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角有一个匡匡经典语录里面有一个小叉号

成都力量第1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2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3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4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5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6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7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8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9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0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1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2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3期《大成网》
关于《成都力量》那些事
我们头说,我们要做有温度的社区;她说,我们要讲成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于是乎,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开始写《成都力量》。本想写几期,头儿的三分钟热情一过,悄悄咪咪不了了之,没想一写起来就没刹住车。
《成都力量》写了十几期后,我发现我有了一些读者。我不敢像以前一样放手放脚,口无遮拦。我常谨慎地征求身边朋友的意见,你觉得,下期我们该写点啥?
头儿是一位动物爱好者,爱狗爱猫,也爱猪肉牛排和三文鱼。她向我提议,下一期成都力量,可否拍动物园饲养员的一天?
我说,无非是和他一起喂一天动物,这故事怕有些单薄,篇幅撑不起来。之前她有过很多建议,比如拍环卫工人的一天,卖花的太婆云云……
我想给她打个比喻,这些故事不够丰满,就像一个A罩杯的胸,非要套个D罩杯的罩子,出门风一大就给你刮没了。但回头看看办公室一大帮区间在A和B之间的女同事,我活生生把这个比喻咽回肚子里。
最终第十三期的成都力量,我的主人公还是选择了一位动物园饲养员――自诩为潘俊⑽依掀派瞎浅衔鹑拧⒀宋迥晷尚伞⒂腥顺扑澳贪帧薄褪撬茄毖钊瘅搿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3月的一个晴天,因为我头儿随口的一句话,我们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同龄人,坐了下来,聊起了关于他的故事。
和杨瑞麟的第一次见面
上一期的主人公,金龙寺卖香的小朋友黄良才,他父亲给我打电话,有很多好心网友去看望了他们一家。有几位网友和小黄约好了,周末会带他到成都玩,逛逛他一直想去的游乐园和动物园。
我最近收到一个好消息和坏消息,好消息来自老黄;坏消息来自陈其俊,天凉了,又热了,他孩子还是没有找到。
在猩猩馆,我见到了一幅张贴画,这位胖小伙,看来就是头儿说的杨瑞麟。面相不如我英俊,不过明显比我年轻。
22岁时,我就长了一张32岁的脸。我前任老板告诉我,老脸也有老脸的好处,你现在看起来像32岁,等你42岁时,依然像32岁。也就是说,现在吃点亏是值得的,20年后,你就能体会到苦尽甘来的喜悦了。
好老板就像人生的指南针,在你迷失方向时,他的指针始终都能指向“吃亏是值得的、20年苦尽甘来”这个方向。
因为信了这句话,我累死累活给他卖了两年命。干最多的活,拿最少的钱,两年时间,把我前半辈子该吃的亏都吃完了。
在路的尽头,我见到一个穿工作服的男人向我走来。没跑了,这货就是杨瑞麟。我向他说明了来意后,他表示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他说,下午他在这里观察猩猩,劝阻游客投食,空闲时间挺多。我们可以慢慢聊。
他说:“老师觉得我是痴呆”
有时,我挺羡慕我的采访对象,能遇到一个这么专注的倾听者。听你说的每一句话,矫正你那些错误的记忆。像一个尽职领航员,把你零碎的讲述,拼凑成一张航海图,抵抗洋流和海风的误导,带领船员到达你曾经生活的那些岛屿和海洋。
杨瑞麟,1985年生,成都人,父母是石油和公路系统的普通职工。父母常年出差,他的童年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
陪伴杨瑞麟童年的,是爷爷家养的动物们:狗、猫、鸽子、鸡、鸭子、鱼、乌龟……
