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罗卜列口的原因口苦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传统古籍简评(1)
周易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卦辞、爻辞。每卦六爻,六十四卦为三百八十四爻。即有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六爻辞,因乾、坤两卦分别多出用九、用六爻辞。《易经》文字古奥,含义精深。《易传》是对《易经》所作的系统解释。全书有10篇内容,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故又称为《十翼》。对其书名也有多种解释。“周”有周代、周地、周遍、周环等不同诠释,“易”有变易、易简、不易、交易、对易等不同理解。关于作者和成书年代多有争议。《汉书·艺文志》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近代学者中有人认为成书于周初或春秋中期、战国时期等。影响最大的注疏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朱熹《周易本义》、宋程颐《程氏易传》,以及今人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等。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又称《书》、《书经》。“尚”即“上”,汉人以为其乃上代以来之书,故名。实为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史迹著作的汇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料汇集。起于上古唐尧,曰《尧典》,终于春秋秦穆公伐郑,曰《泰誓》,相传由孔子编定,共100篇。儒家用以宣扬尧舜二帝、夏商周三代以及孔子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的理论基础,具有深远的影响。
  《尚书》有今古文之分和真伪之辨。
秦始皇焚书之后,《尚书》被列为禁书。西汉初存28篇,由伏生所传,晁错用汉隶写定,即《今文尚书》,乃上古文献。《古文尚书》是汉武帝末年从孔子旧宅夹壁中发现,已佚。今存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系伪作。现通行《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尚书》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其中今文33篇为真,其余25篇为伪作。注本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南宋蔡沈《书集传》等。
  诗经 简称《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总计305篇,又称《诗三百》。收集从周初(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前六世纪)约五百年间流传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的诗歌,从乐曲品类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朝廷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西周时有采诗和献诗制度。《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大体为朝廷派专人到民间采集的民歌,借以观察民情风俗,审知政治得失,雅、颂部分是公卿大夫在某种场合给天子的献诗。《诗经》经过多人长期搜集整理,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孔子出生之前最后编定成书,因此说《诗经》乃孔子删订而成,是没有根据的。“诗”原是配乐的歌词,与音乐舞蹈密切相关。后经春秋战国之乱,乐舞失传,仅存四言歌词,即今之《诗经》。该书编排分类上的“六诗”或“六义”是指诗的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为不同体制,后三者为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共160篇,是各诸侯国的风土歌谣,最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主要是士卿大夫的献诗,反映政治得失。其中“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乐。“颂”是统治者在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旨在颂扬祖先的丰功伟绩,庄重肃穆,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诗经》早在春秋时代即已广泛流传,儒家奉为言志、外交、教育子弟的教材。
秦始皇焚书之难后,只能靠口耳传诵,少数遗失。汉时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齐诗,齐人辕固生传;鲁诗,鲁人申培传;韩诗,燕人韩婴传;毛诗,鲁人毛亨与赵人毛苌共传。齐、鲁、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毛诗属古文经学。
前三家诗汉时立于学官,后逐渐佚亡。
毛诗未立学官,但解说简要,反而流传广泛。后经历代学者对于《毛经》的研究,使我国这部最早的诗歌总集的高度思想艺术成就得以发扬。《毛诗》独行于世,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瑰宝,对后世诗学的发展影响深远。现有《十三经注疏》本,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等。
  仪礼 简称《礼》、《士礼》或《礼经》。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凡17篇。 一说周公作,一说孔子删定。
近人认为其成书于战国时期。该书为西周、春秋时代部分礼制汇编,主要记载古代贵族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具体仪节,不讲仪礼的作用和意义。汉时置五经博士,礼学只有《仪礼》。
东汉郑玄分别给《仪礼》、《周礼》、《礼记》作注,才开始有所谓“三礼”之名。唐代三礼皆立为经。《仪礼》分为今古文,西汉高堂生所传者为今文,共17篇,立于学官,流传至今。相传鲁恭王从孔子宅壁中得经文56篇,用篆书写成,谓之为古文。
其中17篇与今文经相同,只是文字稍有出入。
其余39篇称《逸书》。古文经未立于学官,唐以后散佚。今文《仪礼》17篇,汉代传有大戴本、小戴本和郑注本三种,篇目次第各有不同。《十三经注疏》选入的《仪礼》是郑注本,故独流传甚广。历代《仪礼》注疏本不少,其中南宋魏了翁《仪礼要义》、清代张惠言《三礼图》、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书。
