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自然灾害 吃人论文500字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在和运动之后,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发生的全国性的短缺和大。与之类似的发生在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性大饥荒有和等。
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大陆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饿饭年。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或三年大灾荒,西方学者也称其为大跃进饥荒、中国大饥荒。
大饥荒的期间有不同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说法是年。:)、Basil Ashton、等学者采用年,、及周逊的著作则采用年。
直至1980年代初,中共政府的立场,正如“三年自然灾害”这个名称所标示的,认为这场大饥荒主要是由于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再加上等一些计划失误造成的;中共政府也暗示苏联向中共也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但从未能出示苏联索要债务的证据。然而,国外研究者基本认同的观点是严重的体制问题和伴随着大跃进的政策转变是饥荒的关键原因。从1980年代开始,中共官方也越来越多地接受政策错误因素在灾难原因中的重要性,宣称三成责任归于自然原因,而七成责任归于错误管理。:130–131
当时中共政府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政策性失误、腐败和伴随的一些过激的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中共官员强征强抢农民粮食财产,加速了农村饥荒情况的恶化。其影响最大的为大跃进时的“”和“”。这些做法导致国家大部分的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其时农村地区因缺少粮食导致出现全国性的急剧下降。全国推崇以为单位的导致“放开肚皮吃饱饭”,实行不计报酬的劳动导致劳动效率急剧低下。在全国范围出现严重的饥荒的情况下,年,中共政府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粮食以快速发展军事工业。例如经济出现困难,农村出现饿死人情形的1959年,全年出口粮食数量达到历史上的最高,为415.75万吨。
在大跃进期间,耕作被强制以为单位进行,而基于私有土地的生产被禁止。强制的极大地挫伤了农民认真干活的动力。钢铁生产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以钢为纲)。百万计的农民被号召和命令脱离农业生产而加入到大炼钢铁的劳力当中。因为土法上马大炼钢铁,大面积的森林就被砍伐作为替代燃料,很多铁制农具和其他生产资料就被捣毁作为炼钢原料。而缺乏基本技术设备的大炼钢铁运动在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投入之下,产出的只是几乎没有经济价值的劣质的生铁或者废铁块。
伴随着集体化,中央政府下令实行一些基于生物学家的理论的农业革新。这些措施包括密植,指把种子远密于常规来播种并且假设这些种子间不会相互竞争。实际上,它们会因此相互竞争而相互妨碍生长,结果是产量降低。另一个革新是基于李森科的同事特文提·马尔特瑟夫(Teventy Maltsev),他鼓励中国的农民实行深耕(深达一两米)。他们相信最肥沃的泥土在深处,而这些泥土有助于让植物长出超大根系。但是,无用的石块、沙子被翻出,而肥沃的表层熟土却被埋到了下面。
公共食堂制度也是触发大饥荒的一个原因。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农民必须十分节省地吃粮食,从而坚持到下一次收获。而大食堂制度将农民的口粮强制性集体化,提倡“敞开肚皮吃饭”,再加上不少基层干部从中克扣,使得本来就匮乏的粮食被提前消耗殆尽。据前国家统计局长估计,1958年大食堂过度消耗粮食多达1750万吨。这使得在1958年收成不错的情况下,仅仅半年之后就发生饥荒。
由于施行的关系,农村除了口粮、种子、饲料以外的粮米全须上缴,而粮食则交由人民公社的公共大食堂负责,农民不能储粮。当中央派员到地方征收粮食时,是以地方干部上报的严重夸大的粮食产量来计算征收量的。征收量大大超出实际粮食产量,地方干部为了填补缺口,逼迫农民将原本应该留下的口粮、种子、饲料“三留”也全都上缴。于是各个农村的粮食短缺,公共食堂无米下炊,导致了严重的饥荒,有许多人因此被饿死,甚至出现的现象。
一九五六年初,初级形成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普遍建立,正在一大批一大批地向高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同年十月六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统购统销的规定》,要求今后粮食统购和农村统销。“不论高级社或初级社,一般以社为单位,根据一九五五年分户,分社核定的粮食定产、定购、定销数字,统一计算和拟定。归社统一计算的结果,粮食有余的为余粮社,粮食不余不缺的为自足社,粮食不足的为缺粮社。”这样,合作化后,国家不再跟农户发生直接的粮食关系。国家在农村统购统销的户头,就由原来的一亿几千万农户简化成了几十万个合作社。《规定》提出:“国家对粮食丰收地区的余粮社,可以在定购数量以外,适当增购一部分,但增购部分不得超过余粮社增产部分的40%。”一九五七年十月十一日,国务院又作出补充规定,根据一九五六年的经验和供销矛盾的新发展,提出在坚持“三定”的基础上,实行以丰补歉的方针。对超过粮食“三定”的余粮社、自足社,必须增购一部分粮食,对缺粮社必须减销一部分粮食。针对中央和国务院在粮食统销中向农民层层加购的作法,认为:我们的粮食政策好。群众交售有习惯,国家不出钱,群众无意见。
在这种背景下,党和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当一部分领导人和单位,在粮食亩产问题上作起文章,从上到下刮起亩产万斤粮、几十万斤粮的吹牛风,为国务院的“增购”决定保驾护航,来证明刘少奇“我们的粮食政策好”的“科学论断”。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一九五七年八月二十九日,农业部发出通知,奖励一九五六年第一批农业增产模范,一九五六年第一批增产模范共68个单位和个人,分别属于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山东、陕西、青海、吉林、内蒙古、北京和上海市。第二批名单已经审定,分别属于安徽、河北、甘肃、江西、黑龙江、贵州、山西、辽宁、云南、河南、江苏、广东、四川、湖南、青海、浙江、新疆和天津的107个合作社、拖拉机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国营农场。以多交爱国粮为荣,少交爱国粮为耻的荣辱观,在红头文件、新闻媒体、干部讲话中广泛宣传,总理周恩来在中“搭车”把对政策的态度作为划分左中右的条件之一,从而,自一九五八年起,统购统销中“三定”的“定产”工作,开始在吹牛皮说大话的基础上走高不走低,“定购”,建立在高“定产”的基础上,“国家粮食征购应当同农业合作社内分配结合进行,使农业社首先完成国家拟定的粮食征购任务,然后进行社内分配,必须继续坚持购销结合的原则……”“各地征购多少粮食,销售多少粮食,中央每年仍统一安排一次”,“全国库存粮食除了地方可机动使用的粮食外,仍然由中央集中掌握,统一调度,地方政府必须继续执行国家统一的粮食库存、粮食调度计划。”……自从一九五六年党的八大之后,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落实统购统销政策的力度,并在人民公社化之后,对统购统销政策在细化的基础上,也作了调整,按照当时国务院的红头文件要求,必须坚持“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原则。