾丝瓜。果形特长,1米左右。生长期130天,亩产4000公斤左右。品质佳,煮熟而食,口感细腻而爽口,种籽入选国家种籽资源库内,长期保存。
南园黄瓜:原种在娄葑乡南园村,因而得名。果形长,皮色翠绿有稀黑刺,早熟质优,嫩脆爽口,生拌为佳肴。种籽入选国家种籽资源库内长期保存。亩产3000公斤。
宽叶韭“791”:因叶瓣比普通韭菜阔而长,因而得名。抗寒性强。上市早,产量高,亩产达1万多公斤。质嫩、味香。娄葑新湖、新升、新苏、官渎种植较多。
苏椒2号:江苏农科院选用“耐湿椒”作母本,“上海甜椒”作父本培育而成。耐湿、耐高温、耐干旱、抗病毒病,果形大,肉质嫩厚,有辣味。亩产3900公斤左右。
毛豆:有青毛豆和黄毛豆两种,前者粳,后者糯,从5月开始至10月为止,月月皆有。亩产350~400公斤。味香、品质佳,吃口好。
芝麻苋:有青、红两种,娄葑乡(镇)普植红芝麻苋,亩产500~750公斤。
引进品种,有案可查40余个,其中种植面较广的有:
花菜:1956年引进厦门菜籽站“福建120天”,晚熟、耐寒、花球较密,亩产900~1000公斤。同年引进上海“早慢种”,晚熟、耐寒、品质佳,娄葑乡(镇)梅巷村种植最多。
小白菜:1956年引进上海“四月曼”,晚熟、抗病毒病、耐寒,亩产公斤。
萝卜:1956年引进浙江“一点红罗卜”,中熟、肉质细、味甜糯,亩产公斤。
菠菜:1958年引进吉林“洋大叶”,叶肥大、叶肉厚、涩味少、质嫩、味甜、抽苔迟,亩产500~1000公斤。
马铃薯:1972年引进黑龙江克山“克新一号”,中熟、结薯集中、抗退化,亩产750~1000公斤。
黄瓜:1974年引进天津蔬菜所“津研二号”,中晚熟、较耐热、抗霜霉病,品质佳。
茄子:1977年引进“宁波条茄”,早熟、组织柔软、糯性,亩产公斤,娄葑乡(镇)种植较多。
蕃茄:1981年引进江苏省农科院“矮黄402”,早中熟、酸甜适中,亩产公斤。
甘兰:1978年中国农科院“京丰一号”和“秋丰”。前者晚熟、味甜、耐寒性较弱,亩产公斤,娄葑公社南园大队种植最多;后者晚熟、耐寒、质糯、叶甜,亩产公斤。
辣椒:1997年和1981年分别引进“南京黑壳早椒”,“上海甜椒”和江苏农科院“芜湖椒”,亩产公斤和公斤。前者早熟、耐寒、耐热,味稍辣;后者中熟、耐热、无辣味或微辣。
豇豆:1981年引进浙江农科院“之豇28-2”,早熟、品质糯、纤维少、耐热、不耐涝,亩产公斤。
大白菜:1980年引进青岛农科所“青杂3号”和“青杂5号”。前者抗病耐肥晚熟,品质中上,亩产公斤;后者早中熟,抗病耐肥,品质中等,有鲜味,亩产公斤。
木耳苋:因其叶瓣圆而小,形如木耳而得名,早熟,吃口糯,娄葑乡在1987年引进。亩产500公斤。
三、栽培技术
1971年后,市农林局成立蔬菜科研小组,公社(乡)设蔬菜技术员,大队配有半脱产、生产队设不脱产技术员。娄葑公社建立农科站,大队有农科队。形成局、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科技网。1979年9月,娄葑公社成立蔬菜组。1983年,建立娄葑乡科学技术协会。1994年建立娄葑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建立旱生蔬菜、水生蔬菜两大科研基地。主要应用新技术有:对蕃茄、大白菜、甘兰、黄瓜品种摒杂优化试验,增产少则50%,多则1倍;对茄果类蔬菜采用塑料大棚杂交制种,番茄增产1.1倍,辣椒产量增加62%;全面推广地膜覆盖技术,防治病毒效果为56%,产量增值39%,产值增24%;试验推广快速育苗技术,省本52%,增产32%,增产值20%;施行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亩产提高37.9%,高达1570公斤。
四、病虫害防治
虫害,50年代主要有蚜虫、青虫、猿叶虫、黄守瓜虫,均靠手工捕捉,以后使用3%“六六六粉”和“二二三乳剂”。60年代,“二十八星飘虫”逐渐蔓延,使用有机磷农药得以控制。1970年后,“小菜蛾”一度蔓延,危害严重,且抗药性强。1977年,50%的大白菜遭受损失,1978年采用“巴丹”喷治,得以控制。1980年后,时有蛴螬、蚂蚁、蝼蛄等地下虫害,采用50%辛硫磷稀释浇灌,以乐果拌种籽防蚂蚁搬籽,用敌百虫毒饵诱杀,效果较好。此后,“甜菜夜娥”和烟青虫害,呈加重趋势。
病害,主要是病毒病,大白菜软腐病、叶菜霜毒病,黄瓜枯萎病等。由于蔬菜品种多,复种指数高,土地休养机会少,引进品种增加,使病害发生和传播加剧,以后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得以控制。
第四节& 水生作物(“水八仙”)
娄葑地势低洼,大小河流纵横交叉,水沟渠道星罗棋布,给水生蔬菜的种植、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葑(即茭白根)门”这一名称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娄葑一带就开始种植这类水生蔬菜。千百年来,勤劳的娄葑人民种植着茭白、莲藕、芡实、茨菇、荸荠、水芹、莼菜、菱角等八种品质优良的水生作物,被合称为“水八仙”,在苏州一带影响很大,芡实等产品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声誉。解放初,这些水生作物主要产于黄天荡周围的群力、友谊、城湾、葑红、葑塘等村,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扩大到团结、金厍、星红、二一四、金湖等村(居委会),为苏州市民提供了大量的时令佳品。
茭白:又名菰、茭瓜、茭笋,系多年水生植物,禾本科,食用部分是其肉质茎,又称茭肉。