  春秋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据传由孔子根据鲁国史书删定。体裁为编年体,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间的史实。《春秋》共有三传。《左传》是古文经,记事多两年,至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时为止。《公羊传》和《穀梁传》为今文经,均记事至鲁哀公十四年止。鲁史是由多人撰成,前后体例不一。
孔子尊重原始记载,未一一改定。也有人认为孔子述而不作,借删《春秋》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张,劝善惩恶,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准则。《春秋》的特点在于重笔法,轻叙事。全书1.6万多字,记事1800多条,最长的有45字,最短的只有1字。后世解释《春秋》的儒者颇多,原较出名的有左氏、公羊、穀梁、夹氏、邹氏五家,今存左氏、公羊、穀梁三家。最初时经传各自分开,后经传合并,因此《十三经》中并无单行的《春秋》。通常可见《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凡20卷,由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该书内容甚广,涉及政治、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其基本思想是崇礼乐、尚仁义、尊宗周、复三代,以“克己复礼”为生活准则,表现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该书成于战国初期,传至西汉分为三家:今文两家,一曰《鲁论》,二曰《齐论》,三曰《古论》,今传本《论语》是西汉末张禹融合《鲁论》与《齐论》的汇校本,篇目次弟从《鲁论》为20卷,486章,12000余言。书中许多言论是生活经验总结,简洁凝练,用意深远。其人物音容笑貌、性格特征,跃然纸上,生动逼真。《论语》于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从此受到历朝历代的推崇,为科举取士的必读之书。它不仅是研究孔子和早期儒学的最直接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重要典籍。注疏本有:魏何晏、宋邢昺《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人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原名《周官》,又称《周官经》。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旧传为周公所作,疑古者认为出于西汉刘歆伪造,清经学家皮锡瑞则认为是六国时人所作,现代学者考释《周礼》内容,认为成书应在周王室东迁以后至战国时期。该书记载周代的典章制度,同时寓以儒家政治思想。全书分为6篇,按六官分述。六官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天官冢宰第一”,掌邦治,总理国家大事,统摄六官以吏治为天职,兼管宫中事务;其长官称太宰,下设62种职官。“地官司徒第二”,掌邦教,司土地、赋税、民政、教化之职;其长官曰大司徒,下设78种职官。“春官宗伯第三”,掌邦礼,礼官之属,司礼乐、卜祝、文史、星历、车旗之职;其长官称大宗伯,下设69种职官。“夏官司马第四”,掌邦政,政官之属,司武事、封建、护卫、统领军事之职;其长官曰大司马,下设68种职官。“秋官司寇第五”,掌邦禁,刑官之属,司刑法、讼狱、刑禁,兼及盟约、宪令、辟除、外交之职;其长官称大司寇,下设65种职官。“冬官考工记第六”,掌营造,司治木、冶金、设色、刮摩、搏植诸工事制作;其长官曰大司空,下设65种职管。“冬管”原文已散佚,现所见者是汉代儒者以《考工记》补充的。《周礼》所记载的职官,均先叙其官名、爵等、员数,再分叙其职掌,颇为详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从中可见先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制度,已初具规模,实开唐宋以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官制之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书中的六官也称六卿,相当于后来的六部尚书。通行本有《十三经注疏》本、清孙诒让《周礼正义》本、1940年哈佛燕京学社编《周礼引得附注、疏、引书引得》以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周礼今注今译》本等。
  孟子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战国孟轲及其弟子撰,凡14卷。该书主要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思想学说、个性修养。孟子的基本思想是继承孔子学说,排斥杨、墨,主张力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反对战争。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人性本善,重视主观精神作用。
全书261章,34000多字,多以对话形式论辨明理,由《论语》的语录体发展为长篇巨制。常以排比句法增强逻辑推理色彩,雄辩有力。
惯用比喻,形象鲜明。
宋以前,该书列入子部,北宋始正式列入经部。南宋朱熹作《四部集注》,《孟子》为四书之一,确立了《孟子》在经部的地位。《十三经》汇刻,《孟子》为十三经之一。该书以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朱熹《集注》、清焦循《正义》最著名。
现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62年本等。
  荀子 战国赵荀况撰,凡20卷。
作者荀况为著名的儒学大师,书中反映其哲学、政治、经济、治学等方面观点。该书是先秦诸子集大成之作,长于说理,论点明确,层次分明,句法整练。书中论点颇为著名,在天道观上,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强调“物理可知”,主客观接触才能构成认识。还提出正名论的逻辑思想,着重演绎推理,反对诡辩。在人性论上,宣扬性恶,强调礼的“代性”作用,重视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
这些论述,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发展有一定影响。旧注以唐杨倞注传播最广。还有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今人梁启雄《荀子简释》。有《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本。