由于已经公社化,实行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核算,农民生产下的粮食,必须由生产队集中交给大队,由大队交给公社,由公社交给国库,由国家统一收购——一粒不少地以极低价格卖给国库,然后由国家粮食部门按照核准的人口数以及各生产队产粮年度总产,扣除应按定额卖给国家的统购粮数额,以及公粮(土地税)数额,又及代保管的种子、牲口饲料,再及地方政府机动粮数额之后的余粮数,再给农民确定供应(返销)标准,一切都扣除之后,有无剩余,余多余少,再由人民公社按粮食部门提供的标准人头概算社员口粮,由社员拿钱到国库再买回返销给自己的口粮(返销粮),这就是“统购统销”。农民所卖统购粮的粮款,基本全被政府用来扣除灌溉农田的水费、化肥款、农机修理款等形形色色的收费,结果,农民分文也得不到,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欠债者。那时候,政府规定不准农民外出的打工,不准在市场买卖物品,农民没有其它任何经济来源。这时的农民,谁也无钱到国库去购买返销粮。因各级领导在粮食产量问题上向上级吹了牛,实际产量达不到预报的数字,而国家年初的定产数又是在各级吹牛吹出来的数字基础上做出来的,定购时,自然按定产额统购,吹牛者便把应返销给农民的口粮全部扣压住,存在国库,弥补差额,作为大丰收成果,去为他们搭建升官的阶梯。
政工教研室博士生导师研究发现:由于高指标、浮夸风导致高征购,年平均征购数占粮食总产量的34.4%,而正常年景是20%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周恩来传》亦证明了这一点。
1958年,以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了一年粮食增加一倍的口号,因而导致各地掀起“浮夸风”,各级干部严重夸大、虚报粮食产量。
1959年中国大陆粮食产量较1958年下降15%,而年产量只有1958年的70%, 全国各地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相应1951年的水平。
Joseph C. H. Chai 用的理论分析,发现年粮食减产使得饥荒无法避免,而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错误,而不是中共政府所说的天灾或苏联逼债。在粮食分配上,乡村比城市减少的更多,使得饥荒在乡村比城市严重。:129-141
在集体化农业实施这些极端政策的时候,部分地区又遇上了干旱和洪水等恶劣气候。在1959年7月,华东地区发洪水。据灾害中心数据,因为淹水和接下来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的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这场灾害被列为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的第七名。在1960年,55%的耕地或多或少遭受到干旱或者其它恶劣天气,北方60%的耕地根本就没有降雨。1958年至1962年年鉴根据中共政府资料报导天气异常,例如在1959年六月的5天之中降雨量超过30英寸,这代表了同期整个华南天气状况。
目前中国政府仍未能提供确凿的原始天气数据证明三年期间全国发生严峻自然灾害,而更多的证据表明,三年期间没有大规模自然灾害。饥荒最为严重的省份更是风调雨顺,然而错误的分配政策,使四川省大部分粮食用于调配往安徽等灾情严重省份,而本省留存粮食尚不足四川省总产出的10%,使得四川发生了惊人的饥荒。
1998年得主和饥荒研究专家认为,绝大多数饥荒的起因,不仅是因为粮食减产,也因为不合理或者是低效的粮食分配,而且通常结合着对于问题严重程度认识的信息匮乏或者干脆是有意的误导信息。在中国这场59-61年的大饥荒中,享有定量的口粮。与此相对比的是,因为新的集体经济,农村的下级官员因抢着虚报他们公社收获产量,而留给当地农民远少的剩余。认为导致饥荒的自然原因,比如自然灾害,在导致包含中国大饥荒在内的现代饥荒的各种原因中是相当次要的,因为这些自然因素很容易通过合理的政府经济政策来应对。而毛的中国恰恰在因为错误的经济政策而每年饿死百万计人的情况下,没有在议会或者报纸出现批评的声音。因为缺乏和,毛的错误经济政策能够持续三年得不到校正,从而造成了现代社会最大规模的饥荒。
年,包括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内的中共领导人,都曾对来访外宾保证说中国人有足够吃的。中国政府甚至下令临时出国人员不得在国外购买食物,以免泄露国情。此后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将有关饥荒死亡人口的统计资料列为绝密,同时不断向外宣传说中国没有人饿死。
1961年9月,退役的英国陆军元帅来访中国,在参观了城市浴场后对陪同人员说:“来以前,有人说中国正在闹大饥荒,饿死了几十万人……中国每个城市都饿殍遍地。说中国闹大饥荒是没有理由的。这里人的肌肉很好,丝毫看不出饥荒的迹象。”其访问中国期间,和毛泽东见面谈话2次,亦与总理周恩来外长陈毅等中共高级干部多次见面。
直到进入1980年代后,随着有关资料逐步解密,饥荒情况方才为外界所知。迟至1997年版,《》中关于过去200年间大饥荒的列表,尚未收录这场59-61年的中国大饥荒。 但该书1999年版中的“饥荒”条目,则明确称中国大跃进饥荒为“二十世纪两次最大饥荒”之一,“造成了多达两千万人丧生”。《》也称之为“史上最大饥荒”。
饥荒期间,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封锁消息的策略,并至今未能透露死亡人数和人民遭受饥荒的惨状。当时的新闻至多以各地大面积发生“”作为报道题材,从中也可以看出饥荒的严重情况。
在日,公安厅向省委写了《关于发生特殊案件情况的报告》(指),报告中写道“自1959年以来,共发生1289起”,“发生时间,绝大部分在1959年冬和1960年春”;“从作案性质和情节上看,据对1144起案件调查,其卖给别人吃的36起,其余1108起都是留作自食”。该报告送到省委后,“省委书记只批给几个书记传阅,严格保密,并指示公安厅,严格控制知情范围,有关档案销毁。”
日,公安厅给省委写《关于西宁地区当前治安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和发生案件300多起。日,美国:)在华盛顿的向媒体公布了安徽和甘肃两省人吃人事件的中国官方调查文件。
中,当地专区地委书记路宪文禁止信阳专区农民逃荒,派出多队巡视员拦截逃荒者,并禁止当地信件外流。
中国政府在三年困难时期仍然大量进行粮食输出和对外援助。例如,据最新解密的档案记载,国务院总理在日接见客人时表示截至去年,建国14年来,对外援助金额达人民币108亿元,而已经使用的援助金额中,又以1960年至1964年的5年中最为集中。又如,根据外交部解密档案,1960年4月,外交部决定以政府名义,无偿赠大米1万吨。外交部解密档案里,1960年除了对几内亚的援助外,还有15000吨小麦支援,援助刚果5000吨至1万吨小麦和大米。1961年8月,来函要求支援稻种。中国政府决定援助15吨。
除了对外援助,困难时期的粮食出口情况也逐渐被披露。例如据《》后来的披露,日,从青岛启航前往日本西港的途中触沉没,船上装载着1.3万吨,以及矿产品和其他杂货等。而青岛港离东营、滨州等山东粮荒重灾区仅有二百公里。
1960年1月,与外交部、外贸部平行的中国对外经济联络总局成立,专门负责向外国赠送现款、食品等。就在大饥荒最严重的年份,外援激增。的1960年11月访华,中国给了6000万美元的“贷款”,周恩来特别告诉格瓦拉,这钱“可以经过谈判不还”。1961年1月,,中国希望帮忙骂苏联的,给了五亿卢布,还用外汇从加拿大买小麦送给阿尔巴尼亚。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尚长风分别在中共党办刊物《中共党史资料》 2009年03期发表了《1961年中国粮食进口研究》、《百年潮》 2010年04期发表了 《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粮食进口实情》,公开了当时的粮食进口和外国援助情况,原文引用如下:
“1960年12月底, 周恩来、陈云、李先念商议,进口150万吨粮食。日,在广州会议上正式作出了1961年进口粮食500万吨、翌年进口350万吨至400万吨的决定。
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不过,禁运名单并不包括粮食。中国陆续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进口了粮食。