茭白洁白糯嫩,纤维极少,切片、切丝以炒煮各种荤素菜肴均相适宜,营养价值极高,含有抗坏血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钙、磷、铁、蛋白质、脂肪、糖等,有利尿、解酒毒、降血压等药用价值。茭叶可编制草包或用作饲料、燃料等。清代许景迁有《咏茭》诗:“翠叶森森剑有棱,柔条松甚比轻冰,江湖若假秋风便,好与鲈莼伴季鹰。”娄葑茭白按采收季节可分为四月(指农历)茭和秋茭两种。四月茭隔年秋移植,秋茭当年春分栽,株行距30×80厘米;按产地主要有本地茭、无锡茭、吴江茭。近年来引种浙江茭,茭肉粗壮,肉质更嫩,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茭白需肥量大,基肥要足,追肥要早,总肥量每亩200担以上标准肥,以人、畜粪为主。土质以淤泥最宜,此种土壤可使茭白栽得深,茭白不易发青。勤劳的娄葑人民每年在同一块烂田里往往要种早、晚两季茭白,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产量一般每亩每季在1500公斤左右。1993年全乡种植面积达11122亩,总产14014吨,单产为1260公斤;动迁后的1996年种植茭白2550亩,总产4572吨,单产为1793公斤;1999年种植茭白1590亩,总产量4134吨,单产已达2600公斤,主要产于群力、金厍、二一四、金湖四村。
莲藕: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属双叶子植物睡莲科,又称荷、芙蕖等。柄名荷梗,叶名荷叶,花称荷花,果壳叫莲房,果实称莲子,藕是莲的肥大的地下茎,古人曾用“虚心萦绕千丝细,秀色深埋七尺长”来描写它。它营养价值高,可生食,其味鲜甜、脆嫩,“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也可塞以糯米煮吃,香甜可口,还可加工成藕粉、蜜饯,或切丝切片后做成菜肴。莲藕的整个植株均可供药用,其中以藕节的止血功能最为有名。另外,莲子可滋补身体,莲花可供观赏,因此,莲藕倍受人们青睐。
苏州栽藕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至唐时已名冠全国,白居易曾把苏州白藕带回家乡种植。娄葑一带植藕历史悠久,《吴郡志》卷十八记载:“采莲泾……两岸皆民居,亦有空旷为蔬圃,此种莲旧迹也。”采莲泾在今南园、青旸一带,由此可见,早在南宋以前,今娄葑镇境内就已种植莲藕。葑门外荷花荡一带(今群力、友谊等村、居委会)是莲藕的的著名产地,所产莲藕被称为苏州塘藕(又称雪藕、荡藕)。《姑苏小志》云:“荷莲之根为藕,出于葑门南塘(今群力一带)最佳,甘嫩白脆,远近争购。”
娄葑莲藕按种植水面可分田藕(浅水藕)和塘藕(深水藕)两种,按成熟早晚可分花藕、慢荷。花藕生长期90~95天,清明、谷雨间栽植,大暑开始采收。花藕入土较浅,易于挖取,产量较低,吃口也较差,但上市早,卖得起好价钱,故除群力外,其他产藕村大量种植花藕。慢荷又称晏藕,是正宗的塘藕,生长期100天左右,谷雨栽植,立秋后采收,鲜嫩甜脆。栽藕时选用节短而粗,无伤口、无断节损芽的做种,每亩100公斤左右,株距1×2.5米,每亩约200穴。栽前亩施基肥50~60担,以青草、绿肥、猪灰为主。亩产田藕一般在500公斤左右,塘藕在700公斤左右。近年来,由于栽培技术不断提高,莲藕单产逐年增长,达1000公斤左右。
1983年全乡植藕1751亩,总产1009吨,单产为576公斤;1996年种植面积为860亩,总产量964.92吨,单产1122公斤;1999年种植面积560亩,总产504吨,单产900公斤,主要产于群力、金厍、金湖、二一四。
芡实:是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植物,俗名“鸡头”,属睡莲科。叶的反面有刺,其嫩叶柄、花茎、果实皮均可炒食;茎含有一定量的淀粉,煮食如芋;全株还可作饲料及绿肥,但其经济价值最高的要数种子。种子去壳后的芡实肉俗称“鸡头米”。鸡头米可煮熟食用,细腻糯粘,香气浓郁,美味可口,也可用于酿酒。晒干的种子可以入药,有补中益气,滋养强身的功效,适用于慢性泄泻、小便频繁、梦遗滑精、肾虚腰酸等病症。
芡实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0~28℃度,生长期为180~190天,宜种于水深2~3尺,水位稳定,流速小的内塘沤田或浅水湖沼中,耕作层深0.5~1.5尺,要求土壤含有较多的有机质,但也不宜过分肥沃。
芡实按产地可分为“南芡”和“北芡”。南芡生长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是芡实中的佳品。娄葑镇群力村所产的“南荡鸡头”是“南芡”中的佳品,也称“苏芡”,清初诗人沈朝初()曾有《忆江南·咏鸡头》词一阙以赞:“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南荡鸡头按收获时间分早晚两个品种。早种又名“红花芡”,寒露即采毕;晚种又名“白花芡”,采摘期比早种晚7~10天,但亩产较高,可产芡实肉25公斤左右。
1992年,娄葑乡种植芡实4182亩,总产量92吨,单产22公斤;1996年种植面积达4800亩,总产量为96吨,单产20公斤;随着娄葑分区的开发建设,群力村一带的水田逐渐被征用,不少农民到吴县车坊、东山等地包田种植芡实,保证了芡实的生产与供应,1999年全镇种植面积3600亩(含在外包田之面积),总产量90吨,单产25公斤。
茨菇:又称“慈姑”、“茨菰”,系多年生宿根浅水植物,属泽泻科,有燕尾草、白地栗、剪刀草等别名。宋代学者苏颂曾这样描写茨菇,“剪刀草,茎干似嫩蒲,又似三棱草,其色深青,每丛十余茎,内抽出一两茎,上分枝,开四瓣小白花,蕊深黄色,根大者如杏,小者如栗。”食用部分为底下匍匐茎先端膨大的球茎,每株球茎可达10余个。球茎原有微毒,后经人们长期栽培训化,成为可食之物,一般用作蔬菜,可煮食、炒食,还可切片油氽;因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高,也可当作粮食,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茨菇茎、叶可解百毒、治恶疮,医毒蛇咬伤。
茨菇种植对水份要求较高,生长期间要保持浅水层,高温期水层要加深,宜种在能灌能排、能控制的肥沃田块中。由于根系分布较浅,故表土层不宜过松过硬,过松则茨菇质地松软、品质差,过硬则影响球茎膨大。
