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和同龄然段300英雄和lol英雄对比历史人物和明星的关注与认识对比的调查报告需要一千字左

灵地的守望-莞中语文网 >> 文章阅读 >> 推荐阅读 >> 莞中语文阅读活页 >> 正文
|&&|&&|&&|&&|&&|&&|&
最新公告:
当前没有任何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5届高三学生编阅读活页之一:全球化了,我在哪里
2015届高三学生编阅读活页之一:全球化了,我在哪里
[ 作者:2015届高三学生编辑组&|&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95&|&更新时间:&|&文章录入:洪勇 ]
全球化了,我在哪里?
――国际化与全球公民意识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已由趋势演变成为现实,成为我们工作,生活,发展的背景与语境。人们常常这样去形容上海,深圳,广州……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是的,高大上的CBD商务区,繁华的都市生活,与国际接轨的经济地位和先进科技,成为了人们眼中国际化的象征。然而,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国际化又意味着什么呢?它对人们的认识世界产生着怎样的影响?人们真的变得很国际化,很有国际观了吗?乌克兰局势背后的俄罗斯民主困境,埃博拉疫情中的人道主义救助,即将于2015年到期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施情况,印度的民主改革……这些全球关注的人类共同的发展话题,在我们的新闻媒体中,在微博,朋友圈上,在饭桌中,在人们话语圈里,被讨论的机会有多少?谈论的深度又有多少?国际化除了经济,科技的发展,物质上的联系,还有什么精神上,情感上的联系和其他的内涵?
“我们希望去探索构建一个更加关注人类情感而不遵循丛林法则、不崇尚效率至上和自我主义的未来文明。”2014年7月,由深圳中学发起并由筹办的2014年“先锋中学生”国际圆桌会议上,来自不同高中的学生在学术研究、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公益事业等方面,分享自身的经历和成就。他们共同探讨当代青年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卓越发展,探讨公益活动和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本期阅读活页,以深圳中学先锋中学生国际圆桌会议为视角,通过对先锋中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来探讨全球化及国际化更加核心的价值与意义,即有关全球公民意识之建立,希望以此能引发一些思考:国际化除了经济发展,还有哪些恒久的价值需要建立和追求?全球化了的我,究竟对世界有着怎样的认识和见解?还是仅仅是一个“国际化的”看客?
2014年先锋中学生国际圆桌会议主题:创新公益――践行改变世界
主题:建立一所理想学校
朋辈项目第三组的思考与讨论
2014年先锋中学生会议引入了深圳中学的朋辈互助联盟――金种子公益计划与CSA社区支持农业项目作为创新公益实例,让代表们实地参与调查这两个新公益项目,发现这些公益的亮点,同时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他们。下文为参加了朋辈项目的代表所做的思考和讨论。
一.情景导入:(情景剧)
Johnson:left-behind children(留守儿童)
Jack:父亲
Dharrisan:朋辈志愿者
外出务工的父亲因为长期疏于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孩子之间渐渐有了隔阂,孩子也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感到孤独,渐渐变得沉默,性格孤僻或是叛逆。双方都想改变现状,但都不知如何向对方开口,总是一筹莫展。在朋辈志愿者的干预和支持下,父子双方终于肯开口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也终于打开了心灵之门。三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二.活动记录
短短一天的暑期心理辅导活动,究竟对留守儿童能够提供多大的帮助?在当天活动开始前,我对此一直感到怀疑。然而在参加完活动过后,光给我自身带来的极大精神触动和震撼,就让我完全打消了之前的疑惑。
这次活动利用暑假时间,把江西,肇庆等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接到深圳,与他们的父母团聚,并邀请父母和孩子来到了深圳中学一起参加心理辅导活动。很不幸的是,我被分入了场务组,不能向其他志愿者一样加入到留守儿童家庭中和他们一起玩耍。然而也正是场外工作者的身份,给了我观察整个项目活动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刚开始的一段兔子舞,活跃了气氛,也是给孩子和家长的心理放松。紧接着,孩子们被要求用一张大纸先将父母的大体轮廓勾勒出来,再填充里面的细节,父母也被要求这样画孩子。画出来的话是不是真的很好看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一次作画中,孩子们开始去细致地观察父母,有的甚至是第一次,爸爸的眼睛原来是那么的深邃,眉毛原来是这样浓密,耳朵原来是这么大,额头上还有了抬头纹……父母也难得有一次机会去观察孩子,哇,居然长这么高了,一张大纸都画不下,鼻子是那么像孩子他妈,嘴巴是那么像孩子他爸……“穿越亚马逊”,志愿者、孩子与父母共同协作,度过难关,体验了家庭的温暖和意义;“拯救”孩子,父母第一次大声喊出“宝贝,我爱你!”,懂得了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校园马拉松”,孩子不能说话,父母蒙上双眼,全靠肢体上的接触来交流,也许,一年里也只有春节回家,爸爸妈妈才能陪孩子睡一次觉,父母和孩子难得有一次如此真实的触觉感受。