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个网络大师 坐火车能带白酒吗我奔小康的

作者: 大小:831K 类型:
上传:东方莲
章节列表:
全文阅读:
提示:如果点击 “书包专用高速下载” 失败,请点击“迅雷专用高速下载” !
- 薇薇安vivian - 甜味白开水 - 铭荨 - 蜡米兔 - 匿名 - 七星盟主 - 无意宝宝 - 君飞月 - 金纤纤 - 三叹 - 静夜微凉 - 未眠君榆中县冯湾村
来紫堡黄家庄的农民新居
丰富多彩的农村业余生活
村里的阅览室
村里也有了健身器
   &nbsp3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近年来,关注“三农”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从中央到地方,更多的扶持政策倾斜到“三农”,更多的关怀给予了“三农”。
    兰州市三县五区有农村人口131.74万人,耕地面积为317.15万亩,其中水浇地115.93万亩,全市现有785个行政村。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03元,剔除9.77万人的“城中村”改造整体转为社区的农村人口,重新核定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86元,预计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981元。
    我市从2006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市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示范县1个,各级试点示范村132个,其中省部联建点3个,省级示范村9个,市级示范村和扶持发展村60个(省市示范村重叠8个),县区级试点示范村88个。全市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总投入达到14.95亿元,其中新农村试点工作投入3.97亿元(中央及省上投资1562万元,市级财政专项投资8700万元,县区配套2127.8万元,乡镇投入5152.6万元,部门整合4736.6万元,群众自筹1.75亿元)。3年来,在中央“20字方针”的指引下,新农村建设掀开了兰州“三农”工作波澜壮阔的篇章,新农村建设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农村生活丰富多彩,农民幸福感不断增强。全市数十个新农村试点示范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使有技能、会生活的新型农民奔上了小康之路。
    冯湾村30年的沧桑巨变
    冯人民,50岁,榆中县来紫堡乡冯湾村党支部书记。
   &nbsp1978年时,冯人民还是个20岁的小伙子,家里7口人住3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吃的也紧张。改革开放30年来,他切身感受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担任村领导15年的他,和全村群众一步步走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11月20日,记者来到榆中县西北角、宛川河下游的冯湾村。远远就看见了规划整齐、墙体颜色统一的一大片小洋楼拔地而起。走近一瞧,原来都是庭院复式二层楼房,村道全部水泥硬化、两侧各类树木点缀,村内干净整洁。随机走进两家农户,都让记者眼前一亮:洁净的庭院,宽大的客厅,大方的装修,沙发、茶几等一应俱全,客厅里有彩电、博古架,盆养鲜花盛开。一位农户热情地介绍,家里5口人,半工半农,有在酒钢上班的,有种植蔬菜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近3年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冯湾村党支部书记冯人民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位壮年的农民汉子,热情质朴而又精明干练。他说,近年来,村里的学校、交通、生活、通讯、运输、水利、电网等方面全部快速发展。通讯上,一家有三四部手机很普遍,一部分人还在家里上网;住房上,目前1/3的村民住进了小洋楼。介绍着村里的发展变化,冯人民的思绪回到了30年前……
   &nbsp1978年,他20岁时,家里7口人,共有3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晚上一家人挤在一个土炕上睡觉,村里人均土地少,吃的也紧张。随着改革开放,直到1983年以后,家里粮食逐渐充足,吃的才稳定下来。“、1985年,全家一年能挣七八千元,我们弟兄三个盖房子、娶媳妇的这些大事都有钱来办了。”冯人民说,当时,村里好多青年找媳妇很困难。后来,他家里有了两台手扶拖拉机搞运输,又开办了草绳厂、印刷厂等小型加工厂,还在兰州市区内搞一些小生意,上世纪80年代末,他已经成了“万元户”。
   &nbsp1994年3月,冯人民担任了冯湾村村委会副主任,负责万眼泉旅游区的开发并组织修通了312国道至万眼泉的道路,从此走上了带领大家致富的道路。1995年至1997年任冯湾村村委会主任,1997年4月至今任冯湾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至2000年,是村里发展比较快的一个阶段,家家户户都不愁吃、不缺穿。”冯人民介绍,到2003年以后,村里依托酒钢榆中钢厂,成立了榆中县宏立工贸公司,业务有劳务输出、砂厂、土建等,村委会有了经济实体。从2003年到2005年,村里打机井、建设奶牛养殖场,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开始搞道路硬化等一些公益事业。
    “政策好,班子强,有集体经济,农民收入每年增加,是建设新农村的四个基本条件。”冯人民深有感触地说,2006年至2008年,是冯湾村又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该村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入资金,全方位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三年来发展最快的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冯人民喜滋滋地介绍,目前,村里的公益事业不向群众收费,全村自来水无偿使用,去年开始村里给老人发生活补贴;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720元,2008年力争实现人均纯收入4280元。采访中,村里的一位老人骄傲地说:“现在村里的小伙子找媳妇很容易哩。”
    据了解,冯湾村有9个村民小组731户3006人,耕地3000亩。2007年农业总产值680万元,集体经济和固定资产达到2500万元。2006年被列为省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后,按照“20字方针”要求,冯湾村努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改造新村庄、塑造新风貌,探索了一条乡村整体规划、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大力支持的健康发展之路。2006年至今,通过多种渠道筹资3952.5万元,完成新农村住宅楼220栋,并配套了基础设施;硬化、绿化道路7公里;衬砌渠道8000米、治理河堤1600米;建成了标准化学校1所、文化广场1个、农家书屋1个;卫生厕所265座、沼气池380座、垃圾清理点4个;新建2000平方米的卫生院1个;完成日光温室300座,新开发土地2000亩,建成上水工程1处,提灌工程1个。