娄葑一带的茨菇品种为“苏州黄”,又称“白衣”。种植方式为单作或套种,一般于清明后将种菇顶芽连同1/4左右的菇肉切下,用稻草等物围好,上盖湿草催芽,10~15天出芽,然后插扦秧田育苗,间距5~7厘米见方,深插顶芽入土1.5厘米,秧田需施足有机肥。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移栽大田,亩栽株。套种的大田可不施基肥,单种的大田亩施猪粪1500公斤。栽后追肥2~3次,立秋后亩施100公斤草木灰,以促进球茎生长。茨菇生育期为190~200天,立冬至翌年3月均可挖收,亩产500~800公斤。茨菇耐贮运,是冬春两季主要的水生蔬菜。
近年来,由于种茨菇的经济收入较少,所以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全乡种植茨菇816亩,总产478吨,单产586公斤;1996年种植面积仅为25亩,总产17.25吨;1999年种植面积25亩,分布于群力、金厍、二一四、金湖四村,总产量12.5吨,单产500公斤。
荸荠:系浅水草本植物,属莎草科,学名马蹄,又称地栗。食用部分为地下茎先端膨大的球茎,味甜多汁,可生食、熟食、酿酒,做成糖水罐头或加工成淀粉,具有消热、利尿、降血压等药效。
娄葑地区种植荸荠自古有名。据明《[正德]姑苏志》记载:“荸荠……出陈湾村者,色黑而大,带泥可以致远。”陈湾村即今城湾村,可见最迟在明代正德年间(),娄葑荸荠即已远近闻名。
荸荠宜种于表土松软、底土坚实、耕作层不太深的土壤中,喜温暖湿润,但不耐深水,最高水位为3~4寸。每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育苗,每亩用种40公斤左右。先将种荠放在室内催芽,半个月后移入秧田,7月移栽于大田,每亩株,定植后7~10天进行中耕除草,8月、9月初各追肥1次。荸荠生育期为220~240天,一般亩产1000公斤左右。
娄葑荸荠主要产于群力、友谊、葑红、葑塘、团结、金厍等村。90年代以来,由于种荸荠的经济收入不及芹菜、茭白、芡实,所以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2年全乡种植面积为200亩,总产250吨,单产1250公斤;1996年减至20亩,总产60吨,单产为3000公斤;1999年种植面积105亩,总产53吨,单产500公斤,主要产于群力、金厍、金湖、二一四。
水芹:俗称芹菜,系多年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属伞形科。茎叶柔软,可作蔬菜食用,还有甘凉清胃、涤热祛风、利口齿、咽喉、明目的作用。民间习用芹菜汁内服治高血压、咳嗽、痰喘,每天两次,一次一茶杯,效果较好。关于水芹,杜甫有诗云:“饭煮青泥坊底芹”,苏轼也有“烧芹煮笋饷春耕”的诗句。
水芹喜生长于低洼水田,要求气候凉爽肥沃、疏烂,田块能灌能排,需肥量大,以氮肥为主。品种有圆叶芹和常熟水芹两种。一般于8月中旬育苗,将种芹堆于室内,上覆稻草等物,浇水保湿,若发现种芹有变烂现象,可用清水洗涤后再育。半月后,种芹茎节萌芽至半寸左右,便可移植大田。10月1日左右检查芹苗分布情况,移密补疏。圆叶芹品质好,早熟,深秋即可上市,常熟水芹植株略高,成熟上市较晚。两者皆耐低温、抗寒冻,从冬到春随时可收。冬季收芹亩产1500公斤左右,春季可达2000公斤。
娄葑水芹种植主要分布于葑塘、葑红、团结等村,1992年全乡种植面积1470亩,总产5145吨,单产3500公斤;1996年种植面积减至20亩,总产47吨;1999年种植面积420亩,总产1680吨,单产达4000公斤,主要产于金湖、二一四、金厍、群力四村。
莼菜:又名蹄草、水葵,系多年生宿根性湖沼草本植物,属睡莲科。食用部分是其嫩梢,富含胶质,一般用来煮汤,色香味俱佳,口感柔滑,滑而不腻,别具风味,还有止呕、止泻、消炎等功能。宋张孝祥《莼菜》诗曰:“我梦扁舟针泽风,莼羹晚筋落盘空。”明代李流芳《莼羹歌》诗云:“琉璃碗盛碧玉光,五味纷错生磐香,但知脆滑利齿牙,不觉清凉虚口腹。血肉腥臊草木苦,此味超然离品目……”娄葑地区莼菜多系野生,也有部分农民到太湖边包田种芡实时顺带种些莼菜,因此历年无产量统计。
菱:系水生草本植物,属菱科。果有角,故又称“菱角”,可生食、熟食,也可制成菱粉作烹饪辅料,还有解酒、消渴、通乳之药效。品种有水红菱、馄饨菱、小白菱、牛角菱等。水红菱果皮红色,果形较大,汁多味甜,宜生食;馄饨菱果皮绿中带白,味香而糯,成熟较晚,可煮食代粮。娄葑一带很早就栽培菱角,《吴门表隐》载:“顾窑荡菱之佳者,软尖味美,出葑门外顾荣墓。”顾荣墓即在黄天荡东岸。娄葑境域水面在70年代以前种有大量菱角,今仅有零星种植,亩产500公斤左右。
1958年~1999年生产情况见表2-4-7。
表2-4-7& 娄葑镇历年主要水生作物种植情况统计表
(面积:亩;总产:吨;单产:公斤)
第五节& 瓜果
娄葑瓜类的种植史很短,解放前,无大面积的种植,仅是几家农户因喜爱而种植一些西瓜或香瓜,数量少,不上市,只供自己食用。香瓜有黄金瓜、海冬青、小白娘、苹果瓜等。
娄葑集体种植瓜类始于1964年,种植面积35.1亩,以西瓜为主,香瓜次之。由于土质肥,适于瓜类生长,产量高,亩产达900公斤。70年代中期,郊区贯彻以蔬菜副食品生产为主后,瓜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政府定下奖励办法,凡每亩完成750公斤上市量,都有奖励,农民种瓜积极性大增。1976年瓜类种植面积达1384亩,创历史记录。主要种植区在新苏、新升、团结、金厍、联合。1980年后,相继引进“苏蜜一号”、“新澄”、“蜜宝”新品种,改作墩种植为条栽密植,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产量骤增。1982年,娄葑瓜类总产量达1167吨,平均亩产1066公斤,创瓜类产量历史最高记录。1985年后,由于城市征地,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及生产关系的变革,瓜类种植逐渐减少,种植集中在联合、团结、金厍等行政村。1994年后,因动迁,不再种植。