中国第一次从加拿大进口粮食时,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依据加拿大法规,官方特许的银行不得向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提供出口商业信用。然而成功地说服了加拿大政府,破例同意加拿大有关银行为中国第一批小麦进口提供了短期出口信贷。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小麦也争取到了较为优惠的条件。
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粮食报价也比较低。1961年初,中国曾考虑向美国进口粮食,刚刚就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也表示,可以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向中国出口粮食。不过,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中国最终没有向美国直接进口粮食。后来,通过当时同中国关系比较密切的法国转口购买到了美国粮食。
1961年初,美国总统曾设想以民间的形式向中国提供粮食援助,被中国婉拒了。其他国家的粮食援助,中国也未接受。
中国接受的唯一一笔国际无偿援助来自:小麦1万吨,面粉6千吨、牛羊肉1千吨。
1961年,苏联两次主动提出对中国的粮食援助方案。一次是日,赫鲁晓夫致信毛泽东,提议1961年8月底前,以借用方式,向中国提供100万吨谷物和50万吨古巴糖。中国决定把100万吨粮食作为备用,接受50万吨糖。后来由于中国顺利地进口到粮食,100万吨备用粮食最终没有使用。另一次是苏联提出借与中国30万吨粮食渡荒,中国予以接受。 当时,苏联对华态度也较为友好。据中国贸易代表团汇报:“赫鲁晓夫主动提出对我1960年的欠账和借给我50万吨粗糖都不计利息。
据日的《外贸通报》,只有德、捷两国对华态度特别坏。民主德国派其政治局委员:)来我国板起面孔向我要债,经过周恩来严肃批驳了马特恩的无理要求,德方始有所收敛。 时任苏联苏共总书记则在其回忆录里叙述其曾向时任中国总理当面提出支援,周恩来答复说:领导上已经讨论过了,决定对苏联同志表示感谢,但对援助表示拒绝,说自行去解决。
中国政府的看法是:1958年,由于中国政府“一五”计划超时间、超幅度地完成,导致对生产力发展进行了过度乐观的错误估判,引起与农村;1959年的又使得错误地认为党内现象十分严重,因而在全国内引发大规模的,导致无人敢于指出错误,加之1959年-1961年期间自然灾害异常严峻,导致了这一时期中国发生惊人的危机。
“反右倾”斗争导致了政治上的普遍左倾,对反映饿死人和浮夸问题的领导干部,则当右倾机会主义批判,说成是造谣、扩大化,是给抹黑。这样颠倒是非,使左倾思想愈演愈烈,在干部中造成错觉,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使大家失去了辩别是非的能力,人人自危,个个看领导意图行事,说假话成风,处处隐瞒、谎报灾情。例如河南省委于1959年向中央写了饿死5000人的假报告(实际十几万)。一些地区的政府官员(例如:)为了隐瞒灾情,阻止饥民外出讨饭,截取邮件阻止信息传播,让农民失去逃荒的自由、求救的自由,也是导致灾情严重恶化的原因。最终饿死至少105万人,而且有大面积。1962年夏,国家主席对毛泽东说:“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
另一方面,为保障其的食物、肉类及烟不虞匮乏而批示“”的报告,依官员级别满足所需,造成。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高级干部实行食品特殊供应。国家高级干部实行食品特殊供应的具体标准是:
1.四副二高:每户每天供应肉1斤,每户每月供应鸡蛋6斤、白糖2斤、甲级香烟2条。
2.正副部长:每人每月(只限本人)供应肉4斤、白糖1斤、鸡蛋2斤、甲级香烟2条。
3.正副局长:每人每月(只限本人)供应肉2斤、白糖1斤、鸡蛋2斤、甲级香烟2条。
当时戏称这些享有者为“肉蛋干部”。
1961年2月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经济工作5人小组组长按照老婆的建议,又对“肉蛋干部”以下级别的其他干部,供应定量的白糖和大豆,戏称“糖豆干部”。具体标准是: 行政十三级以下、十七级(乡科级干部)以上每月特供2斤黄豆、1斤白糖,让大饥荒时期的干部健康状况得到了保障。
在大饥荒时期,按照中共中央特意制定的政策,城市居民的食物供应比农村好得多,机关干部又比一般平民好,干部又按照级别高低获得不同的饮食待遇,形成体制性腐败。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实行,取消了几千年一直存在的农民自由迁徙权,这样事实上的农村隔离封锁政策使得信息传递以及逃荒成为不可能。而1958年又正是中国农村大饥荒的起始年。
大饥荒出现以后,饥民逃荒开始增多,但各级政府对流动人口严加控制。一方面要求各地阻止农民外逃,另一方面,对逃荒农民严格管理,有的地方以“流窜犯”的名义加以拘留、拷打、游街,更多的是收容遣返。日,公安部长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披露,1960年流动人口曾经达到600万,1961年1月-8月,全国收容207万人,1962年1月-8月全国共收容140万人,全年估计收容近200万人。
中共党办媒体-国家人文历史则总结指出:"在户籍制度严格执行的时代,“禁止农民流动求生”,农村人无法离开土地,只能在家等死。"并称"按保守估计,农村有上千万人饿死。"
而《毛时代的大饥荒》作者冯客教授(Frank Dikotter)则查阅了大陆的档案之后,有一些非常惊人的发现:
1,有大批人不是饿死,而是死于酷刑。受刑对像不光有成年人,也有儿童、妇女、更有孕妇。
2,在大饥荒中死去的人,很多是因被禁止给予食物,而非无食被饿死。 因为人们的住房被拆,财产被没收、不能自己烧饭,所以人人都需要被公社“喂养”,不能劳动的病、弱者被视为负担,而为了满足党组织不断下达的更高上交指标,许多地方对病者、弱者、反对者、开会睡觉着、所谓的坏因素和右派,采取了禁食的惩罚,这样的例子在档案中并不少见。例如,四川许多县,80% 的人死于无食惩罚。
3,从档案史料中他发现,在全国很多次地出现。“在湖南省的一个村庄里,一个人被迫活埋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偷了一把粮食,这个父亲三周后伤感而死。”
安徽省公安厅原常务副厅长尹曙生于中共党办的刊文《“大跃进”后为什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乱?》,记载了安徽省当时,有近几十万农民在饥饿死亡面前逃往山区去找野生动、植物充饥而被公安机关等暴力武装机关抓回打成“反坏分子”,其并明确指出: “大跃进”时期安徽饿死了那么多人,同不断进行以“镇压反革命”为名而野蛮进行社会控制,密切有关。
学者宋永毅则据中共公安部的一个绝密报告披露,仅1957年就有过数百起中国农民的要饭吃的所谓叛乱,甚至遭到正规军队使用机关枪进行武装镇压。
在饿死20余万人的安徽无为县,1960年由原哲学系学生(56年考入北大,因说了农村饿死人的实话,被校长开除)看到众多乡亲被饿死组织而组建了‘’,并针对当地干部衣食无忧却大肆搜刮农民活命口粮的情况制定了《惩治官僚主义腐败分子临时条例》,暴动准备在1961年春节期间发动,后被两个连的部队剿灭。1982年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给予部分平反。
《三年大饥荒没有造成大规模农民反抗的根本原因》一文作者调阅了大量中共官方编写的地方志,更加详细地披露了在三年大饥荒时期,针对农民要粮食吃的保命行为而进行的全国性武力镇压严打运动,这与时期苏共对乌克兰农民的暴力屠杀如出一辙。其中最为残酷的一个例子是,“1960年6月,贵州省江口县农民大量饿死。全县不足10万人却饿死了4万人。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民起来暴动。带头人当中有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因为他们家里的孩子也饿死了。手无寸铁的农民很快被现代武装的军队平息。曾开仓放粮的县长饮弹自尽。因虚报粮食产量而激起民变的县委书记也投河身死。”