周末爷爷爱去郊外钓鱼,他也会把孙子带上。他钓鱼时,杨瑞麟就在旁边逗昆虫,抓青蛙、龙虾,和农民养的牲口一起游戏。
初中时,杨瑞麟离开了爷爷家,和爸妈一起生活。他的成绩还是一如既往的差。
“我觉得自己多正常的,可老师认为我就是个痴呆。”杨瑞麟说:“现在想想也对,那会儿我就是个痴呆样。”
杨瑞麟发现,自己的境遇相比小学并没有改善。作为一个差生,他还是没同学,没朋友,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里,形单影只地过日子。
“从来没有同学关心你,在他们眼里,你就是可有可无的人。”连自己的亲戚,都认为“这个娃,这辈子算是完了”。不过,初中生杨瑞麟很快找到了生活的乐趣,那就是武侯祠附近的花鸟虫鱼市场。
父母给的零用钱;洗碗、拖地、洗衣服,从母亲那挣来三元五元报酬;家里卖旧报纸、啤酒瓶的钱,他全攒了下来。攒够一笔钱,他就去花鸟鱼虫市场,买自己喜欢的动物。
生命,都应该被尊重
因为中考分数不够,杨瑞麟花高价才进了高中。高二时,他的成绩,一跃排到了全班第一名――这像是个励志故事的套路,但实际上的情况是:高二文理科分班后,学校把包括杨瑞麟在内的,全校成绩最差的27名男生,编入了一个班。
“我们这叫维稳班,老师对我们都很好,不管学习好不好,只要不打架斗殴就行”总分750的考试,杨瑞麟考了不到三百来分,第一名。
高中时杨瑞麟在南门大桥捡到了一只被车撞瘫的流浪狗。他把它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启明动物救助中心前身)。这事过后,他开始在流浪狗之家当义工,一直持续到高考前夕。
“有时,我觉得生命是很脆弱的东西。”那时他第一次帮助一只濒死的猫咪做安乐死。他扶住猫的身体,医生一针下去,猫儿扭动了几下就断了气。
“其实,我都不用去扶它的,它都没力气动了”
“有时,我也觉得生命是很顽强的东西。”流浪狗之家收治了一只被人虐残的狗,全身伤痕累累,伤口长蛆,医生建议安乐死,减轻它的痛苦。杨瑞麟没同意,他用了一个月时间的精心照顾,这只狗狗恢复了健康。
“不管动物的生命是脆弱也好,顽强也好,都应该被尊重。”他说。
2004年高考后,杨瑞麟毫无悬念地没考上本科。他选择了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专科,畜牧兽医专业。
和暗淡的中学生活相比,在大学里杨瑞麟过得如鱼得水,甚至当选了系学生会主席。
学校有个试验用动物养殖场,“有1500只鸡,600只兔子,23只猪,35只羊,两头奶牛”包括杨瑞麟在内的俩学生、一工人负责养殖场的管理。
早上学生们出操,杨瑞麟赶着羊去吃草。学生们下课吃晚饭时,他还在外面放牛。在养殖场,杨瑞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水工、钳工、油漆工…
挣钱多,不一定就快乐
没等杨瑞麟大学毕业,他就被仁寿一家饲料厂看上了。
“我的理想是去成都动物园”杨瑞麟说,但经不住饲料厂老板好说歹说,他去厂里干起了销售工作。工资最高时,杨瑞麟每月能挣近八千元。
“除去给农户的一些赊账,实际拿不了这么多,但那时已经是很高的工资了”
第一份工作只做了4个月,杨瑞麟辞职了。他去了成都动物园,当了一名饲养员。
“我喜欢动物,挣再多的钱,不是自己想过的日子,那也不开心。”在动物园,他从实习饲养员做起,刚开始月工资只有不到千元,但他觉得很满足。
杨瑞麟第一份工作是养熊猫,接着养企鹅、养鸟…后来,他看上了猩猩馆。死皮赖脸地缠了领导很多次后,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猩猩饲养员。
“每种动物都有它的魅力,它们都很美丽”杨瑞麟说,但他最喜欢的还是猩猩。猩猩是动物里最聪明的,和它们在一起会有互动,“你能通过它们的表情,猜到它们在想什么。
这样,杨瑞麟在猩猩馆一干就是五年。“你有没有想换过工作”我问他。比如像我,一份工作干上两年,难免也会枯燥。好在我前面呆的公司,一般都撑不上两年,在我枯燥之前,就很通情达理地垮掉了
他说,也有一段时间,他想过要换工作――想走出动物园,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我还是没舍得我亲手带大的动物们。”
逼上梁山,他去了非诚勿扰
杨瑞麟很少和女孩接触,大学也没谈过恋爱。等他迫切意识到自己该找个伴时,已经是2011年的春天了。
别人给他介绍的女孩,姑娘多嫌他工作不好,既脏又累,收入不高,没发展前途。碰过几次壁后,杨瑞麟横下心来,在非诚勿扰给自己报了名。
没想,报名很快就通过了――他这份特殊的工作,引起了导演的兴趣。2011年3月,他去南京参加节目录制。
我翻出2011年杨瑞麟非诚勿扰的视频,只有十来分钟。当他开始介绍自己工作时,女嘉宾面前的灯一盏接一盏灭了。最后一组镜头,介绍家里情况:五十多平的房子里,养了数十只大大小小的动物。
灯全熄了。
从非诚勿扰回来后,杨瑞麟一时成为单位的名人。接着又陆续在本地媒体里露过几次相。在动物园的一场安全演习中,他扮演一只脱笼的东北虎。
“选我扮老虎,可能是因为我上过非诚勿扰,领导觉得我有表演天赋吧!”