  左传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多用事实解释《春秋》。
记载中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史书。西汉时称《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言,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然而,左丘明是春秋末年人,《左传》中却提到战国初期某些史料,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此说不可信。清末康有为认为它是西汉末刘歆所作,但在刘歆以前它已被多人引征过,故此说也难以成立。今人大多认为它是战国初年人所撰,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03至386年之间。《左传》中保存了许多宝贵的儒学思想资料,记录了阴阳五行说、无神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历程。注释本主要有:《春秋左氏传正义》、《春秋左氏传诂》、《春秋左氏传注》等等。
  公羊传 又称《公羊春秋》、《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 是中国汉代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经典之一。
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然据何休《公羊传序》说,该书是孔子弟子子夏传给公羊高,公羊高的子孙后代口耳相传,到汉景帝时才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写定。该书因董仲舒的宣扬而传播较广,是研究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该书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多有牵强附会之处,其中的“大一统”观点,对统一封建社会起了促进作用。书中的某些思想为后来的今文经学家所用,借以发挥他们的政治哲学思想。
注释本主要有:《公羊传注疏》、《公羊义疏》等等。
  穀梁传 又称《穀梁春秋》、《春秋穀梁传》,简称《穀梁传》。
是中国汉代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经典之一。该书是研究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着重阐释了《春秋》的微言大义,体裁及解释方法与《公羊传》相似,但具体说法有不少歧异,对后世的影响要比《公羊传》小。据晋范宁《穀梁传序》说,该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子夏传给穀梁,后写定成书。但据后代学者考证,开始时该书仅口耳相传,到汉代才形成文字记录,时间要稍比《公羊传》晚。
注释本主要有《春秋穀梁传注疏》等。
  尔雅 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古代第一部以释义为主的辞典,唐代正式列入经类,为《十三经》之一。
汉刘熙认为:“尔,近也;雅,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对经传文字的训诂要近于雅正,故名《尔雅》。从《尔雅》涉及的文献、史实来看,该书不是一人一时完成的,而是一种古训汇编,大体由汉初学者缀辑先秦诸书旧文,逐相增补而成。今本《尔雅》有19篇,按各种古训的义和事类可分为五大类。一语言类,有释诂、释言、释训3篇;二人事类,有释亲1篇;三建筑器物类,有释宫、释器、释乐3篇;四天文地理类,有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5篇;五动物植物类,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7篇。该书保存了大量汉代以前的语汇、事物名称,对研究古文献、古汉语大有帮助,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词的重要资料。该书对后世影响深广,研究之作和仿编训诂之书随起,称为“雅学”,常被用以解说儒家经义。注疏本以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本最为流行。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全书仅1799字,分为18章。《孝经》多袭用《左传》、《孟子》、《荀子》语句,为《吕氏春秋》所征引,其成书约为公元前三世纪中后期,为孔子再传弟子以后之儒者所作,记名于孔子、曾参。该书主要宣扬孝道思想,认为“孝,德之本也”;“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利也”;“明王以孝治天下”;“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可移于忠君、顺长、治官;等等。《孝经》主要教导人行“孝”,进而行“忠”,是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儒家经典。西汉文帝时《孝经》列于学官,东汉时列为“经”,为《七经》之一。
以后历朝晋元帝、晋孝帝、梁武帝等都大力提倡《孝经》,历朝的注疏颇多。现有《十三经注疏》本等。
  毛诗序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第一部专著。不分卷。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当为秦汉间经师传授联缀而成。自汉代毛诗盛行后,各种《诗经》刊本皆载有《毛诗序》。其基本美学思想渊源于荀子学派的《乐记》,是对儒家诗论的总结和经典化。该书在儒家“诗言志”的思想上,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认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书中提出用儒家“礼义”规范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并揭示出诗歌音乐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该书对形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与古代诗论的传统风格有极其重要的贡献。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西汉宣帝(前73—前49)时,学者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整理出两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一般简称为《礼记》。它主要记录了汉初封建社会的宗法思想及其制度,基本内容分为两类:一是礼乐的一般理论,二是礼乐制度。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宗法制度的演变历程。《礼记》阐述的思想很广,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为重要的哲学著作,反映出儒家的基本思想。