娄葑果树生产兴起较晚,1970年种植柑桔,1975年种植梨。主要种植地区在金湖、二一四、阳西、沙湖等村。1982年种植面积有209亩,1986年种植面积有312.9亩,1997年种植面积有270亩。
梨:品种有开菲,俗称铁头梨,系杂交良种,外观不美,肉细汁多。果心小,果重150~200克。味甜稍酸,可口易化,鲜食或加工成罐头皆可。1982年总产量77950公斤,亩产1777公斤。1990年因虫害,土质欠佳,造成变种,即停止种植。
柑桔:1970年本乡从浙江引进温州密桔,品质优,果实大,果实重150~200克。香甜微酸,汁多可口,老幼喜爱。柑桔亦可酿酒、加工罐头食品,桔叶可提炼香精,桔皮可制成蜜饯,桔皮、桔络、桔核都是常用的中药材,有利湿、健胃、通气、化痰、止咳、治疝等药用疗效,桔汁可制成上等饮料。1997年总产445吨,亩产1648公斤。1999年,柑桔种植面积200亩,亩产2375公斤,总产475吨。详见表2-4-8。
表2-4-8& 娄葑乡(镇)柑桔生产情况表
种植面积(亩)
单产(公斤)
总产量(吨)
第六节& 农业机具
耕作机械:娄葑地区普遍使用木辕犁,用耕牛牵引,由人把舵掌握方向,控制犁、耙速度。50年代后期大力推广双轮双铧犁,娄葑地区添置双轮双铧犁15件。此机械有两个犁头,可加快耕田速度,因笨重,运行不方便,耕牛也拖不动,很快就淘汰,恢复使用传统木辕犁耕作。70年代始用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作水、旱田施耕、碎土。以后逐步与犁、耙等配套使用。手扶拖拉机运用灵活方便,一机多用,很快普及娄葑公社。80年代娄葑公社(乡)始引进江苏-504中型拖拉机,中拖功率、牵引力均大,适合水稻耕作,深受农民欢迎。娄葑乡凡从事水稻耕作的行政村,皆配中拖1~2台。详见表2-4-9。
种植机械:娄葑地区在建国前后,普遍使用传统手工插秧。1974年后,推广苏州-74型手扶小苗带土插秧机,在水稻种植地区试用,因机插穴苗棵数不均,漏穴多,再则机插成本高,农户不再使用。耥稻仍用传统的老式耙。详见表2-4-9。
植保机具:植保机具主要用于粮食、蔬菜作物杀虫、灭卵喷洒农药。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娄葑主要用手摇单管喷雾器和解放-18型弥雾器。1975年使用苏州农业药械厂三缸活塞式工农-36型担架式喷雾机。该机容量大,喷面广,日喷60~70亩。1978年引进北京东方红-18型背负式机动弥雾机。1980年后,分户经营,手摇式喷雾器广泛使用,机具大幅度增加。详见表2-4-10。
排灌机械:娄葑的排灌在50年代初主要靠水车、风车引水灌田。1957年在娄葑新升高级农业合作社试点建立一座大型电力灌溉站。60年代,电力灌溉逐年代替柴油机泵灌溉。80年代后,娄葑公社(乡)有54座电灌站。蔬菜基地发展喷灌,机型为PV-20和PV-30型。1980年,喷灌面积1144亩。分户经营后,以小型电灌机为主。详见表2-4-10。
收获机械:5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双人脚踏脱粒机,在这以前娄葑农民收割水稻和小麦后都用稻床进行人工掼稻。60年代后期,推广机动脱粒机,先以柴油机带动脱粒滚筒;1965年后,改为电动机带动脱粒机,推广使用65-2型脱粒机。70年代末,娄葑粮油种植区每个生产队有3~4台电动脱粒机。后因大面积扩种双季稻,引进纹杆式电动脱粒机(俗称“小老虎”),工效比滚筒式高,但稻草较乱,后仅用来脱粒乱柴稻谷。80年代后,因生产关系变革,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小型脱粒机需求量增加,5TG-92型与93型2人操作的电动脱粒机,农户欢迎。但收割仍是人工,割麦有镰刀,割稻用锯齿镰刀。详见表2-4-11。
运输机具:娄葑是水乡泽国,运输机具主要是木船,应用范围广泛,售粮售菜、罱泥、迎亲、进城均用木船。60年代,苏州造船厂钢丝网水泥农用船试制成功,娄葑各生产队逐年添置水泥船。70年代,每个生产队拥有水泥船,木船2~3条,同时各生产队开始改装机动挂浆机船。至70年代末,平均每个生产队拥有1艘机动挂浆机船。娄葑道路建设发展较快,70年代手扶拖拉机普遍使用,并配备1吨和3吨挂车,手拖挂车成为娄葑重要运输工具,平均每个生产队拥有1辆手拖挂车。80年代后,实行分户经营,脚踏黄鱼车成为娄葑蔬菜种植区的运输工具,蔬菜区已达每户1辆。详见表2-4-11。
农副产品加工机具:解放前,农副产品主要靠人力加工,农民在石臼内舂米,仅有少数戽水船上的柴油机配砻谷机,流动到各村碾米。70年代中期各生产大队逐渐添置小钢磨磨粉和碾米机。80年代后,由于调整生产关系,农副产品加工机具都折价卖给农户。详见表2-4-12。
渔业机具:70年代内湖捕捞始用机动捕捞船。80年代后始用增氧机、打螺机、颗粒饲养机。1999年娄葑有非机动渔船147艘,载重711吨;机动渔船193艘,载重1416吨,2088匹马力,其中有56吨,80匹马力的机动船1艘。详见表2-4-12。
畜牧业机具:60年代,推广青饲料打浆机。70年代后,推广使用SPZ-380型锤式粉碎机。每个生产队都有这类畜牧业机具。
表2-4-9& 娄葑镇(乡)耕作、种植机械情况表
手扶拖拉机配套机具
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
手扶拖拉机
中型拖拉机
机动插秧机
表2-4-10& 娄葑镇(乡)植保机具、排灌机械情况表
人力植保机具(台)
机动植保机具(台)
表2-4-11& 娄葑镇(乡)收获机械、运输机具情况表
联合收割机
脱粒机(台)
机动收割机
水泥船(条)
挂浆机(条)
机船(艘/马力)
表2-4-12& 娄葑镇(乡)粮食加工机械、渔业机具情况表
饲料粉碎机(台)
磨粉机(台)
砻谷机(台)
碾米机(台)
增氧机(台)
第七节& 肥料
一、有机肥料
俗称“农家肥料”,以绿肥、河泥、猪窝灰、大粪、草木灰等为主,用作基肥、苗肥和越冬腊肥。50、60年代均是以有机肥料为主。70年代,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和化肥用量的增加,有机肥料的用量逐渐减少。80年代,由于蔬菜地的扩大,以及征用土地等原因,草塘河泥不再沤制,绿肥面积减少,直至消失。