一次次的触动和志愿者们在中间的主动交流,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从刚开始的陌生和沉默,到活动结束,渐渐的,我看见原来一直板着脸的一位父亲,也开始微笑了,之前还不好意思直视父母,一直躲避的男孩也接受了妈妈的拥抱,尽管还有些不自然,爸爸妈妈们眼圈都红红的,志愿者也流下了温暖的眼泪……每个孩子和父母的内心,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6600利用城市青年志愿者来做第三方,在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牵线搭桥,构建交流的平台,确实是很好的创新体现。整个活动设计也十分用心,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什么?或许就是这样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孩子也不是不能理解父母,只是还未明白,爸爸妈妈,一直是爱我的……
记录:Jack
三.关于朋辈
关于朋辈项目的目标:利用城市青年资源帮助留守儿童家庭建立沟通桥梁,从而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并提供情感支持。是否能够完成?如何更好地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因为朋辈项目不仅仅是一天的暑期活动,还包括朋辈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建立友谊,互留QQ等联系方式,在以后为期一年的互助中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我们还没有参与其中,因此我们仅就暑期的心理辅导活动而论:活动整体的目的可以达到,效果也很明显。关于项目的思考和建议,我们打算分三个主体而论:留守儿童、父母、志愿者。我们将他们之间的联系归纳为这样一个三角关系: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既有以单个单元为主体,也有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我想我们可以就此来思考各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有什么改进的方案。
孩子当然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支持,除了外部的帮助外,更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让他们内心变得更加强大,能够去一定程度上理解父母,同时自己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对问题建立正确恰当的认识。这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孩子们暑期参加各种夏令营,兴趣社团等活动,培养孩子们广泛的兴趣,开朗的性格。我们组员Horace还想出了一个更有意义的活动:是否可以让留守儿童参与到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中来,如:去敬老院、图书馆做志愿者,通过换位思考,让受助者成为助人者,孩子有了更深的一层精神体验,将是对孩子们一次非常好的教育机会!
关于父母,我们认为这也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地方。往往是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原本就缺失父母陪伴的情况下更加脆弱。对此我们建议可以对父母提供一些心理辅导培训,为他们如何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和与孩子有效沟通提供指导。同时利用网络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也是必要的。
据了解,这次活动前一晚志愿者做了一些活动流程的简单培训,但我们认为这还不足以使得志愿者能够很好的解决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问题。孩子不愿意说话,父母羞于表达而不愿配合,该怎么办?这些都是志愿者需要考虑的实际情况。建议志愿者在活动前应该有更充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与孩子和父母沟通,如何帮助他们沟通,怎样处理一些尴尬的情形等。
4.孩子和志愿者,父母和志愿者
孩子和志愿者建立起友谊的关系,并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所以我们建议志愿者在活动前应该对孩子先有个充分的了解,更有助于志愿者走进孩子,从而更方便地提供心理支持。父母与志愿者也可以建立联系,孩子有什么事情可以及时反映给父母,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一个很好的渠道,但要注意要照顾孩子的隐私和心理。
四.朋辈项目未来发展和前景
在中国,需要我们关爱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而项目利用城市青年资源,既是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同时也是城市青年感受社会,亲身实践的绝佳机会,一举两得,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可以推广到全国各个发达地区和城市高校及中学,将惠及更广范围的留守儿童。
当初,你们为何而来?