    冯湾村只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它真实地折射出了榆中乃至兰州农村正在发生的改变。近三年来,我市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和省上部署,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及时做出了小城镇建设、“城中村”改造和试点村示范“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在全市启动实施省级试点示范县1个,各级各类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132个,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全市“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整合各类资源的大平台,在推进全市发展、改变二元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词解释
    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基层声音
    新农村建设应城乡统筹一体化
   &nbsp11月19日,记者就如何加强我市县区一级的新农村建设及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采访了七里河区新农村办公室主任吴文鸿。
    “在统筹持续发展中,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市级试点村发展迅速,示范效应明显,而区级试点村和其他村发展较为缓慢,成效不明显。”吴文鸿说,在统筹持续发展中,部分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各级试点村上,在项目、人力、物力上支持力度很大,但对非试点村尤其是后山地区农村建设关注不够,投入精力不大,缺少规划。等、靠、要思想意识严重存在,工作创新意识和主动性不强。他认为,在今后新农村建设中,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辖区农村山大沟深,二元结构突出、农民总体不富、农村总体较为落后的特点和实际,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一体化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党中央近期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而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整体考虑,对农村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人文景观、民俗风貌等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放到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城镇化的要求,加快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安全饮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管理,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新村”的状况;要在特色化和产业化发展上做文章,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特色产业;要在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上求突破,在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整合力度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鼓励集体、企业、社会、个人多元投资新农村建设。
    我的经历
    农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
    讲述人:金巨星
    身份:榆中县新农村办主任金巨星,40多岁,两个月前刚调任榆中县新农村办主任。之前,他任榆中县三角城乡副乡长,而且已先后在3个乡镇担任了11年乡镇领导。近年来,他目睹了农村的快速发展。
    “我先后在甘草、上庄(已撤并到马坡)和三角城担任副乡长,分管过农业、科教文卫等,明显感觉到农村这些年来发展特别快。”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熟悉“三农”工作的金巨星从农村的道路、电网等发展方面如数家珍地介绍:以前乡村道路“雨天是泥,晴天是土”,现在柏油马路乡乡通,硬化道路村村通,许多村里的巷道也水泥硬化了;他在甘草担任副乡长期间,农村电网像破裂的蛛蛛网,农村1度电加上损耗在2元左右,现在电网改造后,损耗少了,农民用电和城市居民一样了;农村的生活普遍提高了,衣食住行都在变化,房子和以前没法比,砖瓦房很普遍了;过去农村里人力架子车都紧缺,现在各个村里“三马子”普遍化了;在医疗卫生服务上,新农合经过、2008三年来的试点,已经逐步完善,农民头疼感冒也能报销,老百姓负担轻了,参合农民两年不住院,还可以来个健康体检……
    目前,已经迅速转换角色的金巨星对全县的新农村建设有了思考。多年的乡镇工作,让他非常熟悉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要从试点村的发展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金巨星介绍,近年来,农村在水、电、路、广播电视等方面快速发展,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已经解决,但一些地方的安全饮水还没有解决,农村灌溉的大部分毛渠还是土渠。从农民增收来说,产业要结合自然条件等实际,如三角城乡的13个行政村中,11个川区村,2个山区村,差距比较明显,而造成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自然条件。在农村教育上,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当前,农村一部分人外出打工,把孩子带走了,有的娃娃家里老人看管,娃娃的教育是个问题,很多村里学龄孩子越来越少,所以应在“寄宿教育”上做文章。
    专家访谈
    改变农村面貌还需加大扶持力度
    ———访市农办主任李向军“新农村
    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市农办李向军主任说,我市新农村试点示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从客观上看,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基础条件差、投入欠账多、发展难度大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
    李向军认为,今后兰州新农村建设应按照中央“20字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紧扣发展经济这一中心,以发展产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全力促进试点示范村生产条件向设施化、生活质量向城镇化、村风乡俗向文明化、村容村貌向整洁化、村民自治向规范化转变;通过扎扎实实的试点示范工作,走出一条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新路子。
