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利叶新授课mc阿哲视频回放放吗?

叶新:吴宓和《傲慢与偏见》的教学传播
&  2013年是《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出版200周年。它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六本小说中最流行的一部,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许多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包括沃尔特&司各特、安东尼&特洛罗普、乔治&艾略特、勃朗宁夫人、E. M. 福斯特等,都对简&奥斯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托&巴&麦考莱认为,&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曾说,在英国作家中,&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简&奥斯丁的爱好者被称为&简迷&(Janite)。截至目前,她的作品在中国已经被全部翻译出版,当然也因此有了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中国&简迷&。
  那么简&奥斯丁是何时、如何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的呢?也就是说简&奥斯丁及其作品在中国是如何传播,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认为,在1949年以前,简&奥斯丁及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三个路径:译介(专业或学术传播)、教学(组织传播)和出版(大众传播)。作为一种组织传播方式,教学传播是指大学英文系(包括外文系、西洋文学系在内)的老师将简&奥斯丁及其作品纳入相关课程(比如英国文学史、英国小说选读、欧洲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撰写或者编译出版相应的教材、参考书等。笔者在溯源简&奥斯丁何时进入我国的基础上,以吴宓讲授的相关课程为例,探讨简&奥斯丁及其作品在我国的教学传播途径及其传播效果。
  简&奥斯丁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考证
  从时间上看,简&奥斯丁本人及其作品的传播顺序是:介绍(1908)、教学(1921)、出版(1935),从文学界到教学界,再到大众读者中去。
  但是,关于简&奥斯丁本人及其作品最早介绍到中国的时间,目前的大多论述语焉不详。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主编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的《三四十年代&英法美卷》(李宪瑜著)对&简&奥斯丁翻译&有专节论述。其中提到:
  当时中国文坛更乐于接受的是笔锋犀利的批判现实主义,因此,她的作品并没有出现比较热烈的翻译情形:翻译的作品不多,同时也没有著名译者加入。不过,由于《傲慢与偏见》在当时的许多大学里都用作英文课本,因而大学英文系的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这段论述的前半段话提到了简&奥斯丁作品翻译的不佳情形及其原因,而后半段话则与本文的论述主题密切相关:它进入了我国大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本书作者李宪瑜没有点出译介的最早时间。而黄梅2012年初发表的《新中国六十年奥斯丁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的摘要中则说:&国内对简&奥斯丁的译介和评述始于20世纪20年代。&这个说法过于武断了,也没指出具体的出处,说服力不够。
  据笔者的考证,简&奥斯丁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时间有可能是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该年刊刻的《苏格兰游学指南》提到:在苏格兰大学入学考试的教科书中,1907年英文文法指定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Miss Fusten's Emma&。其他三本是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斯蒂文生的《金银岛》、卡莱尔的《论英雄与英雄崇拜》。(《西学东渐记&游美洲日记&随使法国记&苏格兰游学指南》)笔者认为,&Fusten&当为&Austen&之误。因为,两个单词仅一个字母之差,而奥斯丁终身未婚,正应称为&Miss&,&Emma&只能是她的作品《爱玛》,其他英国作家没有同名的小说。