五天时间,你们做了什么?
今天,你们有何收获?
思考与讨论:
1.请思考“建立一所理想学校”中提出的问题,并尝试寄予回答。
2.本次会议的名称为:先锋中学生国际圆桌会议。看完以上材料,你觉得会议是否体现国际化?为什么?
3.有人说:中学生心智,能力都还不成熟,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只能停留在关注的层面,会议所讨论的一些项目内容也并没有落实,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这样的关注与看客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4.据CNN报道,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在美国聚居,形成一定的圈子。在圈子内,他们甚至不用说一个英文单词就可以生活一辈子。华人聚居区里的华人很少与同社区里的别国人交往,他们很少关心,也不参与社区事务,不承担社区义务,也不参加社区选举。常常令地区议会烦恼的是,由于华人庞大的人数影响到了议会选举的票数而不得不派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指导他们投票,参加选举。
讨论交流:与这些跨出国境的移民者相比,并没有走出国门的深圳中学及各高校的与会代表们,谁的国际化视野,公民意识更强?区别在哪里?所谓国际化国际观,所谓与国际接轨,究竟指的是什么?
龙应台:世界公民意识(节选)
公器勿私用
  第一个是在研究对象之一,他12岁的那一年,我记得我在台北市政府工作以官员的身分有一天跟记者朋友吃饭。几个不同的记者吃饭,那这个12岁的小孩也在。当我跟他介绍说这几位是我的好朋友的时候,这个12岁的研究对象他马上一个反应说:
  你们怎么可能是好朋友呢?你是官员,他们是记者,那你们之间是应该有一个监督跟被监督的关系,怎么会是好朋友?
  他是一个直接的反应,当时就让我吓了一跳!就是---你这个12岁的懂得甚么,怎么会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当这个研究对象到了13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故事;这故事我写过,而且它流传的比较广:
  有一年这13岁的小家伙到台北来看我,那么我很高兴的要带他去某一个名牌的运动鞋的店去买运动鞋。
  之所以去的原因是,这个名牌世界名牌的运动鞋的总经理跟当时我工作的文化局有合作的关系,这个合作的关系他们曾经捐过八千双的鞋子,所以就认识了。认识了之后,这总经理曾经跟我说:「你下次你孩子来台湾的时候要买鞋,到我那里我跟你打半价。」因此当天我跟这孩子说:「你要买运动鞋吗?我带你去,因为会有半价!」
  我告诉他这个背景,这小孩子就跳起来,开始穿鞋子要跟我出门,但是他一面在绑他的鞋带,他一面回头跟我说:
  「我们去买鞋,可是妈妈你很清楚喔!我们去买这个半价的鞋,那你就是一个腐败的官员!」
  这个13岁的小孩说出这样的话来,我当时就跳起来说:「你跟我解释是甚么意思?」
  他就说:「你难道不知道Gysi是怎么下台的?」
  Gysi是本来是德东人,他是当时的一个少数的政党的主席,这个党主席刚刚上了头条新闻下台了。为甚么呢?这个人就是因为他是党主席,所以他会有很多公务的飞行,当累积了一定的里程数之后,你就会得到有一个优惠的机票出来。这个党主席,就用这张多出来的优惠的机票给自己跟家人去渡假去了。那么在他的那个社会环境里头,这就被认为是一个公器的私用,所以他为此而下台。
  因此这一个13岁的小孩一面穿球鞋一面就跟我说,之所以这个总经理给你半价的优惠,是因为你透过公务的关系---跟他曾经有过合作的伙伴的关系才得到这个半价的优惠,所以你如果今天带你的儿子去买那个鞋子的话,你其实就是一个腐败的官员!