    具体工作中,全力推进以试点示范工作为主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一是创建精品村,再用3-5年的时间,最终建成100个全省一流、自我成长型的新农村重点示范村。二是扶持发展村,在今后2-3年内,选择50个有条件单项突破的村,专项扶持,加快发展,使它们的主导产业明显壮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现,以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发展。三是构建示范区,通过3-5年的努力,进一步提升重点示范村和扶持发展村,以农村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共享和延伸为载体,以交通道路体系、生产生活用水体系和产业链为纽带,使其成线、成片、成势,形成若干个新农村示范区。四是推广成功经验,广泛宣传试点村和发展村的成功经验,力争经过5-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繁荣,群众生活安康,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民风文明,公共服务配套,村务管理民主,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目标,为全市实现全面小康做出贡献。
······
······
免责声明:
兰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或在兰州日报、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社和兰州新闻网所有。已经与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并且不在兰州日报、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兰州新闻网联系。
······
······徐成德:朴素情怀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黑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黑龙江频道走近基层党员系列报道
徐成德:朴素情怀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来源:&&&&&
农民致富的领路人徐成德。
人民网哈尔滨6月28日电(杨海全、通讯员孙洪波)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太平镇太安村,提起村党总支书记徐成德,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的。18年来,他像一团火,在群众心中点燃起奔好日子的希望;他似一注泉,把一片贫瘠浇灌成欣欣向荣之地。正是他,以一个农民党员的朴素情怀,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使一个负债200多万元的贫困村,成为了远近闻名、人均收入11000多元的小康村。
他是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徐成德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脑瓜灵,心眼儿活,先后养过牛、种过菜、打过工、承包过砖厂。在村民眼里,徐成德是个“能人”。1996年,太安村外债200多万元。在村党总支换届时,熬够了穷日子的太安村人把手中的选票投给了他们心中信任的徐成德。面对一个个期盼的眼神,一个强烈的信念升腾在心中: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上任伊始,徐成德带领村党总支一班人制定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规划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可是面对200多万负债的现实时,一些原来支持他的党员和村民不禁又摇起了头。为了让村民们看到希望,他把目光瞄到城里的投资商,决定依靠城市资本发展村域经济。他从爱人那里要了8万元钱,先后跑遍了浙江、江苏等地学习先进经验。为了省钱,他乘火车时坐“硬板”,晚上住宿找最便宜的旅店,一日三餐吃方便面。最后,他以无数次吃“闭门羹”和磨破鞋底的代价赢得了投资者们的信任。
集体富了,老徐依然感觉自己作为“当家人”肩上担子的沉重。因为让每家每户腰包都鼓起来才是他的梦想。他把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满脑子的生意门道都毫无保留地倒了出来。2006年,他投入村集体资金20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鲜奶收购站,一些养牛的农户再不用为卖奶发愁。徐成德还将家中30万元存款全部拿出来,少到几百、多到几万,施资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
一次,徐成德准备拿出3万元资助村民李殿奎养殖奶牛,恰好赶上亲属上门借钱,耿直的老徐说:“你的事不急,等我有钱了再借你,现在我这3万元钱是给村民脱贫应急用的”。李殿奎没有让徐成德失望,在当年就赚了2万元。在他的帮助下,全村有30个贫困户通过养殖摆脱了贫困,110多户养牛户成为发展村域经济的骨干力量。就这样,原来靠在地里刨食的庄稼人终于开了窍,纷纷买牛养牛,走上养殖致富的道儿,现在全村奶牛存栏2000余头,蛋鸡存栏40万只。用村民的话说:“老徐真行。”
他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徐成德有个美好的心愿:要是太安村也能像城里那样看着敞亮、住着舒服、行的方便那该多好。
2006年初,太安村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他感到带领村民“改天换地”、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到了。他先后三次前往兴十四村取经,在专家把关的基础上,确定了“改变村容村貌,全力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的建设思路。在新农村建设中,徐成德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每天早出晚归。年过五十,患有脑供血不全的他每天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点滴瓶子常常随身携带。老伴儿心疼地说:“自打当上村支书,就没黑没白的干,不要命了!”可他却说,“再挺挺就见亮了,大伙儿都眼巴巴地盼着呢!”就这样,村里新建成了5.5公里通村公路,徐成德每天不知转几个来回。如今,村屯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铺装,道路排水4万延长米,新建户用沼气池200个,新增绿化面积100亩。全面改造了围墙,安装了路灯。住房砖瓦率达到了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95%,电话普及率达到87%,居全镇之首。
他是党员干部的好榜样