  此后到了1917年(民国六年),也就是简&奥斯丁去世100周年,才有专门的著作提到她本人及其作品。这一年4月,中华民国教育部下属的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魏易翻译出版了《泰西名小说家略传》。魏易(),林纾的&林译小说&的主要合作者之一,毕业于上海梵王渡学院(即圣约翰大学前身)。他和林纾合译的欧美作品达五十余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黑奴吁天录》,他也曾独译过狄更斯的《二城故事》(即《双城记》)等作品。
  魏易在序中指出该书是&民国五年四月&完稿,但译稿来自何书不详。其中提到:
  迦茵奥士丁者,英国小说家之一也。&&其生平最著名之小说四种Sense and Sensibility;Pride Prijudice;Mansfied Park;Emma均于此脱稿。&&Northanger abbey及Persuasion两书,皆于千八百十八年出版。
  文中的&Pride Prijudice&为&Pride and Prejudice&之误;&Mansfied Park&为&Mansfield Park&之误。书的最后有所改正。本段提到了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但没有任何译名。本书后附录的《泰西小说沿革简说》又一次提到:
  与司各德同时而于小说界另辟一途径者,则为茄因奥士丁女士(Jane austen生一七七五年,卒一八一七年)氏不以文学见长,而能以家常琐事,轻描淡写,自成一派,此派为从前小说界所无,自氏创始以后,附和者众,至今小说界犹宗祀之。其书最著名者为Sense and Sensibility、Pride and Prejudice等两种,氏之小说,能感人于不觉,其移风易俗之功,洵非细也。
  本段提到了&Sense and Sensibility&和&Pride and Prejudice&是她最著名的两本小说。和上一段对应的就是,作者的译名为&迦茵(或者茄因)奥士丁&。
  据笔者所见,目前国内再也没有比这更早的译介来源了。
  简&奥斯丁及其作品的教学传播
  按时间顺序来看,陈源、吴宓、叶公超(或者其学生)在其相关著述中都提到了他们三人对简&奥斯丁及其作品的教学传播活动,而且涉及的主要是《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有关的课程主要是&大一英文&、&英国小说&等,前者是作家及其作品介绍,后者是原著选读。按说文学史特别是&英国文学史&类课程中应该也有相关内容,但暂时没有任何证明材料。限于篇幅,以下主要以吴宓先生的相关教学传播活动为例。
  国内较早把简&奥斯丁及其作品纳入大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是吴宓先生。吴宓毕业于哈佛大学文学系,获得硕士学位。1921年学成回国之后,他曾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主要在外文系任教,也在中文系兼课。主要讲授的课程有: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英国小说、文学与人生、翻译术、中西诗之比较,等等。
  吴宓对简&奥斯丁及其作品的教学传播活动,主要体现在他前期开设的&英国小说&和后期开设的&文学与人生&两门课程当中,文学史类课程是否有此内容,有待考证。
  1. &英国小说&
  据吴宓晚年自撰的年谱,1921年9月,回国不久的吴宓在东南大学英文系(后改为西洋文学系)开了四门课:英国文学史、英诗选读、英国小说、修辞原理。其中英语系三年级必修的&英国小说&一门,全学年讲读小说四部:(1)Goldsmith撰之&The Vicar of Wakefield&。(2)Jane Austen撰之&Pride and Prejudice&。(3)Charles Dickens撰之&David Copperfield&。(4)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撰之&Vanity Fair&。在&Pride and Prejudice&之后特意注明&后杨缤译为《傲慢与偏见》&。对照《吴宓日记第二册:》,日至17日之记载如下:
  十四日晨,由图书馆借来书籍若干册。自是晨起,终日伏案,撰作所授四科之讲义。撮其大旨,作为表解。Outlines印出多份,以备颁给学生。&&十七日晨,编撰竣事,即送交张士一君核阅发印。
  吴宓备课所借的书籍是什么,没有说明,只能说明学生开学时能拿到这四门课的讲义,核阅发印的是英文系主任张士一教授。吴宓要讲读的四本英国小说,是学生自购,还是从图书馆借阅,还是发给学生的讲义中有相关内容,也没有说明。从教学内容来看,&英国小说&应该叫&英国小说选讲&才对。