  你们是不是想知道说后来我们有没有去买鞋吗?有没有?我当然跟他说我们就不去了,鞋子就没有买,那就到别的地方去买全额的。
  这是第二个,但是这小小的经验,使这研究对象给我很深的震撼。
  我心里的震撼是说,到底是甚么样的一个环境会让一个13岁的小孩,他不但懂得那个党主席为甚么下台,而且他也懂得公跟私不可以混乱,然后他除了这个抽象的懂得之外,又会运用到他的实际的生活环境里头来判断是跟非!
我心里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就是怎么来的?
这一个13岁的研究对象到了后来15岁的时候,罗马的教宗教皇开始改选,在整个改选过程里头,到最后的时刻就出现有几个选择:一个可能是黑人主教、另外一个是拉丁美洲的、还有一个是德国的主教。三个候选人。在揭晓的当天,这个15岁的研究对象就从学校回来了,一进门我就问他说:「你知不知道选举结果?」因为他非常的关心这个议题,他就说他已经知道了。我就问他说:「你跟你的同学们,你们这些德国孩子是不是觉得很自豪---新的教皇是一个德国人?」这个15岁的研究对象他跟我说:「我们大失所望。」
  我很惊讶他为什么会大失所望,所以我究追问他原因,他就说出一番道理来;他说他跟他的同学们都觉得天主教本来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一个宗教,相对于基督新教。自从上一任这个波兰出生的教宗任职以来有很多的突破,所以他们会觉得---如果下一个教宗是一个黑人,或者是一个拉丁美洲------也就是这一些所谓的偏远的弱势的族群跟文化里头产生出来作教宗的话,那可能代表天主教在他的这个教义上会再更跨越前进一大步!
  结果没有想到选出来的竟然是最传统的------欧洲中心的德国的一个教宗。所以他们觉得那个往前跨的象征的意义,就因为选了一个德国的教宗出来,就已经失去了一半。
  我当时听到这个15岁的研究对象这样的回答的时候,心理又是一个很巨大的问号。我问他说:「这是你个人一个人这样想?还是你的同学们也这样想?」他说他的同学们都是这样想,在课堂里讨论的时候连老师都是这么想。我心里在想,以一个15岁的研究对象,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
  什么叫做前进、什么叫落后?什么叫激进、什么叫保守?你又什么时候开始形成一种价值观,就是------弱势的族群跟弱势的文化,应该得到特别的张扬跟特别的保护,或者是说特别的推崇呢?这个观念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你们的脑子来的呢?疑问在我的脑子。
保留多元文化
  到了这个还是15岁的这个研究对象跟他19岁的我的两个研究对象,有一次到台北来玩。
  在台北他们发现走在路上的时候,几乎每一个街角都有一个7-11,所以我就听到这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对话。
  小的问大的说:「奇怪,台湾怎么会这么多的7-11?」
  大的就对小的说:「我也觉得很奇怪呀!他的政府为什么会容许这样呢?」
  我当时就插入了,我说奇怪了,7-11多有什么不对?问题在哪里?这两个研究对象就开始来告诉我说:
「7-11是跨国的企业,他有巨大的财力跟充沛的人力。他可以24小时的营运,但是一般的矸仔店、小杂货店,属于个人特色的一种小店。他不可能是一天24小时跟你混,一个爸爸、一个妈妈 、一个儿子。所以如果说7-11的店非常多的时候,表示其实这个大跨国的大财团的这个系统,是在消灭那种小的矸仔店的文化,而且使小的有个性的商店的彻底的消失。那所以你如果要保持一个社会的多元。你如果要保持一个城市的本土的特色的话,你会非常的注意说是不是这种跨国的连锁的东西不能够有这么的多。」
这是这两个研究对象彼此之间的讨论,一个15岁、一个19岁。
  我接下来就在一直思考这个问题说,其实他们所讲的这些东西,我刚刚讲的这些例子:公跟私之间的界线;记者作为监督者跟被监督者的官员之间的界线------资源的不能滥用。这个弱势文化的必须得到保护;这个小资本的商人,跟这个小店的这种特色传统,应该被保护的这种概念。其实你要说穿了它是什么东西,它其实就是公民教育!