他说:“我最讨厌夏天”
“所谓丰容,是指给迁地保护的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经过丰容后的环境更加人性化和动物性化”――这是我从百度百科上抄来的。按杨瑞麟的话说更好理解一些,让动物玩得更开心一些。
丰容是杨瑞麟每天的主要工作之一。
把水果、窝头掰成小块,杨瑞麟取来一段竹签,递到红猩猩特瑞手里。锻炼动物使用工具取食,也是丰容的一部分。增加动物的取食难度、锻炼手脚的协调,以保持动物的活力和野性。
仔细想来,我老板平时干的也是丰容的工作。不停给我安排加班、开会、培训、采访…增加我挣这份糊口钱的难度,一天到晚不消停。
他的目的达到了,我感觉我现在浑身都是活力和野性。
把水果藏了起来,叫做“食物丰容”,模拟野生环境,把食物藏在动物不能轻易找到的地方,锻炼它们的取食能力。既是游戏,也是锻炼。
“不这样做的话,动物会养成被动等待投食的坏习惯,失去灵性和野性”。
把香蕉藏在树洞里、苹果藏在轮胎里、蔬菜藏在灌木丛里…正在看这篇帖子的猩猩朋友,请记住这些位置,将来用得上的。
食物放妥后,杨瑞麟开始寻找游客扔进场馆的垃圾。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各种汽水瓶子。昨天下午他去管理中心开会,离开短短两个小时,场馆里就多了七个塑料瓶。
这些碳酸饮料对动物的健康影响非常大。一是让动物钙质流失、骨质疏松、易生病,二是造成动物血糖偏高。血糖偏高的动物,会变得躁动、易怒,具有攻击性。
天热时,一个场馆一天能捡满一大口袋汽水瓶。“扔进来的汽水瓶,就算每瓶只剩一半,那也是300毫升”杨瑞麟说,一天假如有二十个瓶子,也等于十瓶饮料。
“十瓶可乐,一个成年人喝完也受不了,何况是六七岁的猩猩”杨瑞麟说,夏天,是他最讨厌的季节。
大宝是杨瑞麟曾饲养的一只红猩猩,2008年,因为吃了游客扔进来的食物,导致生病。医治无效后死亡,这是杨瑞麟心中永远的痛。
拒绝投食,就是尊重动物
场馆收拾完毕,杨瑞麟打开兽栏闸门,把宝宝和乖乖放了进来。我一再坚持要和杨瑞麟进场馆拍摄猩猩。他拒绝了我,说,别,它们怕生,你真进去的话,它们会把你往死里揍的,这是它们欢迎陌生人的方式。
回到单位后,我同事兴奋地问我,你今天摸到熊猫没,摸到猩猩没,摸到河马没…
我一五一十地把杨瑞麟的话转述给了她,摸个毛线,我会被它们往死里揍的。
谈到和动物的关系,杨瑞麟说得最多的两个词:一个是“平等”,一个是“尊重”
“游客给动物东西,它们会不加以分辨抓住就吃。如果大家都不给猩猩投喂,它们会找其他事情做,比如玩耍、探究、寻找丰容物等”
“但现在小猩猩已经明白游客会给吃的,我很怕小猩猩将来变成痴呆一样,只会傻坐着等游客投食…”
不给动物投食,就是对它们最大的尊重――我要是猩猩的话,一定不会赞同他这句话。
和饲养员一起逛动物园
趁早上游客不多,杨瑞麟带我在动物园逛了一圈。我们来到北极熊加加生活过的地方――它曾是动物园的明星。可惜岁月催熊老,一代新熊换旧熊。加加在成都生活了二十三年后,终于还是走了。
杨瑞麟小时来动物园,加加是他最喜欢的动物之一。他来这里工作后,也经常来看望这个老朋友。
“每年都有老动物去世,也有新生命的诞生和成长,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大熊猫馆是我们的最后一站,事不凑巧,中午是动物们的午睡时间。大熊猫正躺在木架上装死,连正面都不愿给我们一个。贱猫儿就是矫情。
回到猩猩馆,杨瑞麟开始了下午的工作――守在场馆外,劝阻游客往里投食。“我想去做食物丰容,想给猩猩做玩具,我想做的事很多很多,可是没办法,我必须要守在这里。”
杨瑞麟说,自己一离开,就有游客往里面投食,或者隔着玻璃挑逗动物。
很多游客没有尊重动物的观念,动物对他们来说,只是寻乐子的方式。一些游客尤其喜欢挑逗动物,看它们生气抓狂的样子。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杨瑞麟心里就很难受。“就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了,做爸妈的能不心疼吗?”
他说,我挺羡慕你的工作,经常能在外面跑来跑去,和不同的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不像我这样。
出于礼貌,我说,不,其实我更羡慕你。后面半句我一时没想好,想了一会儿,我说,我压力,比你要大。
这样的男人,对女孩不会差
下班后,杨瑞麟骑着电瓶车绝尘而去,我乘公交,按他说的地址,来到他位于武侯祠横街的家里。
一进门,五十来平的房子里,放着大小近十口鱼缸.这些鱼缸,一些是朋友送的,一些是他在旧货市场买的。凭着当年在学校养殖场学会的手艺,他做了一些改装,养上各种不同的鱼类。
他住一楼,有一个小院子,中央是一个两米来高的鸟笼。他把鸟笼掀开一道缝,让我拍了几张照片。里面住着十来只各种颜色的鹦鹉。
客厅里的笼子里,住着龙猫两口子;它们的邻居,是花栗鼠一家…
推开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房间的大门,热气迎面而来。这是杨瑞麟的温室,居住着一些冷血动物:两只陆龟藏在房间角落的柜子里;水箱里住着一只奇形怪状的水龟,背上的壳凹凸不平;小抽屉是各种各样的蛇…
我没想到的是,一个在动物园工作的人,家里也是一个动物园
杨瑞麟的妻子小汐,是他的大学同学。她是一位动物医生,2011年,她在非诚勿扰上见到了杨瑞麟,所有女嘉宾都灭灯了,她为他留了一盏,杨瑞麟从南京回来后,她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我问,小汐,你当初看中的是老杨哪一点?