  现存最早的《大戴礼记》注本是北周卢辨注,《小戴礼记》最早的注本是东汉郑玄的《礼记注》。
  大学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通常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原为《礼记》的一篇,据传由曾参撰著。该书以明德、新民、止恶至善作为纲领性要求,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达到修身,再从修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强调“仁政”思想,以德为本,以财为末,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获得民心。
提出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生财之道。
宋朱熹对此评价很高,认为该书是“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现有清光绪八年(1882)金陵书局重刊《四书集注》本等。
  大戴礼记汉戴德编,今存39篇,订为13卷。本书为秦汉以前儒家治《礼》所辑解释和补充经文的有关资料,初无定本,戴德删定为85篇,今存39篇。所收资料皆产生于公元之前,不少属于春秋战国时作品。是研究上古社会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其中《夏小正》为中国最古月令之作,《五帝德》、《帝系》之于古世系,《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投壶》、《公冠》之于古礼,关于孔子和曾子的篇章之于儒学,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北周卢辨注较通行。
现有《四部丛刊》本、《汉魏丛书》本、《雅雨堂丛书本》、民国二年《畿辅丛书》本、民国三年石印本等。
  京氏易传 西汉京房撰,三国吴陆绩注,凡3卷。
该书虽以《易传》命名,并不注释经文,也不附合《易》义。而以乾、坤为根本,以坎、离为性命,统摄六十四卦,用世应、飞伏、游魂、归魄等解说爻、卦的关系。上、中两卷释卦,以八卦分八宫,每一宫一纯卦统七变卦,而注其、世应、飞、伏、游魂、归魄诸例。
下卷总论象数与卦爻之关系。首论圣人作《易》揲蓍布卦,次论纳甲法,二十四气候配卦,与夫天、地、人、鬼四易,父母、兄弟、妻子、官鬼等爻,龙德、虎形、天官、地官与五行生死所寓等等。书中以阴阳五行之说,把自然界的变化现象附会于人事福祸之变兆,以求天人感应之理。现有《四库全书》本、重刊《汉魏丛书》本、天一阁刊本等。
  尚书大传
旧题西汉伏生撰,为解释《尚书》的著作。伏生一作“伏胜”,济南人氏,秦代博士。然该书可能是伏生弟子张生、千乘、欧阳生、和伯或更后的博士们等杂录所闻,加以己意,别作章句,编辑而成。因其特撰大义,因经释义,故名之曰《大传》。
清代陈寿祺有辑本,共四卷,补遗一卷。除其第3卷《洪范五行传》首尾完备外,其余各卷只存佚文。
该书于经文之外,多搜集遗文,且推衍旁义,不与经文相比附。该书保存了不少古训旧典,有一定参考价值。
清代经学家皮锡瑞撰有《尚书大传疏证》7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本及清抱经堂刻本。
  尚书孔氏传 即伪《孔安国尚书传》,13卷。 旧题西汉孔安国撰,实系魏晋时人伪造。
孔安国,西汉武帝时博士,官至临淮太守。其所献《古文尚书》58篇,未立于学官,东汉末遗失。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增益今文为58篇,托名孔安国,上之于朝廷,立于学官。唐孔颖达奉命撰《尚书正义》,以此伪书为宗。
宋朱熹、明梅鷟、清阎若璩等相继辨证,定为伪书。但作者虽伪,资料却真,是对《尚书》经文注说的积聚,在学术史上有很大的成就,为必备的参考资料。
  毛诗古训传 简称《毛传》,西汉初毛亨撰,凡30卷。 该书以解释章句,析字训诂为主,大都取义于先秦古籍。
一般立论有据,足资参考。该书训诂体例,不拘一格,都以当时语言诠释古语古义,简明畅达。于《诗经》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独标“兴”体,而以“兴”带比、赋,力求阐明诗的语言特点,帮助读者领会诗旨。其后郑玄为之“笺”,孔颖达为之“疏”,更使毛诗流播广泛。
该书原已佚失,后世传本均附以《郑笺》。现存有宋刻本两部及清段玉裁《毛诗古训传定本》30卷。
  古文尚书
《尚书》的一种,又称《逸书》。据传汉武帝末年,鲁共王刘馀从孔子住宅的夹壁中发现此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因用秦汉以前的古文所书,故名。历代古文经学家对该书以为可信,近代今文经学家如魏源、龚自珍、康有为等疑为伪造。《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佚文见于《汉书·律历志》等。东晋建武元年(317),豫章太守梅赜向朝廷献过一部《古文尚书》,后被收入《十三经注疏》,然而该书与汉代《古文尚书》不同,纯系伪造。清康熙年间,阎若璩撰《尚书古文疏证》,用考据方法,辨明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出于伪造。但该书流传久远,内容颇有可采,后世没有完全废弃。
又称《贾子》。西汉贾谊撰,凡10卷。作者继承老子和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道者无形,和平而神”,“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已,其行无止”,“应变无极”。把“道”具体运用于治城国,“士民者率之以道,然后士民道也。”认为万物由天地、阴阳二气产生,周流不息,变化无穷。作者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具体运用于社会伦理方面,提出孝与孽、忠与倍、惠与困、敬与慢、贞与伪等几十对互相矛盾的社会品质,承认事物之间的对立与转化,强调改革法令制度,变无为为有为。提出“民无不为本”,认为“自古及今,与民为敌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现有《四库全书》本、《抱经堂丛书》本、《四部备要》本、《诸子集成》本。
  新语 西汉陆贾撰,凡2卷,12篇。
又称《陆子》。该书篇目为:《道基》第一,《术事》第二,《辅政》第三,《无为》第四,《辨惑》第五,《慎微》第六,《资质》第七,《至德》第八,《怀虑》第九,《本行》第十,《明诫》第十一,《思务》第十二。书中多阐述《春秋》、《论语》之文,主张崇王道,黜霸术,识贤任贤,以德教化,修养生息。清人认为汉代子书,《新语》最纯最早,贵仁义,贱刑威,最能代表儒家的治国主张。现有《四库全书》本、《汉魏丛书》本、《诸子集成》本、《龙溪精舍丛书》本等。