  所以我心里带着一个很深的疑问就是说,那么这个两个欧洲小孩,他们公民教育是怎么来的?是谁教你的?
  在我准备这个演讲之前,我跟我这个20岁的欧洲少年说,3月21号我在清华有演讲,是这个题目。我跟你做个专访,你给我回答。我们就坐下来,好好的谈了这个问题。
  其实问题主要就是要从他的脑子里套出来说,到底这些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教你?今天就把我对他所作的这个访谈整理出来,而且因为我参与了他的整个的教育过程,所以我自己有部分的回想。
无所不在的公民教育
  他就说:你难道不记得吗?
  你带我去幼稚园的时候,我们幼稚园里头的图画书里头很多的主角,不是德国的约翰或者玛莉亚,而是土耳其的阿里(阿里是主角)。在幼稚园的童话书里,就教幼稚园的金头发的德国的小孩阿里的背景是什么、阿里讲什么语言、阿里为什么这样想;这是多元文化的教导。
  他说你不记得吗?
  我们从四岁就开始去参加足球队,去踢足球。在足球队里每一次要比赛之前,教练都先讲话,其实教练每次在教的都是说「你如何跟你的团队合作、你如何尊敬你这个教练作一个权威,但是当你觉得有问题的时候,你跟你这个你想要反对这个权威要如何的沟通。」从四岁开始。
  然后他说你不记得吗?
  我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你到学校来,然后看到学校的那个壁报上面,是10岁的小孩小男生跟小女生之间的情书。我记得,我到他的学校去,然后看到壁报上是小男生---10岁的小男生跟小女生之间写的情书,原来这是他们正在进行的两性教育。
  他又说:「你不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全校有运动会,是为尼泊尔而走?」
  这个五年级已经不是小学了,是中学了。他们的中学,是说每一个小孩你可以跑几圈,他们这个社区的这个小小的厂商---小小的银行,就会募款;跑一圈给你一百块、两圈给你两百块。这个募得的钱是干什么呢?是给尼泊尔一个山村里头建一个小学,所以这个五年级的欧洲的孩子跟尼泊尔的孩子中间从小就有一个联系,建了一个小学。
  他又说:「你不记得在我国三的时候,我曾经要作一个口头的报告,要对我全班同学演讲。那个时候我被指定是『全球化下的麦当劳』---这个产业的运作模式。而且我做的是PowerPoint的Presentation,你不记得吗?」我记得。
  接下来他说:「我们在高中的时候,我曾经跟你讨论过说我们在读布莱希特(就是Brecht布莱希特的一个剧本,叫做Galileo伽利略)。」 德文课,也就是国文课,他们的国文课。
  他说:「你记不记得,当我们在讨论这个文学剧本的时候(事实上整个讨论里头),最大的核心是在讨论什么呢?」
  在那个剧本里头,布莱希特他其实是把Galileo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可以选择在教会对他的压迫之下,他有两个选择:他一个选择是他就勇敢的赴义,就是去被杀头去死,他死的话他就是一个英雄,然后是一种像烟火一样的、爆炸式的,让自己成为英雄。这是一种做法来突显他所相信的、他所坚持的。另外一个做法,另外一个选择是他不去死,他苟活。他对教会眼前作屈服,但是细水长流。他留下来的生命可以长期的、透过比较安静的方式,去渗透去改变这个社会。但是你就不是英雄。所以布莱希特他就透过这个剧本,是讲到说一个人跟社会之间的关系。你到底是那种烟火式的作英雄,或者不是英雄,但是你细水长流?这一个道德的选择。
  所以这个20岁的研究对象就跟我说,他们在高中在德文课---就国文课里头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事实上在讨论的是一个个人面对社会、或者是面对权威,你要做一个道德选择的时候,你到底可以怎么做的讨论。
  这个其实是公民。
  然后他又说,讲到沙特的小说,里头描写纳粹的士兵在法国,所以当你在讨论沙特的小说的时候,你事实上是整个讨论的核心是人,面对国家、面对权威、面对于你无法抵抗的组织的时候,你个人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你个人的抉择是什么?这是他的文学课 。
  接下来我就问他说,那么爱国呢?在公民的教育里头,常常跟爱国是画等号的。在很多国家里头,讲到公民就是国家认同,这个概念就出来了。就可以牵涉到,你譬如说到J.F. Kennedy所说的Don`t ask what the country does for you,Ask what you do for the country.