她说,他的细心。关心动物的男人,对女孩也不会差。
她补充说,当然,那是结婚前。
杨瑞麟和小汐养了一只古牧,名字叫钱多多。他说,取个吉利的名字,希望能多赚点钱――工作五年,收入刚够生活,没攒下一点积蓄。他觉得挺愧疚。
他说:“游客看动物,我在看游客”
杨瑞麟的梦想,是攒一笔钱,到非洲去旅游一次,看看那里生长的五花八门的动物们。去旅行,见那些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感受生命的奇妙。他说。
不过,这需要我不吃不喝攒一年的钱,现在看来还不现实。杨瑞麟说,他理想的工作,是当一名野生动物摄影记者,去更远的地方,看更多的动物。
我说,像《动物世界》这样的栏目?他点点头。
他说,这只是一个梦想,宝宝和乖乖今年7岁了,再过四五年,就到了生育的年龄。“我还要继续照顾他们,现在我是它们的爸爸,将来,我还想当爷爷。”
“每个单位都有个牛逼人物,虽然表面上他是个扫地的,其实他也就是个扫地的…扫扫地,看看游客…游客看动物,我在看游客,千姿动物,百态游客。”
这就是动物饲养员杨瑞麟的故事,他的童年,他的成长,他的过去,他的现在。
那些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的人,我们不曾了解的故事。
谢谢阅读,该版本为精简版,查看原帖请点击左上角。我们第十四期见!
“成都力量”线索提供:
“成都力量”栏目,讲述成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题材不限,要求
积极、乐观、向上,蕴含“正能量”, 天地生万物,万物皆有正能量。
朋友,有事请找匡匡。
匡匡联系方式:您好, []|
成都力量第1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2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3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4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5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6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7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8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9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0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1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2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3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4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5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6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7期《大成网》
成都力量第18期《大成网》
题外话:你们能给我提供点线索不?
星期四下午四点四十分,距理论下班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又二十分钟,我开始犯愁了,临到该出门采访的关头,几条线索都断了。
我趴在电脑前,翻邮箱翻帖子翻微博翻网友留言,加几个QQ,没通过,打几个电话,没接,我依然很忧伤。
张大仙人从厦门回来了,照例没带礼物,到我座位边,像母鸡刨食一样在零食堆里翻半天,找出去年某人送我的一盒口香糖。糖放得太久,都粘在铁盒壁上了,张大仙人叮叮当当抖了半天,从里面抖出一颗小糖丸。
我说,别吃,去年的。
他把糖放在鼻子前嗅一下,说,没关系,可以吃。一仰脖子把糖丢进了嘴里,嚼几下,咕嘟一声滑进喉咙里。
看你这愁眉苦脸的样子,又要出去采访蛮?他说。我说,是啊,线索断了,不知道写啥。
他说,写这东西有钱没?我说,没。
一股鄙视的眼神像探照灯一样打在我脸上,他说,瓜兮兮,我要是你早就靠这个挣钱了。我眼睛一亮,说,怎么个挣法?
他说,最简单的办法,做冠名,做广告噻……我说,等等等等,说详细点。
我今天来找你也是有正事的。他说,刚好我家猫下了崽,你在帖子里帮我打个广告,卖脱了,我给你10%的提成。
我说,那行,我写在最后一楼要的不?他说,锤子才有耐心看到你最后一楼,你就写在最前面,卖了分你钱。
那我要15%。我说。张大仙人像帕金森发作一样,拿起盒子又抖了半天,抖出最后一颗糖,一边嚼一边走了。
他说得也有道理,古语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最近穷得连双十一上网抢双半价鞋的心思都没了,眼看快成被公益的人了,脑子咋还转不过弯来?
在我可怜的题材库里选了又选,只联系上了一个心理医生。考虑一下,这也不是不能写,一则将来神经病犯了,业内多少有个熟人,挂号不排队;二则当练手,写好了,说不定以后能接点猫贩子的外稿。
以上是实话,说实话是不受欢迎的。那说点虚的,最近有写不完作业跳楼的,有为情所困割脉自杀的,有二手男人演唱会上公开劈腿示爱破鞋的,往大类说,都是心理有问题,写这个题材表示关注社会热点,关爱城市人心理健康,体现一个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也算应景。
顺便在这里插播个广告:成都人士张大仙人,亲生猫崽两只,毛色顺亮身材高挑气质优雅皮肤白皙温柔善良有爱心会做家务善捕鼠对待感情专一,有意购买者请在回帖中留联系方式,谢谢!