  春秋繁露汉代儒家董仲舒所撰的政治哲学著作。该书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的思想,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为基本框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以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现存《春秋繁露》有82篇,版本有《永乐大典》所载的《宋本》,明代兰雪堂活字本等,注释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等。古文“蕃”与“繁”相通,“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种装饰,缀玉而下垂。又据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繁意多,露意润,“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因此,《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和发挥。
  盐铁论 西汉桓宽撰,凡10卷。
该书为记录汉昭帝盐铁会议辩论之书,有60篇内容,每篇都立标题,互相连贯。昭帝时,贤良、文学士从反对郡国盐铁、酒榷、均榷,与民争利开始,对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项政策进行了全面批评,并同御史大夫桑弘羊展开激烈的辩论。宣帝时,桓宽乃“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对桑弘羊、车千秋等多进行批评,而所言皆述古圣先王、儒家六经。该书为研究西汉时的社会矛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现有《四库全书》本、《诸子集成》本。
旧本题西汉焦赣撰,凡16卷。明郑晓《古言》、清顾炎武《日知录》以焦赣为汉昭、宣二帝时人,而其书多引昭、宣以后之事,因此疑为东汉以后他人所依托。清人沈炳巽《权斋老人笔记》中考证为东汉崔篆所作。
该书以一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共演变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都有韵文爻辞,用以占验吉凶。
该书为后人以术数谈《易》者所推崇。现有士礼居黄氏刻本、清乾隆五十六年重刊《汉魏丛书》本。
  新序 西汉刘向撰,原本30卷,今本10卷。
该书在《汉书·艺文志》中列为儒家,《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皆言30卷。现本10卷,是宋曾巩所校订,较原本已有缺漏。
今本具体包括《杂事》5卷,《刺奢》1卷,《节士》2卷,《善谋》2卷。书中内容都为秦汉间事,以春秋时事尤多,汉事不过几条。
大体上为采集百家传记,以类相从,多与《春秋》、《战国策》、《史记》有出入。该书的主旨为“正纪纲,迪教化,辨邪正,黜异端”。
该书是研究早期儒学的重要史料。现有《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西汉扬雄撰,分为《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等13目,书末有《法言序》。该书是作者摹拟《论语》体裁写成,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主要内容。作者认为“说天者莫辨乎《易》,说事者莫辨乎《书》,说体者莫辨乎《礼》,说志者莫辨乎《诗》,说理者莫辨乎《春秋》”。主张“书非经,非书也;言非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矣。”该书是研究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现有晋李轨注及宋司马光集注本、《四库全书》本。
  易纬解释《周易》经传文的纬书。《易纬》共有8种:《乾坤凿度》、《乾凿度》、《稽览图》、《辨终备》、《通卦验》、《乾元序制记》、《是类谋》、《坤灵图》。该书的成书时间,历代争议颇多。
南朝刘勰认为该书始于汉哀帝与汉平帝之间,即成于西汉后期,该说为较多学者赞同。纬书8种,皆为东汉郑玄所注,其中《乾凿度》为后人征引最多,对于《易》义旨有所发挥。
原本因隋炀帝禁毁而失传,后人有辑佚本。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穀《汉学堂丛书》、赵在翰所辑《七纬》较为完备。
此外,《四库全书》也有收录。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凡15卷,分540部,为文9353字,重文1163字,注133440字。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全部字头按部首排列,大体以意义为序。字头用篆体,其下为字义,再后为形、义、音间的联系。
一般不注音,个别字头注“读若某”或“读与某同”。该书保存了大量古文字资料,训诂简质,猝不易通,对研究汉字的古音、古义极为有用。此书对后世影响十分巨大,数百年间研究、征引、阐发之作不断出现,乃至形成所谓“许学”或“说文学”。今传之版本是宋代徐铉校订的《说文》,称“大徐本”,将《说文》每卷分上、下,总共30卷。该本根据孙愐《唐韵》在每字之下加注反切音、对许氏解说不完备处,也加以补注,并附录许氏漏解之常字。现存本以毛氏汲古阁本为最早,此外还有中华书局1963年本等。
  马王易义 东汉马融、魏王肃撰,凡1卷。
东汉马融作《易传》,授郑玄,郑玄作《易注》。马融之《易传》,大体上以乾、坤十二爻论消息,以人道政治议卦爻。
该书宋时亡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谓王肃撰定其父王朗所作《易传》10卷,王肃的《周易注》佚于南宋。清时臧庸辑马融、王肃两家之注,合为《马王易义》一书。该书采辑唐孔颖达《周易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引马、王两人注,相互参同甄异而成。书中按语,殊多精赅,条理清晰,持论公允。
现有孙星衍、孙冯翼同刊《问经堂丛书》本。
  潜夫论东汉王符撰,凡10卷。全书具体分为《讚学》、《务本》、《遏利》、《论荣》、《五德志篇》、《志氏姓篇》、《卜列》、《相列》、《梦列》、《贤难》、《本训》、《叙录》等36篇,其内容大都是评论时政得失,揭露封建官吏巧取豪夺、奢侈浪费和压迫剥削人民的罪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符书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该书是儒家著名的议论时政之书。现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79年本。