  你为国家效劳什么?
  我就问这个20岁的研究对象,我说:「那你们什么时候被教导说你的政府可能是错的?你什么时候被教导说你的国家可能是错的、可能是可恶的?」你们猜他的反应是什么?他哈哈大笑,然后用一种几乎带着一点轻蔑的那种表情看着我。他就说:「你以为我是哪国人哪!你在问一个德国人这个问题吗?你知道30年代的纳粹的历史,那个教训给我们是什么。恐怕国家永远是错的!」他说:「你难道不会想到说,60年代的学生运动他的要求是什么?他所批判的是什么?」他又说:「你还忘记了1989年,我们简直就把那个柏林围墙给推翻、把一个国家给灭亡了。所以你这种问题,怎么可以问到一个德国的少年呢?你这个问题应该拿去问美国人。」
  好,在思考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逐渐知道,原来在那个环境里头,公民教育其实是无所不在。而且我发现他的公民教育其实不叫做公民教育,其实他的教育就是一个世界公民教育。
  怎么说呢?去看他学校的环境里头,我发现他从幼稚园到小学、到中学、到中学毕业。一路上来,一个班级如果有20个人的话,其中起码有一半是外国孩子;从伊朗来的、从阿富汗来的、从韩国来的、从中国来的。那另外一半,恐怕又有一半是混血儿,所以一个小孩在他的成长的过程里头,他左看右看都是外国人,跟外国文化的沟通的语境。
  我也回想到说,学校里不断的有交换的学生来跟去,他的孩子---这个学生会到外国去读一年书,而外国的学生会不断的来到他的身边。我同时发现,他所谓的公民教育,不是一个科目叫做公民与社会,或者公民与政治。我发现他的公民教育,完全是渗透在他所有的学科里头。
  他在政治课里头,谈国家的政治体制。在社会课里头,谈一个社会的结构的问题。然后他在宗教和伦理里头,谈个人面对环境的位置所在。他在英文课------他从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教英文---,那我自己看到他在三四年级到五六年级可以开始读英文的文本的时候,那个英文跟课文里头,会教美国的民主制度。其实这是一个语文课,他的法文课里头的课本教你读法文。五年级的法文课本里头的故事,是在巴黎的阿拉伯的少数民族的生活的状态。他在国文课里头,就是他的德文课里头,透过文学作品去探讨人在社会里的地位。他的地理课里头------地理包括经济,他的地理课里头在教的是这个全球化了之后,这个市场经济会造成什么状况。他在历史课里头,谈的是个人的良知之间的抉择。他的无所不在的世界公民教育,透过他的报纸;你知道两年前那个南亚海啸发生了之后,你马上看到报纸连篇累牍的是在谈这个南亚海啸的问题。但是他的报纸会有一个青少年版 ------国中版吧,那国中版会问你说:「南亚海啸贫穷的国家那么多人的牺牲,那么富国、有钱的国家,对于贫国有没有一个责任?」
  透过电视上有非常非常多的国际的新闻跟国际议题的讨论,到了他家里的晚餐桌上的讨论,就是世界公民教育。
  在我前天开车到清华的路上,我听收音机,不知道怎么听就转到BBC的节目,整整一个小时,从台北听到新竹刚好听完。它的主题是毒品、海洛英等等还有鸦片,应不应该合法化的一场辩论。主持人在伦敦,然后我听到他在这个议题的讨论呢,是一个电话是跟一个布鲁塞尔的联合国的官员------ 专门负责毒品问题的官员的对话,所以我就听到了这个联合国官员的角度。他下面一个电话打到麻省Massachusetts一个在毒贩群中卧底了三十年的警察,问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是什么。这个警察讲完了之后,他下一个电话连线是阿富汗,直接去种那个罂粟的农民,然后在接下来讲完了之后,下一个电话是哥伦比亚,南美哥伦比亚直接贩毒的黑社会组织里头的一个成员。下一个电话是莫斯科的吸毒者本身的痛苦的经验。再下一个的电话是柏林的NGO的人,再下一个电话是巴基斯坦的戒毒专家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样。这一个小时一听下来,我在想------所谓世界公民教育,根本不需要有一堂课来教你!它是任何一个广播,它是没有国界的。
  地球是一个村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头长大的小孩,你恐怕不需要再去教他什么叫做世界公民意识了!