张大仙人,请问钱是直接打我卡上吗?
我和心理学的三次接触
这是一次临时决定的仓促采访,没有提纲,没有思路,也没有计划。带着一颗忐忑的心,我走在寻找熊玲的路上。
我习惯跟随采访对象,和他们一起走动、聊天,观察和记录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而熊玲告诉我,她一整天都在诊所,除了接待来访者,就是写作。
心理疾病大概和性病一样难以启齿,所以来访者我估计别想拍到了。这次我能拍个什么故事呢,我有点心虚?
熊玲的心理咨询所在城西的一栋居民楼上,为了找到共同话题,上楼前,我把我关于心理学的所有知识想了个遍。
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学,是在大学二年级的一堂数理统计课上,在那节课上,我认识了一位叫李欣欣的心理系研究生。我对数理统计一窍不通,来这里是寻自习室走错了教室,李欣欣也是。上课了,大家都不好意思走,呆在最后一排,硬着头皮发愣。
比起心理学,李欣欣更擅长的是算命和看手相,她说,算命占卜看手相,就是心理学的起源。按照她的说法,蹲我们楼下天桥下河边的那些老头老太太,都是心理学研究者。
李欣欣给我看过几次手相,她说,生命线太长,事业线太短,注定受穷的日子比较多。以前我不信,现在有点信了。
我从李欣欣那里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屈指可数,不过这不重要,要糊弄女孩,只需要10%的心理学常识,和90%的周公解梦就好了。“弗诺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说,梦见洪水会发财,梦见鸭子有偏桃花…”
第二次接触心理学,是在日报实习时,学校组织老师给小学生家长讲性心理,我去采访。那时成都流行特色教育,尚美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什么的,那家小学起步晚了点,有点特色的都被捡光了,干脆剑走偏锋,选了个性心理教育当特色。
我问学生家长,你小孩多大了?她说,9岁,读三年级了。我问,她懂啥子是性心理不?答,连我都不懂,她懂个屁。问,那你来干什么?答,班主任逼的。
听完课后,我去采访刚才讲性心理的老师,在人来人往的礼堂门口,她拿出一个大红色的信封,花枝招展地塞到我手里。这是我头次见到这么张扬地塞红包的人,她推我送,像练太极推手,情意绵绵,欲拒还迎。
这是我第三次接触心理学。熊玲的诊所,在城西的一栋居民楼里,我到达时,午后的阳光从窗户外照进来,没开灯的屋子,笼罩在一片朦朦胧胧的白色光雾里。屋子里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确定我有预约后,她给我泡了杯茶,熊老师不在,你先在客厅里等着吧。
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客厅简单地放着一些家具,窗帘的影子投在地板上。每个房间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个钟,秒针滴答的走动声,混合隔壁键盘的断断续续的敲击声。房间显得安静又空旷。
我正在四处打望,外面传来开门声,一串轻柔的脚步走了进来。
对于我的突然到访,熊玲有些意外,警惕中带着一丝困惑,问了我两个问题,收费吗?为什么来?
我总不能告诉她,我的线索全断了,所以选择她做采访对象吧?
我讲出我在路上想好的理由,城市人精神压力愈来愈大的背景下,心理咨询师存在的意义及如何发扬光大普度众生,这个说辞她勉强接受了。
但她对我的身份还是有一些怀疑,她说,以前我也被采访过,其他记者都是用录音笔,干净利落,聊完就回家写稿,只有你是拿支笔和一个本儿就来的。
我说,每个人采访习惯不同,我比较守旧。我没好意思告诉她,其实连我的相机,都是找餐饮频道编辑陈大米借的。
在此鸣谢餐饮频道陈大米女士,最近一年来给予我们栏目的器材支持。寻成都美食,上大成餐饮,陈大米带你吃遍成都。
一位到访者到来,中断了我们的聊天,这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来这里寻找一份兼职。熊玲说,她暂离一会儿,在她离开的这段时间,我可以在房间里自由走动,拍摄。她说话的语气,就像一位国王,授予外来者在她的领地上狩猎的权力,我想,她现在应该是信任我了。
从医生,到心理医生
熊玲巴中市南江县人,今年53岁。从外貌来看,她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
30年前,熊玲是县医院临床内科的一名普通医生,她对心理学的兴趣,来自她的丈夫老张。那时老张还是小张,在重庆师大念书,心理学研究在国内刚刚兴起,老张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
大学四年,他把心理学课程的笔记,和在图书馆翻抄的心理学书籍,都寄给了熊玲,从这些手抄本里,熊玲第一次知道了“心理学”这个概念。
大学毕业后,老张回南江县当了一名教师,另外,他还和人合伙开了一家书店。
有了这家书店,在80年代初的这个小县城,熊玲有机会接触到心理学书籍,她读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是佛洛姆的《爱的艺术》,接着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此时,熊玲还不知道有“心理医生”这个职业,也没想过自己将来会从事这一行业。
老张进了不少心理学的书,这大概也是后来书店关门的主要原因。他虽然研究心理,但一定没研究过消费心理。
1995年,熊玲所在医院增设了临床心理科,推荐熊玲到华西进修临床心理学。进修结束后,熊玲在住院部精神内科当了一名心理医生。