根据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尚长风发表在大陆官办杂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紧急救灾措施》,以及李先念秘书蒋冠庄发表在大陆官办杂志《百年潮》2008年第1期《李先念呕心赈粮荒——六十年代初的粮食危机》的文章,中共中央于1960年初成立了由李先念负责的中央粮棉油调运指挥部,并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采取非常手段调运粮食、减少城镇人口和压低城乡居民口粮标准等等,但仍然没有避免中国大规模的农民饿死。
海外学者搜集了中共官方档案里对大规模饿死人的历史记载,并将其整理成书正式出版:
由宋永毅主编,哈佛大学与出版的《中国大跃进—大饥荒数据库()》包含七千多份档案资料,二千多万字,其中有三千多份中共内部档案。宋永毅在总导言中表示,大饥荒的本质,是中共对中国农民进行的一场的“粮食战争”。
历史系讲师周逊(时任历史系助理教授,冯客的助手),从中国官方档案中节选出121个,2012年由出版档案汇编《》,档案中包括饿死与人吃人的记载。
三年困难时期的饿死人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高级来说,是一个非常忌讳和回避掩盖的话题。虽然饥荒期间,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封锁消息的策略,并至今未能明确公布死亡人数和人民遭受饥荒的惨状,但其政治敏感度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而且针对来自香港台湾和世界的各种质疑和谴责声音,中共领导人在毛泽东死后亦转变曾经一贯坚持的完全否认态度,进行了各种反思和回应:
时任主席的毛泽东日在武昌会议上说:“除特殊外,还是要睡一点觉。现在要减轻任务。”明年的生产指标要降下来,不能总是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否则,“我看搞起来,中国非死一半人不可。不死一半也要死三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死五千万人。广西死了人(注:指广西饿死550人的事情),不是撤了吗?死五千万人你们的职不撤,至少我的职要撤,头也成问题。”他指着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说:“安徽要搞那么多(吗)?你搞多了也可以,但以不死人为原则。”
时任国家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1962年7月对毛泽东说:“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说:“人民公社化后发生的三年困难时期,到处浮肿病,饿死人。据了解,光安徽省的所谓非正常死亡人口就三四百万。” “人民公社化后发生的三年困难时期,到处浮肿病,饿死人。据了解,光安徽省的所谓非正常死亡人口就三四百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左’了那么多年,几乎把农民的积极性打击完了。”
前国务院副总理、长期负责经济工作的说:“据中央有关部门汇总,到1959年4月初,仅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南、甘肃、贵州、河北等十五个省区,无饭吃的人口达2517万”“我国人民所经历的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主要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造成的。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广大人民因食物缺乏、营养不良,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农村因饥馑死亡增加,据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减少1000多万。”
曾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回忆这段历史说:(1960年初)“同志也去了。回来讲,他去过的,妇女没有一个不穿的。怎么造成这样一种情况的?是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严重的浮夸,征了过头粮。还有特别厉害的一条是,没有饭吃了,村子里能够吃的、能够找到的都吃光了,为了保住他那个浮夸,竟不让,让民兵把着。这里没有饭吃,到别的地方去逃荒,历史上哪朝哪代都是这个办法,解放以后遇到大灾大荒之年也都是这个办法,不让逃荒,强迫命令,把本来可以活下来的人了。”“讲到历史上饿死人的事是要写到史书上去的时候,他(毛泽东)情不自禁地骂了一句,并愤愤地说:我当主席时,出了这种事情!”这个有所谓的“左王”邓力群口述、朱元石记录整理发表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5期标题为:《到“”》的文章充分叙述了中央干部(包括毛泽东刘少奇陈云李先念周恩来等实权官僚)对三年大饥荒时期全国各地大规模饿死农民的历史事实是洞若观火了如指掌的。
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副委员长2004年说:“回顾三年困难时期,到处闹浮肿,饿死人,非正常死亡人口达数千万,比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死的人还要多。是什么原因?刘少奇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现在看基本上是人祸,这个‘人祸’就是瞎指挥,就是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左倾机会主义’。”
四川省原政协主席曾经表示,大饥荒四川“死了1000万人”,并直接导致四川省经济衰退,退出比较发达省份的序列,成为和、、一样的中下等经济省份。这个数字与载《中国人口科学》曹树基教授的研究结论940万相吻合。
当时安徽副省长在回忆录中表示,全省1959年至1961年实际死亡人数是548万,除去正常死亡数、逃亡及失踪数等,安徽饿死约500万人。农村处处长李坚调查安徽截至月间饿死人的总数,将生产队、公社,再到每个县的统计数字逐级汇总,安徽全省饿死人总数350万,正式上报为300万。部长在文革后表示:核实结果,安徽饿死350万没错。的非正常死亡14.1万人。根据的《难忘的岁月──安徽省无为县共产风史录》,1958年到1960年三年,全县982,979人口中,非正常死亡和饿死了320,422人,百分比为32.5。
根据张广友《抹不掉的记忆——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中,援引山东省一位领导1960年的大会讲话内容“山东省过去(1957年)人口为5500万,不到3年的时间,现在(1960年冬天)还有5000万,减少了500万。”
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兼省长在一次发言中说: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年冬到1960年上半年这一年半时间内,全省非正常死亡65万人,外流 109万人,人吃人的现象有文字材料的就有23起,没有文字但有口头汇报的还有十多起。
原四川中共地委书记说:“卖人肉吃人肉的可怕的事也发生了。就发生了将小孩骗到家中,整死煮熟后作为兔肉到街上卖的事。(县)是个烂摊子,20多万人口就饿死了7万多。肿病流行,省委调拨了些粮来,社员又无钱买。
其它在各种公开场合承认大规模饿死农民的中共高级干部还包括:、、国家统计局局长、出狱后的原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其声称全国当时大致饿死500万人左右)、等。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载:“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从1949年到1957年,每年都增加1000多万人;1960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1000多万人,扣除出生率下降因素,死亡人数应在1000万以上。这还仅仅是1960年一年的数字。