公民的定义
  我们现在谈公民的话,当然有两层的意义了。
  一层当然是国民,就是公民意识。它跟国籍有关。你拿哪个国家的护照,那你对这个国家有什么样的义务,这个国家对你有什么样的权利跟义务。
  但是我们讲公民意识,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意义就是说,它不是讲国民,讲的是「居民」。比如:这是我车子进出的主要的要道,你当然就不能用你的东西来挡了我的路。就是说你在一个社区里头生活所需要遵守的一些规则;这是公民意识的另外一个含义。
  我在香港的时候,这个国民跟居民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非常的明显。就是说,他有国民意识的话,是对于哪一个国家的认同、跟哪一个文化认同?在香港有很多人是住在那个地方,但是他没有那个国家的认同,他有那种居民对这一块土地、对于一个城市的认同。
  同样在欧盟的情况里头,也有很多。譬如说现在在欧盟是流通的,你在欧盟25个--- 大概现在有25个会员国,现在在很多国家之间连护照都不要拿出来看了,就从法国到德国的话,有点像从新竹到桃园这样的一个概念,你可能是一个西班牙国籍的人,长期的住在慕尼黑,他显然没有我们说的第一个国民的那个意义,而是第二个他那个市民的概念。
做一个Global Citizen
  再来讲一下就是说,谁是Global Citizen呢?我自己给它一些定义,我不知道这些定义诸位会不会认同,我自己有点惊讶的是,我想了半天,我发现我要给它第一条定义呢是:哪一种人是Global Citizen?
  第一条定义竟然是:他相信他个人的行动可以造成不同。就是他所做的Make the Difference。
  我相信有很多人不觉得我自己做的任何的动作,会对于整个社会的前途或者他已经在走的那个轨迹可以造成任何的不同。当你认为你做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造成不同的时候,你其实就不会去做任何的事情。我相信在座的朋友们很可能会同意我说,我们今天在台湾,可能有相当高比例的人会觉得It does not make any difference。你做什么都没有用!就是那样,而且你再更进一步的话,恐怕现在又有越来越高的比例的人会觉得Don't do anything. 因为没有用,不必做。所以Global Citizen他的涵义是说,当你认为你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而且你就是采取一个cynical或者是Indifference完全距离的而且不动作不行动的这个态度的时候,那跟Global Citizen的人可能就没有关系。所以它首要的条件可能是有一个傻子的热情,就是你还是继续的相信,你自己的个人的某些行为、或者某些不作为,是会影响这个地球的。
  那第二个是他对于公平跟正义是有所关切的。
  第三个是他关怀人类的社区的现在跟未来,而且认为这种关怀不为国际所阻挡。
  意思是说 ,你虽然事情是发生在北京,我虽然是在台北,我还是有权利给你的主席写一封公开信。
  那最后一个就是说,你会以行动来表达这种关怀。
这是我自己给Global Citizen的一个定义。大家来参考一下,也可以批评一下 。
链接:维多利亚公民教育网
为什么灯泡不亮 ――我看香港的「国际化」龙应台
「杂碎」的国际报道
大学生知道什么?
把中国放在全球视野中
全球公民意识
将灯泡黏到墙上
思考与讨论
1.请翻阅近期国内报纸的国际版新闻部分,并分析说明:相比九年前的华文媒体,现在的新闻报刊的国际化程度,视野是否有所提高?这与华人世界的整体公民意识有什么关系?