猪窝灰:是农家猪尿粪、猪厩垫料和农作物秸杆残屑的混合物。是主要的传统肥源之一。历来有“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之说。建国初期,平均每年每亩施用猪窝灰约5担。随着养猪事业的大力发展,娄葑地区发展到平均每人养一头猪,猪多肥多,肥多粮多。60年代以后,平均每年每亩施猪窝灰15担以上。80年代以后,随着养猪大户的兴起,农民家庭养猪减少,年亩用量也随之而减少。
绿肥:娄葑地区在50、60年代绿肥以种植紫云英为主,因农作物需轮作,提高粮油产量,可以增加土地肥力,增加肥源。娄葑湖荡众多、河港交错,发展水生绿肥极为有利。70年代,利用水面养殖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和绿萍。80年代后,由蔬菜田的扩大,绿肥绝迹。
河泥、杂肥:河泥是娄葑地区传统肥源之一。娄葑地处湖荡畔,河港如网,河泥随处可罱,水草丰茂。河泥一般与稻草、绿肥、青草、猪窝灰等混合沤制成草河泥。用作粮田基肥。
人粪:历来是农家自积,主要用于秧田、旱地蔬菜、水生蔬菜、水稻追肥、油菜追肥。由于蔬菜地种植面积扩大,粪源主要到苏城装运。
二、无机肥料
主要有氮肥、磷肥、钾肥3种。娄葑地区始用于60年代,一般每亩每年用量5~7.5公斤。80年代以后,农田大量使用化肥。
氮肥:娄葑使用的氮素化肥有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氯化铵等品种。60年代,用肥量定了标准,除了使用有机肥料外,每年每亩用量为5~7.5公斤。80年代后,氮肥用量大增,每亩用量达130公斤以上。
磷钾肥:磷肥有过磷酸钙、钙美磷肥、磷矿石粉等。油菜田施用磷酸钙,增产效果显著,有“无磷不种菜”之说。每亩磷肥用量30~35公斤。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品种,从80年代开始使用,但用量极少,每年每亩用量仅150克左右。
第八节& 农田管理
整田平地:解放前,娄葑境内均是分户单干,田块分散,田埂弯曲。且有千百年来的土葬风俗,所谓“明朝田块清朝坟”,境内荒坟土槨众多,田边棺槨随之可见。解放后,政府重视农田基本建设。50年代,重点在改善排灌条件,不间断地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开展以建设“吨粮田”为目标,以渠沟路林相配套的田间工程建设。娄葑掀起移坟造田,整田平地高潮,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硬是用铁鎝坌,肩膀扛,把境内荒坟土墩全部移掉。形成格田成方,渠沟路林成网的田园格局。并通过埋暗管,打鼠道,治理地表水。经过10年艰苦奋战,娄葑平整土地0.96万亩,土方110.01万立方。造田749亩,土方226.68万立方。改造鱼池935亩,挖土方92.58万立方。筑机耕路217条,计54.1公里。渠道114条,计32.5公里。田外沟989条,暗沟47条,计24.47公里。90年代以后,因大量土地被征用,农田承包给农民,娄葑不再组织大规模平整土地。种植业承包者都利用原有沟渠进行修补使用。
农田灌溉:解放初期,娄葑农田灌溉靠牛车水,风力引水。效率低,灌溉水沟分布凌乱。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集体经济增强,水利建设每年列入农村冬季重要工作之一。1957年,新升农业高级社,创办苏州市郊第一座电力灌溉站,装机2台,88千瓦,灌溉面积达1.12万亩。主渠、支渠分布合理,农田受益。60年代中期发展中小型电力灌溉站,各大队、小队普遍兴建灌区沟渠工程,至1975年底初具规模电灌机有328台,2681匹马力。70年代,以平整土地,田地方格化为重点,按建设吨粮田标准,实现灌排分开,易灌易排。70年代,娄葑的粮食基地转向蔬菜基地,原有菜田水利设施简陋,人工泼浇,灌溉不均,排水不畅,难以控制土壤含水量,且花费劳力多,土地利用率低。后由省、市与社队各投资三分之一,采用喷灌细水勤流,节省劳动力11%,土地利用率提高7%,费用下降,获增产之效。1979年,娄葑有喷灌泵房19间,电动机20台,462.4匹马力,喷灌面达标1671.48亩,后因扩建新城区,土地被征用。80年后,各户承包农田,种植品种不一,劳力不等,喷灌停用,又恢复放水到沟,人力泼浇的方法。粮田区采用电动小灌溉。
防洪排涝:娄葑地区湖荡众多,沿湖靠荡地势低平,易于受涝。尤其是群力村一带地势更低,解放前曾有“黄天荡、黄天荡、一年大水三年荒”之说法。建国后政府重视防洪排涝工程建设,50年代中期,主要恢复、整修、加固防洪圩堤,疏浚河道。1954年苏州梅雨连绵,苏州站7月28日出现4.24米历史最高洪水水位,娄葑部分村庄受淹,耕地受涝。是年冬起连续两个春修圩固堤,堤线的堤顶高程普达到4米左右,比警戒水位超高0.5米。60年代中期,圩田地区结合兴建排灌站,实施联渠并圩,渐以沟渠系配套为主,建筑灌溉明渠,开挖田外沟。1965年,苏渔公社投资人民币27万元(市政府拨款24万元,自筹资金3万元),在独墅湖南端筑坝截流,根治逃鱼之患,坝长1233米。70年代,郊区第一次全面制定水利建设规划,确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6项标准。娄葑按6项标准,大力兴修水利,加强联圩工程建设,兴修圩堤累计28条,16.4公里,开浚河道62条,80余公里。南片大包围圩田1977年竣工,总面积为9458亩,并建造一座觅渡桥套闸,闸内可容纳船只20条,可防水达5米。建造倒虹吸3座,能排能灌电机22台,394匹马力,实行排灌分开,挖掘田外沟989条,暗渠47条,排灌畅通,水利工程逐步配套。修建金湖、214防洪大堤(俗称大包围),阳西防洪大堤。80年代后,以蔬菜基地为重点,建设排涝工程,排水沟系布局采用田间围沟,竖沟和田外沟配套,田外沟为水泥掺拌煤灰护壁的永久性明沟,防渍效果好。菜田防洪堤程不低于吴淞港零上5米,临河、湖、大荡加做石块护坡,并建闸控制。80年代有排灌站54座,其中电力设备384台,3708马力;机械设备52台,515马力。基本上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6项标准。