中共官方出版社出版的很多著作也承认大量人饿死,如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革前夜的中国》和《曲折发展的岁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年自然灾害长篇纪实》等等;
中共官方主办的各种报纸杂志和网站亦有大量的文章承认了大规模饿死农民的历史事实。例如署长主办的《》杂志2008年10月以《通渭问题——“大跃进”五十周年祭》为题报道了甘肃通渭“”的惨状。
大陆和一直宣传大饥荒时期毛泽东多次提出不吃肉,要和全国共度难关。比如1968年后被担任毛泽东伙食管理员的吴连登说:“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爱吃红烧肉,但在最困难时期,毛主席的餐桌上没有了红烧肉,鸡、鱼、肉、蛋都没有了,全是素菜。举个例子,毛主席特别爱吃鱼,但在那个时候,他连鱼都不吃了”。卫士封耀松则说1960年毛泽东在生日那天,正倚枕看文件。“半年多来,封耀松帮他按摩时,他脚背和小腿的肌肤失去了弹性,按下去一个坑,久久不能平复。这是。老人家已经六七个月不肯吃一口肉。青黄不接的季节,他二十多天不吃一粒粮,常常是一盘子马齿苋(一种野菜)便充一餐饭,一盘子炒菠菜,便能支撑着一天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则截然相反大相径庭:1954年秋天起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多年,经常陪他吃饭,并为1960年毛生日餐当事人之一的秘书林克为此专门打电话询问了毛泽东当时的医生、护士长。大家一致表示:“根本没有这种事,如果我们使毛泽东得浮肿病,那我们就犯了大错误,是严重的失职,中央也不会允许”。
大陆政府出版的书刊文章,广泛报道了毛泽东在三年大饥荒时期,烟酒肉茶一直没有间断,生活待遇相对于其他中国人是相当地优越和奢华。毛泽东在当时的照片亦显示其身体富态,不存在所谓的不足甚至问题。
毛泽东“不吃肉”的时间段为月份到1961年4月份。毛泽东宣布不吃肉,只特指不吃猪肉,不包括牛羊肉和猪油,更不包括虾肉和鱼肉和其他。毛在“不吃肉”期间,依然可以吃到花样繁多、用猪油烹制的各种素食、蔬菜及麻雀、小虾、野味等其本人并不反对的肉食品,偶尔还吃了红烧肉和肉包子。而且其保健医生鉴于猪肉含量高,建议他改吃牛羊肉。而毛本人六十年代初一度喜欢吃西餐,所以,日工作人员会同厨师给他订制的一份西餐菜谱中,就有牛羊肉菜十多种,西餐汤十六七种。
经常陪毛泽东吃饭的卫士张景芳回忆称,大饥荒时期有一次陪毛吃红烧,海参太滑掉在桌上,毛把它捡起来吃掉。
毛泽东在1961年7月的伙食费开支654.82元,另有水果费86.65元,一般杂费54.22元,小孩生活费47元,首长杂费17.04元,房租费86.80元,澡费3.6元,汽车费2.70元。按1961年的黄金价格3.04元/克算,折合黄金243.9克,换算成 2012年的价格在8万元人民币左右。同期北京市民一个月生活费13元左右。1961年10月,公债里开支私人客饭59.84元和115.11元两次。
日,毛泽东给被派到农村搞调查的身边工作人员林克等人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你们如果很饥饿,我给你们送牛羊肉去,亦可见的食品部门并不像中国其它地方一样物资缺乏。
高干回忆三年困难时期特供:民众恨极了编顺口溜,实行食物补贴。"补贴办法是十七级以上的每人每月糖一斤、豆一斤,十三级以上的每人每月肉二斤、蛋二斤,九级以上的每人每月肉四斤、蛋二厅。"
当时甘肃省委书记向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日至29日,汪锋同志带了五个人在甘肃临夏州新集公社新1号生产大队调查农村食堂时对妇女病和妇女生育情况作了深入调研,发现甘肃大饥荒三年里农村只有干部妻子经期正常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女儿程丹在接受《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专访时回忆:“北戴河即便是困难时期,供应一直不错。”
历史学家忆三年困难时期:看到身份的北大校长脂肪丰富的腹部就来气其并回忆说:“在寒冬腊月,北风成天呼啸的时候,村里三天两头死人嚎丧。死的都是老人,其实是在饥寒交迫之下,得了感冒,便成不治之症。”
退休干部梁志远回忆三年困难时期:安徽亳县每公社都有人吃人
一个名叫惠文的作者当年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简阳县进行整社时写下了日记。在题名为《无声无息的代价》的一则日记中,他这样写道:“石盘公社的六合、中和两个大队为一个联社,1958年转公社时,人口为2580人,到1962年11月……死去590人……石盘公社大石、边界两队,1958年转公社时人口为246人,到1962年11月份,只剩下132人,死去46.47%。主劳80余人,只剩下20余人,死去75%。其中边界生产队主劳为60余人,只剩下8人,死去了89.98%。两队派去修水库的劳动力40余人,只有2人活着回来。普安公社人口由12000人左右下降为6900人左右。青龙公社的人死了40%以上……养马区火盆公社第五大队新民生产队,在困难时期20多个主劳几乎死光……剩下的尽是些老弱、妇女、儿童。”
南京大学硕士生刘保军,近五万字的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大饥荒”的官方记述与民间记忆——以“信阳事件”为例》,该文是作者经一年时间研究,并到信阳地区进行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对信阳地区十八个县市的地方志中关于“信阳事件”的记述和民间记忆的巨大差异进行了比较,特别详细地实录了“信阳事件”人相食的众多个案及细节。
媒体工作者刊文《大饥荒报道——假新闻也是真历史的草稿》,对大陆的以及(林治波和吴法天等不良文人)的何不食肉糜言论做出了一些深入浅出的嘲讽。
学者刊文:《盲人摸象:有关大饥荒的不同回忆》
日,《》采访时,袁表示“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几千万人啊。把树都砍了去炼钢铁,把生态破坏了,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个饿,倒在田坎旁边,倒在桥下和路边,我亲眼看见啊,那很凄惨的。”
1954年5月调任委书记,第一书记,兼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是三年大饥饿时期,治下饿死人最多的五个地方最高长官之一。的、、等县,以及地区的和的地区,三年困难时期,这一带县皆发生过饿死人的现象。据当地了解情况的人估计,因为缺粮断粮饿死和无救而丧命的,最少已接近百万。其中,人口减少三分之一多,全县人口总数到1980年还没有恢复到五十年代中期的水平。
宋琳(笔名依娃)采访两百多名大饥荒幸存者的《》,于2013年出版。2005年在公开演讲《蔡元培与“五四”精神》,到了提问时,有学生问及毛泽东和“五四”的关系。余杰指出:毛泽东掀起“”造成大饥荒,致使三四千万农民被活活饿死,毛是冠绝古今的暴君。这时,有一名学生激动地站起来反驳说:“你说三千万人饿死,有什么证据?南京大屠杀死难三十万人,后来发现了好多万人坑;你说饿死三千万人,怎么没有发现一个万人坑?”余杰说,如果是今天,他会如此回答那名大学生:你读一读依娃的《寻找大饥荒幸存者》吧。周逊与依娃调查大饥荒的动机之一,是她们都有家人在大饥荒中饿死。依娃表示,中国应该在修建一面,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大饥荒死难者的名字。
表示,《墓碑》一书是为作者大饥荒中饿死的父亲立墓碑,也是为三千六百万饿死的中国人立墓碑。
作家在获1988年大陆“中国潮”报告文学一等奖的《依稀大地湾》纪录了大饥荒时期许多骇人听闻的真实片断:“有一户农家,吃得只剩了父亲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天,父亲将女儿赶出门去,等女孩回家时,弟弟不见了,锅里浮着一层白花花油乎乎的东西,灶边扔着一具骨头。几天之后,父亲又往锅里添水,然后招呼女儿过去。女孩吓得躲在门外大哭,哀求道:‘(爸爸),别吃我,我给你搂草、烧火,吃了我没人给你做活。’”