转行后熊玲才发现,这份工作和自己想象中的有很大不同,精神内科的主要治疗神经症病人。而“我更喜欢针对健康人群,在精神层面对他们进行帮助,而不是打针吃药。”
1993年,全国首家私人心理诊所“苏晓波心理诊所”开业,这个新闻曾给熊玲带来几许憧憬。
在精神内科做了6年医生后,开一家私人心理诊所的念头,在她脑子里又燃了起来。2001年,熊玲从医院辞职了,她想当一名真正的心理医生。
她的目标选择了成都。原因有两点:一,丈夫早她两年离职,到成都打工;二,成都已出现几家私人心理诊所,有从业的环境。
“尽管那时我已到不惑之年,但我感觉,好像才经历了叛逆期的少年,踏上青春之路。”
背井离乡来成都,熊玲已经四十出头了。在家乡,她在医院呆了近二十年,担任精神内科主治医师,有稳定的收入和很高的声望。而在成都,她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
提着一口袋简历和资料,和比自己小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一起,熊玲踏上了求职之路。“人的欲望,既是让你受折腾的魔鬼,也是你感受兴奋的天使。”做出这个选择,熊玲没有后悔。
找工作的过程并不难,一是她有从医多年的资质,二是当时的成都,心理咨询师还是一个冷门的职业。在一家叫“南岛”的心理咨询机构,熊玲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心理咨询师。
工作找到了,但收入跟预想的却有很大出入。心理咨询师的主要收入来自访客,也就是熊玲所说的“个案”,没有“个案”,就没有收入。
此时的成都,普通人对“心理医生”的认识,还停留在报纸和电视新闻上,普通的心理咨询师,一连几天见不到一个访客,也是常见的事。
熊玲工作的心理咨询所,也开始转型做心理学培训,维持运转。
2001年,熊玲和丈夫拿出积蓄,在城西按揭了一套70平的房,总价18万,而2001年到2004年,是熊玲日子最难熬的时候,靠做培训的收入,日子入不敷出。“我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迷茫、失业的恐慌。”
还贷的压力和生活的窘迫,让四十多岁的她,重新依靠父母的接济。
熊玲的梦想,是有一天能有自己独立的工作房,那时看来,这是个遥不可及的愿望。
为他人疏导心灵,排忧解难的心理医生,也陷入了生存的焦虑中,业务不够时,她主动在外寻找兼职。回县城继续当医生的念头,偶尔闪现一下也就熄灭了――举家搬到成都,她没有后路可退了。
“婚姻是我最大的支持和后盾”熊玲陷入困境时,丈夫老张坚定地站在了她身后。老张在社区任职,工资也不高,靠着这份收入,一家人的日子勉强过得下去。
除了工作和写作,家里的大小事务老张都不要熊玲插手,心理咨询所成立后,做饭、后勤、客服、网站维护……一切还是老张包办。
老张没有什么爱好,难得的消遣,就是每天一个小时的慢跑。
2005年开始,熊玲的个案开始增加,平均一天能接待两三个访客,“2005年后,我开始算‘吃得饱饭’了。”越来越多的成都人,认识和接纳了“心理医生”这门原本生僻的职业,随着访客数和收入的稳定增长,熊玲“拥有独立工作房”的愿望又发芽了。
2006年1月,熊玲在沙湾新天地大厦租了一套40平的房间,开办了她的第一家心理诊所,“蓝天心理咨询所”。
关于“蓝天”来由,熊玲讲了一个故事,她前往工商登记注册的那天是个大晴天,坐在公交车上,她抬头仰望天空,开阔、湛蓝、清澈…
“蓝天是优雅、亲切、透明的”忙忙碌碌几年后,她突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宁静,蓝色的天幕倒映在眼中,泪水湿润眼眶,“不管经历多少艰难困苦,我们的心情都要像蓝天一样,纯净,安详。”
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熊玲兴奋又幸福。同时,第一次当上“所长”,掌控一个小小的公司,她也充满了不安和惶恐。这个小房间月租两千,加上运营的成本不是小数,老张说,放手去做,一切有他,即使亏上一年,他也亏得起。
熊玲没想到,诊所开业后,一切都很顺利,个案不减反增,多的时候一天能见四五个访客。熊玲一家的生活困境开始逆转。她在那个四十平的小房间里,挣到了后来她买第二套房的钱。
蓝天开业快4年后,2009年10月,她和老张卖掉原来的住房,加上积蓄,按揭了这套130平的住房,改成了工作房。这个心理咨询所,包括她和老张,正式员工有8人,兼职咨询师8人。在成都的心理咨询机构里,这样的规模,不大也不小。
住房改成工作室,熊玲一家和父母一起住,现在,她在天府新区又按揭了一套新房。她计划明年8月份搬过去,再开一家分店。“信念就是力量,坚持一个小小的信念,最终也会生根发芽。”
关于成都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和现状,据熊玲了解,目前成都有上百家心理咨询机构,收入主要依靠个案咨询和培训,像她这样依靠个案收入维持运营的有二三十家。心理咨询师的收入也各有千秋,资深咨询师,每月个案收入在两万以上,大部分咨询师,个案收入在千元左右,最低的只有几百元。
熊玲的收费在成都心理咨询师中算上层,每小时600元,在北京和上海,咨询师的收入要比成都高一大截。上海的高级咨询师,每小时收费可达元,在北京,相同资历的咨询师,每小时收费也有元。
事后我算了一下,采访持续5个小时,价值3000元,要是给我现金就好了。
虽然收费很高,但不是每天都有访客。“心理咨询机构在成都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个咨询师一天有两个小时咨询时间,就算不错了。”
什么事儿让成都人最烦心?