90年代后,投资人民币48.43万元,修建独墅湖内护堤306米;投资29.64万元,建百吉桥排涝站;投资2.5万元,修建二一四村的三叉桥;投资0.2万元,修建群力村小龙口水泵。疏通河道4条,疏排水沟9000米,挖农田水利土方23万立方米。
第九节& 渔业
一、渔业组织及养殖基地
解放前,娄葑的渔民约有7000多人,流动在黄天荡、独墅湖及吴江、吴县一带。生产方式是捕捞自然水产类,以同类水产捕捞结成船帮,流动作业,个体生产。捕捞方式有牵甲戈、张钩、张扛网、张网笼、做鱼窝、耥螺蛳、耥蚬子、扒蚌等。
渔民出售水产品要交纳渔业税(俗称荡湖税),长年捕捞的每户交纳5斗米的荡湖税,季节性捕捞的每户交纳1~2斗米的荡湖税。渔民生活艰难,正如渔民所说:“橹板泼泼水,难糊一张嘴。”
1953年,渔民建立15个渔业生产互助组。1956年初,建立齐心、胜利、红旗等20个初级渔业生产合作社。同年9月,建立黄天荡养殖场,共投资4.43万元,1957年正式放养。日,成立以渔业为主的苏渔乡。1957年,建立齐心、二一四、胥一、胥二、红旗、五星、红光、团结、新星、新生、葑荣、向前、金星、互利、灯塔15个高级渔业合作社。1958年1月,建立独墅湖养殖场,共投资5.63万元。1958年7月,苏渔乡将原来的15个高级渔业合作社合并为上游、红旗、新生、二一四联社4个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日,成立苏渔人民公社。同年10月,建立沙湖养殖场,共投资0.6万元,建造内塘水面154亩,外荡水面5805亩。1959年3月,苏渔人民公社将上游、红旗、新生、二一四联社4个高级渔业合作社分建成9个生产大队,其中有8个是渔业生产大队(一大队:张银鱼、牵甲戈;二大队:耥螺蛳;三大队:拖虾、张丝网、张钩;四大队:张虾笼、麦钩;二一四大队:张虾笼、牵甲戈;黄鳝大队:张黄鳝;扒蚌大队:扒蚌;大网大队:养殖、大网;),1个家禽大队。
独墅湖养殖场建场后,由于水面广、水流急,逃鱼严重,造成连年渔业亏损,影响渔民生活。1965年初,苏渔公社报请苏州市人民政府,要求在养殖场南端(水流急的地方)筑坝截流阻止逃鱼现象。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拨款人民币24万元,苏渔公社自筹资金3万元,筑起一条长1233米的大坝(称三百丈)。此举不但根治了逃鱼之患,而且使独墅湖拥有水面1.1万亩,为它后来成为全国十大淡水养鱼高产湖之一奠定了基础。
日,苏渔公社并入娄葑公社,渔业生产由娄葑公社管理。1971年,独墅湖养殖场和黄天荡养殖场合并,成立娄葑水产养殖场。
1974年,苏州市革委会决定,将黄天荡改造成内塘鱼场,为此市革委拨款36.57万元,娄葑公社投资20万元(用于养殖场的基本建设)。当年苏州市累计发动78万人次组成围垦大军,围垦黄天荡。共挖土方66万立方,改造成117个方格化鱼池,面积达1160亩。当年施工,当年生产。
1980年,娄葑水产养殖场、沙湖水产养殖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渔民生活安定,收入有保障,陆地建房,渔船变大,船尾还挂机。1999年,娄葑水产养殖场年人均收入达6810元,沙湖水产养殖场年人均收入在7535元。
二、鱼苗生产
娄葑鱼类养殖品种有白鲢、花鲢、青鱼、草鱼、鲤鱼、鳊鱼、鲫鱼等。鱼苗、鱼种来源,在1958年至1970年期间,各鱼场每年5~6月份,派有捕苗技术的职工到南京市郊长江中去捕捞,如鱼苗、鱼种数量不足,向邻近渔场购买。1971年,娄葑水产养殖场、沙湖水产养殖场,添置鱼种产卵设备,建造产卵池,进行自育自养。沙湖水产场将80%多余鱼种出售外省。娄葑水产场鱼苗、鱼种培育有一个专门工区,有487亩,年产鱼苗、鱼种20多万公斤,除供本场养殖外,还远销东北等地。所育鱼苗、鱼种成活率高,深受欢迎。1981年~1989年生产鱼苗83488万尾,1990年~1999年生产鱼苗51143万尾。
三、新品种引进和培育
娄葑水产养殖场于1980年引进日本大阪鲫(白鲫),1981年引进东北银鲫。1982年,娄葑水产场在苏州市水产研究所的指导下,用日本大阪鲫与东北银鲫进行杂交繁殖试验,获得成功,经鉴定为优良品种。品种具有繁殖率强,成活率高,生长快的优点。名为“银白鲫”。随后进行大量养殖。1990年以后,银白鲫继续养殖,但年产量不单独统计。
沙湖水产场于1983年从上海北新泾引进日本大阪鲫,翌年引进东北银鲫。
四、特种水产养殖
人工育珠:娄葑水产养殖场于1969年开始,试用河蚌育珠成功。1970年正式投入生产,购进河蚌1661公斤,投放培育蚌珠,翌年获蚌珠1.2公斤,产值0.12万元。1979年,娄葑公社推广河蚌育珠生产。1980年产量14公斤,产值1.4万元。蚌珠大部分由外贸部收购出品,余者国内加工工艺品,化妆品、医药用品。1981年后,因技术力量不足,缺乏管理知识,再则蚌珠出口受到制约,人工育珠生产停滞,产量极少。1982年后,转入个体生产,由渔民自产自销。产量、产值见表2-4-13。
表2-4-13& 1971年~1984年娄葑乡河蚌育珠产量、产值表
产量(公斤)
产量(公斤)
青虾养殖:青虾的养殖于1983年开始,由金湖村、二一四村借鉴金鸡湖水产养殖场的池塘内鱼虾混养的经验,青虾亩产50公斤。以后逐年扩大养殖面积,1997年养殖面积190亩,产量9.5吨。年养殖面积150亩,产量7.5吨。
鳜鱼养殖:鳜鱼原是野生鱼,很凶猛,俗名桂鱼,属名贵品种。娄葑水产养殖场于1974年特辟30亩内塘水面,进行专业管理、精心饲养,产量1.5吨,至1999年养殖水面仍为30亩,产量1.5吨。
泥鳅繁殖:娄葑水产养殖场、沙湖水产场的泥鳅收购、暂养、繁殖始于1979年销往日本。日,日本成和物产(株)社闵勋基先生前来娄葑水产养殖场参观泥鳅暂养情况。1981年,泥鳅在日本市场上大受欢迎,日商相继前来洽谈生意。日本五羊贸易株社山田日木夫、大岛俩人曾4次到水产场洽谈生意。泥鳅的收购及暂养生产迅速发展,沙湖水产养殖场进行自繁自养,1980年产苗164.5万尾,1981年产苗138.25万尾,1982年产苗280万尾,以后就停产了。泥鳅出口量,吨、吨、吨、吨。1983年~1989年出口泥鳅209吨,1990年~1999年出口泥鳅500.5吨。