《日记》第58页:“(19)60年12月22日:除民间大批肿、死而外,(河南)商城发生人相食的事二起,19日城内公布,据说22日要公判。一是丈夫杀妻子,一是姑母吃侄女。”(顾准著,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教科书在提到三年困难期时,认为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运动路线导致,但官方对死亡人数一直保密,也许从未做过公开的系统的大面积调查。
目前争议主要是饿死人口的具体数字与三年经济困难的责任追究问题。
由于大陆、、和中共部分党办媒体近年来公开否认农民大规模饿死,使得争论加剧:
2012年4月,《》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通过否认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上千万人,引发网友激烈抗议。次日,北大教授等人转发微博支持林治波,表示饿死人是,是“外国人”写的党史。
日,《》2012年第16期封面白底黑字,为大饥荒做了专题报道。
2013年,数学教授孙经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中国饿死三千万”的谣言是怎样形成的?》,否认大跃进饿死上千万人口;其认为,大跃进造成的死亡人数应该在250万人以下。
2013年社科院副院长以反“”为名,否认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造成三千万人饿死。
中国官方声称这是“主要由于和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一同造成的。
中国官方在1990年以前宣称是由于政策的误判加入赶上三年的罕见自然灾害所致,现在则回避这一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并没有收录“三年自然灾害”或“三年困难时期”。
国家主席在1961年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62年1月召开的“”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结论。
“三年自然灾害”这一提法值得质疑,因有大约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跨越、、、等几个,自然条件非常多样化,正常情况下只可能是局部性暂时性的,发生连续三年的、全国性灾害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而且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2000多年历史中从未发生过。一些学者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气象日志研究指出,气候最恶劣的是1954年而非三年困难时期。人为的原因只有曾经因侵华而导致的多年才出现了全国性的经济困难,“自然灾害”是一种出于历史政治或者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因而非常局限的说法,现在看来也具有某种政府推卸责任的意味。
很多人认为过激的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特别是大跃进时的“”和“”)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被认为是后来造成中国大陆三年饥荒,而且导致几千万人死亡的灾难型后果的重要原因。例如四川《巫山县志》就记载:“农村青壮劳力上山炼钢铁,田间生产仅依靠老妪妇孺,成熟粮食多烂在田里,丰收未能归仓”当时的《人民日报》到处都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人的胆决定的”、“没有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的言论。很多专家纷纷讨论粮食已经多到吃不完的情况,并要解决“粮食多了怎么办”的情况。
教授1991年出版的《中国新史》专章讨论“大跃进”,开宗明义即说中国共产党所强行的政策是大饥荒的原因之一。
大饥荒口述历史《》的作者依娃表示,在没有战争、没有天灾、没有瘟疫的情况下,饿死了四千至五千万的人口,完全是当时统治者的政策错误,这一点必须明确。饿死就是饿死,不要使用“非正常死亡”这个词。
北京《炎黄春秋》杂志2007年第2期上发表的谢韬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中,把责任归咎于毛泽东设计的保证和不妨碍他乾纲独断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制度:“由于不受任何制约,不听任何反对意见,三年大跃进,饿死了三千七百五十万人,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暴政。”
得主从制度层面研究饥荒,结论:全世界历史上,民主正常运作的国家从来不会发生饥荒。所谓民主“正常运作”,是指有自由表达不同观点,而不是。他表示,中国失败造成年饿死三千万人,而政府却不修正错误的政策,这在民主国家是不可想像的。另一个因素是缺乏资讯;公社里的人当然看到眼前的不好,但是他们看到报纸上说形势一片大好(这是没有新闻自由的结果),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失败了,而不是政策有问题,所以他们数字造假。当大饥荒达到高峰的时候,北京根据造假数字,得出的结论是收成比实际多出一百万吨。
经济学家孟昕、钱楠筠等教授研究大饥荒的制度原因,发现1959年大饥荒开始的时候,粮食产量是食用所需的三倍以上。而人均粮食产量高的地区,反而饿死的比率比较高。他们认为这是中央计划经济下,政府难以搜集产量新资讯并且作出调整的结果。
苏联责任:1960年底,苏联体谅中国的国情,提出“还债的事可以延缓”。1961年初举行的中苏贸易会谈中,双方同意延期还债。1961年,苏联在中国要求下借给中国20万吨粮食,以缓解中国东北粮荒。而在中国官方与民间中,长期将“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归咎为造成三年困难时期的因素之一。教授表示:传闻的苏联在与中国关系恶化后曾追逼还债,没有看到任何历史文献的记载。
中国为了体现国际主义和加强其他和国家的友好关系,大举对外援助,也加剧了经济困难的程度。
年中国粮食国际贸易情况(单位:万吨)
《中国社会科学报》日第649期,发表了安徽行政学院退休职工北原的《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问题的若干解析》一文,该文总结说该“错误(大规模饿死人)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犯的”,与一贯宣传的“自然灾害”“苏联逼债”无关;并且第一次在官方媒体公开声称“三年困难时期”大量饿死人的惨剧威胁到了执政党的现阶段的执政合法性。
大陆现存的毛派亦有部分观点是:将大灾难的责任归结到毛退居二线之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一线领导负有直接责任,甚或认为毛是无责任的受害者;而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的亲属派系后代则将主要责任归结为毛的好大喜功独断专行,并开脱称刘周邓陈等是冒着政治生命终结的风险与毛做了斗争。但从现存的历史材料上来看,两者均有虚构事实美化自身的问题。
由于中共对历史数据的保密,使得各方对于三年困难时期死亡人数的估计,均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外研究人员估计的数字大多在1,650万到4,300万之间。
中国在1953年和1964年进行了两次全国。1950年代中期,中国建立了基本完整的经常性制度。每一年,管理部门都对人口总数、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项目作出统计,并且层层上报汇总。在中国出版的各省人口资料和各地中,大多都可找到当年统计的死亡人数和其他人口数据。
中国统计部门公布的人口出生和死亡数据 (单位:万)
出生人数合计
死亡人数合计
曹树基《年中国的人口死亡(3250万)及其成因》:
曹树基的统计数据(单位:万)
非正常死亡人口