成都人烦心最多的事是什么?作为十三年来,倾听过这座城市无数最私密故事的人,熊玲可能最有发言权。
在成都做咨询师这些年来,熊玲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十三年前,她刚入行的时,成都人咨询最多的,是神经症,其次是婚姻问题和亲子问题。十三年过去后,则恰好相反,最多的,是亲子问题,其次是婚姻问题,最后才是神经症。
十几年时间里,成都人身上都发生了些什么呢
成都人的心理问题,最集中的一点,是“对未来的不安”,可能不光成都,这也是大部分中国人面临的问题。熊玲见过很多类似的个案:人越来越忙,却越没有成就、存在感,对未来充满焦虑,“我们得到的越多,我们却越来越不快乐。”
熊玲承认,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会有相似的焦虑和烦恼,咨询师和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和学习的过程。“服务来访者的同时,咨询师也在探索和理解自己”。多数心理咨询所会定期开展团体学习,咨询师把自己当来访者,相互分析,相互释梦,既是业务促进,也是释放压力。
越来越多的成都人,想要通过心理学了解自己,这也是心理学培训班在成都遍地开花的原因。而参加培训的人,真正想当咨询师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人,是“心存痛苦,想要通过学习,认识自我,寻找出口。”
强迫症和性偏离心理障碍,在来访者中的比例正在提高。熊玲举了两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第一个关于强迫症:那是一个穿牛仔裤的男孩,进入咨询室后,他在沙发上不停地挪动屁股,像是要找一个最合适的坐姿,这个动作持续了很久。熊玲刚想开口说话,男孩立即打断了她,“我没坐好之前千万不要给我讲话,不然我会紧张得说不出话。”
在沙发上坐定后,男孩站起身来,从后面的裤兜掏出手机,放进裤子前兜,隔着裤子把凸起仔细地抚平,理顺,又挪了一会儿屁股后,他说,现在可以说话了。
在熊玲开口前,男孩又打断了她,他把桌子中间的杯子转了半圈,挪到另外一边,他说,“不然我总觉得它会摔下来。”
强迫症患者的不是处女座的专利,“人际关系紧张、婚姻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都可能是诱因。
第二个例子关于性偏离。一个四十多岁的成都男人,一个孩子的父亲,事业有成,身居高位,他说,和妻子在一起让他局促不安,对妻子的身体感到厌恶。熊玲和他进行了十余次交谈,包括通过梦境分析等手段,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秘密,他有收藏女孩物品的癖好,包括衣服、饰品、化妆品…“但他并不愿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这就是让他最为困惑的地方。”
“心理咨询的一大功能,是减轻来访者心理上的耻辱感,讲出他们的故事。”、“让来访者看见自己的软弱,接受自己的软弱,接受真实的自我,让软弱成为成长的力量。”
根据心理问题的轻重程度,接受咨询服务的次数也不一样,“最少的5、6次,短程的20次,再长一点的50次,而长期的,可能在50次以上。”
熊玲接触时间最长的个案,现在已有8年时间,患者是一个孩子,这些年他几乎从不出门,畏惧交往,人际关系略等于零。分析的原因是在家庭里,父母极端强势,控制欲望强烈,导致孩子的自闭懦弱。
在成都人的心理问题中,亲子问题比例逐年提高,心理咨询所接受得最多的,是来自父母的咨询。
“就业、工作的压力增大,成都大学生、上班族面临的心理问题也在增加。”熊玲继续跟我讲她遇到的故事,这位来访者,是一位大学毕业生,毕业,论文做得非常仓促,险些延期毕业;考博,成绩很不理想;找工作,连连受挫;接着,他的母亲又去世了。
接二连三的打击后,他变得敏感、自卑,喜欢独处,害怕人多的场合,遇事紧张,甚至无故胸闷头疼…熊玲说,“往往使人感觉莫名痛苦的,并非是事物本身的残酷性,而是人非理性地将责任拦给自己。”、“面对压力和挫折,我们需要学会成长,成长一种独立自主的个性,和面对世界的勇气。”
说话时,我的注意力又转移到了墙边这排架子上,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小玩偶。我原以为这是一间为儿童提供的咨询室,熊玲说,这并不是玩具,而是心理学沙盘实验的道具。通过往沙盘中摆放的道具的位置,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潜意识的想法。她说,如果结束采访后还有时间的话,可以带我做一次测试。
“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熊玲说。“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呢?”我问。