太安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然而徐成德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容,还有村民的精神风貌。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先后建立了农家书屋,引导组织党员、群众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收看科技节目、书籍,提高村民的文化修养。在他的组织下,村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现在,全村打麻将耍钱的人变少了,学习的人多了;自私自利的人少了,为大家着想的人多了。太安村连续18年无一例上访案件,就是靠村支书徐成德同志对各类矛盾进行“源头治理”,使各种矛盾全部化解在了村内。土生土长的徐书记,被乡亲们亲切的称呼为“老徐”。“谁家有事都要找老徐”这样的话语在群众中已形成了共识,成为了群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主心骨”。他经常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串串门,了解村中困难户、残疾人,村民生病住院,红白喜事等情况。当了解到邻里纠纷等不和谐因素时,他就在闲聊中把问题处理了,让矛盾在萌芽状态就得以解决,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
为维护治安稳定,徐成德在村里成立了民事调解和治安巡逻队伍,利用自己熟悉基层政策的优势,主动接触上访人员,将心比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变上访为下访,稳了民心,解了难题。
他是村务工作的主心骨
太安村富了,徐成德掌管着上千万资产,却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把村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他公事外出,总是找最便宜的旅店。一次赴广州考察都市旅游,为了节省有限的资金,他硬是在火车上站了60多个小时,脚肿了、人瘦了,回到家中体重竟掉了近20斤,病倒在床。
民主管理,议事阳光。徐成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全面推行了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四议两公开”制度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制度,坚持每月两次集中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增强党员群众的理论水平和致富带富能力。他严格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大宗的开支全部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小额的支出由“两委”班子决定。日常开支的每一张条子都要经过村书记、村主任和村会计三人会签。村务公开规范化,每月按时公开,村里搞基础建设上项目,都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定,并通过“村村通”有线电视征求每户的意见。
多年的经验使徐成德明白,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为此,他注重狠抓党员队伍管理,组织成立了党员代理服务中心,设立了党员服务岗,同时组织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包街”等活动,发挥党员在生产生活中联系服务群众的骨干带头作用,使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农村社区“一站式”便捷服务。
(责编:邹慧、丁洋)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江西日报社主办?江西省发行最大的日报?打开江西暨南昌市场首选媒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立足乡村旅游带村民奔小康
湾里区村民杨起升致富不忘同乡 分享致富经 昔日贫困村变身小康村 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
  中国江西网讯 徐新福、江南都市报记者张祖珍报道:地处南昌市湾里区神龙潭景区的梓木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如今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成为湾里区的首富村。这得从湾里区太平镇的人大代表、“先富起来”的杨起升,结合自身致富经验提交的一份致富建议说起。
  2010年,长年在外做铝合金门窗生意的杨起升回到老家,开起了村子里的第一家农家乐“农家小院”,生意非常跑火。“一人致富算不上什么,能带着全村人发财那才是本事。自从我当上了镇人大代表之后,就寻思着怎样带领大家致富。”杨起升告诉记者,他在太平镇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油菜花,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的建议》的建言,引起了该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镇里投入120余万元,在泮溪村补助村民利用闲置地种植油菜花1000余亩,同时又投入8000余万元在位于旅游公路沿线的其他村种植碧桃、荷花、杜鹃、紫薇、樱花等花卉,使太平镇已成为南昌地区面积最大、独具特色、五彩缤纷的“花海”。
  “今年油菜花开了后,这个月的营业额超过2万元了。”3月31日,杨起升在太平镇泮溪村盘点完3月份的流水账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种油菜花,搞农家乐,不但使农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农民也从中受益,过上了好日子。”杨起升称,他现在不但盖起了“小洋楼”还有了自己的小车和餐馆,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
  同样是做农家乐,村民李桃花虽然起步较晚,但如今已然发家致富。李桃花一家4口,住在太平镇上湾村,早些年她在城里开小型招待所,一年收入不到5万元。去年,看到太平旅游形势大好,李桃花回家经营起农家客栈。“去年家里的纯收入超过20万元,是先前收入的4倍。”盘点着过去一年的收入,李桃花笑得合不拢嘴。她介绍,仅去年国庆8天假期,她的农家客栈营业额近10万元,获利近7万元。
  湾里区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刘国林给出了一个幸福的数据:“去年依靠接待餐饮、住宿游客等平台,全村户均收入10多万元。”湾里区太平镇党委书记王小勇表示,经过近年的摸索和实践,太平镇积极引导各村利用本地资源,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及农家客栈,将旅游发展成果让利于民,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镇农家乐及农家客栈经营户已发展到169户,年接待游客130多万人次。
中国江西网―江南都市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新参政文摘
江南都市报
新闻排行榜
江南都市报
新参政文摘
江南都市(第56期)
|&江西大江传媒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车上能带白酒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