1988年~1999年渔业生产情况见表2-4-14。
表2-4-14& 1988年~1999年娄葑镇(乡)渔业生产情况表& &&&&&单位:吨
第十节& 畜牧业
娄葑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乳牛为主。生猪饲养,娄葑发展较快,个人饲养与集体饲养相结合,稳步发展养猪大户。家禽饲养有鸡、鸭、鹅,以家庭饲养和专业饲养相结合。其中娄门鸭是娄葑乡(镇)的特产。乳牛饲养始于1981年,娄葑水产场与市牛奶公司联办黄天荡牧场,饲养乳牛。其他畜类均为家庭饲养居多。
解放前,娄葑地区仅是少数农户为农田用肥养1~2头生猪,富户逢年过节自宰自食1头。建国以后,政府提倡发展养猪事业,实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政策。1963年强调兴办集体养猪场,生猪饲养头数逐年增加,饲料以“三水”(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为主。由于生猪易患寄生虫病,再则生长周期长,效益差,发展越快,亏损越大,此后几年,生猪饲养渐趋下降。1970年以后,政府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巩固集体和发展个体养猪。先从解决养户饲料入手,每出售一头肉猪论斤分配相应的饲料粮。粮油地区在生产队自留饲料粮内付给,蔬菜地区由国家供应40公斤原粮。1972年,推广使用混合饲料,解除农民养猪的后顾之忧。生猪出售数超出人均一头的,饲料供应量倍增。1973年后,市食品公司在郊区实行春节生猪合同定额,规定每头定购猪可购精饲料30公斤,价外补贴3元。1979年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养猪场逐渐撤销,重点转向农户自养,并逐步提高收购价格和出售标准。自此以后,娄葑陆续出现养猪大户、专业户,先后有杨培英、范云妹、葛小男等养猪专业户。娄葑生猪品种自1990年开始饲养新太湖猪。
历年生猪出售情况见表2-4-15。
表2-4-15& 娄葑乡历年生猪出售数表&&&&& &&&&&&&&&&&&&&&&&单位(头)
附& 养猪能手范云妹
范云妹是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新升居委会16组居民。是苏州市著名养猪能手。
1984年,范云妹开始家庭养猪,当年交售生猪101头。以后的饲养量逐年上升。日,经娄葑乡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范云妹家庭养猪场”。同年12月,范云妹投资12万元,新建单式猪舍55间,加上原有猪舍34间,共有猪舍89间,可圈养肉猪940头。1988年向国家交售生猪1555头。1989年向国家交售生猪2705头,相当于两个村的定额任务。
范云妹在养猪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二不、三先、四要”的科学养猪法。“二不”就是,不给猪吃污水,不给猪喂生泔脚;“三先”是苗猪进圈先打预防针,喂食先看猪神态,打扫猪舍先看猪粪便;四要是猪圈在冬天要做好防冻保暖,夏天猪圈要做到通风凉爽,平时猪圈要经常消毒,经常冲洗。生猪的出栏周期缩短为5个月。
1995年,由于苏州工业园区建设需要,新升村全部动迁,范云妹的养猪场也全部拆除,范云妹不辞辛劳寻找养猪基地,重建养猪场。1999年,范云妹养猪5000头,全部交售给国家。
范云妹在1986年,任苏州市郊区政协委员、郊区妇联执委;1987年,被评为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妇联养猪能手、苏州市“三八”红旗手、江苏省科技致富能手;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90年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三八红旗手”。
娄葑乳牛饲养始于1981年,由集体与个体齐发展。黄天荡水产养殖场在苏州牛奶公司协助下,联办黄天荡牧场。1981年饲养乳牛50头,牛奶产量9.3吨。1982年饲养乳牛64头。1986年饲养乳牛70头。同时社员家庭也开始饲养,全乡共养乳牛5头,其中母牛4头、仔牛1头,产奶1.1吨。1991年以后,乳牛饲养发展较快,并且以个体为主,1991年全年产奶441吨,1993年产奶540.8吨。1994年饲养乳牛160头。1997年产奶300吨。1998年产奶229.14吨。1999年饲养乳牛120头,产奶425吨。
耕牛在解放前都是私人饲养,一般只有地主、富农或中农才拥有。1956年农业合作化,建立高级社后耕牛由集体饲养。娄葑的耕牛有黄牛、水牛两种。黄牛在1956年有537头,随后逐年减少,水牛有229头,并逐年增多。水牛的来源是江西,娄葑公社曾组织人力去江西购买水牛。耕牛在50年代主要用于农田灌溉、犁田、耙田。60年代电力灌溉站增多,耕牛主要用于犁田、耙田。70年代后,拖拉机逐年增多,耕牛用途越来越小,饲养量逐年减少,1964年全公社有耕牛427头,1973年有耕牛222头,1978年还有124头,1992年只剩12头。以后各行政村不再购买耕牛,耕牛逐渐从娄葑的农业生产中退出。
娄葑湖荡、河浜众多,饲养鸭、鹅极为有利。解放前,仅是家庭零星饲养,少数群养大户,均是外来渔民。娄葑饲养鸭、鹅居多,一般户养5~7只;养鸡较普及,几乎每户都要饲养3~4只,主要是生蛋、食用,商品量较少。农业合作化后,集体饲养曾有发展。苏渔公社一个家禽大队,年饲养量达7.5万只,后因渔民陆上定居而解散。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社员自养一度受到限制,或采取季节性禁养,或限量,超出则强行宰杀。1978年后,农村在改革开放中,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恢复传统品种,饲养量逐年增加。乡政府鼓励、扶持家禽养殖大户,发展专业户。娄葑规模较大的华介宗养鸡专业户,发展为“团结禽蛋合作社”。