熊玲笑了笑,说,这个问题太大了一点。我说,可以说简单一点。
她说,做一个快乐的人,需要具备两点:一、首先要爱自己,也就是承认和接受自己的局限,不快乐的人,永远在纠正自己,否定自己,强迫自己去追求难以追求的东西。
就像一个口吃的人,越想掩饰自己的不足,就会越拘束、紧张;
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能体现自我价值的目标,体会追求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去爱别人。
我问,那你觉得自己快乐吗?她笑着说,我很快乐,我承认了我的局限,我追求了体现我价值的目标。
也祝愿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大部分人,开心,快乐。
熊玲的快乐之源
从咨询室出来,熊玲继续带着我参观她的诊所。她的态度比初见面时要热情得多,像是一个母亲,在给客人介绍她的儿女。
客厅的茶几上,放着一本圣经,熊玲不是一个基督徒,她读圣经,只是喜欢其中的故事。我想无论宗教,还是心理学,都有相通的一点,那就是两者都起到治愈的作用,连沙盘游戏,都让我看到了扶乩的影子。
心理咨询师和个案之间,有三种交流方式,第一种是网上咨询,包括文字、语音和视频交流。在这位咨询师的屏幕上我看到,一位家长正在询问孩子的心理问题。
客厅旁的小隔间,是电话咨询室,晴天的时候,熊玲喜欢在这里边晒太阳边和人聊天,她有一副轻柔的嗓音,温和却很有力量。
房间角落的这台电脑,是熊玲的专用电脑,远在外地,或不愿上门咨询的客人,她会通过视频和他们交流。
熊玲说,女儿今年27岁了,川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目前正在进修心理学的课程,将来也会从事心理咨询行业。
她说,她最大的快乐源泉并不是拥有了一份向往的工作,而是她的婚姻和家庭。
熊玲和来面试心理咨询师谈过之后,她邀请我假扮受访者,和咨询师进行了一次聊天。我和咨询师聊了四十分钟,出门后,熊玲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和他聊天感觉很愉快。她神秘地说,如果只是觉得愉快,那说明还没达到咨询的效果。
我没有追问,我觉得,能感觉愉快,就是件挺不错的事。
隔壁的咨询师走进来,告诉熊玲,有一位拜访者预约后天登门,熊玲点了点头,表示可以。
采访结束前,熊玲邀请我,体验一次沙盘测试。她轻轻抚平了起伏的沙盘,说,沙盘代表着人的内心世界,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片平地,下面是流动的海洋,现在,你可以在旁边的架子上,任意挑选你喜欢的玩偶,摆放在沙盘上。
五分钟后,我选择了7个玩偶摆放在沙盘上。熊玲说,如果这是一幅画,你会给它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我想了想说,那就叫《家庭》吧。
她说,那这些都代表什么呢?我说,中间的女人,代表妻子,后面的小女孩,代表女儿,笼子,代表安全的房子,小猪,代表财产…
她笑着说,你发现少了一样东西没?我说,我理解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的,还少什么呢?
她说,那么,你在哪里呢?是啊,我把自己给忘记了。
一次沙盘测试,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熊玲说,如果我有空的话,欢迎下次再来,她会给我一个详尽的答案。
在离开前,我见到了熊玲的老公老张――咨询所的技术员、网站运营、接线员、业务员和厨师,采访的这半天里,他从没在我们面前出现过,如果不是熊玲介绍,我还以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杂工。
熊玲把我送到门口,她顺口提起,再过几年,年纪大一点,她就不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了,“喜欢养狗,又没时间养,老了就不上班了,只养狗。”
“不要强迫自己去改变,快快乐乐过日子,小匡。”她说。
我的身后,一声轻响,门关上了。外面的世界依然纷纷扰扰,夜色中的人们还是那么行色匆匆,站在初冬的街头,夜风吹起我的衣角。我想,这次仓促的采访,或许也能写出一个能看的故事。
谢谢阅读,该版本为精简版,推荐查看原帖,请点击左上角“多图完整版”。第二十八期见!
“成都力量”线索提供:
“成都力量”栏目,讲述成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题材不限,要求
积极、乐观、向上,蕴含“正能量”, 天地生万物,万物皆有正能量。
朋友,有事请找匡匡。
匡匡联系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视频左上角有个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