美国人口学家、:)所长:)(Ansley J. Coale)是第一位研究大饥荒死亡人数的学者。其1984年出版的《年中国人口的急剧变化》一书中认为中国大跃进期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约在2,700万人左右。
Basil Ashton等人1984年的论文估算非正常死亡人数约3,000万人,出生减少约3,300万人。
美国人口学家、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班尼斯特(Judith Banister)在其1987年出版的著作《变化中的中国人口》一书中估算非正常死亡人数约在2,300万人左右。
曹树基教授的研究认为非正常死亡人数约在3,250万人左右。根据中央档案馆解密档案,算出饿死3,756万,与曹树基的结果相近。
1986年中国局长委托蒋正华教授研究,对美国人口学家科尔(Ansley J. Coale)的结论进行了修正,估算非正常死亡在2,200万人左右。
金辉、等人则提出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4,000万以上。
幕僚、所长表示,该所根据中共党内文件所写成的秘密报告,认为非正常死亡人数是4,300万-4,600万。另一份提供领导参阅的资料认为人数达5、6千万。
2004年版《大英百科全书》称,中国大跃进导致了多达2000万人死亡。
2006年再版的《中国新史》认为年饿死人数是2-3千万。
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十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里面列举了各方观点,结论是从1959年到1961年,非正常死亡人数约为2144万,如果从1958年算起,那总数接近3,000万。
学者孙尚拱于2010年根据国家人口年鉴的总人口数据估算,认为年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数约4,400万人,但他没有区分出生人口的减少和死亡人口的增加。
2010年9月荷兰历史学家(时任中国现代史教授、香港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出版《》指出,他用了4年遍阅全国解密档案,认为1958年初至1962年底的大饥荒至少造成4,500万人非正常死亡,甚至可能高达5,000-6,000万。冯克的数字受到爱尔兰经济史学家格拉达(Cormac ? Gráda))的批评和质疑,认为该书使用的人口粗死亡率过低,因此高估非正常死亡人数。
和美国主席就毛泽东的评价进行辩论时,陈奎德指出毛泽东饿死了几千万人,有很多专著证实,而司马南则说这是谣言,并说毛泽东时代人口从4亿增长到8亿。
死亡人数最少的观点是数学教授孙经先的,他认为三年困难时期的“营养性死亡”人数在250万以下,他并和其他研究人员比如杨继绳等发生了激烈的辩论。依娃指孙是“为统治者造假史”。
在确认存在大规模人口非正常死亡观点中,即便是最保守的说法,也超过了1000万。
E. Elena Songster. . ProQuest. 2004年: 226.  .(英文)
. . .(英文)
Jasper Becker. .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5 April 1998: 99.  .(英文)
Basil A Kenneth H Allan P Robin Zeitz. .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Dec. 1984, 10 (4). (英文)
Gene Hsin C Guanzhong James Wen.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October 1997, 46 (1): 1–34.(英文)
Yang Jisheng.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  .(英文)
China: A Century of Revolution. Narr. Will Lyman. Ed. Howard Sharp. and Sue Williams Dir. (WinStar Home Entertainment, 1997); Demeny, Paul and Geoffrey McNicoll, Eds. "Famine in China". Encyclopedia of Population. vol. 1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3) p. 388-390
Joseph C. H. Chai. .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1年.  .
参见 致的信,即:
. 1984年. (存档于).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存档于).
. 《毛泽东专政始末》.
Lin, Justin Y Yang, Dennis Tao. . The Economic Journal (Royal Economic Society). 2000, 110 (460): 143 . :.
吴才兴. . 钟山风雨.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Fred Harding. . Tekline Publishing. .  .(英文)
夏明方. 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上下册).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
Amartya Sen. . Journal of Democracy. 1999年, 10 (3): 3–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会见蒙哥马利谈话记录》. 《党的文献》. 2003年, (第1期): 第39–46页.
. . 凤凰网,来源:书屋. 日
(中文(简体)?).
“”---大饥荒中出口转内销的外电报道
李成瑞. 《“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 《中共党史研究》 (北京). 1997年, (第2期).
Stéphane C Mark Kramer. . . .  .
尹曙生. 安徽特殊案件的原始记录. . 2009年, (第10期).
. 自由亚洲电台. .
. 网易历史.
陆其明. 《实事求是的典范——周总理指挥调查沉船“跃进号”的前前后后》. 人民日报. 日.
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三年困难时期,刘少奇配合国内外阶级敌人的进攻,大肆攻击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大刮翻案风、单干风。……在三年困难时期,邓小平同刘少奇一样,宣扬‘三自一包’,鼓吹单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日《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表示“为什么你要在三年困难时期,与国内外遥相呼应,恶毒攻击,鼓吹‘’、‘’的路线?”
日《刘少奇检查》说:“三年困难时期,我没有攻击三面红旗。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听见说安徽实行的责任田有许多好处的话,我没有批驳他,他就到处乱讲。……”
:惨绝人寰的“”
. 《四清运动实录》 (人民网). 日.
邸延生. . 《“文革”前夜的毛泽东》 (新华出版社).
1960年毛泽东批李先念杞人忧天]
Xun Zhou.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6 June 2012.  .
Ian Johnson. . .(英文)
《四清运动实录》,郭德宏著,2005年版。亦有其他一些报道记述了此谈话,包括刘少奇的儿子等。
王炳根. . 独立作家. 2014年11月: 120–121页.  .
日《中国经济时报》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714页。
田纪云. . 《》. 2004年, (第6期).