娄门鸭:系蛋肉兼用型麻鸭,自繁自养,产地娄门外一带。头大喙阔。公鸭头和翅呈墨绿色,带金属光泽,喙青绿色,脚桔红色;母鸭全身羽毛似麻雀,喙青灰,脚桔黄色。成年公鸭体重2.5~2.75公斤;母鸭2.25~2.5公斤,年产蛋140~150只。蛋重70克,蛋壳白色。自然交配,受精率90%。60日龄仔鸭活重1.75~2公斤,肉质细嫩。是娄葑乡的名优品种。90年代,娄葑乡(镇)引进肉鸭新品种有康贝尔、迭高鸭两种。
太湖鹅:原产于江苏、浙江两省太湖地区,今分布较广,已列入中国家禽品种志。此为小型白鹅,全身羽毛洁白紧贴,偶在眼梢、头顶部、腰背部有少量灰褐色,杂羽,喙、跖、蹼俱呈桔黄色,喙端色较淡,爪白色,肉瘤淡姜色,眼睑淡黄色,眼虹彩灰蓝色。体态高昂,体质细嫩,颈呈弓形。主要生产肉仔鹅。成熟期185天左右,年产蛋60只。羽毛弹性好,保暖性强,屠宰时每只成年鹅可得羽绒200克。留种前和非产蛋季节可人工拔毛,亦是增收之法。娄葑乡饲养之鹅均是此品种。
鸡:娄葑乡(镇)饲养的肉鸡品种主要有新浦东鸡、三黄鸡、英国AAG等3种。
出售禽类情况如表2-4-16。
表2-4-16& 娄葑镇(乡)历年出售禽类数字表
五、禽畜类保健
1958年,娄葑建立公社畜牧兽医站。兽医站在1969年培训90名农村赤脚畜医,每个大队均有1名,形成畜牧兽医医疗网,担负常年防疫治病和新品种推广工作。公社畜牧兽医站配有技术员和配种员,站内饲养配种公猪,配置存放疫苗的冰箱、显微镜等设备。基本上做到病猪治防不出村。
1970年,市郊推广牲畜合作保健,规定全年每头肉猪、母猪、耕牛分别付1、7、5元保健费。保健范围除防疫、治病用药外,还包括因阉割造成死亡的赔偿。每个大队兽医工资由大队补贴。1984年以后,生猪实行“三包”(无病包防、有病包治、死亡包赔)经济技术承包制,保健费每头2元。此举颇受养户欢迎。家禽疾病防治见表2-4-17。
表2-4-17& 家禽疾病防治表
预防疫苗效果不显著,治疗用抗菌素有良好效果。
出壳苗鸡用Ⅱ系苗滴鼻,40天用Ⅰ系苗注射预防,无药物治疗。
苗鸭饲养一个月后,用鸭瘟疫苗注射预防,无药物治疗。
1~5月高峰
对种鹅进行小鹅瘟疫苗预防接种,无药物治疗。
第十一节& 副业
一、灯草和蓑衣
灯草是娄葑的传统种植产品。娄葑的群力、城湾、友谊、联合大队均种植灯草。灯草内芯(称草肉)可做油灯芯和蜡烛芯,亦作中药用,更多是作为迷信用品使用。解放前,灯草由农民自产自销,走街串巷售给蜡烛业、国药店、草织品手工作坊。解放后,除供销社收购一部分,大部分仍由农户自产自销。60年代后,油灯和蜡烛为电灯所代替,灯草生产日趋淘汰。灯草外皮(俗称草壳)为蓑衣的编织原料。其编织技术在青旸、联合两个大队,年制作约10万件,每件重量在2.5斤左右,特制的蓑衣重达5~6斤,称为“滴水不漏”。娄葑供销社每年收购一次,除供应苏州市场外,大部分销往镇江、徐州、淮阴、盐城等地区。灯草还可编织草帽,饮食店里用作蒸笼垫子。70年代起,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雨衣的广泛应用,至1975年止,两千多年传统的农用雨具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消失。
二、稻草和草鞋
草鞋是娄葑粮田区的传统副业,农闲时每户农民以稻草为原料,编织草鞋,留足一家农忙时穿外,多余的拿到市场自销。品种有全草(全稻草)、半草(夹布条)两种。式样有两种:一是裸趾裸跟草鞋,另一种是包趾包跟似浅口鞋,称为蒲鞋。由于价格便宜,粮田种植区男女老少皆穿草鞋,销路极好。50年代卖买兴旺,60年代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草鞋日趋消失。
三、席草和草席
席草的种植在娄葑地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群力、城湾、友谊、联合、星红、葑塘、团结等大队利用水生沼泽地种植。50年代,娄葑的席草均销往浒关、车坊等地。1964年,娄葑开始编织草席,至1965年底,娄葑有织席机300多台,工人700多人,年产3万条,由供销社收购。1966年,草席生产停顿。70年代中期,引进日本席草(蔺草),在娄葑农科站试验种植,并逐渐扩大生产。1983年,娄葑乡办起织席厂,并与日本客商联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90年代,吴县车坊镇大量种植日本席草,加上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娄葑本地席草停止种植。
四、蒲包和茭叶包
蒲包是以蒲草的叶经过人工锤打后编织而成。是娄葑群力、星红、友谊、城湾等大队的传统家庭副业。据传,境内在元末明初已从事此项副业。蒲包容量的规格一般为3~5斗(蒲包容量)。蒲草来源,起初是依靠当地沼泽地野生蒲草为资源,后来沼泽地垦为粮田,农民便到太湖收割蒲草,后太湖一带蒲草地也改为粮田,农民又到青浦及苏北高邮湖一带收购蒲草。60年代中期到青浦、苏北建湖收购,年产10万只左右。1980年产16.61万只,1981年产1.15万只。蒲包主要用于水果店、豆制品作坊、南北货商店作包装及发豆芽之用。解放前由农民自产自销,解放后由供销社统一经销。1973年,蒲源紧缺,用茭白叶代替做原料,年产量407.6万只,万只,万只。由于包装改用塑料袋,1985年后茭叶包、蒲包都不再生产。
五、竹器和蔑作
竹器生产是娄葑新升、梅巷两个大队的副业。梅巷竹器生产始于60年代中期,由生产大队承办,制作竹椅、躺椅、竹书架等。因销售量下降,80年代以后,竹器生产停业。新升竹器生产是蔑竹,以个体为主,一般父子相传为业,有的几代相传。主要是取蔑条编竹篮、虾笼等。后因塑料制品占领市场,80年代以后蔑作停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十不足八十有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