  孟子注 又称《孟子章句》。
东汉赵岐撰,凡14卷。汉代学者赵岐分析《孟子》内篇7篇章节句读而串释义理,每篇又分为上下两部分,共有261章,汇编成14卷。每章之末,用韵语概括其章义理,称为章指。
书前有作者撰写的总序《孟子题辞》。该注是目前最早的《孟子》注本,保留了汉学特色,也是研究儒学的重要典籍之一。现有《十三经注疏》本、《四部丛刊》本和《四部备要》本等。
  周易郑康成注
东汉郑玄《周易注》的佚本,南宋王应麟辑,凡1卷。汉儒郑玄先后受学《京氏易》、《费氏易》,其《周易注》特点为:一以爻辰说解释《周易》经传文,二以五行说解释《周易》之筮法。魏晋之后,郑注与王弼注分别盛行于北朝和南朝。
梁、陈时列于学官,齐代唯传郑义,至隋时,王注盛行,郑学渐衰,宋时亡佚。南宋王应麟笃志古经,旁摭诸书,编成《周易郑康成注》一卷,因郑注多言“互体”,又取《左传正义》、《礼记正义》、《周礼正义》中论“互体”者八条,按类附于郑注之中。卷末附郑玄《易赞》1篇。
该书虽经编辑复成,篇多残章断句,但仍不失为研究汉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现有《四部丛刊三编》本等。
  周易乾凿度
又称《易纬乾凿度》、《乾凿度》,东汉郑玄注,凡2卷。书名题解为:“乾”天,“凿”开凿,“度”路,“乾凿度”开辟通向天上之路。上卷阐发《周易》的含义、八卦起源、卦爻象之结构以及筮法之体例;下卷论证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阴阳之数。该书对《京氏易传》进行阐发,对汉唐易学的发展起过很大影响,宋明理学也从中得到有益启发。该书提出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图式表达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天地→万物。
该书为研究易学的重要参考资料。现有《四库全书》本、《汉学堂丛书》本等。
  礼记正义 又名《礼记注疏》。
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凡63卷。原郑注20卷,孔疏70卷,南宋绍兴初年合刻并为63卷,附唐陆德明音义。《礼记》自郑注面世,流传甚广,魏晋六朝学人为义疏者颇多,然众说纷纭,或违本义。孔颖达为之注疏,以皇侃义疏为本,其有不备,以熊安生本补充。必取文证详悉,义理精审,剪其繁芜,摄其机要,取两家之长,除其之弊,与郑注互相发挥原义,堪称双绝。该书对后世影响深广,为儒学的重要著作。
现通行本有《十三经注疏》本。 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凡17篇。该书是记载周至战国时期儒家传习礼仪的第一部著作。
汉时,高堂生传《仪礼》,后分为三个传本。郑玄注兼取今文本和古文体17篇,“其从今文而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而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其后有晋王肃、沈重、无名氏三家注,皆不传。
唐贾公彦根据齐黄庆、隋李孟?两家之疏,定为今本。其书自明以来刻本错误颇多,顾炎武《日知录》及阮元校勘记曾指出多处,可供参考。全书17篇,内容次第为士冠礼第一,叙男子二十岁成人,行加冠之礼;士昏礼第二,叙男女由纳采到婚后庙见礼;士相见礼第三,叙贵族间携礼求见,回拜诸礼;乡饮酒礼第四,叙乡里敬老酒会仪式;乡射礼第五,叙乡里赛射仪式;燕礼第六,叙诸侯、大臣举行酒宴礼;大射第七,叙宫廷赛射仪礼;聘礼第八,叙使臣奉王命出访诸侯礼;公食大夫礼第九,叙国君宴赐使臣礼;觐礼第十,叙诸侯朝见天子礼;丧服第十一,叙死者家属丧期、丧服之礼;士丧礼第十二,叙贵族死后之丧礼;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叙士为父母葬后所行安魂礼;特性馈食礼第十五,叙士定期去宗庙祭祀之礼;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叙大夫于家庙祭祖之礼。此目排列上先人事,后鬼神,比较合理。
现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等。
  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宋人合刻附唐陆德明音义,凡42卷。《周礼》叙六官之事,西汉不传,东汉有郑众、贾逵、郑兴、马融诸家注说。郑玄融会各家的注说,编集成《周礼注》,简明扼要,流传甚广。唐贾公彦在北周沈重《周礼义疏》的基础上,参考魏晋六朝诸家之说,阐释郑注,特别在礼乐军赋诸方面引证详细,说理透彻,足以发挥郑学。但其考证局限在九经,而于诸子百家的精义以及文字假借音读异同,未能详备。由于郑、贾两人为汉唐著名礼学大师,此作为早期带有总结性的礼学著作,是研究古制礼俗的重要参考书。现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等。
  孝经郑注 东汉郑玄注,清严可均编,凡1卷。汉儒郑玄曾遍注群经,但《孝经》注唐后遗佚。
宋元明各史均未著录。至清嘉庆时,日本所刊魏征《群书治要》传入中国,其中有《孝经》注本。严可均认为《群书治要》于经注有删节,非全本,因此收集载有郑注的《经典释文》、唐玄宗《孝经正义》、孔颖达《诗》、《礼记正义》、贾公彦《仪礼》、《周礼疏》、佚名《公羊疏》、刘昭《续汉志注补》、沈约《宋书》、萧子显《齐书》、刘肃《大唐新语》、释慧苑《华严音义》等20多种书藉,汇而录之,作为《群书治要》的补充,并注明出处,以备复查,考核异同,酌加按语。该书共编辑郑注191处,或依注改经字,或有疑义者,申明己见附列。如遇两书所引郑注不同,选择其一,或将己意陈列其后,该书收集完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现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诗谱东汉郑玄撰,清王谟辑。东汉名儒郑玄曾著《毛诗谱》,因注本不同而分卷各异,然其单独成卷则无可怀疑。北宋时,犹有单刻本流行,唯已残缺。清王谟的辑本,是根据“正义”钩稽而成。该书将诗章系于王国、诸邦之政教,以兴衰之所由示人。书中发挥毛诗学派以诗证史、以诗明义的宗旨,对《诗经》及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有深远影响。《诗谱》原有图,现已散佚。现存有《汉魏遗书钞》本。
  毛诗郑笺
东汉郑玄撰,凡20卷。郑玄为当时著名儒者,遍注群经,皆称为注,独此称为“毛诗笺”。汉时传《诗经》者有齐、鲁、韩、毛四家,其中毛传《诗经》训诂,同一字各篇训解不同,依文立解,不依字以求训,且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郑玄为毛诗作笺,注明通假,申明毛义,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又仿《毛诗》大、小序作笺序,总括诗意大旨,不称“序”而称“诗谱”。《毛诗》经、传分开,郑笺始合经传于一编。《毛诗》自郑笺出,大行于世,历代诗学,从此为首。现有《十三经注疏》本、《四库备要》本等。