《我向中央讲实情》刊于《龙门阵》2006年第01期 ,廖伯康说:“我看文件和你看文件不一样,你看文件是备查,我看文件是要贯彻执行,所以我要研究文件。1962年5月,四川省委批转《省委行政机关编制小组关于全省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精简工作的意见(草案)》,规定各市、地、州要分别按照城乡人口的比例定编。这个文件本来很简单,但后面附有一个各个地区的人口数字及各地干部定编数。我一看,1960年底的四川人口总数是6236万,而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1957年的四川人口是7215.7万,两数相减正好约为一千万。这只是从文件上推算出的数字,实际上恐怕不止。”
刊于日《》,四川省原政协主席廖伯康在向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口头报告中:“四川省委下发的一份文件据推测,该文件可能为《省委行政机关编制小组关于全省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精简工作的意见(草案)》:注释表明,1960年底的四川人口总数是6236万,而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1957年的四川人口是7215.7万,两数相减正好约为一千万。这只是从文件上推算出的数字,实际上恐怕不止。”这可能是三年中死亡人口最大的省级数据。
曹树基. 年四川人口死亡研究 (第1期). 2004年.
. 安微人民出版社. 2004年: 369页.  .
米鹤都. . . .
峁家升. . . 2009年12月.
郭艳茹. . 炎黄春秋. 2009年12月.
《墓碑》第408—409页。
邓自力著《坎坷人生》第130页、19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杨继绳. 通渭问题——“大跃进”五十周年祭. 炎黄春秋. 2008年, (第10期).
《领袖为他找对象——毛泽东与封耀松》,载李家骥、杨庆旺编著:《毛泽东与他的卫士们》下册第70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说不尽的毛泽东-读书伴随了毛泽东一生》
《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1959年:与领袖一起读书》、《毛泽东生活档案》、《毛泽东遗物事典-平常无奇的生日菜谱》、《毛泽东遗物事典-六十年代初的西餐餐菜谱》、《毛泽东遗物事典-高丽参浸泡的茅台酒》《厨师忆1960年毛泽东赞扬其厨艺:肘子很好吃嘛》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毛泽东生活档案》下卷第701页
参见《在毛泽东身边》,第80页
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平凡与伟大——毛泽东中南海遗物轶事》;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曹树基. . 《历史学家茶座》第二辑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广州日报. 日.
傅上伦、胡国华、冯东书、戴国强. 《告别饥饿1978》. 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
依娃. 寻找大饥荒幸存者. : . 日.  .
樊慧强. . . .
依娃. . . .
著.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 初版.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08年5月.  .
. 和讯网. 日.
王荦伦. . 《》. 日.
李慎明. . . . 日.
孙中华. . 《党史博采》. 2007年 .
的《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论证了三年内并没有灾害,反而是风调雨顺的。
《巫山县志》. 1991年: 第22页.
. . 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John King F Merle Goldma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年: 368页.  .
依娃. . 开放杂志网.
Michael Massing. . . . "No famine has ever taken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a functioning democracy"(英文)
Amartya Se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 英国: . .(英文)
. The Progressive. August 2001.(英文)
孟昕; 钱楠筠; Pierre Yared. . NBER Working Paper No. 16361. . 2010-09.(英文)
Lorenz M. Lüthi.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6 December –180页.  .
郑建明. . 《文史精华》2012年第12期.
1960年时,中国欠苏联约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3亿元。中国从50年代起欠苏联的债,大致可分为两笔。第一笔是抗美援朝的军火武器债务30亿人民币。1955年苏军从旅顺撤退时,又移交了折价9.8亿人民币的装备。这些军事欠款,占了中国对苏欠款总额的六成以上。第二笔是中国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华的基础工业机器设备。参见。1964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在经济困难时期,不但没有借一分钱的外债,而且还把过去的外债几乎都还清了。”
. . 《凤凰周刊》 (2011年第6期). . 日.
(). 日 09:17:48.
朱良在《无私无畏追求真理的王稼祥》一文中描述了当时中国对外援助金额“最高时占国家财政支出的6%~7%”。张郁慧在论文《中国对外援助研究》引述,1970年,毛泽东对巴基斯坦增加援助数额,由原来的2亿元增加到5亿元。1973年,总援助支出更达到55.8391亿元人民币。
. 开放时代. 2014, (1) .
. 开放时代. 2014, (2) .
Kimberley Ens M Felix Wemheuer. . UBC Press. 1 January –22.  .(英文)
(PDF). 中国国家统计局. 第9页.
. 中国国家统计局. 选“总人口”或“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的作品《从“大跃进”到大饥荒》注释有引用大量的县志资料。例如注释二有列出《上林县志》1989年版、《当代中国的四川(上)》第100页、1992年版《宜宾市志》、1989年版《夹江县志》第82页、1991年版《丰都县志》第94页、1992年版《大邑县志》第142-143页、1981年版《台安县志》第126页、1989年版《安康县志》第24页、1989年版《望奎县志》第90页等等。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年: 第384页.
曹树基. . 香港: 时代国际出版. 2005年.  .
Coale, Ansley J.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 January 1984.  .(英文)
Judith Banister. . . 1987年: 85.  .(英文)
张宏生. . 共识网.
蒋正华,《中国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和结果》,《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Peng, Xizhe. .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Dec. 1987, 13 (4). (英文)
李成瑞. . 《中共党史研究》 (北京). 1997年第2期.
金辉,《“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上海《社会》杂志1993年第4、5合期
,《人祸》,香港九十年代杂志社出版,1995年修订版
Jasper Becker. .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5 April –272.  .
. . Bloomsbury Publishing. 1 October –326.  .
林蕴晖. 第八章 坚持“跃进” 经济跌入谷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四卷 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 香港中文大学. 2008年.
. 炎黄春秋网刊外稿. 2010年12月.
. 联合早报. .
. 美国之音. .
. 德国之声. .
Gráda, Cormac ?. .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March 2011, 37 (1): 191–210.(英文)
孙经先. 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 (6): 62–75.
孙经先. . 中国社会科学报.
孙经先. . 中国社会科学报.
孙经先. . 红旗文稿. 2014, (2): 8–14 .
《新史记》编辑部. . 新史记杂志社. : 83.  .
钱庠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卷五·历史的变局. 出版社. 2008: P47.   (中文(繁体)?).
. 《》. 香港: 九十年代杂志社. 1991年.  .
Jasper Becker 著. . Macmillan. 1998年4月.  .(英文)。中译本《》. 姜和平 译. 明镜出版社. 2005年10月.  .
杨显惠 著. 《定西孤儿院纪事》 初版. 花城出版社. 2007年3月.  .
著.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 初版.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08年5月.  .(繁体中文)
著; 郭文襄; 卢蜀萍; 陈山 译. 《》. : 印刻文学. 日.   (中文(台湾)?).
Xun Zhou(周逊). The Great Famine in China, : A Documentary History [《》]. . 日.  .(英文)
依娃. 《》. : . 日.  .
张广友:《》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灾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