2.考考自己,亦或上网查阅以下国际新闻及突发事件:
1埃博拉疫情的爆发,各国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救助情况和时间表,了解中国在此次突发疫情中的反应速度和责任承担情况。
2了解伊拉克战乱情况和“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极端组织,并思考:西方国家有责任吗?责任在哪?作为目前伊拉克最大的能源投资者和受益国,中国在此次危机中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
3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2015年即将迎来新一阶段的目标完成情况审查及2015年后发展议程讨论,请查阅有关资料及报告并思考: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及有关人士付出怎样的努力?这与普通人的生活有何关联?
3.我们目前的英语教学是否能够达成培养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承担,去和全球社区对话、合作、做出贡献的世界公民的目标?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理想的英语教学应该是怎样的?
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网站:http://www.un.org/zh/millenniumgoals/
12岁女孩在联合国地球峰会上的演讲
1992年,12岁的加拿大女孩珊文?铃木和其他4个小女孩自己筹钱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在联合国的地球峰会上,她做了6分钟的发言。
一开始大家觉得这只是漫长会议中的另一场发言而已,随着她大声说出的每一句话,会场开始变得非常安静。坐在听众席上的高官、重要人物、各国领导、科学家们,有的表情尴尬,有的似乎被什么击中,有的开始擦眼泪。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低下了头,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和这个小孩对视。
?,E.C.O./Environmental Children’s Organization
神父马丁在波士顿犹太人被屠杀纪念碑的墓志铭
这首“短诗”的作者是一位牧师,他的名字叫马丁?尼莫拉。这位牧师是二战前德国的宗教领袖,他曾为战后德国社会道德重建立下了不朽功勋。当年,尼莫拉因反对希特勒的犹太政策和对德国教会的控制,被希特勒亲自下令送进集中营,最后在各方正义力量的协助下才逃过纳粹的迫害。这首短诗是他在晚年忏悔自己当年的道德污点时写下的。后来人们把它当作“碑文”刻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上.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提着刀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 ――马丁?尼莫拉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学生阅读活页简介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罗素
没有学校官方背景,没有老师参与指导,这是一期学生独立发起建立并运作的阅读活页。我们的建立,运作,以及其它一切相关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建立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多元,审慎思辨而又富有时代责任感的阅读氛围,这便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它能真正成为学生言论的舞台,自由分享和交流的精神家园。
学生阅读活页计划每月出一期,阅读活页小组共有十一名同学,分为两组,轮流负责阅读活页的编辑工作。而文章和主题的收集则范围不限,因此,所有人都可以是时评家,文学家,诗人,记者,摄影家,任何同学和老师若是有想要分享或原创的材料,可以找到我们小组成员,或是直接将作品发送至公共邮箱。原创作品按一千字(诗歌、文言文200字)奖一本书(任选,除牛津高阶等词典或两百元以上的套书)作为稿费支付,发现抄袭者将收回稿费,并在下一期活页首页公布。举报抄袭者奖两本书。不能自己换个名字抄自己再换个名字举报自己。
我们同时欢迎同学和老师们对阅读活页内容和主题的讨论与交流,这也是我们设置思考与讨论题目的目的所在。我们将在后面的阅读活页中开辟读者回复栏目,作为同学们表达意见和交流讨论的平台,同学们有任何关于思考与讨论题目的回答或对于活页内容的思考以及对学生阅读活页的意见和建议都可发送至公共邮箱,在下一期活页中将刊出部分读者来信。
越万里之溟髻猓镏鞴猓颐遣桓移谕夥菰亩粱钜衬艹晌闳驾钢兴枷氲囊话鸦鹁妫来校词龟蓟ㄒ幌郑颐且不峁钠鹩缕吡θ盟枷胫ㄔ谳钢姓婪牌痰拿览!
投稿公共邮箱:。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font color=#]?&[<font color=#]?&[<font color=#]?&[<font color=#]?&[<font color=#]
?&[<font color=#]?&[<font color=#]?&[<font color=#]?&[<font color=#]?&[<font color=#]
?&没有相关文章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Powered by:东莞中学语文科&&&&执行时间:93.75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5 次&&&&当前模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联盟的一千种死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