  论语郑注东汉郑玄注,清宋翔凤编,凡2卷。东汉时儒者郑玄为《论语》注10卷,至北宋时已亡佚。宋翔凤从何晏《集解》、皇侃《义疏》等经疏本中辑出郑注若干条,编为2卷。书前有自序,书末有《论语师法表》,考辨《论语》齐、鲁、古三家极为翔实。但该书所辑的郑注不及原文的十分之一,因此作者又加以疏通证明,使其上下连贯,力图保留郑注的原貌。
现有《朴学斋丛书》本。
  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注,唐徐彦疏,凡28卷。东汉何休精研今文学,作《春秋公羊解诂》一书,合经传于一编,废章句之学,为《公羊传》定三科九旨之凡例,即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所见异词,所闻异词,所传闻异词,此二科六旨;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四夷,此三科九旨。此外,又有五始、七等、六辅、二类。《公羊传》从此成为有条例的经学。徐疏,《两唐志》未录,正史也无记载,今可从《四库全书》定为唐人。
现存有《四库全书》本。
东汉荀悦撰,凡5卷。全书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下等内容。该书主要内容是以儒术谈政治,主张刑德并用,认为“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通过这些手段以达到“礼教荣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扑加以小人,治其刑也”。
该书对于研究汉代儒学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明文始堂》本。
  白虎通德论 又称《白虎通》或《白虎通义》。东汉班固撰,凡6卷。
该书篇目各史所载不尽相同。汉建初四年(79),诏诸儒于白虎观,考定五经异同,连月方成。汉章帝亲临称制,令班固等人整理讲议记录,编辑成该书。该书是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经义的总汇,标志着东汉经学与神学的进一步结合,使谶纬正式变为钦定法典。该书认为“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书中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方面作了基本规定,实际上成了一部以今文经学为依据的国家法规,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权威性。现有《四库全书》本、《抱经堂丛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中论 东汉徐斡撰,原本6卷,今本2卷。
全书共有《治学》、《法象》、《修本》、《虚道》、《贵言》、《艺纪》等20篇内容。该书内容大都为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书中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的主张,反对“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该书体系自成一家,辞义典雅,是研究汉魏儒学的重要资料。
现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双鉴楼》本。
  子夏易传 旧本题子夏撰。 原书久佚,流传于世者有数种,皆系后人伪作。
如《隋书·经藉志》著录两卷本,乃魏晋间人伪作。隋唐学人将此视为解《易》最古之书,后亡佚。《宋史·艺文志》著录10卷本,以王弼注本为底本,阐述义理,以儒家之“王道”与《周易》相附会。今传本为11卷,尚不明为何人伪作。《子夏易传》收入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张海鹏《学津讨原》及吴骞之义疏中,清张澍据唐孔颖达《周易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诸书所引编辑成《子夏易传》一卷,收入《二酉堂丛书》。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本、《汉学堂丛书》本等。
  孔子家语
三国魏王肃托名孔安国所作的伪书,凡10卷。全书的主要内容摘自《左传》、《国语》、《荀子》、《孟子》、《礼记》等传统儒家经典,书中因此保留了大量古代佚文遗事。该书是作者为了批驳郑玄的经学诸论,通过详尽的引征、考证,将自己的观点以孔安国的名义表达出来。该书精于考证,条理清晰,获得历代经学家的好评,使得“郑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明清两代,为之作注者颇多,如明何孟春《孔子家语注》8卷,清姜兆锡《孔子家语正义》10卷。现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
  尚书王氏注
魏王肃注释《古文尚书》的著作,通行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丛书》本。秦后,汉伏胜口授《尚书》,变以今文;郑玄等人为与今文经学对抗,重改今文《尚书》为古文,将伏胜所授义理一并修改,只保留部分汉代今文学家的《尚书》义说。魏王肃对郑玄等人兼采今文,传注《尚书》的做法极为不满,故著书立说,与郑玄相对,造成“王学”与“郑学”的剧烈论争。本书是“王学”的代表作之一,纠正了郑注中的不少谬误,有深远的学术意义。
  据《魏书》本传,王肃采集前人的不同观点,写成《尚书解》。《隋书·经籍志》载王肃撰《尚书注》11卷,《尚书驳议》5卷。《旧唐书·艺文志》载王肃撰《尚书注》10卷,《尚书驳议》5卷。后诸书散亡,只有残章断句散见于各种典籍。
清代学者马国翰乃辑此成书。
  论语集解
魏何晏撰,凡20卷。由魏何晏等人汇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等各家汉魏《论语》古注,余皆已亡佚,《论语集解》是今存之最古注本,也是研究《论语》的必读参考书。现有《十三经》古注本、《四部备要》本等。
  广雅 三国魏张揖撰。
原为3卷,凡18150文,隋曹宪作音释,始分10卷,更名《博雅》,故今两名并称。该书博采汉代经书笺注及《三苍》、《方言》、《说文》等字书对《尔雅》进行增补,但其体例篇目仍与《尔雅》同,故称《广雅》。该书问世后,屡经传刻,颇多错漏。
清王念孙为其作《广雅疏证》,用诸经征引,有所创新。 现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本。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三国吴陆玑撰,凡2卷,现有《续百川学海》本、清罗振玉校印本和《汉魏丛书》本等。原书久佚,今所传本辑于明代。《诗经》以草木、鸟兽、虫鱼作比兴,因年代久远,今昔异名,学者难以确解。陆玑去古未远,犹闻旧说,所言诗中动植物尚不全失真。因此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全用其说,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驳正诸注,也多以此为书据,其他学者也多引此书为辨析周代名物的有力依据。