  吴宓从1918起在哈佛大学从导师白璧德教授攻读比较文学硕士,1921年暑假学成归国,他在求学时代学的很多内容自然会成为以后的教学内容。吴宓日的日记就提到他留学时的一个学期学了四门课,其中之一是&English Novel from Richardson to Scott(英文小说:从理查生到司各特&&引者注)&,按说应该有简&奥斯丁的小说,但未提及。同年9月26日的日记又提到,&《英文小说》一课,每次须读书约二三百页,每星期读毕二书,近读Richardson's Pamela及Clarissa二书,甚喜之。以为颇肖《石头记也》。&从这可以看出,其阅读量是非常大的。该课程的任课老师梅那迪博士给吴宓开的书单是70本书,他在清华学校才读过其中的10本。(李继凯,刘瑞春:《追忆吴宓》)
  因为求学期间有这么大的阅读量,开学之前又有了充分的备课,吴宓才有信心开好这门课。包括&英国小说&在内的四门课在东南大学连开三年():1922年,&(四)英国小说,本系三年级必修。所讲读之四部小说,同上学期。&1923年,&宓授课,同上学年。&(《吴宓自编年谱》)
  1923年10月,吴宓在《学衡》杂志第22期上发表了《西洋文学入门必读书目》,共计15类60种。第11类&英国文学名著&罗列了11位英国作家的11部作品,其中有&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吴宓自述发表该书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考学:&常见今之学生欲研究西洋文学者,往往奔千里,投考数校,费时二三载而不得研究之机会。吾愿其各自择地安居,以旅行枉费之资,照此单分期购书,自行潜心研读,必有事半功倍之实益。&
  1925年初,吴宓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并在大学部西洋文学系授课。同年4月15日,其日记记载:
  下午授《英文小说》(二小时)。书如下:
  1.Tom Jones。2.Vanity Fair。3.Pride and Prejudice。4.Richard Feverel。5.Old Wives' Tale。6.Main Street。
  与四年前相比,此次开课在数量上增加了两本小说。在六本小说中,&Main Street&(《大街》)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作品。题目也相应从&英国小说&改为&英文小说&。两次开课唯一相同的教学内容就是&Pride and Prejudice&了。这充分证明了吴宓对该小说的喜爱程度。
  1949年以后,吴宓还曾经开设过&英国小说&课程。据他的学生江家骏回忆,1950年,吴宓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任教的同时,还在重庆大学外文系兼课,为二年级讲授&英国小说&,为四年级讲授&欧洲文学史&。其中&英国小说&的授课内容还仍然有《傲慢与偏见》和《名利场》。吴宓在西南联合大学的高足许国璋认为,江家骏作为吴宓的学生和助手,&能随时向他请教,真是有福气啊!&
  2. &文学与人生&
  在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时,吴宓就深受导师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影响,而在自身的教学研究和人生历练当中,他逐渐认识到文学的社会作用在于&教育读者,指导人生&。&通过文学来研究做人的道理&成了他开设&文学与人生&课程的目的所在。吴宓在大纲中指出&本学程研究人生与文学之精义,及二者间之关系。清华大学全校各系三年级、四年级、研究生,每周2学时,须修全年4学分。&吴宓要求,&凡选修本学程之学生,皆应参加课堂中之讨论。而须先读教授指定之中西文学名著若干篇,以为讨论之根据。&据他的高足李赋宁回忆,&吴先生最喜欢引用小说中的人和事来说明人生的道理,因为小说最接近生活,也最全面地反映了生活。&(吴宓著,王岷源译:《文学与人生》)这是他一贯的教学风格。
| 来源日期: | 责任编辑:向异
对本文发表看法,请电邮:,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来信栏目并获赠图书一套。
【把文章分享到
------分隔线----------------------------
要点 1《今天》诗刊的诞生是历史合力的结果 80年代的思想解放很不彻底 2我入狱期间目...
一直有这样的念头,我将来退休,要当一段时间作家,至于写什么,并没有想清楚。 去年...
[导读]借助各种老先生们的追忆,重现五彩缤纷的课堂及充满戏剧性与创造性的大师教授。...
(一) 刘剑梅:现在我正在给二十名研究生开讲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没想到刚开设不久,...
2012年度文学理论热点述评 葛红兵,赵牧 2012年的文坛并不缺少话题,这些话题也确实在...
现代文学研究同行,左起许子东、黄子平、吴福辉、王晓明、钱理群、陈思和。 1988年和...
共识网微信,欢迎添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空授课视频完整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