  周易注魏王弼、晋韩康伯撰,凡10卷。王弼注上下经及《文言》、《彖辞》、《象辞》等共6卷,后韩康伯补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3卷,加上王弼所撰《略例》1卷,合为10卷。王弼说《易》,源出费直,认为注《易》应当注重阐明义理,其所撰易注本,申以义理,摈弃象数、灾异之说,实开后世以义理说《易》之先河。其书以儒道结合之玄学思想体系,解说六十四卦之义理,文辞隽永简约。该书颇为后世推崇,魏晋以后逐渐取代汉以来诸家易注本,唐时更被作为官方定本。该王注本以传解注,将《彖》、《象》二传分别附于诸卦经文之下,将《文言》分别附于乾、坤二卦经文之下,这种经传合一体例一直为后代学者所采用。现有《四部丛刊》本、《十三经注疏》本、楼宇烈《王弼集校释》(1980年)本等。
  孔丛子
记载孔子以下,子上、子高、子顺的言论之书。托名为秦末孔子八世孙鲋所撰。版本、卷数不一。《隋书·经籍志》、《文献通考》为7卷,今本为3卷。有21篇内容,次目如“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问”、“小尔雅”、“公孙龙”、“儒服”等。
书末附《连丛子》。该书的实际成书时间,多有议论,后人疑为魏、晋至隋唐期间所撰。 现有《四库全书》本。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凡11卷。相传为周公所撰,孔子及其弟子有所增益。该书具体分为:卷1《释诂上》,卷2《释诂下》,卷3《释言》,卷4《释训》、《释亲》,卷5《释宫》、《释器》、《释乐》,卷6《释天》,卷7《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卷8《释草》,卷9《释木》,卷10《释虫》、《释鱼》,卷11《释鸟》、《释兽》、《释畜》。该书由晋郭璞花费20年时间注解完毕,“甚得六经之旨,颇详百物之形,学者祖焉,最为称首”。宋邢昺的义疏,“考察其事,必以经籍为宗;理义所诠,则以景纯为主”。
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是研究古代文化、文字、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现有《十三经注疏》本、《四库全书》本等。
  傅子西晋傅玄撰。《晋书·傅玄传》言该书有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140首,数十万言。《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载该书140卷,宋以后散佚,《宋史·艺文志》作5卷。清人从《永乐大典》、《太平御览》、《群书治要》等书缀辑成册。《四库全书》收录1卷本,内有《正心》、《仁论》、《义信》《通志》、《举贤》、《向政》、《治体》、《法刑》等篇,另有附录48条。该书受到历代学者好评,认为其“皆关切治道,阐启儒风,精意名言,往往而在,以视《论衡》、《昌言》,皆当逊之”。现有《四库全书》本等。
  穀梁传注疏
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凡20卷。《春秋穀梁传》自汉倡导后,注释者有10多位学儒。东晋范宁认为其注释都肤浅不深,不经师匠,辞理典据即无可观,又引《左传》、《公羊》解释此传,文义多违。因此商略名例,博采诸儒异同之说,与其他学人一起各记所识,并言其意,形成《春秋穀梁传集解》。
范注以后,六朝以至唐初,再无此类注释。唐时杨士勋以一人之力为范注作疏,分肌擘理,削繁增简,文清义明,堪称一绝。
杨疏之后的注释,也无一人能超过此者。现存有《十三经注疏》本和《四库全书》本。
  毛诗义疏
南朝梁沈重撰,凡1卷,现有《汉魏遗书钞》本。作者为当时儒学大家,学业渊博,任梁代五经博士。该书后佚散,清代王谟从《经典释文》、《初学记》、《&史记&正义》中稽出。详加辨析,严格挑选,得63条,汇成1卷。
  论语义疏
又称《论语集解义疏》。南朝梁皇侃撰,凡10卷。《论语》于汉魏时注家较多,何晏等人撰《集解》,汇集诸注。皇侃义疏,从何晏《集解》为主,兼采江熙、樊光、王朗等人之说,不拘家法,阐发经义。
略于名物制度,是南学的主要经注之一。皇侃疏本于南宋时亡佚。
唐时旧抄本传于海外,清乾隆年间由日本觅回。现有《古经解汇函》、《丛书集成初编》、《四库全书》本等。
  颜氏家训
隋颜之推撰,凡2卷。该书为古今家训之开山作,述立身治家之法,训示世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今观其书,大抵于世故人情,深明利害,而能文之以经训。故《唐志》、《宋志》俱列之《儒家》,然其中《归心》等篇,深明因果,不出当时好佛之习。又兼论字画、音训,并考证典故,品第文艺,曼衍旁涉,不专为一家之言。
今特退之《杂家》,从其类焉。”现有《四库全书》本等。
  中说 又名《文中子》。
隋王通撰,凡10卷。全书具体篇目有《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关郎篇》。该书是作者模拟《论语》体载,阐述儒学思想的著作。
有宋阮逸《文中子说注》。现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续古逸丛书》本。经典释文
唐陆德明撰,凡30卷。全书具体包括:首为《序录》1卷,次《周易》1卷,《古文尚书》2卷,《毛诗》3卷,《周礼》2卷,《仪礼》1卷,《礼记》4卷,《春秋左传》6卷,《公羊传》1卷,《穀梁传》1卷,《孝经》1卷,《论语》1卷,《老子》1卷,《庄子》3卷,《尔雅》1卷。该书体例为:诸经摘字为音,只有《孝经》、《老子》各摘全句。书中汇释群经音义,博采汉魏六朝音切达230多家,又兼载诸家各本训诂之异同,成为后世治经音义学家的典范。现有《四库全书》本。
  五经正义唐孔颖达等撰,凡108卷。包括《周易正义》14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40卷,《礼记正义》70卷,《春秋左传正义》36卷。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诏中书侍郎颜师古、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为五经义疏,于永徽四年(651)始布于天下。前后近三十年,参与者达五十多人,因孔颖达年长名重位尊,标题署其一人之名。原名《五经义赞》,后诏改为《五经正义》。《五经正义》各经所采用的正注为:《周易》为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尚书》为梅赜本汉孔安国传;《诗经》为汉毛亨传、郑玄笺;《礼记》为郑玄注;《左传》为晋杜预注。《五经正义》的体例是先释经文,后释注,用大写的疏字作为标识,是对魏晋六朝以来义疏的总结,也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读本,对儒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有《四库全书》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晚红包口令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